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威廉姆•福克纳《坟墓的闯入者》的种族印象观_第1页
论威廉姆•福克纳《坟墓的闯入者》的种族印象观_第2页
论威廉姆•福克纳《坟墓的闯入者》的种族印象观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威廉姆·福克纳《坟墓的闯入者》的种族印象观

摘要: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坟墓的闯入者》对种族刻板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其中包括种族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强化过程、种族刻板印象的危害性以及反抗种族刻板印象的积极意义这几方面。小说体现出作

者进步的种族观。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坟墓的闯入者》;种族

威廉姆·福克纳(1897—1962),是美国20世纪文学史中最出色的作家之一。他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的作品在现代文学中最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精神。他生活在对文化和文学繁荣十分有利的历史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美国南方——这个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十分保守的传统社会迅速解体,开始了充满新旧势力和新旧观念激烈冲突的现代化进程。成就辉煌的南方文艺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一历史性变革时期的这种激烈冲突的产物。《坟墓的闯入者》(以下简称《闯入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重要作品之一,首次出版于1948年,这是一部获得不少国外评论家充分肯定的小说。本文将探讨《闯入者》对种族刻板印象的剖析,具体包括种族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强化、种族刻板印象的危害性以及反对种族刻板印象的意义这几个方面。

一、种族刻板印象的形成

在《闯入者》中,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也通过这种“质询”的方式成功地掌控了其中的四类白人,即“第四巡逻区人”、杰弗生镇民、查尔斯·马利逊(即契克)、律师加文·史蒂文斯,使他们成为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主体,分别接受了“黑色的野兽”、“黑鬼”及“桑博”这三种针对黑人种族的刻板印象。“第四巡逻区人”是极端种族主义分子,受到激进种族主义的影响,认为黑人是“黑色的野兽”。杰弗生镇民与第四巡逻区人有所不同,他们对镇里的黑人并无刻骨仇恨,但是,他们也受到种族主义的麻痹,对黑人持有“黑鬼”这种刻板印象。在镇民们眼里,一方面,“黑鬼”是奴性十足的;另一方面,“黑鬼”骨子里还是狡邪凶蛮的。少年契克是在杰弗生镇成长起来的人,对社区有强烈认同感,起初也认为黑人就是“黑鬼”。律师加文·史蒂文斯则与第四巡逻区人和杰弗生镇民的种族观念保持着距离,他具有较强的正义感,对黑人一贯同情,代表着杰弗生镇中少数对黑白种族关系持开明态度的人。然而,就是加文也未能摆脱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质询”,他对黑人种族抱有“桑博”这种负面刻板印象。总之,上述四类白人都回应了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质询”,因而对黑人种族都抱有负面的刻板印象。

《闯入者》中的白人接受种族刻板印象后,也是通过反复的“选择性感知”来强化这种错误认知,这在小说中突出体现在杰弗生镇民身上。杰弗生镇的一家食杂店老板利勒先生就是镇民中以“选择性感知”强化种族刻板印象的典型。利勒先生和其他镇民一样,对黑人种族持有“黑鬼”刻板印象。当某些黑人在他店里顺手牵羊,拿走点不值钱的小东西时,利勒先生虽懒得去计较,但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事实上,某些黑人爱贪小便宜的根源在于种族压迫导致的赤贫生活,绝非与生俱来的。利勒先生可没有这种觉悟,在他看来,所有黑人都是“黑鬼”,天生就是小偷的德性。这样,通过有选择性地反复感知黑人的一些不端行为,“黑鬼”刻板印象就在利勒先生的心目中不断强化乃至扎下了根。杰弗生镇民也和他们的代表利勒一样,通过“选择性感知”的过程,不断强化头脑中的“黑鬼”刻板印象,以致成为一个被种族主义意识形态麻痹的整体。在小说中,在等待看路喀斯受私刑的场面时,形形色色的杰弗生镇民彼此间的差别仿佛消失了,他们“不是许多面孔而是一张脸,不是一群甚至也不是五花八门的一片而是一张大写的脸:即非贪婪也非心满意足而只是活动着,没有感情,没有思想甚至没有激情”。这就表明,通过反复的选择性感知,杰弗生镇民对黑人种族的刻板印象积重难返,成为路易斯·阿尔都赛所称的“自发或自然地生活在意识形态中”的主体。

二、种族刻板印象的危害性

在《闯入者》中,种族刻板印象的危害首先体现在它们使四类白人以各种偏执心理看待黑人种族及黑人路喀斯。在“黑色的野兽”这种刻板印象的掌控下,“第四巡逻区人”心态极度扭曲,他们对黑人种族怀有刻骨仇恨,绝不允许黑人在自己的领地存在,他们的居住地“第四巡逻区”因而“变形为独立和暴力的同义词”,令黑人避之唯恐不及。在镇民们看来,桀骜不驯的路喀斯显然不愿做“黑鬼”,因为路喀斯平时穿着十分考究,在白人面前体现出强烈的自尊,他“不肯接受某个不单是黑人而且是乡下黑人行为方式中哪怕是小小的规范”。镇民们因而对路喀斯十分不满,内心蓄积起强烈的报复情绪,总盼着让路喀斯做回“黑鬼”的机会早日降临。“桑博”刻板印象也使得加文律师对黑人有一种偏执心理。在他看来,黑人一方面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但在另一方面,他们比白人要“稍次一档”并且“缺乏文化修养”。因此,加文对镇里的黑人既有同情,又有猜忌,常常用一种恩威并用的家长式作风来对待他们。

因此,《闯入者》中的四类白人执着于各自的种族刻板印象,对黑人有程度不同的偏执心理。错误的观念是错误行动的先导,它无疑会给黑白种族关系带来危害,这在《闯入者》中的“路喀斯案”(以下简称“路案”)里得以充分体现。“路案”是白人克劳福德·高里陷害黑人路喀斯的一桩案件。由于真凶克劳福德·高里的精心策划,案件发生时,路喀斯恰好被人发现站在死者文森·高里旁边,而且手中还拿着一把冒烟的枪。路喀斯因而成为“路案”最大的嫌犯。然而,“路案”有一个事实不容忽略:路喀斯是在枪响两分钟后才被人发现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路喀斯并不具备现场作案的充分条件。但是,《闯入者》中的四类白人由于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作祟,起初都罔顾或忽略这一事实,对“路案”判断错误并因此都未能以妥当的方式处理案件。

“路案”伊始,第四巡逻区人和杰弗生镇民(包括契克)都根据各自的种族刻板印象,想当然地认为是路喀斯杀了文森,该受到私刑处罚。由于文森是来自第四巡逻区,第四巡逻区人对案件反应激烈,他们发出“高声而愤怒的喧嚣”,决定以残酷的私刑来处理路案,等安息日一过就对路喀斯动刑。杰弗生镇民也一致支持第四巡逻区人的决定,因为“路案”提供了一个契机,可以满足他们对路喀斯的报复心理。在周一这天,杰弗生镇民又不约而同地齐聚监狱旁的广场,等待看私刑的场面。因此,杰弗生镇民在路案中成为第四巡逻区人的同谋,他们“通过来到私刑现场,表示出对处决行动的许可和积极认同”。

律师加文明确反对私刑,试图依照法律程序处理案件,在这一点上与第四巡逻区人和杰弗生镇民针锋相对。然而,“桑博”刻板印象同样阻碍了他对路案的判断和处理。路案发生后,加文为之积极行动起来。他首先向县司法官了解一些案情,还到监狱探问了路喀斯。然而,由于加文带着刻板印象的有色眼镜来看待路喀斯,认为他有暴力倾向,因此,他犯了不该犯的错误,仅根据一些旁证就做出路喀斯是凶犯的结论。在这种误判的基础上,加文对路喀斯显示出十足的“家长”威严,以命令的口吻要求路喀斯承认自己过失杀人以便能获得死罪赦免,以后再寻求保释。加文这种处理“路案”的方案当然遭到了倔强的路喀斯的坚拒。

三、对种族刻板印象反抗的意义

契克就是这种具有质疑精神的意识形态主体。年方十六的少年契克是在杰弗生镇成长起来的人,起初接受了“黑鬼”刻板印象。他的心理在一段时期和镇民们一致,想报复路喀斯,让他做一回坏“黑鬼”。路案发生之初,他也认为路喀斯是凶手。但是契克的年龄尚小,并且敏感聪颖,可塑性强,特别是他有过和路喀斯的特殊交往经历,这些因素使他“代表了约克纳帕塔法县白人的救赎潜能”,能不断地质疑“黑鬼”刻板印象。

契克与路喀斯的特殊经历源于契克十二岁那年的冬天。当时他掉进一条结冰的小溪中,被路过的路喀斯发现后救起,这个时刻他观察到的路喀斯和杰弗生镇民的描述迥异。随后在路喀斯的家中,路喀斯让他裹着百纳被,坐在温暖的炉火边暖身子,还把自己的饭菜端给他吃,这又让契克觉得路喀斯和自己的外公一样亲切。对现实的敏感就使得契克开始质疑杰弗生镇强加给他的“黑鬼”刻板印象。然而,这种刻板印象的力量仍然强大。契克于是拿出七角钱硬币作为报酬,扔到地上,想让路喀斯低头弯腰捡起来,借此确立他和路喀斯的尊卑关系,让路喀斯做回“黑鬼”。不料,路喀斯命令和契克同来的两个黑人小孩把钱捡了起来还给契克。这样,“黑鬼”刻板印象再次受到契克的质疑。数年后,当路喀斯妻子莫莉去世的时候,契克亲眼目睹了路喀斯黯然神伤的样子,再次真切感受到路喀斯也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白人没有任何区别。这样,通过多次与路喀斯的互动,一个充满自尊、感情深厚的真实的路喀斯形象也逐渐进入契克的内心,与杰弗生镇灌输给他的“黑鬼”刻板印象形成了对话。

通过逐步质疑“黑鬼”刻板印象,契克在思想觉悟上已比加文进了一步,因而他在路案上比加文走得更远,行动更得力。当契克听到路喀斯解释说克劳福德不是自己的枪打死的时,他就认识到案件可能另有隐情,不能因为路喀斯的肤色而让他成为“替罪羊”。契克因此接受路喀斯的委托,决定冒着风险去第四巡逻区掘坟验伤。由于时间紧迫,他毅然跃身马上,和另两人一起连夜历经三小时的奔波赶到十英里外的第四巡逻区,结果他们在文森·高里的墓中发现的是另一个白人的尸体,这就为路案的公正解决提供了关键的证据。契克的重要发现也促使加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采取果断行动,连夜把路喀斯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解除了令人窒息的私刑风险并最终使“路案”得以公正处理。

结语

当然,人们对作者的批评也不是空穴来风。在实际生活中福克纳对黑人的态度就是矛盾的。当种族主义横行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公开谴责种族主义的暴行。他甚至把自己的诺贝尔文学奖上得来的钱拿出一部分来设立奖学金资助黑人的教育。但在黑人民权运动兴起之后,他又要求黑人“慢慢来,暂停”。和他小说中的加文的行事如出一辙,这就难怪被人误会了。事实上,他身上有南方知识分子的通病,他本人也像小说中成长起来的南方新一代一样,无法摆脱社会、历史和家庭对他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陶洁.

成长之艰难——小议福克纳的《坟墓的闯入者》

[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0(00)

[2]闫俊玲.

HYPERLINK"/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ZWDM200602020&dbcode=CJFQ&dbname=cjfd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