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第一节概述一、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个体极小,可通过细菌滤器,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仅含一种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外被蛋白质衣壳或还有包膜。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在临床微生物感染中,近75%的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形态结构.大小和形状病毒体极其微小,测其大小的单位用纳米表示。根据其大小大致分为:大型病毒(200〜300nm)、中型病毒(80〜160nm)和小型病毒(18〜30nm)。病毒的形态大致可分为:球形或近似球形、杆状、子弹状、砖形、蝌蚪状等。.基本结构是指病毒的核心和衣壳两部分。病毒的核心充满一种类型的核酸,即DNA或RNA,构成病毒的基因组。此外,核心还含有少数功能蛋白,主要是病毒早期复制所需的一些酶。病毒的衣壳是包围在核酸外的一层蛋白质,由一定数量的壳粒聚合而成。衣壳可保护核酸免受核酸酶及其他理化因素的破坏。.辅助结构病毒的包膜是病毒成熟后以出芽方式释放包围在核衣壳外的宿主细胞成分。包膜嵌有病毒编码的糖蛋白,具有病毒的特异性。无包膜的病毒衣壳上也有些突出物。(二)病毒的增殖病毒必须依赖宿主细胞,以特殊的自我复制方式进行增殖。病毒的复制周期一般可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成熟、释放6个阶段。若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环境不利于它的复制,不能组装或释放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由于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而复制出不完整无感染性的病毒,称为缺损病毒。当两种不同的病毒或两株性质不同的同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或机体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干扰现象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是抗病毒免疫的重要内容。除干扰现象外,当一个细胞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毒感染时,还可出现双重感染、互补、加强、表型混合与病毒杂交等现象。(三)病毒的遗传和变异病毒在增殖过程中常发生基因组碱基序列的置换、缺失或插入,引起基因突变。病毒因基因突变而发生表型改变的毒株称为突变株。.基因突变条件致死性突变株、宿主范围突变株、耐药突变株。.基因重组与重配.基因整合某些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病毒的DNA片段可插入细胞染色体DNA中,这种病毒基因组与细胞基因组的重组过程称为基因整合。(四)噬菌体除了以动、植物细胞为宿主的病毒外,尚有以细菌、真菌等为宿主的病毒,这些侵袭细菌等并在其中增殖,能引起细菌等裂解的病毒称噬菌体、噬菌体具有识别细菌表面特异受体的功能,这种特异性是极为严格的,可用于进行细菌的鉴定与分型。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产生两种后果:一是噬菌体增殖并裂解细菌,建立溶菌周期;二是噬菌体在细菌内不增殖,其核酸整合于细菌染色体内,并可随细菌分裂而将噬菌体的核酸传至子代细菌中,建立溶原状态。(五)非寻常病毒非寻常病毒是比病毒更小更简单的致病因子,又称为亚病毒因子,包括类病毒、卫星病毒和肮粒等。朊粒个体微小,不含核酸,其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对各种理化作用的抵抗力强,具有传染性,是引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肮粒至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引起牛海绵状脑病,俗称疯牛病。人类的克雅病(CJD)和Kuru病被认为与肮粒感染有关。二、病毒的分类与命名病毒分类的依据和原则是病毒的基本性质,主要包括①病毒的大小与形态;②核衣壳的对称类型;③有无包膜及刺突;④病毒基因组的特征;⑤天然宿主范围;⑥传播方式、媒介种类以及致病性、组织嗜性和病理学特性。病毒分类的一般系统是科、属、种3级或科、亚科、属、种4级。1995年的分类报告首先将病毒分为DNA病毒、RNA病毒、DNA和RNA反转录病毒三大类。目前认为有24个科的病毒能感染人类和动物。按传播途径可分为呼吸道病毒、胃肠炎病毒、经性传播感染的病毒等。按感染部位与症状特征可分为肝炎病毒、出血性热病毒、疱疹病毒等。第二节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病毒可侵犯人体各系统,所致疾病见于临床各科,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毒学研究发展较快,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不少快速、简便、敏感、高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病毒学实验室诊断有三个方面:①直接检测和分离鉴定;②检测病毒蛋白抗原成分和核酸;③检测抗体。一、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一)标本采集.采样时机应在患者急性期或发病初期采集标本。.标本种类根据不同病毒感染采集不同标本,如鼻咽分泌物、脑脊液、血液、粪便等。(二)标本的运送及保存大多数病毒抵抗力较弱,在室温中易被灭活,所以标本要快速传递,立即处理和接种。采集和运送过程注意冷藏。如不能立即处理和接种,可在4c保存数小时,长时间保存需置可在C。对于在冻融过程中易失去感染性的标本,冻存时应加入适当的保护剂如甘油或二甲基亚砜等。(三)标本处理根据不同种类的标本,运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凝固的血液需先离心,得到的血清可以用于病毒分离。肝素抗凝全血、脑脊液、胸腔液、水痘液以及尿液均可直接用于病毒分离培养。有些标本如粪便等,常需粗提、提纯和浓缩等复杂处理过程。二、分离培养与鉴定(一)分离培养.组织培养包括器官培养、组织块培养和细胞培养。前两者只是在分离某些特殊病毒时需要,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细胞培养。关键是针对不同的欲检测病毒,选择适当的培养细胞。细胞培养根据细胞的来源、染色特征及传代次数主要分3种类型:①原代和次代细胞培养;②二倍体细胞株;③传代细胞系。.鸡胚接种鸡胚常用于黏液病毒、疱疹病毒、痘类病毒等的原代分离。根据病毒种类的不同,接种鸡胚的部位也各异。如乙型脑炎病毒以接种卵黄囊为最佳,羊膜腔和尿囊腔适合于流感病毒和腮腺炎病毒,绒毛尿囊膜对痘类病毒和疱疹病毒形成痘疮非常敏感。.动物接种实验室常用新生小鼠或乳鼠进行病毒分离。根据病毒种类不同,需选择相应的敏感动物,还需接种相应的合适部位(鼻内、皮内、皮下、脑内、腹腔内、静脉等)。如嗜神经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最好接种小鼠脑内。(二)病毒鉴定.初步鉴定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标本来源、易感动物范围、细胞病变特征及生物学特征、理化性质可初步判断病毒的科及属。如B组柯萨奇病毒仅对新生乳鼠有致病性,而对成年小鼠无致病性,腺病毒可使细胞肿胀,颗粒增多,病变细胞聚集成葡萄状。核酸类型测定可将DNA病毒与RNA病毒进行区分,耐酸试验可将肠道病毒与鼻病毒大致区分开。.最终鉴定在初步鉴定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血清学方法对病毒分离株进行最后鉴定,方法是将分离到的病毒和已知病毒的参考血清学试验。血清学诊断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酶免疫试验等。现在分子生物学方法也在病毒鉴定方面得到应用。三、快速诊断(一)显微镜检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检查病毒包涵体。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胞质或胞核内的包涵体呈现嗜酸或嗜碱性染色,大小和数量不等。包涵体检查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不是特异性试验。.用电子显微镜直接检查病毒颗粒,数小时即可从病毒形态上作出明确的鉴别诊断。应用免疫电镜灵敏度更高。(二)病毒抗原检查利用特异性免疫血清检测标本中的病毒抗原。常用方法有:免疫荧光技术、酶免疫技术等。此外还有放射免疫法、反相间接血凝和对流免疫电泳等方法。对于一些血清型别不多或在一般细胞培养系统中尚不能成功增殖的病毒,直接检测病毒抗原是快速而实用的方法。(三)病毒抗体检查利用特异性抗原检测病毒感染者血清中的IgM和IgG抗体。常用的方法有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及免疫扩散等,还可以利用放射免疫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IgM抗体出现在病毒感染的早期,所以标本采集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很大。IgG抗体检测需采集感染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恢复期IgG效价必须比急性期增高4倍或4倍以上时,才有诊断意义。(四)病毒核酸检测利用核酸杂交和PCR技术检测病毒特异基因片段。但检出病毒核酸并不等于检出具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第三节各类病毒感染的简介一、呼吸道病毒(一)流行性感冒病毒.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病毒颗粒具有多形性,一般为球形或丝状,丝状多见于新分离株,感染性较强。其结构由内至外为。1)核心:位于病毒最内层,是由核酸和核蛋白组成,流感病毒的核酸为分节段的单位股RNA,节段间易发生基因重组,从而引起变异;核蛋白为型特异性抗原,抗原性稳定,很少发生变异。2)基质蛋白(M蛋白):位于包膜与核心之间具有保护核心与维持病毒外形的作用。其抗原性稳定,具有型特异性。3)包膜:位于M蛋白外面的脂质双层,含有宿主细胞膜成分,其中镶嵌有突出于病毒表面的两种结构蛋白,一种为血凝素(HA),另一种为神经氨酸酶(NA)。其抗原性是划分流感病毒亚型的依据。(2)分型与变异1)分型:根据核蛋白抗原和M蛋白的不同,将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NA和HA的抗原性不同又分为若干亚型。2)变异: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变异的物质基础是HA和NA,两者变异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抗原变异幅度小时称为抗原漂移,如果变异幅度大形成新的亚型,一般引起大规模流行,这称为抗原转变。(3)培养特性:流感病毒常用鸡胚接种培养,初次分离接种羊膜腔为最佳,传代适应后可移种尿囊腔。细胞培养一般用原代猴肾细胞(PMK)或犬肾传代细胞(MDCK)。利用红细胞凝集试验确定病毒的存在。(4)抵抗力:不耐热,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甲醛、乙醇等均敏感。.微生物检验(1)标本采集和处理:在发病急性期,以前3天为最好。合理采集相应标本,如鼻腔洗液、咽拭子、鼻拭子等,置于Hanks液中。采集的标本应立即放入冰壶中,速送实验室。若48小时内未能进行接种,标本应放于低温中保存。(2)分离培养与鉴定:标本置于Hanks液中加抗生素处理,将处理的标本接种于鸡胚羊膜腔,35℃3天后,收集羊水和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并测定滴度。血凝阳性者,用已知抗体作血凝抑制试验进行鉴定。若血凝阴性时,需用鸡胚盲传1〜2次,仍不出现血凝阳性者,方可判断病毒分离阴性。也可接种原代猴肾细胞(PMK)或犬肾传代细胞(MDCK)进行培养。(3)快速诊断1)免疫荧光技术和酶免疫技术。2)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4)免疫电镜技术。(4)血清学诊断:需同时检测急性期(5天以内)和恢复期(2〜4周)血清,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如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高4倍或4倍以上即有诊断意义。3.临床意义流感病毒是在呼吸道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病毒随飞沫传播进入易感者呼吸道,依靠血凝素与黏膜柱状上皮细胞相应受体结合,感染细胞。主要在呼吸道增殖,很少入血,但代谢毒素样物质可进入血流引起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甲型流感可以是散发,也可以是全球性大流行。乙型流感的播散速度及范围不如甲型。1997年在香港确诊有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二)副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副黏病毒属。形态结构类似流感病毒,但体积较大,甚核酸为单负股RNA,不分节段。包膜上嵌有两种糖蛋白刺突,一种为HN(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具有血凝和神经氨酸酶活性。具有流感病毒HA的吸附作用,另一种为F(fusion)具有使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和使病毒在宿主细胞之间传播的作用。副流感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对热敏感。.微生物检验(1)标本采集和处理:采集发病早期标本,成人可采取鼻咽分泌物及咽嗽液标本,年幼患者可用咽拭子涂咽后壁,然后放入2ml收集液中,搅拌后,立即接种细胞。(2)分离培养:最敏感的细胞是原代人胚肾和原代猴肾细胞。(3)病毒鉴定:最常用的方法是红细胞吸附抑制试验,亦可用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对病毒进行鉴定。(4)直接检测病毒抗原:常用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法,也可用ELISA、放射免疫和电镜技术直接检测标本中的病毒抗原。(5)血清学诊断:由于副流感病毒各型之间,以及与其他病毒之间存在某些共同抗原,血清学试验常有交叉反应。故利用血清学诊断往往很困难。3.临床意义副流感病毒经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通过人与人密切接触或气溶胶传播,可引起儿童和成人上呼吸道感染,副流感病毒可分为4个型,其中1型和2型是主要的致病因子,而且常可引起哮喘。3型常引起下呼吸道感染,4型只引起轻型上呼吸道感染。(三)呼吸道合胞病毒.生物学性状属副黏病毒科、肺病毒亚科、肺病毒属。电镜负染色呈球形,单个病毒颗粒具有多形性。核酸为单负股RNA,不分节段。包膜上的G蛋白作用类似于流感病毒的血凝素蛋白HA,包膜上的F蛋白是融合蛋白,介导病毒穿入和细胞融合。G、F蛋白均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在中和病毒方面,抗F抗体比抗G抗体更强。.微生物检验(1)标本采集和处理:可采用鼻腔洗液或鼻咽拭子,置转运培养基中冷藏(4℃)运送至实验室,尽可能立即接种。(2)分离培养与鉴定:呼吸道合胞病毒,不能在鸡胚中增殖,可在人类上皮细胞传代细胞系内增殖细胞病变一般在培养后3〜7天出现,细胞病变特点为合胞体形成即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胞质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3)直接检测病毒抗原:可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和酶免疫技术直接检测标本中的病毒抗原。(4)血清学诊断:常用中和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和酶免疫试验检查血清中IgG、IgM及IgA。中和试验需双份血清,检测IgG滴度变化。检测患者IgM、IgA可进行早期诊断。3.临床意义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疾病的最常见的病毒。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经飞沫传染,最易引起婴幼儿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肺炎,若不及时处理,死亡率较高,较大儿童和成人主要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四)腺病毒1生物学性状是中等大小的无包膜病毒,核心为单一线形双股DNA。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腺病毒不能在鸡胚中增殖,只能在人源的组织细胞中增殖。细胞病变为肿胀、变形、聚集成葡萄串状,细胞核中形成嗜碱性包涵体。腺病毒对酸和乙醚不敏感,对低温耐受,但56℃30分钟可被灭活。.微生物检验(1)标本采集:在患者急性期内采集标本,如鼻咽拭子、鼻咽吸取物、直肠拭子、尿道拭子或宫颈拭子及活检组织等。快速送检,快速检查。(2)直接检测病毒抗原:可以利用电镜或免疫电镜检查,也可以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及酶免疫技术,如EIA进行病毒抗原检测。还可利用PCR技术或核酸探针进行鉴定。(3)病毒分离与鉴定:适合于腺病毒分离的细胞有传代人细胞系HeLa、KB、A549以及原代人胚肾细胞等。将处理好的临床标本进行细胞接种,接种后24小时内换培养液一次,避免细胞毒效应。以后原代细胞7天左右换液一次,传代细胞3〜4天换液一次,每日在镜下观察是否有细胞病变出现。以上直接检测病毒抗原的方法均可进行病毒鉴定。一般用补体结合试验和EIA试验对腺病毒进行分属。以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进行血清型鉴定。(4)血清学诊断: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酶免疫测定及血凝抑制试验及血清中和试验等。.临床意义腺病毒感染可常年流行,在人体各器官均有发现,常引起呼吸道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多见普通感冒、咽炎、扁桃体炎。下呼吸道疾病有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肺炎。腺病毒感染后,机体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五)麻疹病毒.生物学性状属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病毒呈球形,核心为单负链RNA,三种衣壳蛋白(L、P、N),外被包膜,包膜内面为M蛋白,包膜表面有血凝素(H蛋白)和融合蛋白(F)。H蛋白与细胞表面病毒受体CD46结合,感染宿主。病毒抵抗力不强,对阳光和一般消毒剂敏感。.微生物检验(1)标本采集:在患者急性期内采集标本,如鼻咽拭子、鼻咽吸取物、痰液等。(2)直接检测病毒:HE或Wright染色可见受感染细胞产生细胞融合和多核巨细胞,胞质和胞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可以利用电镜或免疫电镜检查病毒颗粒,也可以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及酶免疫技术,如EIA进行病毒抗原检测。还可利用PCR技术或核酸探针进行鉴定。(3)病毒分离与鉴定:将处理好的临床标本进行细胞接种,接种传代细胞系HeLa、Vero以及原代人胚肾细胞等。镜下观察是否有细胞病变出现。以上直接检测病毒抗原的方法均可进行病毒鉴定。(4)血清学诊断:双份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酶免疫测定及血凝抑制试验等。此外用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M可协助诊断。.临床意义麻疹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通过飞沫直接传播,冬春季易发。病毒侵入上呼吸道和睑结膜上皮细胞内增殖,通过局部淋巴组织入血,出现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侵入全身淋巴组织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再次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并感染睑结膜、皮肤、口腔黏膜、呼吸道、消化道、血管等。麻疹病毒还可引起较为少见的远期并发症是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六)风疹病毒.生物学性状病毒呈球形,核心为单正链RNA,外被包膜。包膜表面有血凝素。病毒能在绿猴肾、兔肾和人胚肾细胞内增殖。病毒抵抗力不强,不耐热,对脂溶剂敏感,紫外线能灭活病毒。.微生物检验(1)标本采集:在早期采集标本,如咽拭子、皮疹液、尿液以及死亡婴儿的各种脏器等。(2)直接检测病毒:利用PCR技术或核酸探针进行鉴定。(3)病毒分离与鉴定:海处理好的临床标本进行细胞接种,接种非洲绿猴肾Vero以及原代人非肾细胞等。镜下观察是否有细胞病变出现二用酶标或荧光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病毒鉴定。(4)血清学诊断:双份血清作血凝抑制试验等。用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M可协助诊断。患儿出生时血清中有抗风疹病毒IgM抗体和从母体获得的IgG抗体,或宫内羊水中有IgM抗体可判定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3.临床意义风疹是要注意全身麻疹样出疹伴耳后及枕下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在局部淋巴结增殖后,通过病毒血症播撒全身。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病毒,经胎盘垂直传播感染胎儿,可引起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胎儿出生后患先天性心脏病、耳聋、失明、智力障碍等。(七)冠状病毒冠状病毒可能是成人和较大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因。主要引起普通感冒和咽炎。大约10%〜30%的普通感冒由该病毒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可能是冠状病毒变种所致。(八)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可引起禽流行性感冒。目前发现最易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亚型有H5N1、H9N2、H7N7、H7N2、H7N3等,其中感染H5N1亚型的患者病情严重,致死率高。个别感染禽流感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变异的病毒。变异的可能性一是两种以上的病毒进入同一细胞发生重组;二是病毒基因位点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突变使病毒获得了感染人的能力。临床变现为急性发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流感。常规采集全血、死亡动物的内脏等。采用鸡胚培养法分离病毒。也可作病毒抗原、抗体及核酸的检测。二、肠道病毒肠道病毒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由粪-口途径传播」主要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一些新肠道病毒。(一)生物学性状肠道病毒由简单的病毒衣壳和单股RNA组成。能在猴肾、人胚肾、人羊膜细胞、HEP-2、HeLa细胞中增殖,最适生长温度为36〜37℃,肠道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污水及粪便中可生存数月。对酸及乙醚稳定,对紫外线、干燥及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二)微生物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合理采集相应标本,如脑脊液、血液、尿液、直肠拭子、咽喉拭子、鼻腔洗液等,将液体标本置无菌试管内立即送检。将拭子标本最好先放在运送培养基内立即送检。收集急性期与恢复期的全血,分离血清置-20℃保存供检测抗体用。.直接检测病毒电镜检查及酶免疫法均可直接检测肠道病毒。但PCR在肠道病毒检测方面更具优势。.病毒分离猴细胞系对脊髓灰质炎病毒,B组柯萨奇病毒和ECHO病毒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人类二倍体成纤维细胞,如WI-38和HELF适合于A组柯萨奇病毒的分离。将不同的标本进行相应的处理,接种至细胞培养中。.病毒鉴定可用中和试验进行病毒鉴定,此为鉴定的标准方法。此外还可利用PCR及免疫荧光法进行快速鉴定。.血清学诊断常用方法有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血凝抑制试验。三种试验只有中和试验较特异,但操作繁琐。故血清学试验在肠道病毒诊断方面的作用极其有限。(三)临床意义肠道病毒是人类最常见最重要的病毒。肠道病毒虽然以感染胃肠道作为开始,但却很少引起胃肠道疾病。病毒的靶器官以神经系统、肌肉和其他系统为主。其中脊髓灰质炎病毒可损害脊髓前脚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等感染与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相似,以幼年儿童最常见。发病率和严重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多数感染没有症状或仅有非特异性发热,极少数患者出现无菌性脑膜炎和轻瘫等症状。柯萨奇病毒还可引起手足口病、心肌炎和心包炎、急性结膜炎等。在粪便中有肠道病毒排除时,多数患者往往无任何症状。而在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睑结膜分泌物和泌尿生殖道等部位的标本中检出肠道病毒,就意味着真正的病毒侵入。三、急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生物学性状轮状病毒呈球形,核心含双链双A,外被双层衣壳,内层核衣壳的壳粒呈放射状排列,电镜下犹如车轮状外形。常用的细胞为原代猴肾细胞和传代猴肾细胞。病毒抵抗力强,耐酸碱,耐乙醚。56c30分钟可灭活。可被消毒剂灭活。.微生物检验(1)标本采集与处理:发病早期采集腹泻粪便,密封送检。(2)标本直接检查:1)电镜和免疫电镜检查2)抗原检测常用ELISA法、胶乳凝集试验3)病毒R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用于病毒分型。4)检测核酸(3)分离培养.临床意义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因。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其发病和婴幼儿病死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A组感染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感染以温带地区的秋冬季为主。B组引起成人腹道,无明显季节性。四、黄病毒黄病毒曾归类为虫媒病毒B组。此类病毒是指一大群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生物学性状病毒基因组为单正链RNA。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其结构蛋白有三种:M、C和E。.微生物检验(1)标本直接检查: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及酶免疫技术进行病毒抗原检测。还可利用PCR技术或核酸探针检测核酸。(2)分离培养与鉴定:将患者血清或死亡患者脑组织悬液上清接种乳鼠脑内,接种后几天便死亡,进一步传代或鉴定。也可将正确处理的标本接种原代金色地鼠肾细胞等细胞进行培养。根据细胞病变、红细胞吸附试验证实病毒的增殖,阳性即可传代或鉴定。动物接种或细胞培养阳性者以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进行鉴定。(3)血清学诊断:可以利用血凝抑制、补体结合试验等进行血清学诊断。3.临床意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可通过三带喙库蚊叮咬传播,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猪为最重要的宿主和传染源。病毒流行主要在夏秋季节。人类感染后,绝大多数表现为隐性或轻型感染。只有少数发生脑炎。病毒侵入脑组织内增殖,造成脑实质病变,表现为高热、惊厥或昏迷症状。(二)森林脑炎病毒.生物学特性森林脑炎病毒的形态结构与乙脑病毒近似。最易感染的动物为小鼠。可在原代鸡胚细胞和传代地鼠细胞培养中生长并引起病变。鸡胚接种能在卵黄囊、绒毛尿囊膜增殖,该病毒抗原性稳定。.微生物检验与乙型脑炎病毒相似。.临床意义森林脑炎病毒可经蜱传播,引起人类森林脑炎。森林硬婢为主要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亦可经胃肠道传播。人类感染后,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为隐性感染,发病者潜伏期约10〜14天,然后出现高热、头痛、脑膜刺激征、昏迷等。(三)登革病毒.生物学性状病毒形态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根据抗原性不同,可分为1、2、3、4,四个血清型。该病毒可用蚊体胸内接种培养,也可用白纹伊蚊的传代细胞C6/36株)或地鼠肾细胞进行培养,可以用初生小鼠进行动物接种。.微生物检验取患者第1〜3天的血清接种白纹伊蚊C6/36株细胞等以分离病毒。患者感染1周后血清中可出现血凝抑制抗体,通过测定早期与恢复期血清标本来观察抗体滴度是否呈4倍以上增高。如果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则有诊断意义,也可利用ELISA及斑点免疫测定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这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诊断。.临床意义登革病毒储存于人类和猴,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传播。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中增殖,然后经血液播散,引起发热、肌肉和关节酸痛、淋巴结肿胀及皮肤出血、休克等。临床上分为普通型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两个类型。前者病情较轻,后者病情较重。五、疱疹病毒(一)单纯疱疹病毒(HSV).生物学性状单纯疱疹病毒为有包膜的DNA病毒,基因组由两个互相连接的长片段(L)和短片段(S)组成,为双股线状DNA。该病毒能在多种细胞内增殖,如原代兔肾、人胚肺、人胚肾细胞或地鼠肾细胞等。细胞被感染后很快发生病变。如细胞肿胀、变圆、出现嗜酸性核内包涵体。该病毒可感染的动物种类较多,如家兔、豚鼠、小鼠等。该病毒有两种血清型,HSV-1和HSV-2。两型病毒的DNA有5%同源性。.微生物检验(1)标本采集和处理:合理采集相应标本,如水疱液、唾液、尿液、血液、脑脊液、阴道或宫颈拭子等。标本应立即接种敏感细胞培养液,如果不能则将标本置于转运培养基,快速送检。(2)直接检查病毒:采用疱疹液、皮肤黏膜病灶刮取物、活检组织等,利用免疫电镜检查病毒颗粒或病变细胞,也可用吉姆萨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多核巨细胞和胞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将标本制成涂片,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或酶免疫法进行病毒抗原检测。(3)分离及鉴定:病毒分离培养是HSV感染实验室诊断的最敏感的方法,HSV-1和HSV-2在细胞培养中均可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可以利用单克隆抗体确定HSV分离株的型别。(4)分子生物学诊断:可利用核酸杂交技术或PCR技术检测出HSV。(5)血清学诊断:应用ELISA或胶乳凝集试验可检测HSV抗体,但由于HSV-1和HSV-2的广泛交叉反应,该试验难以区分两型的感染。由于HSV抗体出现的特点,血清学试验无助于早期诊断及指导抗病毒治疗。3.临床意义HSV感染可通过直接密切接触和性接触传播,也可经飞沫及垂直传播。H垂-1感染常局限在口咽部,通过唾液或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引起口咽部疱疹、疱疹性角结膜炎、脑炎等。HSV-1的原发感染多见于半岁以后的婴幼儿,大多数呈隐性感染。HSV-2的原发感染多见于青春期以后的患者,主要通过生殖道途径传播,主要表现为生殖器疱瘆。孕妇在胎儿胚胎期感染HSV,有引起流产、早产、死胎或先天畸形、智力低下等危险。(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生物学性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的基本特性与HSV相似。此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为线状双股DNA病毒。一般实验动物及鸡胚对VZV均不敏感。VZV能在人胚二倍体肾细胞(HFDK)或人胚二倍体肺细胞(HFDL)培养中增殖。受感染的细胞出现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微生物检验(1)直接检测病毒或抗原:刮取新鲜病灶基底部细胞涂片,用直接或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变细胞内的VZV抗原,有助于快速诊断。利用疱疹液进行免疫电镜检查,可对VZV感染进行特异性诊断。利用核酸杂交或PCR技术亦可检出疱疹液中的VZV。(2)病毒分离:取水痘内容物(要求4天以内的内容物)肺炎及肠炎活检组织接种人胚肾或人胚肺细胞。多数情况下3〜7天可出现细胞病变效应。(3)鉴定:根据典型细胞病变效应进行初步鉴定,利用标记的抗VZV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直接荧光抗体染色,进行特异性鉴定。(4)血清学诊断:过去常用补体结合试验,近年来EIA已成为VZV血清学诊断的主要方法。3.临床意义VZV可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前者为原发感染引起,后者为复发感染所致。水痘主要发生于儿童,儿童初次感染VZV大约有1周的潜伏期,然后皮肤出现斑疹、水疱疹,可进一步发展为脓疱疹并伴有发热。带状疱疹多发生于成人和老人。(三)巨细胞病毒.生物学性状巨细胞病毒(CMV)的形态与基因组结构与HSV极为相似,但病毒感染的宿主范围及细胞范围均狭窄,且种属特异性高,即人CMV(HCMV)只能感染人。体外培养HCMV只有在人成纤维细胞中才能增殖。病毒在细胞培养中增殖缓慢,初次分离需经2〜6周才可出现细胞病变,细胞病变特点为肿胀、核变大形成巨大细胞,核内有致密的嗜碱性包涵体,形似猫头鹰眼特征。加热56℃30分钟,低pH、乙醚、紫外线、反复冻融均能使CMV灭活。.微生物检验(1)标本采集:病毒分离可采取患者尿液、口腔拭子、外周血白细胞等。血清学诊断可采取患者血清。(2)直接检查病毒:活检组织切片或其他标本涂片,用HE等染色观察巨大细胞和细胞核内的包涵体。也可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查标本中的HCMV抗原,亦可利用酶免疫法检查。利用核酸杂交或PCR技术检测HCMV的核酸。(3)分离与鉴定:人成纤维细胞适合于HCMV增殖,将处理后的标本接种于生长旺盛的单层细胞,定期换液,定期观察。检查细胞病变效应出现与否。利用单克隆或多克隆相应抗体对分离培养出的病毒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4)血清学诊断:常利用ELISA或IFA来检测HCMVIgG抗体或IgM抗体。3.临床意义由于CMV可存在唾液、尿液、乳汁、泪液、粪便、阴道或宫颈分泌物、血液、精液中,因此病毒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有先天性或获得性细胞免疫缺陷的儿童或成人,如艾滋病及器官移植患者,CMV感染很常见。(1)正常人感染:人群中HCMV感染非常广泛,通常呈现隐性感染,少数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免疫功能缺损个体的感染:高危人群包括器官移植的受者、接受化疗放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等。HCMV感染所致的间质性肺炎是骨髓移植受者的首位死因。AIDS患者HCMV感染,以肺、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感染最为常见。(3)先天性和围生期感染1)先天感染:妊娠时,母体发生CMV感染,病毒经胎盘传至胎儿引起宫内感染。2)产时感染:新生儿出生时,通过与产道中的病毒相接触,也可被感染。3)产后感染:多数产后感染主要是通过与排病毒的个体密切接触而获得。(四)EB病毒.生物学性状EB病毒(EBV)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病毒颗粒为球形,EBV缺乏良好的体外培养系统,不能用常规的疱疹病毒培养方法进行培养。一般用人脐血淋巴细胞或从外周血分离的B淋巴细胞培养。根据病毒抗原表达时所处的病毒增殖周期的不同阶段,将EBV抗原分为3类。1)潜伏期表达的抗原,包括EBV核抗原(EBNA)和潜伏期膜蛋白;2)EBV增殖早期抗原(EA);3)病毒增殖晚期抗原包括EBV衣壳抗原(VCA)及EBV包膜抗原(MA)。.微生物检验(1)直接检查病毒:利用抗补体免疫荧光法检查淋巴细胞或上皮细胞EB病毒核抗原。利用核酸杂交和PCR或RT-PCR技术检测病毒。(2)病毒分离培养及鉴定:标本可以是唾液、咽漱液、外周血细胞以及肿瘤组织。接种人脐带血淋巴细胞对EB病毒进行分离培养,孵育4周,病毒阳性培养物,通过抗补体免疫荧光法进行EB鉴定。(3)血清学诊断:嗜异性抗体检测可用于辅助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进行针对病毒VCA、EA和EBNA的抗体测定,不同疾病患者的体内针对EBV不同的抗原成分所产生的抗体的组成及水平均有一定的特征性。3.临床意义EBV流行广泛,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但终生携带病毒,或引起轻度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青春期发生原发感染,约有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因输血传染。EBV主要侵犯B细胞,与EB病毒感染有关的疾病主要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鼻咽癌、霍奇金病和其他某些淋巴瘤。六、肝炎病毒(一)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甲型肝炎病毒(HAV)属小RNA病毒科,无包膜,核心为单正股RNA。目前世界上分离的HAV均为一个血清型。HAV的抵抗力较其他小RNA病毒强,60℃加热10〜12小时后仍具有感染性,85℃加热立即灭活,对乙醚、氯仿及pH为3的酸性环境有抵抗力。.微生物检验甲型肝炎患者病期不长,预后良好,一般不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微生物检验以测定病毒抗原或抗体为主。感染早期一般可用RIA或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抗-HAVIgM。它出现早,消失快,是HAV新近感染的重要指标。对于了解既往感染史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需检测抗-HAVIgG。也可利用ELISA或EIA、RT-PCR、核酸杂交技术直接检测抗原。.临床意义HAV可引起甲型肝炎,HAV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传染源多为人类,潜伏期15〜50天,平均28天。病毒常在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前5〜6天就存在于患者的血清和粪便中,2〜3周后,随血清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血清和粪便的传染性逐渐消失。甲型肝炎患者的粪便污染水源、食物以及某些海产品,可造成散发式大流行。典型的甲型肝炎常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及恢复期。(二)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患者血清,在电镜下可见3种特有颗粒。①大球形颗粒:为具有感染性的HBV完整颗粒,呈球形,又称Dane颗粒。它的外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的包膜,HBV的表面抗原(HBsAg)镶嵌于包膜的脂质双层中。去除病毒的外衣壳,即暴露出内衣壳,它是HBV的核心抗原(HBcAg)。用酶或去垢剂作用后,可暴露出e抗原(HBeAg)。②小球形颗粒:成分为HBsAg,不含病毒核酸DNA及DNA多聚酶,无传染性;③管型颗粒:成分亦是HBsAg,是由多个小球形颗粒“串联而成”,也不含病毒核酸。HBV的基因组是独特的带有部分单链区的双链DNA环状模式。长链为负链,短链为正链。基因组高度压缩,重复利用。(2)抗原成分:HBV主要有HBsA津HBcAg及HBeAg。HBsAg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由病毒DNA的S区编码。HBcAg被HBsAg所覆盖,血中不易检出。由病毒DNA的CORF编码。HBcAg免疫原性强,抗-HBcIgG在血清中持续时间长,抗-HBcIgM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3)HBeAg为可溶性蛋白质,游离在血中,其消长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基本一致,故HBeAg已作为HBV复制及具有强感染性的一个指标。由病毒DNA的CORF编码。(3)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有较强抵抗力。60℃加热10小时,98℃加热1分钟,以及乙醚、pH为2.4的酸性环境处理6小时均不能有效灭活病毒。.微生物检验(1)标本的采集与处理:临床上常采集血液标本,HBV的血清标志物较稳定。(2)检杳方法:临床实验室目前主要靠RIA和ELISA等血清学方法检测HBsAg、HBeAg、抗-HBs、抗-HBc、抗-HBe。其中HBsAg的检测最为重要,可发现无症状携带者,是献血者筛选的必检指标。近年来,PCR检测HBVDNA也用于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可致乙型肝炎。病毒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侵入机体,传染源是HBV携带者和患者的血液、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等。HBV的传播途径大致可分为血液、血制品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在多数急性感染患者中,肝炎症状不明显,既无症状,也无黄疸。有一些患者有症状但无黄疸,还有一些患者既有黄疸又有症状。肝炎的症状可以是轻度而短暂的,也可以是重度和迁延性的。患者可以完全恢复健康。也可因暴发性肝炎而致死或成为慢性肝炎。部分HBV持续感染者可发生原发性肝癌。(三)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丙型肝炎病毒(此丫)是小的有包膜的单正股RNA病毒,可感染黑猩猩并在体内连续传代,引起慢性肝炎。目前尚不能用体外细胞培养进行分离。世界各地分离的HCV毒株可分为20余个基因型。其抗原成分主要包括核衣壳蛋白,包膜蛋白及非结构蛋白。HCV对各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酸、热均不稳定。沸水煮5分钟或60℃加热30分钟均可使感染性丧失。对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敏感。.微生物检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HCV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类:血清学方法及PCR方法。血清学方法主要是以EIA测定抗-HCV。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HCVRNA。HCV抗体检测主要是ELISA法作为筛选试验,采用条带免疫法作确认试验。.临床意义HCV主要经输血或其他非肠道途径(如共用针头、血透析等)进行传播。但有近半数的HCV感染中,传播途径尚不清楚。HCV的亚临床感染,临床上无自觉症状,而ALT不正常,是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丙型肝炎根据临床病程可划分为急性和慢性,以6个月为区分界限。HCV感染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慢性化的几率很高,感染过程很长,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组织病变,并呈慢性进行性。可发展为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十分密切。(四)丁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性丁型肝炎病毒(HDV)为球形,外被HBsAg包绕,核心含HDV抗原(HDAg)和HDV-RNA基因组,基因组为一单负链环状RNA。HDV不能独立复制,需要HBV辅助才能增殖。对HDV敏感的动物有黑猩猩、东方土拨鼠等。.微生物检验通过检测HD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以及HDVRNA,结合HBV感染的检测,可作出HD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1)HDAg检测:将患者标本,如肝组织或血清等,用去垢剂处理,去除表面的HBsAg,然后用RIA或ELISA检测HDAg。(2)HDVRNA检测:可以利用核酸杂交或RT-PCR技术对HDVRNA进行检测。(3)抗-HDV抗体检测:HDV感染后2周左右产生抗-HDIgM,一个月达高峰,随后迅速下降,抗-HDIgG出现较迟,在恢复期出现。丁型肝炎抗体不能清除病毒,如持续高效价,可作为慢性丁肝的指标。利用ELISA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抗-HDVIgM或抗-HDVIgG。通过检测抗-HBsIgM或IgG以及HBeAg和抗-HBe,作出同步感染和重叠感染的诊断。3.临床意义HDV可引起与HBV相关联的急性和慢性肝病。HDV感染通常引起严重和进行性的肝病。HDV传播方式主要是经血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与母婴间垂直传播lHDV感染只有在感染了HBV的人群或是与HBV同时侵入才能发生。根据与HBV感染的关系,可将HDV感染分为两种类型:同步感染指与HBV同时或者先后感染;重叠感染指在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发生HDV感染。重叠感染极易导致慢性化。(五)戊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性戊型肝炎病毒(HEV)为球形,无包膜,基因组为正单股RNA,体外培养不易获得成功,敏感的实验动物为灵长目。特别是猕猴和黑猩猩。HEV对高盐、氯化铯、氯仿和反复冻融敏感。.微生物检验可用电镜或免疫电镜技术检测患者粪便中的HEV颗粒,也可用PCR方法检测标本中HEVRNA,但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是检测血清中的抗HEVIgM或IgG。.临床意义HEV可引起戊型肝炎。HE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患者多见于成人,未成年者大多为隐性感染。戊型肝炎的潜伏期约为10〜60天,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初的患者粪便中病毒量较大,传染性最强,是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多数患者发病6周即可好转并痊愈,不发展为慢性肝炎。七、反转录病毒反转录病毒科的病毒因带有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反转录酶而得名。分为三个亚科七个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病毒分类学上属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慢病毒属。已发现有HIV-1和HIV-2两型。HIV-1是引起全球艾滋病流行的病原体,HIV-2主要局限于西部非洲。.生物学特性(1)形态结构:病毒为RNA病毒,呈球形,核心含有RNA、反转录酶和核衣壳蛋白,外被脂蛋白包膜,其中镶嵌有gp120和gp41两种特异的糖蛋白。gP120与CD4受体蛋白结合。gp41为跨膜蛋白。(2)基因组结构:由两条拷贝的单股正链RNA在5'端通过氢键结合而形成的二聚体。基因组从5,至3,端依次排列为LTR、gag、pol、env、LTR,还有6个调节基因,即tat、rev、nef、vif、vpr、vpu/vpx。gag基因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其中衣壳蛋白p24特异性最强。pol基因编码病毒复制所需的酶类。env基因编码合成两种包膜糖蛋白gp120和gp41。(3)病毒的复制:病毒包膜糖蛋白gP120与细胞上的CD4受体结合,病毒包膜与细胞膜发生融合。核衣壳进入细胞质内脱壳,释放核心RNA。在病毒反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进行复制。子代RNA与一些合成的结构蛋白装配成核衣壳,从宿主细胞膜获得包膜组成完整的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到细胞外。(4)病毒受体与细胞亲嗜性:HIV的主要靶细胞是CD4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亚群。皮肤的Langerhans细胞、淋巴结滤泡的树突状细胞、脑小胶质细胞等也是感染的对象。CD4分子是HIV的主要受体,现已发现两种辅助受体CXCR4和CCR5。前者是HIV的亲T细胞病毒株的辅助受体,后者是HIV的亲巨噬细胞病毒株的辅助受体。(5)培养特性:HIV感染的宿主范围和细胞范围较窄。在体外仅感染表面有CD4受体的T细胞、巨噬细胞。实验室常用新鲜分离的正常人T细胞或患者自身分离的T细胞培养病毒。(6)抵抗力:病毒抵抗力较弱,56℃30分钟可灭活。可被消毒剂灭活。但在室温病毒活性可保持7天。.微生物检查HIV感染的标志可分为病毒标志、免疫标志和相关标志。(1)病毒标志是指病毒培养或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直接从感染者体内分离HIV或其基因物质。(2)免疫标志是指HIV抗原及抗体等免疫复合物。1)抗原检测:常用间接ELISA法检测P24抗原。2)抗体检测:抗核心蛋白p24及其前体P55的抗体在血清中出现最早,随后出现抗包膜糖蛋白gp120/160的抗体。这些被认为是初期感染的最稳定的指标。抗糖蛋白P41的抗体常在P24抗体出现后数周才出现。①初筛试验酶免法(EIA)、免疫荧光法(IFA)、凝集试验等。②确证试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olt,WB)、放射笫疫沉淀试验。3)相关标志:是指与艾滋病病情发展或HIV感染密切相关而存在于体内的某些生化或化学物质。如CD4细胞、新蝶吟、白细胞介素等。3.临床意义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的病原体。AIDS是以侵犯CD4细胞为主,造成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并继发体液免疫功能缺损为基本特征的传染病。其传染源是HIV无症状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从HIV感染到发展为典型AIDS分为4个时期,即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相关综合征、艾滋病(艾滋病完全型)。HIV的致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HIV直接损伤或间接损伤CD4T细胞;HIV抑制抗原递呈细胞功能;HIV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诱导细胞凋亡;HIV导致CD8T细胞丧失抗病毒活性等。机体感染HIV后可产生多种抗体,病毒也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应答,但依然无法清除病毒,这与病毒能逃逸免疫作用有关。八、狂犬病病毒(一)生物学性状狂犬病病毒外形似子弹状,病毒体内含单负股RNA,外面是脂蛋白包膜,其表面有许多糖蛋白刺突,与病毒的感染性和毒力有关。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该病毒可感染的动物范围较广。在易感动物或人类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胞质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在诊断上很有价值。(二)微生物检验.隔离观察动物人类被犬和其他动物咬伤后,将该动物隔离观察,若7〜10天不发病,一般认为该动物没有患狂犬病或咬人时唾液中尚无狂犬病病毒。.印片、切片检查若以上隔离动物在观察期间发病,即将其杀死,取海马回部组织作切片或涂片,用HE染色检查内基小体或用直接荧光抗体法(DFA)检测病毒抗原,或用ELISA法查抗原。.细胞培养将感染的动物或人类的相应组织悬液接种敏感细胞,培养40〜48小时后,用DFA进行病毒抗原检测,如果阴性进行第二代培养,经3〜4天,再用DFA检查是否有病毒生长,如果二次培养均阴性,则最终视为阴性。.血清学诊断常用方法有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ELISA试验等方法。.分子生物学可以利用RT-PCR技术检测标本中狂犬病毒RNA,此方法敏感、快速、特异。(三)临床意义狂犬病病毒可引起人类狂犬病,人类狂犬病大多数是由病犬咬伤所致,有时也可因猫、狼以及其他带病毒动物咬伤所致。人类发病时的典型表现是神经兴奋性增高,吞咽或饮水时喉头肌痉挛,甚至闻水声或其他轻微刺激包括光线均可引起全身痉挛发作,又称恐水病。发病3〜5天后患者转入麻痹期,最后因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死亡率几乎达100%。九、人乳头瘤病毒(一)生物学性状人乳头瘤病毒由病毒衣壳和双链环状DNA组成。具有宿主和组织特异性,只能感染人的皮肤、黏膜的上皮细胞,在易感细胞核内增殖形成核内嗜酸性包涵体。目前HPV组织培养尚未成功。(二)微生物检验临床常根据病史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作出诊断。症状不典型的可作病理学检查或用免疫组化技术等方法检查病变组织中的HPV抗原。目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有:核酸分析、原位杂交、DNA印迹、PCR。(三)临床意义HPV可通过性接触感染,引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联通骑行活动方案
- 老年活动室打扫活动方案
- 纸花谁先开活动方案
- 花园学校活动方案
- 糖果试吃活动方案
- 精致体验活动方案
- 美容夏日活动方案
- 联合教研活动方案
- 篮球实践活动方案
- 苏州艾滋病宣传活动方案
- 借名购车合同协议书范本
- 体育单招英语作文满分范文
- 2025年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临床实践指南
- DBJ∕T15-83-2017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腹腔穿刺技术规范教程
- 2025一建《建设工程经济》精讲课程讲义
- 民法典租赁合同实务讲座
-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分类与整 理 综合素养测评A卷(含答案)
- 源网荷储可行性研究报告
- 冷库项目建设全流程风险管理探究:理论、实践与创新策略
- 学前教育应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