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纸老婚书看婚俗文化变迁_第1页
从一纸老婚书看婚俗文化变迁_第2页
从一纸老婚书看婚俗文化变迁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一纸老婚书看婚俗文化变迁“鸳鸯礼书”“天作之合书”……七夕前夕,江苏综艺频道《一转成双》栏目组策划主办以“见证婚姻•书写幸福”为主题的老婚书展,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50多份老婚书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将中华民族的婚俗文化变迁展现在市民面前。一份清朝晚期的“鸳鸯礼书”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鸳鸯礼书”签发于咸丰十年,距今已有155年的历史,是此次展览中最古老的婚书。《一转成双》栏目制片人崔寰说,这份“鸳鸯礼书”是在安徽一个农户家中发现的,上面写有生辰八字、聘礼,以及新人行礼的吉日吉时等,面面俱到。图为民国时结婚证图为1957年婚姻证书与清朝婚书的详尽朴实不同,民国时代的婚书更注重文字内容与外观的修饰,内容没有生辰八字、聘礼等,取而代之的是“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等优美华丽的辞藻。外观上,民国婚书像极了由各种图案装点的“奖状”,比如民国29年的一张婚书上印有燕子、圆月、牡丹等吉祥饰物,还有“百年好合、五世其昌”的字样,被前来观展的市民戏称为“艺术气息最浓郁的奖状”。“老婚书真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婚俗文化流变,例如晚清婚书上的生辰八字、新人行礼的吉日吉时等内容,到民国就消失不见了,说明民国从官方层面开始摒弃迷信。”南京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员胡卓然说,“再例如民国婚书没有官方行政部门签发的内容,因为民国没有与婚姻有关的法律。而新中国结婚证书上出现颁发单位,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出台的第一部法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除了结婚证书,现场还展出少量离婚证书,其中湖南常德法院判父母包办婚姻离婚案的离婚证书值得一提,它是1950年颁布婚姻法后出现的。男方耳聋口哑,父母包办童婚。最后法院尊重女方意见,判决离婚。“这份离婚证书意味着女性开始在婚姻中享有与男性对等的权利。”南京民俗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徐龙梅说。“申请恢复结婚的理由:儿子长大成人,即将结婚,想给孩子完整的家。”一张1962年的复婚申请书也别具特色。这张复婚申请书发现于安徽蚌埠,上面注明了离婚原因及经过和申请复婚的理由,双方除了签名以外,还按上了鲜红的手印。“一纸老婚书的背后蕴含着文化的变迁与历史的进步。”崔寰说,“在七夕佳节办老婚书展览,是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