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2372-2021苜蓿蚜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_第1页
DB15T 2372-2021苜蓿蚜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_第2页
DB15T 2372-2021苜蓿蚜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_第3页
DB15T 2372-2021苜蓿蚜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_第4页
DB15T 2372-2021苜蓿蚜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01CCSICS65.020.01CCSB16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DB15/T2372—2021苜蓿蚜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monitoringandcontrolofalfalfaaphids2021-09-262021-09-262021-10-26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提出。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呼和浩特市农牧局、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农牧局。苜蓿蚜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苜蓿蚜虫(Alfalfaaphid)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虫情调查监测、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防治原则和防治对象、防治指标、防治技术。本文件适用于内蒙古地区苜蓿田蚜虫类害虫的监测与防治。(GB6141豆科草种子质量分级GB/T2930.10草种子检验规程包衣种子测定GB/T8321.1()GB/T8321.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GB/T8321.1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防治指标controlindex达到经济危害水平的害虫种群密度。3.2GB/T8321.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GB/T8321.1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防治指标controlindex达到经济危害水平的害虫种群密度。3.2安全间隔期safetyinterval最近一次施药至利用时的间隔时间,该时间间隔内农药残留降至最大允许残留量以下。4虫情调查监测4.1主要蚜虫种类苜蓿田发生的蚜虫类害虫有苜蓿蚜AphiscraccivoraKoch、豆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pisumHarris和苜蓿斑蚜TherioahhistrifoliiMonell等。形态特征及发生特点见附录A中表A.1。m21000。50A.2,在苜蓿田间蚜虫虫口高峰期调查2~3次。虫口高峰期根据4.2系统调查中的虫口密度确定。选择有代表性的苜蓿田块,每块田面积不少于10×667m2,发生期不施药。504.2.3A.211043根据不同危害程度分为5级:——根据不同危害程度分为5级:——中度偏轻:501~1000头/百枝条;——中度偏轻:501~1000头/百枝条;——中度偏重:1501~2000头/百枝条;——重度:≥2000头/百枝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强化管理,严格检疫;——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科学使用化学防治,适时适量用药,保护天敌。防治对象为4.1主要蚜虫种类。防治指标见表1。表1苜蓿蚜虫防治指标株高苜蓿斑蚜(头)豌豆蚜(头)苜蓿蚜(头)百枝条百枝条百枝条<5cm1005005005cm~25cm100020002000>25cm2000400045008防治技术8防治技术应选择抗病虫、抗逆性强、适宜本区域种植的苜蓿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6141的规定。播种前可选用种子包衣进行预防,种子包衣执行GB/T2930.1010h~12h15d秋末或春季苜蓿返青前及时清除田间残茬和杂草,降低越冬虫源。3~5施用杀虫微生物防治害虫,幼虫孵化高峰期,细菌类微生物杀虫剂每亩使用8000IU/mg可湿性粉剂300g~400g;虫生真菌类微生物杀虫剂加水稀释成孢子含量0.05~0.1×108cfu/ml的菌液喷雾。25cm×30cm25~3020cm×30cm规格的35~40608.3.2其他措施8.3.2其他措施根据蚜虫生物学特性,可采取糖醋液、诱虫灯等方法诱杀。8.4化学防治达到防治指标时,严格按GB/T8321.1、GB/T8321.2、GB/T8321.9、GB/T8321.10、NY/T1276要求使用农药,并保证施药后安全间隔期超过15d刈割。附录A(资料性)内蒙古地区苜蓿田蚜虫种类及调查内蒙古地区苜蓿田发生的蚜虫主要种类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见表A.1。苜蓿蚜虫发生情况调查记载表见表A.2。表A.1内蒙古地区苜蓿田发生的蚜虫主要种类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种类形态特征发生规律苜蓿蚜1.5mm~1.8mm,黑绿色,有光泽。触6123634~731.8mm~2.0mm,黑色或紫黑色,有光泽612561卵长椭圆形,初产为淡黄色,后变草绿色,最后呈黑色。苜蓿蚜喜欢在苜蓿茎顶端群集取食,有时也11016℃~2319℃~2215℃或高于2560%~70大量繁殖。苜蓿斑蚜1.8mm,淡黄白色,体毛粗长,668~122.0mm~2.2mm6体色有淡黄、淡绿色、黄褐色等。1510℃左右,苜蓿返青时,卵孵化,若虫开始活动,6月上旬苜蓿分枝期蚜量猛增,7月上旬为害最盛。8月中旬苜蓿进入结荚期,叶渐枯老,田间出现大量有翅蚜向外迁飞,苜蓿地蚜虫数量逐渐减少。苜蓿斑蚜喜欢在叶背取食,一般以在植株下部的种群数量最大,在下部特别在苜蓿种子田。豌豆蚜3mm5(黑色环638~19弯曲。尾片淡黄色,细而尖,两侧生刚毛约10根。433同有翅蚜。体色有淡黄、淡绿色、黄褐色等不同色型豌豆蚜是苜蓿地中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