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概论_第1页
近代汉语概论_第2页
近代汉语概论_第3页
近代汉语概论_第4页
近代汉语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汉语客观题:近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历史学科.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曾提出将汉语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阶段.专家们对近代汉语的三点共同认识是什么?大家都同意使用’近代汉语”这个称呼.大家都同意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诸家对近代汉语上下限的划分有迟早不一的参差情形.袁宾提出的汉语史分期的两条原则是什么?认识主干部分的原则前后阶段可以部分重叠的原则.主干部分是近代汉语诸方面的特点表现的叫成熟、较典型、较充分的时期古代汉语大抵以先秦汉魏为主干部分,现代汉语则以五四运动之后为主干部分.第一条原则认识主干部分,第二条原则处理非主干部分.近代汉语上沿可以向前推几个世纪的作品有:(1)晚唐五代的敦煌变文;(2)早于晚唐的王梵志诗;五代时期成书的禅宗著作<<祖堂集>>;(4)北宋的二程语录.近代汉语的下沿可以向后延伸一段时间,清代中叶的<<红楼梦>>,中叶以后的<<儿女英雄传〉>,<<龙图耳录>>,清末的<<官场现行记>>等作品.从汉语史研究的角度着眼,主干部分与非主干部分并无主次之分.近代汉语的主干部分即长达六世纪左右;如果适当考虑它的上下沿,可能共有十世纪左右.近代汉语在词汇方面的主要特点有(1)新的词语一部分表达原有的概念;(2)另一部分则表达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概念.”岂”在近代汉语文献里多写作”可”,如:可是菩提那?纯粹的复数标记”们”产生与近代汉语阶段(唐代写作”弭””伟”,宋代写作”们”),一直沿用到现代.近代汉语时期的文言文属于书面性质的语言材料.伴随科举制度而产生的心概念、新词语有:状元、榜眼、探花、登科记、乡试、会试、殿试、八股文等等.伴随说书、戏曲、讲唱艺术而产生的新概念、新词语有:说话、诸宫调、杂剧、戏文、弹词、道情、宝卷、生、旦、净、末、题目正名、得胜头回等等刻版印刷技术推广以后,又产生出坊刻、家刻、版口、边阑、鱼尾、家鼻等术语名称.许多佛教词语进入近代汉语,反映了、外国文化和宗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诸如:方便、因缘、投机、叫化、信心、火坑、一尘不染五体投地、不可思议、借花献佛等等禅宗语录里有”把茅盖头”一语,此语字面意思是一把茅草盖在头上,实际指禅僧支持寺院.注意:这种此语意义的形成,与禅家传教方式有关.第一人称复数,至迟从金元时代起,在<<董西厢>>等作品中,便已具有排除式和包括式的区别:”俺”表排除式,”咱”表包括式.汉语中排除式和包括式的区别是在北方少数民族汉语的影响下产生的系词”是”放在句末的判断句和有两个判断词的判断句的出现受到佛经语言以及其他佛教典籍、佛教文学作品语言的影响的造成唐元两朝官话音系的显著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从西部长安转移到东部大都.敦煌变文,禅宗语录,王梵志,寒山,拾得等僧人的通俗诗,这些研究唐代口语的重要文献.宋儒语录是研究宋代口语的重要资料,它在形式上受到禅宗语录的启发,在思想上以儒家为主,兼采佛,道之说.近代汉语主干时期最有价值的文献,话本、南戏北曲的剧本、明清小说等<<元代白话碑>>、<<老乞大>>和<<朴通事>>等文献是民族交往和联系的产物.韵书和韵图产生的学术之源可上溯到与佛经传入我国、汉人受到梵文等拼音文字的启发和影响有关近代汉语文献反映口语的程度,大抵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充分反映,如<<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等小说,元代杂剧中的宾白部分,许多禅宗语录等,基本上是用当时口语写作的:第二种是有所反映,但不甚充分,多半是文白相间,如<<三国演义>>:第三种类型是略有反映,即基本上以文言写作,偶尔使用口语词或口语句子,如宋代孙光宪所作笔记<<北梦锁言>>.文言著作中出现口语成分,大抵有两种原因:一是作者受口语影响,有意无意的将口语词句杂进文言.二是由于记事的需要,不能不使用口语.近代汉语文献语言的一个特点是:口语和文言相间杂.近代汉语文献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常常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反映了口语的地域性.敦煌俗文作品多反映西北地区口语;金代诸宫调反映燕京一带口语;元代杂剧多用北方口语写作;宋元明代的南戏用的多是浙江等地的江南口语;<<拍案惊奇>>(初刻、二刻)也大致反映浙江口语;<<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带有山东方言色彩.近代汉语文献语言的第三个特点是:体现了语言的时间性.使用近代汉语文献硬注意的问题:⑴错字(2)夺文,衍文(3)错简(4)俗体字,通假字(5)句读,标点.37近代汉语文献里的错字产生的原因有两条:(!)形近致讹;(2)音近致讹.俗体字与正体字相对而言,多半笔划比较简单易写,流行与民间,经常出现在近代汉语文献里,特别是手抄文献里.语言调查常用的调查方式有:穷尽调查和抽样调查.穷尽调查的作用:(1)让我们全面地了解语言事实,为立论提供充足的依据,并且为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破(2)有时候,穷尽调查可以解除疑惑,纠正谬误.(3)它可以利用有关的文献索引、引得或通检,以减少逐例搜寻之劳.语言学界流传着一句很有道理的话:说有易,说无难.<<清平山堂话本>>中”殿直把那简贴儿和两件物事度与浑家看”里的”度”字应该是”递、交”的意思.抽样调查在下结论和选样时应注意:防止以偏概全,选择须有代表性等.(1)唐代以前的著作没有”好不”,(2)明代中叶以前”好不”只有否定式用法,(3)明代中叶到清代末期,”好不”的否定式和肯定式并存.近代汉语是以其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重要区别而建立起来的科学近代汉语内部的比较的两个角度:⑴不同时间的比较;⑵不同地域的比较.敦煌变文中”阿婆”一词是老年妇人的称呼,<<丑女缘起>>中那个国王的女儿并不老,却称”阿婆”,作者是为了取得生动的效果,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吕洞宾<<渔父>>词又名<<疾瞥地>>,其中的’’瞥地”是”领悟”的意思,这个词意的产生与禅宗提倡的悟道方式有关.唐代小说vv游仙窟>>有”不忆”一词,是”未曾,没有”的意思.宋元南戏中,屡见用”郑州梨”来比喻新婚夫妇,取其甜蜜之义.南戏是浙江温州地方剧种,反映的大概是温州一带的民俗.在现代汉语里,一个音节通常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组成.韵母包括介音(又称韵头)、主要元音(又称韵腹)和韵尾.传统的音韵学包括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三个主要学科.古音学研究上古时期语音;今韵学以隋唐、宋代成书的<<切韵>><<广韵>>等作为研究中心;等韵学产生于唐宋时代,其研究对象是<<切韵〉><<广韵>>音系和唐宋以来的近代汉语语音.近代汉语音节里的声母,一般是用”字母”来表示的.这三十六个字母代表了唐宋时代语音里的三十六个声母.对于声母,古人或分类为唇、舌、齿、牙、喉五音.或增加”半舌””半齿”,分为七音.或再分唇音为重唇、轻唇,分舌音为舌头、舌上,分齿音为齿头,正齿,成为十类(有些语音著作把”半舌”和”半齿”合成一类,则为九类).从另一个角度,汉语音韵学又把声母分为清声母和浊声母.清声母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浊声母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宫、商、角、、羽为古代五音.唐宋时代的韵书里,韵一般是指韵腹和韵尾,还包括声调,倒是多半不包括韵头.影响很大的<<广韵〉>206韵部:上平声二十八韵;下平声二十九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广韵>>是北宋前期陈彭年、丘雍等人根据前代韵书修订编写的.近代汉语音节的韵尾,大抵有四种情况:(1)鼻音韵尾(-m,-n,-);(2)塞音韵尾(-p,-t,-k);(3)元音韵尾(-i,-u);⑷无韵尾(即音节最后音素是主要元音)大约从南宋开始,有些韵图作者把韵归并成16大类,称为16摄..16摄的出现,反映了宋元时代,在汉语语音趋向于简化的过程中,语音学学者们对韵母的新的认识和归纳.音节具有声调,这是汉语语音的一个特点.自从齐梁时代沈约等人明确提出四声说之后,这个特点遂得以揭示.对于平、上、去、入四声,至迟在唐代就已被分为平、仄两类,即将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与平声相对:四声的另一中分类:将平、上、去三声称为舒声;将入声称为促声.清声母字读阴调,浊声母字读阳调.反切是注音识字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用两个汉字快速念读,拼合出被切字的读音,反切的原则应该是抽出反切上字的声母(不顾及它的韵母与声调)和反切下字的韵母与声调(不顾及它的声母),拼合成一个音节,如拼出”徒红切”与”郎到切”等切语的现代汉语拼音•”徒红切”tong,”郎到切”lao.汉语音韵学最初的萌芽,是在佛教传入中国,汉族文人接触到印度拼音文字(梵文)后逐渐产生的.在反切法没产生以前要对一个不认识的汉字注音时,所采用的方法有:譬况、读若、直音等不很方便也不准确的方法.在阅读、翻译印度佛经的过程中,汉人受拼音文字的启发,才比较自觉的分析汉语音节的构造,创造出反切注音法.字母的创制也受到梵文的直接启发,现知最早编制字母的舍利、守温两人都是僧人近代汉语语音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繁趋简的过程,隋唐时代<<切韵>>、<<广韵>>的声母有三十六个,韵部有六十一个,元代<<中原音韵>>声母二十五个,韵部十九个,现代北京话的声母二十三个,韵部十六个.浊音清化是造成<<中原音韵>>音系中声母数目大大减少的主要原因.<<切韵>>音系的韵母多达一百五十余个;而元代<<中原音韵>>的韵母只有四十多个,现代北京话的韵母更减少到三十多个,韵母减少的原因之一是许多发音相近的主要原因合并了.从<<切韵>>到<<中原音韵>>,近代汉语的声调发生的三次重大变化:(1)平分阴阳;(2)浊上变去;(3)入派三声.语音的发展变化是一个缓慢而连续的过程.<,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语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原音韵>>音系是近代汉语具有代表性的音系.<<中原音韵>>初稿完成于泰定元年(1324年),至元代元统元年(1333年)写成定本,作者是周德清.<<中原音韵>>有十九韵部;反映的韵母有四十五个;反映的声母有二四五个.<<中原音韵>>音系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分二义,入派三声”是周德清在声调方面的两大发现.周德清认为,编写韵书,应当一句实际语音,而且应当是国内通行的语音.”自然之音”就是实际语音.<<中原音韵>>依据并提倡的是以大都一带的中原之音为准则,以国内各地区、各阶层通用为要求的民族共同语的标注音.词语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音素.按照结构,单纯词又个细分为四类:(1)叠音词;(2)联绵词;(3)象声词;(4)译音词.按照结构,合成词又可细分为五类:(1)加缀式;(2)联合式;(3)偏正式;(4)主谓式;(5)动宾式.根据产生情况的不同,别义一般可分为引申义和影响义两类.”窟笼”指洞,这是本义.破绽、漏洞这是由比喻而造成的引申义.”下酒”意指下酒的菜肴果品之类,这是用物品的作用来指代该物品.反语也造成引申义,如”可憎”这个词有时也会有可爱的意思.”良久”常与”默然”、”不语”、”思惟”、”沉吟”等词连文,由于这些词的意义的影响,”良久”也获得了”默然”沉默”的意思.”缁素”有”分辨”的意思,按”缁素”本义为黑白之义,常和”分辨”一类词语连用,如”缁素难辨”.”打”有”从”义,因为”打从”经常连用.其实”打从”的”打”只是前缀,”打”本身原无”从”义.”打从”经常连用,”打”受”从”的影响,也具有”从”的义.有时候,假借词语出现之后,一直被使用着,而本次与反而很少使用了.例如,”结裹”一词,有装殓,发送(死者)的意思,后多写作同音的”结果”.词语的历史演变:(1)词语意义的变化.如”浑家”唐五代时为”全家”之意;宋代以后多指妻子.(2)词语演变的另一种情况是词语的意义没有改变,或基本没有改变,但词语的外形却有所改变.(3)词语的历史演变还有一种情况,即相同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词语来表示.模式词语的特点:(1)有一定的字数(三个);(2)有不变的字(不);(3)有固定的组合模式;(4)有固定的意义类型;(5)”A不A”具有能产性,可以造出同样结构的新词语.同一种词语模式中可以有两种或多种结构类型.同一种词语模式中可以有不同的意义类型.固定模式的词语有一定的字数、有部分固定不变的字(词素或语素),因而这类词语具有比较稳定、比较明显的结构类型和意义类型.倒反词语的两个特点:(1)倒反意义比较稳定;(2)有一定的结构形式.注意:倒反词语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词汇现象.倒反词语是运用”倒反”这种修辞手段所造出的一批新词和新的固定词组,它与说反话不是同一回事.倒反词语中的”不”、”没”、”无”实际上是表示肯定语气的,并且都带有强调的意味.可耐意为不可耐,含有可恼、可恨的意思.可憎------意为可爱有些偏义复词的偏义具有摆动性,即有时偏义与前字,有时偏义与后字.近代汉语偏义复词还有一个特色,这就是有些偏义复词常出现在某些固定格式的习用语中.偏义词语里的所谓无义词素或语素,虽无实在的词汇意义,可是具有结构和修辞上的作用,如使单音词变成双音合成词,或使双音词变成四音固定词组.词语增加音节,有时可以是文句的节奏更加和谐.频率用来衡量语法形式上实际语言里使用机会的多少.宋代后缀”们”(或写作”门”、”每”、”瞒”、”懑”等)表示复数.同步发展造成了许多整齐的语法现象.101.有时候,使用范围不同甚至对立的语法形式却可以混用.混用现象大致有三种情况;(1)是双向代用,如介词”从”和”向”,前者一般表起点,后者一般表趋向.但是”从”有时也可表示趋向.(2)是单向代用,如疑问代词”谁”和”甚”,前者代人,后者代事物,但近代汉语作品中常有”姓甚名谁”的问法,其中”谁”的作用却相当于”甚”.(3)是互用混同,区别消失.如指示代词”这”和”那”,前指近,后指远.但有时并没有远近之别.动词”将”、”把””捉、拿”都有”握、持的意思,又都虚化为表示处置意义的介词.又如”休、罢”都有”停歇”、”结束”的意思,又都虚化为句尾助词,表示祈使和酌定的语气.”被”和”吃”是常见的表示被动的介词,又都可以表示原因等等.这些都是同步发展的典型现象.<<水浒传>>中的双音介词”自从”和”打从”的使用分工是很明显的,”自从”表示时间(起点),”打从”表示处所(经由)104.词缀是词素,是比词小的单位.词缀的使用属于词法范围.105.近代汉语常见的前缀有”阿”、”兀”、”老”、”打”、“所”、“有”等.”老”字可作名词前缀;还可以放在数词之前,表示排行;“打”可作动词前缀,常见的格式:(1)打+单音动词,如打睡,打看,打换,打折,意思就是睡,看,换,折;作为前缀的“打”字并无实在意义。(2)打+双音动词;(3)“打---V”格式,即在“打“与V之间插入”一“字。“所“做动词前缀。“有”可做动词前缀;如“有烦”“有请”“有忘”“有唤”“有负”“有失”“有辜”就是烦,请,忘,唤,负,失,辜。“有“无实义。前缀”有“使用的特点:(1)只与单音节动词组合,(2)“有V”一般表示人的行为动作。.近代汉语里的后缀明显地多于前缀。这些后缀是子,头,儿,家,行,老,们,地,其,于,取,当,生,自。如恰子,才子,尽子意思就是恰(恰好),才(刚才),尽(尽量)“家“作为名词后缀,一般富裕表人的名词之后。”行“是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表人名词的后缀。”老“可作名词后缀,使用时间大致为宋,元时代。.后缀”们“字总共有五种不同的写法:们,门,每,瞒,懑。.动词后缀“地”的使用范围很窄,只跟在“坐,立,涡,住”等少数几个表示人的活动的不及物动词之后。“取“做动词后缀,但它跟在有些动词之后,有是在的词义,如夺取,拾取,收取等,其中”取“字很难拿视作后缀。“当“作动词后缀,如记当,问当等。”当“作副词后缀,如至当,实当等。“生“字作形容词后缀,如贪生,早生等。”生”字也可作副词后缀,但使用范围很狭窄,如好生,甚生,偏生。“生”字也可作疑问代词后缀,如甚生,怎生等。近代汉语表示事物数量常见的三种形式:(1)数词+量词+名词;(2)数词+名词;(3)名词+数词+量词。表示动作数量常见的二种形式:(1)动词+数词+量词,(2)数词+量词+动词。常见表示概数的形式有2种:(1)连用数词表概数,(2)使用某些表示概数的词,常见的有:约,可,数,许,以来,把。“把茅”意即一把茅(按“把茅盖头”意指禅师主持寺院)代词大致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大类。近代汉语里比较常见或值得注意的一些人称代词我,吾,儿,侬,奴,咱,洒家,俺,某,你,他,伊.“我,吾”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儿”是年轻女性的第一人称代词,唐代之前已见使用,这个作第一人称代词的“儿”字多出现于用北方话写作的文献似带有北方方言色彩。“侬”字作第一人称代词,多见唐代之前。“奴”也是第一人称代词,唐、五代时候,男女尊卑都可使用,宋代以后,“奴”用作妇女的谦称。“咱”为第一人称代词,其前身是“自家'。“自家”合音而写作“咱”,是从宋代开始私用的。“咱”和“洒家”都带有北方方言色彩。你,您,恁是第二人称代词;他,它,伊,渠是第三人称代词。现在北方话第一人称复数有排除式和包括式的区别,用“我们”或“俺”表排除式,用“咱们”或“咱”表包括式;这种区别早在金元时代的北方汉语中即已出现。汉语中本来没有第一人称复数排除式和包括式的区别,这大概是北方汉语接受了阿尔泰语系的契丹(辽)语或女真(金)语的影响。因为阿尔泰语系的多种语言都有上述区别。指示代词大致可以分为近指和远指两类。这,者,遮,只用作近指词;“这”早期的写法为:者,遮。恁,任,偌,惹,若,日,如为近指代词;都有“这样,如此”的意思。“谁”,“什么(甚么)”,“争”,“作么(怎)”,“若”,“那”等为疑问代词;疑问代词”争”相当于“怎”,多见于近代汉语前半期(唐,宋,元)的作品里。禅宗作品里常见疑问代词“作摩(么)”意思大抵同后代的“怎么”。常见的介词:从,自,打,向,去,在,连,和。另外有几个重要介词,如表被动的“被”吃”,表处置的“将”“把”等。“从”可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向”“往”,这是近代汉语的特殊用法。“向”的基本用法是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和方向;还可表示起点和由来,相当于“从;”还可以表行为动作发生的处所,相当于“在”。“去”的用法:(1)表行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2)表起点或由来,相当于“从,。(3)表时间和地点,相当于“在”。如“去开成四年六月。表“在”。“孙子在那里去了也”的“在”表方向或到达的处所,相当于“往,到”。“连个手炉也没有”的“连”字为介词,表强调语气。“此不是,则和前面皆不是”中的“和”为介词,表强调语气,相当于后世的“连”。助词大抵可分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三大类。常见的结构助词是:底,地,的,里,得,将,教。时态助词是:了,着,过,却。“了”表行为、动作的完成;“着”表行为、动作的持续或进行;“过”表行为、动作完毕。助词“却”大抵表示行为动作的完成、实现或持续,进行。语气助词是:但,念,那,罢,波,休,看,杀,煞,死。“但”字置于句首,无实在意义。这种“但,字句一般是第一人称口吻疽'但“字后面一般紧跟自称词语;从句义来看,”但“字句多表示自我说明,自我介绍的意思。这是”但“作助词的使用特点。'念“与”但“的使用特点相似。120.判断句-----多用名词性谓语来说明主语是什么(肯定判断)或不是什么(否肯判断)。如判断句式:主语+表语+是(是也,便是),它的特点是“是”字不在主语和表语之间,而置于表语之后,仍表判断。如:我丈夫,张协是;道信禅师,贫道是也。这种判断句式来源于汉译佛经。如另一种判断句式为:主语+是+表语+便是,如:我是高太尉心腹陆虞侯便是。等等。为什么这种句式在元明代出现了又很快消失了呢?这种混合句式大抵出现于原名时代的作品,更早的用例很难找到,“主语+表语+是”产生于唐代以前的汉译佛经文献,影响及于唐宋远时代的佛经文艺作品和一般文艺作品;随时间推进,元代以后,这种系词“是”置于表语之后的判断句式便逐渐消失。在它使用的晚期,即元明代,可能有部分人已经感觉到使用这种句式,应在表语之前加上系词或具有系词作用的“乃”,方可使判断句语气表撒的更加明确,如此便产生了混合句式。而混合句式既然在表语之前加上“是(乃)”,那么表语后面的“是”就是不必要的,多余的了。课件混合句式并不是很合理的句式,因此它使用了不长时间(元明时代)之后,就消失了。近代汉语里常见一种强调式判断句,即在判断句首加“只”字。有时加“则”或“即”均表强调。强调式判断句的句型是:只(则,即)+主语+系词+表语。“还”字有表达疑问语气的作用,可以构成反复问句;也可用在特指问句中,是近代汉语中比较活跃的疑问复词。“还”用在特指问句中,共两例:(1)远公还在何处。表“究竟”的意思。(2)还听得何法,也是表“究竟”的意思。君还是往何方?“还是”表示“究竟是”;特指问句中,对方一定要回答。单音节反义词连用,可以表示疑问。“难道......不成?表示反诘语气,它有三种变式:'莫不......不成?””没地(的)......不成?”“终不然......不成?”祈使句-----含有请求,使令,劝诫或禁止等语气,几种值得注意的句型:(1)......者,着(著),咱,则,着者,则个;⑵好;⑶......是,是的,不是;(4)可......;可表劝诫.的意思.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故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在金元时代出现的特殊的被动句:(无主语)被+宾语+动词。这类被字句的受动者已经出现在宾语或状语的位置上,主语是无法不出来的。这类被字句具有金元时代燕京(大都)一带口语色彩。“被”“吃”“着”“做”“把,拨,教,叫,得”等表被动。被动句用“得”和“被”意义有不同:表示不幸遭遇(勒死)用被字句;表示合人心意的行为(救了性命)则用得字句。处置句------用“把”“将”等介词把谓语动词的宾语提前,主要表示处置意义的句子。在处置句中,否定词的位置变化:早期的处置句,否定词位于提宾介词之前;大约从宋代开始,否定词也可以放在提宾介词和介词宾语之后。这种否定词位于提宾介词之后的处置句,在现代汉语里的使用有所减少。从宋代开始,即出现了处置句和被动句相混合的句型,多数是被动介词(被,吃等)在前,处置介词在后。关于处置介词,除了上文介绍的“把”,“将”之外,敦煌文献里还出现了另外一个介词“捉”。复句两大类型: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联合复句重要的类型有:并列复句,连贯复句,递进复句和选择复句;主从复句重要的类型有:转折复句,因果复句,条件复句和假设复句。名词解释;1、夺文-----指漏脱了文字;衍文----指误添了文字;错简-----字句的次序颠倒紊乱。2、穷尽调查-----在一定数量的文献范围内,对某种语言现象进行全面的,没有遗漏的观察。3、汉语音韵学-----传统的汉语语音研究。以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语音作为研究对象。4、韵图-----是通过表格来反映语音结构和语音系统的。5、乡试-----明清时代每隔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省城举行的地区性科举考试。乡试取中后称举人。6、登科记----科举考试被录取人的名录,已称登科录。7、平话----宋,元以来的一中民间文艺,相当于后代的说书。8、话本----说书人说唱故事的底本。9、戏文-----宋代以来南方流行的戏曲的名称。10、书会----宋元时代,说书人,话本作者,艺人,编剧的同行组织。11、楔子----戏曲,西欧按说的引子,多用语剧首,篇首。12、得胜回头----指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度阿布小故事作引子。13、着精彩,着精神-----都是振作精神,留神的意思。14、头脑----古汉语里指头颅,近代汉语里“对象,人物”的意思,也可用“头脑”来表示。15、惭愧-----古作“羞愧”解,近代汉语里可用作惊喜之词。16、尴尬----意为不正当,形迹可疑。大辣酥----蒙语译音词,意为黄酒。17、打换----意即换。猛可----即猛,“可“为后缀。门户----意为官差。净手----意为小便。18、引申义----在词的原有意义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意义。19、影响义---有时候,词语的新义和旧义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即新生的意义不是从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而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才产生的。此类新生义称为影响义。20、地域差异-----对于同一概念,不同方言或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21、同步引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包括近义)词或反义(包括意思相对)词相互影响,在各自原有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类同方向的引申,产生出相同或相反的引申义。如“过“和’度”都有通过的意思,是一对同义词。”过”有“递”“交”的引申义,而“度”也同样有“递*交“的引申义。“惭”和“愧”同义词,两词皆有“感谢”的引申义。“支持”和“支吾”是同义词,都有“对付”之义。22、倒反辞(倒反词语)-----说者口头的意思和心里的意思完全相反的。23、偏义词语---包括偏义复词和偏义词组两类,前者系双音节,后者系四个音节。24、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25、联合复句----指各个分句之间关系对等,是不分主次的。26、主从复句-----指分句有主句,从句之分,表达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