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论文)》_第1页
《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论文)》_第2页
《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论文)》_第3页
《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论文)》_第4页
《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摘要】由于科技的普及和社会的需要,每个人都不在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而是和社会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现在作为个体的活动也比以前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变得更大。同时法律知识的普及促使公民对于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越来越重视。但是,群体事件突发和食品安全危机等各种对公共利益造成损害的事件在近几年接二连三的发生,给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敲响了警钟:必须开始对公共利益的保护实施有效手段。基于这种情况,结合对现实的分析完善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探讨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显得尤为急切和重要。【关键词】民事公益诉讼;民事诉讼法;原告资格在现阶段,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在对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在司法过程中的实践都与社会的现实需求有着很大的差距,首先就是对于原告主体资格认定的不明确上。在其他国家诉讼法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变革都需要诉讼制度的合作与回应,这对于实现权利救济和诉讼目的具有重要意义,而诉讼制度的核心之一是原告主体资格。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的具有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暂时只有检察机关和符合法律规定的相关组织,而普通的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的原告主体资格在法律范围内还没有明确的界定。然而一些法律体系完整、法治相对成熟的国家对于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主体认定已经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完善的理论体系,这就需要我们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和需要,借鉴、吸收其中有利于中国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的一部分,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提供法律保障。民事公益诉讼适格原告概述民事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公共利益的概念很难用具体的文字去定义,如果认定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条件是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国家和社会的利益,那么在司法实践中也很难对公共利益的定义去加以使用。因此,需要对民事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在法律上进行明确规定,例如《民事诉讼法》第55条,就将环境污染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例子说明民事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这样做有利于对受案范围的进一步细分。但是民事公益诉讼受案范围在法律上的规定依然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说只将环境保护和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两项作出详细的规定,而对于其他法律适用范围仅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概括,虽然一方面有利于法院对案件灵活处理,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不明确会导致在某些情况下执法机关无法可依的情况出现。因此,我国现行的民事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仍需完善,将更多关于损害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进行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民事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我国现在正在实施的民事诉讼法对于原告资格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主要原因是预防不加以分辨就轻易起诉的情况出现。为了不让滥诉的情况出现,在提起诉讼之前必须对原告资格加以严肃规定,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机关机构才有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资格。诉讼的开端是起诉,而原告作为起诉的主体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成为民事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是实施公益诉讼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维护公共利益的关键一步。世界各国对于民事公益诉讼制定的原告资格不尽相同,不过共同点是都没有使用只能由对于诉讼有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的人才能提起诉讼的规定,在诉讼主体上并没有只局限于某一种或某一类,而是纳入了更多的选择。关于公民个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我国现状与国外立法经验1.我国公民未能具有原告资格的分析在《民事诉讼法》第55条颁布之后,学者对于未赋予公民个人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原因产生了激烈的讨论,主要观点归纳如下:首先,可能会导致诉讼数量急剧增加的情况。由于公共利益牵扯到的利益相关人的数量是很庞大的,因此,赋予公民原告资格可能会导致诉讼数量突然猛增和案件管理的混乱。从司法实践的角度看,要想让公民参与到民事公益诉讼中来,如何控制滥诉的发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不代表性和混乱性给公共利益造成了损害。公民个体在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时常常缺乏大局观,而只注重个人利益,这就容易出现公共利益诉求问题,因此即使是修改之后的法律在赋予公民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上也显得极为谨慎。然而,许多涉及公共利益的案件,如食品和环境,都是公民最为关注的公共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公民自身眼界的限制,只会在意私人利益而忽视公共利益,甚至可能为了私人利益损害公共利益。最后,个人的诉讼能力有限。由于公民自身缺乏法律知识,也不具备聘请专业律师的能力,而那些可能损害公众能力的被告通常都能够雇佣专业律师,导致双方在诉讼能力上产生巨大差距。虽然被侵权人数量巨大,但由于处于分散状态,很难聚集到一起进行集体诉讼,如果个人单独诉讼,将会因为重复上诉造成司法过程中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国外立法经验为了避免公民由于各种原因的滥诉现象,各国都建立了相关的制度,如:美国诉讼前通知程序要求公民提前6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环境保护机构、政府和污染者,让他们有机会在回应之前纠正自己的行为;印度要求公民提交身份信息,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法院对其起诉动机也会进行审查;英国检察官的诉讼要求公民在起诉前获得司法部长的同意,如果法院决定败诉,起诉人将承担败诉的费用,以限制不加分辨就轻易诉讼的现象。通过了解这些国家的相关政策措施,为我国将公民纳入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制度提供了启发。公民能否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公民个人既是公共利益的相关利益者,也是公共利益的保护者,应该享有民事公益诉讼的权利。因此,给予公民原告资格是民事公益诉讼法未来的发展趋势。公民作为现代民事纠纷的最终受害者,应当对其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提起公益诉讼。所以,应当将公民个人也纳入适格原告的范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理由:首先,我国公民作为原告提起公益诉讼有宪法依据。其次,人民通过社会契约把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移交给国家,而人民可以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行使监督和管理。最后,当违法行为侵犯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时,享有人民主权的人有权起诉危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人,间接实现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可行性1.公民具有原告资格的依据首先,从宪法上可以看出,根据第2条第1款和第3款,公民有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此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6条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4条等法律法规也对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一些规定有所规定。虽然这些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公民有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但它们体现了公民在法律上接受社会监督的权利,包括监督社会法律机制的运行和公共利益是否受到损害。公民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他们对事件有最直观和最接近的感知。他们可以快速反馈非法活动,是非常有效的社会监督人员。2.公民具有原告资格的优势首先,它可以看作是程序法领域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实践。其二,公民获得原告资格不仅促进了公益诉讼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间接地肯定了人民主权、增强了民主参政意识。当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公众就会把注意力转向精神层面的外部世界,这就为公民个人适格原告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民事公益诉讼可以创造一个更为自我利益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而使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有效的保护。人民参政维权意识的提高,不仅丰富了我国民事诉讼权利的理论和立法体系,而且使静态法律条文成为规范社会关系的助推器。其三,在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明确原告资格是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最直接途径。受害者首当其冲地承受着公害和犯罪造成的损害,而没有直接利益的第三方也有同样的感受。这种诉讼动机和阻力,从本质上说是自然形成的,远远强于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检察机关,具有很强的独创性。依靠公众的参与来实施和监督法律是法治的必然要求。参考文献:[1]魏曼珂.论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的完善[D].广西大学,2018.[2]马晓波.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诉讼地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3]李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公民原告资格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4]高丹.社会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D].南京大学,2018.[5]余丽妙.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6]郭祥.我国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原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