2022年生物医疗产业应用场景市场深度分析资料选编_第1页
2022年生物医疗产业应用场景市场深度分析资料选编_第2页
2022年生物医疗产业应用场景市场深度分析资料选编_第3页
2022年生物医疗产业应用场景市场深度分析资料选编_第4页
2022年生物医疗产业应用场景市场深度分析资料选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生物医疗产业应用场景市场深度分析资料选编资料汇编

目录1、行业深度2021年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份额分析2、开立医疗专题报告:超声和内镜双轮驱动_业绩拐点可期3、2021年智慧医疗行业发展环境(PEST)分析:数字经济下_中国智慧医疗市场将全面“爆发”[图]4、2020年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费用、人均住院费用及人均住院药费分析[图]5、医疗器械行业之百心安研究报告:介入式心血管装置提供商6、2022年三星医疗研究报告7、中国辅助生殖市场规模及辅助生殖医疗机构数量统计分析[图]8、上半年中国各地区医院诊疗人次、出院人数、病床使用情况及医疗服务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图]9、全球主要国家财政供养人员比例、各国每万人执业医师数及中国医疗卫生招录情况[图]10、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分析

行业深度2021年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份额分析医疗信息化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医疗信息化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卫宁健康(300253)、东华软件(002065)、万达信息(300168)、东软集团(600718)、创业慧康(300451)、思创医惠(300078)、麦迪科技(603990)、和仁科技(300550)、易联众(300096)、久远银海(002777)等。本文核心数据:医疗信息化行业竞争梯队、医疗信息化企业市场份额、医疗信息化企业布局和竞争力1、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竞争格局:3个竞争梯队近年来,医疗信息化成为医疗领域推进的重点,行业的景气度逐年提高。根据各企业2020年医疗信息化业务的营业收入,可将医疗信息化行业分为3个竞争梯队。其中,医疗信息化营业收入大于15亿元的企业有卫宁健康和东华软件。医疗信息化业务营业收入在10-15亿元之间的企业有:万达信息、东软集团、创业惠康。医疗信息化业务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下的企业有:思创医惠、麦迪科技、和仁科技、易联众、久远银海等。2、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份额:卫宁健康和东华软件领先发展目前,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的领先企业是卫宁健康和东华软件。2020年,按营业收入来看,卫宁健康的市场份额为3.64%,东华软件的市场份额为2.64%。万达信息、东软集团和创业惠康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39%、2.3%和2.19%。其余企业的市场份额在2%以下。3、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较低总体来看,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呈现“大行业、小企业”格局,市场竞争较为充分。2020年,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CR5为13.16%,相比于2019年增加了0.07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同时,公立医院为医疗信息化需求主体,分属地方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导致区域市场分割情况明显。上述行业特点造成我国医疗信息化大部分从业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尚处于区域分散竞争阶段。4、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企业布局及竞争力评价:卫宁健康、东华软件竞争力排名较强我国医疗信息化的上市公司中,卫宁健康和创业慧康专注于医疗信息化领域,以医院管理信息化系统(HIS)为基础,逐步向临床医疗管理信息化系统(CIS)、区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延伸,对该领域产品形成全面的覆盖。东软集团、东华软件和万达信息定位于IT集成和行业软件服务,业务较多,医疗信息化只占主营业务的一部分。易联众、麦迪科技以及和仁科技专注于医疗信息化特定细分领域。从企业医疗信息化业务的竞争力来看,卫宁健康、东华软件的竞争力排名较强;其次是万达信息和东软集团,也是领先的医疗信息化系统提供商。5、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竞争状态总结从五力竞争模型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替代品威胁较小;现有竞争者数量较多,但市场集中度较低;上游供应商一般为计算机及网络硬件设备等企业,议价能力适中,而下游市场主要是各类医疗机构,议价能力较强;同时,应用软件行业本身不存在进入的障碍,但由于医疗卫生行业固有的特性和复杂性,医疗信息系统较为复杂,进入壁垒高于一般应用软件行业,潜在进入者威胁较小。更多数据及分析可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招股说明书撰写等解决方案。文章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开立医疗专题报告:超声和内镜双轮驱动_业绩拐点可期一、开立医疗:国产超声和内窥镜领先企业(一)研发驱动的国产超声和内窥镜领先企业开立医疗成立于2002年,公司由已故“中国超声之父”姚锦钟创立。1978年姚锦钟创建汕头超声仪器研究所(汕超),并任所长直至2002年。2002年姚锦钟带领汕超一支研发团队“二次创业”,在深圳创立开立医疗。技术是公司核心竞争力,多项产品为国产首发。开立是国内较早研发并全面掌握彩超设备及探头核心技术的企业,2004年推出国产首款便携彩超,2006年率先实现超声探头生产国产化,目前公司的彩超探头技术(如宽频带单晶探头技术、宽频带复合材料探头技术、高频相控阵技术、经食道探头技术、超声内窥镜探头技术、双平面探头技术、4D探头技术等)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生产的超声探头超过60个型号,具有高密度、高灵敏度、宽频带(相对带宽达80%)等特点。2012年公司切入内镜领域,用四年时间推出国产首款高清内镜。在图像处理技术方面,公司开发出的光电复合染色技术和聚谱成像技术,与当前主流日企三大电子染色技术相媲美。同时公司在国产空白的超声内镜和血管内超声领域实现了突破。(二)陈志强和吴坤祥为公司实控人,合计持股比例为48%目前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陈志强和吴坤祥,截至21Q3分别持有公司23.82%的股份。陈志强、吴坤祥均为汕超工程师出身,分别于1987-2002、1983-2002年工作于汕头超声仪器研究所。深圳景慧投资咨询为公司员工持股平台,持股比例为0.94%,公司核心员工在上市前已通过员工持股平台进行激励,目前人才队伍稳定。(三)历经三年阵痛期,业绩拐点可期超声和内镜为公司两大主业板块,内镜收入占比持续提升。2002年开立便开始从事超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深耕超声领域近20年,现已成为国内领先的超声企业。2016年公司推出高清软镜HD-500,取得了自切入内镜领域以来的重大突破,2018年推出HD-550,2021年4K硬镜在国内获批。目前内窥镜业务已形成软镜、硬镜、耗材三大管线。公司实现了从单一超声业务向超声+内镜双轮驱动发展的转变,2020年内镜收入占公司整体收入的26%。疫情后业绩恢复较好。受疫情影响,2020年公司营收11.63亿元,同比下滑7.2%,归母净利润亏损0.46亿元。20年子公司威尔逊业绩承诺未完成,公司计提商誉减值2亿元,拖累2020年利润。随着疫情影响大幅减弱、叠加核心产品进入放量期,2021Q1-3公司实现收入9.4亿元,同比增长32%,归母净利润1.39亿元,同比增长419%,毛利率保持稳定,净利率提升至14.82%。(四)高研发投入,产品技术领先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持续高研发投入。2019-2021Q1-3年公司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0.3%、20.4%和20.4%,维持在20%以上。公司历年研发费用率跟同类企业相比较高,反映出公司对研发的高度重视。目前包括深圳研发总部在内,公司在全球共有七大研发中心(上海爱声、哈尔滨开立、武汉开立、Bioprober、Sonowise、日本开立),开展包括下一代超声系统、高性能探头、高清内窥镜、血管内超声(IVUS)等新产品的研发。出色研发能力铸就高质量产品。自国家开展优秀国产医疗设备遴选以来,开立S60、HD-550、SV-M2K30等多款产品均入选目录。同时开立S60、P60、HD-500等高端产品已获得FDA注册及CE认证,产品已得到质量要求较高的欧美市场认可。超声内镜和血管内超声代表行业顶尖技术水平的两款产品,公司均已实现突破,填补了国产空白。二、多因素叠加,开立未能延续上市初期出色表现,历经三年阵痛期开立医疗于2017年4月上市,2017年公司收入增速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均为2015-2020年的最高点,2018-2020年,公司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开始逐年下降。公司业绩表现不佳造成了股价走势的疲软,未能延续上市初期出色表现,历经了三年阵痛期。(一)超声采购有一定周期性超声采购有一定周期性。2014-2015年,国内政府大力整治医疗反腐问题,器械采购成为重点整治领域,医疗设备招标采购活动减少,致使超声市场增长放缓。2016-2018年,国家积极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增长及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带动医疗器械采购需求增加,此前被抑制的采购需求得到释放,超声市场增长提速。2019年,国家加强对民营医院的监管,当年新增的民营医院数量较2018年大幅减少,加上国家医保局成立后行业医保控费力度加大,超声市场增速放缓。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台超采购需求减少。超声采购周期性影响企业业绩的稳定性。2019年,在民营医院整顿以及公司内部营销改革启动等因素影响下,开立超声业务收入同比下滑。2020年,疫情影响了台超的招标采购,开立超声业务收入同比继续下滑。(二)公司超声业务渠道力和产品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军委业务暂停三年中低端超声是早年国产超声主战场,对价格较为敏感,国产超声凭借价格优势已抢占大部分进口厂商份额。根据医招采数据,2019年上半年中国低端超声市场国产化率超过75%。国产厂商之间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渠道覆盖面。与迈瑞相比,开立基层市场渠道有待扩宽。根据医招采数据,截至20H1,开立在县级超声市场渠道商仅143家,迈瑞则是开立的三倍。开立从2019年开始营销改革,改革举措之一就是发展核心代理商,公司渠道覆盖面有望扩宽。公司超声产品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产品齐全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司在高端彩超领域的研发持续发力,于2016年、2018年相继推出S50、S60等高端产品系列,帮助开立成为行业内为数不多能覆盖高中低端全产品线的超声厂商。近年来公司持续保持高研发投入,产品管线有待进一步丰富。(二)内镜持续放量(三)内镜耗材整合出现问题2018年公司以3.88亿元收购威尔逊及和一医疗。威尔逊成立于1995年,在镜下治疗器具领域耕耘多年,拥有丰富的研发、生产相关经验,威尔逊拥有种类较为齐全的镜下治疗器具基础产品,包括活检钳、异物钳、细胞刷等。借助威尔逊平台,公司迅速切入镜下治疗器具领域,并通过日本的研发中心进行高端镜下治疗器具的研发布局。切入软镜耗材领域,战略正确。1)软镜耗材市场与软镜设备市场规模接近,公司有望进一步打开在内窥镜领域的可及市场空间;2)耗材与内镜能够发挥协同作用,利用耗材与终端的粘性促进软镜的销售和落地,有望带动软镜设备收入进一步增长。威尔逊业绩承诺未完成,公司计提商誉减值拖累业绩。威尔逊为奥林巴斯、宾得等日企做代工,产品质量过硬,但是销售能力不足。双方整合没有做到优势互补,实现“1+1>2”的效果。2019年、2020年威尔逊业绩没有达到承诺目标,公司分别计提约2000万元和2亿元商誉减值。2021H1威尔逊业绩实现恢复性增长,营业收入达3296万元,同比增长58%。目前公司已全部接管威尔逊,派驻管理团队,加强与威尔逊的整合。(四)疫情下台超和内镜采购需求减少疫情下医院诊疗量大幅下滑。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医院诊疗量大幅减少,2020年医院诊疗量仅33.2亿人次,与2019年相比减少5.2亿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为41.2亿人次,与2019年相比减少4.1亿人次;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为3.0亿人次(占3.0%),与2019年相比减少0.5亿人次。医院诊疗量下降使得对于台超和内镜等设备采购需求也相应减少。根据医招采数据,2020年1-4月全国超声采购量同比下降约20%,随着疫情防控得到有效的控制,国内医疗市场也逐渐回暖,5月开始采购需求逐渐恢复。2020年因受到疫情影响,开立超声收入7.84亿元,同比下滑12%;内镜收入3.08亿元,仅同比增长5%,增速大幅下降。三、超声受益进口替代,内镜持续放量,产品梯度日渐强大(一)超声受益进口替代国内超声市场保持稳健增长,进口替代空间仍旧广阔。当前国内超声市场规模已超过100亿元,市场增速约为5%-10%。以GE、飞利浦为代表的国外厂家仍占据国内超声市场的主要份额,国产厂家有较大的进口替代空间。在低端、中端、高端超声市场,进口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4.9%、70.8%、91.9%。国产厂商中,迈瑞、开立的市场份额领先。专科化成为超声市场的发展趋势之一。国内超声市场中,通用超声和专科超声市场规模约各占50%。专科超声以心脏超声和妇产超声为主,还包括麻醉超声等。过去超声检查多通过超声科开展,而当下临床科室在诊疗、预后评价等各环节对超声需求增加,专科超声更能满足精准医疗需求。国内超声市场进口替代进程有望加速。近期GE影像设备泄露国内患者病历数据事件反映出提高国产设备占有率、保障数据不外泄的重要性。近年来,支持国产医疗器械发展的政策频出,力度逐步加强。如在2021年10月,国家财政部及工信部联合发布的《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2021年版)通知中明确规定了政府/事业单位采购国产医疗器械及仪器的比例要求。其中137种医疗器械全部要求100%采购国产;12种医疗器械要求75%采购国产;24种医疗器械要求50%采购国产;5种医疗器械要求25%采购国产。采购国产医疗设备的比例一直以省为单位规定,全国牵头反映出政策力度的加强。公司超声产品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加速进口替代。2016年公司超声产品开始进军高端彩超领域,相继推出S50、S60系列高端彩超,并衍生推出妇科专用彩超P60系列,产品在国内具备较为明显的技术领先性,受到包括国内知名三甲医院在内的众多医疗机构的广泛认可。此外,公司产品相较进口有较强性价比优势,有助于进口替代。(二)内镜持续放量中国内镜市场需求持续释放。国内消化系疾病高发,随着居民胃镜、肠镜开展率提升、消化道早癌筛查普及,中国软镜市场持续较快增长。而国内微创手术替代开放手术日益盛行,近年来微创外科手术量维持约20%的增速,微创手术占比的提升将推动硬镜市场较快增长。中国内镜市场进口替代空间广阔。内镜产品技术壁垒高,难点一个是主机系统的光学成像、图像的后期处理,另一个是镜体,镜体的工艺、材料、制成、结构的设计、光学模组的设计、加工以及可消杀性、稳定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难度。目前进口厂家仍占据中国内镜市场绝大部分份额。软镜市场上,奥林巴斯、富士、宾得合计市占率超过93%,国产厂家主要有开立医疗、澳华内镜等。硬镜市场上,卡尔史托斯、奥林巴斯、史赛克、德国狼牌合计市占率超过92%,国产厂家主要有迈瑞医疗、海泰新光、欧普曼迪、开立医疗等。公司内镜业务主要产品为软镜,硬镜和内镜下耗材收入占比较小。开立2012年切入软镜领域,于2016年便推出了国内首台高清软镜HD-500,2018年推出了HD-550,HD-550搭配最新技术的多光谱LED冷光源和业内领先的光电复合染色成像(VIST)技术以及聚谱成像(SFI)技术,产品性能和质量得到了国内外行业专家的高度认可。未来公司将继续夯实HD-550这个平台,推出更多类型的镜体,覆盖更多科室。公司在2018年和2021年分别推出了2K和4K的硬镜产品,正式进军外科领域。但由于外科的学术推广费用较高,公司将先围绕肝胆外科通过小团队的方式去推广。公司内镜业务有望持续高速增长。一方面,内镜行业需求持续释放,且政策鼓励采购国产;另一方面,公司内镜产品技术性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公司产品不断缩小与进口产品的差距,市场认可度逐步提升。此外,公司内镜销售团队在2018年已从超声团队独立出来,2019年公司大规模扩建了内镜销售团队;且公司在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已设立了内镜培训基地。产品、销售、培训等各体系的增强有助于内镜业务的放量。(三)产品梯度日渐强大公司横向扩充产品线。2012年之前,公司主要产品为超声,产品较单一。2012年公司开始切入内镜市场,产品涉及软镜、硬镜、内镜下耗材。公司实现高中低端产品全覆盖。1)超声:近三年内,公司在高端彩超领域的研发持续发力,相继推出S60、P60等高端产品系列,并基于高端产品平台衍生出P50、P40、P20、P10等小巧型产品系列,为不同用户提供了完备的产品系列。2)内窥镜:公司所产内窥镜系列包括HD350、HD400、HD500、HD550、SV-M2K30、SV-M4K30等,全面覆盖软镜高、中、低端市场和硬镜市场。内镜下治疗器具也是公司中长期规划的产品线,公司将以子公司威尔逊为载体,发挥公司研发特长,逐步推出高端治疗器具。此外,凭借在超声和内镜领域技术优势,公司进行技术整合,布局超声内镜和血管内超声两大国产空白市场。超声内镜超声内镜(EUS)是内镜和超声相结合的消化道检查技术,主要用于一些需要介入、穿刺类的复杂手术。超声内镜的市场规模大概占整个软镜市场的12%左右。目前全球只有奥林巴斯、宾得、富士三家企业拥有超声内镜产品,开立是全球第四家。公司目前已获得环阵、凸阵超声内镜的CE证书和环阵超声内镜的NMPA证书,预计国内的凸阵超声内镜注册证将于明年获批。血管内超声IVUS(血管内超声)主要运用在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我国采用IVUS进行冠心病治疗比例低(仅占治疗总数3%-5%),远低于日韩、欧美国家30%平均水平,国内IVUS的使用率有很大提升空间。IVUS市场一直被波科和火山(2014年被飞利浦收购)垄断。公司目前推出的是50MHzIVUS产品,临床反馈效果好,预计明年在国内获批。四、国内销售改革初见成效,海外产品注册和销售加速(一)国内销售改革初见成效2019年起公司开始营销改革。公司营销改革主要内容有:1)转变营销方式,从依赖公司自有销售人员推动销售,转变为通过真正有效的经销商、渠道商去推动销售,从而建立更加稳固、可靠、高效率的营销网络,提高人均产出,增加公司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过去公司的销售以内部销售人员为主要推动力,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情况,如专攻S60的销售时,S50的销售有所放缓。2)执行了新的组织架构,超声产线和内镜产线专项负责三、二级医院客户,新组建综合产线专项负责基层医疗和非公医疗,使得国内营销组织架构多方位、多层次的贴近客户,对提高商机量、高效运营及获得更有价值的客户需求都有诸多益处。公司近两年来实施营销体系改革,通过对营销架构的调整、营销理念的转变,营销团队整体面貌得到了不错的改善,核心渠道建设也在逐步提高中,公司营销改革已初见成效,具体体现在:1)核心渠道代理商带来的收入持续增长,公司销售团队与核心代理商的合作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虽然目前占比还不高,但是已经显示出改革的作用。2)公司的营销网络能够覆盖到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在三级医院的市场推广力度和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近几年借助产品在三级医院的品牌影响力,以点带面辐射地区市场销售网络,在数量众多的二级医院、快速成长的民营市场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的基层医疗市场公司产品均实现较好放量。(二)海外产品注册和销售加速海外产品注册加速推进,海外销售产品结构持续改善。公司设有专门部门负责产品注册认证,并积累了丰富的注册和认证经验。公司已有超过30款产品获得FDA或CE认证。目前,开立医疗S50、S60、P60、HD-500等高端产品已获得FDA注册及CE认证,并在海外批量销售,产品得到欧美市场的认可。2020年因为疫情影响,公司海外收入同比下滑,但2021年已实现较好恢复。驻海外的本土团队。2020年开立海外子公司数量进一步增加及新设了海外售后中心等分支机构。伴随公司高端产品S60、P60的稳步装机和新一代中高端产品Elite系列的上市,公司在海外市场的中高端渠道拓展得以进一步加强,并且在主流客户群体中知名度进一步提升。疫情期间,公司便携超声产品成为海外市场的热门机型,助力公司进一步拓展客户群和销售渠道。疫情促成的在线学术营销体系提升了开立内镜在海外的品牌认知度和市场口碑。

2021年智慧医疗行业发展环境(PEST)分析:数字经济下_中国智慧医疗市场将全面“爆发”[图]智慧医疗英文简称WITMED,是最近兴起的专有医疗名词,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一、智慧医疗政策环境分析(P)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医疗卫生政策,特别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将医疗卫生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强调要发展以创新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医疗,突出使用信息化结合创新技术的手段提升医疗水平。实施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全面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发展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建立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安全保护机制。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22-2028年中国智慧医疗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二、智慧医疗经济环境分析(E)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下,中国智慧医疗市场规模高速增长,全面迎来发展好时机。中国信息通信分析院西部分院在重庆发布《2020智慧医疗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智慧医疗行业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大关。预计2021年规模将达1259亿元,行业将进入智能化、高效化、规模化发展的高速增长期。未来,智慧医疗将成为推动中国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动能”。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万亿,比2019年增涨了2.99%,经济的增涨带动着医疗行业的发展。随着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方面也越来越重视,这推动了智慧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2019年居民消费水平为27504元,相比2018年增加了2259元,同比增涨8.95%。受影响,2020年居民消费水平为27438元,相比2019年减少了66元,同比下降了0.24%。202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72175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21941.9亿元(占30.40%),社会卫生支出30273.67亿元(占41.94%),个人卫生支出19959.43亿元(占27.65%)。2020年卫生总费用72175亿元,相比2019年增加了6333.61亿元,同比增涨了9.62%。2020年,全球的使得智慧医疗的作用益发凸显,加之后时代,政府对人工智能赋能医疗的高度重视,使得智慧医疗行业发展迅速。2020年中国智慧医疗行业投资规模为1049亿元,相比2019年增加了164亿元,同比增涨18.53%。三、智慧医疗社会环境分析(S)智慧医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伴随着我们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进程,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们对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也刺激着智慧医疗行业的发展。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141212万人,占总人口的13.5%。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和医疗资源的日益紧张,政府和民众都越来越重视智慧医疗产业。2020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7.4亿人次,比上年减少9.8亿人次(下降11.2%)。2020年居民到医疗卫生机构平均就诊5.5次。其中,2020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住院量为23012万人,相比2019年下降了13.47%。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总体上在逐年增加,截止2020年,全国医院数量为3.5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有3.5万个,乡镇医院有3.6万个。2019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为87.2亿人,相比2018年增涨了4.93%。受影响,2020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为77.4亿人,相比2019年下降了11.24%。截止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10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也达到71.60%。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智慧医疗的发展。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统计,其中,乡镇卫生院覆盖率为81.9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为72.59%,村卫生室覆盖率为74.18%。此外在村卫生室层面,中西部地区的覆盖率高于东部,这与机构基数大小和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医疗援助力度有关。四、智慧医疗技术环境分析(T)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下,智慧医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加。同时,在技术应用方面,也跳出了单一远程问诊的形式,开始向远程医疗、病例筛查、家庭护理、慢病治疗等多领域延伸。产业开始形成生态化发展趋势,单点的技术应用已经开始连成线、面,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2020年“智慧医疗”专利申请数量为686个,相比2019年增加了455个,同比增涨了196.97%。注:仅搜索关键词为“智慧医疗”。从申请专利量分布来看,广东省的“智慧医疗”专利申请数量最多,居全国首位。截止2021年12月,广东省“智慧医疗”技术专利申请数量为490个,占全国总数量的28%;江苏省“智慧医疗”专利技术申请数量为323个,占全国总申请数量的19%;北京市“智慧医疗”专利技术申请数量为136个,占全国总数量的8%;浙江省“智慧医疗”专利技术申请数量也是136个,同样占总数量的8%;上海市“智慧医疗”专利技术申请数量为128个,占全总数量的7%。注:仅搜索关键词为“智慧医疗”。从申请专利量技术分类来看,物理专利技术占比最高。截止2021年12月,在“智慧医疗”专利技术申请数量量中,物理专利申请量为985个,占“智慧医疗”总申请量的59%;人类生活必须专利申请量为326个,占“智慧医疗”总申请量的20%。注:仅搜索关键词为“智慧医疗”。

2020年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费用、人均住院费用及人均住院药费分析[图]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次均门诊费用呈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次均门诊费用165.9元,较上年增加23.3元,按当年价格比上年上涨16.3%,按可比价格上涨13.5%。社区卫生服务是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产生的,是整体医学观在医学实践中的体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均住院费用呈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均住院费用3560.3元,较上年增加236.4元,按当年价格比上年上涨7.1%,按可比价格上涨4.5%。、

相关报告:智班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发展趋向分析报告》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初级卫生保障,是卫生体系的基础与核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均住院费用呈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均住院费用346.8元,较上年增加2.7元,按当年价格比上年上涨7.1%,按可比价格上涨4.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次均门诊药费呈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次均门诊药费124.9元,较上年增加22.7元,同比增长22.21%,占次均门诊费用的75.3%,比上年(71.7%)上升3.6个百分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均住院药费呈波动下降趋势。2020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均住院药费1126.7元,较上年减少50.6元,同比下降4.30%,占人均住院费用的31.6%,比上年(35.4%)下降3.8个百分点。2、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在控制传染病、提高农民卫生服务质量、保障农民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乡镇卫生院次均门诊费用呈逐年上涨趋势。2020年,全国乡镇卫生院次均门诊费用84.7元,较上年增加7.4元,按当年价格比上年上涨9.6%,按可比价格上涨6.9%。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中枢,乡镇卫生院人均住院费用呈逐年上涨趋势。2020年,全国乡镇卫生院人均住院费用2083.0元,较上年增加113.4元,按当年价格比上年上涨5.8%,按可比价格上涨3.2%。乡镇卫生院主要靠县级财政与农村集体经济联合支撑,乡镇卫生院日均住院费用呈逐年上涨趋势。2020年,全国乡镇卫生院日均住院费用317.5元,较上年增加13.6元,按当年价格比上年上涨4.5%,按可比价格上涨1.9%。乡镇卫生院次均门诊药费呈逐年上涨趋势。2020年,乡镇卫生院次均门诊药费51.8元,较上年增加5.6元,同比增长12.12%,占次均门诊费用的61.2%,比上年(59.8%)上升1.4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人均住院药费整体呈逐年上涨趋势。2020年,全国乡镇卫生院人均住院药费731.2元,较上年减少26.3元,同比下降3.47%,占人均住院费用的35.1%,比上年(38.5%)下降3.4个百分点。

医疗器械行业之百心安研究报告:介入式心血管装置提供商介入式心血管装置市场将迎来强劲增长中国针对慢性病的介入疗法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我们预计中国用于管理慢性病的介入设备的渗透率将大幅提高,主因以下社会的结构变化推动:1)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慢性病的发病率上升;2)患者可负担力和医疗支出逐步增加;3)技术发展更新换代迅速;以及4)政府的政策支持。冠状动脉疾病(CAD)冠状动脉疾病: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分类之一。CVD有四个主要类别:1)冠心病(CHD,又称冠状动脉疾病CAD);2)中风和短暂性缺血发作(TIAS);3)外周动脉疾病(PAD);和4)主动脉疾病。根据Frost&Sullivan,以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为特征的冠状动脉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最常见的疾病类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基于CAD的动态性质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也可分为两个亚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中国CAD患者池较大。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在2015-2019年期间,中国的CAD患者人数从2,200万人增加到2,460万人(CAGR:2.8%),预计到2024E,患者池将扩大到2,800万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目前冠状动脉疾病的主流疗法。在CAD的四种主要疗法中,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干细胞移植,PCI是目前医生推荐的主流治疗方法,因为:1)患者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2)价格相对较低,性价比高;3)能防止CAD发展到严重阶段。而对比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PCI手术的渗透率差距较大。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在2019年,美国每百万人中进行了约2,951次PCI手术,对比中国每百万人中仅有729例PCI手术。因此,我们认为在中国PCI手术中使用的支架有充足的市场潜力,在考虑到2021年药物洗脱支架进行全国性集采的情况下,我们预计2020E-2030E该市场销售收入将维持1.6%CAGR(对比2016-2020E11.2%CAGR)。PCI疗法的演变:技术升级逐渐消除产品缺点。中国的PCI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从早期的经皮血管成形术球囊(PTA球囊)到最新的生物全降解支架。全球第一个生物全降解支架于2019年开始商业化,与之前PCI手术中使用的支架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BRS:PCI疗法的下一个有机会的产品。我们认为BRS是PCI疗法下的机会产品,Frost&Sullivan预计到2030E,中国BRS市场将达到66亿人民币规模(2020-2030E年复合增长率为37.4%),因为:1)术后有足够的径向支撑力;2)对X光、CT和MRI检查无干扰;3)能在2-3年内被人体吸收;以及4)不需要长期的抗凝血药物治疗。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因子,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并发症可包括中风、心脏病发作、心力衰竭和肾脏损害等)。高血压有三种亚型:可控性高血压、未控高血压(UH)和顽固性高血压(RH)。尽管大多数高血压病例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得到控制,但顽固高血压人群(根据Frost&Sullivan,在2020E分别占整个中国/日本高血压人群的15/13%)迫切需要医学进步,因为他们的血压即使在最大程度的医学治疗下也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中国和日本患者数量较大。根据Frost&Sullivan,2015-2019年期间,中国的高血压患者人数从289.9万人稳步上升到317.4万人(年复合增长率:2.3%),到203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3.88亿人。在日本,2015-2019年期间,高血压患者的数量从3,770万上升到4,010万(CAGR:1.7%),预计2030年将达到4,240万。在这两个国家的这些高血压病例中,RH的患病率没有随时间波动,但是受年龄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很大。同时,由于诊断率的提升、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UH的患病率也逐渐增加。高血压的主要疗法。根据《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2019年版)》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版)》,管理血型高血压的主要疗法有三种: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干预性疗法(如RDN)。RDN相对于传统药物治疗的优势。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未控性高血压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其有很多缺点,如需要长期用药、副作用多、患者对医生处方的依从性差和无法根治顽固性高血压。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约有一半的UH/RH患者在一年内未经医生允许就停止服药,而约有20%的UH/RH患者从一开始就不遵守处方。RDN在替代传统药物治疗方面具有以下优势:1)不存在患者用药依从性问题;2)更安全,避免了对肝肾功能的副作用,且对备孕的女性也没有伤害;3)长期有效,没有耐药性问题;4)全天降低血压,没有药物浓度的波动。RDN发展正踏入黄金窗口期。美敦力在收购Ardian(一家私人公司)后开始了RDN的研发。两项早期的概念验证试验(HTN-1和HTN-2)已经显示出初步的安全性和疗效证明,而SymplicityHTN-3则未能达到其主要和次要疗效终点。在令人失望的试验结果之后,当时主要的RDN市场玩家暂停了其RDN研发。然而美敦力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临床试验的设计,而不是由于RDN技术本身(根据PubMed)。美敦力后来改进了实验设计,现在已经披露了令人鼓舞的OFF-MED前瞻性试验的疗效和安全数据:该试验达到了三个月时流动收缩压(SBP)变化的主要终点,24小时SBP与基线相比下降了4.7mmHg。此外,来自全球Symplicity注册中心(GSR)的最新3年数据显示,有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都有临床意义的显著下降:与基线相比,平均-16.7mmHg,P<0.05。Medtronics的SymplicitySpyralRDN系统在2020年3月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突破性设备认证",并且在2020年12月,另外两个厂家的RDN产品(RecorMedical的Paradise超声波肾神经阻断系统和SoniVie的TherapeuticIntra-VascularUltrasound系统)也获得了该认证。这些都促使市场重燃对该技术的信心。良好市场格局,进入壁垒高我们看好国内BRS和RDN赛道,考虑其进入门槛高,市场参与者有限。高进入壁垒可在未来带来潜在利益,如国家集采风险可能性较小和更高的定价权。1)BRS的成功推出和商业化需要:1)在产品设计和制造方面积累的行业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2)进行有效市场教育和推广的能力;3)提供涵盖术中所有步骤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如PCI);以及4)严格的政府监管和政策。在这些对BRS成功上市造成影响的要求中,我们认为临床试验中较长的随访期和大规模的病人数据是建立该赛道较高进入壁垒的最重要因素。严格的监管和临床要求使整个研发过程在时间和资金成本高昂,从而使潜在的进入者无法轻易进入这个市场。2)RDN产品的成功推出则需要:1)积累的行业技术和专业知识;2)正确的临床试验设计并顺利向前推进;3)进行有效的市场教育和推广的能力。而在上述成功实现RDN商业化的要求中,我们认为RDN产品的设计最为重要。综上所述,BRS和RDN的开发不仅需要具有跨学科知识的人才,还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因此,我们看好BRS和RDN产品正式上市后将享有相对良好的市场前景。集采风险小我们认为全国集采对百心安BRS和RDN产品的影响是有限的。集采是中国政府推出的一项持续的医疗改革政策,政府将对临床用量大、采购金额高、临床使用成熟、且市场格局成熟(有多个市场参与者)的高值耗材试行集采政策。然而,我们认为BRS和RDN短期内成为全国集采的目标的可能性较小,主因:1)两个产品仍需要复杂而漫长的临床试验/随访期进行验证;2)两者的产品技术在全球范围都比较先进;3)行业参与者数量较少;4)在全球范围内对两个产品的研发仍处于相对早期的阶段。因此,我们相信全国集采对BRS和RDN产品的影响是有限的。百心安:领先的介入式心血管装备提供商百心安:中国领先的创新介入式心血管装置公司。百心安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创新医疗器械公司,专注于开发BRS和RDN相关产品,以解决冠状动脉疾病和未控性/顽固性高血压市场中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公司的使命是创新引领高品质医疗。公司目前没有商业化的产品,但其研发管线存在两个具有较大潜力的候选产品,我们预计两者将于2023年实现商业化:第二代全降解支架产品BRSBioheart和第二代RDN产品Iberis2nd,两者由百心安自主研发。管线:涵盖介入性心血管设备的全面产品组合。百心安目前的产品线涵盖BRS、RDN和球囊导管,以满足中国患者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和医生的临床需求。在BRS系列产品中,公司的在研产品包括BioheartBRS系统(用于冠状动脉疾病)、Bio-LeapTM膝下BRS系统(用于外周血管疾病)和具有超薄支架壁的全降解支架系统BioheartUltraTM(用于冠状动脉疾病)。公司目前有一个RDN在研产品:Iberis2ndRND系统。然而,RDN的发展在全球范围仍处于早期阶段。公司还拥有球囊扩张导管产品管线(包含5个在研品种),对目前的BRS产品在研管线形成良好补充。战略:促成进一步的想象空间。百心安现阶段的战略重点是发展及拓展其研发管线、生产能力和商业化能力。公司未来将施行更详细的战略,包括:1)快速推进临床后期产品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2)进一步提高研发能力,扩大产品组合;3)扩大生产能力,建立自有商业化团队;4)扩大地理覆盖及全球据点;5)积极寻求外部合作、战略投资和收购机会。基于上述战略,我们看好公司即将步入发展快车道,在管线扩张和收购等方面释放更多可能性。生物全降解支架:受益于对药物洗脱支架替代趋势的完整产品组合我们预计到2030年,百心安的生物全降解管线将贡献约13亿人民币的销售额,由其三个候选产品贡献:1)BioheartBRS系统(我们预计其将于3Q23上市,2030E预计贡献超4.3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2)Bio-LeapTM膝下(BTK)BRS系统(我们预计其于2025E-2026E上市并贡献销售收入,预测2030年贡献超2.8亿元收入);以及3)BioheartUltraTMBRS系统(我们预计其将于2027E-2028E上市,2030年或将贡献超5.7亿元销售收入)。BioheartBRS系统:或为国内第一个上市的二代生物全降解支架产品BioheartBRS系统于2016年7月获得批准进行单中心可行性临床试验,目前已经收集了30天、6个月、1年和2年的随访数据,3年随访数据正在收集中(已有部分可用数据读取)。BioheartBRS系统目前正在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我们预计其将在3Q23上市,并在2030年贡献超4.3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其依据是:1)由于生物全降解支架的降解能力,对药物洗脱支架有明显的替代作用,我们预计BRS使用比例逐年上升至2030年30%水平;2)由于支架的壁更薄,第二代生物全降解支架较一代产品有明显产品优势;3)基于国内市场拥有充分的PCI手术经验,而百心安也在积极打造自有商业化团队,考虑公司或推出中国首个上市的二代RDN产品,我们对BioheartBRS系统在医院的准入方面持积极态度并假设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直至BioheartUltraTM于2027年上市;4)我们假设Bioheart上市三年后于2026年进入医保(平均售价/ASP在2026年下降20%),之后随竞争格局成熟ASP逐年降价5%。生物全降解支架对传统支架产品有明显的替代效应。我们预计到2025年,生物全降解支架将取代药物洗脱支架在PCI手术中的使用,并在中国取得约25%的整体市场份额。BRS对DES的巨大替代效应是由以下BRS产品优势所驱动的:1)患者无需终身服用抗凝血药;2)随着支架的后续降解,后期不良事件的发生将减少;3)更便于二次介入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4)冠脉血管的恢复;5)不干扰X光、CT、MRI检查;6)公司预测支架厚度有望在未来达到金属支架的厚度。与生物全降解支架的国内同行相比,更薄的BioheartBRS系统拥有更强的综合优势。与其他国内BRS产品相比,百心安的第二代生物全降解支架产品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具有更全面的优势,包括:1)支架更薄的同时在术后可以保持更强的径向支持(百心安BioheartBRS系统:125-145m,1.4N/mm;乐普NeoVas:170m,1.4N/mm;华安Xinsorb,160m,1.1N/mm);2)超声波定向喷雾技术控制药物的精确分布,可持续90天;3)独特的不透射线标记可确保支架植入后在X光下有更好的可见性;4)球囊薄、顺应性低、有效传递部署推力的输送系统。目前的临床数据:百心安对比海外产品更具优势。与雅培的ABSORB数据相比,Bioheart生物全降解支架系统表现出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根据雅培的ABSORB三年随访结果(KereiakesDJ,EllisSG,MetzgerC,etal:the3⁃yearclinicaloutcomeswitheverolimus⁃elutingbioresorbablecoronaryscaffolds:theABSORBⅢtrialin2017),雅培候选人的病变失败率(TLF)为11.6%,而百心安的三年试验数据仅为8.70%。先发优势推动百心安的Bioheart在2030之前抢占可观的市场份额。凭借其显著的先发优势,我们预计百心安2030年在中国将占据约7%的BRS市场份额,主因:1)与第二代BRS竞争者的临床进度相比,我们认为百心安有望成为国内首批商业化的产品,使其能够享受并维持显著的市场份额;2)PCI手术的市场教育已经成熟,因此在BioheartBRS商业化后会加快产品的推广进度;以及3)公司正着力打造商业化团队并积累业内KOL资源。BioheartUltraTM:采用超薄支架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产品管线除了Bioheart生物全降解支架系统,百心安还开发了BioheartUltraTM,其有望成为市场上最薄的生物全降解支架产品之一,成为对BioheartBRS的产品补充。BioheartUltraTM是第二代BRS,支架非常薄,小于85微米,但其结构、功能和手术步骤均与Bioheart相似。公司已经完成了BioheartUltraTM的产品设计,我们预计其将在2023年进入临床试验,并在2027E-2028E开始商业化。我们相信BioheartUltraTM的成功上市将有助于公司在面对BRS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时,仍能长期保持在BRS领域的市场领先地位。我们预计该产品到2030年将贡献超5.7亿元销售收入,主因:1)BioheartUltraTM市场份额逐渐爬坡至2030年6%水平;2)2030年前该产品不做进医保的假设,因此ASP维稳。Bio-LeapTM生物全降解支架系统:通过适应症扩张解锁新市场Bio-LeapTM是公司自主开发的外周生物全降解支架候选产品,它将BRS技术与药物喷涂技术相结合,适用于下肢外周动脉疾病(LEAD)。我们预计Bio-LeapTMBRS系统将于2025E-2026E上市并于2030年贡献超2.8亿元销售收入,因为:1)中国PAD/LEAD患者池庞大;2)BRS有望逐渐成为LEAD的下一个希望疗法(市场渗透率逐年上升至2030年35%水平);3)由于该适应症下还没有商业化的产品,因此该适应症的市场竞争格局较为理想(我们假设上市当年占领50%市场份额,之后随市场竞争逐渐加剧,下降至2030年30%水平;以及4)我们假设该产品上市三年后于2028年进入医保(ASP下降20%)。PAD/LEAD患者群庞大,仍拥有足够的渗透空间。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中国外周动脉疾病(PAD)的患病率已从2015年的4480万增加到2019年的4950万(CAGR:2.5%)。在PAD患者中,约80%是LEAD患者。此外,预计2030年PAD患者人数将达到6,230万(2020-2030ECAGR:2.1%)。BRS有望成为LEAD的下一个有前途的疗法。LEAD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四种:生活方式的改变、药物治疗、微创治疗和开放手术。其中,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已成为主流的介入治疗方法之一;然而,它有一些缺点,如由于回缩和增生导致的术后再狭窄率高,以及治疗硬斑块时效果有限。因此,这些缺点为BRS等创新疗法的发展留下了较大空间。尽管支持BRS治疗的临床数据有限,因为它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BRS的一些潜在优势有望支持其成为下一个主流疗法,包括:1)支撑力强大以避免再狭窄;2)药物涂层以抑制增生;3)适用于治疗钙化病变和动脉夹层;4)生物可降解性,降解后不会在病人体内留下任何东西。市场格局理想,国内市场还没有商业化的产品。用于LEAD适应症的BRS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根据Frost&Sullivan,中国市场上还没有LEAD适应症的商业化BRS,而百心安是少数几家拥有针对LEAD适应症的生物全降解支架系统候选产品的公司之一。我们认为,LEAD适应症下仅有两家可预见的竞争对手(根据公司招股书):雅培(RCT正在进行中)和先健科技(首次人体可行性测试正在进行中),这使得百心安有很大的潜力成为LEAD适应症的国内先驱者(动物研究正在进行中,我们预计其上市时间为2025-2026)。RDN:中日蓝海市场先行者Iberis2nd有望解决高血压患者未满足的治疗需求。我们预计Iberis2nd(中国,正在进行RCT;日本,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即将启动RCT)将于2Q23上市,2030年该产品将贡献超30亿元人民币销售收入,其驱动因素包括:1)与其他厂商的在研肾动脉消融产品相比,Iberis2nd具有显著的产品设计优势(多电极且同时允许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的介入方法);2)在美敦力RDN所推动的全新RDN时代下,公司面对良好的竞争格局和领先的临床进展;3)利用较为简单的医生和市场教育以及Terumo合作,使得产品销售有望快速爬坡;4)由于RDN的创新性和UH/RH庞大的患者群,我们预测2023年RDN的国内渗透率仅为0.002%,随后逐渐爬坡至2030年的0.6%;而日本市场凭借美敦力的市场铺垫以及Terumo较强的销售能力,我们预计该市场渗透率在2025年为0.05%(对比同期中国0.02%),到2030年达到0.55%水平(略低于同期中国0.6%,主因中国后期多家厂商进行市场教育,我们预计中国远期渗透率爬坡略快于日本);且我们预测Iberis2nd凭借其先发优势有望于中国在2023年取得90%市场份额,后随市场竞争加剧,逐步递减至2030年的30%;而在日本市场由于非首个上市产品但凭借独特产品设计与Terumo作为强力后盾,我们预测其市场占有率逐渐从2025年的15%爬升至2030年的25%;和5)我们预计Iberis2nd在国内上市三年后进入医保,ASP于2026年降价30%;在日本市场我们预计其在2025E上市后与国内保持同价。通过独特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与其他在研肾动脉消融产品相比,Iberis2nd具有明显的设计优势。Iberis2nd是世界上唯一具有多电极并允许经股动脉介入和经桡动脉介入方法的RDN产品。Iberis2nd的主要特点包括:1)螺旋形的消融导管尖端,以确保贴合血管;2)6F导管鞘尺寸,以更好地适应肾动脉的不同开口;3)主肾动脉及其分支消融;4)多电极设计(4个电极)。在这些特点中,多电极的设计使得消融效率提升(每个肾脏的总治疗时间不到20分钟),减少了医生和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辐射暴露的时间。此外多电极设计使得消融位置均匀,减少单电极因医生依赖经验和手感对最终手术结果造成的影响。于病人而言,RDN手术更加微创,意味着更少的并发症,术后恢复更快。Iberis2nd还允许医生在经股动脉介入和经桡动脉介入两种方法之间进行选择(目前大部分RDN是股动脉介入,桡动脉入路虽然路径更长,但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这为医生提供了更好的灵活性,为病人确定更适合的解决方案。RDN获得认可,在中国和日本取得先发优势RDN的全球研发打开了希望窗口。美敦力HTN-3试验的失败影响了研究人员和医生对RDN技术的信心。然而随着试验设计改进,美敦力的关键试验获得令人鼓舞的数据且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证,重燃市场关注。RDN已成为高血压治疗领域的一颗冉冉新星。没有商业化同行的良好市场格局。目前,中日两个市场都没有商业化的RDN产品,中、日两市场目前各有四/三个处于临床阶段的射频消融候选产品。我们预计Iberis2nd将成为国内仅有的四个在研射频消融产品中第一个商业化的产品。在中国,主要的竞争者包括美敦力(ON-MED:RCT进行中)、魅丽纬叶(RCT正在进行)和信迈(RCT正在进行)。在日本,主要的竞争者包括美敦力和Otsuka-ReCor(RCT进行中)。尽管Iberis2nd的品牌知名度无法与全球巨头美敦力相媲美,但Iberis2nd的设计优势以及Terumo的支持将会确保其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由于简单的手术步骤,市场教育更加容易。基于比其他高度创新的术式(例如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更容易的市场教育,我们预计到2030E年,Iberis2nd在中国和日本将分别取得约30%/25%的市场份额。RDN是全球最前沿的治疗方法之一,然而手术步骤较为简单,手术步骤与传统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相似,医生经历三次指导下手术就可以独立操作,意味着医生的学习曲线会比较快的提升。借助与Terumo的战略联盟进军全球市场商业化联盟有利于全球渗透,我们认为到2030E年可占全球销售的重要地位。百心安将利用Terumo的成熟平台,在Iberis2nd上市后实现全球分销。Terumo(股票代码:4543JP)是一家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医疗器械制造商。它拥有广泛的产品组合,涵盖心血管介入解决方案、输血和细胞治疗。Terumo目前控制着百心安控股子公司安通约24.31%的股份。借助其在160多个国家的全球分销网络,Terumo将负责Iberis2nd的海外销售和海外注册工作,主要在日本(准备启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欧洲(获得CE标志)区域。球囊导管候选产品百心安的研发管线还包括五个候选球囊导管,它们将为生物全降解支架的植入提供全套解决方案。这些候选产品包括:1)Bioheart球囊扩张导管和Bioheart高压球囊扩张导管,设计用于扩张前及扩张后的过程中进行支架展开(我们预计其在2022E-2023E上市,豁免临床试验));以及2)三个Bioheart脉冲球囊扩张导管(动物试验),适用于去除冠状动脉钙化(CAC)、周围血管钙化(PVC)和主动脉瓣钙化(AVC)。我们认为这三个产品很可能是在中国最早推出的产品之一。球囊扩张导管:与全降解支架管线形成协同。两种球囊扩张导管(我们预计其在2022-2023年上市,豁免临床试验)属于三类医疗器械,用于扩大病人体内的狭窄开口或通路,以提高经心肌的血流。它也被用于PCI手术,以确保支架的成功植入,从而与全降解支架产品形成协同。脉冲球囊扩张导管:国内市场空缺下的潜在第一梯队选手。正在开发的百心安脉冲球囊扩张导管是利用血管内碎石术(IVL)中的声压波来清除血管钙化(VC)。由于目前没有公认的治疗VC的标准,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动脉瘤切除术和血管内碎石术。与其他VC治疗方法相比,脉冲球囊导管治疗IVL有几个优点:更安全、更有效、更容易使用。我们预计CAC、PVC和AVC适应症下的脉冲球囊扩张候选产品(均在动物试验中)将分别于2025、2025-2026和2027-2028上市,有很大潜力成为国内市场先行者。由于在中国还没有脉冲球囊导管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因此中国的竞争格局是良好的。这给百心安留下了一个尚未开发的市场和较大的增长空间。远见卓识的管理层由在心血管介入医疗器械行业拥有超过25年经验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汪立先生领导,百心安拥有一支富有远见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均拥有超10年的行业专业知识和成熟的创业和技术背景。团队包括:1)首席执行官汪立先生,历任其他领先的医疗器械公司的高管,包括微创,易生科技,以及上海凯利泰(300326.SZ);2)首席财务官王云磬先生,在医疗行业和资本市场拥有超过15年的会计、财务和投资经验;以及3)首席医疗官BradleyStewartHubbard,在医疗器械行业拥有超25年经验,曾在GatewayMedical、Lychron和GuidantCorporation任职。精品研发团队赋能未来创新我们看好百心安研发团队拥有深入的行业知识和全球视野。全降解支架技术负责人蔡涛先生是3D打印领域的专家,拥有超过8年的行业经验。RDN技术负责人张晨朝先生是一位拥有超过10年行业经验的导管技术专家。百心安目前拥有11项Bioheart专利和9项Iberis2nd专利。此外,还在知名期刊上发表了相关的学术研究,如《Circulation:CardiovascularInterventions》和《JournalofAdvancedTherapiesandMedicalInnovationSciences》。生产计划:为商业化夯实基础在核心产品商品化前,生产能力整装待发。百心安在2021年末完成了在位于上海浦东区张江高新科技园区新厂房的装修和建设工作。位于该厂房内的两层净化车间已经投入使用(车间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保障商品上市后的生产(年产能:RDN90,000件,BRS280,000件)。考虑到2023年上市的核心产品,公司或考虑采取混合生产模式,将部分生产外包给CMOs(合同生产组织),以确保产品供应。为保证产品上市,商业化准备工作逐步推行当前的商业化准备工作使百心安与其他还未产生收入的同行区别开来:由于缺乏商业化的产品,百心安还没有内部销售和营销团队。但百心安将实施多项商业化战略,以保证核心产品的成功上市。在国内市场,该公司的商业化工作包括:1)建立内部营销团队,覆盖中国大多数省市;2)在临床阶段积累KOL和医院资源,积极讨论在研候选产品,进行产品演示并对医生进行培训;3)持续参与行业相关学术会议。在全球市场上,公司将利用与泰尔茂的合作关系,扩大其销售网络。内部团队建设叠加外部学术积累,保证国内上市后顺利推行产品。我们预计公司将在2022E年初建立内部销售和营销团队,然后在2023年推出核心产品BRS和RDN。从临床阶段就积累的KOL和医院资源也预示着产品的成功上市。Bio-heart正与北京阜外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和上海瑞金医院等一流的心血管医院合作,进行BRS和RDN产品的临床试验。公司与知名医生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以获得相关在研管线的重要反馈,并在学术领域积累声誉。公司还积极参加行业内学术会议,如冠状动脉多学科与介入治疗学会议和中国介入治疗学会。这些都会助力产品上市后医生学习曲线的提升,并在产品正式上市前积累一定品牌知名度。与强大的合作伙伴合作,扩大海外版图。在海外市场,百心安还将利用与Terumo的合作关系来确保RDN的商业化。Terumo在全球拥有完善和成熟的销售网络。这有助于百心安在国外市场更加了解当地市场,并减轻商业化的部分压力,从而使其能够更专注于生产和研发。此外,公司也在积极寻求外部合作、战略投资和收购的机会。与知名医疗保健投资者建立长期的股东关系获得知名医疗投资者的认可。百心安在IPO前经历了四轮融资。主要投资者包括OrbiMed、LegendCapital、TPG和LoyalValleyCapital等专业医疗基金。财务及预测收入:由Bioheart和Iberis2nd的商业化驱动考虑百心安最近的产品Bioheart球囊扩张导管与Bioheart高压球囊扩张导管将于2022年上市,我们在2022年预测该公司不产生任何销售收入。我们预测百心安将在2021/2022/2023年实现收入0/0.28/2.07亿元人民币,主因公司两个核心收入贡献产品将于2023E上市。我们预测百心安的收入增长是由以下因素驱动的:1)手术中使用的第二代BRS产品和RDN产品的市场持续渗透;2)公司的Bioheart和Iberis第二代产品的成功上市;以及3)主要产品商业化后保持市场份额。费用:以研发与销售费用为主研发费用:研发费用是百心安的主要支出,我们预计基于公司专注于内部开发产品的战略,研发费用将持续增长。目前的研发费用主要包括测试费、员工福利开支、所用原材料和消耗品的成本、折旧费用和其他;2019/2020年的研发费用为0.22/2.46亿元人民币,我们预计此后将稳步增长,在2021E/2022E/2023E分别达到2.65/2.79/2.84亿元。此外公司的股权激励费用将在2020-2023年间进行摊销,因此我们预测2024年研发费用将有显著所下降。营销费用:公司在目前阶段没有任何销售和营销费用。然而,我们认为公司至少需要在BioheartBRS和Iberis2nd等核心产品正式上市前一年建立其内部销售和营销团队,并且需要加大营销力度以确保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我们预计该公司将在2022年开始产生销售和营销费用(2021E/2022E/2023E为0.00/0.25/0.43亿元人民币)。综上,我们预计百心安在2021E-2023E将取得净利润损失3.11/3.29/2.51亿元,主要由于产品上市前所产生的营销费用和研发费用。我们预计受重磅BRS/RDN产品上市后规模渐起影响,百心安将于2025年盈亏平衡。

2022年三星医疗研究报告1三星医疗:电表业务稳定发展,康复连锁快速扩张智能电表龙头转身,进军“康复医疗连锁”市场。宁波三星集团成立于1993年,公司于2011年以“三星电气”上市,公司上市时主营智能配用电业务。2015年公司开始开拓海外市场,同时收购宁波明州医院,开始转型进入医疗服务,证券简称变更为“三星医疗”,此后开始注重康复医疗服务板块的布局。公司于2017年收购浙江明州康复医院,2021年收购杭州明州脑康复医院84%股份和南昌明州康复医院85%股份,2022年收购武汉明州康复医院、宁波北仑明州康复医院、南京明州康复医院、长沙明州康复医院以及常州明州康复医院5家康复医院,扎根于康复发展道路。公司股权架构清晰,为公司高速发展奠基。公司最大的股东为奥克斯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公司33.01%的股本。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郑坚江总,直接持有公司12.80%股份,并通过奥克斯集团有限公司间接持有28.06%股权,合计约为40.86%。公司控制权相对集中稳定。电表业务提供稳定现金流,支撑民营康复医疗连锁品牌的铸成。公司自2015年至2021年营收增速明显,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总量从2015年的41.5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0.23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9.13%。公司业务收入来自以下三块:智能电表业、医疗服务业、融资租赁业,2021年营收占比分别为77.89%、19.82%、2.29%。其中智能配用电收入占比最高,营收预期稳定。医疗服务收入占比逐年增长,有望成为公司未来发展新引擎。受影响2020年医疗服务业务增速放缓,但公司扎根于康复发展道路,公司于2021年及2022年分别新收购2家及5家康复医院,随着战略转型逐步落实以及康复医疗连锁品牌规模效应的产生,医疗服务业务有望成为拉动三星医疗业绩高速增长的新引擎。目前公司毛利率整体处于平稳态势。三项主营业务中,融资租赁业务毛利率最高,但融资租赁并非公司主业,主要用作公司医疗服务板块的过渡,目前公司正在主动缩减融资租赁板块业务规模。公司整体毛利率于2018年首次出现下降,导致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融资租赁成本的递增。在2019-2020年,毛利率处于平稳状态,基本维持在29%左右。2021年毛利率下降至25.40%,主要原因为智能配用电板块受大宗、芯片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所致,排除相关偶发因素影响,公司整体毛利率处于稳定状态。公司三费总体呈下降趋势。公司医疗服务端规模效应逐步形成,自2015至2021年公司销售费用率逐步压缩,由9.99%降低至5.56%;管理费用由2015年下降至2019年的4.72%,近三年管理费用率处于较为平稳状态;财务费用率维持在1%左右,表现较为稳健。双主业股权激励,彰显公司发展信心。公司历年推出了5次股权激励计划,其中,2022年1月及3月分别针对医疗服务板块以及智能配用电板块推出第四次及第五次股权激励计划,覆盖了相关板块的集团骨干人员,进一步彰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