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教案_第1页
文化遗产的教案_第2页
文化遗产的教案_第3页
文化遗产的教案_第4页
文化遗产的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遗产的教案【篇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教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文明是人类几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极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2001年以来,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长调等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由此成为拥有代表作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丰富的文化形态是中华记忆传承的载体,是日新月异的中国发展的依托,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注】:(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见证、包容性卜博大精深。(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一、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如:祭孔大典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二十四节气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注】:(1)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2)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非遗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而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南汇锣鼓书、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儿”、纳西古乐、唐三彩、紫砂壶、木版年画、川江号子、古琴、皮影戏、剪纸艺术、傩戏和傩戏面具、杨柳青年画、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举例:木板年画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年画中,门神的历史最为悠久,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守门将军”的门神雏形。唐代以来佛经版画的兴起、雕版技术的成熟和宋代市民文化的发展都大大促进了木版年画的繁荣;北宋时期出现了专门售卖年画的“画市”,当时称为“画纸儿”;宋金时期,已经出现了“四美图”这样精美绝伦的木刻版画,它是现存最早的木版画。清道光年间,在李光庭著的《乡言解颐》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年画”一词。从此,“年画”就拥有了固定含义:即指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换的年俗装饰品。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鼎盛阶段,不仅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种多样,还出现了几十个产地,其中著名的有: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陕西凤翔、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苏州桃花坞、福建漳州、广东佛山、湖南滩头等。清末民初年间,年画的使用地区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在内。在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年画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年画取材于世俗社会生活,各种题材画样多达两千多种,涉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世俗生活、风景名胜、吉祥图案、戏曲小说、仕女娃娃、时事新闻、讽喻劝诫、花鸟虫鱼、博古器物等。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年画,把百姓的生活装点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年画的内容题材包罗万象,各色人物、世间百态汇聚其中。有明君贤臣,爱国名士;有天地诸神、人间圣贤;有仕农工商,三教九流;有历史故事、文学名作;有民俗风情、戏曲时事。有宣传因果报应、贤母教子、孝子事亲的;有歌颂英雄救难、爱国爱家的。无论岁时节令、红白喜事、祭神拜师、还是观灯摇扇、求吉纳祥、娱乐性情,时时都能看到它的踪影。年画无所不在:院门、房门、影壁、院墙、屋壁、灶前、水缸、粮囤、炕围、碗柜、衣箱、灯屏、桌围,甚至牛棚马厩、车辕仓门,只要是人们生活的处所,都能够看到年画的存在。年画的风格,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面貌。总的说来,有迎合宫廷趣味和市民趣味的杨柳青年画;有粗犷朴实、充满乡土气息的山东潍坊和河北武强年画;有细腻工整、色彩丰富的苏州年画;有古朴稚拙、历史悠久的河南朱仙镇年画;还有写意味厚、色彩浓艳的四川绵竹年画;有地域色彩浓郁、神佛类题材丰富多样的福建漳州和广东佛山年画。这些年画不仅丰富了中国年画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种类,而且使传统年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习俗的改变,曾经被称为“民间社会百科全书”的木版年画在现代社会受到了巨大冲击,木版套印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被机器胶印生产所取代;现代化的发展,使民居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也使传统年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面临濒危局面,原来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年画成为了今天的文化遗产。这次年画专题展览,我们选择了中国各地富有代表性的传统老版年画,它们各具特色,精彩纷呈。通过这个专题展,人们将了解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木版年画的概貌、年画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各地年画的艺术风格,从而对传统年画这一珍贵遗产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剪纸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流布地域广泛,是我国最著名的民间艺术品类之一,距今至少已有1500年。我国的民间剪纸大致可分为北方风格和南方风格两大类。总的说来,北方剪纸多粗犷、豪放,南方剪纸多细腻、娟秀。北方的剪纸广泛地应用于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如窗花、炕围花、枕花、喜花、寿花、门神和灶神剪纸;甚至还有具祈雨招魂辟邪等用途的剪纸。这里的剪纸多以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其中著名的有:由广大妇女自发地创作和传承的黄河流域民间原生态剪纸,主要分布在陕西和陕北地区,以及甘肃各地;还有以山西中阳为代表的吕梁山地区民间剪纸。这些剪纸都保留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并与当地黄土高原的传统民俗文化血脉相连,以当地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神话传说为主要表现内容。其中以鱼、蛙、蛇、兔为主题的传统装饰纹样,具有黄土高原远古文化的深厚意蕴,成为研究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南方的剪纸则更多地用于生活、祭祀和劳动生产中,具有更加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原生态文化特点。其中著名的有:以文人风格著称的江苏扬州剪纸;以浙江乐清为代表的细纹刻纸和浦江戏曲剪纸;富丽鲜艳的广东佛山剪纸;既规整又灵动的泉州装饰性剪纸;以及地域风格浓郁的湖北民间雕花剪纸。灿烂的中国染织文化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和丝绸的国家。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培育出了灿烂的纺织技艺,染、织、绣、缂丝等传统工艺,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对生活的期盼表现得如诗如画。锦绣中华,这一富有诗意的称谓,与中国悠久灿烂的染织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了二十六项传统染织技艺,她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民族艺术形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染织厅展出了传统手工印染、三大名锦、四大名绣和民族民间织、染、绣以及民族服饰等艺术精品,展现出中国传统染织技艺的整体风貌。正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一,不是所有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都可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强调两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一方面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的条件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另一方面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被限定在一个正面的健康的剔除了糟粕的框架之中,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文化传统冠以此名统而论之。当然,精华和糟粕的辨析在中国是一个老问题,每个时代的价值判断标准亦不同。然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贯穿下来的定义及范畴是非常明确的,可谓“有法可依”。在此前提下,遗产所包含的内容,不能违背当今文明时代的主体价值观,更不能与现代社会准则相抵触。由于传统文化尤其是社会风俗当中含有一些与现代社会准则不符的内容,比如一些地方的文化中残留着对妇女不敬的传统,这是绝对不可纳入遗产范畴的。试想,一项包含着让新娘跳火盆的婚俗庆典怎样能够与21世纪才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相契合?跳火盆的目的是去掉女人所谓的“邪气”,即典型的歧视妇女,显然与《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是矛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就是由国际法为价值判断自上而下开展的事务,而非由民间点燃火种的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因此,依照法定概念和法定原则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是正确的途径。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扎根、生长、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才是其作为遗产的整体价值所在。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包括若干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但是,所有的形式都是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的,构成文化综合体。并且,这样的文化综合体不可拆解。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亦不限于古琴曲目或弹奏技术,最为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其中最显著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知音文化”。“知音文化”的内核,其人文影响力与渗透力既深层又久远,辐射至极其宽广的范畴。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以古琴为支点,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长新。可以说,知音意识和知音获得感是中国人认知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求得认同可达到的最高境界。作为雅士阶层的一种不可分割的人生内容,琴境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是相通的。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中,追求声稀意深的境界。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的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之所以称为“非物质”,即意味着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才更具价值。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原文化项目专员木卡拉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的文化认同感》一文中所阐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它们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通过语言途径传播的口头传统和哲学、价值观、道德尺度及思考方式构成一个社会生活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与它都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包含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二、充分认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严峻形势和问题孙家正强调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他说,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篇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篇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教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文明是人类几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极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2001年以来,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长调等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由此成为拥有代表作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丰富的文化形态是中华记忆传承的载体,是日新月异的中国发展的依托,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注】:(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见证、包容性卜博大精深。(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一、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如:祭孔大典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二十四节气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注】:(1)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2)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非遗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而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南汇锣鼓书、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儿”、纳西古乐、唐三彩、紫砂壶、木版年画、川江号子、古琴、皮影戏、剪纸艺术、傩戏和傩戏面具、杨柳青年画、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举例:木板年画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年画中,门神的历史最为悠久,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守门将军”的门神雏形。唐代以来佛经版画的兴起、雕版技术的成熟和宋代市民文化的发展都大大促进了木版年画的繁荣;北宋时期出现了专门售卖年画的“画市”,当时称为“画纸儿”;宋金时期,已经出现了“四美图”这样精美绝伦的木刻版画,它是现存最早的木版画。清道光年间,在李光庭著的《乡言解颐》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年画”一词。从此,“年画”就拥有了固定含义:即指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换的年俗装饰品。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鼎盛阶段,不仅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种多样,还出现了几十个产地,其中著名的有: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陕西凤翔、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苏州桃花坞、福建漳州、广东佛山、湖南滩头等。清末民初年间,年画的使用地区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在内。在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年画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年画取材于世俗社会生活,各种题材画样多达两千多种,涉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世俗生活、风景名胜、吉祥图案、戏曲小说、仕女娃娃、时事新闻、讽喻劝诫、花鸟虫鱼、博古器物等。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年画,把百姓的生活装点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年画的内容题材包罗万象,各色人物、世间百态汇聚其中。有明君贤臣,爱国名士;有天地诸神、人间圣贤;有仕农工商,三教九流;有历史故事、文学名作;有民俗风情、戏曲时事。有宣传因果报应、贤母教子、孝子事亲的;有歌颂英雄救难、爱国爱家的。无论岁时节令、红白喜事、祭神拜师、还是观灯摇扇、求吉纳祥、娱乐性情,时时都能看到它的踪影。年画无所不在:院门、房门、影壁、院墙、屋壁、灶前、水缸、粮囤、炕围、碗柜、衣箱、灯屏、桌围,甚至牛棚马厩、车辕仓门,只要是人们生活的处所,都能够看到年画的存在。年画的风格,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面貌。总的说来,有迎合宫廷趣味和市民趣味的杨柳青年画;有粗犷朴实、充满乡土气息的山东潍坊和河北武强年画;有细腻工整、色彩丰富的苏州年画;有古朴稚拙、历史悠久的河南朱仙镇年画;还有写意味厚、色彩浓艳的四川绵竹年画;有地域色彩浓郁、神佛类题材丰富多样的福建漳州和广东佛山年画。这些年画不仅丰富了中国年画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种类,而且使传统年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习俗的改变,曾经被称为“民间社会百科全书”的木版年画在现代社会受到了巨大冲击,木版套印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被机器胶印生产所取代;现代化的发展,使民居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也使传统年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面临濒危局面,原来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年画成为了今天的文化遗产。这次年画专题展览,我们选择了中国各地富有代表性的传统老版年画,它们各具特色,精彩纷呈。通过这个专题展,人们将了解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木版年画的概貌、年画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各地年画的艺术风格,从而对传统年画这一珍贵遗产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剪纸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流布地域广泛,是我国最著名的民间艺术品类之一,距今至少已有1500年。我国的民间剪纸大致可分为北方风格和南方风格两大类。总的说来,北方剪纸多粗犷、豪放,南方剪纸多细腻、娟秀。北方的剪纸广泛地应用于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如窗花、炕围花、枕花、喜花、寿花、门神和灶神剪纸;甚至还有具祈雨招魂辟邪等用途的剪纸。这里的剪纸多以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其中著名的有:由广大妇女自发地创作和传承的黄河流域民间原生态剪纸,主要分布在陕西和陕北地区,以及甘肃各地;还有以山西中阳为代表的吕梁山地区民间剪纸。这些剪纸都保留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并与当地黄土高原的传统民俗文化血脉相连,以当地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神话传说为主要表现内容。其中以鱼、蛙、蛇、兔为主题的传统装饰纹样,具有黄土高原远古文化的深厚意蕴,成为研究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南方的剪纸则更多地用于生活、祭祀和劳动生产中,具有更加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原生态文化特点。其中著名的有:以文人风格著称的江苏扬州剪纸;以浙江乐清为代表的细纹刻纸和浦江戏曲剪纸;富丽鲜艳的广东佛山剪纸;既规整又灵动的泉州装饰性剪纸;以及地域风格浓郁的湖北民间雕花剪纸。灿烂的中国染织文化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和丝绸的国家。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培育出了灿烂的纺织技艺,染、织、绣、绰丝等传统工艺,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对生活的期盼表现得如诗如画。锦绣中华,这一富有诗意的称谓,与中国悠久灿烂的染织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了二十六项传统染织技艺,她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民族艺术形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染织厅展出了传统手工印染、三大名锦、四大名绣和民族民间织、染、绣以及民族服饰等艺术精品,展现出中国传统染织技艺的整体风貌。正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一,不是所有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都可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强调两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一方面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的条件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另一方面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就是由国际法为价值判断自上而下开展的事务,而非由民间点燃火种的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因此,依照法定概念和法定原则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是正确的途径。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扎根、生长、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才是其作为遗产的整体价值所在。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包括若干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但是,所有的形式都是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的,构成文化综合体。并且,这样的文化综合体不可拆解。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亦不限于古琴曲目或弹奏技术,最为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其中最显著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知音文化”。“知音文化”的内核,其人文影响力与渗透力既深层又久远,辐射至极其宽广的范畴。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以古琴为支点,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长新。可以说,知音意识和知音获得感是中国人认知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求得认同可达到的最高境界。作为雅士阶层的一种不可分割的人生内容,琴境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是相通的。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中,追求声稀意深的境界。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的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之所以称为“非物质”,即意味着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才更具价值。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原文化项目专员木卡拉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的文化认同感》一文中所阐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它们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通过语言途径传播的口头传统和哲学、价值观、道德尺度及思考方式构成一个社会生活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与它都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包含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二、充分认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严峻形势和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大纲课程总学时:72周学时数:2、教学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面向我院社会文化系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类别、申报流程、管理办法、保护手段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联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掌握,对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些热点,如遗产保护、遗产申报、濒危遗产、文化多样性等,都能有所了解;同时,经过田野调查等实践,学生还可以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的方法,了解福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的工作机制、管理模式、资源建设和队伍建设;熟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相关机构,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流程;另一方面,课程还将积极组织带领学生参与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等。通过学习,将帮助学生更好的胜任非物质文化遗产协管员这一岗位方向。2、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念,从方法论的角度认识田野调查实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我院社会文化系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专科人才培养木目标。(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总体的认识;(2)掌握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类别、申报流程、管理办法、保护手段及旅游等相关问题;(3)熟悉遗产保护、遗产申报、濒危遗产、文化多样化等;(4)经过田野调查等实践,学生还可以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的方法;(5)了解福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的工作机制、管理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