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分区表、等值线图绘制、年河川径流系列一致性处理方法、平原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计算_第1页
水资源分区表、等值线图绘制、年河川径流系列一致性处理方法、平原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计算_第2页
水资源分区表、等值线图绘制、年河川径流系列一致性处理方法、平原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计算_第3页
水资源分区表、等值线图绘制、年河川径流系列一致性处理方法、平原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计算_第4页
水资源分区表、等值线图绘制、年河川径流系列一致性处理方法、平原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计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录A水资源分区表(资料性附录)水资源一级区、水资源二级区、水资源三级区的名称及编码见表A。表A水资源分区表水资源分区名称及编码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编码松花江818A000000额尔古纳河A010000呼伦湖水系A010100海拉尔河A010200额尔古纳河干流A010300嫩江A020000尼尔基以上A020100尼尔基至江桥A020200江桥以下A020300第二松花江A030000丰满以上A030100丰满以下A030200松花江(三岔河口以下)A040000三岔河口至哈尔滨A040100哈尔滨至通河A040200牡丹江A040300通河至佳木斯干流区间A040400佳木斯以下A040500黑龙江干流A050000黑龙江干流A050100乌苏里江A060000穆棱河口以上A060100穆棱河口以下A060200绥芬河A070000绥芬河A070100图们江A080000图们江A080100辽河612B000000西辽河B010000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B010100乌力吉木仁河B010200西辽河下游区间(苏家堡以下)B010300东辽河B020000东辽河B020100辽河干流B030000柳河口以上B030100柳河口以下B030200浑太河B040000浑河B040100太子河及大辽河流B040200鸭绿江B050000浑江口以上B050100浑江口以下B050200东北沿黄渤海诸河B060000沿黄渤海东部诸河B060100沿渤海西部诸河B060200海河415C000000滦河及冀东沿海C010000滦河山区C010100滦河平原及冀东沿海诸河C010200海河北系C020000北三河山区(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C020100永定河册田水库以上C020200永定河册田水库至三家店区间C020300北四河下游平原C020400海河南系C030000大清河山区C030100大清河淀西平原C030200大清河淀东平原C030300子牙河山区C030400子牙河平原C030500漳卫河山区C030600漳卫河平原C030700黑龙港及运东平原C030800徒骇马颊河C040000徒骇马颊河C040100黄河区829D000000龙羊峡以上D010000河源至玛曲D010100玛曲至龙羊峡D010200龙羊峡至兰州D020000大通河享堂以上D020100湟水D020200大夏河与洮河D020300龙羊峡至兰州干流区间D020400兰州至河口镇D030000兰州至下河沿D030100清水河与苦水河D030200下河沿至石嘴山D030300石嘴山至河口镇北岸D030400石嘴山至河口镇南岸D030500河口镇至龙门D040000河口镇至龙门左岸D040100吴堡以上右岸D040200吴堡以下右岸D040300龙门至三门峡D050000汾河D050100北洛河状头以上D050200泾河张家山以上D050300渭河宝鸡峡以上D050400渭河宝鸡峡至咸阳D050500渭河咸阳至潼关D050600龙门至三门峡干流区间D050700三门峡至花园口D060000三门峡至小浪底区间D060100沁丹河D060200伊洛河D060300小浪底至花园口干流区间D060400花园口以下D070000金堤河和天然文岩渠D070100大汶河D070200花园口以下干流区间D070300内流区D080000内流区D080100淮河区514E000000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E010000王家坝以上北岸E010100王家坝以上南岸E010200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洪泽湖出口)E020000王蚌区间北岸E020100王蚌区间南岸E020200蚌洪区间北岸E020300蚌洪区间南岸E020400淮河下游(洪泽湖出口以下)E030000高天区E030100里下河区E030200沂沭泗河E040000南四湖区E040100中运河区E040300沂沭河区E040400日赣区E040500山东半岛沿海诸河E050000小清河E050100胶东诸河E050200长江1245F000000金沙江石鼓以上F010000通天河F010100直门达至石鼓F010200金沙江石鼓以下F020000雅砻江F020100石鼓以下干流F020200岷沱江F030000大渡河F030100青衣江和岷江干流F030200沱江F030300嘉陵江F040000广元昭化以上F040100涪江F040200渠江F040300广元昭化以下干流F040400乌江F050000思南以上F050100思南以下F050200宜宾至宜昌F060000赤水河F060100宜宾至宜昌干流F060200洞庭湖水系F070000澧水F070100沅江浦市镇以上F070200沅江浦市镇以下F070300资水冷水江以上F070400资水冷水江以下F070500湘江衡阳以上F070600湘江衡阳以下F070700洞庭湖环湖区F070800汉江F080000丹江口以上F080100唐白河F080200丹江口以下干流F080300鄱阳湖水系F090000修水F090100赣江栋背以上F090200赣江栋背至峡江F090300赣江峡江以下F090400抚河F090500信江F090600饶河F090700鄱阳湖环湖区F090800宜昌至湖口F100000清江F100100宜昌至武汉左岸F100200武汉至湖口左岸F100300城陵矶至湖口右岸F100400湖口以下干流F110000巢滁皖及沿江诸河F110100青弋江和水阳江及沿江诸河F110200通南及崇明岛诸河F110300太湖水系F120000湖西及湖区F120100武阳区F120200杭嘉湖区F120300黄浦江区F120400东南诸河711G000000钱塘江G010000富春江水库以上G010100富春江水库以下G010200浙东诸河G020000浙东沿海诸河(含象山港及三门湾)G020100舟山群岛G020200浙南诸河G030000瓯江温溪以上G030100瓯江温溪以下G030200闽东诸河G040000闽东诸河G040100闽江G050000闽江上游(南平以上)G050100闽江中下游(南平以下)G050200闽南诸河G060000闽南诸河G060100台澎金马诸河G070000台澎金马诸河G070100珠江1022H000000南北盘江H010000南盘江H010100北盘江H010200红柳江H020000红水河H020100柳江H020200郁江H030000右江H030100左江及郁江干流H030200西江H040000桂贺江H040100黔浔江及西江(梧州以下)H040200北江H050000北江大坑口以上H050100北江大坑口以下H050200东江H060000东江秋香江口以上H060100东江秋香江口以下H060200珠江三角洲H070000东江三角州H070100香港H070200西北江三角州H070300澳门H070400韩江及粤东诸河H080000韩江白莲以上H080100韩江白莲以下及粤东诸河H080200粤西桂南沿海诸河H090000粤西诸河H090100桂南诸河H090200海南岛及南海各岛诸河H100000海南岛H100100南海各岛诸河H100200西南诸河614J000000红河J010000李仙江J010100元江J010200盘龙江J010300澜沧江J020000沘江口以上J020100沘江口以下J020200怒江及伊洛瓦底江J030000怒江勐古以上J030100怒江勐古以下J030200伊洛瓦底江J030300雅鲁藏布江J040000拉孜以上J040100拉孜至派乡J040200派乡以下J040300藏南诸河J050000藏南诸河J050100藏西诸河J060000奇普恰普河J060100藏西诸河J060200西北诸河1433K000000内蒙古内陆河K010000内蒙古高原东部K010100内蒙古高原西部K010200河西内陆河K020000石羊河K020100黑河K020200疏勒河K020300河西荒漠区K020400青海湖水系K030000青海湖水系K030100柴达木盆地K040000柴达木盆地东部K040100柴达木盆地西部K040200吐哈盆地小河K050000巴伊盆地K050100哈密盆地K050200吐鲁番盆地K050300阿尔泰山南麓诸河K060000额尔齐斯河K060100乌伦古河K060200吉木乃诸小河K060300中亚西亚内陆河区K070000额敏河K070100伊犁河K070200古尔班通古特荒漠区K080000古尔班通古特荒漠区K080100天山北麓诸河K090000东段诸河K090100中段诸河K090200艾比湖水系K090300塔里木河源K100000和田河K100100叶尔羌河K100200喀什噶尔河K100300阿克苏河K100400渭干河K100500开孔河K100600昆仑山北麓小河K110000克里亚河诸小河K110100车尔臣河诸小河K110200塔里木河干流K120000塔里木河干流K120100塔里木盆地荒漠区K130000塔克拉玛干沙漠K130100库木塔格沙漠K130200羌塘高原内陆区K140000羌塘高原区K140100

附录B等值线图绘制方法(规范性附录)B.1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图绘制方法B.1.1应选择准确、清晰、有经纬度且能分清高山、丘陵、坡地、平原等的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年降水量等值线图的比例尺可视评价分区面积大小自行确定。B.1.2勾绘等值线时,应以各雨量站的同步期平均年降水量点据为主,不足时辅之以较短系列的均值点据,兼顾整体走向。山区等值线的勾绘,还应考虑降水量随地面高程变化的相应关系,等值线应与大尺度地形分水岭走向大体一致,不可横穿山岭。B.1.3年降水量等值线图的基本线值可采用:25mm、50mm、200mm、400mm、600mm、800mm、1000mm、1200mm、1600mm、2000mm、2400mm、3000mm、4000mm、5000mm。也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B.1.4应对年降水量等值线图进行合理性检查,主要技术要求如下:a)可根据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等值线分布、走向、曲率及高值区、低值区位置等进行合理性检查;b)应参考以往审定的图件成果,针对差异明显区域,宜进行分析论证或作必要修改;c)将等值线图上量算的面平均降水量与根据各雨量站数据计算的值进行比较,误差宜控制在±5%以内,最大不应超过±10%。B.2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绘制方法B.2.1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的绘制,应以与单站均值计算相同的同步期单站Cv值作为勾绘等值线的主要点据,不足时辅之以较短系列的Cv值点据。站点选用原则同年降水量等值线图。B.2.2单站Cv值宜采用矩法计算,可不做适线调整。B.2.3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的线距可采用:Cv>0.3者,线距0.1;Cv≤0.3者,线距0.05。B.3平均年水面蒸发量等值线图绘制方法B.3.1应以同步期单站平均年水面蒸发量作为勾绘等值线的主要点据,选取的水面蒸发量站应尽量与降水量选用站相同。不同型号蒸发器皿观测的水面蒸发量,应统一换算为E601B型蒸发器的蒸发量。B.3.2年水面蒸发量等值线图的线距可采用:水面蒸发量>1000mm者,线距200mm;水面蒸发量≤1000mm者,线距100mm。B.3.3可参照湿度、气温、风速和日照等影响蒸发能力大小的主要气象因子,对等值线图进行合理性检查。B.4平均年干旱指数等值线图绘制方法B.4.1可将同步期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图与平均年水面蒸发量等值线图重叠在一起,用交叉点法(或网格法)求出交叉点(或网格中心)的干旱指数,绘制干旱指数等值线图。也可采用单站点据计算同步期平均年干旱指数,并结合交叉点法(或网格法)进行绘制。B.4.2平均年干旱指数等值线图的线值可采用:0.5、1、1.5、2、3、5、7、10、20、50、100。B.5平均年天然河川径流量(以深度表示)等值线图绘制方法B.5.1在单站同步期平均天然年河川径流量计算的基础上,应选取集水面积为300km2~5000km2的水文站(在水文站稀少地区可适当放宽要求)的年径流深均值作为主要点据,在大江大河的下游还可计算一些区间径流深均值作为补充点据,以便绘制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B.5.2年径流深均值点据一般应点绘在相应集水面积内径流深分布的重心处。当集水面积内自然地理条件基本一致、高程变化不大时,点据可点绘在集水面积的形心处;当集水面积内高程变化较大、径流深分布不均匀时,则应参考年降水量等值线图选定点据位置。各选用水文站的集水范围不应重叠。B.5.3应以年径流深均值点据作为基本依据,结合自然地理情况勾绘等值线。在勾绘等值线时,首先应确定几条主线的分布和走向,然后再勾绘其他线条。当等值线跨越较大山脉时,应有适当迂回,避免横穿主山体;当等值线跨越较大河流时,应避免斜交。B.5.4年径流深等值线图的线距可采用:径流深>2000mm者,线距1000mm;800mm<径流深≤2000mm者,线距200mm;200mm<径流深≤800mm者,线距100mm;50mm<径流深≤200mm者,线距50mm;径流深≤50mm者,线值分别为5mm、10mm、25mm。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B.5.5应对年径流深等值线图进行合理性检查,主要技术要求如下:a)应选择若干个较大支流和独立水系的控制水文站,将从等值线图上量算的天然年河川径流量与单站计算值进行比较,要求相对误差不超过±5%。如相对误差超过±5%时,应调整等值线的位置,直至合格为止;b)对于同一幅等值线图而言,各控制水文站由等值线图量算的天然年河川径流量与相应单站的计算值相比,不应出现相对误差系统偏大或偏小的情况;c)将同期的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图与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进行比较,两张图的主线走向应大体一致,高值区和低值区的位置应基本对应,不应出现一条径流深等值线横穿两条或两条以上降水量等值线的情况;d)绘制年径流深等值线图时应参考以往审定的图件成果,进行对照分析。

附录C年河川径流系列一致性处理方法(规范性附录)C.1实测河川径流系列的还原C.1.1对主要河川径流控制水文站(包括大江大河控制站、流域或区域代表站和控制工程节点站)的实测河川径流量应进行分月还原计算,提出历年逐月的天然河川径流量;对其他选用站的实测河川径流量可只进行年还原计算,提出天然年河川径流系列。C.1.2还原计算应采用全面收集资料和典型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按照评价要求逐年逐月进行。应分河系自上而下、按水文站控制断面分段进行,然后逐级累计形成全流域的还原水量。对于还原后的天然年河川径流量,应进行干支流、上下游和地区间的综合水量平衡分析,检查其合理性。C.1.3对于资料缺乏地区,可按照用水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丰、平、枯典型年份,调查年用水耗损量及年内分配情况,推求其他年份的还原水量。C.1.4通常只需对地表水利用的耗损量进行还原。还原的主要项目包括:农业灌溉、工业和生活用水的耗损量(含蒸发消耗和入渗损失),跨流域引入、引出水量,河道分洪水量,水库蓄水变量等。还原计算时段内天然径流量的计算公式见式(C.1.4)。式中仅列出了对水文站实测径流量影响较大的还原项目,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减项目。…(C.1.4)式中:W——天然河川径流量,单位为立方米(m3);W1——实测河川径流量,单位为立方米(m3);W2——农业灌溉耗损量,单位为立方米(m3);W3——工业用水耗损量,单位为立方米(m3);W4——城镇生活用水耗损量,单位为立方米(m3);W5——跨流域(或跨区间)引水量,引出为正,引入为负,单位为立方米(m3);W6——河道分洪水量,分出为正,分入为负,单位为立方米(m3);W7——大中型水库蓄水变量,增加为正,减少为负,单位为立方米(m3)。C.1.5农业灌溉耗损量是指在农田、林果、草场引水灌溉过程中,因蒸发消耗和渗漏损失而不能回归到水文站以上河道的水量。应查清渠道引水口、退水口的位置和灌区分布范围,调查收集渠道引水量、退水量、灌溉制度、实灌面积、实灌定额、渠系有效利用系数、灌溉回归系数等资料,根据资料条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估算,提出年还原水量和年还原过程。C.1.6工业用水和城镇生活用水的耗损量包括用户消耗水量和输排水损失量,为取水量与入河废污水量之差。可根据工矿企业和生活区的水平衡测试、废污水排放量监测和典型调查等有关资料,分析确定耗损率,再乘以地表水取水量推求耗损水量。工业和城镇生活的耗损水量较小且年内变化不大,可按年计算还原水量,然后平均分配至各月。C.1.7耗损量只统计水文站断面以上自产径流利用部分,引入水量的耗损量不作统计。跨流域引水量一般应根据实测流量资料逐年逐月进行统计,还原时引出水量全部作为正值,而引入水量仅将利用后的回归水量作为负值。跨区间引水量是指引水口在水文站断面以上、用水区在断面以下的情况,还原时应将渠首引水量全部作为正值。C.1.8河道分洪水量通常仅在个别丰水年份发生,可根据上、下游站和分洪口门的实测流量资料,蓄滞洪区水位、水位容积曲线及洪水调查等资料,采用水量平衡方法进行估算。C.1.9水库蒸发损失量属产流下垫面条件变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宜与湖泊、洼淀等天然水面同样对待,不必进行还原计算。C.1.10水库渗漏量一般较小,且可回归到下游断面上,可只对个别渗漏量较大的选用水库站进行还原计算。C.1.11农村生活用水面广量小,对水文站实测径流量影响较小,可视具体情况确定是否进行还原计算。C.2天然年河川径流系列的一致性修正C.2.1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流域下垫面条件,导致入渗、径流、蒸发等水平衡要素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造成径流的减少(或增加)。下垫面变化对产流的影响非常复杂,在还原计算中没有考虑;而在半湿润、半干旱以及干旱地区,许多流域的天然年河川径流因下垫面变化而衰减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应予以考虑,以保证系列成果的一致性。C.2.2应选择代表水文站进行一致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需要进行天然年河川径流系列修正的水文站。C.2.3在单站还原计算的基础上,点绘水文站控制范围内面平均年降水与径流的双累积相关图(用mm表示,下同),找出降水与径流关系发生明显变化的拐点年份。以该年份为分割点,将降水和径流系列划分为前、后两个年段,并对前一年段的天然年径流系列进行修正。C.2.4分别对两个年段绘制年降水与径流关系曲线,两条曲线之间的径流坐标距离即为年径流变化值。C.2.5当选定一个年降水值时,可分别从两条曲线上查出两个对应的年径流深值(R1和R2),采用式(C.2.5-1)和式(C.2.5-2)分别计算年径流衰减系数和修正系数:………………(C.2.5-1)………………(C.2.5-2)式中:T——年径流衰减系数;Ψ——年径流修正系数;R1——前一年段年降水与径流关系曲线上的天然年径流深,单位为毫米(mm);R2——后一年段年降水与径流关系曲线上的天然年径流深,单位为毫米(mm)。C.2.6查算不同量级年降水量的Ψ值,绘制P与Ψ关系曲线,作为天然年河川径流系列修正的依据。C.2.7根据需要修正年份的降水量,从P-Ψ关系曲线上查得修正系数,再乘以该年天然年河川径流量,即可求得修正后的天然年河川径流量。C.2.8针对降水径流关系不稳定、P~R点据散乱的水文站,应分析修正后天然年河川径流量系列的合理性,重点检查“大水小修”、“小水大修”等不合理情况,如有类似问题则应调整修正方法,以保证水文节律的一致性。

附录D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规范性附录)D.1主要水文地质参数确定D.1.1进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应先分析、计算确定相关的水文地质参数。主要水文地质参数的名称、定义、影响因素及定量方法参见表D。表D主要水文地质参数表名称符号定义单位影响因素定量方法给水度μ饱和岩土层中重力水的体积与该饱和岩土层体积的比值无量纲岩土层的岩性及其特征地下水均衡实验场蒸渗仪测定;采集原状土进行简易测筒实验;经验取值法渗透系数K岩土层的透水能力。用水力坡度为1时,单位时间透过单位面积岩土介质的渗漏量表示m3/(dm2)或m/d岩土层的岩性及其特征稳定流或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法;经验取值法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在某时间段内,单位面积上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与该时间段内总降水量的比值,称为该时间段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无量纲包气带岩土层厚度、岩性及其特征;微地形地貌特征;次降水量的大小及其降水强度;降水前包气带含水量;植被状况地下水均衡场蒸渗仪测定;专门降水入渗实验;借用因降水造成地下水水位上升资料计算;类比法渠系渗漏补给系数m在某时间段内,某渠系渗漏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与该时间段内该渠系渠首引水量的比值,称为该渠系在该时间段的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无量纲渠系长度、宽度及过水时间;渠系防渗衬砌状况;渠系两侧地下水埋深;渠系过水水位;渠系两侧包气带岩性及其特征;渠系两侧浸润带在渠系过水前的含水量;渠系过水期间的降水及水面蒸发量采用干、支两级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专门实验;借用因渠系引水造成两侧地下水水位上升资料计算;类比法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β某时间段内,某斗渠控制的渠灌区内,渠灌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与该斗渠渠首在该时间段引水量的比值,称为该渠灌区在该时间段的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无量纲包气带岩土层厚度、岩性及其特征;灌溉前包气带含水量;灌溉方式及亩次灌水定额;年灌溉次数;灌溉期间的降水及水面蒸发量;渠灌区土地平整状况地下水均衡场蒸渗仪测定;专门灌溉实验;经验取值法;类比法井灌回归系数β*用于农田灌溉的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中,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与用于农田灌溉的浅层地下水开采量的比值无量纲包气带岩土层厚度、岩性及其特征;井灌区土地平整状况;亩次灌水定额;年灌溉次数;灌溉前包气带含水量;灌溉期间降水及水面蒸发量地下水均衡场蒸渗仪测定;专门灌溉实验;经验取值法;类比法稳渗率水稻田在水稻生长期,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降水及渠灌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mm/d土壤表层0~30Dm的岩性及其特征;耙田、泡田及晒田的状况灌溉实验法;经验取值法潜水蒸发系数D同一时间段在同一面积上潜水蒸发量与水面蒸发量的比值无量纲包气带岩土层厚度、岩性及其特征;植被状况;水面蒸发强度地下水均衡场蒸渗仪测定;经验公式计算法;类比法基径比ζ某水文站断面河川基流量与天然河川径流量的比值,称为该水文断面所代表的集水区的基径比无量纲产汇流区地形地貌特征、地质构造发育及植被状况;河道两岸阶地宽度及岩土层厚度、岩性及其特征;产汇流区降水频次及次降水强度有水文站断面河川径流监测资料时,利用切割的河川基流量和天然河川径流量直接计算;类比法地下水可开采系数ρ某评价单元地下水可开采量与地下水资源量的比值,称为该评价单元的地下水可开采系数无量纲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质量、含水层厚度和岩性以及为保持开采期不低于某地下水水位以维护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地质不遭受损害等决定的开采条件综合分析计算法D.2补给量、排泄量及地下水蓄变量计算方法D.2.1降水入渗补给量可按式(D.2.1)计算。QUOTE………………(D.2.1)式中:Pr——年降水入渗补给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α——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无量纲;P——年降水量,单位为mm/a;F——面积,单位为km2。D.2.2沿山丘区与平原区界线作垂向计算断面,其中,计算断面的深度为浅层地下水水位至第1个含水层的底板,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法,可按式(D.2.2)计算山前侧向补给量。QUOTE………(D.2.2)式中:Q侧补——年山前侧向补给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KQUOTE——渗透系数,单位为m/d;IQUOTE——垂直于计算断面的水力坡度,无量纲;L——计算断面长度,单位为m;MQUOTE——计算断面深度,单位为m;TQUOTE——年内计算时间,采用365d。D.2.3沿单侧河道段作垂向计算断面,其中,计算断面的深度为浅层地下水水位至第1个含水层的底板的距离,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法,可按式(D.2.3)计算单侧河道段的河道渗漏补给量。QUOTE…………(D.2.3)式中:Q河补——年内t时段单侧河道段侧向渗漏补给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A——每米河长计算断面面积,单位为m2/m;t——年内发生河道渗漏补给的天数,单位为d/a;K、I、L同式(D.2.2)。D.2.4湖库渗漏补给量可按式(D.2.4)计算。QUOTE………………(D.2.4)式中:Q湖库补——年湖库渗漏补给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Q入湖库——年内调入湖库的水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P湖库——湖库水面面积上的年降水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E0湖库——湖库水面面积上的年蒸发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Q出湖库——年内引出湖库的水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E浸——年内湖库周边浸润带的蒸散发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Q蓄变——年末与年初湖库蓄水量之差,当年末湖库水位高于年初湖库水位时取“-”,反之取“+”,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D.2.5渠系渗漏补给量只计算到干渠、支渠两级,可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法,按式(D.2.3)计算渠系两侧的渗漏补给量;还可以按式(D.2.5)计算。QUOTE………………(D.2.5)式中:Q渠系补——年渠系渗漏补给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m——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无量纲;Q渠首引——进入基本评价单元的年渠系引水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D.2.6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包括基本评价单元内斗、农、毛三级渠道的渗漏补给量和渠灌水进入田间的入渗补给量两部分,可按式(D.2.6)计算。QUOTE………………(D.2.6)式中:Q渠灌补——年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β——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无量纲;Q渠田——基本评价单元内包括斗、农、毛三级渠道的年引水量和进入田间渠灌水,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D.2.7井灌回归补给量,可按式(D.2.7)计算。QUOTE………………(D.2.7)式中:Q井归——年井灌回归补给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β*——井灌回归补给系数,无量纲;Q农开——用于农田灌溉的年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D.2.8人工回灌补给量,根据回灌方式,分别采用下列计算方法:a)借助井孔进行人工回灌,称为点式回灌。以进入井孔的水量作为人工回灌补给量。b)借助河渠进行人工回灌,称为线式回灌。可分别按计算河道渗漏补给量的式(D.2.3)和计算渠系渗漏补给量的式(D.2.5)计算人工回灌补给量。D)借助湖库或田面进行人工回灌,称为面式回灌。可分别按计算湖库渗漏补给量的式(D.2.4)和计算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的式(D.2.6)计算人工回灌补给量。D.2.9水稻田水稻生长期,田间的地表面始终处于积水状态,积水包括降水和渠灌水。积水除水面蒸发消耗和通过排水渠排出田间外,还形成对基本评价单元浅层地下水的补给,称为田间入渗补给量。水稻田水稻生长期的田间入渗补给量中,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两部分,可根据水稻田水稻生长期的降水量与渠灌引水量间的比例关系,从田间入渗补给量中估算出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水稻田水稻生长期田间入渗补给量可按式(D.2.9)计算。QUOTE………………(D.2.9)式中:Q水生田——年水稻田水稻生长期田间入渗补给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稳渗率,单位为mm/d;F水——水稻田面积,单位为km2;t’——水稻生长期,单位为d/a。D.2.10地表水体补给量由本附录中D.2.3、D.2.4、D.2.5、D.2.6、D.2.8计算的各项补给量以及D.2.9中的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组成。其中,由山丘区引水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可根据相关山丘区的基径比,采用式(D.2.10)计算由山丘区河川基流量形成的部分。QUOTE……(D.2.10)式中:Q表基——由山丘区河川基流量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ζ——基径比,无量纲;Q表补——由山丘区引水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D.2.11地下水开采量采用调查、统计的方法计算,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D.2.12潜水蒸发量可按式(D.2.12)计算。QUOTE………………(D.2.12)式中:Eg——潜水蒸发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D——潜水蒸发系数,无量纲;E601——E601B型蒸发器观测的水面蒸发量,单位为mm/a;F——面积,单位为km2。D.2.13河道排泄量可按式(D.2.3)计算。D.2.14湖库排泄量可按式(D.2.4)计算。D.2.15地下水蓄变量可按式(D.2.15)计算。QUOTE………(D.2.15)式中:ΔW——评价期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蓄变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当评价期初地下水水位低于评价期末地下水水位时为正值,即在评价期地下水存蓄量增加;当评价期初地下水水位高于评价期末地下水水位时为负值,即在评价期地下水存蓄量减少;h1——评价期初基本评价单元的平均地下水水位,单位为m;可根据基本评价单元内的各地下水水位监测站在评价期初监测的地下水水位,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确定;h2——评价期末基本评价单元的平均地下水水位,单位为m;可根据该基本评价单元内的各地下水水位监测站在评价期末监测的地下水水位,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确定;μ——h1与h2之间岩土层的给水度,无量纲;T'——评价期年数,单位为a;F——面积,单位为km2。D.3相对均衡差计算方法D.3.1评价期多年平均总补给量、总排泄量及地下水蓄变量之间的相对均衡差可按式(D.3.1)计算。QUOTE………………(D.3.1)式中:δ——评价期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总排泄量及地下水蓄变量3者之间的绝对平衡差相对于多年平均年总补给量的相对平衡差,无量纲,用百分数表达。X——评价期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总排泄量及地下水蓄变量间的绝对均衡差,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Q总补——评价期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D.3.2式(D.3.1)中的绝对均衡差可按式(D.3.2)计算。…………(D.3.2)式中:Q总排——评价期多年平均地下水总排泄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X、Q总补同式(D.3.1),ΔW同式(D.2.15)。D3.3通常当相对均衡差不超过±15%时,各项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排泄量及地下水蓄变量基本均衡;当补排平衡分析结果的相对平均衡差超过±15%时,则需要对各项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排泄量及地下水蓄变量进行核实,必要时,应对相关水文地质参数重新定量,直到满足相对均衡差不超过±15%的要求。

附录E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规范性附录)E.1天然河川基流量计算方法E.1.1对于河川径流量有水文站控制的基本评价单元,应按下列工作程序依次进行评价期逐年天然河川基流量计算:a)根据水文站实测的逐日河川径流量资料,在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实测河川径流量的坐标系中,点绘评价期逐年实测河川径流量日过程线。b)本标准推荐采用直线斜割法计算实测河川基流量,即:首先,根据年内实测逐日河川径流量过程线中各下降段曲线组的外包线,采用与年内实测逐日河川径流过程线中各洪峰下降曲线段相拟合的方法,分别确定出年内各洪峰下降曲线段上的拐点;然后,从年内逐日实测河川径流量过程线中各洪峰上升曲线段的初点——实测河川径流量因降水而引起过程线抬升的起始点,至该次降水后洪峰下降曲线段的拐点连成倾斜的直线;各倾斜直线以上的年内逐日实测河川径流量过程线所围括的部分,作为该年实测地表径流量,其余部分为该年实测河川基流量。c)部分山丘区,特别是我国南方一些雨量丰沛的山丘区,从年内逐日实测河川径流量过程线中,难以较准确地确定诸洪峰的起始点和拐点,不适宜采用直线斜割法分割河川基流量。对这些地区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分割河川基流量,但宜在这些地区附近,选择一个或几个可以采用直线斜割法分割河川基流量的水文站的实测逐日河川径流量观测资料,同时采用直线斜割法和采用的其他方法分别分割河川基流量,根据两种方法分割出的河川基流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以分析结果,对采用其他方法分割的河川基流量进行适当修正后,确定为相当于直线斜割法分割的河川基流量。E)当该基本评价单元内,不存在蓄、引、提等人类活动及河道分洪决口等下垫面条件改变情况时,实测的河川基流量即为该基本评价单元的天然河川基流量;当该基本评价单元内,存在蓄、引、提等人类活动及河道分洪决口等下垫面条件改变情况时,应对实测河川基流量进行还原计算,还原后的河川基流量即为该基本评价单元的天然河川基流量。需要进行还原计算的基本评价单元,可采用式(E.1.1)计算天然河川基流量:…………(E.1.1)式中:Rg——天然河川基流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Rg实——实测河川基流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R还——河川径流量的还原水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R实——实测河川径流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E.1.2对于河川径流量无水文站控制的基本评价单元,可根据该基本评价单元的降水特征、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特征和植被状况等下垫面条件,选取附近地区有水文站控制、下垫面条件相同或类似基本评价单元天然河川基流量的计算成果,采用水文比拟法,按式(E.1.2)确定无水文站控制的基本评价单元的天然河川基流量。………………(E.1.2)式中:Rg无——无水文站控制的基本评价单元天然河川基流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F无——无水文站控制的基本评价单元面积,单位为km2;Rg有——有水文站控制的基本评价单元天然河川基流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F有——有水文站控制的基本评价单元面积,单位为km2。E.1.3评价期逐年天然河川基流量之和,除以评价期的年数,即为该基本评价单元的评价期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基流量。E.2浅层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计算方法E.2.1采用调查、统计方法,确定评价期逐年浅层地下水开采量。E.2.2确认浅层地下水开采量的用水户及各用水户的用水量。E.2.3确定各用水户所用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中,农田灌溉回归补给地下水的水量和生活、工业、生态等用水户用水后排入河道的水量。E.2.4可按式(E.2.4)计算浅层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QUOTE………………(E.2.4)式中:Q开净耗——浅层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Q开——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Q井归——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中用于农田灌溉形成的井灌回归补给量,可按附录B.2中式(B.7)进行计算,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Q入河——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中用于生活、工业、生态后,排入河道的退水量,单位为万立方米每年(万m3/a);E.2.5评价期逐年浅层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之和,除以评价期的年数,即为评价期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E.3潜水蒸发量计算方法E.3.1山丘区潜水蒸发量,主要发生在未划入平原区的、面积较小的山间河谷的阶地上。可按附录D中的式(D.2.12)计算山丘区各基本评价单元评价期逐年的潜水蒸发量。E.3.2评价期逐年潜水蒸发量之和,除以评价期的年数,即为评价期多年平均潜水蒸发量。E.4山前侧向流出量计算方法E.4.1发生在山丘区与平原区界线上的山前侧向流出量,与该界线整合的平原区山前侧向补给量,是同一计算量。山丘区一侧某个基本评价单元的山前侧向流出量,可根据与该基本评价单元接壤的平原区山前侧向补给量计算结果,按照接壤的界线长度确定。E.4.2评价期逐年山前侧向流出量之和,除以评价期的年数,即为评价期多年平均山前侧向流出量。E.5山前泉水溢出量计算方法E.5.1发生在山丘区与平原区界线附近溢出的、且未计入山丘区天然河川径流量的山前泉水溢出量,应计入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E.5.2集中发生在某处的一个或多个溢出的泉水,产水区为该泉或泉群在山丘区面积较大的泉域。因此,该处溢出的泉水水量,应分配到整个泉域。当泉域界线不甚清晰时,可将泉水溢出量粗略地分配到泉水溢出处附近的一个或几个基本评价单元。评价期内逐年的泉水溢出量可采用调查、统计方法得出。E.5.3评价期逐年山前泉水溢出量之和,除以评价期的年数,即为评价期多年平均年山前泉水溢出量。附录F水资源总量计算(规范性附录)F.1水资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