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节日民俗熟悉我国主要的节日民俗了解甘肃节日民俗
节日民俗一、年节的含义与节日产生的原因(一)年节的含义年节是有固定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有特定的主题和活动方式,约定俗成并世代传承的社会活动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颇多,俗有“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末末节”的说法。其中较大型的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小年”等。在这些节日里都有固定的节日饮食。人们常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这说明了节日饮食的重要。3、重大历史事件现代节日:国庆节、建军节、五四青年节、五一劳动节等二、主要传统年节民俗(一)春节
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各地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一年之庆,斯为最盛。春节是辞旧岁、迎新年,总结过去、开创未来的节日;又是严冬消退,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节日;也是庆贺旧岁收获,祈求新年福临,憧僚美好希望的节日。可以说,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相传中国原始社会就有“腊祭”之俗,腊尽春来,人们宰猪羊,祭祀天地与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又唱又跳。到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后,逐渐有了历法,此俗流传下来,形成春节。春节,民间都叫“过年”。“年”是什么,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年”是怪物,每逢除夕,夜出伤人,人们就用爆竹声将它吓走。初一清晨,互相祝贺,算是过了“年”关,故叫“过年”。一说“年”是谷物成熟之意。在古文字中,“年”字的初形就是一个人背上背着丰收的谷物的象形字。许慎的《说文解字》上说:“年,谷熟也。”历代碑帖上对“年”字有”季”这种写法。所以说“过年”就是庄稼收割完毕了,有庆贺年丰岁稔的意思。春节,一般是指从腊月二十三日“小年”这一天起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的这段时间。在有的地方如陇东一带,民间习惯上把从腊月初八日的“腊八节”开始,直到正月二十三日的“燎疳节”结束为止的这段时间,都视为春节。在传统观念中,民间对春节看得最重的是大年除夕和正月初一至初三日。春节期间的活动,主要是祭祀、拜年、走亲访友、欢庆四项。祭祀、拜年两项活动是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三日(有的地方到正月初五日)。走亲访友和欢庆两项活动则是在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期间。贴门神甘肃农村的门神主要是秦琼和敬德,为版画套色像,上绘日月。在贴门神时,要祷告两位大将军,希望他们严守门户,保佑家庭平安。祭祖三十日傍晚,各家各户到墓地去请祖灵,民间称“接纸”。回家后立相片或灵牌于桌寨上,敬献各类食品,民间称“生纸”。生纸一直从三十日晚到年初三,每天香火不断,蜡烛长明,敬献不停,表示家人与亡灵共度年节。除夕祭祖图除夕朝拜供品
坐夜三十日晚,农家彻夜不眠,谓之“坐夜”。坐夜的来历传说不一。一说是,除夕之夜天门大开,财神大把大把地从空中抛洒银子,甚至会点石成金。人们总是团聚到一起等着天门开。就这样慢慢形成了三十坐夜的风俗。另一说是,除夕之夜“年兽”来到人间作祟,人们专等子夜的到来。时辰一到,家家鞭炮齐鸣,驱逐年兽。还有一说是,除夕之夜,交年之时,要给神抢烧“头香”。无论谁只要烧了头香,便可得一年的平安。北方人普遍吃饺子,称之为“年年饺子年年顺”饺子是财富的象征,或者说,包饺子的行为象征着我们中国人对财富的渴望和憧憬。饺子不仅有钱的内涵,更有钱的外形,盖因其形如元宝也。
“吃进”元宝,自然是“招财进宝”到了家,而一家老小热热闹闹地围坐在桌前一起包饺子,便有了“齐心合力,制造元宝”的意思。
据说江西鄱阳地区人民春节第一餐也要吃饺子,不同的是,饺子之外,还要吃鱼,就像广东人那样,隐喻着“不仅要发财,而且还要发得“年年有余”才行。豫南一带则流行将饺子和面条同煮于一锅,饺子象征的依然是钱,面条则代表了“钱串子”,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年糕,是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传统食品。尤其是南方,每逢过年,都有做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各地年糕的原料和做法各具特色,风味各异。在塞北,农家习惯将黍子磨成粉,蒸出金灿灿的黄米年糕。在江南,人们喜欢把糯米加水磨成米浆,蒸成条形或砖块的水磨年糕。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北京人爱吃江米制成的红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爱吃黍米年糕,山东人多吃红枣黄米年糕,海南人爱吃含糖量极高的年糕,还有些地区爱吃咸味年糕等。少数民族过年极有特色:如彝族吃“坨坨肉”,喝“转转酒”并赠送对方以示慷慨大方;壮族吃大粽粑以示富有;蒙古族围火塘“吃水饺”,剩酒剩肉以祈盼来年富裕等等。总之,除夕食俗具有团圆和甘美,庆丰收、贺岁迎新等多种含义与文化品位。中华民族对“年”特别重视,除讲究“吃”以外,其他如穿新衣、扫庭堂、挂春联等也特讲究。人们喜欢聚、求吉祥、祝平安的活动与丰富的“食俗”相溶,形成一年一度的传统的“年文化”。进入农历腊月底和正月初中旬,家家户户备好最好的美食,相互走亲访友或家人团聚共乐新年。把最好的肉类、菜类、果类、点心类摆满以宴宾客。留校大学生在一起包饺子过大年
大厨到家炮制星级年夜饭留守民工在工地
年夜饭上相互敬酒
山东高密农民蒸饽饽解放军官兵包饺子时
拍摄“全家福”张也、王宏伟
联手“端上”《年夜饭》春节年夜饭难舍邻里情过大年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为大年节,即春节。甘肃各地的活动也不一样。兰州地区村民在初一讲究挑满水缸,取一年财源旺盛之意;天水地区村民讲究每天吃一顿长面,象征平安长寿;许多地方还讲究吃饺子,以象征团圆。大年初一至初三,各地一致的活动是拜年。早先拜年的程序是:一舅、二姑、三岳父、四大姨、五邻居、六街头。现在的拜年除团拜外,主要是走亲戚,其他人用电话问候。正月初四,是女婿拜岳父和岳母的日子,其热闹是另一番景象。正月,乃是首月,所谓“上正大月”。其讲究甚多,民间有“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之说(二)元霄节1、来历: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息“诸吕之乱”而设。2、别称:汤圆、灯园、粉果、汤饼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的食、饮大都以“团圆”为旨,有元宵、汤圆等。东北在元宵节爱吃冻果、冻鱼肉;广东人元宵节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以求吉祥;陕西有的地方这天要吃各种菜和水果制成的“元宵茶”;关中人元宵节早上喝油茶吃麻花,晚上吃完元宵,亲友之间还互相赠送元宵和粽子等;豫西一带的人吃枣糕;昆明人则吃豆面团(将豆炒熟后磨面,做法同元宵)。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始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天灯亦称「孔明灯」看灯会圖片摘錄自交通部觀光局網頁
灯会(三)二月二“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雨水”、“惊蛰”、“春分”之间“春雨贵如油”1、来历:“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2、饮食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煎饼(四)清明节鬼节、踏青节冥节死人节聪明节踏青节寒食节1、来历晋文公介子推清明节时在农历三月上旬。《岁时百间》有云:“万物生长此时,有清洁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作为节日,其融合了寒食、上巳的有关民俗。民间常有扫墓、踏青、放风筝、荡秋千之俗,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甘肃村民在清明节这天的活动主要是扫墓上坟,通过扫墓表现亡亲子孙终身不息的孝思体验,并把这种孝道传递给后人,希望自己寿终正寝时也能享晚辈敬奉的祭品与烟火。2、饮食吃青团子吃馓子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还有食鸡、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的地方风俗食品的习俗。如今因生活水平提高,多吃卤菜、盐茶蛋、面包、饮料等。清明节诗篇《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五)端午节端午节在甘肃更多的地方称为“五月五”。每月初一至初五为端,仲夏端午者,指夏至,即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是一年内太阳正当中的一天,故唐人称其为“天中节”或“端阳节”。吉人于是日喜好以兰草汤沐浴,故又称“沐兰节”。农历五月头,阴阳相撞,五毒并出。五月五这一天,甘肃民间最讲究五彩丝系臂和戴五彩丝荷包(五彩指青、赤、白、黑、黄)。
粽子端午节最为人熟知的食品便是粽子,这个原本富有纪念意义的食品,在中国人的巧手制作下,已成为具各种变化,且随时都能尝到的美食了。传说粽子最早是因为乡民于屈原投江后,唯恐江中鱼虾吃掉屈原身体,乃以竹叶包糯米饭掷入河中,想要使屈原身躯完整,後來所包的食物除糯米外,尚加入猪肉、花生、鸡蛋等内陷,演变成现代的粽子。
中国人是讲究饮食的民族,即使是一颗小小的粽子也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变化,不但造型各异,
小至一口一个
,到大逾二斤
,口味更是五花八门,
甜咸荤素兼具,每到端午节前约一个礼拜,
家庭及商家便开始准备各种材料包粽子了,光是闻着蒸粽子透出的香味,就令人垂涎三尺了。民歌唱道:
五月里,五端阳,糯米粽子蘸砂糖,吃上三杯雄黄酒,我和张哥闹端阳。纪念屈原挂香包放河船(六)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双七节、双星节、香桥会、巧节会农历七月七日夜,史称七夕,相传,织女乃天帝孙女,心灵手巧,善织;能造云霞般的锦衣。她羡慕凡间生活,一日从天上来到人间,私配凡夫牛郎。王母大怒,派天兵抓固织女。在七月七日这一天,牛郎在天神的帮助下来到天上与织女相会。王母气急败坏,从头上拔下金簪顺手一划,便出现了一条天河。把牛郎和织女隔在天河两岸。这时,天下的喜鹊闻知,一只只飞到天河上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踩着它们相会。甘肃民间传说,七夕织女可点化愚人,给他(她)智慧。于是每年七夕,民间女子便有了乞巧的种种习俗。天水地区,女孩子、小媳妇纷纷学做针线活,据说第二天便可用线穿七孔针。陇东地区,小学生学写毛笔字,据说第二天便可挥毫自如。河西地区,青年农民乞求农牧智慧,据说来年就会有好收成。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个别地方的妙龄少女于是夜还有乞女婿的习俗。当夜深人静,女孩子跑到野外,口中连说三遍“赐我如意郎君吧”,然后面向天河行三拜九叩之礼,据说不久就有媒人上门求亲。
应节食品:巧果,又名“乞巧果子”,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七)
中
秋
节中秋节的第一个特点:是有强烈的民俗性。节日是人民情感的寄托。月饼形如圆月,是汉族与维吾尔、藏族、满族、蒙古族等制饼方法的融合,古代制饼业尊汉宣帝为饼师神,正是这一融合过程的写照。中秋节第二个特点:是有浪漫的抒情性。中国人看月亮绝不是一个寒冷的星球,而是一个有男(吴刚)、有女(嫦娥)、有植物(桂树)、有动物(玉兔)、有宫殿(广寒宫)、有故事的神话世界。中秋节的第三个特点:是温馨的骨肉情。花好月圆之夜,骨肉团圆之时。团聚、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形成了和平、和谐、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家族团聚成为人们生活中体现幸福的大事。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东坡:“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两岸含月欲吞珠齐白石
“中秋节”被列入中国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月饼-------饼皮发酵制作蛋黄月饼
像擀面一样分切饼皮
把包着蛋黄的饼皮揉成团月饼成型机轧制成样
刷第一遍蛋浆
月饼终于要出炉
刷第二遍蛋浆中秋节成"月饼中秋"
市民在沈阳观看一块重500斤的巨型月饼
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壮族习惯于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萧,一起合跳《农家乐舞》。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侗族则在这时让青年人郊游、欢会,称为“赶坪节”。第一天是芦笙会,第二天对歌。小伙子都要化妆,向心上人表达情意。傣族是对空鸣放火枪,然后围坐饮酒,品尝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和干黄鳝,谈笑望月。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江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调声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仫佬族乡亲都要在八月十五这天买饼子,杀鸭子,欢度这个传统节日。传说从前仫佬人居住的地方,山好水好,四季如春。村村六畜兴旺,年年五谷丰登。可是有一年,突然来了“番鬼佬”,到处杀人放火,抢劫奸淫,害得仫佬日夜不宁。村中有个卖糖佬夫妇和儿子三人,决心带头反抗。他们想了一个计谋:以游村卖糖来串联村民,在八月十五晚上一齐动手杀番鬼佬。果然大部分“番鬼佬”被打死,一部分跳到河里,都变成了鸭子。仫佬人就把鸭子捉回村,杀掉当作庆祝胜利的美餐。从此,仫佬人为了纪念卖糖佬一家三人,每年八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买饼子、杀鸭子,以此教育后代不要忘记反抗侵略的斗争。
(八)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重阳糕、菊花酒、食蟹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亦称“重九”。甘肃民间亦有于九月九登高、赏菊、饮野菊酒、插菜萸香草的习俗。传说此俗源于东汉,时人桓景受仙人密惫,这一天定要带家人登高方可躲避灭门之祸。后来普通百姓仿效,于是形成了重阳之节日。鬻高出发前,村民们带香表先祭王母娘娘,再拜八仙。待到达山顶后,大声呼喊,然后听山崖的回声,并以回声的大小或清晰与否,来预测身体健康程度。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冬至节
又名:交冬、亚岁、小年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谚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十)腊八节又名:成道节老百姓在华岩寺喝腊八粥时的热闹情景
中国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腊’本是中国远古时代一种祭礼的名称,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仪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由于腊祭活动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但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古时据传腊祭之神有八种,于是腊月初八便成了固定的祭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和吃‘腊八粥’。中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腊八粥的来历
传说1: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pi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传说2:佛祖释迦牟尼离开宫殿修行,但苦苦修行多年一无所获,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牧女苏耶妲(意为善生)将他拉上岸,并给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此日恰巧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佛门弟子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腊八节吃过腊八粥,就拉开了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春节的序幕。每次过腊八节,就意味着开始准备过年了,开始泡上了腊八蒜。诵经、造粥、供佛甘肃汉民族的年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腊八节算是揭开了年节的序幕。在甘肃有“腊八”的其他传说。流传于泾川的传说是,在北宋有老两口勤苦一生,但却养了一个懒惰儿子。后又娶了一个比儿子还懒的媳妇。后来老两口相继去世了,小两口整天贪吃好睡,结果土地也荒了。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家里只剩下几粒米、麦、豆和一点萝卜叶,他们就把这些东西一齐倒在锅里,煮成一锅杂七杂八的粥吃了,没几天,小两口也就饿死了。当天晚上,土地神给大家托梦,叫当地人每到腊八这天,也熬这样的粥,让他们边吃边绐孩子讲饿死小两口的事,以勉励子孙们好好劳动,勤俭持家。从此形成了吃腊八粥的习俗。(十一)送灶节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也叫“谢灶节”、“辞灶节”。祭灶送神小年这一天是祭灶、送灶神的日子。从汉代起,灶神就是赐福之神。魏晋时,灶神成了玉皇大帝的使者,专管人间善恶之事,并于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言人间罪状,玉帝将依其说治罪。灶神作为人与神的中介,在民间受到极大重视。在甘肃农村人们怕得罪他,遭到报复,于是敬献糖食,企图把他的嘴贴住,使他不致告状,或只说甜言蜜语的话,祈求玉帝赐福人间。灶神在甘肃多数农村有男女二像。村人称男像为灶王爷,称女像为灶王奶(婆)。二像均为手工印染,大小各地不一。灶糖、烧饼、鞭炮、香表
总之,甘肃汉民族的节日民俗都充满了对人神或人鬼、人事之关系的独特理解与信奉,从不同的人们追求快乐、趋利避害的社会心理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不同文化积淀而形成的社会群体意识。年节日食俗的文化特征1、多元复合2、崇祖好祀3、讲求功利第三节、人生仪礼食俗一、诞生礼食俗1、求子食俗:吃喜蛋、喜瓜、莴苣、子母芋头、桂圆、莲子、花生、红鸡蛋2、怀孕食俗:重视荤汤、油饭、青菜与水果,忌讳兔子肉(生子会豁唇)、生姜(生子会六指)、麻雀(生子会淫乱)以及一切凶猛丑恶之物(生子会残暴)。3、诞生后食俗
添丁报喜对于添丁报喜,因地域不同,具体风俗各异。如陕西的“踩生酒”:用酒菜招待第一个进门的外人,并有“女踩男、龙出潭”、“男踩女、凤飞起”之说;华北地区的“报生宴”:由婴儿之父带一只大雄鸡、一壶酒和一篮鸡蛋去岳母家报喜。如生男,则在壶嘴插朵红花,如生女,则在壶身贴一“喜”字。岳家立即备宴,招待女婿和乡邻;“报丁祭”:是用猪头肉、香、纸祭奠掌管生育的“婆王”,招待全村男女老少;“贺当朝”:亲友带着母鸡、鸡蛋、蹄膀、米酒、糯米、红糖前来祝贺,产妇家开“流水席”分批接待。产妇调养即是“坐月子”的开始,一方面“补身”,一方面“开奶”,有“饭补”与“汤补”、“饭奶”与“汤奶”之说。食物多为小米稀饭、肉汤面、煮鲫鱼、炖蹄膀、煨母鸡、荷包蛋、甜米酒之类,一日四至五餐,持续月余。
二、婚事食俗1、聘礼:礼饼、椰子、茶叶、槟榔、海味、三牲(包括鸡两对、鹅两对、猪脾两只)、莲子、芝麻、百合、红枣、龙眼干、糯米粉、片糖、洋酒2、冠笄[jī]
礼食俗先民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加冠、加笄酒盛行各地,只是称呼有所不同,加冠宴席,有“陪郎”、“陪十兄弟”、“暖男酒”、“会十友”等称谓;加笄宴席,有“陪十姐妹”|、“梳头酒”、“吃嫁饭”、“花棚酒”、“女花烛”等称谓。3、结婚三日食俗
结婚当天、第二天、第三天,与饮食有关的活动主要有:女家的“送亲”筵席、交杯酒、撒帐、闹房、拜水茶、新妇下厨、回门等合卺交杯酒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自此已结永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三、寿庆食俗寿诞,也称诞辰,俗称生日。寿面、寿桃、寿糕生日蛋糕健康长寿幸福吉祥
四、丧事食俗丧葬古称凶礼,是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件大事。汉族民间的一般俗规,是送葬归来后共进一餐。这一顿,各地叫法不一。有“吃白喜酒”的,有叫“吃送葬饭”的,但大多数地方叫“吃豆腐饭”。一般不喝酒。相传古时候的豆腐是乐毅发明的。
在山东,这一顿酒席谓之“吃丧”。有的地方在辞灵(下葬仪式结束后,亲属祭拜死者前牌位,调之“辞灵”)以后,亲属要一起吃饭,叫做“抢遗饭”。遗饭是豆腐、面条。据说吃了豆腐,后代托死者的福,会兴旺富裕;而吃了面条,后代蒙死者的阴德,就会长命百岁。有的还吃栗子、枣,意即子孙早有,人丁兴旺。在苏北,死者下葬后,孝子有“抢富贵”习俗。当棺材从灵堂抬走后,人们在刚刚设好的香案上放些纸包,里面分别是钱、米。孝子将从坟地抓来的三把土放在香案前,然后迅速抢一个纸包。俗信:抢到钱的有钱花,抢到米的有饭吃。吉林,白事宴席较简单,多在送葬完毕,设便宴款待亲友,以客人吃饱为度。菜档次较低。菜肴数应是奇数,即“上单不上双”。客人可喝酒,但主人只斟一次,表表谢意即可。一般不互敬酒,饮宴过程也很短。回族,丧葬食俗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地方办丧事三天不动烟火,由附近的亲戚邻居送食,禁止请客,三天后方进行纪念活动。旧时,很多门宦办丧事,送丧后再请送葬人吃晚饭,第四日炸制油香,分送给参加送葬的亲友和邻居表示回谢。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三周年纪念日时要诵经和向众人分发食品。亲友来者多以油香或炒菜招待。有些饭后还要每人送一个大油香,上面放两块牛肉。第四节宗教信仰食俗一、宗教信仰食俗的特性1、群体性2、自觉性3、忌讳性4、神秘性5、功利性6、复杂性二、佛教食俗“五戒”、“八戒”、“十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花儿生肖测试题及答案
- 涪陵教师面试题及答案
- 普通遗传学 试题及答案
-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试题及答案
- 施工工艺与安全管理关联试题及答案
- 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在资源优化配置领域的应用与案例分析报告
- 英语商业演示技巧与表达能力试题及答案
- 河南特岗招聘试题及答案
- 老年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创新:2025年发展趋势报告
- 家具设计中的用户参与设计考题及答案
- 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合格证样式
- 幼儿园中班歌唱:《母鸡孵蛋》 课件
- GB/T 36447-2018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要求
- GB/T 14832-2008标准弹性体材料与液压液体的相容性试验
- 电机检测报告
- 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
- SJG 82-2020 政府投资学校建筑室内装修材料空气污染控制标准-高清现行
- 《脂蛋白(a)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系及临床管理的专家科学建议》(2021)要点汇总
- 2004年武汉房地产市场情况分析报告(共23页)
- 肿瘤化学治疗
- RMG88.62C2控制器报警显示及可能的故障原因 - 副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