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 面痛课件_第1页
针灸学 面痛课件_第2页
针灸学 面痛课件_第3页
针灸学 面痛课件_第4页
针灸学 面痛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面痛Facialpain一、概述

1、定义:

是指一侧面部剧痛或伴痉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面颊抽掣疼痛)

哗!好痛。本病有以下特点:

(1)

有阵发性、短暂性、反复发作的疼痛史。(发作突然,无先兆)(2)疼痛剧烈,呈刀割样、针刺样、电灼样、撕烈样跳痛。(持续时间仅数秒至1~2分钟/次,发作和终止均迅速)

(6)多有板机点(触发点),常在上述诱因刺激下发作。(7)病程呈周期性发作,发作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而缓解期长短不一,可为数天至数年不等。(8)原发性者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发现。继发性者可发现相应部位的病理改变。

2、西医相关病证

相当于“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的、剧烈的神经痛,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

第一支:支配泪腺、眼球、上睑、额部皮肤第二支:支配鼻粘膜、下眼睑、鼻外侧、上唇、上颌牙齿、牙龈第三支:支配下颌牙齿、下唇、牙龈、面颊外侧、舌、耳前、颏部口裂以下面部皮肤三叉神经头面部皮肤分布二、病因病机

1、外邪侵袭:风寒:寒邪凝滞,闭阻经脉风热:热灼津液,阻滞气血袭于面部经脉,不通则痛2、阳明火盛:胃肠炽热,阳明火邪上冲面部,浸淫筋脉筋脉气血阻滞不通

外邪侵袭阳明火盛虚火上炎瘀血内阻面痛4、(兼症)病侧面肌抽搐、流泪、流涕、流涎。5、(体征)病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皮肤或有潮红,局部压痛。6、(间歇期)无临床症状。四、辨证分型

风寒证:多有吹风受寒史,痛处遇寒则甚,得热则减,舌淡,苔薄白,脉浮紧。风热证:多在感冒发烧之后,痛处有灼热感,目赤,苔薄黄,脉浮数。阳明火盛:伴口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数。虚火上炎:隐隐作痛,颧面潮红,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瘀血内阻:痛处不移,拒按,缠绵难愈,舌暗,脉弦涩。

眼支痛足太阳经上颌痛手足阳明经下颌痛手太阳经五、治疗

1、针刺法治法:疏风通络、活血止痛。处方与方义:攒竹、四白局部取穴,疏调局部下关、地仓经气,祛风散寒。合谷疏调阳明气血止痛。风池疏风通络,活血止痛。随证配穴:风寒型──列缺风热型──曲池、尺泽肝胃火盛──内庭阴虚──三阴交瘀血内阻——太冲、膈俞施术法:泻法,寒证加灸。(1)

先取远端,后取局部;(2)

远端强刺激,局部弱刺激。3、刺络拔罐:

同体针,用三棱针点刺后行闪罐法。4、揿针法:

在扳机点上将揿针刺入,外以胶布固定,一周二次。六、小结

1)注意起居有常,不要睡卧当风,以防外邪侵袭。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3)缓解期可用冷水擦面,以增强面部抗风寒的能力。

7)本病的预后较好,大多数病人经中西医药物保守治疗后,疼痛可以缓解。

三叉神经痛与面瘫在

针灸治疗上有何异同?两者均可根据疼痛或麻痹的不同部位而灵活选配穴位。两者均采取头面部取穴和四肢部的远道取穴相结合,其中不少穴位是相同的,如合谷、颊车、阳白、太阳、四白、迎香、颧髎、巨髎、地仓、承浆、风池等。共同点:再见三叉神经痛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