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针织印染厂综合污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_第1页
某针织印染厂综合污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_第2页
某针织印染厂综合污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_第3页
某针织印染厂综合污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_第4页
某针织印染厂综合污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1设计说明书 11.1设计题目 11.2设计目的与任务 11.2.1目的 11.2.2任务 11.3设计原始资料 11.4设计依据 21.5工艺流程的选择确定 31.5.1确定处理程度 31.5.2工艺流程确定 31.6污水处理构筑物各单项处理构筑物的设计说明 41.7平面布置及高程布置 51.7.1平面布置 51.7.2高程布置 62设计计算书 72.1污水处理站规模计算 72.2污水处理程度计算 72.3各单项构筑物工艺设计计算及草图 92.3.1格栅 92.3.2均化池 102.3.3配水井 132.3.4混合池 142.3.5反应池 152.3.6沉淀池 182.3.7集泥井 212.3.8浓缩池 212.3.9计量设备 232.3.10其它 232.4高程设计计算 242.5其它相关说明 263总结 271设计说明书1.1设计题目某针织印染厂综合污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1.2设计目的与任务1.2.1目的根据设计任务书中给予的原始资料,对某针织印染厂的污水处理站进行工艺设计。灵活运用所学水污染控制工程(1)有关污水处理物化方法的设计计算的专业知识、绘图、查阅资料和设计手册以及使用设计规范等基本技能,根据所给予的设计原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污水处理方案,完成污水处理站的工艺设计。本设计属初步设计(方案)性质的设计工作。1.2.2任务(1)根据所提供的原始资料,确定污水所需的处理程度,并选择处理方案;(2)根据污水处理程度结合污水站的地形条件,确定污水处理流程和处理构筑物;(3)对所选定的处理构筑物进行工艺设计计算,确定其形式和主要尺寸;(4)进行污水处理站的高程计算;(5)绘制污水站的总体布置图(包括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6)编写说明书、计算书。1.3设计原始资料某厂污水站及排放口附近地形图一张。工厂排水水量资料:工厂生产污水流量日变化数据见表1;污水流量按生产污水流量日变化曲线计算,Kd=1.2,Kh=1.3;表1生产污水流量日变化数据表时间(t)01234567891011流量(m3/h)808590100957080120130180200230时间(t)121314151617181920212223流量(m3/h)280230280330380380330330280240140140工厂排水水质资料:该厂是一个综合性针织印染厂,所排出的生产污水用化学混凝法处理,采用碱式氯化铝作混凝剂,原水水质(取均和3小时后的水样,经24小时逐时取样混合)试验资料如下:色度:380倍(稀释倍数法);PH=6.0;COD=860mg/l;BOD5=250mg/l;DO=2.5mg/l。其它资料如下:混凝剂投量:400mg/l(污水),碱式氯化铝中含Al2O36~8%;产生的化学污泥量(脱水后):0.17kg/d﹒m3污水(含水率85%);处理出水受纳水体为污水站附近某河流。水文地质资料:污水站附近河流最高洪水位为266m,该河流95%保证率的枯水流量为10m3/s,河水流速为0.5m/s,夏季河水水温为17℃,河水中原有DO=7.0mg/L,河水中原有BOD5=3mg/L。废水处理厂(站)址的地质钻孔柱状图,地基的承载能力,地下水位(包括流沙)与地震等资料齐全;污水站地下水位距地表20m左右;土壤为沙质粘土,抗震强度在1.5kg/cm2以上。气象特征资料:包括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降雨量、蒸发量、土壤冰冻和风向资料等。当地气象条件为:夏季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气压为730.2mmHg,每年平均气温为15.1℃,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为8℃。其它资料:厂区附近无大片农田;拟由省建筑公司施工,各种建筑材料均能供应;电力供应充足。1.4设计依据(一)主要规范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主要标准1、《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3、《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92)4、《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J106-87)5、《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CJ3025-1993)6、《城市污水处理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设计标准》(CJJ31-1989)7、《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77号)(三)设计手册:1、《给水排水快速设计手册》(2——排水工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2、《给水排水设计手册》(5册城镇排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3、《环境工程手册》(水污染防治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4、水工业设计手册-废水处理及再用[M].许泽美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5、《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废水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四)其他:1、课程设计指导书提供的相关原始资料和设计基本参数2、《水污染物化控制原理与技术》,罗固源主编,化工出版社,2002年3、《水污染控制工程》,罗固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排水工程(第四版)》上册,孙慧修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1.5工艺流程的选择确定1.5.1确定处理程度污水设计处理程度:BOD5的处理程度;COD的处理程度;ss的处理程度。1.5.2工艺流程确定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应首先保证处理水达到所要求的处理程度,其次应对其工程造价与运行费用,方案的技术先进性,建设实施的条件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以优选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其应遵循以下原则:(1)应考虑处理规模、进水水质特性、出水水质要求、各种污染物的去除率;考虑气候等自然条件,北方地区应考虑低温条件下稳定运行。(2)工艺流程选择应考虑的技术经济因素:节省电耗;减小占地面积,考虑批准的占地面积,征地价格;降低基建投资和运行成本。(3)在保证出水水质达到要求的前提下,选用处理效果稳定,技术成熟可靠、先进适用的技术,使运行管理方便,运转灵活,自动化水平高,操作容易。;适应当地运行管理能力的具体情况;可积极稳妥地选用污水处理新技术。因此,根据所要求的处理程度,按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确定处理方法和处理流程,并决定处理所需的处理构筑物。本污水处理站工艺设计采用的处理工艺流程见图1(化学混凝处理法)。原水原水格栅均化混合加药反应沉淀出水排放浓缩脱水污泥外运上清液回流图1污水处理站处理工艺流程图1.6污水处理构筑物各单项处理构筑物的设计说明(1)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Q=5760m3/d,污水处理站最大设计流量:Qmax=7488m3/d。(2)各单项构筑物设计计算结果汇总见表2。表2各单项构筑物设计计算结果汇总表序号构筑物外形设计尺寸(mm)单位数量备注1格栅L×B×H=2150×500×700座1格栅井2均化池D×H=21000×3300座2均量、均质合建式3配水井D×H=1430×1800座24混合池D×H=1200×2070座2机械混合5反应池L×B×H=7500×2500×2430座2垂直轴机械式6平流式沉淀池L×B×H=20800×4000×7744座2泥斗高:3031mm7集泥井D×H=2500×1300座18浓缩池(竖流式)D×H=1600×5039座1泥斗高:1039mm9污泥脱水间L×B=12000×6000座110上清液集水池L×B×H=2000×2000×1500座111计量堰套1三角堰1.7平面布置及高程布置1.7.1平面布置(1)污水站的平面布置须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所规定的各项条款进行设计。(2)平面布置应考虑近期和远期相结合,有条件时,可按远景规划水量布置,将处理构筑物分为若干系列,作出分期建设的安排。(3)应以节约用地为原则,根据污水处理站各建筑物、构筑物的功能和工艺流程要求,结合厂址地形、气象和地质条件等因素,使总平面布置合理、经济、节约能源,并应便于施工、运行、维护和管理。(4)生产行政管理和生活设施宜集中布置,其位置和朝向应力求适用、合理,并应与处理构筑物保持一定的防护距离。经常有人工作的建筑物如办公、化验等用房应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在北方地区并应考虑朝阳。(5)污水和污泥的处理构筑物宜分别集中布置。各构筑物间的布置应尽量紧凑,节约用地并便于管理。同时应考虑管线敷设、构筑物施工开槽相互影响,以及今后运行、操作、检修距离,构筑物应符合留有一定的施工间距(5~8m)的要求。(6)废水与污泥处理的流向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尽可能考虑重力流。各构筑物之间的连接管渠应尽量简单而便捷,避免迂回曲折,减少水力损失,降低能耗。(7)各单元处理构筑物的座(池)数根据污水处理站规模、处理站的平面尺寸、各处理设施的相对位置与关系、池型等因素来确定,同时考虑到运行、管理机动灵活,在维修检修时不影响正常运行。各处理构筑物的连接管渠应使尽可能采用盖板明渠;除正常工作管渠和闸阀外,平面布置图考虑了超越管、事故排放管、放空管、半放空管,当某一处理构筑物因故停止运行时,不致影响其它单元构筑物的正常运行,以及发生事故或停运检修时,能使废水跨越后续处理构筑物而进入其它池子或直接排入水体;还要考虑给水管、投药管、站内污水管、站区内雨水管等。(8)平面布置时,除考虑主体构筑物外,还考虑了主要附属构、建筑物。各处理构筑物与附属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应根据安全、运行管理方便与节能的原则来确定。由于本设计是某工厂的污水站,所以如机修车间、食堂等均不考虑,但考虑了污水站办公室及化验室等。(9)污水处理站内应设置联通各构筑物和建筑物的道路,站内道路车行道宽5m,人行道宽2m。站内应有一定得绿化面积,其比例应不小于全站总面积的30%。(10)平面布置图可根据污水站的规模,采用1:200~1:500比例尺的地形图绘制,常用的比例尺为1:200。本污水处理站平面布置采用比例为1:200。1.7.2高程布置(1)应在完成各构筑物计算及平面布置草图后进行。各处理构筑物之间采用重力流,选择一条距离最长、水头损失最大的流程进行水力计算,并适当留有一定的富余水头,以防止淤积时水头不够而造成涌水现象,影响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各构筑物的水头损失查表估算,但各连接管渠的水头损失通过计算确定。污水处理流程高程布置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各处理构筑物和泵房的标高,确定处理构筑物之间连接管、渠的尺寸及其标高,通过计算确定各部位的水面标高,从而能够使污水沿处理流程在处理构筑物之间通畅地流动,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2)计算水头损失时,原则上一般应以近期最大流量作为构筑物和管渠的设计流量;计算涉及远期流量的管渠和设备时,应以远期最大流量作为设计流量,并酌加扩建时的备用水头。(3)为了降低运行费用,便于维护管理,污水在处理构筑物之间的流动,以按重力流考虑为宜(污泥流动不在此例)。各处理构筑物的水头损失可直接查表,但各构筑物间的连接管、渠的水头损失则需计算确定,计算详见教材和相关设计手册。高程布置时还应考虑管内淤积,阻力增大的可能,因此需留有充分余地。(4)在作高程布置时,还应注意污水流程与污泥流程的配合,尽量减少需抽升的污泥量。在决定污泥处理构筑物的高程时,应注意使污泥水(包括上清液、滤后液等)能自动排入厂内污水干管。(5)站区的竖向高程设计,应尽量做到填挖方量少,土石方基本平衡,并考虑有利排水。出水管渠高程,须不受水体洪水顶托。(6)绘制纵断面图时采用的比例,横向可与总平面图相同,纵向为1:50~1:100,按最远的流程绘制。本污水处理站高程布置横向比例为1:200,纵向比例为1:100。2设计计算书2.1污水处理站规模计算根据给定的原始资料,确定污水处理站的规模、构筑物设计水量和水质。污水设计流量应考虑最大流量、平均流量、最小流量,此外还要考虑近期流量和远期流量。(1)日平均流量,均化池设计流量采用平均流量;(2)污水站处理规模按最大日流量计算,规模流量,均化池后的构筑物设计流量采用最大日流量;(3)最大时流量,各构筑物连接管渠按最大时流量计算水头损失;(4)最大流量,格栅设计流量采用最大流量。(5)最小流量Qmin=1/2Qmax=3744m3/d=0.0433m3/s,连接管渠用最小流量核算悬浮物沉积,计量设备用最小流量做量测范围低限计算。2.2污水处理程度计算(一)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由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规定,污水处理站出水受纳河流对应地表水Ⅲ类水域功能类别。按Ⅲ类水域中DO容许最低浓度(DO=5mg/L,本设计不考虑有毒物质),计算对污水中BOD5的处理程度。排入水体的污水流量按污水最大流量进行计算,即q=,河水流量Q=10m3/s。河水中原有溶解氧DOR=7.0mg/L,河水中原有BOD5=L5R=3mg/L;污水溶解氧DOSW=2.5mg/L,污水BOD5=250mg/L。河水流速为0.5m/s,取混合系数α=0.9。排放口处溶解氧的混合浓度查氧在蒸馏水中的饱和溶解度表,得出T=17℃时的饱和溶解氧DOS=9.74mg/L,可得出起始点的氧亏量D0=9.74-6.957=2.783mg/L,临界点的氧亏量Dc=9.74-5=4.74mg/L。T=17℃时,=0.0877,=0.191。根据氧垂曲线用高斯—赛德尔迭代法求起始点有机物浓度L0和临界时间tc(1)(2)设临界时间初始值t`c=2.5d,代入式(1),得L0=17.10mg/L,代入式(2),得tc=2.378d;t`c=2.378d,代入式(1),得L0=16.69mg/L,代入式(2),得tc=2.353d;t`c=2.353d,代入式(1),得L0=16.60mg/L,代入式(2),得tc=2.347d;t`c=2.347d,代入式(1),得L0=16.58mg/L,代入式(2),得tc=2.346d;t`c=2.346d,代入式(1),得L0=16.58mg/L,代入式(2),得tc=2.346d=t`c,符合要求,(一般︱(tc-t`c)︱≤0.001即符合要求)。所以,得L0=16.58mg/l,tc=2.346d。注:也可利用MATLAB或C++编程求解。污水排放起点容许的污水与河水混合后17℃的BOD5污水站允许排放的BOD5(17℃)因为原污水BOD5=250mg/L<793.24mg/L,所以应舍去。直接参照行业排放标准或综合排放标准。(二)按行业排放标准和综合排放标准按照国家综合排放标准与国家行业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的原则,纺织染整工业执行《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92)》。根据行业排放标准,排入GB3838中Ⅲ类水域的废水执行一级标准,最高允许排放浓度BOD5=25mg/L,COD=100mg/L,悬浮物ss=70mg/L。原水水质(均合3小时后取样):BOD5=250mg/L,COD=860mg/L,ss=2.5mg/L。污水处理程度式中Ci——未处理污水中某种污染质的平均浓度(mg/L);Ce——允许排入水体的已处理污水中该种污染质的平均浓度(mg/L)。BOD5的处理程度COD的处理程度ss的处理程度选择处理程度高的作为本设计的处理程度,确定本污水站的处理程度。2.3各单项构筑物工艺设计计算及草图2.3.1格栅栅条间隙数格栅的设计按最大流量Qmax=7488m3/d=0.0867m3/s进行计算。设栅前水深h=0.3m,过栅流速v=0.8m/s,格栅倾角α=60°,选用中格栅,栅条间隙b=0.02m,则栅条间隙数。栅槽宽度采用锐边矩形断面(10×50mm),槽条宽度S=0.01m,栅槽宽度B=S(n-1)+bn=0.01×(17-1)+0.02×17=0.5m。校核栅前流速设进水渠道宽B1=0.35m,其渐宽部分展开角度α1=20°,进水渠道内的流速,满足格栅前渠道内的水流速度0.4~0.9m/s的要求。校核过栅流速过栅流速,满足过栅流速0.6~1m/s的要求。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长度栅槽与出水渠道连接处的渐窄部分长度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格栅为锐边矩形断面,查表得阻力系数,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栅后槽总高度设保护高=0.3m,则栅后槽总高度H=h+=0.3+0.1+0.3=0.7m栅槽总长度每日栅渣量在格栅间隙21mm的情况下,每1000污水产生0.07栅渣,设栅渣量为W=0.07/1000m污水,每日栅渣量﹥0.2m3/d,宜采用机械清渣。格栅外形及具体尺寸见图2。2.3.2均化池(1)该污水处理站采用将均量和均质合为一池的合建式均化池,在池中设置机械搅拌装置。池上半部为均量(变水位),下半部为均质(常水位)。出水口设在池体的中部,出水口以上为均量的容积。均化池的尺寸和容积,主要根据废水流量的变化范围,及要求的均和程度决定。该厂产生的污水流量在一天内无周期性变化,要按最不利情况即流量在高峰时的区间计算。(2)由表1的污水流量日变化数据(流量为瞬时流量),换算为每小时的平均流量,再由小时平均流量计算出一日内不同时刻的进水和出水的累计水量,计算表格见表3。图2格栅草图表3一日内不同时刻进水和出水的累计水量计算表格时间(t)0.01.02.03.04.05.06.07.08.0瞬时流量(m3/h)80.085.090.0100.095.070.080.0120.0130.0平均流量(m3/h)0.082.587.595.097.582.575.0100.0125.0进水累计量(m3)0.082.5170.0265.0362.5445.0520.0620.0745.0出水累计量(m3)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时间(t)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瞬时流量(m3/hr)180.0200.0230.0280.0230.0280.0330.0380.0380.0平均流量(m3/h)155.0190.0215.0255.0255.0255.0305.0355.0380.0进水累计量(m3)900.01090.01305.01560.01815.02070.02375.02730.03110.0出水累计量(m3)1800.02000.02200.02400.02600.02800.03000.03200.03400.0时间(t)18.019.020.021.022.023.024.0瞬时流量(m3/h)330.0330.0280.0240.0140.0140.080.0平均流量(m3/h)355.0330.0305.0260.0190.0140.0110.0进水累计量(m3)3465.03795.04100.04360.04550.04690.04800.0出水累计量(m3)3600.03800.04000.04200.04400.04600.04800.0(3)根据表3计算结果作出污水进水、出水累积水量曲线图,见图3。(4)在图3中读出最大负偏差V-=900m3,最大正偏差V+=150m3,则均量池的容积。(4)在图3中读出最大负偏差V-=900m3,最大正偏差V+=150m3,则均量池的容积。(5)均质池的容积按T=3h进行计算,。图3进水、出水累积水量曲线图(6)均化池的容积V均化=V均量+V均质=1638+428.6=2066.6m3(7)污水站设置两个均化池。由于水深要求h≤4m,取H=3m,,所以。取D=21m,校核,符合条件。(8)均量水深h1=3×1638/2066.6=2.4m,均质水深h2=3-2.4=0.6m。设保护高为0.3m,则均化池总深H总=3+0.3=3.3m。(9)均化池外形及具体尺寸见图4。图4均化池草图2.3.3配水井设配水井共2个,在2个均化池前和2个混合池前分别设1个。配水井的设计按照规模流量进行计算。设有效水深h=1.5m,保护高h1=0.3m,则配水井总高H=h+h1=1.5+0.3=1.8m。取停留时间T=20s,则进水体积V=Qd,max·T=0.067×20=1.34m3。,D外=0.18×2=0.36m,则D总=D内+D外=1.07+0.36=1.43m。配水井外形及具体尺寸见图5。图5配水井草图2.3.4混合池采用机械搅拌混合,用碱式氯化铝作混凝剂。(1)混合池容积经过均化池后,混合池的处理水量按规模流量进行设计计算,即Q=5760m3/d=240m3/h。设置两个混合池,即池数n=2,混合时间T=1min。混合池有效容积(2)混合池尺寸设混合池直径D=1.2m,则混合池水深。混合池保护高设为0.3m,混合池总高为1.77+0.3=2.07m。(3)搅拌器尺寸混合池H/D=1.77/1.2=1.475>1.3,因此池内设两层带有两叶的平桨板搅拌器(e=2,Z=2);搅拌器直径D0=(1/3~2/3)D=0.4~0.8m,取D0=0.6m;搅拌器宽度B=(0.1~0.25)D=0.12~0.30m,取B=0.2m;搅拌器每层间距(1.0~1.5)D0=0.6~0.9m,取为0.6m,相邻两桨板采用90°交叉安装;搅拌器距池底(0.5~0.75)D0=0.3~0.45m,取为0.4m。(4)固定挡板尺寸为加强混合效果,防止水流随桨板回转,除池内设有快速旋转桨板外,在混合池周壁设四块固定挡板。每块宽度b=(1/10~1/12)D=0.12~0.10m,取b=0.11m;其上下缘离静止液面和池底皆为1/4D=0.3m。挡板长为1.77-0.3×2=1.17m。(5)搅拌器转速搅拌器外缘线速度v=3m/s,搅拌器转速,搅拌器旋转角速度。(6)轴功率20℃水的动力黏度=1.0050×10-3Pa·s=1.0245×10-4kg·s/m2,γ=1000kg/m3。设计速度梯度G取600s-1,阻力系数取C=0.45。需要轴功率计算轴功率,满足要求。(7)电动机功率(8)机械混合池外形及具体尺寸见图6。2.3.5反应池设置2个竖直轴式机械反应池,则每个反应池的设计流量为:Q==120m3/h(1)反应池尺寸反应时间取20min,则反应池有效容积。为配合沉淀池尺寸,反应池分3格,每格尺寸2.5m×2.5m,则反应池水深h=V/A=m,反应池超高取0.3m,总高度为2.43m。图6机械混合池草图每格反应池体积为2.5×2.5×(2.13+0.3)=15.2。反应池分格隔墙上过水孔道上、下交错布置,每格设一台搅拌设备,见图7。为加强搅拌效果,于池子周壁设四块固定挡板。(2)搅拌设备叶轮直径取池宽的80%,采用2.5×80%=2m。叶轮桨板中心点线速度采用:v1=0.44m/s,v2=0.35m/s,v3=0.2m/s。桨板长度l=1.1m(桨板长度与叶轮直径之比)。桨板宽度b=0.12m。每根轴上桨板数8块,内、外侧各4块。装置尺寸如图8所示。旋转桨板面积与反应池过水断面面积之比为且>10%,符合要求。叶轮浆板中心点旋转直径D0=[(1000-440)/2+440]×2=1440mm=1.44m叶轮转速分别为:,,图7垂直轴式机械反应池草图图8桨板计算草图,桨板宽长比,查阻力系数表,得CD=1.10。按公式,(式中n——同一旋转半径上桨板数)计算桨板旋转时克服水的阻力所耗功率:第一格外侧桨板:P01`=0.055kW,第一格内侧桨板:P01``=0.008kW第一格搅拌轴功率:P01=P01`+P01``=0.63kW以同样方法,可求得第二格搅拌轴功率分别为0.032kW,第三格搅拌轴功率分别为0.006kW。设三台搅拌器合用一台电动机,则反应池所消耗总功率=0.063+0.032+0.006=0.101kW。电动机功率(取=0.75,=0.7)(3)核算平均速度梯度G值及GT值(按水温20℃计,=1.0050×10-3Pa·s)第一格第二格第三格反应池平均速度梯度,满足在10-70之间。GT=50.1×20×60=6.01×,满足在104~105之间。经核算,G值和GT值均较适合。2.3.6沉淀池设置2个平流式沉淀池,则每个反应池的设计流量为:Q==120/h,设沉淀时间t=2.5h,表面负荷率=1.5/(h)。(1)尺寸确定池子总表面积按表面负荷率计算,按水平流速校核。池子总表面积沉淀部分有效水深=t=1.5×2.5=3.75m沉淀部分有效容积V`=Ah2=80×3.75=300因为初沉池的最大水平流速为7mm/s,取水平流速v=2mm/s,池长L`=3.6vt=3.6×2×2.5=18m,池子总宽度。为与反应池尺寸匹配,取池宽B=4m,则池长,水平速度,符合要求。校核长宽比,符合要求。(2)污泥部分所需的总容积产生的化学污泥量(脱水后):0.17kg/d·m3(含水率为85%),污泥总体积,换算成沉淀池产生的污泥(含水率为99%)体积。取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T=1d,V=W1T=14.7×1=14.7,则每个沉淀池的污泥部分所需的总容积为14.7/2=7.35。(3)泥斗设计采用棱台形状的污泥斗,取=60°,设棱台的尺寸分别为:上边长L1=4m,下边长L2=0.5m,则泥斗高度,污泥斗的体积设计进水口处离挡板距离为0.5m,出水口离挡板的距离为0.3m。采用机械刮泥,设定池底纵坡水力坡度i=0.01,污泥斗以上梯形部分上底长L1=20+0.5+0.3=20.8m,下底长L2=4m,梯形部分高度h4′=(20+0.3-4)×0.01=0.163m,则污泥斗以上梯形部分污泥容积所以污泥斗和梯形部分污泥容积V=V1+V2=18.439+0.163=26.263>7.35,满足要求。(4)池子总高度有效水深=3.75m,取保护高=0.3m,缓冲层高度=0.5m,污泥部分高度,池子总高H=+++=0.3+3.75+0.4+3.194=7.744m。(5)沉淀池外形及具体尺寸见图9。图9沉淀池草图(6)入口的整流措施采用溢流式入流装置,并设置与挡流板的组合,见图10所示。图10平流式沉淀池入口的整流措施(7)出口的整流措施采用溢流式集水槽,集水槽是沿沉淀池宽度设置的,见图11。溢流式出水堰的形式为锯齿形三角堰,水面宜位于齿高的1/2处,见图12。为适应水流的变化或构筑物的不同沉降,在堰口处需设置使堰板能上下移动的调整装置。(8)进出口处设置的挡板,高出水面0.1~0.5m。进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为0.5~1.0m,出口处挡板淹没深度0.3~0.4m。图11平流式沉淀池集水槽的形式图12平流式沉淀池出水堰的形式2.3.7集泥井取停留时间T=8h,则所需容积V=QT=14.7×8/24=4.9,取有效水深h=1m,,设保护高0.3m,则总高H=1.3m。2.3.8浓缩池采用竖流式连续重力浓缩池,采用上部中心管进水方式,污泥从中心管流入,由下部流出,通过反射板的阻拦向四周分布,然后沿沉淀区的整个断面上升。进泥含水率99%,出泥含水率96%,设定浓缩时间T=12h。中心管计算中心管流量为浓缩前污泥流量=W2=14.7m3/d=0.00017m3/s,取中心管内流速v0=0.02m/s﹤0.03m/s,中心管有效过水断面积,中心管直径,取中心管直径d0=0.2m,则中心管有效过水断面积,中心管内流速,符合要求。喇叭口、反射板等结构的设计和计算中心管下口设有喇叭口和反射板,反射板板底距泥面至少0.3m。中心管和反射板外形及见图10。尺寸设污水由中心管与反射板之间缝隙的出流速度v1=1mm/s;喇叭口直径及高度为中心管直径的1.35倍,即d1=h1=1.35d0=1.35×0.2=0.27m;反射板直径为喇叭口直径的1.30倍,即d2=1.30d1=1.30×0.27=0.351m。中心管喇叭口与反射板之间的缝隙高度。中心管、喇叭口和反射板的尺寸构造见图13。图13中心管、喇叭口和反射板的尺寸构造排泥管下端距池底不大于0.2m,管上端超出水面不小于0.4m。浮渣挡板距集水槽0.25m~0.5m,高出水面0.1~0.15m,淹没深度0.3~0.4m。(3)沉淀区设计计算浓缩时间T=12h,取污水在沉淀区的上升速度v=0.07mm/s,沉淀区的有效水深=vT×3600=0.07×12×3600×=3.024m≈3m>2.75m,符合要求。沉淀区污泥量为浓缩分离出的污水流量,沉淀区工作部分的有效断面积,则沉淀池总面积A=f+F=0.0314+1.8229=1.8543,沉淀池的直径,取1.6m。为了使水流在沉淀区内分布均匀,且水流自下而上垂直流动,池子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D/=1.6/3<3符合要求。(4)污泥区设计计算浓缩区污泥量,设计一天清泥3次,两次排泥间隔时间t=8h,则V=Q1t=3.675×8/24=1.225m3。取污泥斗侧壁倾角为α=60°,圆锥上部直径D=1.6m,设圆锥底部直径d=0.4m,则上部R=0.5D=0.8m,底部r=0.2m,则泥斗高h5=(R-r)tg60°=(0.8-0.2)×tg60°=1.039m,所以圆锥部分容积。设缓冲层高度h4=0.5m,则缓冲区部分容积。因此污泥区容积V=V1+V缓=0.914+1.005=1.919>1.225m3,因此计算合理。(5)沉淀池总高度设保护高度h1=0.3m,则沉淀池总高H=h1+h2+h3+h4+h5=0.3+3+0.2+0.5+1.039=5.039m。(6)浓缩池外形及相关尺寸见图14。2.3.9计量设备计量设备选用三角堰,Qmax=0.0867m3/s,=0.04335m3/s。由,得,所以,。按设计规范要求可取h=0.30m,即三角堰齿形高H=2h=0.60m,如图15所示。2.3.10其它(1)脱水的设计计算略,在平面布置时应留有位置;经脱水后的化学污泥经试验可作制砖垫图14浓缩池草图图15三角堰草图路的材料。(2)混凝剂的耗量以每立方米污水用量400g碱式氯化铝计,M=0.4×5760=2304kg/d。碱式氯化铝中含Al2O3(6~8%)。2.4高程设计计算污水排出口地面标高为277.30m,采用钢筋混凝土管非满流,粗糙度n=0.014,。根据设计流量Qmax=86.7L/s,查《排水工程》上册附表2-2水利计算图:选取D=400mm,查得坡度i=0.0037,h/D=0.65,v=1.02m/s,所以有效水深h=0.65×0.4=0.26m,则污水排出口水面标高为277.30+0.26=277.56m。污水排出口到格栅前的距离l=35m,沿程损失il=0.0037×35=0.13m,富余水头取0.10m,则栅前水面标高为:277.56-0.13-0.10=277.33m。各处理构筑物之间尽量采用重力流。计算高程时,各构筑物的水头损失可直接查表,单各连接管渠的水头损失则须进行计算决定;高程布置时,为安全性考虑,应留有一定的富余水头,在本设计中富余水头取0.10m。根据以下两个公式计算水面标高:后一构筑物的水面标高=前一构筑物的水面标高-水头损失(1)水头损失=沿程阻力损失+局部水头损失+富裕水头+构筑物本身水头损失(2)其中,沿程阻力损失为il,局部水头损失=,可根据手册查出;本设计中构筑物本身水头损失如下:格栅:0.8~0.12m;均化池:0.3m;配水井:0.1~0.15m;混合池:0.2m;反应池:0.3m;沉淀池:0.3m;集泥井:0.3m;浓缩池:0.3m。格栅前:栅前水面标高277.33m,栅前水深为0.30m(参见2.3.1格栅的设计计算),则栅前底部标高为277.33-0.30=277.03m,栅前顶部标高为277.03+0.60=277.63m格栅后:格栅后的有效水深为0.30m,经计算和查表,过栅时的局部水头损失=0.30,沿程损失极小,可以忽略不计,格栅本身水头损失为0.1m。则栅后水面标高为277.33-0.1=277.23,栅后底部标高为277.03-0.1=276.93m,栅后顶部标高为277.63m。同理,进行其他各构筑物的高程计算,计算结果见表4。水头损失计算满足:尽可能在利用水流重力作用,设计时尽量使下一构筑物的水面高度低于上一构筑物液面高度。表4高程计算结果表(单位m)构筑物水面标高构筑物底部标高构筑物顶部标高有效水深格栅栅前277.33277.03277.630.30栅后277.23276.93277.630.30配水井1276.80275.30277.101.50均化池276.27273.27276.573.00配水井2275.54274.04275.841.50混合池275.01273.24275.311.77反应池274.38272.25274.682.13沉淀池274.08270.33274.683.75(不包括污泥部分)出水堰273.78272.45274.680.33集泥井272.38271.38272.681.00浓缩池273.79269.05274.093.00(不包括泥斗高)由于反应池与沉淀池是共并设计,因此其构筑物顶部标高相同。在进行浓缩池的计算时,由于浓缩池高差太大,埋入地下部分大于4m,导致施工困难,因此用污泥泵将污泥提升后在处理,这样就减小了埋深。出水水位高于污水站附近河流的最高洪水位266m,满足要求。2.5其它相关说明(1)由于理论知识的薄弱和实践经验的缺乏,本课程设计中难免有很不足之处。在施工过程有些尺寸的数据过于精密,并且加大了施工难度,这种情况下,施工人员再相关技术人员的认可下可以适当将尺寸进行调整。(2)本设计理论结果可能与实际污水处理结果有所不同,因此在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试才能进行施工,运行。此外,该污水处理站在使用过程中还应该进行合理的维护和管理。(3)设计成果如下:污水处理站总平面图(CAD绘制,一号图纸);污水处理站高程图(手工绘制,二号图纸);设计说明书计算书一份。3总结水污染控制工程(1)课程设计是我在大学中的第一个设计,由于我对水污染控制工程比较感兴趣,在日常课程学习的过程和课余时间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积累较多,对理论的学习较扎实,因此本次设计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是我仍然在此次设计中受益不少。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设计是很简单而有趣的,但是由于任务繁重,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太大,而一周的设计时间十分有限,设计期间的忙碌是我们每个人都没有想到的。一周的设计昼夜奋战既艰辛又烦琐。在计算,查阅资料和绘图的过程中,我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耐性,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真正的不足之处。最实际的收获是我深感实际与理论的差别,并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例如在进行平面布置的时候,我根据当地的地形、风向等条件合理的布置了各个处理构筑物和附属建筑物,但是最初没有考虑经济因素,布置出来的平面图占地面积过大,在老师的指导下,合理的改动了平面位置,使得占地面积得到合理的压缩。痛苦的过程背后总会暗藏着胜利的喜悦,当我完成一项任务后,我就会格外兴奋,并准备着攻破下一难关。看着自己亲手做出来的设计,不禁会有几份成就感。当然还有一些不太尽人意的地方值得我以后去修改和提高。最后感谢在设计过程中对我提供帮助的许晓毅老师以及我的同学们,使我顺利地完成大学的第一个课程设计。在设计中,我体会到了那些从事设计行业的工程师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需要怎样的坚持和严谨的态度。附录资料:不需要的可以自行删除玻璃幕墙安装施工工艺流程1、施工准备设计方案送甲方审核,明确钢板、钢拉杆材断面,以便备料;送材料样品供甲方认可,以便设计、加工;协调处理现场施工相关事项;与土建交接基准线;编制详细的可行的材料计划、加工计划和施工进度计划,并保证实施;根据现场情况和设计要求,编制局部分项施工方案(如钢架等),并进行交底;确定水平和垂直运输路线以及施工临时堆放处;了解施工用电分布情况,确定电源的走道方式;检查安装所需用机具及安全设施;10、附件及其他物资准备。11、根据现场情况和施工方案提出脚手架方面的配合要求;12、进行现场办公、加工、材料存放保管、食宿、通讯等安排布置;13、做好技术交底工作。2、测量放线放线时,测量人员必须熟悉有关的施工图纸和甲方给出的现场基准轴线控制网和水平基准线,选择合适的测设方法进行测设。轴线放测时首先应找出相关建筑轴线与轴线的交点,找出所需的楼层控制标高位置,以此为依据进行放线。测量放线使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工具应经检定合格结构使用。水平线的放测采用LNA10激光水准仪,垂直线的放测应采用JD2激光经纬仪,在异形部位可采用电脑辅助方法进行。测量时风力不应大于四级,放线应沿楼板及屋架定出幕墙平面的基准线,从基准线外反一定距离作为幕墙平面,以此线为基准确定桁架构件及玻璃的前后位置,确定整片幕墙位置。3、预埋件检查、连接件安装测量放线完成后,应对事先做好的预埋件进行检查,对补充的预埋件进行安装,预埋件安装应确保预埋件标高偏差:;表面深浅偏差;表面平整偏差:。在预埋件处理完毕后,即可进行连接件安装。连接件除了不锈钢和轻金属材料以外,其他金属材料必须经过热镀锌防腐处。4、现场焊接工艺流程坡口检查记录坡口检查记录焊接安全设施的准备、检查焊接设备、材料准备定位焊接衬垫、引弧板坡口检查坡口表面清理预热焊接焊接外观及超声波探伤检查检查、验收记录焊接施工记录焊接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少焊接变形,消除积累误差。焊接完成后,依照有关焊接标准对焊缝进行检查验收,验收时现场监理工程师应在场并签署验收意见,作为中间隐蔽工程验收。6、施工顺序:脚手架搭设——测量放线——钢结构安装——拉杆安装、调整——玻璃安装、调整——打胶——玻璃清洁——工程验收——成品保护。7、施工方法1)、脚手架搭设在玻璃内、外面各搭设双排钢管脚手架。外架距离玻璃面450mm;内架距离玻璃面650mm。等玻璃清洁完并经过验收后,脚手架才可以拆除。拆除脚手架时要注意成品的保护。2)测量放线测量放线前要求甲方提供有关的轴位线、水平标高等基准线。根据图纸提供的尺寸,放出玻璃的进出控制线及标高线;再根据各钢立柱的轴线放出玻璃分格线及各钢板铰接座的控制线,同时测量各立柱的垂直度,以便铰接座加工时可以预留调整量。3)预埋件安装质量支承结构屋面(楼板)梁(悬梁)上的预埋件应重点检测预埋标高。地锚预埋件,应重点检测标高以保证地锚底板面上的地坪装饰层厚牢的要求,并作必要的拉拨试验。4)支承钢柱、梁安装质量纵向钢柱:检测纵横轴线位置,尤其应检查上锚墩及地锚位置偏差,以保证日后安装钢杆桁架的垂直精度及幕墙立面定位精度。钢杆施加预应力将使梁产生挠曲,在控制主梁标高时,应予以反变形预调控制,以保证幕墙安装完成后,索桁架上端在同一水平位置上。5)地锚的安装质量检查其轴线位置及其与上锚墩间位置偏差以保证索桁架的垂直精度及墙体定位;检查地锚筋板孔的标高是否致;检查地锚底板与预埋件、底板与筋板的焊接质量。c.玻璃提升就位玻璃的提升采用汽车吊辅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