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核气(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_第1页
梅核气(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_第2页
梅核气(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_第3页
梅核气(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梅核气1范围本指南提出了梅核气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本指南适用于梅核气的诊断和治疗。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梅核气是以自觉咽喉部有梅核或炙脔,或其它异物梗塞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不妨碍饮食,并随情绪波动而变化的一种非器质性病变。本病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咽部神经官能症、癔球症和咽异感症。3诊断3.1临床表现以自觉咽喉部有梅核或炙脔,或其它异物梗塞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不妨碍饮食,并随情绪波动而变化。3.2病史常有情志不畅病史,其发病和症状起伏常与情绪状态密切相关。3.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1)耳鼻咽喉常规检查及鼻咽纤维镜检查无任何器质性病变及异物,再根据患者的病史,主要伴随症状及初步检查结果,进行鼻窦CT扫描、颈部CT、颈椎拍片、茎突摄片、颈部和甲状腺B超,X线食管钡剂、纤维食管胃镜等检查。(2)血象检查:血常规、血沉、抗“0”、肿瘤、甲状腺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围。3.4鉴别诊断梅核气应当与虚火喉痹、噎膈、奔豚气等相鉴别。4.辨证4.1辨证要点4.1.1辨证候之虚实梅核气病当辨清证候的虚实。由于梅核气病的病程一般较长,实证一般多见于素体壮实之人,而素体阴阳气血偏衰者则以虚证多见。但随着病情的变化,壮实之人也可出现虚证,而素体亏虚之人也会有实证的表现,出现虚实夹杂之证,故当辨清虚实。4.1.2辨气郁与痰结之轻重梅核气病的病机以气郁和痰结为主,由情志不畅,肝郁脾虚,痰气交阻于咽喉所致,气郁与痰结相互交织,故当准确辨识,对症用药。4.2辨证分型4.2.1肝郁气滞证咽中梗阻感,嗳气频频或呃逆,胸胁胀痛,走窜不定,善太息,嗳气则舒,怒则加剧。舌淡苔薄白,脉弦。4.2.2气滞血瘀证咽喉不适如有异物堵塞,空咽明显,无碍饮食,胸胁胀痛,妇女月经不调,量少而紫暗。舌质瘀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4.2.3痰气郁结证咽中如物梗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妨碍进食,每因情志波动而加重,多疑善虑,胸院胀满,嗳气叹息,口腻痰黏,咳吐不爽。舌边尖红,苔薄或腻,脉弦滑。4.2.4痰热互结证咽部似有异物留储,胸胁满闷,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咳痰黄稠,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4.2.5心脾两虚证咽中异物感,不思饮食,口中无味,面白神疲,少气懒言,或时时悲伤欲哭,夜寐不实,易惊醒或惶恐不安,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弱。4.2.6阴虚火旺证咽部干痒,咽干口渴喜冷饮,咽中有堵塞感,手足心热,面色潮红,可有头晕,耳鸣,口苦,小便黄。舌质红无苔或少苔,脉细弱或细数。5.治疗5.1治疗原则本病以舒肝理气、化痰散结为基本治疗原则。5.2分证论治5.2.1肝郁气滞证(推荐级别:A)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散结。主方:柴胡疏肝散(《医学统旨》)加减常用药:柴胡、陈皮、川芎、枳壳、芍药、香附、郁金、菊花、甘草。加减:嗳气反酸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法半夏、黄连、吴茱萸;腹痛、腹泻者,可加苍术、厚朴、茯苓,乌药;化热者加竹茹、瓜蒌,黄芩,黄连;胸胁刺痛,舌质有瘀点瘀斑,可加当归、丹参、郁金、红花;脾虚者加党参、黄芪、升麻、柴胡;肝火上炎而见头痛,目赤,耳鸣者,加菊花、钩藤;热盛伤阴者,酌加生地、麦冬。5.2.2气滞血瘀证(推荐级别:A)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主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常用药: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川芎、柴胡、桔梗、郁金、威灵仙、山豆根、甘草。加减:化热者加竹茹、瓜蒌,黄芩,黄连清化痰热;脾虚者加党参、黄芪、升麻、柴胡等。5.2.3痰气郁结证(推荐级别:A)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主方: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加减。常用药:制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加减:湿浊中阻者,加香附、佛手片、苍术理气除湿;化热者,加竹茹、瓜蒌,黄芩,黄连;脾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等。5.2.4痰热互结证(推荐级别:A)治法:清热化痰,疏肝理气。主方:温胆汤(《外台秘要》)加减。常用药:竹茹、枳实、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菊花、黄芩。加减:失眠者加夜交藤、合欢皮;盗汗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热势较甚,大便秘结者,可加龙胆草、大黄、瓜蒌仁。5.2.5心脾两虚证(推荐级别:A)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主方:归脾汤(《济生方》)加减。常用药:白术、当归、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加减:心胸不舒者,加郁金、佛手片;血虚生风者,加当归、生地、珍珠母、钩藤;躁扰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制首乌等。5.2.6阴虚火旺证(推荐级别:A)治法:滋阴降火,理气利咽。主方:知柏地黄丸(《医方考》)加减。常用药: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木蝴蝶、元参。加减:盗汗者加浮小麦、糯稻根;心肾不交多梦遗精者加黄连、肉桂;遗精者,可加芡实、莲须、金樱子。6其它治法 6.1单方验方(推荐级别:E)(1)耿鉴庭验方—六花汤绿萼梅花6g,佛手花4g,玫瑰花6g,金XX6g,木香花瓣3g,荠菜花l0g,陈萝卜英12g。。(2)李振华验方—理气消梅汤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香附10g,厚朴10g,紫苏10g,牛蒡子10g,桔梗10g,山豆根10g,射干10g,木香6g,麦冬12g,甘草3g。(3)张赞臣验方—白梅利咽汤生白芍9g,绿萼梅4.5g,南沙参10g,百合9g,桔梗4.5g,射干4.5g,生甘草3g。6.2中药成药(1)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用于气滞血瘀证和痰瘀互结证。(推荐级别:B)[15](2)复方丹参注射液:皮下注射,用于气滞血瘀证和痰瘀互结证。(推荐级别:C)6.3药茶(推荐级别:D)六花利咽茶:菊花20g、金银花20g、红花10g、玫瑰花20g、白梅花20g、佛手花20g、胖大海20g、麦冬20g、陈皮20g,上药混合后,每次20g,开水浸泡15分钟左右,代茶频服。6.4针灸疗法(推荐级别:D)主穴选用天突、廉泉、膻中、内关、丰隆、行间。肝郁气滞者加太冲、阳陵泉、期门;肝胃不和者加太冲、三阴交;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膈俞;痰气郁结者加脾俞、中脘;痰热互结者加内庭、曲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