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证培训讲义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属性)。2.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影响、受教育者)从词源上讲,西文“教育”是内发之意,即“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是实质意义上的生物起源论。三、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代表作《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观点: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该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二)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观点: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三)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一)古代教育
1.古代中国
(1)萌芽: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庠”:兼做养老、藏米之所。养老是氏族社会的传统,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常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敬养,这些老人自然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所以养老的场所逐渐成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学校。庠这种机构,兼有养老与教育两方面重要活动。“序”: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如议政、祭祀、养老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校”:原义为木囚,即以木材为围栏。作为养马驯马的地方,后来利用这宽广的场所来进行军事训练.而成为习武的场所。(4)官私学并举: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科举制度始于隋朝(605年),兴于隋唐时代,至于清朝(1905年)。
2.古代印度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种姓等级制度:婆罗门(僧侣祭司),刹帝利(军事贵族),吠舍(农工商),首陀罗(奴隶)。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4.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体现了教育平民化思想,7~12岁的儿童进入私立学校学习。两个典型: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和雅典教育(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该时期是盛产名人的宝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阿基米德、旦丁、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哥伦布等。
5.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教育:培养僧侣人才,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盲目服从圣书和僧侣教师的权威,学习方法是背诵。骑士教育:骑士教育并无专门的教育机构,主要在骑士的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进行,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最为重要的是效忠领主的品质,然后是军事征战的本领。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第一,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特权,被统治阶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第二,道统性。内容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从于统治之道。第三,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第四,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第五,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是指:即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14至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掀起了反对封建文化、创造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主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蔽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友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以现实幸福反对禁欲主义。
(三)近代社会(文艺复兴为分界线)的教育▲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第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第三,教育的世俗化。▲第四,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节教育学及其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思想,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科形成一门独学科的标志。二、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一书中有充分的反映,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2.墨翟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3.道家
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三、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产婆术或者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2.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
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四、近现代著名的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自尼”,深受人文主义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学科的标志。他的主要观点:第一,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第二,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第三,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2.卢梭
法国思想家卢梭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代表作是《爱弥儿》,书中著名的一句话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假如能为人造就新的、适合人性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类就能在更高阶段回归自然。3.康德康德在他的哲学里,探究道德的本质,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价值。他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4.裴斯泰洛齐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教育观: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他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裴斯泰洛齐研究了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定了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由此被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5.洛克
英国哲学家洛克代表作是《教育漫话》。主要观点: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主张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7.杜威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提出教育中的儿童中心主义,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
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是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克鲁普斯卡娅在《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特别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在前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则总结了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这本书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9.晏阳初
晏阳初堪称我国平民教育思潮的典型代表。10.陶行知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生活教育”论主要内容有:(1)“生活即教育”。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2)“社会即学校”。传统学校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在社会这所“伟大的学校”里,人人可以做先生,人人可以做学生。(3)“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论的教学方法论。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要吻合;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范例教学是借助精选教材中的示范性材料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知识,并发展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三节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教育研究的意义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二、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观察法1.定义: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经常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标准化观察法(实验室观察法)。2.步骤:做准备,定计划;实施观察,做好记录;整理分析记录,得出结论。(二)调查法1.定义: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2.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地点、类型、方式;拟定计划;做好准备;试探性调查;实施调查;整理分析资料,撰写报告。(三)历史研究法通过收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通过系统客观的分析,认识教育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四)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研究方法。主要涉及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额外)变量。(五)个案研究法1.定义: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来认识该案例的现状或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2.方法:确定研究对象;收集个案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形成研究结论。(六)行动研究法定义:研究者和实践者、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结合起来,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自主的反思性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活动。第二章教育的功能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人口、精神文化等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发展产生反作用。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但并非决定教育的一切。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决定着受教育权
3.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二、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开始就和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一方面,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
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三、教育与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一般指精神文化。教育与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三,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三)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2.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2)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3)校园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四)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四、教育与人口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与结构的人的总体。人口可以通过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来描绘。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和人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在个体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又要受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一、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1.定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内涵: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内发论观点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等。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主张人性善。提出人性四端(品德):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二)外铄论
外铄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这种观点又称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等。外铄论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才能有效地学习。我国古代代表人物是荀子,他认为人自身的因素是需要改造的。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外铄论一个典型的代表。外铄论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曾经这样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指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例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揠苗助长”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如思维、人格、记忆力发展等。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出生第一年)与青春期(13、14岁~l5、16岁)。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心理机能互补和生理与心理互补)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四、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一般而言,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的意义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素质的构成部分,不是全部。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③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④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⑤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
1.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我国古代对此早有研究。墨子提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而“孟母三迁”更是说明古人注重环境对人的熏陶。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三)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五、青春期中学生生理的变化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关键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学生的身体将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中学生在青春发育期出现第二性征。
第三章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先后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过程。二、建立学制的依据①生产力发展水平;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③人口发展状况;④民族文化传统;⑤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二、建立学制的依据①生产力发展水平;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③人口发展状况;④民族文化传统;⑤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三、现代学制的类型世界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学制类型有:双学轨制;单学轨制;分支型学制1.双学轨制:19世纪欧洲国家采用。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互不衔接的轨道。一个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学术性较强,一个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中等职业学校。2.单学轨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所有学生在同样学校系统中学习,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3.分支型学制: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形式,介于前两者之间。小学和初中阶段实行单轨制,初中以后由分化的多重学校系统与之衔接。第二节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一、旧中国的学制的形成与发展1.1902年,张百熙拟定《钦定学堂章程》,我国正式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只颁布而没有实行。2.1903年,清政府派张百熙、荣庆、张之洞拟定《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并推行了“癸卯学制”——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3.1911年,中华民国在教育部长蔡元培主持下颁布了“壬子葵丑”学制,废除读经课程,改学堂为学校,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和男女同校,设置专门学校,培养专科实用人才。4.1912年北洋军阀时期,全国教育联合会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5.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该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
二、老解放区的学制
新中国成立前,教育方针是教育为工农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主要特点有:(1)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2)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富于灵活性;(3)依靠群众办学。三、新中国的学制改革与发展1.1951年,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个学制包括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体系。2.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该指示提出了学制改革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两条腿走路:官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并行的双轨模式。三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普及与提高;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并举: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指示》明确规定全国将有三类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3.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教育大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主要内容包括:①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②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③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④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⑤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⑥国家实行学位制度;⑦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1.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纲要》),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根据这一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3.纲要提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4.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5.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6.学制改革发展的任务:①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②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③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④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⑤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⑥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⑦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第三节发达国家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下至幼儿园,上至高中)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多样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第四节义务教育制度一、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特点。二、我国义务教育的确立和发展
1986年通过《义务教育法》,制定揭开了中国教育史上依法治教的新篇章,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006年6月29日在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再次修订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标准)退休人员雇佣协议书
- 2025年个人欠款公司协议书
- 2025广东中山市坦洲镇招聘公办中小学临聘教师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解除办学担保协议书
- (2025年标准)汽修合伙入股协议书
- 2025福建厦门市集美区蔡林学校非在编教师招聘2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广西崇左市市直机关公务员竞争性转任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一家五口捐赠器官协议书
- 机埠抽水合同协议书范本
- 挖机合伙转让合同协议书
- Q-CSG1211016-2025 光伏发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范
- 《劳动争议处理实务教程》课件(1)章节
- JG/T 162-2009住宅远传抄表系统
- 人工智能与无人机课件
- 5步打造孩子内驱力
- 物业管理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参考范文)
- 贷款中介代办协议书
- 认知铁路中间站和区段站铁道概论37课件
- 骨牵引护理课件
- 智能垃圾分类与回收机器人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九年级培优班家长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