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1课件_第1页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1课件_第2页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1课件_第3页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1课件_第4页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1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魏征《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考察)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持不同主张)。”

章、奏、表、议(汉代)疏:“奏疏”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论积贮疏》(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关于文体《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考察)劾,表以陈情,议“讽、谏、谤、讥、说”区别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指责别人的过失,微言讽刺。

“诽”是背地里议论,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讽、谏、谤、讥、说”区别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政治家)——魏征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字玄成。唐朝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_______

、(掌管议论)检校侍中(审查核对)。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_______”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魏征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诤臣谏议大夫

魏征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诤臣谏议大夫初降李密,后为东宫僚属,玄武门兵变后,太宗即位时,擢为谏议大夫。魏征感太宗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史称“诤臣”。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世人称魏郑公。从政十六七年,上书二百多次,达十万言,其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初降李密,后为东宫僚属,玄武门兵变后,太宗即位时,擢为谏议大鹞死怀中——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鹞死怀中——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一天,唐太宗得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唐太宗和魏征,一个虚怀若谷,善于纳谏,是历史上的“明君”;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是历史上的“诤臣”。成就中国明君忠臣的传奇,二者缺一不可。唐太宗和魏征,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影响中国历史的九篇政治美文贾谊《过秦论》司马迁《报任安书》诸葛亮《出师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范仲淹《岳阳楼记》文天祥《正气歌》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林觉民《与妻书》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影响中国历史的九篇政治美文贾谊《过秦论》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武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背景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

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据说太宗看了这些奏疏,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用以警勉自己)。”表示从谏改过。背景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属古文体的奏议类,古代臣属向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专用文体。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初唐散文的语言风格和本文的整体思路

语言特色骈散结合,运用排比,极富气势,华美流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初唐散文的语言风格语言特色思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为什么思思些什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整体思路思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为什么思思些什么分析问题赏析第一段赏析第一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思考题:1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比喻论证,使劝谏生动形象;正反对比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思考题:答:“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用原文回答答:“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反正排比句排比句第一段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赏析第二段赏析第二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答: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用原文回答:2、作者如何肯定人民的力量?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答:夫在殷忧,必竭诚以1、概括历代君主治国的普遍规律:(总结历史)

2、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和的不同心态说明。

3、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比

的关系,引出警告,切中要害,令人警觉。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能否竭诚待下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设问水和舟民和君第二段“殷忧”“得志”1、概括历代君主治国的普遍规律:有善始者实赏析第三段赏析第三段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核心:正己安人。角度:1、2—戒奢侈;5、6—戒放纵;9、10—戒主观。“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3、4—戒骄躁;7、8—戒蒙蔽;“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4—戒骄躁;7、8—戒蒙蔽;莫谓谏臣空议论

①王珪谏太宗出美人——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②张玄素谏修乾阳殿——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③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④魏徵谏太宗止泰山封禅——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⑤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⑥魏徵谏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⑦魏徵劾小人权万纪、李仁发——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⑧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⑨魏徵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⑩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莫谓谏臣空议论①王珪谏太宗出美人——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王珪谏太宗出美人大臣王珪进见唐太宗时,唐太宗指着身边一个美人说:“庐江王太不道德了,竟将这个女子的丈夫杀死,把她据为己有。像他这样,哪有不灭亡的?”王珪说:“臣听说,古时候齐恒公到郭国去,问那里的人说:‘郭国为什么要灭亡啊?’人们说:‘因为他喜好善行,厌恶恶行。’齐恒公说:‘照你们这么说,郭君还是个贤明的君主,怎么会灭亡呢?人们说:‘他喜好善行,但并不身体力行;他厌恶恶行,但自己的恶行又不去掉,所以最后灭亡了。’现在庐江王既然因恶行而亡了,可是他的妻妾又被安置到这里。臣以为陛下这是知恶、厌恶,可是又不能去恶呀。”

唐太宗听了,称赞王珪说的很好。王珪谏太宗出美人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中将出降,敕有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

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原文)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谏太宗十思疏固本浚源二.总结历史引出警告提出十思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善始实繁克终盖寡三.居安思危一.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课文理清思路设问谏太宗十思疏固本浚源二.总结历史引出警告提出十思戒奢以俭载舟论述特色比喻论证,生动形象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语言雄健有力、极富气势、华美流畅雄辩的逻辑力量(提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述特色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名句默写名句默写名句默写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什么?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名句默写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名句默写2、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名句默写2、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名句默写3、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名句默写3、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名句默写4、“十思”中戒骄躁的内容是: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名句默写4、“十思”中戒骄躁的内容是:名句默写5、“十思”中戒主观的内容是: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名句默写5、“十思”中戒主观的内容是:名句默写6、《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名句默写6、《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名句默写7、《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名句默写7、《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名句默写8、《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

。”的结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名句默写8、《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名句默写9、《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

;”两组比喻,从而引出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结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名句默写9、《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名句默写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一句是: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名句默写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名句默写1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诚君主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一句是: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名句默写1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诚君主对自己喜好名句默写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一句是: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名句默写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名句默写13、《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取守天下不同是因为做法不同的句子是: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名句默写13、《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取守天下不同是因为做法名句默写14、《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句子: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名句默写14、《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名句默写15、《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名句默写15、《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名句默写16、《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务的几句是: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名句默写16、《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名句默写17、《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名句默写17、《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名句默写18、《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较照十思去做,人们会各尽其才的句子是:,,,。(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名句默写18、《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较照十思去名句默写19、《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名句默写19、《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名句默写20、《谏太宗十思疏》中,

作者以自谦的口吻,强调明智之人(帝王)比自己更懂得不积德义不可能安定国家的句子是:,,?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名句默写20、《谏太宗十思疏》中,

作者以自谦的口吻,强积累文言知识积累文言知识第一组1、振之以威怒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3、凡百元首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6、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7、役聪明之耳目“振”,同“震”,威吓树根/主要的君主,帝王/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放纵自己的感情/尽情路人/动词,走路把……作为/认为听觉、视觉灵敏/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第一组“振”,同“震”,威吓树根/主要的君主,帝王/国家的最第二组1、貌恭而不心服2、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3、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6、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7、不念居安思危名作状表面上;在内心名作动居……之下形作名重要的位置重权形作名,重要的地位形作名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奸恶小人形作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形作名安乐、安逸的环境;危险的形势第二组1、貌恭而不心服名作状表面上;在内心名作动第三组1、必固其根本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3、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5、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6、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形容词的使动,使……稳固形容使动,使…安宁形容使动使……端正形意动以…为乐形意动以…为忧担心名词诚心、真心表假设:果真副词,确实,的确克制慎排斥第三组1、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使……稳固形容使动,使…安第四组1、必浚其泉源2、而况于明哲乎3、永保无疆之休4、虽董之以严刑5、其可忽乎6、则思谦冲而自牧7、则思正身以黜恶8、简能而任之9、鸣琴垂拱10、代下司职动词,疏通水道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名词,喜庆,福禄动词,督察动词,轻视,怠慢动词,养动词,排斥,贬斥动词,选拔动词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动词,管理谦虚第四组1、必浚其泉源动词,疏通水道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名词第五组1、必积其德义2、德不厚而思国之理3、人君当神器之重4、凡百元首承天景命5、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6、载舟覆舟所宜深慎7、奔车朽索其可忽乎8、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9、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10、亏无为之大道哉德行道义安定太平主持掌握大重大的确能够大概应当深切戒慎难道轻视怠慢建造兴建堵塞蒙蔽亏损,毁坏帝位第五组1、必积其德义德行道义安定太平主持掌握大重大的第六组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2、信者效其忠愿陛下亲之信之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手拈来名词,臣下,百姓低,与“高”相对,这里指“智力低下的”动词居于……之下形容词,诚信动词,相信,信任副词,的确,确实副词,随便献出第六组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名词,臣下,百姓低,与“高”相第七组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不念居安思危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臣闻求木之长者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形容词,安定名词,安乐、安逸的环境动词,使……安宁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助词,主谓之间,取独助词,的代词,指代天下第七组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名词,安乐、安逸第八组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戒奢以俭则思知足以自戒则思三驱以为度虽董之以严刑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表目的,来/表转折连词,表并列,相当于“而”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介词,用第八组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第九组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2、虽董之以严刑3、振之以威怒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5、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6、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7、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者也”连用,表判断状后,“虽以严刑董之”状后,“以威怒振之”动词本身表被动,蔽,受蒙蔽虽…(犹)…而况…乎:…虽然…(尚且)…何况是…呢”岂…乎:难道是…吗“何必…哉”:“何必…呢”第九组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连用,表名句默写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什么?

2、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3、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

名句默写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4、“十思”中戒骄躁的内容是:

5、“十思”中戒主观的内容是:

6、《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4、“十思”中戒骄躁的内容是:,5、1.鸣琴垂拱,不言而化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4.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6.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75张PPT)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75张PPT)1.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第十组1、君王的称谓①: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②:本为古人饮酒上寿的祝词,后用于祝颂帝王。后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就成为帝王的代称。③

:陛,宫殿的台阶。古代臣子向皇帝进言时不能直呼皇帝,就告诉在宫殿台阶下的人请他们转达。后用代称皇帝。神器神器万岁陛下陛下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75张PPT)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75张PPT)第十组1、君王的称谓神器神器万岁陛下陛下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第十组:古人认为君主是秉承天意的,故称

⑤: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代称皇帝。⑥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王侯或太子的尊称。“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汉代在称天子为陛下的同时,称太子、侯王为“殿下”。天子天子圣驾“圣驾”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75张PPT)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75张PPT)第十组:古人认为君主是秉承天意的,故称第十组2、吴越:指江东地区,即今江苏南、浙江。因春秋时两个敌对的诸侯国吴国和越国而得名。3、豫游:帝王出巡称“豫”,出巡称“游”。秋天春天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75张PPT)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75张PPT)第十组2、吴越:指江东地区,即今江苏南、浙江。因春秋时两个敌第十一组1、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2、戒奢以俭:戒除奢侈而行节俭。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事情都会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有一个结果。多用来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4、载舟覆舟:语出《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文中指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75张PPT)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75张PPT)第十一组1、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第十一组5、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6、垂拱而治:垂衣拱手就使国家太平。指古代帝王无为而治。7、卑以自牧:牧,养.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功夫。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75张PPT)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75张PPT)第十一组5、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1.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2.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3.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4.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5.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6.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7.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8.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感谢观看,欢迎指导!1.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魏征《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考察)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持不同主张)。”

章、奏、表、议(汉代)疏:“奏疏”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论积贮疏》(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关于文体《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考察)劾,表以陈情,议“讽、谏、谤、讥、说”区别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指责别人的过失,微言讽刺。

“诽”是背地里议论,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讽、谏、谤、讥、说”区别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政治家)——魏征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字玄成。唐朝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_______

、(掌管议论)检校侍中(审查核对)。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_______”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魏征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诤臣谏议大夫

魏征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诤臣谏议大夫初降李密,后为东宫僚属,玄武门兵变后,太宗即位时,擢为谏议大夫。魏征感太宗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史称“诤臣”。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世人称魏郑公。从政十六七年,上书二百多次,达十万言,其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初降李密,后为东宫僚属,玄武门兵变后,太宗即位时,擢为谏议大鹞死怀中——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鹞死怀中——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一天,唐太宗得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唐太宗和魏征,一个虚怀若谷,善于纳谏,是历史上的“明君”;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是历史上的“诤臣”。成就中国明君忠臣的传奇,二者缺一不可。唐太宗和魏征,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影响中国历史的九篇政治美文贾谊《过秦论》司马迁《报任安书》诸葛亮《出师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范仲淹《岳阳楼记》文天祥《正气歌》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林觉民《与妻书》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影响中国历史的九篇政治美文贾谊《过秦论》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武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背景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

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据说太宗看了这些奏疏,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用以警勉自己)。”表示从谏改过。背景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属古文体的奏议类,古代臣属向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专用文体。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初唐散文的语言风格和本文的整体思路

语言特色骈散结合,运用排比,极富气势,华美流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初唐散文的语言风格语言特色思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为什么思思些什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整体思路思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为什么思思些什么分析问题赏析第一段赏析第一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思考题:1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比喻论证,使劝谏生动形象;正反对比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思考题:答:“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用原文回答答:“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反正排比句排比句第一段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赏析第二段赏析第二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答: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用原文回答:2、作者如何肯定人民的力量?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答:夫在殷忧,必竭诚以1、概括历代君主治国的普遍规律:(总结历史)

2、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和的不同心态说明。

3、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比

的关系,引出警告,切中要害,令人警觉。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能否竭诚待下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设问水和舟民和君第二段“殷忧”“得志”1、概括历代君主治国的普遍规律:有善始者实赏析第三段赏析第三段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核心:正己安人。角度:1、2—戒奢侈;5、6—戒放纵;9、10—戒主观。“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3、4—戒骄躁;7、8—戒蒙蔽;“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4—戒骄躁;7、8—戒蒙蔽;莫谓谏臣空议论

①王珪谏太宗出美人——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②张玄素谏修乾阳殿——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③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④魏徵谏太宗止泰山封禅——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⑤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⑥魏徵谏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⑦魏徵劾小人权万纪、李仁发——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⑧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⑨魏徵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⑩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莫谓谏臣空议论①王珪谏太宗出美人——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王珪谏太宗出美人大臣王珪进见唐太宗时,唐太宗指着身边一个美人说:“庐江王太不道德了,竟将这个女子的丈夫杀死,把她据为己有。像他这样,哪有不灭亡的?”王珪说:“臣听说,古时候齐恒公到郭国去,问那里的人说:‘郭国为什么要灭亡啊?’人们说:‘因为他喜好善行,厌恶恶行。’齐恒公说:‘照你们这么说,郭君还是个贤明的君主,怎么会灭亡呢?人们说:‘他喜好善行,但并不身体力行;他厌恶恶行,但自己的恶行又不去掉,所以最后灭亡了。’现在庐江王既然因恶行而亡了,可是他的妻妾又被安置到这里。臣以为陛下这是知恶、厌恶,可是又不能去恶呀。”

唐太宗听了,称赞王珪说的很好。王珪谏太宗出美人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中将出降,敕有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

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原文)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谏太宗十思疏固本浚源二.总结历史引出警告提出十思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善始实繁克终盖寡三.居安思危一.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课文理清思路设问谏太宗十思疏固本浚源二.总结历史引出警告提出十思戒奢以俭载舟论述特色比喻论证,生动形象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语言雄健有力、极富气势、华美流畅雄辩的逻辑力量(提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述特色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名句默写名句默写名句默写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什么?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名句默写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名句默写2、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名句默写2、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名句默写3、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名句默写3、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名句默写4、“十思”中戒骄躁的内容是: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名句默写4、“十思”中戒骄躁的内容是:名句默写5、“十思”中戒主观的内容是: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名句默写5、“十思”中戒主观的内容是:名句默写6、《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名句默写6、《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名句默写7、《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名句默写7、《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名句默写8、《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

。”的结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名句默写8、《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名句默写9、《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

;”两组比喻,从而引出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结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名句默写9、《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名句默写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一句是: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名句默写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名句默写1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诚君主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一句是: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名句默写1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诚君主对自己喜好名句默写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一句是: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名句默写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名句默写13、《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取守天下不同是因为做法不同的句子是: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名句默写13、《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取守天下不同是因为做法名句默写14、《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句子: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名句默写14、《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名句默写15、《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名句默写15、《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名句默写16、《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务的几句是: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名句默写16、《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名句默写17、《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名句默写17、《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名句默写18、《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较照十思去做,人们会各尽其才的句子是:,,,。(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名句默写18、《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较照十思去名句默写19、《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名句默写19、《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名句默写20、《谏太宗十思疏》中,

作者以自谦的口吻,强调明智之人(帝王)比自己更懂得不积德义不可能安定国家的句子是:,,?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名句默写20、《谏太宗十思疏》中,

作者以自谦的口吻,强积累文言知识积累文言知识第一组1、振之以威怒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3、凡百元首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6、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7、役聪明之耳目“振”,同“震”,威吓树根/主要的君主,帝王/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放纵自己的感情/尽情路人/动词,走路把……作为/认为听觉、视觉灵敏/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第一组“振”,同“震”,威吓树根/主要的君主,帝王/国家的最第二组1、貌恭而不心服2、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3、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6、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7、不念居安思危名作状表面上;在内心名作动居……之下形作名重要的位置重权形作名,重要的地位形作名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奸恶小人形作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形作名安乐、安逸的环境;危险的形势第二组1、貌恭而不心服名作状表面上;在内心名作动第三组1、必固其根本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3、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5、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6、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形容词的使动,使……稳固形容使动,使…安宁形容使动使……端正形意动以…为乐形意动以…为忧担心名词诚心、真心表假设:果真副词,确实,的确克制慎排斥第三组1、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使……稳固形容使动,使…安第四组1、必浚其泉源2、而况于明哲乎3、永保无疆之休4、虽董之以严刑5、其可忽乎6、则思谦冲而自牧7、则思正身以黜恶8、简能而任之9、鸣琴垂拱10、代下司职动词,疏通水道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名词,喜庆,福禄动词,督察动词,轻视,怠慢动词,养动词,排斥,贬斥动词,选拔动词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动词,管理谦虚第四组1、必浚其泉源动词,疏通水道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名词第五组1、必积其德义2、德不厚而思国之理3、人君当神器之重4、凡百元首承天景命5、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6、载舟覆舟所宜深慎7、奔车朽索其可忽乎8、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9、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10、亏无为之大道哉德行道义安定太平主持掌握大重大的确能够大概应当深切戒慎难道轻视怠慢建造兴建堵塞蒙蔽亏损,毁坏帝位第五组1、必积其德义德行道义安定太平主持掌握大重大的第六组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2、信者效其忠愿陛下亲之信之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手拈来名词,臣下,百姓低,与“高”相对,这里指“智力低下的”动词居于……之下形容词,诚信动词,相信,信任副词,的确,确实副词,随便献出第六组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名词,臣下,百姓低,与“高”相第七组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不念居安思危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臣闻求木之长者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形容词,安定名词,安乐、安逸的环境动词,使……安宁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助词,主谓之间,取独助词,的代词,指代天下第七组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名词,安乐、安逸第八组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戒奢以俭则思知足以自戒则思三驱以为度虽董之以严刑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表目的,来/表转折连词,表并列,相当于“而”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介词,用第八组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第九组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2、虽董之以严刑3、振之以威怒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5、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6、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7、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者也”连用,表判断状后,“虽以严刑董之”状后,“以威怒振之”动词本身表被动,蔽,受蒙蔽虽…(犹)…而况…乎:…虽然…(尚且)…何况是…呢”岂…乎:难道是…吗“何必…哉”:“何必…呢”第九组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连用,表名句默写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什么?

2、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