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工业化文献综述_第1页
再工业化文献综述_第2页
再工业化文献综述_第3页
再工业化文献综述_第4页
再工业化文献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再工业化文献综述摘要:发达国家为了提高本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开始推行再工业化政策。他们为什么推行再工业化政策?本文主要以美国为重点,介绍了“再工业化”的背景“去工业化”,并根据相关数据分析了美国制造业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变化,国际竞争力变化的情况和由此带来的影响,并以此来分析再工业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用图表展示了各国再工业化的战略措施。关键词:再工业化;去工业化;实体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措施引言制造业曾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由于资源环境问题,传统产业失宠于投资者,然而自从金融危机以来,许多学者重新强调了了工业的重要性,提出经济的增长应该依赖于实体创新而非金融创新,因为金融创新导致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金融市场过度扩张及金融资产过度升值、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混业经营风险无法控制等等。所以2009年11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这表明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已充分认识到不能依赖于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拉动经济,开始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再工业化”已成为美国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美国所指的“再工业化”绝不仅是简单的"实业回归”,而是工业的又一次升级。综述框架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再工业化进行了研究。本文将按照以下逻辑框架来对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再工业化的背景——再工业化的内涵-一再工业化的原因一再工业化的战略措施再工业化的背景-去工业化要想知晓“再工业化”内涵,应先了解“去工业化”的概念。历史文献有关去工业化概念的理解思路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地理学意义上的去工业化,就是产业链的低端制造加工环节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或者是曾经以某些传统制造业生产活动而闻名的大都市现在面临大量工厂倒闭和破产的境遇,其传统制造工业纷纷转移至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Neil,1999;Green和Sanchez,2007)。另一种从宏观经济角度上讲,,如Ute(2000)指出,去工业化意味着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先进工业逐渐走向衰落,这体现在制造业就业份额和产出份额的持续下降。Philip等(2007)认为,去工业化就是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Doussard等(2009)认为去工业化反映了资本和劳动之间关系的调整,预示着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滞后以及服务业的巨大增长,也意味着向新的不平等和不稳定增长转型的开始。为此,美国“再工业化”也可以从这两个维度来理解。基于地理学意义上的美国再工业化是指在国内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大对科技的研发,降低成本,扶持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增加出口;基于宏观经济视角的美国再工业化是指突出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加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可见,美国再工业化强调大力发展国家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实现实体经济的回归,加大对国内企业的投资,以扩大就业岗位和出口。再工业化的内涵“再工业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针对美国东北部地区传统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问题被运用。从名词解释上看,韦伯斯特词典(1968)对“再工业化”的解释是“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特别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的现代化并鼓励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从历史文献上来看,“再工业化”概念最早源于八十年代美国的社会学家AmitaiEtzioni,他提出“再工业化”以吸引大量投资,将新技术引入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解决美国美国在上世纪60-70年代遭遇的过度消费和投资不足的所带来的生产能力不足。RoyRothwell和WaiterZegveld(1985)把“再工业化”定义为产业的结构转型面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要素和产品,以及服务于新市场以新技术创新为主的产业等;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提出以应用技术、应用研究来提升制造业的发展路线的思路.RandomHouseUna—bridgedDictlonary(2006)对“再工业化”作出了如下解释:通过政府帮助、税收激励、工厂和机器现代化等途径实现的工业和工业社会的复兴。“再工业化”并非是工业化,它倡导的并不是恢复传统的制造业°Regenna,Fiona(2011)强调,再工业化是产业结构面临高附加值、知识密集要素和经济衰退的结构性因素,以及战后大量产业同时进入成熟期和市场饱和阶段所需要的转型,因此传统产业的过剩生产力和缺乏竞争力不仅仅是由于短暂的宏观经济约束和传统残叶的高结构性成本,还由于需求模式和技术转换。TiborKis(2011)认为应该重新组织生产而不是放弃工业,因此对于传统工业基地不应该转向服务经济,而是应该转向另一种类型的工业生产,比如法国洛林地区。综上所述,“再工业化”是西方学者基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大量工业性投资转移海外,国内投资不足而失业率偏高的状况提出的一种“回归”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另一方面,目前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实施的“再工业化战略”,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制造业领域,而是在一次工业化基础上的二次工业化。其战略致力于强化高新技术的优势,发展制造业和依托于制造业的新兴产业,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形成错位发展。再工业化实质上是推动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先进制造业,从而重新拥有强大竞争力的工业,并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成果引领和改造其他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信息、生物、医疗、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兴产业(赵刚,2010)。再工业化的原因发达国家去工业化对世界制造业的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其国的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王展祥,2010)。从表1可见,1980年至2009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从5840亿美元增加到17790亿美元,占本国GDP的比重却从从21.1%降低到12.6%。表1: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及就业人数再GDP及腺就业人敬的比e"I193019S020002005200620C7200S200927钮S75&125601401114360114119血偿*io匕美瓦》1Q41154316241712T7S617S81779H满业土驯宣占GDP %,211土16©12.912.S12.5124总做.-A-K彰•再K》937310949131791337C136091371801367^13092咬边.」七如*7jA>2029177014231416135B1341-sisa;M云业机业占,总21,61&21311OS10-4&&91去工业化对发达国家最直接的影响是减少了制造业部门的就业机会。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从21.6%降低到9.1%°OECD国家与非OECD国家之间的制造业贸易导致OECD国家在1978-1995年失去340万个工作机会(David和William,2002)。去工业化导致制造业就业和产出比重持续降低,大量投资转向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乔•瑞恩、西摩•梅尔曼(2009)尖锐指出,现代经济的中心是制造业,而非金融业,美国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经济体,而非新经济体。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服务化过程就是“去工业化”过程,该过程直接产生了一个占GDP比重远超制造业的虚拟经济体系,而过低的制造业比重是无法长期支撑庞大的虚拟经济,进而必然会引发2008年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一方面使美国虚拟经济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国民经济陷入困境,美国公民家庭财富从2007年第二季度到2008年底的一年多时间就缩水了20%(何秉孟,2010);另一方面使美国相对衰落趋势凸显,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全球中的影响力日趋突出,美国感觉其全球领导地位日益受到严重威胁,法里德•扎卡利亚(FareedZakaria,2009)直言,这次金融危机表明了美国全球主导地位的寿终正寝。很多学者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近十年来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美国新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实体创新而非金融创新,因为金融创新导致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金融市场过度扩张及金融资产过度升值、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混业经营风险无法控制等问题,所以在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HusseinObama)提出了再工业化(Reindustrialization)战略,强调重振制造业,回归实体经济。“再工业化”战略的真实意图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第一是为了缓解失业而带来的社会矛盾,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第二是为了复苏美国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结构失衡是制约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罗文,2012)。美国政府认为,制造业能够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创造就业和出口为国家创造财富,有效解决双赤字问题。第三是发展高新技术,降低成本和发展依赖于制造业的新兴产业,寻找像“智慧地球”一样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而不是仅仅恢复传统的制造业。再工业化因为其对政治和经济的重要性而被许多发达国家视为国家战略。英国经济学人信息部(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2010)发布的《全球化和制造业》报告认为,制造业在发达国家仍然是财富的创造者,生产率提高的主体,其重要性不应该被低估制造业对于所有经济体都极为重要。美国纽约城市大学RobertPollinandDeanBaker(2010)在《美国再工业化:复兴制造业和创造数百万个好工作》一文中指出,几乎没有人反对下面的观点,即在工厂、机器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是经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这是因为任何经济体要想提高人均生活水平,必须找到促进生产性投资的有效手段。在工厂、机器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正是提高总生产率和将技术创新应用到经济活动中的工具。RichardMcCormack(2010)指出,五角大楼担忧制造能力及制造业研发向海外转移,尤其是转移到潜在对手将使美国失去技术领先优势和高技术能力,威胁美国国防工业的基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战略措施:发达国家为了抢占在“再工业”浪潮中的制高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2年2月,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发布了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从投资、劳动力和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美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五大目标及相应的对策措施。计划提出了加快美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五大目标:加快中小企业投资、提高劳动力技能、建立健全伙伴关系、调整优化政府投资和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力图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以推动美国经济走向复苏。欧盟于2009年在《欧洲2020智慧、可持续、包容增长战略》中提出以信息、节能、新能源和先进制造为发展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环保型经济”和物联网技术,加大国家的财政投入,并且实施联合技术倡议,联合研发如卫星监测环境与地球安全、微电子工艺燃料电

池、药物创新等技术与工艺,以提升'再工业化"进程。日本提出通过技术创新发展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将低碳革命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制定太阳能发电、节能世界“第一计划”,大力开发与普及环保汽车,实施IT潜力战略。韩国政府认定科技是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在需求层面上,强化应用导向和市场牵引;在供给层面上,加快创新突破。俄罗斯重点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在经济危机困境下仍保持投资充足。(姚海琳,2012)再工业化举措各国主要战略及行动美国英国欧盟及成员国1、将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签署《美国制造业振兴框架报告》;•制定《2040年制造业规划》•签署《制造业促进法案》•《国情咨文》多次以制造业作为切入点•《国家出口计划》中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力度•发布《制造业:新挑战,新机遇》战略报告•公布新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发布《向增长前进》战略•“制造业新战略”中提出制造业的五大竞争策略•《欧盟2020战略》提出恢复工业的应有地位;出台工业发展新战略•法国工业新政将工业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欧盟2020战略》提出恢复工业的应有地位;出台工业发展新战略2、发展建设“绿色”,“低碳”,“节能型”制造业•实行“绿色新政”,公布新的综合性能源计划,签署《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颁布《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绿色产业成为《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投资重点•《美国创新战略》中对绿色产业的支持•《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投资助制造业低碳化转型,,力争到2020年创造120万个绿色就业机会。•《英国低碳工业战略》提出给予制造业全面支持•《制造业:新挑战,新机遇》报告提出出台综合性低碳行业战略•制定《低碳产业战略远景》•成立低排放汽车办公室;资助开发先进高效电气系统;启动“联合城市”计划;公布“充电汽车消费鼓励方案”•《欧盟经济复苏计划》提出“绿色伙伴行动”、“能效建筑伙伴行动”、“未来工厂伙伴行动”、“欧洲绿色汽车行动”•德国《2020高科技战略》提出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陆续实行“电动汽车国家发展规划”、“混合动力汽车发展计划”,成立“国家电动汽车(NPE)”、实施“能源创新和新能源技术研究项目”、“汽车和运输技术父通研究项目”、“政府高技术战略”、“国家氢燃料电池技术创新项目”3、加大研发投资力度,鼓励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预算支出新增133亿美元作为科研投入•《美国创新战略》计划加大投资以恢复基础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2008年“综合性能源计划”,支持清洁汽车技术研发推广•《制造业:新挑战,新机遇》中增加政府科研支持经费•TSB对高端制造业研究投入巨资•支援“10年科学和创新投资框架计划”设立创新投资基金•增加“欧盟科研基础设施路线图计划”投资•德国启动中小企业创新核心项目;为“中小企业创新计划”增加经费投入;《2020高科技战略》提出增加教育科研占GDP比重4、出台贸易保护政策,增加本国产品出口-“出口倍增计划”及相关行动•公布贸易救济措施的14条建议•创建“出口促进内阁”•重设“总统出口委员会”•以“全球经济再平衡”为由向其他国家施加汇率压力•发布《央国高端工程行业国际营销战略》•地方与中央联手促进出口•《欧洲复兴计划》推动“欧洲制造”和欧洲标准的商品标签•拓展发展中国家市场•成员国出台出口信用保险计划•法国出台促进法国商品出口的10条措施研究述评与展望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认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可以预料到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各国在高新技术上的竞争将愈演愈烈。发达国家的战略措施是否有效,以及“再工业化”浪潮对发展中的国家的冲击还有待未来的进一步实证研究。主要参考文献:2011年美国统计摘要(The2011StatisticalAbstractoftheUnitedStates)./compendia/statab/.TiborKis,ReindustralizationProblemsOfRegionsOfEconomiysInTransition-CaseOfVojvodina,AdvancesinBusiness—RelatedScientificResearchJournal(ABSRJ)Volume2(2011),Number2Tregenna,Fiona,2011.“ManufacturingProductivity,Deindustrialization,andReindustrialization”.WorkingPapersUNU—WIDERResearchPaper,WorldInstituteforDevelopmentEconomicResearch(UNU—WIDER)Tregenna,F.(2009).‘CharacterisingDeindustrialisation:AnAnalysisofChangesinManufacturingEmploymentandGDPInternationally’,CambridgeJournalofEconomics,33(3):433—66.BarackHusseinObama.RemarksbythePresidentinStateofUnionAddress.UnitedStatesCapitol,Washington,D.C.January25,2011.FransvanderZeeandFelixBrandes.ManufacturingFuturesForEurope-ASurveyofTheLiterature.2007,finalreport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Globalizationandmanufacturing.2010.RobertPollinandDeanBaker.ReindustrializingAmerica:AProposalforRevivingU.S.ManufacturingandCreatingMillionsofGoodJobs.NewLaborForum19(2):17-34,Spring2010.GaryP.Green,andLandySanchez,(2007)“DoesManufacturingStillMatter?”PopulationResearchandPolicyReview26:529-551.MarcDoussard,JamiePeck,andTheodoreNik,(2009)“AfterDeindustrialization:UnevenGrowthandEconomicInequalityin"Postindustrial"Chicago,”EconomicGeography85(2):183-207.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Globalizationandmanufacturing.2010.MartinNeilBaily.AdjustingtoChina:AChallengetotheU.S.ManufacturingSector.Brookings.January2011,no.179.NationalEconomicCouncil,CouncilofEconomicAdvisersandOfficeofScienceandTechnologyPolicy.AStrategyforAmericaninnovation:securingoureconomicgrowthandprosperity.February2011.RichardMcCormack.ThePlightofAmericanManufacturing.Manufacturing&TechnologyNews.Spring2010.陈宝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影响及我国的对策建议[J].中国产业,20l0(2):4—5.牛立超,祝尔娟.后经济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C]//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2010:303.宋宗宏.发达国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启示[J].产业经济,2011,(2):1.姜江.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态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