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学校公德教育及其价值_第1页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学校公德教育及其价值_第2页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学校公德教育及其价值_第3页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学校公德教育及其价值_第4页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学校公德教育及其价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9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学校公德教育及其价值薛小娟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国战略机遇期执政党建设的主旋律,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策略和实现途径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我们认为加强公德教育,对建立一个民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坚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从“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看,“和谐社会”既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也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既是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更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分化,我国长期来以农村和家庭为主体的社会形态正向以公共生活为中心的社会形态转变,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需要通过公德规范来调节,社会公德在实现人与其生态环境间的动态平衡、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一、对当前学校公德教育的反思当前,青少年公德意识薄弱、公德行为不良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担忧。课桌上布满“伤痕”斑斑点点,墙壁上粘着皆是鞋印、球印,公物损坏严重,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吵闹,公共场所乱丢、乱写、乱贴、乱泼,偷窃、欺骗、逃学和离家出走,迷恋游戏,暴力等行为在中小学生中屡见不鲜。数据显示: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共财物、不爱护公共环境、不尊老爱幼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据《海峡都市报》的调查,41.8%的青少年表示自己经常会无意识违反社会公德。这说明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他们的公德意识呈现下降趋势。青少年公德水平的下降与学校公德教育的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思想上看,长期以来,重私德轻公德的儒家伦理一直潜在地甚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道德教育。我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典型的以家庭为耕种单位的小农经济社会。在这样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社会公共生活不发达的“差序格局”社会里,人们以自我为中心建立社会关系网络,其道德要求是从“己”推及至家人,再推至朋友,相应的道德要素是孝悌和忠信。“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里的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所以,梁启超指出:“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试观《论语》、《孟子》诸书,吾国民之木铎,而道德所从书者也。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一焉。”[1]人们在重视慈孝友悌的家庭私德,甚至因此形成了很有特色的悠久伦理传统的同时,往往又流露出相对轻视社会公德的伦理倾向,以至一些基本的公德规范,如诚实守信、公正守法、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务等,在道德领域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受到漠视。从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看,涉及公德教育的内容很少。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对学生承担家务、生活节俭、尊重和体贴父母、关心照顾长辈和兄弟姐妹等均作出了较详细的规定,但有关公德的条款和内容并不多。当然,公德和私德有不少内容是交叉的,在这里我们不想把私德和公德截然分开,因为任何行为不管是在公共场域还是私域,都具有公德和私德双重规定性,划分公德和私德,应该说只是学理上的抽象。但如果我们以私德类推公德,那就是以私德否定公德,以思想裁剪现实了。事实上,在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尤其是道德行为训练中,公德和私德不分已造成了不良后果。如:不少中学生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但公共卫生习惯极差,有的中小学生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但不尊敬家庭以外的老人,有的中学生勤俭节约,但不知爱惜公共财物等等。因此,我们不能只重视学生在家庭及私人生活中的良好行为习惯,更不能期望以私德来外推公德。即使人人独善其身,也不等于公德良好。况且,独善其身的私德在公共领域可以说是被动性质的。没有积极主动的公德教育,社会道德就不可能发展。从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看,不能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尤其是带有功利主义倾向的“务实”现状也是导致青少年学生公德滑坡的重要原因。在发挥道德教育功能、实现道德教育目标、争取道德教育地位的过程中,学校道德教育在不断地“适应”,“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应试和升学的需要。这些“适应”我们不能说它没有现实意义,但在“适应”的过程中,道德教育似乎仅仅是一种从属物了,甚至虚无了,教育实效又从何谈起![2]我们承认道德教育的“适应”有时是对继往现实的反省、对未来目标的前瞻,但道德教育到底要“适应”谁?怎么去适应?都值得我们深思。二、学校公德教育的内容及途径公德是指适用于社会公共领域中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要求,即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社会公德是一定社会的大多数公民或者全体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和交往中都应该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主要关系。只要生活在公共领域中,公民的活动便无不具有公德的规定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利益关系的反映,是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维护社会安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社会公德运用的范围相当广泛。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遵守的道德规则很多。就学校而言,公德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文明礼貌。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源于“礼”。中国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礼用于人与人之间秩序的建立。礼源于生活,首先表现为一种生活仪式,后才上升到伦理道德高度。[3]从现代社会看,“礼”的核心是人们在言谈、举止、交往之中体现出来的对人的尊重,而这种尊重表现为人们用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及在公共生活中事事处处讲道德的文明行为。文明礼貌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谈吐文雅,待人热情;掌握分寸,得理让人等。二是助人为乐。助人为乐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乐于给别人以某种帮助、支援,使别人得到益处,而自己则从中感到精神和道义上的满足。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注意要尽一切努力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重和关怀老年人;关心帮助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大力帮助那些陷入困难之中的人们。三是爱护公物。国家和社会的公共财产,集体的财产,是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社会性活动、实现共同利益的物质保证。珍惜、爱护公物不仅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公民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的表现。四是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把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已成为现代社会环境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人类社会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于使人们的精神日益丰富、健康,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环境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爱护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维护人文景观、节约自然资源等。五是遵纪守法。从道德教育的立场出发,遵纪守法是公民道德的重要要求之一。因为,法纪往往反映的是最基本的道德关系。一般来说,违法的行为同时也是违背道德的行为。在现在文明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如果没有基本的法律知识,不遵纪守法,不懂得维护宪法的尊严,就不能说是一个文明人,一个有道德的人。学校对培养青少年公德意识、提高公德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发展水平,不能只靠说教,应力求把外在的教育影响变成学生自身社会公德重组的需要,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公德的内化,努力探索学校公德教育的新途径。首先要营造氛围,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要充分利用学校现代化的教学知识性、组织性的优势,加大对社会公德正面信息的传播、渗透。学校还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对传媒信息的筛选、辨析,创造积极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增强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力。教师以身作则,做良好社会公德的表率,也是学校公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是开展人性化心理辅导,深化公德意识,提高道德水平。青少年表现出不良的公德行为往往与他们本身的人性观相关,不少青少年持有“性恶”的观点,不乐于与他人交往,将自我保护起来,认为遵守公德就是自己“吃亏”,甚至会发展成为“损人利己”的违法犯罪行为。这需要学校加强心理教育工作,根据这样的人性观进行心理辅导,有效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困扰。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真诚友爱等。三是既要注重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又要突出社会公德中和谐的社会精神的培育。在加强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训练的同时,还需要将社会公德中所倡导的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的和谐的社会精神内化。四是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公德践行。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4]公德教育要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符合青少年特点,如我们学校精心策划开展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值周活动,让学生担任值周校长,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在扮演该角色的过程中,激发自身追求真、善、美,追求社会大环境和谐的内部需要,自主完成社会公德的内化过程。积极倡导开放式教育,接触现实的公共生活,丰富青少年的公共生活经历,通过道德实践,认识并实践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在活动中体验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在经历中形成良好的公德行为,逐步实现公德中的最高层次道德理想。三、学校公德教育的价值从伦理学意义上说,和谐社会即是社会的多元利益主体通过道德的认同和行为的协调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良好的道德关系和精神氛围。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公德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因为公德是整个道德体系中最坚实的基础和支柱。它直接影响到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和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加强公德教育有利于人们改善工作作风,造就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促进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等私德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公德教育作为道德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反映,体现着一定的社会道德现象对于个人、群体和社会的意义。公德教育对于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一)启蒙价值。学校的公德教育首先是道德启蒙活动,其首要任务是启发青少年学生知善恶。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学生正确区分善恶美丑,抑恶扬善的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需要通过教育灌输和合理引导,尤其是价值观念上的启发和引导。学校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向学生灌输公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能力,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公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从而完善学生的德性,这种以人为本、完善人的道德启蒙活动,也正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的归宿。(二)信奉价值。是指通过公德教育,使青少年学生不仅明确公德的形式要求,尤其是领悟到公德背后伦理道德的价值指向,从而形成对公德规范信赖遵奉,公德教育的信奉价值有三个特征:首先是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它针对的是各种类型的青少年;其次是教育内容的深入性,既是规范形成的阐述,更是规范背面道德基础的揭示;再次是教育目标的升华性,通过解析公德规范的内在精神,使学生形成对公德规范的共鸣与认同感。信奉价值主要是通过充分展示公德规范的合理性和确定性,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形成对公德的信赖与崇敬,从而形成道德信仰;通过深入揭示公德的社会伦理关系,促进学生形成对公德规范的认可和赞同;通过解析公德规范内在的思想、宗旨和观念,进而促使青少年形成对公德规范精神的领悟与情感。[5]重振道德信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道德信奉危机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原因,道德信奉危机不仅损害了社会公平和正义,也影响了社会安定和团结,败坏了社会风尚和秩序。(三)规制价值。是指加强对青少年的公德教育,使学生明确公德规范所设置的行为基础,从而引导青少年调整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规范。公德教育的规制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德教育具有明晰道德规范所设置的应然行为标准的作用,也就是公德教育的基准价值;一是公德教育具有引导作用,公德教育通过作用于青少年的意志,促使学生实施符合公德的行为,避免出现违反公德规范的行为。公德教育的引导价值是基准价值的自然延伸。公德规范所设置的应然行为标准是对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的一种宣告。从这种宣告中,青少年确立了是非善恶的标准,以自觉地实施有益于社会的行为。对于违反公德、潜在违反公德的青少年来说,这是一种无价值行为的警示。这种宣告也告诫他们,严重的无价值行为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极为严重的不利后果,从而迫使他们放弃违反公德的意图,顺应规范的引导。[6](四)发展价值。从教育的角度看,公德不仅仅是建立在相同价值关系上的文化传统,公德教育也不是简化的规范和理念的灌输。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道德同时表现为一种独立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也是一种个体与外部世界进行联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是非的判断、如何面对矛盾冲突,能不能耐挫折和压力,能不能与社会和谐共处等等。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处理事务的能力,其根本也是一种道德能力。道德能力在能力体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因为道德不仅事关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一个人如果道德能力强而其他能力弱一点,他至少会有所作为;但如果其他能力强而道德能力弱甚至差,那他就会危害社会,能力越强,危害越大。道德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同时也有助于自我心理状态的调整。由此可见,道德能力不仅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必备要素,也是青少年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和前提。参考文献:[1]李华兴吴嘉勋编著.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2]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王健敏著道德学习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朱永新著.新教育之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