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灸法学-毫针幻灯片_第1页
刺灸灸法学-毫针幻灯片_第2页
刺灸灸法学-毫针幻灯片_第3页
刺灸灸法学-毫针幻灯片_第4页
刺灸灸法学-毫针幻灯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刺法灸法学

method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1一、针具的研制和改进砭石的应用《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南北朝全元起:“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针法的历史发展23457九针镵针

:浅刺皮肤

泻阳分邪气,泻热圆针

:按摩分肉之间

治分肉之间的病症鍉针

:按压经脉外部

治虚弱者锋针

:刺血治痈热、痼疾铍针

:切开排脓

治痈肿已成脓8九针圆利针:锐利粗针用于速刺

治暴痹急性病症毫针:同现代毫针治疗常见病

长针:用于肌肉肥厚处治深邪远痹大针:用于针刺放水治关节积液9昌盛

时期--金元明代表医家:何若愚、窦汉卿、陈会、泉石心、高武、汪机、李梃、杨继洲奠基

时期--《内经》《难经》二、针刺手法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0《内经》针法特点提出了补泻的原则和方法总结了远古以后的针刺方法。各医籍、医家针法特点

《难经》针法特点重视双手配合发展了提插手法“得气推而纳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针法结合四时11各医籍、医家针法特点

窦汉卿针法特点首创针刺十四法重视爪切,进针主缓关于得气阐明捻转手法的左右之别提倡透穴刺法12各医籍、医家针法特点

泉石心针法特点总结归纳下针十四法提出调气、运气法提出“飞经走气”四法创用治病八法13各医籍、医家针法特点

杨继洲针法特点总结归纳了单式手法:十二字手法、下手八法总结了补针、泻针方法提出进火法、进水法提出子午补泻、龙虎升降法提出补泻有大小之分发展了透穴刺法14针刺前的准备体位揣穴消毒15

意义:

针灸治疗前,应该选择好适当的体位。病人体位合适舒适,有利于正确取穴施术,也有利于持久留针和艾炷的安放。

原则:

以施术者能正确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舒适并能持久为原则。仰卧位

适于取前头、颜面、前身部穴位。选择体位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16适宜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侧卧位俯卧位适宜取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选择体位17

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选择体位18

在临床上除上述常用体位外,对某些腧穴则应根据腧穴的具体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部位。同时也应注意根据处方所取腧穴的位置,尽可能用一种体位针刺取穴。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等。

选择体位19腧穴的揣定医者在腧穴上揣摸、按压,取定腧穴的方法。1.指切揣穴法2.按压揣穴法206.升降揣穴法5.滚摇揣穴法4.旋转揣穴法3.分拨揣穴法7.滚摇升降揣穴法21消毒

针具器械治疗室用具病人的施术部位医者的双手22

针灸治病应有严格的无菌观念。针具不消毒会引起感染,轻者可引起局部红肿,形成脓疡,重者会出现全身症状等不良后果。此外,普通毫针还有可能造成病毒交叉感染,因此消毒是重要环节。

高压蒸气灭菌

针具器械消毒

药液浸泡消毒

煮沸消毒

消毒23

高压蒸气灭菌法

:将针具用布包好,放在高压蒸气锅内灭菌消毒。一般在1.0~1.4kg/cm2气压,115~123℃高温下,30min可以达到消毒目的消毒针灸器械消毒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置于75%酒精内浸泡30-60min,取出后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拭干备用;也可置于0.1%新洁尔灭加0.5%亚硝酸钠的器具消毒液内浸泡1-2h后取出,用消毒棉球或敷料擦干备用。直接与针具接触的针盘、镊子、套管等也应进行消毒并保持无菌。煮沸消毒法:将清洁检修后的针具包扎后放在清水中煮沸,待沸腾后再煮15~20min。煮沸消毒容易使锋刃变钝,可在水中加入2%重碳酸钠,可提高沸点至120℃,同时还能减低沸水对器械的腐蚀作用。注意事项:已消毒后的针具必须放于消毒针盘内,盖上盘盖,或外敷消毒纱布覆盖之。操作时一穴一针,已用过的针具放置在另外的器械盒内以便下次消毒。对某些传染病患者用过的针具一般应废弃,或经严格消毒后使用。24

医者手指消毒: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乙醇棉球擦试后,方可持针操作。持针施术时,医者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身,如某些刺激需要触及针身时,必须用消毒干棉球作隔物,以确保针身无菌。

针刺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穴位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

治疗室内的消毒:针灸治疗室内的消毒,包括治疗台上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要按时换洗凉晒,如采用一人一用的消毒垫布、垫纸、枕巾则再好。治疗室也应定期消毒净化,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25持针法:

持针的方法因针的长短而有所不同。

分类:两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双手持针法

两指持针法

方法:

用拇、食二指指腹捏拿针柄,中指和无名指指端抵住肌肤。

用途:

适用于短毫针刺浅层腧穴。多指持针法

方法:

拇指与食、中二指指腹相对持针,或以拇、食、中三指挟持捏拿针柄,无名指抵住针身进针。

用途:适用于长毫针刺深层腧穴。26进针法

进针是将毫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技术方法。

要求:迅速、准确,无痛或少痛。

方法:

左右双手密切配合,动作协调,使行针顺利,减轻疼痛,并能调整和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刺手:持针操作的手称刺手。主要作用是掌握毫针,进针时集中臂、腕、指力迅速进针。

押手:按压穴位局部辅助操作的左手称押手。主要作用是固定穴位,使毫针准确刺入穴位,并使长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弯曲。27进针法分类

法内

容以进针速度分类速刺法、缓刺法以刺入术式分类插入法、捻入法、飞入法、弹入法以刺押手势分类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以进针器具分类管针进针法、进针器进针法

进针法依进针速度、刺入术式、刺押手势和进针器具而有不同分法。临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解剖特点、针刺深度、手法要求等具体情况灵活选用进针法,以便于进针、易于得气、避免痛感为应用目的。进针法

28速刺法:

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快速刺透表皮,针入皮下。适用于四肢腧穴和耳穴。缓刺法:

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缓缓刺透表皮,针入皮下。适用于头身腧穴和头穴。常用进针法进针法

插入法:

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不加捻转及其他术式,直接刺入皮下。捻入法:

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稍加捻动刺入皮下。飞入法:

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以拇、食指捻动针柄,拇指后退瞬即将针尖刺入,随后五指放开作飞鸟状。29常用进针法单手进针法:

刺手拇、食指持针柄,中指指腹抵于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深度。适用于短毫针进针。针管进针法:

用特制的金属管或玻璃管(消毒)代替押手置于所刺处,选平柄毫针套于管中,右手食指对准针尾,利用腕力将针拍入皮肤,然后将套管抽出。此法进针快,易于掌握。30

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掐于所刺腧穴部位,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多用于短针进针。舒张进针法:

左手五指平伸,食、中二指分开置于所刺处。右手持针从食、中二指之间刺入。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可用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快速刺入。适用于长针深刺法。31

3233

双手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于捏起处刺入。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二指夹持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于皮肤表面部位,右手持针柄,使针体垂直。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指同时用力,将针刺入皮肤。或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体下端,露出针尖3~5mm,对准穴位利用腕力快速刺入,然后再与押手配合刺入所需深度。适用于长针进针。

3435单手出针法双手出针法快速出针法缓慢出针法

出针法3637角度:针刺的角度指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一般分为以下三种角度:

针刺三要素3738直刺(perpendicularneedling)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383940斜刺(obliqueneedling)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404142平刺(horizontalneedling)

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42434445深度: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方向:针尖的朝向4546

述:行针,又称运针,是针刺达腧穴后所施行的捻转、提插等操作方法,目的是促进针刺感应,调整针感强弱及传导方向。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基本手法:

指毫针刺法的基本动作,主要由提插和捻转动作构成。辅助手法:

指辅助基本手法以加强针刺感应的操作手法,包括作用于经脉腧穴的手法如循法及作用于毫针的手法如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颤法等。行针手法

46

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基本手法提插法(liftingandthrustingmethod)

4748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基本手法捻转法(twirlingmethod):4950511.爪法:《针经指南》:“爪者,凡下针用手指作力置穴,方有准也。”2.循法:《针经指南》:“循者,凡下针于穴部经络之处,用于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而已。”3.摄法:《针灸大成》:“摄者,凡下针,如针下邪气涩滞不行者,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气自通行也。”

辅助针刺手法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手法5152534.按法:《针灸问对》:“行针之时,开其上气,闭其下气,气必上行;开其下气,闭其上气,气必下行。”扪法:《金针賦》:“扪为穴闭:”《针经指南》:“凡补时用手扪其穴也。”5354

1.搓法:《针灸问对》:“搓,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肥肉缠针,难以进退。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各停五息,故曰搓以使气。”2.刮法: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频频刮动针柄。作用于毫针的辅助手法54553.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4.飞法:拇食两指在针柄搓捻,一搓(捻)一放,一合一张,连续数次,如飞鸟展翅之状。5.颤法:针在穴位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5556摇法:《金针賦》:“摇而退之,出针之法。”《针经指南》:“凡泻时欲出针,必须动摇而出也。”《针灸问对》有“摇以行气”的记载。7.盘法:《金针賦》:“肚腹盘旋。”56578.弩法:刺手将针身弯曲,如同扣动弩机,从而使针尖向前或向后的方法。9.搜法:针尖搜寻针感。5758何谓治神法?治神法,又称为守神法,是通过病人精神调摄和医生意念集中,使针下得气甚而气至病所,提高疗效的方法。治神的意义《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终始》“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治神法58《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灵枢·本神》亦指出:“是故用针者,观察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

《标幽赋》说:“凡刺者,是本神朝而后入;既刺者,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5960如何治神?《素问·针解篇》:“必正其神,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目者,神之窍,欲正病者之神,必瞻其目,制彼精神,令无散越,则气为神使,脉道易行也。”60概念: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得气得气61得气的指征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得气时,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的同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62得气的临床意义1.《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2.《金针赋》也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3.得气是施行补泻手法的基础和前提。63

患者:体质、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