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市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市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市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市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市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斯大林经济体制特征及弊端(1)单一公有制(2)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排斥市场(3)主要以行政伎俩管理经济主要特征

主要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主动性(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主动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这是苏联继斯大林之后三个主要领导人,你们认识他们吗?课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复杂性、艰巨性和波折性。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

第21课本课线索:苏联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内容结果及原因内容内容背景结果及原因结果及原因1.概述赫鲁晓夫改革背景、内容,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2.概述勃列日涅夫改革背景、内容,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3.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内容和后果。国民经济百分比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置日用具一、赫鲁晓夫改革背景:(1)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著一、赫鲁晓夫改革(2)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领导地位确立。①农业集体化消极影响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影响项目

2、内容

农业(重点)工业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施收购制,提升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②勉励农民和农场职员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升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②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认可企业和个人物质利益,调动生产主动性。有些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掘墓人,也是斯大林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课堂讨论提醒:(掘墓)勇于向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改革家。(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3、评价主动: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自己也搞个人崇敬,最终造成改革失败。1964年,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改革也以失败告终。赫鲁晓夫墓碑墓碑上半白半黑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矛盾—光明进步原因同反动原因之间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墓碑设计者涅伊兹维斯特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在企业管理方面: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体领导;②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③利用经济伎俩,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在工业方面(重点)重视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项目年份美国苏联洲际导弹19681054858197810541400坦克196885003240019781050050000飞机196851004000197845004600战舰19683603201978172240(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军事实力显著增强,到达与美国相匹敌水平。2、改革结果(2)军备竞赛造成经济负担不停增加,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增加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国家面临新困境。苏联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合作探究】: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有何异同?部门管理体制异:改革重点有所不一样,前者重点在农业,后者重点在工业。同:①目标:都是为了处理“斯大林模式”弊端;②结果: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结果;但国民经济百分比失调问题没有处理。③失败主要原因:二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政策造成了冷战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取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材料一: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到达国民收入1/4,背上沉重包袱。同时四处伸手,加重对东欧国家控制,还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其形象大损,同时每年还要花掉几十亿卢布。材料二: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不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施同化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显著。材料三: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调查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工人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只占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占11%;而认为仅仅代表党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竟高达85%。材料四: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但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积累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连续下降危机局面。1、背景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2、内容①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认可市场对经济调整作用。②政府还降低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③经过一系列法规,调整全部制结构,使原来单一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改变,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④企业开始实施各种形式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企业。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施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3、经济改革局限(1)缺乏宏观决议和对应配套办法;(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停下滑,人民生活水平连续下降。4、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快速取得预期结果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移到政治领域。(1)内容:①以人道、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②提倡“民主化”、“公开性”。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领导地位,实施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2)结果:使苏联改革进入误区,最终造成了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1986年在苏联流传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改革重点结果(后果)问题赫鲁晓夫农业一度促进农业发展对原有经济体制修补勃列日涅夫重工业国防工业成为与美国匹敌超级大国戈尔巴乔夫经济领域

转向政治领域苏联最终解体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关于苏联解体原因(1)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弊端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纠正。(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政治体制改革(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和平演变”。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含有复杂性、波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生活。

苏联经济改革启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都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在世界上遭到了失败;只能说是僵化了苏联模式失败了,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失败,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证实。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们教训是:①社会主义建设要适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②要伴随国际、国内形势改变进行及时政治、经济政策调整。③改革含有复杂性、波折性和艰巨性。④要关注人民大众生活。

中国史学界观点:课后作业1、斯大林时期苏联政治经济体制最大特点是

A、高度集中B、党政不分C、百分比失调D、阶级斗争扩大2、为改变苏联日益窘迫经济政治情况,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实质而言,改革失败相同原因是

A、缺乏明确指导思想

B、没能彻底改变斯大林体制

C、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百分比不协调

D、缺乏实事求是作风CB3、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同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结果有什么不一样?请回答:(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同性?(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l)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同性: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2)开始改革: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