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革开放30年来环境污染问题与GDP的关系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I(国民总收入,grossnationalIncome)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遇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使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实实在在流通的财富,它只是用标准的货币平均值来表示财富的多少。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完全的转化成流通的财富,这个是不一定的。指标分析一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反过来说,如果一国的GDP出现负增长,显示该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消费能力减低。这时,该国中央银行将可能减息以刺激经济再度增长,利率下降加上经济表现不振,该国货币的吸引力也就随之降低了。因此,一般来说,高经济增长率会推动本国货币汇率的上涨,而低经济增长率则会造成该国货币汇率下跌。例如,1995--1999年,美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1%,而欧元区11国中除爱尔兰(9.0%)较高外,法、德、意等主要国家的GDP增长率仅为2.2%、1.5%和1.2%,大大低于美国的水平。这促使欧元自1999年1月1日启动以来,对美元汇率一路下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贬值了30%。但实际上,经济增长率差异对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是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收入增加,国内需求水平提高,将增加该国的进口,从而导致经常项目逆差,这样,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下跌。 二是如果该国经济是以出口为导向,经济增长是为了生产更多的出口产品,则出口的增长会弥补进口的增加,减缓本国货币汇率下跌的压力。 三是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成本降低,因而改善本国产品的竞争地位而有利于增加出口,抑制进口;并且经济增长率高使得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被看好,因而该国货币汇率会有上升的趋势。 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由商务部负责分析统计,惯例是每季估计及统计一次。每次在发表初步预估数据(thepreliminaryestimates)后,还会有两次的修订公布(thefirstrevision&thefinalrevision),主要发表时间在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国内生产总值通常用来跟去年同期作比较,如有增加,就代表经济较快,有利于其货币升值;如减少,则表示经济放缓,其货币便有贬值的压力。以美国来说,国内生产总值能有3%的增长,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经济发展是健康的,高于此水平表示有通胀压力;低于1.5%的增长,就显示经济放缓和有步入衰退的迹象。四、环境污染防治力度逐步加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污染防治工作发生巨大变化,从点源治理向面源和流域、区域治理发展。上世纪70至80年代,污染防治以企业治理“三废”为主,进入90年代后,在加强企业污染防治的同时,大规模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重点城市、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国家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推进“一控双达标”(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业污染源达标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工作;全面展开“33211”工程的污染防治,治理模式由末端治理开始向全过程控制转变。近年来,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工业三废治理取得成效,城市环境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一)工业“三废”治理取得成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主导地位的工业越来越发达,相应地工业“三废”的排放带来污染问题也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我国从国情出发,经过多年的努力,对多数污染严重的老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采取利用资源和能源综合处理、加强污染治理工程的建设,清理整顿、取缔关闭违法企业,采取“区域限批”等措施,从发展源头控制污染,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实现达标排放,工业企业“三废”治理效率进一步提高。2007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1.7%,比2001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86.3%,提高了25.0个百分点;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为88.1%,提高了37.9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2.1%,提高了10.0个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也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到1351.3亿元,提高近3倍。三废治理效率情况单位:%,万吨指标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5.288.389.290.791.290.791.7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61.370.269.175.679.481.986.3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67.375.078.580.282.987.088.2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50.261.754.571.175.182.988.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2.151.954.855.756.160.262.1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15.717.117.522.123.227.423.4“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344.6385.6441.0573.3755.51026.81351.3(二)城市环境治理能力继续增强随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逐步深化,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治理能力继续增强。2007年底,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7145.5万吨,是2000年的3.3倍;城市污水处理率62.9%,比2000年提高了28.6个百分点;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87.4%,比2000提高42.0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5.3%,比2000提高7.1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15215万吨,比2000年增长28.8%。2007年,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保持稳定,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占44.2%,三级的占54.9%,劣于三级的占0.9%。与上年相比,劣于三级的城市比例降低6.2个百分点。2007年监测的350个城市中,区域声环境质量好的城市占5.7%,较好的占66.3%,轻度污染的占26.6%,中度污染的占1.4%。全国监测的353个城市中,58.6%的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为好,33.7%的城市较好,5.7%的城市为轻度污染,1.1%的城市为中度污染,0.9%的城市为重度污染。(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十一五”规划纲要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污染减排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采取综合措施,加快污染治理,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污染减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双下降。为了实现减排目标,国家积极推进工程减排,新增燃煤脱硫机组总装机容量;狠抓结构减排,全国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关闭小火电机组、淘汰小炼铁、小炼钢、小炼焦、小造纸等;加快管理减排,加强污染减排指标统计和监测体系建设;加强部门协调,出台有利于减排的价格、金融、贸易等政策措施;采取“区域限批”措施,督促违规项目进行整改,从发展源头控制污染。这些措施的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初步得到控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初步核算,2007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81.8万吨,比上年下降3.2%;二氧化硫排放量2468.1万吨,比上年下降4.7%。与2005年相比,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3%、3.2%,实现了两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五、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国务院批准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批准并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面落实“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不同区域生态破坏原因和特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国家积极推进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积极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以及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区和生态示范区。(一)林业生态建设稳步发展第六次(1999—2003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显示,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公顷,比第二次(1977—1981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增长52.2%;森林覆盖率为18.21%,增长6.2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为124.6亿立方米,增长38.4%。十六大以来,国家以六大林业工程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同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力度。2007年全国共完成造林面积390.8万公顷,其中六大林业重点工程造林面积268.2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68.6%。造林面积增长的同时,林种结构进一步调整,造林质量呈上升趋势。北京市在2001年提出“绿色奥运”口号,承诺北京将为奥运会提供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世界一流现代化大都市。经过6年的努力,承诺指标已全部实现。全市林木覆盖率为51.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2%,建立自然保护区20个,总面积13.4万公顷,占北京市国土面积的8.0%。2007年北京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24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7.4%,人均公园绿地为8.6平方米。(二) 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第三次(2004年)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全国沙化土地由20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千米转为每年减少1283平方千米。截止到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3.62万平方千米,比1999年减少37924平方千米;重、极重度荒漠化面积在荒漠化面积中的比重由1999年的47.3%下降到2004年的38.7%;全国沙化土地面积173.97万平方千米,比1999年减少6416平方千米;流动、半固定沙化面积在沙化土地中的比重由1999年的36.1%下降到2004年的33.9%。(三) 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加强我国政府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拯救濒危的生物物种,维护生态平衡。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531个,比1991年增加182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5188万公顷,增加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联通笔试题库及答案
- 苏州运动训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春考护理模拟试题讲解及答案
- 2025年招聘信息护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 火灾烟气控制试卷及答案
- 北京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摸底考试英语试卷
- 2025-2026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景山学校远洋分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天津市河西区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末英语试卷(原卷版)1
- 偿借用乡村道路协议书
- 农村代建房子合同范本
- 结核筛查委托协议书
- 《细胞培养技术》课件
- 广西《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诱集测报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 老年人中医保健知识健康讲座
-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范本-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手册
- 六上快乐读书吧《爱的教育》阅读题!考试必考(附答案)
-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管理制度
- 超星尔雅学习通《舌尖上的植物学(北京大学)》2025章节测试附答案
- 强直性脊柱炎的护理要点
- TCATIS 029-2024 数据中心与算力中心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关键备件分类分级规范
- 治安保卫管理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