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藏医的心理与养生健身_第1页
略谈藏医的心理与养生健身_第2页
略谈藏医的心理与养生健身_第3页
略谈藏医的心理与养生健身_第4页
略谈藏医的心理与养生健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略谈藏医的心理与养生健身您现在的位置: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政府公众信息网>>政府>>教育医疗>>医疗卫生>>文章正文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藏医学的心理与养生健身的有关问题,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就藏医对心理器官的认识,修身、修德,心性养生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既需要物质生活中的饮食的滋养,又少不了精神生活中情绪的调节。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调养——养心比养生更为重要。精神调养术是西藏古代养生益寿的重要方法之一,历来受古代藏医学家和人们的重视和应用。心理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总括,它包括思想情趣、信念欲望、个性特点及道德观念等,古人多称之为“神”,而称心理养生为“摄神”、“调心”等。人的心理活动和人的生理功能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可以使生理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人体生理功能,从而使人体健康受到影响,诱使疾病的发生。所以,从更深一层理解,人们对心理养生的重视,要比对生理养生更为重要。一、藏医对心理器官的认识藏医学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脑是心理的机能,大脑皮层的功能和一切心理现象极为密切,是人的心理得以产生的总基地,人对五境六识等意识的反映是通过大脑起作用。关于大脑是心理器官的认识在《四部医典》及其论释本等书中论述说:“大脑、脊髓、白脉等是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脑为白脉之海”,这里的海就是汇集的意思,如水大量汇集则称之海洋,知识大量汇集称之智海,这里是说脑是无数细小的白脉或神经聚汇的海洋。这一认识与西班牙著名神经解剖专家卡赫尔在20世纪初期才得出脑是许多神经细胞构成的观点是一致的。[1](P648)对心理器官的认识,藏医学还有其自己的特殊看法,这就是强调心脑有思维功能的观点。在认为五官接受外界信号而传导给大脑便产生六识之外,认为心脏也是记忆和六识产生的器官。藏医经典中这种思维和心脏关系的认识虽然是从佛教思想中引用,但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合乎事实的观点。一般而言,佛教密宗教义中有着“吾、江、若”三脉和脉轮的说法,这是针对特殊信徒身体生理结构而言的,而藏医理论主要是针对疾病论治而言,按普通健康人体的生理为依据来认识的。因此,藏医认为脑为思维器官是医学本身实际观点即符合现代科学的唯物观点[1](P648)。古代希腊哲学家被誉为生物科学之父的亚里士多德曾看到心脏是人体重要的思维器官之后说道:“动于前、止于后”,说心脏跳动是生命的开始,而停止跳动是生命的终结。从这一含义中我们不难理解心脏的重要性。近代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如果我们把思维看做大脑的惟一产物,对于我们来说获得的只是一个离开灵魂的心理学”,这一说法不无道理。因此,藏医强调心脏也有心理活动的功能是一种独特的见解。一般来说,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是个难以掌握的复杂过程,西方著名心理学家对情绪曾有过不同的解释并著有许多论文。心脏在藏医理论中有着灵魂八识运行的孔道,心同情感有关系的这一重要观点,其正确性很难在一个短时间内有定论,但随着科学技术和检测手段的不断发展,也许会得到明确的证明,例如,藏医学中有“心脏五门灵通行的孔道”,其中有性格、心意及染污意三者通行的孔道即灵魂八识通行的孔道,它们与人的聪敏、自持、思考等心理活动和情绪有密切关系的阐述。[1](P648)藏医学还指出,人的心脏功能与人的情绪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如造成心脏病的原因是悲痛、思虑过度、生气发怒、闻听不悦之言、惊恐等。在《四部医典》疾病的病因、症状归类中指出,人的心理就有“贪、嗔(愤)、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或是“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失调”,是人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属于生理现象,通常不会引起疾病,但若过于强烈或持久,或过于敏感,就会影响人体健康,导致疾病。关于心理的器官问题,西藏医学还从辩证的观点阐述了三因决定人的情志,是维护人的精神活动的物质。《四部医典》论述部指出:“维命隆居头顶部,敏锐五官生六识”,“能足培根在头司满足”,“能视赤巴在目司视觉”、“能味培根在头司味觉”,“能作赤巴居于心脏中,自豪骄傲欲望意志生”,说明人的精神活动是大脑和心脏等的功能所决定的。对于大脑藏医认为“脑为白脉之海”,白脉像树根状自大脑沿脑底、延髓、脊髓向全身分布,白脉色白,是髓运行的脉道,主知觉的传导,白脉显然指的是神经也就是说,在存在于头脑中的维命隆、能足培根等三因的某些具体物质的作用下,大脑司理知觉,产生意志、勇气、耐力、满意感及思维意识等,进行精神活动。同时,大脑通过白脉的传导,支配存在于眼睛中的能视赤巴、存在于舌头上的能味培根及存在于五官和皮肤中的不同的具体三因,反馈视觉、味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意识。心脏,藏医认为它是人体器官的“国王”,遍行隆和能作赤巴存在于心脏。心脏通过这两处具体三因的作用司理人的思想意识、语言,产生各种神识、胆略、计谋、雄心、智慧、果断、高傲、进取心、欲望等情志和精神活动,正所谓“心为思之官”。可见三因不但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物质,也是维护人的精神活动的功能物质。二、修身、修德与养生古人在论述养生之道时,早就认识到“养生必先养德”的道理,所谓“大德必得其寿”、“德不修则寿易损”、“日思夜忧,人心易离,养生之戒”。荀子说“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尚夭折。”孙思邈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古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说,对人要“心力正而义广胸怀,常怀慈悲贤良菩提心。”为什么说养生先养德,德不修则寿损呢?这是因为一个人若不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则脑子里就会为追逐名利私心所桎梏,整天胡思乱想,寝食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吃山珍海味灵丹妙药,也是无法延年益寿的。相反,它会加速机体的衰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经常做坏事的人,其身心常处于受谴责的心惊胆战状态;在这种强刺激下身体是不可能强壮的。有悖于社会道德准则的人就会心常戚戚。缺乏道德修养,惟利是图,整人害人的人,既要经常暗算别人,又要提防别人对自己的报复,终日陷入紧张、愤怒和沮丧的情绪状态之中,大脑得不到休息,身体各系统功能活动失调,免疫力下降,是极易得病的,而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心境始终平静,精神乐观,思想愉快,机体运行是在正常的均衡状态下运行,没有外来干扰,良好的心理和精神能促进体内分泌更多的有益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力和抗癌能力,促进人的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人们为了获取长寿,采取了不少的办法,其中有营养方面的科学,也有心理方面的调适,还有防治方面的对策。但往往忽视了精神方面的因素和道德的修养。养生先养德,可以说是最佳的、治本的方法。在藏族的《佛说养生经》中,已相当明确地提出了养生先养德在争取长寿、减少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佛说养生经》中的精神卫生中,包括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语意、行为、信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在道德方面:《养生经》要求,一个人想要长寿,就应做有利于他人的事,要尊敬别人,尤其是师长、老人、僧尼、父母,不要骂人,讲脏话,不要议论别人的短长,不要欺诈。还要保护好环境,劝告人们不要砍大树。在行为方面:要求人们不要犯罪,万一犯了罪,要立即悔改。要切实按佛教的“十吉祥”,也就是十戒去做,即不偷、不打人、要诚实、有礼貌、不占别人的钱财、不食言,不诅咒别人,甚至连不杀生也是其一。提出修德要做到行宽心和,动静有礼,不取非分,心无狡诈,怜孤恤寡,敬爱卑微,逢侵不鄙,受辱能忍,见贤内省,崇尚胜己,推功行善,不好阴谋,怀诚报信,得失不形,仁慈谦让,内修孝悌等,反映了前人对修养道德的重视,说明健康的德行,良好的习性是养生的基础。还提出在众人面前,有打阿欠、打喷嚏时,要捂住口鼻,不论出于什么目的,这种对个人行为的规劝是十分可贵的。欲延年须先养德。养德贵在实践,贵在持之以恒,贵在平时一点一滴、一丝一缕地积累。云丹贡布在《四部医典》中也提出:“日常行为”中,要注重德行的修养,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应:“详察在先事后可为善。千言无凭善为作体察,万语先虑自我径要严。莫听妇道之言重子嗣,对于慈善之人可直言。慢者深沉快者需平稳,敌者不纵长调服焉。疼爱随从施恩放眼量,尊敬师长、父辈需勇为交往乡亲彼此要同心,战胜非义胜则有分寸,博学谦逊富则要知足。对下不欺对上不嫉妒,不仗恶人不仇僧与苯,不沾人财遵誓图报应。悔不烦细不为恶灌顶,心力正而义广胸怀。”甲拜衮桑在《西藏医学》中也讲:“人与人之间必须保持良好的关系,互相友爱,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对病人和穷人要有同情心”。尤其是医生要与人方便,“熟悉一个普通人的习惯,知道如何行动和说话。不应有自私心,对病人要给予很好的照顾,直到病人完全恢复。”以上说明,做人的准则是多么重要,这是修德必备的要义。同时《四部医典》中还说:“足智心胸善坦荡,信誓旦旦品貌亦端详,勤于本业人道又贤良”。即人要自强立志,要求养生者树立明确的生活志向,具备奋发向上、不断进取之精神。古人认为君子应“自强不息”,否则“人心一懒,则百骸俱怠”,养生的目的意在防病延年,为社会多做贡献,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实为养生之大戒。志立而自强不息,可使人生趣味盎然而有益于健康。因此,人生不能无志,养生尚须自强。自强立志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老年人不可自持年高而不求进取。而应老有所为,老有所寄,只是操用不可庞杂,庞杂则劳神。青年人更要自强自立,才能有所作为。这样方能“此生得幸福”,“大德必得其寿”。三、心性养生和情绪锻炼人的心理活动与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心理养生的方法早在吐蕃时期的医学著作中也有详细的论述。西藏医学认为,情绪稳定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现代心理学也认为心情抑郁晦暗,或过度紧张冲动,都会削弱身体的抵抗力,降低免疫功能,导致许多疾病发生。例如溃疡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癌症、早衰等,都与患者情绪失衡有关。众所周知,食物营养直接关系着人的体质与寿命,近些年来人们很讲究食物营养保健。其实,人的精神也需要充足的营养,精神营养不良,必然会使心理不健康。再健康的体格,可以因不健康的心理而毁于一旦,而健康心理则有助于身体健康的长久保持,也能促进病体早日康复。当今,心脑血管、内分泌、消化、精神和神经等系统身心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与许多人心理不健康有关。因为人体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超过强烈的精神刺激限度和人体自身调节的范围,会使人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削减机体的免疫功能,致人的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进而诱发各种疾病。因而如今流行的食物营养保健法,只是营养保健学的一个方面。它强调的是人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则又取决于精神营养是否充足。人需要精神营养,要进行心理进补。所谓的精神营养,虽然不像食物那样具体,或与物质的形式存在,但它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广泛存在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良好的个人品质、高尚的精神境界、完善的个性、平稳的心态、积极乐观的情绪等等。西藏传统养生学也认为,养生虽涉及饮食、起居、药物等诸方面,但调摄情志、修养德行则是统摄全局的第一法。西藏医学认为,在人体这个天地里,人的心态如何,对于人体整个系统的损益兴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古代藏医养生学家特别强调养心、养神、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正如藏医经典名著《四部医典》中说:“情志赤巴住于心脏间,心广自豪做事按意愿”,“无故豁达丰美呈焕发”。强调要调摄精神,避免情感大波动,防止气机逆乱,阴阳失调,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人应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意识活动,而良好的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西藏医学中的心性养生十分注重调整人的精神心理,认为“心主神志”形神合一是健康的保证。《四部医典》在疾病的病因、症状归类中认为:人的情绪变化有'贪、嗔(嫉、愤)、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等,情志是人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是影响人体健康、生病的根源,“忧心生悲使得容颜衰,惊恐懦弱不乐衰光焕。”藏医养生学从人的健康方面论述了人生回首往事时,易产生多种复杂情绪。尤其是不愉快的往事,最易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它可能给人以痛苦回忆,使之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产生忧郁沮丧,苦闷烦躁的心情,甚至沉溺于痛苦之中。倘若一个人的精神长期处于压抑状态,那么,他的身心健康就会遭摧残,导致多种疾病发生。谈到病因藏医病理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原因有外因和内因的两个方面,“外因”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等等,内因即指七情,三因素失调,平衡遭到破坏,其原因是七大物质计量失调或不合适,以及人的精神所致。还认为人七情内伤致病,患病或早衰的原因,“可因五官的过度活动,精神疾病,不好的陋习”有关。并“认为神为一身之主宰,统帅五脏六腑”。人全身最重要的器官是心脏,心与人的思维有关,心主神志,七情为心发出,情绪异常又会损伤心神。心神主宰全身,“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使身体各脏器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国内外心脏学家普遍认为,紧张、忧郁、压抑、烦恼,是引起心脏病的危险因素。脑血管意外(中风),很多病例是在情绪激动时发生的。紧张、焦急、生气,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管痉挛,血中胆固醇增多,动脉硬化加重,发病率提高。临床观察表明,癌症患者大多孤僻、悲观、急躁、压抑。情绪受打击,心境恶劣会刺激大脑产生一种生物化学作用,使细胞发生癌变的连锁反应,减弱对癌的自卫免疫能力。在一千多年前藏医学家就指出情绪变化对健康的不利作用,认为“情欲蒙昧嗔怒俱反常,以往优劣秉性大变样,此人只道速去见阎王”。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在心情愉快时,呼吸、脉搏、血压、新陈代谢等都较平衡协调。遇到忧愁、焦虑时,则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生物化学调节失常。遇到惊恐、愤怒时,则呼吸急促,脉搏变快,血糖和血压升高。长期情绪不好,会引起各器官功能失调,降低体内免疫力,容易患病。故《四部医典》指出:“常显憔悴不安心烦躁”,“伤于寒凉胃疲加哭泣,悲哀又使忧心语叨叨”。势必造成人体七情内伤致病,或早衰,或精神耗散而早逝。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精神状态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均强烈地作用于免疫系统。对癌症患者精神状态的调查表明,精神状态好坏及信心如何,直接影响癌症预后及患者存活时间。心胸狭窄,遇事斤斤计较的人,常处于不满、怨恨、嫉妒等不良情绪状态,因而危害健康。研究表明,善嫉妒者使心身备受折磨而造成危害,常见腰痛、胃痛、失眠、神经衰弱等,且脾气暴躁,古怪多疑,加重嫉妒心理,形成恶性循环。通过调查证明,情绪是否稳定、是否非常紧张与身心健康关系密切,愉悦平和的情绪乃长寿的重要心理条件之一。国外统计发现,音乐指挥家寿命较长,平均7.34岁,且几乎与心血管病无缘,此与音乐能陶冶情操,减少紧张情绪有关。紧张情绪可致许多疾病,研究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心肌梗塞、脑出血、高血压及心绞痛发作、糖尿病、哮喘、偏头痛、甲亢等都可由于情绪过度紧张而促发。紧张状态是肿瘤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国外抽样调查表明,35%的疾病与情绪紧张有关。调查还表明,乐观、谦逊、办事积极主动者,比狂忘自大或消极悲观者健康得多。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最勤恳且总以坚定乐观的态度对待环境变化者,身体最健康。长寿调查发现,高龄老人中绝大多数人心情舒畅,情绪乐观,从容和蔼,热爱生活,开朗坚强而很少发脾气。现代科学进一步证明,情绪通过大脑影响心理活动及全身生理活动。乐观可使体内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自动调节作用于最佳状态,使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促进身心健康,更有效地适应环境。现代医学研究还表明,人的精神状态可促发癌症,又能抑制癌症。德国哈默博士认为,心态犹如控制癌症的阀门。哈默博士曾根据500位病人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恶劣的情绪的冲击下,人们脑中的一个程序会出现编制错误,这样错误的“密码”可引起体内细胞的变性而产生癌症。因而调摄情志,“克制嗔怒本质秉性良”,使心情平和、七情无损、五脏六腑气血调和、畅达、六淫无机可乘,进而达到百病不生,方能长寿百岁。这是西藏古代医学家、养生家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藏医传统养生的基础。宇妥•云丹贡布说心情愉快能健康长寿。《四部医典》中指出:“情志赤巴位于心脏间,心广自豪做事按意愿。”“无故豁达丰美呈焕发,与此相反则死期到”。也阐明良好的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即要开阔心胸,如果生活中悲哀忧郁之情多窒人生机,解除之法莫善于使其心胸开阔而旷达。《健身三字经》云:“心胸宽,人快活”;“心胸窄,忧愁多”。故对于悲郁,首当阔展心胸,扩大眼界,提高自己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最早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巴甫洛夫说:“恰恰可以使你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论躯体和精神上的恰恰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强健。”藏医传统养生法也十分注重精神因素的调养,并要人们从三个方面加以调养:一要调养身体,要依缘,行善积德,涵养精神,安神益志;其二要注意精神心理的修养,五官灵利,心意敏锐,语声柔和,防止操心劳累,心情愉快,坦坦无忧;三要坚持修行,“练神还虚”,形与神俱,若不达则易于衰老。所以从藏医学观点来说,在生活中应有良好的情绪,注意身心调养,方能保证身心健康。现代心理学也认为,通过体格锻炼可以促进躯体健康,而重视情绪锻炼,则可促使精神健康。现代人要想健康长寿,情绪锻炼要比体格锻炼更为重要。国外长寿学者胡夫兰德在《人生长寿法》中指出:“一切不利的影响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忌妒和憎恨等。”近些年来,国外医学家十分重视情结与疾病关系的研究。美国曾有一批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在他们所诊断、治疗的病人中,患胃病、恶心的病人有88%是由于不良情绪所引起,并认为情绪不良会增加胃中胃酸的流量,容易导致溃疡病。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最佳功能状态,那么,这个人的内脏及内分泌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处于平衡状态,使整个机体协调、充满活力、身体也自然健康。为此,心理学家把人的情绪归纳为两大类:愉快情绪与不愉快情绪。为了健康,现代人不论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情绪都应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四、心气平和养生法《四部医典》“日常行为”中说:“坏止仍防好隐争发微,详察在先事后可为善,千言无凭善为作体察,万语先虑自我以要严”。“十恶需从身语意中抛,战胜非义胜则有分寸,博学谦逊富则要知足,”“常怀慈悲贤良菩提心,”方能“心力正而又长广胸怀,”而“万事同乐”精神有佳,“知天知命”。在生活中要做到心平气和,才利健康。怎样才能保持心气平和呢?人在社会中生活,谁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常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挫折。面对挫折,首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设法排解不良的情绪,或积极投身工作,或进行体育锻炼,尽快转移不良情绪;第二,学会利导思维,事物无不具有两面性,逢事可朝好处想,不要钻牛角尖;第三,性格开朗,豁达乐观,遇事不急不躁,天塌下来有地接着;第四,兴趣爱好广泛,用丰富的业余生活陶冶情操,创造新的快乐;第五,向知心朋友倾诉心中的不快,求得朋友的帮助,不致积郁于胸。心气平和,就是保持体内平衡,心顺气畅。这样,紧张、恐惧、焦虑的情结就没有市场。这样,就不致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哀伤肺,过乐伤肾。人体的免疫力就能增加,疾病就难上身,自然利于身体健康。要做到“心气平和”还要戒浮躁之心,遇事要善于克制,自我排遣,淡化小恩小怨,处理好人际关系。心平气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甲拜衮桑在《西藏医学》中论述说:“要维护良好的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必须对身体的活动、言语及思想有所节制。正如一个人不要到有险情的水中游泳,不要坐有危险的船一样。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