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供水信息系统工程技术标准_第1页
城镇供水信息系统工程技术标准_第2页
城镇供水信息系统工程技术标准_第3页
城镇供水信息系统工程技术标准_第4页
城镇供水信息系统工程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镇供水信息系统工程技术标准1总则1.0.1为适应我国城镇供水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开放、经济实用、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城镇供水信息系统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1.0.3城镇供水信息系统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行与维护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术语和定义2.1.1控制control为达到规定目标,对被控对象有目的的作用。注:除控制作用本身外,还可包括监视和安全保护。2.1.2SCADA系统supervisorycontrolanddataacquisition由一个主控站(MCS)和若干个远程终端站(RTU)组成的,采用无线或有线通信方式对分散对象进行监测和控制的系统。2.1.3控制站controlstation对现场的过程量进行数字采集、存储、向上传送,同时接受并执行控制指令,完成局部工艺过程顺序控制或闭环控制的智能化电子装置。2.1.4操作员站opreator’sstation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起操作台作用(监视、操作)的计算机,又被称作“人机界面(或接口)”。2.1.5工程师站engineer’sstation控制系统中供软件工程师使用的具备系统生成和维护功能的计算机,一般也具备操作员站的功能。2.1.6组态configuration控制系统或信息系统建立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工具软件平台,可通过软件功能模块的调用、组合、定义、链接、设置等操作,不需要编写程序便可实现某一具体工业过程的特定应用(监视、控制、分析、统计等)。2.1.7过程控制processcontrol为达到规定目的对影响过程状况的变量所进行的调节或操纵。2.1.8局域网localareanetwork(LAN)分布在一个局部区域内用于连接计算机等设备的内部网络。2.1.9通信协议communicationprotocol计算机之间通信的一套标准化规则。2.1.10TCP/IP协议trans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是指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联网协议,即一组被互联网广泛应用的包括远程登录、文件传播和电子邮件等上百个功能的基本协议。2.1.11响应时间responsetime从启动某一操作到得到结果之间需要的时间。2.1.12可用性availability一个装置或系统正确执行其指定功能的时间和它计划执行该项预定功能的总时间之比,用百分数表示。2.1.13变送器transmitter能够将某种物理量变换、输出为代表该物理量的标准模拟信号(电压或电流)或数字信号的电子装置。2.1.14重要信息系统Importantinformationsystem涉密系统或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的。2.1.15专业业务信息系统ProfessionalbusinessImportantinformationsystem特指城镇供水企业刚性需求建设和应用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供水调度、管网GIS、管网水力(水质)模型、客户报装、查表营业、厂站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等信息化系统。2.2符号和缩略语AI模拟量输入AnalogyInputAO模拟量输出AnalogyOutputAPI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ProgramInterfaceAPP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N接入点AccessPointNameBI商务智能BusinessIntelligenceB/S游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CCTV闭路电视ClosedCircuitTelevisionC/S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CPU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CTI计算机电话集成ComputerTelephonyIntegrationCRC循环冗余校验码CyclicRedundancyCheckDCS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ConutrolSystemDEM动力效应模型DynamicEffectModelDI数字(开关)量输DigitalInputDO数字(开关)量输出DigitalOutputDSS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sECC纠错码ErrorCorrectionCodeEIP企业信息门户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FC光纤通道FiberChannelF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ldbusControlSystem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SystemHDD硬盘驱动器HardDiskDriveICN工控网IndustrialControlNetworkI/O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PS每秒操作I/O次数Input/OutputOperationsPerSecondIOT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PC工控机IndustrialPersonalComputerIPS入侵防御系统IntrusionPreventionSystemIVR/FAX--交互式语音传真电话电话应答系统InteractiveVoiceResponse/FaxKVM键盘视频鼠标切换器KeyboardVideoMouse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LAN局域网LocaleAreaNetworkMCC调度中心MasterControlCentralMCS主控站MasterControlStationMI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System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eanTimeBetweenFailuresMTTR系统平均恢复时间MeanTimeToRestoreOA办公室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ODBC开放式数据库连接OpenDatabaseConnectivityOLE对象链接和嵌入ObjectLinkingandEmbeddingOGC开放地理空间信息联盟OpenGeospatialConsortiumOLAP联机分析处理On-LineAnalyticalProcessingOPC用于过程控制的OLEOLEforProcessControlOS操作系统OperationSystemPB拍字节PetabytePBX专用分组交换机PrivatebranchexchangePC个人电脑PersonalComputerP&ID管线及仪表图PipingandInstrumentationDiagram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RAM随机存储器(内存)RandomAccessMemory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FID电子标签、无线射频标识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DevicesRTU远程终端设备RemoteTerminalUnitSAS串行连接SCSISerialAttachedSCSSCADA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upervisoryControlAndDataAcquisitionSCSI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SmallComputerSystemInterfaceSOA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TB太字节TerabyteTTS文本转语音TextToSpeechUPS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onPowerSourceUTF-88bit万国码转换格式8bitUnicodeTransformationFormatVLAN虚拟局域网VirtualLocalAreaNetwork3基本规定3.1规划和设计3.1.1供水企业实施信息化应结合实际需求,融合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达到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水平的协调发展,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益。3.1.2供水企业实施信息化应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信息化规划与实施方案。3.1.3城镇供水信息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高可靠性:应选用符合工业级标准的成熟定型产品,系统具有自诊断与容错功能;具有计算机辅助诊断及修复功能;具有抗干扰及防雷措施;适当设计硬件、软件和网络的冗余功能;可以独立运行,即当部分设备发生故障或通信中断时,另外的设备可以独立完成其基本任务。力求成为免维护或少维护系统。2实用性:系统的结构、功能应具有优秀的人/机界面、全功能汉字处理和显示、生动的图像控制技术;通用的计算机及通信软件;发生故障有显示和声光报警,操作方便;3开放性:系统应为开放式结构,应用软件均为模块化结构设计,具有可扩展性;4先进性:应充分利用当前先进、实用的技术手段,采用成熟的设计方案,选用成熟的硬/软产品。系统设计上可考虑一定的前瞻性;5安全性:系统环境必须严格遵循国家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规范,注重权限管理、安全隔离等措施,构建边界防护、网络防护、主机防护、应用防护等多层面的立体安全防护体系,确保系统安全,尤其是控制功能的应用安全;6经济性:系统设计应以应用需求为依据,可适当超前,选择性价比最优的系统配置方案。3.1.4供水信息(控制)系统建设项目的立项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项目立项前期建设单位应提出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依据;2)项目建设内容、实施条件及实施方案的初步设想;3)预计工期、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4)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初步评价。2供水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包括下述内容:1)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工程范围、采用的主要规范和标准;2)项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项目建成后预计达到的效果;3)项目建设目标:整体方案分析,建设规模及工期安排;4)采取的技术路线、技术方案的论证、不同技术方案的比较和推荐方案;5)效益分析(社会和环境),包括投资估算、财务分析、效益分析(利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6)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计划;7)项目实施工期和进度计划;8)结论、建议和待解决的问题;9)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图应包括各方案的系统框图、方案比较示意图表等;3目建设单位可委托第三方具有相应资质的咨询机构,或组织专家委员会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核实和评价,并给出决策意见。3.1.5供水信息(控制)系统建设项目的设计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初步设计。设计文件应满足项目投资概算、编制设备采购招标文件和施工准备等工作的要求。应包括以下内容:1)设计说明书。2)设计图纸,应包括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各子系统结构图、网络的拓扑结构图、仪表配置图、I/O信号表、设备和主要材料的规格、数量表。3)工程概算书,应由编制说明、概算表和经济分析三部分组成。2应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进行施工图设计。设计文件应满足施工招标、施工安装、材料设备订货、非标设备制作、编制施工预算的要求,并作为工程监理和验收的依据。应包括以下内容:1)施工图设计说明书。2)施工图,总体结构图图;设备安装平面布置图、安装图;配电系统及安装图、接线图;电缆清册;I/O信号表和端子接线图;防雷系统安装图;各类仪表的安装图、接线图;人/机界面的设计图;控制回路逻辑流程框图及相关工艺说明。3)工程预算书。3.2基本专业业务信息应用系统与信息共享3.2.1城镇供水应建立以下基本专业业务信息系统:1办公信息化系统(以内网门户网站、数据中心、办公系统等构成“供水信息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即一个平台);2客户报装系统;3查表和营业收费系统;4呼叫中心系统;5输配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6漏损控制系统;7设备与资产管理系统;8厂站自动化系统(DCS);9供水中心调度系统(调度SCADA、供水管网水力模型);10水质信息管理系统(水质模型、LIMS);11辅助决策系统;12企业网站(一个窗口);13企业网络及网络安全系统。3.2.2对已建的供水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或新建信息系统应保证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3.2.3对各个孤立运行的信息系统应进行整合与集成,宜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的信息技术,实现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智慧应用。3.2.4供水企业各专业业务信息系统之间信息共享,在全面整合集成平台化前,可建立通信接口获取相关联信息。3.3性能要求3.3.1供水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应符合下列要求:1本标准采用MTBF衡量系统的可靠性,以小时计,用字母R表示。2可靠性分级,应根据系统的不同需求和重要性选择不同级别的可靠性。可靠性分级见表3.3.1。表3.3.1可靠性分级可靠性等级MTBF(h)备注R1≥17,5202年R2≥26,2803年R3≥43,8005年3管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应不低于R1级。4过程控制系统可靠性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厂站级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应大于R1级。2)中心控制室(主站)主要设备(操作站、数据库服务器、网络通讯设备等,不含外设)的可靠性应不低于R2级。3)现场级自动化控制单元设备的可靠性应不低于R3级。4)现场在线智能仪表(变送器)的可靠性应大于R1级。3.3.2供水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应符合下列要求:1本标准采用系统可用率衡量系统的可用性,以百分比计,用字母A表示。2可用性指标不应低于99.8%。3系统可用性A与系统的MTBF和MTTR相关,确定可用性A和系统可靠性MTBF指标后,系统的MTTR见表3.3.2。表3.3.2系统可用性、可靠性、平均恢复时间关系可用性A(%)可靠性MTBF(h)平均恢复时间MTTR(h)≥99.817,5203526,2805243,8001003.3.3供水信息系统的实时性应符合或优于下列要求:1管理信息系统1)LAN内信息响应时间:1s~5s;2)Intranet内信息响应时间:≤10s3)主机的联机启动时间:≤60s;2控制系统中心控制室(主站)1)事件响应时间:≤0.5s;2)报警响应时间:≤1s;3)查询响应时间:≤5s;4)系统实时数据更新时间:≤10s;5)热备(冗余)系统切换时间:≤30s;6)计算机监视画面的切换时间:≤0.5s,不应出现黑屏;7)工业控制网络信息响应时间:0.01s~0.5s;3控制系统现场控制站(子站)1)状态和报警(DI)采集周期:1s~2s;2)模拟量(AI)采集周期:电量1s~3s,非电量1s~30s;3)控制指令的响应时间:<1s。3.3.4供水信息系统的数据准确度应符合或优于下列要求:1数据准确度采用综合误差率表示,按下式计算:δ=[(X1-X2)/X1]×100%(3.3.4)式中:δ——综合误差率;X1——数据在现场仪表的示值;X2——数据在操作站的示值。2数据准确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模拟量综合误差δ1≤1%;2)开关量综合误差δ2=0;3)脉冲量综合误差δ3≤1%。3.3.5供水信息系统的数据正确性采用数据正确率表示,应符合下列要求:1数据正确率按下式计算:I=(S1/S2)×100%(3.3.5)式中:I——数据正确率;S1——给定时间内,信息在目标位置与信息源位置相一致的数据个数;S2——给定时间内,信息在信息源位置的数据个数。2在满足限定的条件下,数据正确率应大于或等于98%。3.4技术要求3.4.1网络及网络安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火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第二代防火墙安全技术要求》GA/T1177-2014的相关规定。并应具备下列基本功能:1)状态检测及动态过滤;2)安全通道控制;3)IP地址盗用自动探测;4)网络地址转换(NAT);5)入侵检测(IDS);6)审计和告警;7)可有效阻断多种攻击类型;8)支持高可用及负载均衡;9)能够提供多线程,多会话的高性能透明代理技术;10)支持多种网络通信协议和应用协议;11)网络吞吐量不宜低于200Mbps,并发连接数不宜低于150万;12)QoS技术,能够对网络实时传输速度进行测量,对网络拥塞情况进行监测并按照预先定义的优先级别,保证关键业务的网络带宽占用。2可采用IPS作为防火墙的补充,与防火墙组成动态防御、预警系统。并应具有下列功能:1)应具备网络监测功能;2)具有依预设的策略条件自动执行对网络中的行为事件的策略响应功能;3)具有对数据库中的历史日志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产生多种形式的事件报表和图形化的统计报告的日志分析功能;4)具有引擎、界面、数据库、策略、升级等自身管理功能;5)提供特征定义模块供用户自主定义新的攻击特征以及用户关注的特殊行为的特征定义功能;6)具有对频发的高级危险攻击事件自动调高响应级别的动态策略功能;7)具有综合运用会话状态检测、应用层协议完全解析、误用检测、异常检测等多种检测检测功能;8)XX全性管理功能;9)报表管理功能。3供水信息网络与互联网连接入口宜设置网络防毒墙。4防病毒系统应具备下述基本功能:1)允许安全管理员通过控制台,集中实现所有节点上防毒软件的监控、配置、查询等管理工作;2)控制台能够实时显示防(杀)病毒客户端的信息;3)提供远程病毒报警手段,网内任何一台计算机终端上发现病毒时,杀毒软件自动将病毒信息传递给系统管理;4)支持集中的病毒报警和报告;5)实时和定时检测/清除病毒;6)发现病毒后,提供多种处理方法;7)内存监控与杀毒技术,能够直接对运行的进程和线程进行扫描,并直接在内存中对正在运行的染毒文件进行清除病毒的工作;8)实时检测和清除来自各种途径的各类恶意代码和特洛伊木马;9)支持DOS下查杀NTFS文件系统病毒的功能;10)具备对未知病毒的查杀技术。5安全等级高、保密性强的信息系统可采用网闸隔离技术、黑白名单技术,将网络隔离为信任和非信任两个网段。6IP地址规划应确保地址的唯一性、连续性和可扩展性,宜选用IPV4,或IPV6。3.4.2供配电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供电电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二级负荷供电系统的要求,采用双回路供电。不满足条件时可配置发电机。2配电电压应为220/380V,50Hz,电压偏差宜为±5%额定电压,应采用TN-S接地系统,接地电阻应小于1Ω。3供水信息系统、厂站中心控制室、现场控制站应采用UPS系统供电。UPS设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不间断电源设备》GB7260.3的有关规定。4配置UPS的容量应留有余量,其负载量宜运行在UPS额定容量的30%~80%之间。5UPS的供电时间可按以下要求配置:1)厂站中心控制室、供水调度中心、专业业务信息系统主机房的供电时间不宜低于60min(满负荷);2)现场控制站的供电时间不宜低于30min。6配电在5kVA及以上容量的UPS宜选用三相输入、单项(或三相)输出、入/出均配置干式隔离变压器的UPS电源,并提供远程监控通信接口。7供水信息系统的配电应采用与UPS配套的、具有双路交流输入自动切换和旁通功能的专用配电柜。3.4.3视频监控、门禁和安防系统应参照国家住建部、反恐办《城市供水行业反恐怖防范工作标准》(建城[2016]203号)的相关规定执行,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供水信息计算机房、厂站控制室,及其进出通道应设置CCTV监控系统。CCTV监控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的有关规定。2视频影像存储容量不宜小于90d。3供水信息计算机房、厂站控制室应设置门禁系统。门禁系统可与安防巡查系统统一设计。3.4.4供水信息系统使用的各类设备的防护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4208的有关规定。1现场安装的在线监测仪表应符合下列要求:1)不涉水的电子式仪表(变送器)的防护等级不宜低于IP65。与水接触的电子式仪表,涉水的转换器(传感器)部分的防护等级不宜低于IP68,变送器部分的防护等级可视安装环境为IP65或更高等级。2)集中安装在水质监测室的水质仪表的防护等级不宜低于IP65。3)安装在室外的现场仪表宜有防雨雪、防风沙、防晒功能的仪表箱。寒冷地区的室外仪表箱应有防寒措施。2现场的控制站的柜体(箱体)的防护等级不宜低于IP44。3涉密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机柜应符合安全等级保护的相关规定3.4.5供水信息系统涉及的水厂过程控制、管网压力、水量、水质在线监测仪表的测量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仪表测量精度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用于水质监测、大口径流量计时,精度不宜低于0.5%;用于控制时,精度不宜低于1.0%。2仪表检测范围不宜超过仪表满量程的70%。3.4.6重要信息系统宜统一建立校时系统。3.4.7数据采集与接口、数据分类与编码除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和附录D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4系统构成4.1供水业务系统总体结构4.1.1城镇供水业务系统宜采用“一个网络,一个平台,一个中心,一个窗口”的“四个一”企业运营管理体系结构,应建立适合于本地区的实用、可靠、先进的城镇供水信息系统。使城镇供水的生产、销售、服务、管理各个环节得到有效整合。1一个网络:由工控网、物联网、专业业务运营局域网(LAN)构成的企业网(Intranet);2一个平台:供水信息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企业内网门户、数据中心、决策支持);3一个中心:建立以供水调度为中心的生产指挥系统,实现由原水到用户的供水全过程优化控制;4一个窗口:公众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企业外网(Internet)门户网站。4.1.2供水业务系统结构应涵盖本标准3.2.1条规定的全部业务:1城镇供水应建立的信息(控制)系统,一般应由三层网络和对应的三级应用系统组成的开放互连分层分布式体系结构,见图4.1.2。图图4.1.2城镇供水业务系统基本拓扑结构2城镇供水企业可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在图4.1.2所示结构基础上灵活选择少于或多于三级的系统拓扑结构。特XX市的供水系统可根据实际需要,将专业应用系统或过程控制自动化系统细分为二级,采用四级结构;中小型城市的供水信息系统可将三级合并,采用二级结构。4.1.3城镇供水信息系统网络建设包括系统骨干网、局域网和数据采集层工控网、物联网三部分,应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骨干网(Intranet)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城镇供水信息系统骨干网应适应服务区域广、服务机构分散的特点,可采用政府公网(电子政务专网)、城市公用宽带网、电信网,或城市公用无线数据网、无线专网等通信方式构建专用骨干网。2)不具备直接实线链路的场合,可采用利用网络运营商的网络资源组建加密VPN虚拟网组成骨干网。3)系统骨干网的各接入点应配置网络安全和管理硬、软件设备,应制定并部署网络安全策略,详见本标准第七章。4)骨干网占用率达60%时,其网络速度不宜低于500Kbps(62.5KByte/s)。2局域网(LAN)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LAN宜采用快速以太网技术搭建,网络速率不宜低于1000Mbps。2)LAN与其它网络系统互联时应配置网络安全设备和部署网络安全策略。3)子系统LAN中运行涉密或安全级别要求高的专业应用系统与一般办公应用混合场合时,宜采用双网段网络结构。3ICN、IOT(工控网、物联网)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ICN应满足厂站工艺过程控制对整个系统实时性、可靠性和可扩充性要求,其负荷率不宜超过40%。2)工控网应具备接入专业应用系统的通信接口,并应具有规范的通信协议。3)对于大型或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厂站自动化系统应采用环形工业以太网或双重化冗余网络。4)数据采集层智能仪表设备、执行机构接入ICN宜采用ModBusRTU、ModBusTCP通信协议。5)数据采集层智能仪表设备、执行机构采用FCS互连时,需满足与ICN之间的实时双向通讯功能。4.1.4城镇供水信息系统宜按供水信息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一个平台)、各职能管理专业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采集层控制系统、物联感知设备三级分布式结构建设。4.2供水信息系统体系架构4.2.1供水信息系统架构应符合下列规定:1城镇供水信息系统应具备通过企业网与企业内的专业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能力,能够集办公自动化、信息收集、整合、决策支持、智慧水务、信息发布等各类信息综合应用为一体的体系架构,通常采用企业内网网站的形式展现。2供水信息系统应具备下列能力:1)稳定,能够提供持续、稳定的服务能力;2)开放,适应各类不同时期建设的关联业务系统,适应不同操作系统、程序语言的调用请求;3)弹性,在系统设计层面应具备二次开发、流程定制、集群热部署、动态网络迁移、数据自动化迁移和便于功能扩展的能力;4)安全,具备防破坏、防入侵、数据备份、系统容灾恢复等能力。3应具备对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技术建设信息系统进行集成与整合的功能。系统集成与整合应包括应用集成、数据集成、网络集成和安全集成。4系统集成与整合宜采用基于标准以及松散耦合的面向服务的企业架构,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定义统一的数据接口,建立可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的信息平台,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操作和方便使用。亦可采用具有组态功能的系统整合与集成软件工具平台。5城镇供水信息系统应具备通过专线向政府主管部门传送信息的功能。6城镇供水信息系统不宜直接面向国际互联网。可通过企业的外网网站实现对公众的信息发布和交互。4.2.2供水信息系统体系架构宜由数据采集(物联感知与网络通讯)、数据及服务支撑、应用和展示“四个层次”,以及信息安全保障、标准规范和建设管理“三个体系”构成。见图4.2.2。1“四个层次”的基本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数据采集层应具备数据的感知采集和网络通信功能,宜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通过各类传感技术、检测设备、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按需、稳定、可靠的获取供水过程的基础数据。各类专业应用系统的数据可通过系统骨干网获取。图4.2.2城镇供水图4.2.2城镇供水信息系统体系架构2)数据及服务支撑层应具备对来自数据采集层和各专业业务系统的异构数据进行融合、集成、清洗、转化、加载功能,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为数据挖掘和分析提供基础和保证。宜以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结合传统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分析等实现全结构数据的统一存储、分布式部署、集中分析、高效访问、统一决策,为决策支持提供辅助服务。3)应用层应涵括在数据采集层、数据和服务融合层基础上建立的各类专业业务应用系统,具备为企业内部用户、社会公众、城市相关管理部门等提供整体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的功能。4)展示层体现在企业内网门户、企业外网网站,可在移动终端、移动APP展示。2“三个体系”的基本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安全保障体系,供水信息系统应构建符合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的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安全应用支撑平台,建立科学实用的全程访问控制机制。2)标准规范体系,需规范通信协议、通信接口、数据格式、存储机制等,规避接口、数据等类型异构所带来的数据组织结构散乱严重影响信息科技一体化运营的现象。3)管理体系,应包括规划、实施、运营三个方面。3城镇供水信息系统体系架构应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规划设计可适当超前。5系统组成与功能5.1OA系统5.1.1城镇供水企业OA应符合下列规定:1城镇供水企业应依据行业的公益服务性质,采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建立企业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2城镇供水企业的OA系统应以企业内网EIP的形式展现。宜结合“供水信息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建设。3供水企业OA系统宜采用成熟稳定平台化的软件平台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4软件平台应由多种特定功能模块组成的具有协同能力强、集成能力强的软件工具。5软件平台应采用多层架构的B/S结构,支持扩展功能模块的内嵌集成,支持多种数据接口标准。6适应多种常用操作系统,支持多种常用主流数据库,能够持续且无需定制地平滑升级。7统一认证管理,支持单点接入,支持多级门户管理,应通过权限控制访问不同的内容。8支持多用户并发正常使用,注册用户数量和连接数量不应受限制。9支持多种远程登录方式,支持异地办公、移动办公,具备移动端信息推送、主要内容查看、流程办理等功能。10宜采用SOA技术获取企业内其它专业业务系统的信息。11企业OA系统的供水信息应能够方便地映射到企业外网站。12支持数据异地备份、系统容灾恢复。13安全管理应符合本标准第7章的要求。5.1.2系统组成及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OA系统主要硬件设备宜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组成,可分别部署。系统结构可参考附录B.0.1办公自动化系统拓扑结构示意。2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宜采用双机集群或负载均衡设计,多个服务器同时工作,负载均衡,互相冗余。3OA系统服务器的选型设计应符合本标准第6章的相关规定。4OA办公网络安全设备配置应符合本标准3.4.1条的规定。5OA办公网宜通过一个出口连接外网(互联网),出口应设置网络安全设备并部署安全策略。网络接入设备和网络安全设备的带宽不宜低于千兆。6大型供水企业宜配置网络磁盘阵存储设备。7县乡镇等微小供水企业可借助第三方“云”服务平台构建企业门户。网络宜分为企业外网(公网)和企业网(私网)两个网段。5.1.3城镇供水企业OA系统的基本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内部通信,内网电子电子邮箱、短信等;2信息发布,新闻中心、供水动态、信息查询、重要公告、党政工团、政策法规等各类专栏;3公文管理、文档管理,收/发文管理、公文流转、审批/CA认证、电子印章、归档等;4个人办公、协同办公和工作流程管理;5日常事务处理,通讯录、备忘录、办公日程管理、办公用品、值班表、会议室管理、文件档案管理、专业应用系统链接、内部信息发布、内部综合信息查询/统计等。;6行政事务处理,人事管理、考勤管理、科技管理、基建管理、设备管理、后勤管理、会议安排等;7网络视频会议及管理;8通过企业外网门户发布相关供水服务信息;9辅助办公:待办事项提醒、论坛、图书阅览室、图片、视频等;10向城镇主管部门报告供水信息。5.1.4OA系统可在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扩展下列高级功能:1数据库处理、报表、流程管理、表单处理等功能,以及配置各种通信接口功能模块,组成综合性办公系统。2系统管理员可以对整个系统的安全特性、系统性能、各种历史操作、实时操作、任务操作等进行集中的实时审核和监察。3系统集成,辅助决策支持功能。5.2客户报装系统5.2.1客户报装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城镇供水企业应采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自来水用户报装服务系统。2客户报装服务系统应含盖客户(个体或企业)新建、改扩建供水项目的各环节、全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的闭环监控管理。3客户报装服务系统应满足客户“一次用水申请”到“通水之日即立户查表之时”的内部流程控制要求。4客户报装服务系统宜兼顾客户网上和客服柜台办理用水申请。5客户报装服务系统的设计、建设与运行,应首先理顺自客户用水申请到向客户正式供水全过程所涉及到的各业务部门的业务范围、职责、时间节点的工作流程。6客户报装服务的工作流程应符合企业机构设置和管理职能,可参考图5.2.1设计。图5.2.1客服报装系统工作流程图5.2.1客服报装系统工作流程5.2.2客户报装服务系统应由网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客户端、身份证阅读器、打印机、短信服务平台等设备组成。5.2.3报装业务流程中涉及的其它部门应配置接入客户报装服务系统的操作终端设备。系统构成可参考附录B.0.2客户报装系统拓扑结构示意。5.2.4客户报装系统应具备下列基本功能:1用水客户通过营业厅柜台登记或登录企业网上营业厅上传用水申请;2抄表营销系统审查是否有欠费或其它不良用水信息,结果反馈报装系统;3依据现场勘察情况评估项目是否可行;4项目可行,制定供水方案;5工程设计;6工程预算;7电话、短信(微信)或企业外网站通知客户柜台办理相关手续;8营销部门预立户(依据开发商或企业提供图纸);9工程实施;10合同管理;11竣工验收;12营销系统开始正式立户,进入正常抄表缴费;13竣工图及资料归档(电子版竣工图和资料宜同时转GIS系统)。14除以上业务环节以外,系统需提供必要辅助功能以保障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5.2.5客户报装系统应具备下列辅助功能:1供水管网水压咨询,可通过调度系统提取历史压力数据,支持供水方案设计;2流程回滚;3查询分析;4事务管理;5日志管理;6权限管理;7报表统计、打印;8报装受理项目管理;9系统管理。5.2.6客户报装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容量需满足企业10年发展的数据存储能力及业务处理能力。2符合SOA体系架构。3至少具备一种可开放的通用的外部调用方式。4符合标准的数据安全认证机制,保证数据传输安全。5所有数据接口均应采用WebService标准接口,数据交互符合XML元语言标准。6服务器、数据库、终端选型应符合本标准第6章的相关规定。7技术指标1)有进度提示时,系统的响应时间不应大于45s;2)无进度提示时,系统的响应时间不应大于10s;3)所有操作的平均响应时间不应高大于5s;4)系统恢复时间不宜大于3h。5.2.7客户报装系统宜与下列专业业务信息系统建立通信接口:1与查表和营业收费系统,提供新装或改装用户档案、水表档案;2与调度SCADA系统,提供新装(改装)客户周边压力数据;3与管网GIS系统,调用GIS管线图纸,进行查询、设计及管线竣工更新;4与呼叫中心系统,提供报装业务进度查询;5与企业EIP,内部通报新装(改装)客户工程进度;6与企业外网门户网站,建立网上营业厅报装系统,接受客户新装或扩容变更申请,提供报装项目进度查询;7与短信平台和微信平台,时间节点短信(微信)通知及进度查询;8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可通过企业外网站建立联系。5.3呼叫中心系统5.3.1供水企业建立的呼叫中心系统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水服务》CJ/T316的相关规定。5.3.2呼叫中心系统可由网络设备及网络安全设备、PBX、CTI服务器、IVR/FAX服务器、人工座席、班长席、模拟话机或IP话机、录音监听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器、统计分析工作站、系统维护管理工作站、网络系统等组成。宜选用“一体化”CTI系统。系统构成可参考附录B.0.3呼叫中心系统拓扑结构示意。5.3.3呼叫中心系统应具备下列基本功能:1业务受理;2工作任务处理;3知识库;4信息查询;5系统监控;6客户回访;7业务分析;8话务分析;9短信发送管理;10通话评分;11TTS 语音服务。5.3.4呼叫中心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多媒体接入/呼出功能;2交互式应答;3全媒体排队功能及座席分配;4支持语音信箱,用户的留言可以通过Email进行自动转发;5支持远端座席;6基于屏幕的呼叫管理;7支持数字、模拟、无线、软/硬IP座席终端;8自动外拔功能;9全程录音及录音管理,录音时长不宜小于10,000h;10提供分布式IP呼叫中心组网能力;11支持IP中继自动备分路由;12统一消息处理;13支持最近联系人定向、黑名单屏蔽、呼叫拾回等智能路由功能;14语音、数据处理功能;15客服代表座席支持签入、签出、示忙、示闲、呼叫保持、取消保持、呼叫转移、三方通话、外拔、转移IVR、留言处理、传真电话电话处理、短信处理及Emall处理等功能;16班长座席除与客服代表座席相同功能外,还具有监听和插话和系统监控的权力;17监控管理功能;18系统管理功能,支持分布式呼叫系统集中管理;19支持TTS文本自动转换成语音功能;20支持二次开发接口,满足系统间的数据共享。5.3.5呼叫中心系统与其它专业业务信息系统建立通信接口可参见本标准5.2.7条。5.4查表和营业收费系统5.4.1城镇供水查表和营业收费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收费系统的基本功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水营业收费管理信息系统》CJ/T298的相关规定。2收费系统应支持营业所柜台、银行或其它金融系统、微信、支付宝等多种方便用户的缴费渠道。应具备实收水费日收日结对账功能。3收费系统应与客户报装系统和呼叫中心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4系统应支持手持抄表器、户外集中器、远传等多种方式查(抄)水表。5宜结合管网GIS建立DMA漏失分析控制系统。6系统的生命周期不宜低于8年,在生命周期内应满足企业发展的数据存储和业务处理能力。7系统应建立数据备份和容灾系统,宜与企业备份系统统一建设。5.4.2城镇供水查表和营业收费系统宜以营业系统为中心,通过专网将分布在城镇各区域的营业所、银行或其它金融系统连接,实现查表、收费账务处理自动化功能。基本结构可参考附录B.0.4查表和营业收费系统拓扑结构示意。5.4.3查表和营业收费系统主要设备应按下列原则配置:1系统硬软件配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CJ/T298的相关要求。可由账务处理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银行前置(实时收费)服务器组成。有查询、信息发布需要可配置Web服务器。2系统的账务处理数据库服务器宜采用双机集群或双机+负载均衡技术,配置磁盘阵列存储设备。3系统采用B/S结构时,营业所可不配置服务器。4营业公司的网络接入应配置路由器、网络安全(防火墙、IPS/防毒墙)等设备。营业所宜选用具有路由功能的防火墙。5查表管理、表务管理和远程自动抄表系统宜单独配置服务器。6查表和营业收费系统的网络不宜与办公网络混用。不可避免时可采用VLAN、防火墙隔离,并部署安全策略。7网络系统宜采用光缆专网,营业公司主干网的带宽不宜低于10Mbps;连接银行和各营业所的带宽不宜低于2Mbps。5.4.4查表和营业收费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应根据城镇的规模、服务用户的数量来界定系统的承载能力。宜结合城镇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留有扩展余量。1)小型系统1~10万;2)中型系统10~150万;3)大型系统150万以上。2系统的响应速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主机的联机启动时间不应大于120s;2)单项数据查询响应时间不应大于3s;3)全网刷新时间不应大于10s;4)各功能模块的响应时间(在不影响用户工作的前提下),最长不应大于10s。3系统并发访问和实时性应符合下列要求:1)银行和营业所柜台办理交费并发用户数不宜小于50个。2)每笔柜台交费操作平均响应时间不宜大于5s。4系统应具备在日备份、异地备份、双机热备、负载均衡等技术手段的保障下,发生宕机时,系统恢复时间不宜大于3h。5.4.5系统可拓展下列功能:1水表生命周期的全程管理;2智能查表管理;3稽查监控管理;4微信企业辅助;5结合管网GIS建立DMA漏失分析监控系统。5.4.6远传查(抄)表应符合下列规定:1远传水表系统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远传抄表系统》JG/T162的相关规定。2远传水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子直读式水表》CJ/T383-2011、《电子远传水表》CJ/T224、《超声波水表》CJ/T434的相关规定。3API应符合安全性、共享性、可扩展性、兼容性和统一性的要求。4数据访问方式:1)直接访问:应共享数据库服务器,根据权限,供各系统直接访问数据库数据;2)中间文件:应以文件形式(TXT、DBF、Excel)存放在磁盘介质上,通过文件传输,进行数据的读写,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3)通信协议访问:包括银行代扣接口协议、表计通信接口协议和抄表机通信接口协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CJ/T298的相关要求。5远传水表的数据宜结合DMA在漏损分析界面展现。5.4.7查表和营业收费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接口除应符合CJ/T298的相关要求外,还应建立与OA系统、DMA系统、支付宝平台、短信/微信、企业BI的接口。5.5输配水地理信息系统(GIS)5.5.1城镇供水管网输配水管网GIS应符合下列规定:1城镇供水管网输配水管网GIS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GB/T18578和《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100的有关规定。2新建GIS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已采用“1954XX坐标系”、“1980XX坐标系”建立的管网GIS系统需进行坐标系转换工作。3城镇供水管网输配水GIS的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网络与信息安全的规定,须按涉密系统进行设计和运维管理。4GIS系统的网络环境应符合安全等级保护的相关要求,宜采用网闸技术与企业网隔离为“信任区”和“非信任区”两个网段。企业内部共享的GIS信息资源可通过GISWeb发布服务器提供内网(企业网)授权用户使用。5GISWeb发布服务器的信息可定期通过网闸由GIS数据库服务器获得更新。系统结构可参考附录B.0.5管网管理GIS系统拓扑结构示意。6信任区的管网图形工作站与数据库服务器宜采用C/S结构。7应根据系统并发用户数和系统运行预期数据量等指标,选择满足系统运行性能要求的合适配置和数量的服务器。。8GIS数据库服务器宜采用双机集群结构,连接服务器的交换机应选用光交换机。9存储设备应具有良好的扩充性和传输速率。10采用移动APP和微信访问GIS数据时,应建立APN专用网络,并在移动终端和内部服务器平台之间端到端加密,数据内容应采用降低精准度和坐标偏移等方式进行脱密处理。5.5.2城镇供水管网GIS软件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城镇供水管网GIS软件系统应包括GIS平台软件、基本地形图数据库、基础数据库(空间信息数据库和属性信息数据库)、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和分析处理子系统。2GIS平台软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开放式机制,模块组件化,提供完善的OGC标准支持;2)支持海量图形、影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的能力,建立无缝地理数据库。存储容量不宜小于1TB;宜具备TB到PB级别的数据存储和分析能力,具有分布式执行计划、调度和查询、存储及计算功能;3)具有不失真的图形无级缩放、拖拉漫游、复位以及鹰眼俯视功能;4)支持三维模型查看技术,能够自动生成管网三维效果图;5)具有标准图幅之间的无缝接边,及其画幅的分幅、合幅、区域剪取等功能;可对底图元素分层并控制其显示;可单独显示某类或某几类管网设备;6)支持多种商用数据库,可同时存储管理各种CAD格式数据,或通过多媒体挂接。7)支持管网动态水力数学模型,具备可视化功能和权限管理功能;8)支持多种数据格式的转换,能够双向转换各种常用的数据格式(如AutoCAD);9)支持真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能导入和展示通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的三维模型,可集成常用二维和三维工程设计、工程计算、P&ID设计等软件的数据和结果文件,进行三维海量数据的有效存储和管理,三维专业模型的快速建立,三维数据的综合可视化和融合分析;10)支持数字地面模型三维技术:具有面向地理实体的空间数据模型,可描间共生性、多重性等关系;11)可同时支持C/S、B/S、MS等多种运行体系结构;12)具备离线维护功能,维护工作完成后,应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3GIS的数据库软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按照数据分层设计,并规范数据在层次上表达形式及格式;2)应设计各类设备的属性信息内容,支持多媒体数据。3)应设计数据信息访问权限;4)能对入库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查、保持数据的一致性;5)支持异构数据库互联及数据相互转换;6)具有事务并发处理机制,满足多用户使用要求;7)系统内的各类信息,应具有统一性、精确性和时效性;应进行分类编码和标识编码,编码应标准化、规范化。4供水管网GIS宜采用架构搭建。5.5.3供水管网GIS的数据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础数据应符合下列规定:1)城镇供水管网的基础数据应包括取水管线(含输水涵洞、渠道)、净配水厂出厂配水管线、到用户(居民用户到住房单元)的管道及连接附件;2)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3)基础数据应实行信息的动态更新维护,更新数据应符合本条款2)的要求,保证管网设备信息与现场变动一致。2数据来源应符合下列规定:1)供水管网的基础数据应采用竣工测量或对地下管线现状的普查测量数据;2)地下管线现状测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测量规范》CJJ8的有关规定,平面位置测定宜采用解析法或数字测绘法,高程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3)对于不能或不便开挖的场合可采用探测方式。探测工作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的相关规定;4)以城市地理基础信息数据为背景建立。5)法渠道获取护机制。6)GIS系统使用的基础地理矢量数据,可在各级比例尺础地形数据基础上整理形成基础地理矢量数据库。常用的矢量数据范围及相应的比例尺、图层见表5.5.3-1。表5.5.3-1GIS系统使用的基础地理矢量数据序号应用范围比例尺地理要素图层名称说明1长输管线等大范围GIS应用1:10000~1:250000水系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等居民地农村、城镇居民地交通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汽车专用路、等级公路、道路附属设施等境界与政区省级、地级、县级行政区界等植被农林用地、城市绿地等注记水库等,标志性建筑、企事业单位等2城区输配管线等小范围GIS应用1:500~1:2000水系主要河流、次要河流、湖泊、水库、水渠、池塘等居民地农村、城镇居民地、包括普通房屋、特殊房屋、房屋附属设施等交通包含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汽车专用路,等级公路、道路附属设施等(道路最好能连通完整,能够构建道路网络拓扑)境界与政区省、地、市、县、乡、城区辖区的境界植被农林用地、城市绿地等注记(注记和兴趣点尽量丰富)7)遥感影像数据,可以从各级测绘部门或相应数据公司获取卫星GIS遥感影像数据的应用范围及相应的分辨率要求见表5.5.3-2。表5.5.3-2遥感影像数据的应用范围和分辨率要求序号应用范围分辨率1长输管线等大范围GIS应用5m~2.5m影像数据2城区输配管线等小范围GIS应用1m~0.1m高分辨率影像数据8)用于地下管线断面图分析或三维GIS系统建设宜使用1:5万DEM数据。该数据可从国家相关测绘部门获取。9)系统宜能够精准接入第三方互联网在线电子地图、卫星影像、街景等数据,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3管线图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物、地貌符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的相关规定;2)管线等地下供水设施的代码、颜色、图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的相关规定。供水设施的分类编码和标识码应符合附录D的相关要求。4管网数据准备应符合下列规定:GIS系统应对已有的管网资料数据进行充分分析和利用,对纸质CAD图纸、电子版图、数据表等原始资料中的序),按照管网GIS数据格式及数据要求进行梳理和导出。2)应对梳理原始管网资料过程中发现的GPS设备(精确坐标位置)和地下管线探测仪()结合的方式进行测5规定:)集、更新。)数据采集接口应符合附录C的相关要求。)公共设施数据采集精度误差不得超过±0.40m。)度误差不得超过±0.40m。)非居民用户数据采集误差不得超过±3.00m。6管网维护和设备台账管理内容见表5.5.3-3。表5.5.3-3管网维护和设备台账管理序号名称内容1维护管理宜包括管网构件的状态、维护次数、维护时间、平均维护时间间隔、维护人员、维护内容。2图档宜包括管网设计图、施工图、竣工图、工程档案、地形图。3设备台帐应包括申购报告、批复文件、论证文件、投资文件、订购合同、验收报告、索赔文件、技术资料等;同时应实现设备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包括采购、编号、入库、出库、退库、安装、检修、报废等环节。5.5.4供水管网GIS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支持大多数主流操作系统平台的全关系型GIS支撑软件。2具备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能力,支持多种大型商用关系型数据库。3具备长事务处理和多用户的并发控制功能。4具备良好的二次开发工具,支持COM开发语言。5数据分析和处理功能,支持常用的矢量和影像数据格式。6具备网络分析、三维模型分析和栅格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功能。7具备多种方式的信息录入功能,支持现场成图采集入库。8数据编辑和维护功能。9数据检查功能。10显示、查询和打印功能。11统计功能。12与管网GPS定位系统的结合。13系统应具备下述事故档案管理功能:1)系统可根据管网事故处理结果建立管网事故档案管理系统;2)系统应具备汇总、分析管网事故成因、发现管网隐患、评估管网安全和发出安全预警信息等功能。14GIS管网系统的管理功能,可通过GIS的基本操作功能够合理地组织和显示各种地理空间信息。1)图层设定、图层添加、设置可选图层等。2)地图操作,可将基础空间数据和各种专题数据图层进行分层叠加显示,并提供对多地图窗口的显示控制功能,包括图形放大、缩小、平滑漫游、状态翻屏、全图显示等。3)量测功能,可对地图上任意点坐标进行量测,并可提供不同坐标系的换算;可对地图上任意两点间距离进行量测;可以以多种图形方式,完成相关面积的量测。4)信息提示功能,当鼠标移到相应对象位置的时,系统应显示此对象的相关信息。5)样式(符号线性)库管理功能,系统应提供强大、灵活的符号线型制作工具,便于使用者添加和维护所用的样式库。15可提供大口径阀门、消防栓、取水点、管材、管径、管龄、水厂泵站、重点用户、二次供水等专题展示功能。16供水管网GIS系统应具备管网设备生命周期管理功能。17用户权限管理和数据安全管理应符合本标准第7章的相关规定。18供水管网GIS系统宜具备信息发布功能。5.5.5管网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提供管网纵横剖面分析、管线连通性分析、流向分析、净距分析、埋深分析、缓冲区分析、最短路径分析等管网分析功能。2应提供爆管分析,抢修辅助决策支持功能:1)确定突发管网爆管事故点,系统可自动或手动切换到故障位置,或搜索显示该位置平面图,进行爆管分析,自动生成第一关阀方案(含需关停的泵站),并显示管网事故影响供水区域及受影响的用户。第一关阀方案不能满足抢修要求时,系统应给出扩XX阀的第二关阀方案。2)系统自动生成第一关闸方案的响应速度,自确定爆管事故位置起不宜超过5s;第二关阀方案的响应速度,自确定爆管事故位置起不宜超过8s。3)确定关闸方案后,系统应能够自动生成通知告示。4)管网事故处理后,系统应能够根据获取的抢修现场资料(文字记录、图片、视频等),刷新相关属性库,实现管网动态管理。3专题图,可以按管径、材质、压力等级等关键属性设置专题图显示,直观查看相关设备信息。4管线施工动土作业分析,宜在三维场景中模拟动土作业方案开挖效果,对可能影响既有管线的情况进行警示。5具有管网爆管故障分析预警功能,建立应急预案库。5.5.6供水管网GIS的扩展功能,应为下列应用提供支持:1与供水调度指挥系统集成,以GIS为背景,直观显示SCADA系统采集管网运行信息的地理位置和监测数据。2与客户管理系统(含呼叫中心)集成提供基于GIS的后续调度和服务。3与巡检系统建立集成接口,支持可视化供水管网实时巡线管理。4支持抢修车GPS定位。与设备资产管理系统集成,GIS中可查看对应管线的全生命周期数据。5.6漏损控制系统5.6.1城镇供水管网的漏损控制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的相关规定。2应逐步建立智能化物联网供水量、校核水量、用户水量计量数据实时采集体系。3降低管网漏损率应结合供水调度、管网GIS、水力模型、查表营销等信息系统,科学划分多级管网可独立封闭分区的区域(含居民小区),开展区域主动管网漏损监控。4建立管网漏损分析系统。5.6.2建立管网漏损监控系统下列前期准备工作:1应依据现行行业标准CJJ92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网水量平衡分析。2管网漏损的组成分析。3划分独立计量区域及其边界。4测定独立计量区域的用水曲线、最小水量和背景漏损水量。5制定漏损控制方案。5.6.3DMA的分区可参照《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宜按管线类型分为三个层次:1第一层:水厂出厂干管流量计量至各支线配水管之间加装配水流量计,DMA1~N;2第二层:自支线配水管配水流量计至各用户进水总管流量计,DMA2~N;3第三层:用户进水总管流量计至各用户的计费水表(户表),DMA3~N。4除配置流量仪表,还需根据情况配置压力监测和调压设备。5.6.4主动漏损控制可采用下列分析方法:1DMA总/分表差法,长期连续监测独立计量区进水量和用户用水量,分析区内一定时间间隔的总表与分表计量水量差,依据CJJ92规定的评定标准判定存在漏损情况。2DMA最小夜间流量法,以24h为一个周期,监测独立计量区的夜间用户用水量最小的进水量,宜在凌晨2:00~4:00时段采集瞬时进水量,数据采集时间间隔不宜大于5min。夜间最小流量数据处理可采用下述两种方法:1)比较法:将夜间测得的最小供水量与日均供水量比较,当两者比值超过某一设定的百分值时,便可初步判定该区域管网可能出现了异常。2)经验法:按照工作经验选定的参数绘制用水标准图表,将实际供水量与其比较,即可得到管网是否存在异常的结论。3在线漏点监测漏损分析系统。4传统仪器检漏。5.6.5漏损控制系统可按下述方式搭建:1规模较大的供水企业宜配置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采集通信管理机、监控终端、局域网接入等设备,搭建漏损控制系统。2县乡镇等微小供水企业可依托第三方水务云服务平台搭建漏损控制系统。5.6.6漏损监控系统应具备下述基本功能:1管网智能计量表计数据实时采集;2水量平衡分析计算;3具有各层DMA漏损量分析计算的核心算法;4具有集成不同的数据源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功能;5依据计算分析结果指导主动漏损预警和控制功能;6突发爆管重大泄漏事件的实时报警功能;7具有分析管道流量与流量仪表口径不匹配,指导流量仪表选型功能;8结合DMA分区进行压力调控管理功能;9具有分区设置、基于管网拓扑结构进行多级分区计量的设置,不同算法的参数设置等系统管理功能;10授权用户权限管理,权限分配等安全管理功能;11Web信息发布功能。5.6.7漏损控制系统应与下述信息系统建立大数据集成分析通信接口:1供水管网GIS系统;2供水调度指挥系统;3营业收费系统;4多级DMA分区计量系统;5大口径水表远程监控系统;6智能水表系统。5.7设备与资产管理系统5.7.1设备与资产管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设备管理系统应采用B/S结构。3采用“集中管理”或“分布式管理”模式。4采用“集中管理”模式时,宜在企业总部设置专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各使用部门可配置远程设备管理终端,依权限通过主流浏览器访问。5采用“分布式管理”模式时,需在各管理地域设置独立的数据库服务器(子系统),设备的基础信息在总部备案,设备的任何变化需及时同步更新。6各类受管理设备宜采用物联网技术建立RFID自动识别系统。重要设备宜采用有源RFID。亦可采用二维码扫描技术。75.7.2设备与资产管理系统应具备下列基本功能:1.设备档案(台账)管理应具备下列功能:1)设备的申购报告、批复文件、论证文件、投资文件、设计文件、招投标文件、采购合同、安装地点、验收报告等,以及设备的随机技术文件、说明书、图纸和设备的各种技术参数信息。2)应遵循国家和行业通用的编码原则对设备及其台账进行定义。容许依据行业特定的术语与概念进行定义。3)应具备将各类文本资料作为多媒体文件导入系统的能力。4)支持复合设备(成套设备)按系统结构进行管理,支持专业化管理。5)台账应与设备动态信息相关联,可集成各种动态数据至设备台帐,具备设备生命周期全过程跟踪管理功能。6)应具备设备变动跟踪管理功能。2.特种设备管理应具备下列功能:1)依据国家相应法规要求进行强制注册和检验的设备,主要有计量器具、锅炉、压力容器、起重设备等。2)系统根据设备的强检周期,应能够自动生成强检计划,并具备预警提示功能。3设备运行管理应具备下列功能:1)应包括设备的运行、备用、维护、检修、故障、停用等工作状态的完整记录。2)应能够自动统计各种工作状态的机时,在线计算设备综合效率,并可通过表格、曲线、饼图、棒图等方式展现,自动提示维护、大修理或更新计划。4设备检修管理应具备下列功能:1)应包括计划检修、申报检修、故障检修、检修工单和审批、检修组织(部门或人员)、检修预案、安全措施、检修验收、检修费用、检修资源、检修统计、检修效果/部件更换记录归档等管理。2)可划分为日常维护性检修、预防性检修、强制检修(依据运行机时)、故障检修、大修等不同级别。系统应能够依据不同级别自动排序检修计划。3)对不同设备应具有相应的检修预案,能够自动生成检修工单。5设备故障管理应具备下列功能:1)应建立设备故障知识库;2)应具备设备故障诊断、分析、甄别功能,分析结果经过审核可导入故障知识库。3)应具备设备故障预测、预警功能。6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应具有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功能,能够自动完成设备的折旧计算,并自动提示更新。7备品备件管理,应包括合理的备品备件范围、内容和数量、备品备件的申请、库存、计划与采购、领用、使用情况、统计分析等。8系统应具备下列综合查询和统计分析功能:1)系统应提供综合查询和统计分析功能,具备设备编号、名称、规格型号、安装位置/时间、模糊等多种查询手段,具备统计、报表、设备性能分析、绩效分析能力。2)系统查询、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直观的图形、图表、曲线等形式展现。3)授权用户可以浏览和导出每一台设备所有的技术文件、说明、操作方法、检修、部件更换、运行情况等历史记录。5.8厂站自动化系统5.8.1厂站等级及配置级别宜按下列规定划分:1厂站应根据设计综合生产能力(或设计近期流量、总输入功率)划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个等级,见表5.8.1-1。表5.8.1-1原(取)水厂等级及配置级别规模等级分级指标需求等级配置级别原水供应设计综合生产能力总输入功率特大型100万m3/d及以上8,000kW及以上一级一级大型50万m3/d及以上,100万m3/d以下3,200kW及以上,8,000kW及以下一级一级中型10万m3/d及以上,50万m3/d以下1,000kW及以上,3,200kW及以下二级二级或二级以上小型10万m3/d以下1,000kW及以下三级三级或三级以上2厂站应配置与其规模相适应级别的自动化系统,级别划分为三级,见表5.8.1-2、表5.8.1-3。表5.8.1-2自来水厂需求等级及配置级别规模等级分级指标需求等级配置级别给水供应设计综合生产能力总输入功率特大型100万m3/d及以上8,000kW及以上一级一级大型50万m3/d及以上,100万m3/d以下3,200kW及以上,8,000kW及以下一级一级中型10万m3/d及以上,50万m3/d以下1,000kW及以上,3,200kW及以下二级二级或二级以上小型10万m3/d以下1,000kW及以下三级三级或三级以上表5.8.1-3加压站和二次供水泵房需求等级及配置级别规模等级分级指标需求等级配置级别泵站设计近期流量总输入功率特大型25m3/s及以上4,000kW及以上一级一级大型15m3/s及以上,25m3/s以下1,600kW及以上,4,000kW及以下一级一级中型5m3/s及以上,15m3/s以下500kW及以上,1,600kW及以下二级二级或二级以上小型5m3/s以下500kW及以下三级三级或三级以上5.8.2厂站自动化系统总体应符合下列规定:1厂站自动化系统应能够通过I/O硬接线、4~20mA电流信号或0~5V电压信号和与智能设备数据通信等方式采集生产现场的工艺参数、设备运行状态等数据与信息,并能够在现场人机交互设备、中控室操作员站进行监控。2厂站自动化系统应具备接入成套专用工艺设备(系统),并对其进行监控的能力。3厂站自动化系统应能够对采集到的生产数据与信息进行滤波、工程量变换、分类、合理性与安全性检查,具备信息存储、查询、故障和事件报警、报表生成及输出打印等处理功能,可根据需要设置生成实时和历史数据库。4厂站自动化系统应能够根据预定的控制方案或操作人员的输入指令,对工艺运行参数进行设置和对工艺设备进行控制;应具备对单台设备进行控制和对多台设备联锁控制、自动控制与手动控制等多种控制方式,并能够对误操作进行防护。5厂站自动化系统宜具备管控一体化功能,并能够为企业OA系统提供相关的数据和信息。5.8.3现场控制站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依据厂站的工艺流程、工艺设施的平面布局、工艺设备的可控性能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设置现场控制站的数量和安装位置,宜优先将位置相对集中、且在同一工艺流程段的设备设计为同一控制站。2现场控制站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控制子站(或设备控制单元),由控制子站完成各工艺小单元和单体设备的监控,控制子站与现场控制站应使用现场总线连接。3数据采集接口应包括AI、DI、PI和数字通讯。4现场控制站设计应提供下述技术资料:1)控制站内的控制器机架接线图、接线端子的接线图、控制电气原理图。2)控制站控制的设备列表。3)生产工艺的流程和技术规范说明。4)控制站内控制器程序控制流程图、程序的详细结构表、内存地址说明列表。5)现场控制站内控制器程序调试和运行效果报告。6)监控界面的显示规范、名称和显示功能说明。7)监控界面使用的标签命名规范,分类说明。8)监控界面使用的标签说明(包括对应的控制器内存地址、数据类型、数据范围、描述)。9)生产数据记录库的名称,描述(包括数据个数、概括说明、记录的时间间隔等)。每个生产数据库记录数据的相关说明。5.8.4中心控制室应符合下列规定:1中心控制室应配置计算机监控设备、监控软件和相关附属设备。可设置大屏幕显示系统。2监控设备宜包含监控服务器、操作员站、工程师站和数据库服务器。3中心控制室应能统一接收和处理来自其它子系统的报警信息。4监控系统宜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汉化界面的组态软件。组态软件应具有报警处理、历史数据管理、事件处理、人机界面、画面显示、数据通信、报表产生、实时与历史数据分析、安全登录和密码保护、操作控制等基本功能。5中心控制室设计可参照现行化工行业标准《控制室设计规定》HG/T20508的相关规定。6生产数据库和报表应符合下列规定:1)数据服务器应与主流的操作系统、实时历史数据库、关系数据库等软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2)数据服务器宜采用硬件冗余等措施。3)数据服务器宜具有硬件故障自动报警功能,可在不停机的情况下修复绝大多数故障。4)生产数据与其它系统直接交换方式宜采用OPC接口规范。共享数据库应支持ODBC标准的SQL数据库。5)模拟量数据宜分重要数据和一般数据。重要数据存储频率应不低于1次/1min,一般数据存储频率应不低于1次/15min。报警事件存储、用户登录信息存储、操作指令存储、操作事件存储、重大设备启停存储宜为实时存储。6)历史数据的采样周期宜在1min到24h内连续可调。7)报表应能制作出日、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