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的概述课件_第1页
挫折教育的概述课件_第2页
挫折教育的概述课件_第3页
挫折教育的概述课件_第4页
挫折教育的概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挫折教育的概述壹

挫折教育及其研究的对象壹壹2《周易·乾》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也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31936年,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米勒等人提出,人的侵犯行为乃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这便是所谓的挫折—侵犯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所的存在为先决条件。20世纪50年代,艾里斯在创立合理情绪疗法时,提出了挫折观理论。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即挫折本身;B指人对挫折产生的认识和信念(belief),即人对这一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指特定的情景中,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艾里斯认为,C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B。5

美国《哲学百科全书》对挫折教育有过一些论述.认为挫折教育的对象主要应着重于正常人,教育的内容应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强调认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和决定中的作用。挫折教育应研究个性差异,充分考虑情景和环境的因素,强调人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必要时改变环境等。6国际心理学联合会编辑出版的《心理学百科全书》(1984)从心理学角度认为,挫折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广大青少年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心理免疫力.教会人们仿效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或者形成为适当的应变能力,以排除其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7挫折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为指导,以心理学、人生学为依托,以教育学为基础,结合现代思想教育的原理与机制,专门研究挫折产生的基本动因、挫折反应、挫折防卫机制、挫折承受能力、挫折心理咨询、对挫折的认识,以及青少年挫折教育的方法、途径等,进而揭示挫折教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挫折教育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图示如下:8(一)探讨挫折成因,提高自我认识(二)研究挫折的本质及其特征(三)认识挫折,驾驭挫折,战胜挫折(四)坚持挫折教育,建设高度的社会文明10客观性原则首先,要对影响人们挫折心理的外界条件进行客观的分析研究。其次,要对个体或群体的挫折心理进行客观的分析研究。12联系性原则挫折教育之所以要坚持联系性原则,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他们都是生活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复杂的、开放的体系之中。坚持联系性原则,就是在进行挫折教育时,不仅要联系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其心理特征,而且必须联系广大青少年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实际、受家庭环境影响的实际、受学校教育环境影响的实际,尤其要联系当前深化改革、竞争日益激烈的实际。所以,挫折教育必须是靠家庭、学校、社会紧密结合、共同进行、缺一不可的。14疏导性原则产生挫折的原因有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也有知识、能力不足和社会、自然的因素,更多的是人生观、价值观不当而产生的。所谓挫折疏导,就是运用一定的心理诱导的策赂和方法,使受挫者在别人引导下,校正主观意识,发掘内在潜力,消除心理障碍.明确前进方向,排解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过程。15自主性原则大量事实表明,自主性较强的青少年对自己的能力往往有自信心和胜利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会作出更大的努力,从自身寻找动力和力量。16壹

挫折教育研究的意义壹肆17

(一)认识人生挫折的必然性和接受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二)告诫人们利用挫折砥砺意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三)挫折教育意在教“雏鹰”展翅(四)挫折教育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8壹

挫折的含义壹壹20一、挫折的定义阿卡夫将“有目标的行为,遭遇到阻碍的情况”称为挫折;戴利则认为“个体对刺激做了反应,但得不到预期的奖赏时,所产生的内在动机反应”就是挫折。21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由于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者自认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而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内心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23挫折构成图示如下:24二、挫折构成的条件1.具有必要的需要、动机和目标2.要有满足动机和实现目标的实际行为3.要有挫折情境发生4.挫折必须被知觉5.必须有对挫折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26壹

挫折的类型壹贰27参考有关资料,可把挫折种类作如下归纳:(一)实质性认知挫折和想象性认知挫折(二)一般性挫折和严重性挫折(从挫折严重程度上来划分的)(三)意料中挫折和突发性挫折(从对挫折的准备情况来看)(四)事业性挫折(分为工作挫折、学习挫折、理想挫折等)和生活性挫折(分为家庭挫折、婚恋挫折、交往挫折、健康挫折等)(五)短暂性挫折和持续性挫折(按照挫折持续的时间)28一、挫折感的含义所谓挫折感,是指个人在目标行为过程中.认识并感受到自己的动机性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30二、挫折感的影响因素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世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31影响挫折感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需要的迫切感和动机的强烈度。(2)自我期望值。(3)归因不当。(4)待遇不公平感。(5)个人抱负水平的高低。32三、挫折阈限

心理学上用感觉阈限的值来说明人的感觉能力。这是说,人的每一种感觉都是在适宜刺激作用于特定的感受器时产生的,如果刺激强度太弱或过强都不会产生感觉。使感觉得以产生的刺激强度有一定的范围,我们把那种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即这个范围的下限,叫做感觉的“绝对阈限”,或“下阈”。而那种即便继续增强也不能使感觉进一步变化(甚至产生痛觉)的刺激强度,则是这个范围的上限,叫做感觉的“最大刺激阈限”,或”上阈”。33同样的道理,挫折感也有一个范围,我们把挫折感的范围,叫做挫折闻限。因为人的挫折感不是任何刺激都可以引起的,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必须有适宜的刺激作用才能产生挫折感,我们把刚刚能够引起个体产生挫折感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挫折阈限,即挫折感范围的下限,也称下阈。我们把一个人所能承受的(一定期间内)挫折感的最高限度.叫做挫折适应极限,即挫折感范围的上限,也称上阈。34绝对挫折阈限对挫折感的影响,不只受挫折情境本身的影响.还受个体主观认知的影响。35第三章挫折反应人们对挫折的反应有着种种不同的情形,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受到挫折后伴随着强烈的情绪性活动所产生的反应,多为消极性反应,称之为情绪性反应。二是受挫后在理智的控制下所做出的反应,多为积极性反应,称之为理智性反应三是由于受到挫折的长久影响或者特别严重的挫折的影响.而导致个体的某些个性发生重大变化,称之为个性的变化,这类挫折反应较为复杂。36一、受挫后的情绪性反应

情绪性反应,是指当人们在遭受挫折时伴随着强烈的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所做出的表情或行为反应。这些情绪性反应常常是被受挫者下意识地、不自觉地使用,有时也可能是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常见的情绪性反应图示如下:3738(一)焦虑焦虑是面临不良刺激或预感到某种不祥的事情,或不良后果将要发生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感受。它是一种处在边缘状态的综合性情绪反应。它不同程度地包含着忧虑、焦急、惧怕、愤怒、压抑和惶惶不安等。在遭受挫折时,可能还包含着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与内疚感。401.焦虑的定义

焦虑包括三种不同层面的症状表现:第一.情绪层面,包含紧张、不安、压抑感等主观的不适感觉;第二,生理层面,包含颤抖、心悸、冒汗、头昏、呼吸因难、泌尿道或胃肠道不适等身体的症状;第三,认知层面,包含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疏解压力的功能降低、社会功能减退或丧失等:412.焦虑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形态有人认为,焦虑的形成因素有下列五种:错误的父母教育模式;未能学会需要的能力;无法处理危险的冲动;难以判断作决定的矛盾;先前创伤的再度复发。42也有人提出四种引起焦虑反应的假设:第一,如果个体所遇到的威胁情境越阻碍其需要,则越会激起个体内心达到焦虑的状态;第二,个体的某种需求越强,如果遇到威胁的情境而受到挫折,则其心中会激起越高的焦虑;第三,当一个需求未能获得满足,如没有其他的方式来替代,则会引起高焦虑:第四,个体在面对压力难以排解时,先前已有其他的压力.则很容易与之结合引起焦虑状态。43我们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挫折情绪排遣受阻。(2)生活事件的累积。(3)个人内心欲求与社会伦理规范相悖。443.适度焦虑的积极作用适度焦虑是一种有益的保护性反应,是因为焦虑情绪产生的时候,会伴随着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加快,肾上腺素输出量增高,这有助于唤起和集中人的注意力,活跃思维,从而精力集中地设法去应付不良的处境和遭遇,以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如担心被盗而留心提防,就会避免失窃;考前担心考不好产生焦虑,从而积极认真复习,就会取得较好的成绩。45(二)攻击攻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性挫折反应。当个体的动机和目标受到阻碍而不能实现时,常常会产生愤怒、敌视的情绪或对构成挫折的人进行报复的心理,在行为上可能会产生过激的举动,而表现为攻击性行为。461.直接攻击直接攻击是指个体将受挫后产生的恼怒情绪宣接指向构成挫折的人或物上,这是青少年或胆汁质气质的成年人受挫后的主要反应方式。472.转向攻击有的人在遭受挫祈后,如果不能直接攻击阻碍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往往会采取变相的攻击方式,而把攻击行为转向其他的人或物,这种情况称为转向攻击。48一般来说,转向攻击常有以下表现形式:(1)寻找“替罪羊”(2)迁怒他人(3)迁怒自身49(三)退缩这是一种与攻击行为相反的情绪反应。它是指当个人遭受挫折时,其反应不是表现为直接或间接的攻击,而是以相反的、退缩式的反应来适应所遭遇的挫折情境,表现为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态度。501.冷漠冷漠是指个体对挫折情境所表现出的漠不关心和无动于衷的态度。这是一种比攻击更为复杂的反应。从表面看,冷漠似乎毫无情绪反应,其实,冷漠并非不包含愤怒的情绪成分,只是个体把愤怒暂时压抑或以间接方式表现出来而已。51一般说来,受挫后的冷漠反应多在以下情况出现:(1)长期遭受挫折(2)挫折情境表明已无希望(3)攻击无效或心理矛盾时522.幻想这是指个体企图以自己想象的虚构情境来应付挫折,借以脱离现实。白日梦就是常见的幻想之一,它临时脱离现实,在由自己想象构成的梦似的情境中寻找满足。533.依赖性这是指当一个人遭受挫折的时候,没有反抗的情绪反应,也没有幻想和冷漠感,而是干方百计寻求精神寄托,以缓解受挫后的不安情绪,即依赖性情绪反应。54(四)退化退化,又叫倒退、回归或退行。这是指个体在受到挫折的时候,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即退回到原来较低的心理发展水平。551.批评与埋怨当个体受到挫折后,其情绪反应的表现方式是,看到什么事情部不顺眼,专门找别人的不是,只看他人的缺点,到处挑剔毛病。所以.批评与埋怨成为这种人的发泄方式。56

2.优柔寡断这是指个体受挫后,错误地接受教训,胆子变小,遇到应该由他判定、他本来也能够判定的事情,却表现出既不明确说是,也不果断说否,即常说的不置可否。57

3.工作效率降低当一个人遭受挫折的时候,不是正确对待,而是意志消沉,不能自拔。表现在工作或学习时不能专心,心有旁骛,致使工作效率明显降低。58(五)固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一些困难和挫折。一胶情况下,人们往往采取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去摆脱所面临的困境。但是,也有的人在遭受挫折后,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地反复进行某种无效的动作,尽管也知道这些动作对目标的达成、需要的满足并无帮助,但仍去重复。这种挫折反应方式称为固执或固着。591.惊慌失措个体突然受挫,产生惊慌失措行为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有的人见自家房子失火,在那里光拍大腿干着急,而不知去叫人救火。60

2.破罐破摔一个人若屡遭挫折.便可能会产生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态度,且固执己见。这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环境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遇到同样的挫折,又一时难以克服,就可能慢慢失去信心,而形成刻板化的反应方式,一再重复同样而无效的行为。61

3.强迫症患有强迫症的人,常会有一种病态的固执,没完没了地重复一些单调、机械的动作。62(六)其他情绪性反应

1.缺乏安全感人在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往往缺乏安全感,以为别人老是在算计他、讽刺他,甚至是攻击他,因而在精神上处于紧张的戒备状态。63

2.多疑多疑是受挫者常见的一种特征,其突出表现是对任何事情都疑神疑鬼。因为有疑心,所以常会并发嫉妒心理。64

3.逃避逃避是指有些人遭受挫折后,往往不敢面对现实、正视现实.而是躲开受挫的现实,放弃原来所追求的目标.撤退到比较安全的地方去。65

4.自戕如果挫折的打击来得突然而沉重,受挫者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同时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又较弱,就会深深陷入万念俱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这时.如果得不到外力的帮助,受挫者又把受挫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就可能因自暴自弃而将自身作为迁怒的对象,伤害自己的身体.甚至产生轻生厌世的心理。66二、受挫后的理智型积极反应对付挫折和不幸的最好方法,应是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反应去正视它、迎战它、超越它。我们把这种反应方式称之为理智性积极反应。67(一)坚持目标,矢志不移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期间,面对反动势力的攻击和迫害,面对来自社会的各种诬蔑,饱尝了长期流亡和贫困生活的痛苦,经受着各种疾病的折磨,但他仍以坚强的毅力始终不动摇。他说过:“我一直徘徊在坟墓的边缘。因此,我必须用我能够工作的每—分钟来完成我为之牺牲了健康、人生幸福和家庭的著作。68(二)调整目标,继续努力这是指个体在向预定的目标奋进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条件或社会因素的限制,虽经多次尝试仍不能成功,自知难以达到预定目标而受挫折时,个体通过调整日标的方法,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使需要得到满足。1.降低目标2.改换目标69(三)身处逆境,奋起升华“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故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胶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70三、持续挫折的个性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有可能遭遇重大挫折或连续的挫折,其挫折情境和条件具有相对稳定性,从而感受到持续的紧张状态。如果这种挫折反应和紧张状态经常反复地出现,就会使某些行为反应逐渐固定,形成相应的习惯和个性特征。特殊经历所形成的挫折感对人的个性特征影响最大。71一个人对挫折的消极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并在心理和行为上固定下来,就会形成对挫折的不良适应,对受挫者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日本心理学者成田胜郎等人对此研究后,归纳出14种由于对挫折的不适应而导致的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72

(1)抑郁性;感情消沉,且持续时间长,对一切都感到无聊,孤独、厌世。

(2)无力性:无精打采,易陷入挫折感之中,学习、工作常干不下去,容易疲劳、失眠、头痛。

(3)过敏性:多疑、嫉妒。硬把周围的动静与自己联系起来。

(4)强迫性:把思想或感情强加于己而无法摆脱,常有各种强迫性的奇特行为。73

(5)自我否定性: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没有信心,反反复复,一事无成,有很深的自卑感。

(6)内向封闭性:失去与他人交流的热情,十分孤独,时常处于封闭状态。

(7)黏着性:不愿改变自己的意向,很固执。入迷于某件事使纠缠不休。对任何事情总爱钻牛角尖。

(8)意志薄弱性:做事没有主见和一贯性。怠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74

(9)盲目性:不假思索地行动,极其草率,行为鲁莽。

(10)不安定性:身心不安宁,注意力分散,学习、工作效率很差。做事有头无尾,变化频繁。

(11)情绪易变性:情绪极不稳定,一再出现意外行为。刻薄、白伤、喜怒无常。

(12)自我表现性:自以为是,支配欲强,夸大吹牛,强词夺理。一旦受到轻度压抑,就放肆地进行反击。75

(13)爆发性:常出现过激的态度和行为,动辄耍脾气,激烈地发泄情绪,控制不住自己。

(14)浮躁性:言行轻浮、浅薄,随意恶作剧.对自己的过失没有羞耻感。76四、心理防御机制(一)、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心理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复习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1、潜意识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能被自己察觉到的心理活动:遵循“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前意识:当前未注意到,经人提醒、集中精力、努力回忆即进入意识的心理活动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是不能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包括个人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是支配人类活动的主要根源,遵循的是“享乐原则”772、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又称原我,是人出生以后所有的心理成分和各种本能,特别是性本能。位于潜意识的最深层,是一切心理能量的源泉。按“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意识状态下的自己,按“现实原则”行事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人格中最高层次、最文明的部分,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按“至善原则”行事783、性本能理论:力比多:本能冲动或欲望的能量4、释梦理论:潜意识以梦的形式进入意识状态5、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保护机制79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处于在挫折与冲突的紧张情绪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所产生的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适应性心理反应。即人们为了应付各种心理压力或挫折,适应环境而使用的一种策略。80(二)、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有两种作用积极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消极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81(三)、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防卫机制的类型五大类,十六种82(一)逃避性防卫机制

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一样。831、压抑(repression)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此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是一种:“动机性的遗忘”(motivatedforgetting),个体在面对不愉快的情堵时,不知不觉有目的地遗忘。842、否定(denial)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理上暂时的安慰.853、倒退(regression)

倒退是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864、潜抑

是指个体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当事人不能察觉或回忆,以避免痛苦。

87(二)自骗性防卫机制此类防卫机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种消极性的行为反应。881、反向(reactionformation)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称为反向。换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比的。在性质上,反向行为也是一种压抑过程。892、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合理化”可分为三种方式:

90(1)酸葡萄(sourgrapes)

当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因自己能力不够而无法取得时,就加以贬抑和打击,称为酸葡萄。91(2)甜柠檬(sweetlemon)此方法是指企图说服自己和别人,自己所做成或拥有的已是最佳的抉择。92(3)推诿(projection)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其他理由,找人担带其过错,个人心灵之平静。933、仪式与抵消(ritualandundoing)

用象征式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以减轻心理上的罪恶感,这种方式,称为仪式与抵消。944、隔离(isolation)所谓“隔离”是把部分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955、理想化(idealization)在理想化过程中,当事人往往对某些人或某些事与物作了过高的评价。这种高估的态度,很容易将事实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脱离了现实。966、分裂(dissociation)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时常出现矛盾与不协调的情况。且有时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环境或生活范畴,会有十分相反的行为出现。97(三)攻击性防卫机制

人心里产生不愉快时,但又不能向对象直接发泄,便会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或把自己的不是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判断他人的对错。这类防卫机制有两种方式——转移和投射。

981、转移(displacement)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992、投射(projection)所谓“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100(四)代替性防卫机制代替性卫机制是用另一样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减轻缺陷的痛苦。1011、幻想(fantasy)当人无法处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将自己暂时离开现实,在幻想的世界中得到内心的平静和达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的满足,称为“幻想”。1022、补偿(compensation)

当个体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达成时,改以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其焦虑,建立其自尊心,称为补偿。补偿可分为消极性的补偿与积极性的补偿。103(1)消极性的补偿,是指个体所使用来弥补缺陷的方法,对个体本身没有带来帮助,有时甚或带来更大的伤害:(2)积极性的补偿是指以合宜的方法来弥补其缺陷10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未必不会是一种福气。”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说不定就是一种灾祸。”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众多。惟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105(3)“过度补偿”(over,Compensation),指个人否认其失败或某一方面的缺点不可克服性而加倍努力,企图予以克服,结果反而超过了一般正常的程度。106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使用补偿方法来克服缺陷107(五)建设性防卫机制在防卫机制中较好的一类,是向好的方面去做补偿,是属于建设性的1081、认同(identification)“认同”意指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1092、升华(sublimation)升华(sublimation)指一个人将受挫后的心理压抑向符合社会规范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方向抒发的心理反应。

110图解心理防御机制你排长队准备取钱,好容易终于轮到你,你刚要动作,一个年轻姑娘矫健地一闪,捷足先登了。你站在原地,无动于衷--这是“压抑”;姑娘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小女孩像离弦的箭一样抢先钻进蹲位,你在外面心平气和地继续等待,心里还是什么感觉也没有--这是“隔离”;小女孩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位老太太夺门而入,你想:“年轻人让老人,应该、应该。”--这是“合理化”;老人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孕妇高喊着“对不起让让我”一头扎了进去,你咬咬牙对自己暗暗地说:“要是换了别人,早上去把她们臭骂一顿了--可是,我可不是这样没有涵养的人。”这是“否认”;孕妇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外国女人打着手势正要往里挤,你突然冲上去,怒不可遏地劈手两耳光,并纵身骑到她身上一边暴打一边咆哮着“你还得寸进尺了?!老娘对你们这种卑劣行径早已经忍无可忍了!”--这是“移情”;警察接到群众举报说你殴打外宾,于是前来干预:他们救走了外国女人,并把你带上了警车,你想:“他们只是碍于中外邦交的‘面子’而走走过场、骗骗老外而已。其实,他们心里是站在我这边的。”--这是“投射”;你被带进了派出所,出乎你预料的是,警察居然要对你来真格的!于是,你对问题拒不回答,一屁股躺在地上开始又哭又闹撒泼打滚--这是“退行”;你被家人从派出所交罚金领了回来,从此闭门思过,于一年后出版一本五万字畅销书《排队引发的人生思考》--这是“升华”。第四章挫折产生的基本动因一、需要、动机与挫折二、构成挫折的客观因素三、构成挫折的主观因素四、挫折源与挫折体验120一、需要、动机与挫折1.需要与动机2.需要、动机与挫折的关系121二、构成挫折的客观因素构成挫折的客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因素以外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学校、家庭等给人带来的种种阻碍和限制,致使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挫折。122(一)自然因素构成挫折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指个体不能预测和防范的天灾地变、时空限制等等。123(二)物质因素构成挫折的物质因素是指由于物质方面的短缺或故障,致使人们无法满足其需要。124(三)社会因素构成挫折的社会因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遭到的各种人为因素的限制和阻碍,包括一切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一切风俗习惯。125(四)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出生后所接触的第一环境。它既是人生长的温床,又是塑造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的场所。人们的心理挫折,总能或多或少地找到家庭的烙印。126(五)学校因素学校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人们传授知识、技能、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127三、构成挫折的主观因素构成挫折的主观因索是指由于个体的生理、心理以及知识、能力等因素的阻碍和限制,使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成为挫折的来源。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8(一)自身生理缺陷在现实生活中,某些人因生理缺陷、疾病以及身材、容貌等方面的限制,常会构成挫折源。129(二)个人动机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130(三)自我期望与实际有效行为不匹配一般来说,挫折感的大小与自身的期望值成正比,与实际有效行为成反比。131四、挫折源与挫折体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所以当同一性质的挫折源出现在不同个体的身上时,其挫折体验会有很大的差别。132挫折教育并不是要消除挫折源,因为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挫折教育的任务在于挖掘人们自身的潜能去战胜挫折。所以,它只是帮助人们提高对挫折源的心理适应和应对能力。了解紧张刺激与挫折心理的性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并使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策,进而维护和促进身心的健康。133(一)紧张刺激——挫折源从心理社会因素来考虑,挫折源是指能引起挫折的刺激物、情境或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事件,主要有以下三类:(1)工作挫折源——如不良的工作条件或工作环境,个体所担负的组织角色,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工作角色与其他社会角色的冲突等。134(2)生活挫折源——如婚变、亲人死亡、家庭人际关系及家庭角色变化等。(3)文化挫折源——城市化135(二)挫折体验——心理紧张与困扰挫折体验指人的大脑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认知,对各种信息所带来的外界刺激作出带有主观意义的评价。136(1)认知评价——作为紧张刺激的挫折源能否使个体引发心理紧张,认知评价环境的需求固然重要,但也只有当它们被察觉到,并通过自身能力和客观要求进行比较和理解,认为个体难以应对这些需求时,才体验到挫折。(2)个体经历——每个人的社会经历不同,所经受的挫折体验也不一样。137(3)个体的倾向性——一定的个性特征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的不同反应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欲望和追求、自己的是非观和价值观。(4)个体的情绪状态——个体的情绪状态对其所面某种紧张刺激的认知评价有着明显的影响。138(5)个人欲望值——人们对一件事的预期或抱负水平的高低.常常会直接影响认知评价的结果。(6)健康状态——个人心理和躯体的健康状态,都可能影响机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评价。139(三)自身心理状态不佳是产生挫折感的重要根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些人对生活感到苦闷、厌倦、无聊或常有挫折感,而造成的原因可能与他人无关。问题大多出在自身心理和自身行为上。以下22种行为乃产生苦闷和挫折感的心理根源:140第五章挫折承受力与心理健康一、挫折承受力(一)挫折承受力的概念

所谓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倩境时,能否经得起打击和压力,有无摆脱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耐受能力。亦即个体适应挫折、抵抗和应付挫折的一种能力。(二)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1.生理条件一般来说,身体健壮的人比体弱多病的人更能抵抗挫折。2.生活经历3.挫折频率4.期望水平5.心理准备6.挫折认知7.思想基础8.个性特征

个性在心理学上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和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都对挫折承受力有重要作用。9.防卫机制10.社会支持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一)健康的概念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就开宗明义:“健康不仅是指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而且还要有完满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二)心理健康的标准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力正常智力是指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和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及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2.情绪健康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

3.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标志是: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4.人格完整

人格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都是协调一致的。

5.自我评价正确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身的存在价值,能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及优缺点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

6.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被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7.与社会协调一致能否与社会协调一致,有效地处理与周围现实的关系,也是衡量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条件。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和角色特征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各有相应的不同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了不同年龄阶段独持的心理行为模式。(三)挫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积极影响2.消极影响三、受挫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一)受挫心理障碍1.感知障碍(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感觉障碍,是指个体在反映刺激物个别属性的过程中出现困难和异常。常见的感觉障碍:①感觉过敏②感觉减退或缺失③感觉倒错④感觉迟钝知觉障碍是指个体不能正常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异常心理现象。它包括错觉和幻觉。2.记忆障碍记忆障碍是指个体在大脑受到损伤或在精神因素影响下不能正常反映过去经验中发生的事物的异常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记忆增强、记区减退和记忆错乱。3.思维障碍

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是以大脑皮质的分析与综合为基础的,当某种外来的或体内的有害因素破坏了大脑的正常活动规律或扰乱了思维的逻辑进程时,就会发生思维病理性障碍。通常把思维障碍分为思维内容障碍和思维过程障碍。妄想,是思维内容障碍最常见的一种。(1)关系妄想(2)迫害妄想(3)夸大妄想(4)钟情妄想(5)罪恶妄想

思维过程障碍主要表现为:抽象概括过程障碍、思维联想过程障碍和思维逻辑进程障碍。4.情感障碍情感障碍,是指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因态度上酌紊乱而对事物表现出的不适当或不协调情绪的异常心理现象。情感障碍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发生在人与客观现实关系方面的情感障碍,如情感淡漠、情感倒错、情感矛盾等;另一类是影响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异常,如情绪高涨、情绪低落、焦虑、强迫性情绪、情感爆发、易受激惹、情感衰退等。5.意志障碍

意志障碍就是指意志过程的失常,通常包括意志减弱、意志丧失和病理性意志增强等。6.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二)受挫心理疾病

个体在遭受挫折后,常常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宣泄和疏导,长期积压,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1.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引发神经衰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大脑较长时间的过度紧张致使兴奋与抑制的机能失调所致。精神因素是导致神经衰弱的员主要的原因。2.焦虑症焦虑症是以不安、紧张、忧心仲仲等情绪障碍为主的神经症。所表现出来的核心症结是情绪不安。3.强迫症

这是一种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控制的强迫症状为特点的心理疾病。患者主观上感到某种不可抗拒的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意向、情绪或行为的存在,明知不合理但又无法控制,于是陷入苦恼之中。4.恐怖症恐怖症,是指患者对于某些事物或特殊情景明知没有危险,却产生异常强烈的恐怖反应。根据恐怖的对象,可分为:社交恐怖,空旷恐怖,闭室恐怖,另外还有怕动物、伯尖锐声音、怕高空、怕血、怕昆虫等恐怖症。5.疑病症

疑病症,是一种以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又想象自己得了难以治愈的疾病为特点的异常心理现象。这种患者对自己的健康过分关注,经常诉说自己某些躯体部位不适,并认为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的疾病。6.抑郁症

这是一种以抑郁性情感为特征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悲伤、绝望、孤独感和自卑、自责。患者把外界的一切看成是灰暗的,对前途悲观失望,精神不振;不愿主动与人交往;认为自己是无用之辈自我评价下降,失去了以往的爱好和兴趣,感到生活甚至生命都失去意义,有想死的念头。四、培养健康的心理1.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2.接受现实的自我3.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4.在事业中获得心理的乐趣5.多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人交往6.多参加文体活动,注意用脑卫生

第六章挫折心理咨询与调节个体在遇到挫折之后,除了自发地运用各种防卫机制来缓冲情绪上的紧张与焦虑,维持心理的稳定与平衡以外,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掌握必要的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技巧,以尽快地摆脱困境,减轻或消除精神上的痛苦或危机,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一、心理咨询慨述(一)心理咨询的涵义及特点

目前,心理咨询尚无统一的定义。心理学家莉奥妮.E.泰勒认为,“咨询是一种从心理上进行帮助的话动,它集中于自我同一感的成长以及按照个人意愿进行选择和作出行动的问题。”塞西尔.H.帕特森认为,“咨询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咨询人员提供一定的心理气氛或条件,使咨询对象发生变化,作出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并E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综合中外学者的意见,我们给心理咨询定义为:心理咨询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使其认识并挖掘自身潜能的过程。亦即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咨询对象分析心理不适的原因,寻求摆脱困境的对策,以恢复心理平衡,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增进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特点:双向性是指咨询过程是咨询人员与咨询对象互相作用、互相配合的过程,并最终通过咨询对象来起作用。多端性是指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面貌主要由知、情、意、行来组成,人的心理挫折或障碍也主要体现在这四个方面发生了偏差。社会性是指人的心理挫折来自自身、家庭、学校及社会各个方面,心理咨询必须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渐进性是指人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的,同样,心理挫折的疏导与消除也是渐进的。心理咨询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而不可操之过急。反复性是指心理咨询不是一劳永逸的,其间可能会反复。(二)心理咨询的形式与分类心理咨询可依不同的角度、侧面进行分类根据咨询对象人数的多少.可分为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根据咨询的内容,可分为障碍咨询和发展咨询。根据咨询的形式,可分为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专栏咨询和现场咨询等等。(三)心理咨询的历史发展心理咨询作为一种助人活动,有着一个漫长的过去和短暂的历史。20世纪初期。随着职业指导、心理测量技术和心理治疗的兴起,心理咨询才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和一项新的实践而出现。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和理论研究的深化,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局面的缓和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人们开始寻求在适应社会和调整情绪、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帮助,心理咨询也超出了职业指导和教育的范围,向更广阔的方面发展。二、挫折心理咨询的原则、方法及步骤(一)挫折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1.交友性原则2.保密性原则3.耐心倾听与细致询问的原则4.疏导抚慰与启发教育的原则5.审慎解答与非指示性原则6.开发潜能原则(二)挫折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手段所谓挫折心理咨询的方法,是指咨询人员了解、分析咨询对象的受挫情境、受挫原因、受挫反应以及解决受挫心理问题的门路、程序和途径。观察法,是通过对咨询对象的动作、语言、表情等外显行为表现的观察,有目的地了解咨询对象的心理活动.从而判断其是否受挫、受挫的性质、程度如何以及存在哪些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个案法,是通过收集与咨询对象有关的个案材料,以深入而系统地了解其心理持征和受挫背景的一种方法。问卷法.是通过咨询对象的书面回答来分析其心理活动和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测验法,是通过用预先制定的测验量表对咨询对象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的测定,以此作为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受挫原因的科学依据。访谈法,是根据事先拟定的提纲同咨询对象进行交谈,以了解和分析其心理特点的一种方法。所谓挫折心理咨询的手段,是指咨询人员帮助、指导咨询对象挖掘自身潜力,摆脱困境,恢复心理平衡,正确认识挫折、应付挫忻的具体方法和对策,如宣泄、移情、领倍、升华等。宣泄,是指咨询对象将受挫后产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向咨询人员倾诉的过程。移情,是指咨询人员建议、帮助咨询对象通过另外一种活动暂时避开挫折情境.转移或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和纠缠,从而淡化或驱散内心的痛苦,恢复心理平衡。领悟,是指咨询对象在咨询人员的帮助下,全面、深刻地认识其受挫的原因以及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使受挫感减轻或消除的过程。升华,是指咨询人员指导咨询对象不要沉浸在受挫后的痛苦之中,而要以此为动力,把精力和情感导向比较崇高的目标,井使之有利于社会和自身。(三)挫折心理咨询的过程和步骤根据国内外学者关于心理咨询过程阶段的划分,挫折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可表述如下:1.了解问题,掌握资料2.分析诊断,把握实质(社会、心理、生物)3.寻求对策,帮助指导4.检查巩固,因踪研究(二)挫折压力的自我调节1.正确认知法首先.要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普遍存在的。其次.要认识到挫折具有两重性。2.主动进攻法这是指个体在遭到挫折之后,审时度势,冷静分析.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改善挫折情境,减轻挫折压力。3.心理疏导法常用的方法除了前面已提及的宣泄、移情、升华以外.还有自我暗示法、呼吸调节法、音乐调节法和系统脱敏法等等。

(三)保持良好心态的技巧1.要面对现实,“知足常乐”。2.要正确对待目标与过程3.要学会全面、多角度的看问题4.保持心态良好和心理健康的“秘诀”。

四、自杀及其危机干预1.自杀行为及其原因所谓自杀,是指出自本人意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的一般心理行为过程是:挫折—虚无感—对现实的泛化性曲解、反感一对人、对社会的报复心理—绝望一自杀强迫意念一自杀。自杀分类根据自杀发展的过程,可以将自杀分为冲动型自杀和理智型自杀。根据自杀的心理类型,可分为心理满足型和心理解脱型两大类。根据自杀行为的结果,还可格自杀分为企图自杀未遂的自杀和成功的自杀。自杀原因关于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和动机,据《日本警察白皮书》报告,其顺序为:学校问题27.8%;异性关系16.2%;精神病13.2%;家庭关系10.9%。学校问题男子居多,异性问题女子居多。法国著名学者杜尔凯因根据诱发自杀的不同社会根源将自杀分为三类:利己型、利他型和动乱型。2.自杀心理及其先兆一般自杀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杀动机的形成阶段。主要表现为遇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打击时,为逃避现实,产生自杀的动机,以死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二是心理矛盾冲突阶段。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之中,难以最终作出自杀决定。三是自杀者平静阶段c在这一阶段,自杀者似乎认为自己已找到了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自杀先兆一般来说,情绪反常、行为反常往往是自杀比较明显的先兆。自杀先兆一般分两个阶段:一是身心反应阶段:一个想自杀的人不仅仅心理上心情紧张、不安或不悦;悦,而且生理上也有反应.如头痛手脚发麻、出汗、恶心、呼吸短促等。二是“动作化”倾向阶段。青少年的情绪持点是冲动性、爆发性、极端性。当遭受挫折,经过强烈的身心反应后,非但得不到理解,反而受到责骂时,往往用“行动”来表现其心里委屈或抗争。3.自杀的预防美国自杀学协会主席希尼亚·帕佛认为,“防止自杀最好的办法不是注意自杀本身.而是应当更广泛地注意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自杀的发生……”预防青少年自杀,首先要根据自杀的一般心理表现和有关的知识经验,对自杀危险性进行评定,鉴别出自杀高危人群,以采取一定酌措施提前进行危机干预和防范。其次,社会、学校、家庭要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以及交往、就业的社会心理环境,减少危害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