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①生于忧患,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
。③天时不如地利,
。④得道多助,
。幼吾幼人之幼死于安乐地利不如人和失道寡助《孟子》孟子,名
,字
,
时邹人,是
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
”、“
”。孟子简介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仁政亚圣儒战国子舆轲民本学习目标1、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体现。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好战弃甲曳兵胜食数罟洿池衣帛鸡豚狗彘畜庠序孝悌饿殍然而不王hàoshēngwū
yècùgǔ
yìtúnzhìxiángxùtìwàngpiǎo朗读字音字形1、结合书下注释,梳理文章内容。2、批注并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对于黄河北部到这样考察荒年翻译: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很尽心了吧!如果黄河北部地区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河东,迁移河东的粮食到河内;如果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但是邻国的百姓不会更加少,而我的百姓也不会更加多,这是为什么呢?”更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只是罢了这通“毋”,不要翻译:梁惠王说:“不行,那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栽种,名→动yì,穿,名→动丝织品小猪大猪畜养错过吃耽误通“毋”,不要谨慎,认真学校反复陈述尊敬父母敬爱兄长道理通“斑”背着东西顶着东西老百姓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吃食物约束同“途”,道路饿死的人开仓赈济年成区别武器归罪那么,就到,归顺翻译:“(贵族家的)狗和猪在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去制止,路上有饿死的尸体还不知道开仓发粮赈救饥民;人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拿刀把人杀死后,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区别呢?大王如果不归罪于年成,那么这样天下的老百姓就会到您这儿来了。”(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一、通假字通“斑”通“途”通“毋”文言知识2、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二、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2)七十者衣帛食肉(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树之以桑1、名词活用作动词打鼓穿称王栽种王无罪岁以…为罪3、意动用法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是亦走也(2)非我也,兵也(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标志:…也。(1)申之以孝悌之义(2)树之以桑(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介词结构后置(1)或……或……(2)直……耳
(3)是……也
(4)是何异于……
3、宾语前置未之有也4、固定句式有的……有的……只……罢了这是……这同……有什么区别?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无乃尔是过与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D。A.无通“毋”,不要。B.颁通“斑”,斑白,头发花白。C.涂通“途”,道路。
解析拓展练习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衣服、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从来没有过。
②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刀子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解析拓展练习第二课时一、(1)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疑问。二、(2-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三、(5-7)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文章思路整体分析课文1、梁惠王为什么会有困惑?他的困惑是什么?4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为什么?移其民移其粟民不加多民不加少尽心无如寡人之用心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投其所好,便于启发引王自答,自我否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层层推进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转归正题)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请君入瓮)王好战,请以战喻(迂回侧击)整体分析课文2、孟子是如何分析梁惠王的困惑?4分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数罟不入洿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整体分析课文3、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哪些方法来解除他“民不加多”的困惑?3分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错误态度3、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正确态度整体分析课文4、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什么方法来使他“民加多”?寡人之于国也人物:梁惠王
形式:对话
孟子
困惑(移民移粟)
论证方法:设喻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
不可(落入瓮中)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斯天下之民至矣
施仁政(养民、教民)整体感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小结一、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善用比喻。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三、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偶句、王道之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