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课件_第1页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课件_第2页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课件_第3页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课件_第4页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病例一患者,女,62岁,一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疼痛呈持续性,后转移至右下腹,无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按慢性阑尾炎治疗10天,症状减轻;1周前又出现脐周及右下腹疼痛,转入我院就诊。询问病史:1年前出现一次便血,量约1000ml,曾输血400ml,后出现两次黑便,应用止血药后症状消失,曾检查胃镜、结肠镜,见盲肠区有散在出血点,其他部位未见异常,否认结核、肝炎及外伤病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化验室检查:AFPCEA铁蛋白均在正常范围消化道造影未见异常。病例一患者,女,62岁,一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疼病例一动脉期平扫病例一动脉期平扫病例一动脉期平扫病例一动脉期平扫病例一平扫动脉期病例一平扫动脉期病例一手术所见:腹、盆腔壁层腹膜、肠系膜、大网膜、大小肠壁上大量粟粒样至巨大分叶状实质性肿块,其中左上腹肿块为20*15*15cm,右上腹一圆形肿块约10*10*8cm,右下腹一不规则肿块约15*15*10cm,另外大网膜、肠系膜及回肠壁有数十个直径约3*5cm大小的圆形肿物,腹腔内有少量红色腹水,盆腔内子宫附件未见异常。病例一手术所见:腹、盆腔壁层腹膜、肠系膜、大病例一病理:肿瘤部分区域血管非常丰富,部分区域细胞丰富,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超过10个/10高倍视野,并见灶状坏死,部分细胞粘液变性。免疫组化显示:CD34(+)和CD117(++)’诊断:腹腔恶性间质瘤(多发)。病例一病理:肿瘤部分区域血管非常丰富,部分区域细胞丰富,异型病例二患者,男,71岁,体检时偶然发现腹腔肿物,无任何不适。病例二患者,男,71岁,体检时偶然发现腹腔肿物,无任何不病例二动脉期平扫病例二动脉期平扫病例二平衡期静脉期病例二平衡期静脉期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课件病例二CT诊断:小网膜囊区富血供肿块,与胃壁关系密切,考虑间质瘤可能。病例二CT诊断:小网膜囊区富血供肿块,与胃壁关系密切,考虑间

手术所见,肿块位于小网膜囊,与胃壁关系密切。保胃,肿块切除。病理诊断:间质瘤,3-4级。手术所见,肿块位于小网膜囊,与胃壁关系密切。保胃,肿手术前、后手术前、后病例三患者,女,55岁,体检超声发现左中腹部肿物一周。无消化道症状,大小便无异常。病例三患者,女,55岁,体检超声发现左中腹部肿物一周。无消化病例三病例三病例三病例三病例三CT所见:左中腹富血供肿块,与空场起始部关系密切,其内见大量坏死。诊断:间质瘤(恶性)病例三CT所见:左中腹富血供肿块,与空场起始部关系密切,其内病例三患者,肿块区取活检,病理诊断间质瘤。病例三患者,肿块区取活检,病理诊断间质瘤。总结共同点:腹腔内肿块,分别与胃、网膜、小肠关系密切;肿块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富血供,密度不均,增强扫描显示其内可见大量坏死;患者症状轻,大多为偶然发现;腹腔淋巴转移少见。免疫组化显示:CD34(+)和CD117(++)总结共同点: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定义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CD117和CD34过度表达,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定义流行病学特点GIST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1%-3%每年发病率为1-2/10万从儿童至老年发病年龄范围广泛,无性别差异,75%发生在50岁以上人群预计中国每年的发病人数在20000-30000例流行病学特点GIST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1%-3%GIST临床表现分布胃60%-70%小肠20%-30%结直肠10%胃肠道其它部位(食管、网膜、肠系膜)<5%47%的GIST诊断时伴有转移性病变GIST临床表现分布GIST临床表现症状GIST的症状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生长方式有关最常见的症状是腹部隐痛不适50%-70%的患者腹部可触及包块浸润到消化腔道内表现为溃疡或出血,大约1/3的患者可出现胃肠道出血少见症状: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恶心、肠梗阻及阻塞性黄疸

GIST临床表现症状胃肠道间质瘤的检查方法方法--内窥镜及内镜超声胃肠道间质瘤的检查方法方法--内窥镜及内镜超声胃肠道间质瘤的检查方法造影腹平片胃肠道间质瘤的检查方法造影腹平片胃肠道间质瘤的检查方法十二指肠GIST胃肠道间质瘤的检查方法十二指肠GISTCT分型黏膜下型:肿瘤自黏膜下向腔内生长,有蒂与管壁相连,CT表现为基底与胃肠管壁相连,向腔内生长的肿块。肌壁间型:CT表现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浆膜下型:肿瘤自浆膜下向壁外生长,CT表现为外生型。胃肠道外型: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管壁以外的腹内其它部位,如网膜等,CT表现为腹腔内孤立的软组织肿块。CT分型黏膜下型:肿瘤自黏膜下向腔内生长,有蒂与管壁相连,CT影像学特点向腔内外生长,境界清晰的肿块,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内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较大肿块易液化、坏死、囊变。增强扫描:肿块因富于血供,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内部坏死、液化区无强化。部分肿块可见“Torri-celli-Bernoulli征”:表现为直径大于5cm肿块,其内见坏死,可与空腔脏器相通,气体进入肿瘤内形成此征象。可伴有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常见肝脏、腹膜、系膜等转移,但淋巴结转移较少见。CT影像学特点向腔内外生长,境界清晰的肿块,呈圆形、椭圆形或“Torri-celli-Bernoulli征”

“Torri-celli-Bernoulli征”小网膜间质瘤小网膜间质瘤注明:穿刺活检仅用于无法手术而需要获取病理信息而决定进一步治疗的情况下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胃肠道其它部位(食管、网膜、肠系膜)<5%CD117染色阳性(CD117阴性者<2%)黏膜下型:肿瘤自黏膜下向腔内生长,有蒂与管壁相连,CT表现为基底与胃肠管壁相连,向腔内生长的肿块。患者,女,55岁,体检超声发现左中腹部肿物一周。免疫组化显示:CD34(+)和CD117(++)’47%的GIST诊断时伴有转移性病变GIST的症状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生长方式有关胃肠道其它部位(食管、网膜、肠系膜)<5%注明:穿刺活检仅用于无法手术而需要获取病理信息而决定进一步治疗的情况下空肠间质瘤

注明:穿刺活检仅用于无法手术而需要获取病理信息而决定进一步治

恶性征象①解剖部位:约70%胃GIST多倾向于良性,而约50%小肠GIST多倾向于恶性.②肿瘤较大,最大径>5cm,形态不规则,内部密度不均匀,有坏死,增强后不均匀强化,提示肿瘤恶性倾向.③肿瘤浸润邻近组织、器官,或伴有网膜、系膜、腹膜、肝脏转移均提示恶性.④肿瘤组织有丝分裂率>(5~10)/50高倍镜视野,高度提示恶性.

恶性征象①解剖部位:约70%胃GIST多倾向间质瘤的诊断诊断标准光镜下由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或两者混合组成免疫组化的病理学标准CD117染色阳性(CD117阴性者<2%)60%-70%伴有CD34染色阳性注明:穿刺活检仅用于无法手术而需要获取病理信息而决定进一步治疗的情况下间质瘤的诊断诊断标准间质瘤的良恶性判断标准

以肿瘤大小和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为参数间质瘤的良恶性判断标准

以肿瘤大小和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为参数……让我们用心聆听您的声音…………让我们用心聆听您的声音……身体健康,学习进步!身体健康,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病例一患者,女,62岁,一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疼痛呈持续性,后转移至右下腹,无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按慢性阑尾炎治疗10天,症状减轻;1周前又出现脐周及右下腹疼痛,转入我院就诊。询问病史:1年前出现一次便血,量约1000ml,曾输血400ml,后出现两次黑便,应用止血药后症状消失,曾检查胃镜、结肠镜,见盲肠区有散在出血点,其他部位未见异常,否认结核、肝炎及外伤病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化验室检查:AFPCEA铁蛋白均在正常范围消化道造影未见异常。病例一患者,女,62岁,一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疼病例一动脉期平扫病例一动脉期平扫病例一动脉期平扫病例一动脉期平扫病例一平扫动脉期病例一平扫动脉期病例一手术所见:腹、盆腔壁层腹膜、肠系膜、大网膜、大小肠壁上大量粟粒样至巨大分叶状实质性肿块,其中左上腹肿块为20*15*15cm,右上腹一圆形肿块约10*10*8cm,右下腹一不规则肿块约15*15*10cm,另外大网膜、肠系膜及回肠壁有数十个直径约3*5cm大小的圆形肿物,腹腔内有少量红色腹水,盆腔内子宫附件未见异常。病例一手术所见:腹、盆腔壁层腹膜、肠系膜、大病例一病理:肿瘤部分区域血管非常丰富,部分区域细胞丰富,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超过10个/10高倍视野,并见灶状坏死,部分细胞粘液变性。免疫组化显示:CD34(+)和CD117(++)’诊断:腹腔恶性间质瘤(多发)。病例一病理:肿瘤部分区域血管非常丰富,部分区域细胞丰富,异型病例二患者,男,71岁,体检时偶然发现腹腔肿物,无任何不适。病例二患者,男,71岁,体检时偶然发现腹腔肿物,无任何不病例二动脉期平扫病例二动脉期平扫病例二平衡期静脉期病例二平衡期静脉期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课件病例二CT诊断:小网膜囊区富血供肿块,与胃壁关系密切,考虑间质瘤可能。病例二CT诊断:小网膜囊区富血供肿块,与胃壁关系密切,考虑间

手术所见,肿块位于小网膜囊,与胃壁关系密切。保胃,肿块切除。病理诊断:间质瘤,3-4级。手术所见,肿块位于小网膜囊,与胃壁关系密切。保胃,肿手术前、后手术前、后病例三患者,女,55岁,体检超声发现左中腹部肿物一周。无消化道症状,大小便无异常。病例三患者,女,55岁,体检超声发现左中腹部肿物一周。无消化病例三病例三病例三病例三病例三CT所见:左中腹富血供肿块,与空场起始部关系密切,其内见大量坏死。诊断:间质瘤(恶性)病例三CT所见:左中腹富血供肿块,与空场起始部关系密切,其内病例三患者,肿块区取活检,病理诊断间质瘤。病例三患者,肿块区取活检,病理诊断间质瘤。总结共同点:腹腔内肿块,分别与胃、网膜、小肠关系密切;肿块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富血供,密度不均,增强扫描显示其内可见大量坏死;患者症状轻,大多为偶然发现;腹腔淋巴转移少见。免疫组化显示:CD34(+)和CD117(++)总结共同点: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定义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CD117和CD34过度表达,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定义流行病学特点GIST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1%-3%每年发病率为1-2/10万从儿童至老年发病年龄范围广泛,无性别差异,75%发生在50岁以上人群预计中国每年的发病人数在20000-30000例流行病学特点GIST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1%-3%GIST临床表现分布胃60%-70%小肠20%-30%结直肠10%胃肠道其它部位(食管、网膜、肠系膜)<5%47%的GIST诊断时伴有转移性病变GIST临床表现分布GIST临床表现症状GIST的症状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生长方式有关最常见的症状是腹部隐痛不适50%-70%的患者腹部可触及包块浸润到消化腔道内表现为溃疡或出血,大约1/3的患者可出现胃肠道出血少见症状: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恶心、肠梗阻及阻塞性黄疸

GIST临床表现症状胃肠道间质瘤的检查方法方法--内窥镜及内镜超声胃肠道间质瘤的检查方法方法--内窥镜及内镜超声胃肠道间质瘤的检查方法造影腹平片胃肠道间质瘤的检查方法造影腹平片胃肠道间质瘤的检查方法十二指肠GIST胃肠道间质瘤的检查方法十二指肠GISTCT分型黏膜下型:肿瘤自黏膜下向腔内生长,有蒂与管壁相连,CT表现为基底与胃肠管壁相连,向腔内生长的肿块。肌壁间型:CT表现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浆膜下型:肿瘤自浆膜下向壁外生长,CT表现为外生型。胃肠道外型: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管壁以外的腹内其它部位,如网膜等,CT表现为腹腔内孤立的软组织肿块。CT分型黏膜下型:肿瘤自黏膜下向腔内生长,有蒂与管壁相连,CT影像学特点向腔内外生长,境界清晰的肿块,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内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较大肿块易液化、坏死、囊变。增强扫描:肿块因富于血供,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内部坏死、液化区无强化。部分肿块可见“Torri-celli-Bernoulli征”:表现为直径大于5cm肿块,其内见坏死,可与空腔脏器相通,气体进入肿瘤内形成此征象。可伴有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常见肝脏、腹膜、系膜等转移,但淋巴结转移较少见。CT影像学特点向腔内外生长,境界清晰的肿块,呈圆形、椭圆形或“Torri-celli-Bernoulli征”

“Torri-celli-Bernoulli征”小网膜间质瘤小网膜间质瘤注明:穿刺活检仅用于无法手术而需要获取病理信息而决定进一步治疗的情况下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胃肠道其它部位(食管、网膜、肠系膜)<5%CD117染色阳性(CD117阴性者<2%)黏膜下型:肿瘤自黏膜下向腔内生长,有蒂与管壁相连,CT表现为基底与胃肠管壁相连,向腔内生长的肿块。患者,女,55岁,体检超声发现左中腹部肿物一周。免疫组化显示:CD34(+)和CD117(++)’4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