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修俊-腘窝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课件_第1页
唐修俊-腘窝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课件_第2页
唐修俊-腘窝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课件_第3页
唐修俊-腘窝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课件_第4页
唐修俊-腘窝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唐修俊魏在荣王波王达利

腘窝外侧动脉穿支链状皮瓣修复腘窝瘢痕的临床应用

儿童或青少年烧伤后腘窝瘢痕愈合常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甚至关节发育异常,临床修复较为棘手,手术彻底松解瘢痕是唯一选择。对于儿童关节部位创面的修复不能仅停留在修复创面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创面修复后是否对小孩的关节发育造成不良影响,避免多次手术操作对小孩造成身心的伤害。临床有报道采用小腿后侧、大腿外侧局部邻近皮瓣修复,取得较好效果。前言

符合皮瓣选择基本原则。小腿后外侧皮肤质地与腘窝相似,该供区的动脉供血部分来源于腘窝外侧皮动脉

,部分来源于腓肠浅动脉

,上述动脉常与腓肠外侧皮神经伴行,因此可切取腘窝外侧动脉蒂小腿后外侧皮瓣。该皮瓣修复腘窝创面同样符合皮瓣选择基本原则,且鲜有报道

。手术当中部分病例保留腓肠外侧外侧皮神经于供瓣区,减少了供区损伤。前言资料与方法创面范围6cm×4cm~10cm×7cm,无骨及肌腱外露;本组皮瓣切取范围7cm×4cm~12cm×9cm,蒂长6cm~8cm,平均7cm。。点:术前探测标记的腘窝外侧的动脉穿支穿出点为皮瓣旋转点,;线:腓骨后内侧2cm处平行线(腘窝外侧皮动脉或腓肠浅动脉走行体表投影)面:在轴线两侧设计皮瓣。皮瓣设计

患者于全麻(7例)或连续硬膜外麻醉(5例)下取侧卧位(5例)或卧位(7例)。行瘢痕挛缩彻底松解术,术后使膝关节完全伸直,创面范围6cm×4cm~10cm×7cm,无骨及肌腱外露;根据瘢痕松解后创面缺损形状制作布样。以术前探测标记的动脉穿支穿出点为皮瓣旋转点,腓骨后内侧2cm处平行线(腘窝外侧皮动脉或腓肠浅动脉走行体表投影)为轴线。皮瓣切取皮瓣切取

根据布样大小、形状设计皮瓣。首先切开皮瓣后缘,在深筋膜浅面由内侧向外侧分离皮瓣,找到腓侧外侧皮神经,仔细查看皮神经周边伴行的穿支动脉,确认动脉穿支可靠后,沿布样扩大1cm切开皮瓣,于深筋膜浅面分离。分离皮瓣时注意穿支血管与皮神经的位置及穿支血管直径的大小,若穿支血管较粗,与神经平行无交错,则分离出腓肠神经外侧神经将其保留于供瓣区(本组7例);

术后处理

术后膝关节稍屈曲,有利于伤口的愈合,术后常规“三抗”治疗,室温保持22~25℃或40~60W侧照灯局部持续照射7~10d,照射距离30~40cm。术后7~9天拆除打包缝线查看皮片存活情况,皮瓣处12~14天拆线,拆线后开始关节功能锻炼。定期复查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对皮瓣及皮片进行按摩促进感觉恢复。同时对瘢痕行防瘢痕处理。结果

皮瓣携带皮神经者小腿后外侧感觉大部分恢复,但存在部分缺失,主要表现为小腿后下部及足背外侧部分感觉减退或消失;术后6个月两点辨别觉12~14mm,平均13mm。保留皮神经于供瓣区者小腿后外侧感觉早期有麻木不适感,但3~6个月后感觉明显恢复,无感觉缺失;术后6个月两点辨别觉5~7mm,平均6mm。典型病例典型病例术后15月典型病例典型病例典型病例典型病例

ZMCWZR典型病例

小腿后外侧上部血供来源腘窝外侧皮动脉或腓肠浅动脉,腓肠浅动脉在腓骨头平面上方发出后与腓肠神经伴行,并有分支伴行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分支,小腿中段有胫后动脉的穿支,穿支动脉发出大量分支分布于皮神经及小隐静脉,小腿下段1/2有腓动脉穿支分布于皮神经及小隐静脉周围。

2004年张世民等提出随意型血供向轴型血供过渡的“链型皮瓣”概念,根据皮瓣内血供可分为轴型血管、链状血管及网状血管,腘窝外侧穿支血管及胫后动脉、腓动脉血管发出分支多数在皮神经及小隐静脉、深筋膜、浅筋膜、真皮内通过直接链状、网状及潜在吻合形成血管丛。

钟世镇等认为在腓肠神经走行中,有2条纵行血管网伴行,一条是腓肠神经旁的节段血管形成的链状吻合,另一条是神经内的营养血管形成的吻合网,每一血管网均发出分支与相邻的筋膜血管网形成吻合。在腓肠神经干及小隐静脉近、中段及远端有来自腓肠动脉肌皮穿支、胫后动脉及腓动脉穿支发出的节段动脉,形成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旁的轴向血管,其轴向血管近端与腓肠外侧动脉形成链状吻合。保留腓肠外侧皮神经的解剖基础及临床意义Nakajima等报道伴行动脉与腓肠神经的距离平均为5mm,与小隐静脉的距离为10mm。MojallalA等对腓肠神经与穿支血管进行详细解剖并通过造影显示保留皮神经与不保留皮神经皮瓣的切取范围没有明显差异,而且皮神经与穿支血管存在一定距离,这与Nakajima的报道相符合,由此可知,皮瓣存活的关键是腓肠外侧动脉与腓动脉穿支以及胫后动脉穿支的轴向链状吻合,故皮瓣切取时可保留神经。保留腓肠外侧皮神经的解剖基础及临床意义

腓肠外侧皮神经除支配小腿后外侧以外,其远端与腓肠内侧皮神经在小腿中下段深筋膜浅层汇合组成腓肠神经支配足背外侧及足跟部感觉,通过保留腓肠内侧皮神经而避免并发足部部分感觉丧失。离断神经后其支配区域会出现冰凉、灼样、“死肉”等异常感觉。本组7例保留神经于供瓣区,术后早期因神经牵拉其支配区域稍感麻木,但由于基底为肌肉组织,血供丰富,麻木感很快恢复;而神经离断的5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感觉障碍,6个月后因腓肠内侧神经的代偿而逐步恢复。保留腓肠外侧皮神经的解剖基础及临床意义保留皮神经的解剖学基础保留皮神经的解剖学基础皮瓣保留皮神经的解剖学基础95%的儿童烧伤创面为热液烫伤、火焰烧伤所致,致伤深度常局限于皮肤,不易伤及皮下组织。腘窝外侧穿支皮动脉口径较大,位置较深,烧伤不易破坏。我科应用腓肠肌内侧头穿支皮瓣及腘窝中间混合蒂穿支皮瓣修复腘窝瘢痕均取得成功,故可以腘窝外侧动脉为蒂,切取小腿后侧腘窝外侧动脉穿支链型皮瓣。①该皮瓣血管解剖较为恒定表浅,血管直径粗大,血供可靠,可切取范围大;②皮瓣质地薄,耐摩擦,以皮瓣受区相临近;③皮瓣供、受区在同一视野,操作简便;④本组7例皮瓣切取时保留皮神经于供区,可减少供区损伤,最大程度保留了小腿后外侧皮肤感觉;⑤皮瓣修复创面后皮瓣与患儿同步发育,不影响关节发育,且皮瓣伸展性好,挛缩增厚的瘢痕张力减轻后变软、变平。①术前常规用便携式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测腘窝外侧皮动脉或腓肠浅动脉穿支,初步评估穿支血管及小腿后侧血供情况,便于皮瓣设计;②由于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的出现有一定变异

,当腘窝外侧皮动脉缺如时,若能在腓骨头后方探查到膝下外侧动脉降支,可以将其作为皮瓣的血管蒂;③若腘窝外侧动脉穿支血管较细,则保留腓肠侧外侧皮神经以增加皮瓣部分血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