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属地区的东夷文化演变_第1页
海属地区的东夷文化演变_第2页
海属地区的东夷文化演变_第3页
海属地区的东夷文化演变_第4页
海属地区的东夷文化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属地区的东夷文化演变与华夏民族融合连云港市海州区于洋近几十年来,在东夷人生息繁衍的以沂蒙山地区为中心的鲁中南和苏北地区,考古界相继发现了东夷人创造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直至进入阶级社会后的青铜文化。这些形成完整序列,自成体系的考古发现,被史学界通称为东夷文化。东夷文化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因不同地区自然和地理条件不同,以及与东夷文化系统的其他地域文化接触的层面和深度的不同,而形成若干地方类型,或可称为东夷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而上古连云港地区即海属地区文化也应为其子系统之一,并且在华夏民族的融合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参与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一、海属地区文化是东夷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东夷文化是中国上古时代黄河下游地区早期文明的重要代表,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发明了炼铜技术和弓箭等先进科技,制造出了原始历法和最古老的文字,是华夏文明的主体和渊源之一,而上古连云港所属地区,即海属地区是指历史上的东海、赣榆、灌云、灌南、沐阳,包括外延意义上的淮、沂、沐、泗下游广袤地区,也是古东夷文化的重要地区。1、海属地区上古历史文化遗存中东夷文化的显现桃花涧旧石器遗址发掘出原生层位将连云港市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3万年;灌云大伊山石棺墓,距今6500年,属于早期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之间的时代;东磊摸忽山太阳石上的古文字石刻距今4000年,是重部落的天文观测台;将军崖岩画兼有上古农耕文化、原始宗教祭祀、氏族图腾崇拜的内容,表现了发达的农业文明;藤花落遗址是处于龙山文化最南缘、最重要、最典型的史前城址,另夕卜还有二涧、大村、朝阳、九龙口等新石器时代遗址30多处,出土的大量文物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说明海属地区史前文化是发展有序、一脉相承、自成体系的,六千年前,在这里生活的人类就已经开始使用石铲、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进行原始的农业生产并加工农产品;使用弓箭、渔网等从事原始渔猎活动;使用纺轮、骨针等丛事纺织和缝纫,并烧制陶器,建造房屋,开始了定居生活。这个时期的社会形态,已经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由此可见,海属地区东夷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应为:从十万年以前的〃沂源猿人”南迁及所发现的桃花涧旧石器遗址,到中石器(即细石器)时期的遗址,又经历了几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典型的龙山文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东夷史前文化系统特征,确立了上古海属地区应为东夷文化子系统之一,也是东夷文化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东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摇篮。2、星相图岩画的集中分布显示海属地区农耕文化的较高层次目前发现,连云港市境内星相图岩画的分布主要在三大区域同时也是海属地区东夷文化遗址分布主区域,一是以灌云大伊山石棺墓遗址中心地带;二是以海州马耳峰为中心的四周山坡;三是东海马陵山的丘陵地带。这些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的星相图呈现与新石器遗址共存的特点,且都是原始先民观测天象的遗迹,这些都是与少昊时代已发现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农事节气变化规律,农业、手工业的发达相印证的。农耕起步,天文先行,足以说明,海属地区的农作技术、农耕文化在当时的东方和中原具有相当高的层次,并极有可能是少昊时代负责天文测象的主要地区,为中华天文学作出重要贡献的地区之一。二海属地区东夷文化发展及«合过程1、石器时代的迁徙融合考古证明,上古海属地区先民为沂源猿人,是50万年至70万年前在沂蒙山区独立发展起来的古人类,从相关资料了解,沂源猿人下山后是沿着沂河向南发展的,目前在沂河上游的两岸已有多处遗址发发现,沂河中下游就是海属地区,他们来到上古连云港地区是10万年前和3至IJ2万年前的2次迁徙。他们最先来到了东海大贤庄和海州桃花涧,并在这里居住和繁衍,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二涧文化,将军崖岩画中的禾苗和人头上的渔网状头饰,说明上古时期这里的农业和渔业生活已经成为十分突出的生产活动。考古发掘越来越证实,东夷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在鲁中泰沂山区,迄今所见沂源猿人化石及其后继者的旧石器遗址,几乎全都集中在泰沂山脉中段。此后在长达几十万年的漫长进化过程中,“东夷人”逐渐由山岭移居平地,下至距今3-1万年前后,已出土的细石器遗址成群分布在沂、沐河两岸的平原、台地和低山丘陵谷地上,从两河上源一直延伸至苏北,包括上古连云港地区,海属地区的东夷文化子系统在迁徙、定居过程中开始逐步形成,并在与大东夷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基础上自我发展着。可以说,海属地区先民同其他地区文明的先民一同开拓了整个华夏文明的雏形。2、部落时代的战争融合部落融合其实就是部落之间的血醒屠杀,最后大家都一样了,便融合了。其实就是各部落较量出了一个结果,运气不好的,或者弱的灭亡了,剩下的主动的融入了对方,不融入也要灭亡。被迫融合才是融合最基本的路子。我国古代北方的三个著名大部落,即兴起于西方姜水之滨的炎帝和兴起于北方的黄帝,另一个就是兴起于东方的东夷。炎帝号称神农氏,黄帝号称轩辕氏,东夷始祖则是少昊氏。传说中的少昊“以鸟名官”;设“九扈为九农正”教民农事;少昊时代已发现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农事节气变化规律。这些传说反映了少昊时代农业、手工业的发达,似乎已进入了原始社会末期,正好与北辛文化至龙山文化时期的考古发现相印证。少昊氏源于一个崇尚凤鸟的古老氏族。这个古老的民族的发祥地就在沂蒙山区。后来,从山区东部向北、向东、向西南发展,生活在海岱之间。少昊部落十分发达强盛,农业,手工业水平相当高,发展繁荣兴旺,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后来仅在山东、苏北一带便建立了近百个小王国。远古时代东夷人与炎帝、黄帝多次交战,其中第二次大战是共工与蚩尤的战争。《逸周书尝夷解》记载:"蚩尤乃逐帝,战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炎帝的地盘几乎全被占领,蚩尤取得胜利。第三次大战是黄帝与蚩尤对垒,最后黄帝取得胜利,蚩尤战败被杀。从此,逐步形成了中原,东夷两大部落原始民主制的一些史影。据载,在中原地区推荐出尧任首领后,继之东夷人的舜(即帝喾)被推上了联盟首领的地位。在禹的个人声望上升过程中,部落联盟首领那种凌驾于部落成员之上的权势也跟着上升。禹的晚年,东夷部落的代表皋陶被推选为禹的继承人,但这个有威望的皋陶却先禹而死了。东夷代表的伯益又被推举为代替皋陶作禹的继承人。夏、夷两大文化体系在这段时间里得到充分地交流和发展。遗憾的是,禹死后本应由伯益出任联盟首领,但这时原始民主制的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私有制给予夏部落首领以强大的实力,使他们凭借禹的余威,让禹的儿子启登上了王位。当时仍有较强实力的东夷人不甘称臣,开始了与夏王朝的新战争,经过长期斗争,最终推翻了夏王朝,建立了与东夷人有血缘关系的商王朝。之后,商王朝又被以中原为主的力量推翻,建立了周王朝。大村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具有明显的西周早期风格,是西周军事力量曾经到达并定居于此的印证。这就是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共同发展和较量的过程,也是整个中华民族从多部落发展到统一的过程,而海属地区的东夷部落也是积极参与并主动或被动地情愿与不情愿地融合了。3、文化融合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在部落战争及联盟过程中得到了交流及融合,并在其后的夏、商、周王朝的建立、覆灭过程中相互融为一体,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华夏文化。古华夏文化的龙文化及龙崇拜和古东夷文化的鸟文化及鸟崇拜后来融为一体,成为汉族崇拜的两种神物,龙和凤。因此古华夏文化和古东夷文化的融合也就产生出了华夏文化的源头。三皇五帝就反映了这种融合,三皇是:伏羲、女娲、神农,伏羲、女娲是东夷部落的,神农是炎黄部落的,五帝是:太嗥、炎帝、黄帝、少嗥、颛顼,太嗥、少嗥是东夷部落的,炎帝、黄帝、颛顼是炎黄部落的。东夷民族的新石器文化,目前已确定下来的考古学谱系是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3个前后相连的阶段,大致从距今八千年上下至四千年上下。北辛文化时期,原始农耕已有所发展,磨制石器日趋精细,这时东夷人早已走向定居生活。继起的大汶口文化(约自距今650。年至450。年前后),是东夷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发展阶段。下及龙山文化时期,区内单元文化的进一步组合日趋显豁,古老的氏族制度将接近它历程的终点,文明社会的曙光已灿然可见。司马迁列入正史之首的〃五帝”时代,正约略相当于考古学上的典型龙山文化时期,即约在公元前2400-前190。年间,前后持续500年上下。历史地看,〃五帝”时代前期,由于中华本土上氏族部落文化的充分成熟,曾引起一系列大规模的部落战争。部落战争野蛮而残酷,但它同时又从根本上打破了原始氏族制的全封闭体系,使几乎所有参与战争的大部落或部落集团发生急剧的动荡、分化和改组从而最终导致了黄河中下游流域部落大联盟的建立。此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民族融合的加强,部落大联盟一步步转化为多民族、大地域的华夏民族共同体,又进而逐渐蜕变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姓族统治的王朝夏王朝。然而禹并不是夏王朝的实际建立者,此后又经百余年的夷夏交争,直到夏代第7位君主后杼征服东夷地区之后,夏王朝才算真正建立并巩固下来,而这同时也就标志着"五帝”时代的正式结束。这个宽泛意义上的“五帝”时代,乃是中国历史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度的时期,也是华夏民族初步融合时期。桃花涧新石器遗址,二涧新石器遗址,九龙口商周遗址和被誉为“东方天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