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E2012课件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E2012课件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E2012课件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E2012课件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E2012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E主讲人:黄有东一、授课时间:4-15周。二、授课方式:三名老师讲授(4+3+3)。三、授课内容:绪论、文、史、哲、艺等。人文。四、考核:平时成绩(30%、考勤、作业)+卷面成绩(60%开卷)。绪论一、文化(一)“文化”在中国的意义生成1、“文化”的古典意义2、“文化”的现代意义(二)“文化”在西方的意义生成1、“文化”的古典意义2、“文化”的现代意义(三)“文化”释义二、中国文化(一)中国文化与汉学(二)中国文化圈三、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主体内容(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学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主体:士、农、工、商、兵、游民一、士与中国文化

(一)“士”的起源与分野

1、读书人

2、战士(二)“士”的文化涵养与成“士”必备1、知识修养:文史哲、琴棋书画2、哲学支撑:五经四书(三)“士”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追求1、士的文化理想2、士的价值追求(四)“士”的生存之道1、人生哲学2、为官之道二、“农”与中国文化

(一)“农”的起源与分野

1、读书人

2、耕读传家(二)“农”的文化涵养与成“农”必备1、知识修养2、哲学支撑:农家(三)“农”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追求1、农的文化理想2、农的价值追求(四)“农”的生存之道1、人生哲学2、农民运动三、“工”与中国文化(一)“工”的起源与分野

1、工匠、手工业

2、技术人员(二)“工”的文化涵养与成“工”必备1、知识修养2、哲学支撑:墨家(三)“工”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追求1、工的文化理想2、工的价值追求(四)“工”的生存之道1、科学不足2、技术发达3、手艺:师徒四、“商”与中国文化(一)“商”的起源与分野1、奸商2、儒商3、红顶商人(二)“商”的文化涵养与成“商”必备1、知识修养2、哲学支撑:墨家(三)“商”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追求1、工的文化理想2、工的价值追求(四)“商”的生存之道1、官商勾结2、商人规则3、徽商、晋商六、“游民”与中国文化(一)“游民”的起源与分野

1、灾难:天灾人祸、战乱2、分野:侠、贼、乞丐(二)“侠”、“贼”与“丐”的文化涵养与成“侠”、“贼”与“丐”必备

1、知识修养2、哲学支撑:墨家(三)“侠”、“贼”与“丐”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追求1、“侠”、“贼”与“丐”的文化理想2、“侠”、“贼”与“丐”的价值追求(四)“侠”、“贼”与“丐”的生存之道1、“侠”:维护正义2、“贼”:掠夺3、“丐”:无力乞讨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壮暮年期:宋元明清(一)中国民族的融合格局的加强(二)中国文化元典的诠释学登峰造极与末路(三)文化中国观念的加强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与复兴:晚清以来(一)中国传统文化危机之始(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一)内涵、类型、特质(二)形成、发展阶段、特点(三)现代审视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一)和谐理念的内涵(二)和谐理念的由来和发展(三)中国传统和谐观的基本内容(四)和谐理念的评价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一)“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类型(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质(四)“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一)内涵:人文、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二)基本内容(三)思想特质(四)现代审视五、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何谓文化精神(内涵、内容、对象、范围、特质)(二)何谓中国文化精神(内涵、内容、对象、范围、特质)(三)何谓中国民族精神(内涵、内容、对象、范围、特质)第六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复兴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之始

(一)宋代文化转型的缺失(二)明代文化启蒙运动的不幸(三)清代的文化偏执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批判(一)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中国(二)“五四”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清算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一)“五四”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二)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归

1、国学热2、复古浪潮3、汉学热第一讲文化

“文化”的英法文名是Culture,德文名是Kultur。

罗威勒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字来概括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着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的手里以外,无处不在。”吴修艺:“文化部门主管‘文化’,主要指领导艺术、文博、图书馆等单位,这种习惯性概念,与教育、学术等有区别;再扩一点的理解,便是再理论研究中经常使用一般的‘文化’定义,指观念形态,就是说,除了政治、经济、军事等,都可以说是文化;更广的定义,则是文化学者所使用的‘文化’概念,里面无所不包,政治、经济、军事的问题都涉及,一部‘文化史’,几乎就是‘通史’的同义语。”(《中国文化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一、“文化”概念在中国的普遍意义生成

1、“文”的意义生成:从自然形式进于精神道德内容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1)作为“自然形式”的“文”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国语·郑语》:“物一无文,声一无听”。《毛诗序》:“声成文,谓之音”,孔颖达《毛诗正义》就释为:“使五声为曲,似五色成文。”(二)“文化”概念在中国的现代阐释

关于文化即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制度的理解,在我国一直保持至近代。

1、早期文化定义

梁启超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累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

蔡元培说:“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

梁漱溟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胡适说:“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

阎焕文说:“文化是人类的生命力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的交流,历史的传授,发扬所产生的有生命的东西。”

贺麟说:“所谓文化,乃是人文化,即是人类精神的活动所影响、所支配、所产生的。”钱穆说:“我认为文化只是“人生”,只是人类的“生活”。”

又说:“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又说:“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陈序经:

在《中国文化的出路》说:“文化可以说是人类适应时境以满足其生活的努力的工具和结果。”又在《文化学概观》中说:“文化既不外是人类适应各种自然现象或自然环境而努力于利用这些自然现象或环境的结果,文化也可以说是人类适应时境以满足其生活的努力的结果。”

张岱年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韦正通说:“文化实包涵人类一切的活动,以及这一切活动所产生的总成绩。”

李宗桂说:“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又说:“文化是具有特定民族特色的,反映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国民品性、精神风貌、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国艺术体系:文学

一、文学

(一)文学涵义

“兹不为文学立定义者,以文学如天童舍利,五色无定,随人见性,向来定义,既苦繁多,不必更参之鄙见,徒益争端。且他学定义均主内容,文学定义独言功用——外则人事,内则心事,均可著为文章,只须移情动魄——斯已歧矣!他学定义,仅树是非之分;文学定义,更严美丑之别,雅郑之殊——往往有控名责实,宜属文学之书,徒以美不掩丑,瑜不掩瑕,或则以落响凡庸,或乃以操调险激,遂皆被屏不得于斯文之列——存在判断与价值判断合而为一,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凡此之类,恒情所息,此非专著,故勿论也。然如樊川所谓‘杜诗韩笔’,有识共赏,不待寻虚逐微,立为定义,始得欣会其文章之美,是则文学虽无定义,固有定指焉。”

——《中国文学小史序论》钱锺书1、古代的理解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

孔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熟悉古代文献的,子游、子夏。”

《汉书·董仲舒传》:“重禁文学,不得挟书”。

学术,儒学。

《史记·懦林列传》:“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响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文与笔。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庾以笔才途亲,温以文思益厚。”其《总术篇》又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传统目录学:经史子集。古代文学:诗赋、词曲、小说、文章。(袁行霈)

2.现代的理解现代的文学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日常语言有所差别。科学语言是实指的;文学语言是感性的;日常语言是实用的、较随意的。艺术媒介:声音、线条、色彩、文字、泥巴。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二、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的分类

1、代表时代成就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

了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二)中国文学的独立性问题

政治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曹丕,《典论·论文

》)

(三)中国文学的教化功能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论语·阳货》)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界整风时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怨刺说诗言志说文以载道说文以明道说风骨说兴寄说

(四)中国文学创作的职业化问题

1、第一位作家

2、退而为文3、诗穷而后工

4、愤怒出诗人/发愤著书说

(五)中国文学的诗性特征

1、代表中国文学成就。

2、抒情小诗,弱叙事。3、强调意境,写意。

4、中国源头为小诗,高峰为诗。

5、叙事文学诗化。世界最古老的史诗是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中国的《格萨尔王传》、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里亚特》、《奥德赛》等都是著名的史诗。古希腊伟大的戏剧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俄狄浦斯王》)、同埃斯库罗斯(Aeschylus)(《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美狄亚》(Medea))并称的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阿里斯托芬(喜剧):《阿卡奈人》。

第二讲中国诗歌之《诗经》

一、何谓“诗”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诸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严羽(南宋

)《沧浪诗话》说:“诗者,吟咏性情也。”

喜、怒、忧、思、悲、恐、惊。二、中国“诗”的发展二言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吴越春秋》)

断竹,把竹子砍下来;续竹,把竹子接起来,作成弓箭;飞土,出发打猎了,尘土飞扬;逐肉,箭头追逐着动物,射到猎物了。把一个原始的狩猎场面写的多生动,多有气势!

四六句:诗经;

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七言诗:绝句、律诗;

长短句:词;

自由诗:新诗、现代诗。三、《诗经》(一)《诗经》概说

1、《诗经》名称、篇目及作者

《诗经》,原名《诗》

:第一部诗歌总集。305篇。“诗三百”。“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

2、《诗经》六义:

《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jué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诗经》按照音乐不同分为:“风”、“雅”、“颂”:

“风”:地方音乐。15国风。“声调”。《秦风》、《魏风》,陕西调、山西调。一般黄河流域。乐歌。“雅”:“王畿之乐”。周王朝直接统治。“正也”。“正声”。乐歌。《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专门用于宗教祭祀的音乐。乐歌。《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诗经》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事。“比”:借物托情。譬喻。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诗经》的比兴手法。

比:就是譬喻,诗中运用譬喻,从而使诗歌形象更鲜明。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的开头,是诗歌一种特别的开端。比兴的结合,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文化体系。

3、《诗经》的编集

(1)采诗说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班固《汉书·食货志》)“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

(2)献诗说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国语·召公谏弭谤》)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

(3)删诗说

“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王充《论衡·正说》)4、《诗经》的流传:四家诗名称传者国别今古文流传情况齐诗辕固生齐今文亡于三国鲁诗申培公

鲁今文亡于西晋韩诗韩婴燕今文亡于北宋毛诗毛亨鲁古文流传至今毛苌赵

5、诗经的文学价值与艺术特点

从《诗经》开始,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此后,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而《诗经》本身被简称为“风”。《诗经》以四言诗为主,讲究节奏和用韵;常有重章迭句,多用赋比兴手法;不少优秀的篇章形象鲜明、描写精彩;风格或慷慨雄壮,或朴素优美,或深沉凝重,富有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影响深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sù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二)

《诗经·秦风·蒹葭》1、诗意:

(1)讽刺说:汉代《毛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2)诗意不定说:宋代朱熹作《诗序辨说》指斥《毛诗序》穿凿附会,认为:“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伊人,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

(3)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诗经通论》)

(4)怀人说:清代学者汪凤梧说:“《蒹葭》,怀人之作也。秦之贤者抱道而隐,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以蒹葭起兴而怀之,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庶几一遇之也。……”

(5)求爱说:近代学者余冠英先生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琼瑶《窗外》主题曲《在水一方》爱情诗歌。

(6)朦胧诗说:现代诗经研究名家陈子展先生称“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

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足迹。

却见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琼瑶/词林家庆/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古歌中他们这样唱着

在我逆流追溯的水上

你白雾迷离中擦肩而过的伊人

那惊鸿的一瞥

已叫我醉了心魂

险滩卷着狂涛

猛浪急若飞奔

我是随波翻转的覆舟

跌跌撞撞地搁浅在荒芜的渡口

那雾湿的芦苇

也等得憔悴了

那参差的荇草

也枯萎败落了

而我还在河滩

舔舐着苦涩斑驳的心

我想是迟了

一定是迟了

任凭我怎么去追寻

你的螓首峨眉你的玉骨冰肌

都已消失在朦胧的水雾里

我听到了我的身体内碎裂的声音

伊人你终究是个千年的梦呵

伊人你这擦肩而过的红颜

是否我终究是要在与你的错失里

遗憾一生记得小女子毕生所看的第一本小言就是<<在水一边>>(好像有点偏题了),感觉真的是一种很好的氛围,朦朦胧胧,悠悠怨怨,期期盼盼,朝朝暮暮,缠缠绵绵,萋萋离离。。。

3、冯骥才伊人伊人在水一方,从春到夏蒹葭苍苍。道路总是缥缈如带,伊人总是梦里新娘。啊,伊人,

月儿已被流水漂白,你的美丽让我忧伤。伊人伊人在水一方,从秋到冬白露为霜。箫声总是如泣如诉,伊人总是国色天香,啊,伊人,

雁字已经飘零南天,你在风中不要着凉。4、郭沫若我昨晚一夜没有睡觉,清晨往河边去散步。水边的芦草依然还是青青地,草上的白露已经凝成秋霜了。我的爱人明明是站在河的那边,我想从上渡头去赶他,路难走又太远了。我想从下渡头去赶他,他又好像站在河水的当中一样。啊,我追逐的只是一个幻影呀!(三)《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音词)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音结,上飞)之颃(音航,下飞)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助词),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音续,勉励)寡人。《邶风·燕燕》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一首送别诗歌,可谓“万古送别之祖”。本诗通过卫国君主送别妹妹远嫁南国,表现了兄妹之间骨肉同胞之情。“送别”是我国古代诗歌重要题材。送别诗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甲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四)《诗经·卫风·伯兮》伯兮朅(音窃,威武貌)兮,邦之桀(同杰)兮。伯也执殳(音殊,兵器)

,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音嫡,悦)为容!其(维)雨其雨?杲杲(音稿,日出明亮貌)出日。愿(同慭,音胤,忍痛)言思伯,甘(苦)心首疾。焉得谖草(即萱草,忘忧草)

,言树(栽种)之背(北堂,后庭)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音妹,心痛而病)

。《诗序》:“刺时也。言君子行役,爲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这是一首思妇诗,表现了丈夫久役不归,妻子怀念远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诗中的主人公一方面为丈夫的英武出众感到骄傲,另一方面又因其出征而对他深切思念,曲折含蓄的反映出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五)《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初生)止(语辞)

。曰归曰归,岁亦莫(同暮)止。靡家靡室,玁狁(音险允,北狄,匈奴)之故。不遑(暇)启(危坐)居(安坐)

,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聘问,问候)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十月为阳)止。王事靡盬(音古,止息),不遑启处(即启居)

。忧心孔(甚,很)疚(病痛),我行不来。彼尔(同薾,花盛貌)维何,维常(常棣)之华。彼路(同辂,大车)斯何(同维何)

,君子(即将帅)之车。戎车既驾,四牡(雄马)业业(壮大貌)

。岂敢定居(即安居)

,一月三捷(同接,交战)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音揆,雄强,威武)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音肥,庇护,掩护)

。四牡翼翼(安闲貌),象弭(音米,弓之一种)鱼服(鱼皮制的箭袋)

。岂不日戒(日日警戒)

,玁狁孔棘(很紧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一首征战诗。是离家远征的士兵归途中的咏叹,表现了对战争的复杂情感和矛盾的心理。

《诗序》:“《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音险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与诗意不符。第三讲中国文学之小说

一、小说涵义

1、三教九流与小说家

三教:儒教(以孔子为代表)、佛教(释迦牟尼创建)、道教(东汉张道陵创立,到南北朝盛行起来)。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小说家地位低,被排斥在外。

九流也有分为:

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2、早期对小说的定义:

古代小说观念:小说是琐碎之言街谈巷议残丛小语。

《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於大达亦远矣。”

(1)汉代桓谭《新论》:“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家理事,有可观之辞。”

(2)《汉书.艺文志》其“诸子略”:“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3、“小说”之为小

(1)言者小:庶民;(2)所言者小:小道新闻;

(3)作用小:不合大道,不能经世致用。俗民们的言谈传说,是一种口头文学,后来由小官们收集成文。

4、现代对小说的基本要素至少有三:(1)完整的故事情节。

(2)有性格形象鲜明的人物角色。

(3)合理的结构。如果要完全符合这些要素,则中国至少要到唐代才算发展出真正的小说(唐传奇)。魏晋南北朝以前起源魏晋南北朝发展(文、史分开)唐代成熟(小说脱离历史成为文学)宋代再发展(出现了小说专称)明代再发展(文人独立创作)明、清高峰神话、寓言、史传志怪、志人小说传奇小说话本拟话本章回小说等时间发展阶段二、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三、中国古代神话

1、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

(1)开辟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采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这一类的神话,甚至有些还有不少有趣的相似性。在中国,是女娲;希伯来则是他们信奉的耶和华上帝;古希腊神话中则是普罗米修斯。他们都是些对人类充满慈爱和关怀的神。

(2)第二类属于自然神话,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像《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3)数量最多的是第三类——英雄神话,这类神话产生比前两者稍晚,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同时,也可说是人类某种劳动经验的概括总结。这时候,原始人类已经不再对自然界产生极端的恐惧心理,有了一定的信心,开始把本部落里具有发明创造才能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加以夸大想像,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中国古代的神农、黄帝、尧、舜、禹、后稷等。《夸父追日》、《鲧和禹治理洪水》。

2、中国神话的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第二、神话中的英雄任务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第三、不论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热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3、中国古代神话散见于各种书籍,其中现存最早、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经》。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就出自《山海经》。另外,女娲补天的故事见于《淮南子》、《列子》,女娲造人则出自汉代《风俗通义》,《盘古开天辟地》来源于《述异记》的记载。另外,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中也保存了一些神话故事。

为父报仇——眉间尺错奔月宫——嫦娥射日英雄——羿炼石补天——女娲逐日英雄——夸父开天披地——盘古发明八卦——伏羲治水救灾——大禹猛志常在——刑天衔石填海——精卫铜头铁额——蚩尤撞断天柱——共工

《述异记》卷上: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

毛传:“岳,四岳也。东岳,岱;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

中岳嵩山

《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zhè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huì

,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ào。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翻译: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中国小说的体制

1、笔记小说(文言)

2、传奇小说(文言)

3、话本小说(白话)

4、拟话本小说(白话)

5、章回小说(白话)白话为古代白话,不同于现代白话。一、笔记小说(文言):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一)《世说新语》

1、作者介绍: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刘义庆门下聚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2、《世说新语》简介

南北朝时期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撰,梁刘峻(字孝标)注。《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家。

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mí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雪夜访戴王子猷(即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斟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今浙江剡shàn县)。既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门》)

译文:王徽之字子猷,弃官后住在山阴,一天夜晚下大雪,他睡觉醒来,打开房门,命仆人酌酒,四周望去,白茫茫一片。就起身徘徊,吟咏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戴逵字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就在夜晚乘小船到戴安道那里去。走了一夜才走到,到戴安道门前却不上前敲门就又返回了。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王子猷回答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现在兴尽就返回家,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

行为艺术。王羲之第五子。左思《招隐歌》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乃逍遥山林,谈玄醉酒,长歌当哭,不与统治者合作。“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东床快婿

郗xī太傅在京口,遗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注释】1.郗太尉指郗鉴。2.京口地名。在今江苏省丹徒县治。3.王丞相指王导。4.女郗鉴女,名璇,字子房。5.信晋人称使者为「信」。6.东厢东侧的厢房。厢,正房两侧的房屋。7.白禀告。8.可嘉值得赞美。9.矜持故重庄重。10.坦腹裸露着肚子。11.逸少即王羲之。12.焉与「之」相当。指逸少。【析评】《太平御览•八六○》引王隐《晋书》:“王羲之幼有风操,郗虞卿闻王氏诸子皆后(当作「俊」),今使选婿。诸子皆饰容以待客,羲之独坦腹东床,啮胡饼,神色自若。……”床在古代,是可坐可卧的用具,羲之正在吃东西,应是坐着。坦腹而坐,捧饼而啃,皆非雅相,却不失男儿本色。王氏诸子皆俊,此郎真率过人;郗公选为快婿,见识可谓超卓。嵇中散临刑东市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jìn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雅量》)石崇要客燕集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汰侈门》)王丞相(王导)与大将军(王敦)

。《人物志》是三国时期邯郸人刘劭著作。

第四讲宋词一、词1、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2、词的分类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段在词学中称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分片,仍属一首。3、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蝶恋花》,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词牌的来源与分类: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的是夜。

二、诗与词文学特征之比较1、音乐的关系的差异

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

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

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

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可对可不对。3、题材内容的差异

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诗:男性。词:女性。(叶嘉莹)

三、前宋词的发展(一)唐代

1、大历(766-779唐代宗李豫年号

)十才子中的韩翃hóng在怀念失散的姬妾柳氏时曾写过一首《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而柳氏听说后,则回答了一首《杨柳枝》: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2、张志和,金华人,生卒年不详,他曾待诏翰林,后退隐山林,自称“烟波钓徒”。《渔歌子》据说是他在湖州一次由颜真卿主持的宴会上所作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花间词”

《花间集》是后蜀人赵崇祚编辑的一部词集。集中搜录晚唐至“五代”18位词人的作品,共500首,分10卷。18位词人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三位与蜀无涉外,其余15位皆活动于“五代”十国的西蜀。或生于蜀中,或宦旅蜀中,他们是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等。这批西蜀词人刻意模仿温庭筠艳丽香软的词风,以描绘闺中妇女日常生活情态为特点,互相唱和,形成了花间词派。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花间词被北宋词界认同为词曲之“正宗”婉约之“源头”。从诗歌文学史的意义上看,在晚唐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果李商隐是诗坛旧传统的结束者,那么温庭筠则是词坛新趋势的开创者的。

晚唐温庭筠的词,可以说是文人词成熟的一个标志。作品风格,可用艳绝加愁绝来概括。

通常都把下面这首《菩萨蛮》作为温庭筠的代表作: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以艳丽细腻的笔调描画了一个慵懒娇媚的女子晨起梳妆的情景。

《更漏子》:

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黄升《酹江月·夜凉》:“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4、南唐词唐末“五代”填词风气最盛、成就最高的地方首称西蜀,次称南唐。这个由烈祖李昪biàn开国的小朝廷,都金陵,存三十九年,历三代君主。嗣主李璟、后主李煜以及朝臣冯延巳、冯鲁直等在词曲创作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李璟与李煜父子俩同属庸于治国的君王而又都是精通文学的名士,宋人编《南唐二主词》收词四十首,其中李璟四首,李煜三十六首。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清雅自然,情境交融,辞律俱佳,一扫花间词的浮艳雕琢之风,从而实现了“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超越。

(1)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皆成于此时。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有其父李璟之作)中。《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婉约派四大旗帜:

李清照,四旗中号“闺语”

柳永,四旗中号“情长”

晏殊,四旗中号“别恨”

李煜,四旗中号“愁宗”三、宋词的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北宋前期这个时期主要是继承晚唐五代余风,为宋代词的过渡时期。由于北宋前期近百年的升平,适应统治阶级娱宾遣兴的需要,晚唐五代婉丽的词风(花间词:温庭筠和韦庄)弥漫一时,“词主艳科,香而软媚”。代表词人:柳永、范仲淹、晏殊、欧阳修、宋祁、张先等。这些人主要生活于真宗、仁宗两朝的太平时期,自然形成了适应现实之需要的词风,“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变旧声作新声”。(李清照《词论》)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1)拓展了词的表现内容,过去的词多写男女艳情,而柳永的词在题材上有所扩大。(2)发展和完善了慢词的体制,慢词就是词中91字以上的长调,柳永之前很少有人写长调,而柳永大量写慢词,如所选的《八声甘州》就是97字的长调。

(3)大量使用铺叙的艺术手法,扩展了词的叙事容量。

(4)柳永词通俗,多用俚语,低层的人比较喜欢,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之说,他是文人词中的通俗代表,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凤栖梧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二)第二阶段:北宋中期北宋中期,是北宋政治变革的重要时期,朝廷政局变幻,党争激烈,特别是新旧党争,延续到整个北宋。神宗时期(1068—1085),新党执政,反对变法的旧党人士大多被排斥出朝,元祐年间(1086—1093),高后听政,起用旧党,力斥新党。这时属于旧党的苏轼及苏门诸子回朝,会于京师,酬唱诗词,文坛空前兴盛。

主要代表:苏轼,创造东坡范式,即:“主体意识的强化;感事性的强化;力度美的转化;音乐性的突破”。苏门词人: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晏几道、贺铸等人。

“四学士”指的是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廖正一、李格非、李禧、董荣四人,当时号称“后四学士”。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3)第三阶段:北宋后期北宋后期,词坛上出现了以周邦彦为首的“大晟shèng词人”。周邦彦是一位兼采众长,创调定型的大词人,促进词体的成熟,被后人尊为词的“集大成者”。他是一位精通音律的音乐家、学者型词人。其词注重音律,注重用事用典。他经常过着偎红依翠的生活,多写男女情爱的艳词,亦作点缀升平的应制词。

(4)第四阶段:南宋前期这个时期是北宋向南宋的过渡时期,社会由和平转向战乱时代,1126年元月金人攻开汴京,俘获钦、徽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赵构在商丘登基,是为高宗。建立南宋政权,并与金人定立“和议”,偏安江南。封建士大夫、北宋到南宋的抗金将领和南渡词人,他们空前地将词的抒情取向贴近到了急剧变化的动荡时代和社会生活现实之中,跳出个体感情世界,把视野投向了民族危亡、国家兴衰、社会心声的更广大情感世界之中,加强了词的时代意识和现实精神。最早活跃在词坛上的是从北方来到南方的叶梦得、朱敦儒、李纲、李清照、张元干等南渡词人群体。他们词中的便是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人理想破灭的压抑苦闷,从而形成了动乱岁月、苦难生活、悲剧时代特有的词的风格和词的境界。纵观此时的词坛,虽然没有出现象苏东坡那样领袖一代词风的大家,但是,众多风格各异的不同词人,以大众的词人优势和丰富的创作实绩推动了南宋词的向前发展。

(5)第五阶段:南宋中期这个时期主要是将军兼词人的辛弃疾为代表的词人群,史称“中兴词人”。他们团结在辛弃疾的周围,以抗金复国的爱国主义为号召,有陆游、张孝祥、陈亮等人。他们生活在孝宗、光宗朝,“给人以希望又令人失望的时代”。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魂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6)第六阶段:南宋后期南宋政权在宋金对峙时期,得以暂时安宁。但是好景不长,铁木真在统一蒙古以后,建立蒙古国,做了大汗,称成吉思汗。对金人的战争中,一举击败金人,攻占开封。金亡之后,蒙古人又击败宋军,抢占洛阳。到1273年攻开宋军战略重镇襄阳城,大举南侵,1276年攻入临安,南宋政权基本结束,新帝后苟延残喘于广东沿海三年,到1279年南宋灭亡。一些词人在国势日衰救国无望的情况下,情绪低落,思想消沉,反映现实、呼吁抗战救国之作减少,作品内容转为友朋酬赠、离别相思、咏物闲情。他们对辛弃疾等人的散文化、议论化的粗豪词风不感兴趣,而倾向于学习周邦彦之词,在词的艺术上讲究格律,主张典丽,表现含蓄,格调低婉。从而在南宋后期首先形成了以姜夔、史达祖、高观国为代表的词人群,被称为“格律词派”。

4、宋词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就内容和风格而言,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大流派。婉约派词的特点:(1)婉约派继承了晚唐五代花间派词风,主题多写风花雪月,男欢女爱和悲欢离愁。

(2)风格则清丽柔媚、委婉含蓄。

(3)婉约派形成于晏殊和欧阳修,到柳永时基本定型。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为柳永、秦观和李清照。豪放派词的特点:

(1)题材上纵意抒写,打破“艳科”的藩篱,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

(2)气象恢弘,风格雄放,笔力劲健;

(3)语词宏富,用典亦较多,以言志抒怀为目的,表达豪放、旷达;

(4)范仲淹、王安石是豪放派的先声,至苏轼,豪放派风格趋于定型。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贺铸、陈与义、张元干、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陈亮、陆游、刘过等人。四、李清照的词

1、李清照(1084—1155后),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县明水镇人。其父李格非,著名学者,“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王氏,颇通文墨。早有诗名,为晁补之赏识。十八岁嫁宰相赵挺之幼子赵明诚。婚后夫妇唱和,共同从事书画金石的收藏、研究。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她亲历变乱,颠沛流离,在寂寞中度过晚年。她工诗能文,词为宋朝一大家。不含存疑之作,其词今存者仅四十五首,约3500字。她一生跨了南北宋两个时代,属南渡词人。

以南渡为界,前期词作长于以优美的韵调表现相思离别等传统题材,以吟唱爱情、人生为主,意象多从室内外和日常起居中选择,风格委婉轻盈。

后期词写破国亡家后的凄凉身世遭遇,沉郁悲凉。她工于造语,创意出奇,长于白描,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李清照在《论词》一文中力主“词别是一家”说。(1)高雅:李清照批评柳永词“虽协音律,而词语陈下”,反对以俚词俗语入词。主张为词应像南唐君臣那样“尚文雅”,要有文人的清高情趣和格调。

(2)典重:李清照不满贺铸作词“少典重”,认为作词应当端庄典雅,不宜轻佻为之。

(3)浑成:李清照重视文学的整体性,批评张先、宋祁有佳句而无佳篇,“破碎何足名家”。认为词应有整体的意境,浑然一体。

(4)协乐:李清照认为词要严格遵守五音六律及清浊轻重,反对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作词不协音律,并讥其为“句读不葺之诗”。

(5)铺叙:这是由于当时长调慢词盛行,故而李清照认为词要注意铺陈,不满晏几道多为小令而少铺叙。

(6)故实:故实即运用典故,用典得当可以增加作品的典雅,充实作品的内涵,李清照批评秦观“少故实”,而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2、各家评李清照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清,沈去矜)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清,徐釚qiú

《词苑丛谈》)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同上书)3、李清照词中的形象

(1)聪慧开朗,活泼天真的少女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才情横溢,情思如缕的少妇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宋末四大词家”:周密、王沂孙、张炎和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筝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饱经忧患,孤独憔悴的嫠(lí)妇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4)倜傥,有丈夫气的巾帼形象

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五、陆游的词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南宋诗人陆游和表妹唐婉的情爱悲剧,凄婉感人。1125年11月13日,陆游诞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小镇,诞生在金兵铁骑任意践踏的那个清晨,诞生在战乱、动荡、纷争的华夏民族的寒流之中。表妹唐婉从小饱读诗书,聪慧美丽,与陆游青梅竹马,结为伉俪,他们演绎了南宋最优雅、最温婉的经典爱情。但唐婉的飘逸脱俗、不拘小节让陆母不满,以至最后强迫陆游写下一纸休书。陆游流着泪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

陆游爱自己的母亲,迫于母命,只有割舍与唐婉的情感。在一个雨天,陆游为表妹举杯送行,声声别离,点点是离人泪。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一过十年,生死两茫茫……

陆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