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核心题型强化专练-古诗鉴赏含答案_第1页
2020年高考语文核心题型强化专练-古诗鉴赏含答案_第2页
2020年高考语文核心题型强化专练-古诗鉴赏含答案_第3页
2020年高考语文核心题型强化专练-古诗鉴赏含答案_第4页
2020年高考语文核心题型强化专练-古诗鉴赏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17页,共18页核心题型强化专练—古诗鉴赏一、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0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其二)①杜甫马度秦山雪正深,北来肌骨苦寒侵。他乡就我生春色,故国移居见客心。欢剧提携如意②舞,喜多行坐白头吟。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注】①此诗为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想搬家至江陵时,得知二弟杜观也将携家到江陵所作。蓝田,今属陕西西安。江陵,今属湖北荆州。②如意,用来搔背痒的工具。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首联写杜观搬家时翻越冰天雪地的高山,行程艰苦,侧面写出诗人的牵挂。颔联写杜观为我从蓝田搬到江陵,使我感到春天到来般的喜悦和兄弟情深。颈联先写诗人闻知喜讯后的高兴,后写他由喜悦转为人生苦短的白发悲吟。本诗与《登高》都用了直接及间接手法,“极尽变化”地抒写了自己的情感。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元日陈与义①五年元日只流离,楚俗今年事事非。后饮屠苏②惊已老,长乘舴艋竞安归。携家作客真无策,学道刳心③却自违。汀草岸花知节序,一身千恨独霑衣④.[注]①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南宋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侵,诗人避难湖湘间。此诗作于建炎四年。②屠苏:屠苏酒。③刳ku)心:道教语,谓摒弃杂念。④独霑衣:传说战国时齐景公在牛山落泪,感慨人世无常。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首联扣题,回忆自昔至今五年来的辗转奔波的生活,每逢“元日”,只有“流离”,可见诗人的生活境况。“惊”字写诗人饮屠苏酒时莓然发觉自己垂老的惊惶之态,“竞安归”表达了对最终竟然安然归乡的欣喜。“携家作客真无策”呼应首联上句,是说自已五年来漂泊辗转,客居他乡。“真无策”透露出诗人的内心感受。颈联第二句,写诗人原本决心学道以清除内心杂念,后来却违背了自已原本的意愿,步人仕途,自感追侮莫及。本诗尾联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江亭晚望宋之问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

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首联上句写出了烟波浩渺,浸透了天边的云的深处;下句写村中炊烟冉冉,远远地飘出宁静的村庄,写出江村的宁静之美。颔联将“鸟归有迹”与“帆过无痕”进行对比,由远及近地写出浩渺江面鸟归巢和千帆过的黄昏之景。颈联写诗人一“望”一“看”,并没有明写“山”之壮美,而是以“水”之“柔性”衬托“山”之壮美。尾联写诗人被眼前的景象感染,回去时已到黄昏时分,让诗人顿生遗憾,表达了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慨。有人说宋之问的这首诗含有深刻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诗的颔联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各题。池上早夏白居易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时期的作品,描写初夏池塘边的景色和自己的闲居生活。首联写晚春雨后池塘积水深,夏木繁茂枝丫交错;既点了季节,又衬托出雨大。远处的小船像没有主人似的杂乱地放着,篱笆疏散好像是一个小江村,表现出作者的隐忧。作者静下来独自抚弄睡床的席子,同时打开酒窖取上香浓美酒独自品味。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态?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小题。岭南江行①柳宗元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茅是海边。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②巧伺游人影,飓母③偏惊旅客船。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诗人因谗被贬赴柳州途中。②射工:射工虫,传说能含沙射人影以杀人。③飓母:南方夏秋间,一种象征飓风即将来临前的云气。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首联实写纵目所见,瘴气弥漫的柳江蜿蜒南去,黄茅草的尽头便是大海边颔联、颈联四句各写一物,眼见身感和神话传说结合,是首联诗意的补充。颔联、颈联借四物含蓄反映了作者南来的复杂心境,为尾联感情抒发蓄势。尾联慨叹有多种忧愁,但又想昂扬奋发、在柳州有所建树,不让年华空度。该诗意蕴深婉,不抒迁谪而迁谪满纸,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题张仲隆快目楼壁刘仙伦①天上张公百尺楼,眼高四海气横秋。只愁笑语惊阊阖②,不管栏杆犯斗牛。远水拍天迷钓艇,西风万里入貂裘面前不着淮山碍,望到中原天尽头。【注】①刘仙伦,吉州庐陵(今江西古安)人,南宋人、布衣终生。②阖圈,天门天宫。③淮山,淮南的山。宋、金以淮河为界,从此中原被隔绝。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首联化用李白和黄庭坚的诗句,写出快目楼之高令人惊叹,为后面登楼兴叹蓄势。颔联虚实结合突出写楼的高峻,“愁”字写出人们对楼的高峻感到惊奇的微妙心理。颈联以夸张笔法写登楼所见所觉,以浪涛钓艇的远景和飓风透骨的触感衬托高楼之威势。尾联写诗人登高临远,豪情顿生,便觉眼前淮山不可障目,万丈豪情尽在一“望”之中。有人说这首诗“豪放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南轩竹曾巩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注]琅玕:翠竹的美称。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颈联形象地描绘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韵味悠长。“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从“夕”到“灯火万家”再到“月照平沙”,体现了诗人观景的时间顺序。诗题“望”字一语双关,既联系眼前所见之景,又暗含“招客”的主题。诗歌颈联写景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出发,辅以贴切的比喻,甚是高妙。诗人独居异乡,内心愁苦,以乐写哀,眼前美景反衬出诗人愁苦的形象。这首诗题为“江楼夕望招客”,诗人是如何邀请友人的?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正月十五日夜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①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注】①星桥,星津桥。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首联总写节日欢快气氛。“火树银花”形容灯彩华丽,“铁锁开”指正月十五铁锁打开,任人通行。中间两联是节日欢乐气氛的具体写照。游人如织,皓月当空,游伎们身着艳装,边走边唱。尾联与李白笔下“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所呈现的心理及其产生原因是相同的。统观全诗对仗工稳,词采华艳,音调和谐,展现了一幅古代节日的风情画,让人百看不厌。纪晓岚评此诗:“三、四句自然有味,确是元夜真景,得神处尤在‘暗'字。”请简要赏析“暗”字“得神”所在。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过碛岑参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题目“过磧”既指出了事件,也点出诗人此时无奈的心情。“四望云天直下低”写出了云天低垂,体现了人的压抑之态。从体裁来看,这是一首绝句,诗的偶句押韵,内容上两两相对。“行到安西更向西”写出了路途遥远,作者的叹息寓于其中。本诗用荒漠凄凉之景体现行客心情迷茫,无所归依的心绪。本诗在刻画边塞景象时运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渔家傲欧阳修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①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②.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花气酒香清厮③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注】①逡巡:这里指顷刻间,形容时间极短。②当:作为。③厮:相。与下句“相”字互文见义。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第一句用字精妙,“闻”“敲”二字不写人而人自现,“桨”字不写舟而舟自在,匠心独运。“旋”与“忽”“逡巡”等一连串快速的动作,表现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动作麻利的情态。采莲女随手采摘莲花酿酒,花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和,花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把热闹的气氛,推向了高潮。D.这首词描写了采莲姑娘荡舟采莲时喝酒逗趣的情景,塑造出活泼、大胆、清纯的水乡姑娘形象。有人说“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沙滩上”中“惊起”一词有“转折之妙”,请结合上下句简析。答案和解析1.【答案】【小题1】C【小题2】①诗歌最后两句写诗人在屋檐前来回走动时,希望梅花和他一起欢笑,而那些疏枝上的梅花,也真有很多忍不住笑了起来;②诗歌最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移情入境,借花的欢笑更加突出表达了诗人因弟弟携家迁至江陵,兄弟即将团圆的喜悦和兴奋。【解析】(1)C.白头吟,在杜诗中有两种含义,一指古曲名,传为卓文君所作,如“穷愁应有作,试诵白头吟”(《奉赠王中允维》);更多的时候即泛指歌吟,白头为杜甫自指。这里是后一种用法,指歌吟。行坐白头吟,是指行也歌吟,坐也歌吟。亦见于“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又示两儿》)。颈联两句叙写诗人闻知喜讯后的高兴,或持如意起舞,或行坐都吟唱诗歌,并无由喜悦转为人生苦短白发悲吟之意。故选Co(2)“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首先理解这两句的含义,末联说诗人在屋檐前来回走动时,希望梅花也一起和他欢笑,梅花果然善解人意,也起欢笑起来。然后结合注释中创作的背景,可知此诗作于诗人晚年,听到长久分离的兄弟即将到来,喜不自禁,抒写兄弟相煦相濡之情,表达了兄弟即将团圆的喜悦和兴奋。答案:(1)C(2)①诗歌最后两句写诗人在屋檐前来回走动时,希望梅花和他一起欢笑,而那些疏枝上的梅花,也真有很多忍不住笑了起来;②诗歌最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移情入境,借花的欢笑更加突出表达了诗人因弟弟携家迁至江陵,兄弟即将团圆的喜悦和兴奋。赏析:杜甫一生,纯粹写欢喜之情的诗甚少,本书所录,此前唯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首。《喜达行在所》名为志喜,实际所写还是以悲情居多。《春夜喜雨》有喜悦之意,但表现欣喜之情并不明显。此诗作于大历二年冬,诗人已步入晚年,听到长久分离的兄弟即将到来,喜不自禁,作了三首诗,抒写兄弟相煦相濡之情。这是杜甫诗中抒写喜情比较突出的一首。首联写天寒地冻,道路艰险。颔联上句和首联对照,下句和首联呼应。有了首联的铺垫,颔联“春色”就更加难得,“客心”就更加真诚。前两联写兄弟骨肉情深,后两联写自己欢喜欲狂的神情举止。颈联写自己得知消息后极度高兴的神情举止,或拿着如意手舞足蹈,或吟咏诗歌,简直一刻也停不下来。杜甫在诗中,常赋予花木人格化、性情化。末联说诗人在屋檐前来回走动时,希望梅花也一起和他欢笑,梅花果然善解人意,也一起欢笑起来。“说得无情(物)有情,极迂极切。”(《杜诗详注》引卢世灌语)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诗话》于此可见。杜甫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1)这是一道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单,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不对,语言的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的句子。首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内涵;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注意从表达技巧出发;注意从句子位置出发。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2.【答案】【小题1】B【小题2】拟人,“花草知节序”,花草尚且知道季节转换而百倍珍惜,更何况是人,面对草长花开,诗人只有独自怅恨;用典,化用齐景公“牛山霑衣”的典故,抒发自己身逢动荡乱世,漂泊流离、不知何处可归的愁苦。【解析】(1)B.“表达了对最终竟然安然归乡的欣喜”错,应是到底能到哪里去,是辗转奔波的痛苦。(2)“花草知节序”,把“知”这一人的行为赋予花草,采用拟人,写出时光流逝,看出诗人的无奈;“独霑衣”,齐景公牛山沾衣,运用典故,间接表达诗人对世事无常的伤感;“一身千恨”,通过夸张,表达了诗人长期漂泊他乡,人一年老却仕途无望的愁苦。答案:(1)B(2)拟人,“花草知节序”,花草尚且知道季节转换而百倍珍惜,更何况是人,面对草长花开,诗人只有独自怅恨;用典,化用齐景公“牛山霑衣”的典故,抒发自己身逢动荡乱世,漂泊流离、不知何处可归的愁苦。(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古诗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将内容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分析词人的情感首先要知人论世,其次要抓住词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诗歌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3.【答案】【小题1】C【小题2】①以“沙有迹”“浪无痕”写人生的虚无;②以“水之柔性”写“山之壮美”,写人生的刚柔并济;③以“纵情未已”“回马黄昏”写人生苦短,韶华易逝。【解析】(1)C.“由远及近”说法错误,应是由近及远,写鸟儿归巢,千帆竞过的情景。故选C。(2)颔联写鸟儿飞过在沙滩上留下痕迹,但是,倏忽而过,这痕迹也就没有了;而船驶过的痕迹也是不留存的,因而这两句写出了人生的虚无之感。颈联写水的柔性,“看山欲断魂”中的“断魂”是被山的雄壮所感染的情感,这两句中一柔一刚,写出了诗人对人生刚柔并济的喟叹。尾联“纵情”还没有停止,然而黄昏却已经到了,让诗人顿生遗憾,时间过得真快啊,人生的青春年华太短暂了,这两句写出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慨。答案:(1)C(2)①以“沙有迹”“浪无痕”写人生的虚无;②以“水之柔性”写“山之壮美”,写人生的刚柔并济;③以“纵情未已”“回马黄昏”写人生苦短,韶华易逝。(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4.【答案】【小题1】C【小题2】①乌云散去,明月高悬,不需点缀;青天碧海,本就澄澈清明。意在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原本就是清白的。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解析】(1)“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理解有误,表达了诗人豁达乐观的心态。(2)“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就客观景物说,雨止风息,云散月明,写景如绘。就主观情怀说,始而说“欲三更”,继而说“也解晴”;然后又发一问:“云散月明”,还有“谁点缀”,又意味深长地说:“天容海色”,本来是“澄清”的。而这些抒情或评论,都紧扣客观景物,贴切而自然。然而诗人还有言外之意,将此两句和作者的经历联系起来,不难看出诗人想要表达自己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本来就是清清白白的,再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本诗写于诗人遇赦北还渡海时,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有“守得云开见月明”之感。答案:1.C2•①乌云散去,明月高悬,不需点缀;青天碧海,本就澄澈清明。意在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原本就是清白的。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参考译文: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雨绵绵风不停老天爷也应该放睛。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净沧海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成池优美的乐声。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赏析:“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三、四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就客观景物说,雨止风息,云散月明,写景如绘。就主观情怀说,始而说“欲三更”,继而说“也解晴”;然后又发一问:“云散月明”,还有“谁点缀”,又意味深长地说:“天容海色”,本来是“澄清”的。而这些抒情或评论,都紧扣客观景物,贴切而自然。仅就这一点说,已经是很有艺术魅力的好诗了。然而上乘之作,还应有言外之意。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语言明净,不会让读者直接觉得得用了典故。但仔细寻味,又“字字有来历”。《晋书•谢重传》载:谢重陪会稽王司马道子夜坐,“于时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重率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道子戏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参看《世说新语•言语》)“云散月明谁点缀”一句中的“点缀”一词,即来自谢重的议论和道子的戏语,而“天容海色本澄清”则与“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契合。这两句诗,境界开阔,意蕴深远,已经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和哲理的启迪;再和这个故事联系起来,就更能让人多一层联想。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用典贴切就可以丰富诗的内涵,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五、六两句,转入写“海”。三、四句上下交错,合用一个典故;这两句则显得有变化。诗人使用这个典故,以黄帝奏咸池之乐形容大海波涛之声,与“乘桴”渡海的情境很合拍。但不说“如听轩辕奏乐声”,却说“粗识轩辕奏乐声”,就又使人联想到苏轼的种种遭遇及其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动。尾联推开一步,收束全诗。“兹游”首先是照应诗题,指代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但又不仅指这次渡海,还推而广之,指自惠州贬儋县的全过程。下句的“兹游”与上句的“九死南荒”并不是互不相承的两个概念,那“九死南荒”,即包含于“兹游”之中。不过“兹游”的内容更大一些,它还包含此诗前六句所写的一切。(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赏析,作答时要注意本联所写的内容和诗人传达的情感。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5.【答案】【小题1】D【小题2】第一问:整日慵懒清闲无所事事,只能不时地逗弄不懂事的小孙子。第二问:作者已步入晚年,还不适应风平浪静的生活,显出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心中的烦闷。【解析】(1)D.“静拂琴床席”指静下来时就坐在席子上弹弹琴。(2)“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写诗人整日慵懒清闲无所事事,只能不时地逗弄不懂事的小孙子,透出诗人自己面对目前的闲居生活还不适应的无奈和苦闷。答案:(1)D(2)第一问:整日慵懒清闲无所事事,只能不时地逗弄不懂事的小孙子。第二问:作者已步入晚年,还不适应风平浪静的生活,显出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心中的烦闷。译文:晚春雨后,池塘积水深深,草木繁茂枝丫纵横交错。荒落之处几只小船散乱的停放着,篱笆疏散好像是一个小小江村。闲静下来时就坐在席子上弹弹琴,家里酒窖的门一打开顿时香气扑鼻。整日困倦无所事事,只能不时地逗弄不懂事的小孙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要关注诗歌的标题、注释、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词。诗歌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6.【答案】【小题1】A【小题2】①首联写远入云烟、充满瘴气的江水,极目远跳,长满黄茅的大地尽头应该就是大海了,暗指贬谪之地偏借荒凉。中间两联用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四种可怕的事物,曲折反映出当地的荒凉落后和自己处境的险恶,含蓄表达了诗人贬谪南来充满忧惧的复杂心情。尾联写虽因谗被贬忧虑之事很多,但不想虚度光阴,想在被贬之地有所建树。【解析】(1)A.“实写”错,“望尽黄茅是海边”句是虚写,是想象。(2)本诗的尾联“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一句的意思是:今后我忧虑的事啊,岂止是一桩一件?尽管头发花白,年老力衰。也不能坐待时日,虚度华年。从思想感情上看,体现了作者虽然再遭贬官,但他仍有欲趁暮年有所奋发之意的豁达。答案:(1)A(2)①首联写远入云烟、充满瘴气的江水,极目远跳,长满黄茅的大地尽头应该就是大海了,暗指贬谪之地偏借荒凉。②中间两联用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四种可怕的事物,曲折反映出当地的荒凉落后和自己处境的险恶,含蓄表达了诗人贬谪南来充满忧惧的复杂心情。③尾联写虽因谗被贬忧虑之事很多,但不想虚度光阴,想在被贬之地有所建树。译文:江水南去隐入那茫茫云烟,遍地黄茅的尽头便是海边。雨过天晴山腰间大象出没,阳光灼热潭水里水蛭浮现。射工阴险地窥伺行人身影,飓母不时地惊扰旅客舟船。从今后忧虑之事何止一桩,哪容我衰老之身再挨几年!赏析:此诗写出了岭南的特异风物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飓母,曲折地反映出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同时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发出了“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的感慨,蕴含着对未来的忧虑之情,表示不能坐待时光的流逝,要在柳州刺史任内为治理地方有所建树(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理解尾联的意思,再结合全篇分析诗人的情感。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7.【答案】【小题1】C【小题2】①意象豪壮,意境雄浑:楼高百尺、四海阔大、远水拍天、西风遒劲,营造雄浑壮阔的意境。②用语夸张,想象奇特:借笑语惊天人、栏杆冲星辰极写快目楼之巍峨高峻,透露诗人开阔的胸襟。③本诗在豪放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诗人登高楼望家乡,诗情充溢胸中,家乡被阻隔,渴盼恢复中原而不可得,寄寓了一种深沉的痛苦。【解析】(1)C.“颈联以夸张笔法写登楼所见所觉”错,这里不是夸张。(2)“百尺楼”“眼高四海”“远水拍天”“西风万里”这些意象塑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只愁笑语惊阊阖,不管栏杆犯斗牛。”写了人们在上边游目骋怀,谈笑风生,只恐惊动了天宫,却不管楼的栏干的直冲霄汉,此句用语夸张,想象奇特。尾联“面前不着淮山碍,望到中原天尽头。”诗情波澜,奔腾而下,到这里就像巨流到了悬崖一样,一跌千丈,使登楼的人们顿时清醒过来:楼再高也望不到中原啊!也就是说,当人们登楼快目之际,不要忘记中原。诗人的盼望恢复之情和对快目楼主人的箴讽之义,从这两句里婉转地表现出来,戛然而止,使人欷歔感叹,回味不尽,也使全诗放出光彩。答案:(1)C(2)①意象豪壮,意境雄浑:楼高百尺、四海阔大、远水拍天、西风遒劲,营造雄浑壮阔的意境。②用语夸张,想象奇特:借笑语惊天人、栏杆冲星辰极写快目楼之巍峨高峻,透露诗人开阔的胸襟。③本诗在豪放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诗人登高楼望家乡,诗情充溢胸中,家乡被阻隔,渴盼恢复中原而不可得,寄寓了一种深沉的痛苦。赏析: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佳作。诗的前两联化用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和黄庭坚“老来忠义气横秋”,极写快目楼之高令人为之惊叹,为后面登楼兴叹蓄势。颈联从视觉和触觉两个方面进一步写快目楼之高峻,只见水天相连,惊涛拍天,一叶钓艇,若隐若现,以远景衬托楼高;但觉秋风万里,直透貂裘,侵入肌骨,以飓风衬托楼高,到此势已蓄足。尾联陡转,诗人既已登上“犯斗牛”的快目楼,且“眼高四海”,“欲穷千里目”,那区区之淮南小山是不可能“遮望眼”的。天尽头都看得到,更何况是中原地区。“中原北望气如山”,其中的万千感慨,尽在一“望”之中。陆游是这样,辛弃疾是这样,陈亮是这样,刘过是这样,刘仙伦也是这样,行文到此,嘎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1)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2)考查诗歌鉴赏中语言风格的能力。鉴赏语言风格应立足于全诗,不是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因生活变迁、审美变化导致作品语言风格不同,平时要注意了解积累诗人的语言风格,掌握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鉴赏语言风格,还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等角度入手。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8.【答案】【小题1】D【小题2】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竹子都有着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不同点: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其潇洒的姿态;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石缝中,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定不移。【解析】(1)D.“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表述有误,诗歌的尾联“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意思是你应该在万物冰霜雪冻的时候再来看竹子,那时候的竹子会更加晴明动人,就是写了眼前的竹子在那时的变化,并没有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故选Do(2)本题考查两首诗中竹子的形象,首先找出每首诗中对竹子形象的描绘,概括出特点,然后进行对比。相同点都是写竹子,都表达了对竹子的赞美之情。例如曾诗“旱天萧洒有高情”“雨洗还供远眼清”“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郑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都是表达了对竹子无惧困难勇气的赞美。不同点,曾诗写的竹子更丰富“旱天萧洒有高情”“雨洗还供远眼清”“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写了竹子在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的姿态。郑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主要写了竹子的顽强不屈。答案:(1)D(2)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竹子都有着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不同点: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其潇洒的姿态;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石缝中,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定不移。(1)这是一道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单,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不对,语言的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诗歌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诗歌,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9.【答案】【小题1】D【小题2】①以所观美景邀请友人:此处山川形势壮阔、万家灯火繁华、星光水光交相辉映,江楼又是极佳的观景地点;②以此处气候之凉爽宜人邀请友人,颈联“晴天雨”“夏夜霜”的比喻给人以清凉之感,这江楼正是炎炎夏日避暑的好去处;③以殷切的情意直接邀请友人,诗人在做足铺垫之后以一句“能就江楼消暑否”直接向友人发出了邀请。【解析】(1)D.“诗人内心愁苦”有误,诗人此刻欣赏美景,并想邀请友人一起欣赏,说诗人“内心愁苦”没有依据,诗中并没有体现,无中生有。“以乐写哀”和“反衬”错,诗中并没有表明“诗人内心愁苦”,所以景情关系不能使用反衬手法来说明。(2)本题要求分析诗人是如何邀请友人的,应结合全诗相关的句子分析,诗歌前三联侧重写景,可见诗人的以美景邀请有人,诗人在江楼上看到的景色非常美丽,首联写出江楼海天一片茫茫,紧密相连,山川形势又阔又长的景象。可见江楼此处山川形势壮阔。颔联主要写城四周的“灯火万家”和水中央的“星河一道”,万家灯火辉煌,水光交相辉映。颈联写风吹古树和月照平沙的景象,还侧重写了这里的天气状况,应抓住“晴天雨”“夏夜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风吹古树的声音”比作“晴天下雨”,把“月光”比作“夏夜霜”,写出了这里天气非常的凉爽,适合夏天避暑。诗歌的尾联“能就江楼消暑否”是直接发出邀请,问友人能不能到江楼来消消暑气,并告诉对方这里比对方家要清凉多了,是在表明了此处有多适合消暑后发出的邀请,做足了铺垫后邀请友人,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的殷切,看出诗人的情意深厚。答案:(1)D(2)①以所观美景邀请友人:此处山川形势壮阔、万家灯火繁华、星光水光交相辉映,江楼又是极佳的观景地点;②以此处气候之凉爽宜人邀请友人,颈联“晴天雨”“夏夜霜”的比喻给人以清凉之感,这江楼正是炎炎夏日避暑的好去处;③以殷切的情意直接邀请友人,诗人在做足铺垫之后以一句“能就江楼消暑否”直接向友人发出了邀请。译文:晚上在江楼上向东望去,海天相连,一片茫茫;山川形势,又阔又长。城的四周亮起了万家灯火,一道银河映入水的中央。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能不能到江楼来消消暑气?比起您的茅屋,的确要更加清凉。赏析:诗人写出了黄昏时站在楼上所看到的杭州城外繁华景色。首句写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暮色“茫茫”一片,写出海上夜色。次句推展画面,山川形势,气象壮阔。颔联泼墨挥洒,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天际银河倒映在江心。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都是“夕望”之景。尾联以问答的形式,以江楼茅舍消暑“校清凉”亲切、诙谐,因口吻而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诗人登上江楼,向东望去,总览余杭山川形势,只见海天一色莽莽苍苍,山川分外开阔空旷。而当夜幕降临,城四周燃起了万家灯火,钱塘江中江船密集,待渔火纷纷点燃之时,就仿佛是天上的星河映在了水的中央。森森古木高旷而幽寒,就是在晴天也像下雨一样阴凉潮湿,月亮照在平沙之上,就是在夏天也像是落下了层白霜那样清寒。于是,诗人描写了俯瞰万家灯火星河灿烂的繁华夜景和月白风清的感受。用“晴天雨”来形容夜风,把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和雨声联系起来;用“夏夜霜”来形容月光,又把月照白沙的颜色,和霜色结合起来,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于此可见一斑,壮美的山河,凉爽宜人的气候,加上主人的殷勤,客人便欣然而至了。诗人把江城夏夜的景色描写得分外美丽。不仅有海天一色山川阔大的自然之美,又有万家灯火、水中渔火的人间安宁,繁华的气象。而“古木”“平沙”二句的描绘,便把一片清朗幽寒写得淋漓尽致,让人顿觉暑意全消,精神为之一爽,这的确是一个消暑的好地方。诗中所写都是寻常景物:海、天、山川、灯火、星河、风雨树木,月下的霜,但其妙处就在于在短短一首七律中用这么多事物组合出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就像一幅疏朗悠远的山水画,最后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幅画更增加了人情之美。(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和邀请友人相关的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10.【答案】【小题1】C【小题2】①“暗”指不亮,没有光,与“明”相对,“暗尘”指在平常的夜间,即使有尘土飞扬,人也是看不见的;②本不可见的“暗尘”因“正月十五夜”的月光灯影而见,突出灯光、月光明亮;③进而突出节日热闹、欢腾的氛围。【解析】(1)C.本诗尾联“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重在强调快乐的时光非常短暂。李白句“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重在人生如梦,及时行乐。故选Co(2)“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意思是达官贵人,走马观花,马蹄溅起飞扬的尘土;明月当空,照耀着簇簇攒动的人群。根据语境解释“暗”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表达效果,写出了“正月十五”月光灯影的明亮,写出了当时热闹的场面及诗人的心情。答案:(1)C(2)①“暗”指不亮,没有光,与“明”相对,“暗尘”指在平常的夜间,即使有尘土飞扬,人也是看不见的;②本不可见的“暗尘”因“正月十五夜”的月光灯影而见,突出灯光、月光明亮;③进而突出节日热闹、欢腾的氛围。译文:正月十五之夜,到处灯火灿烂。城门打开铁锁,红光辉映石桥。马蹄踏过处,尘土飞扬。歌女花枝招展。边走边唱《梅花落》。禁卫军特许通宵欢庆,计时器不要紧催天亮。赏析:正月十五日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上元节。该诗描绘的是神龙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观灯的景象。诗的首联总写节日气氛:彻夜灯火辉煌,京城驰禁,整个城池成了欢乐的海洋。“火树银花”形容灯采华丽。史载: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竖之如花树。这虽不是作者笔下的那个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况如许。“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说端门与星津桥洛阳城处处如此。唐代,孙逖《正月十五日夜应制》诗中说:“洛城三五夜,天子万年春。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新。”可与此诗相印证,可见隋唐时代洛阳皇城端门的元宵节观灯盛况。是说原本黑洞洞的城门与黑沉沉的城河在节日的夜晚也点缀着无数的明灯,远远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桥银河了。中间两联是节日欢乐气氛的具体写照:万家空巷,一起涌上街头;人人雀跃,不分富贵贫贱。上联写达官贵人,走马观花,马蹄溅起飞扬的尘土;明月当空,照耀着簇簇攒动的人群。下联写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游伎们艳装行歌,唱着“落梅”一类通俗流行的歌曲。“裱李”,是说游行的歌伎们浓装艳抹有如桃李。“行歌”是说她们边走边舞,边舞边唱。“落梅”,即“梅花落”。是汉乐府《横吹曲》的典调之一。这里泛指一般通俗歌曲而言。由这些描写不难想象,洛阳城里的元宵之夜,成了不眠之夜,不知不觉已至深更半夜,但欢腾的人群仍然乐而忘返,希望这一年一度的良辰美景不要匆匆过去。这就逼出了结尾两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又称“执金吾”,指京城里的禁卫军。据史记载唐代设左、右金吾卫,主管统率禁军。玉漏,指古时的计时器,用铜壶滴漏以记时。统观全诗词采华艳,绚丽多姿;而音调和谐,韵致流溢,有如一帧古代节日的风情画,让人百看不厌。(1)这是一道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单,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不对,语言的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在进行炼字题的解答中,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让我们赏析的这个字是哪一类型。在高考题目中,常见的炼字的类型有动词、形容词和虚词(副词、连词等),此外,数词、叠词等也常有涉及。然后按照解答。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者该词在诗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指出该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第三步:结合古诗的背景,分析这个字所传达出的情感、主题等。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11.【答案】【小题1】AC【小题2】①虚实相生。一、二两句实写看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暗示出边城的不安恐怖;三、四两句写耳闻的行程远景,是虚写,将诗人行程的疲惫化于路途的遥远难达的叹息之中。描写远近结合。一、二句写黄沙荒漠,苍穹低垂,云天似乎触手可及,是近景。三、四句写天地无尽头,是远景。夸张。诗的二、三句写云天低垂,低与地连,伸手可及;沙漠无边,远望中云天四垂,地外有地,天外有天,以见天地之未“尽”。这种夸张,形象逼真可感,表现了诗人所看到的独特景色以及独特的感受,让人叹息。【解析(1)A.“点出诗人此时无奈的心情”错误,诗题没有点出诗人的心绪°C.“内容上两两相对”错误,这里没有相对。(2)首句写置身于荒漠中,不仅前路迷茫,不知何往。第二句回应第一句,描写在广阔无限的沙漠中,四面远望,天地相接,云天低迷,而这一印象正引出和加重了行客的迷失心情。第三句又直承这第二句。正因远望中云天四垂,低与地连,所以进而觉得地到了尽头,天也到了尽头。末句宕开诗笔,另拓诗境,表现天地本自无边无涯,地外仍有地,天外仍有天,过了大漠还在向西方延伸,以见天地之末尽。岑参的边塞诗,常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这首绝句中所写的“云天直下低”、“地尽天还尽”,也带有夸张色彩。但这种夸张,不是对真实的歪曲,而是对真实的强化,更形象更通真可感地表现了诗人在那样一个独特环境中所看到的独特景色、所产生的独特感受。答案:(1)AC(2)①.虚实相生一、二两句实写看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暗示出边城的不安恐怖;三、四两句写耳闻的行程远景,是虚写,将诗人行程的疲惫化于路途的遥远难达的叹息之中。②描写远近结合。一、二句写黄沙荒漠,苍穹低垂,云天似乎触手可及,是近景。三、四句写天地无尽头,是远景。③夸张。诗的二、三句写云天低垂,低与地连,伸手可及;沙漠无边,远望中云天四垂,地外有地,天外有天,以见天地之未“尽”。这种夸张,形象逼真可感,表现了诗人所看到的独特景色以及独特的感受,让人叹息。译文:异乡客子在黄沙碛里把路迷,四下张望只觉得云天向下低。只说是地到此尽天也到此尽,我已走到安西却还要再向西。赏析:这首诗显示的是作者在大漠上行旅时所望见的景色和所产生的感觉。首句“黄沙碛里客行迷”,是写置身于荒漠中,不仅前路迷茫,不知何往,如韦应物《调啸词》所写的“东望西望路迷”;而且感到心情迷惘,无所归依,如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词所写的“此时心转迷”。句中的这个“迷”字,与作者的另一首《宿铁关西馆》诗“乡遥梦亦迷”句中的“迷”字一起来看,可能还含有回首万里、归路亦迷的意思在内。第二句“四望云天直下低”,回应第一句,描写在广阔无限的沙漠中,四面远望,天地相接,云天低迷,而这一印象正引出和加重了行客的迷失心情。这个“低”,虽属视官的错觉,却是望中的实感。陆游《游修觉寺》诗中的“天向平芜尽处低”句,写的也是这样一个错觉和实感;而岑参所写的,是在西北高原上、浩翰沙漠中的特别鲜明、强烈的感受。第三句“为言地尽天还尽”,又直承这第二句。正因远望中云天四垂,低与地连,所以进而觉得地到了尽头,天也到了尽头。诗人到达安西后,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诗中还写有“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两句。“寻河”是虚写,用汉使通西域典故(见《汉书•张骞传》;“过磧”是实写,记自身的历程。“地尽”、“天低”则重述了这一过碛时由直觉产生的印象。末句“行到安西更向西”,宕开诗笔,另拓诗境,表现天地本自无边无涯,地外仍有地,天外仍有天,过了大漠还在向西方延伸,以见天地之末“尽”。这一收尾也许另有一层意思,如李益的《征人歌》所说:“塞外征行无尽日”,虽然已经抵达安西,征行还不会结束。诗写诗人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上日夜西行时,眼前看到的景色、直觉中构成的印象、内心处触发的感受。岑参的边塞诗,常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这首绝句中所写的“云天直下低”、“地尽天还尽”,也带有夸张色彩。但这种夸张,不是对真实的歪曲,而是对真实的强化,更形象、更逼真可感地表现了诗人在那样一个独特环境中所看到的独特景色、所产生的独特感受。有些边塞诗,往往经过高度概括,甚或出于凭空想象,所写的景物情事常常共性多,个性少,纵有典型意义,不免陈陈相因。岑参所写,则大都是实地见闻、亲身感受,以不同于一般边塞诗的面目出现,奇葩独放,异境别开,使人眼目为之一新。从这首绝句,也可尝鼎一脔,窥豹一斑。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调动知识储备,判断出用典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用典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