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完整版_第1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完整版_第2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完整版_第3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完整版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认识垂直和平行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7册P64-65例一、做一做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垂直。●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与垂直。教具准备:铅笔、小棒、量角器、三角板、直尺、手工纸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1、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小组讨论,一共有几种摆法?组长做记录,画于纸上。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1)一小组到投影仪下展示其记录单。(2)除了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特征1、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生自由发言)2、师引导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将学生的分类结果画在黑板上。不相交: 相交:3、师: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会怎样?量一量两条相交直线做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4、由小组同学在原记录单上动手合作操作,并进行讨论、汇报。5、师生共同总结: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仍不相交,这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可以说它们相互平行;相交的两条直线形成的四个角,如果都是90度,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叫另外一条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焦点叫做垂足。6、生齐读P65平行和垂直概念,并画下来。7、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认识平行与垂直。(揭示课题)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1、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2、P64主题图,找一找,图上有哪些平行和垂直的现象?3、做一做1找一找、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4、做一做2 摆一摆。(请个别同学到投影仪下摆一摆)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平行吗?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5、P68练习十一第3题:折一折(生动手操作,请个别学生上台展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把一张正方形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一、二题,及练习册相应练习。2、过直线上(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教学目标:●使学生巩固理解和掌握垂直、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初步掌握画垂线的方法。●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教学过程:复习准备:(1)巩固理解垂直的意义。①教师演示:教师用两条着色不同的毛线表示两条直线,粘在黑板上,使它们相交。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2教

师 标

出 ∠ 1

∠ 2

∠ 3

∠4。

13②教师转动其中一条线,使学角。 4

生一

个角变

为直提问:与刚才比较,角的个数有没有变化?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其余3个角是什么角?③小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外一条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教师在图上直接标出垂直符号。)反馈:观察下面向组图形,看哪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哪两直线是互相垂直的?①

②③ ④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就叫互相垂直,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二、新授:教学垂线的画法。教师首先说明画垂线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工人师傅做门、窗,经常要画垂线。他们用角尺在工件上画垂线。最后说明画垂线主要有两种情况:(1)通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教师演示:先横着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个点,说明要过直线上的这一点画一条垂线。画的方法和步骤:第一步: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第二步:沿着直线向右移动三角板,使直角顶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第三步: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所画直线就是原直线的垂线。(2)过直线外一点画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边板演,边讲解。方法和步骤:第一步: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第二步:沿着直线向右移动三角板,使另一条直角边与直线外的点重合。第三步:沿另一条直角边通过直线外的点画一条直线。所画直线就是原直线的垂线。由学生归纳画垂线的方法。3、理解垂线的性质,建立距离的概念。(1)过A点向这条直线画4条不同长度的线段。(2)测量每条线段的长度。(3)你所画的线段之中,哪一条最短?(4)哪条线段是这条直线的垂线?学生通过用三角板检测得出:从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线最短。教师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三、巩固练习1、P68练习十一第4题 画一画(1)过A点画直线的垂线。2、第(3)题:运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正方形。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想一想: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边画边介绍画法。同学们在本上试画一个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教师巡视指导。四、全课小结1、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什么叫做垂线?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做什么?2、从直线外的一点引向这条直线,可以画多少条垂线?什么样的线段最短?3、什么叫做距离?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6、7、8题及练习册相应练习。画平行线、画长方形教学目标:画平行线、画长方形的方法(课文第67页例3,练习十一的第3、4(2)(3)题)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平行线。●使学生能利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正确画出长方形。●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重、难点:学画平行线、画已知长与宽的长方形。教学过程:3、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了解其特性,能够正确画出底所对应的高。●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几何图形,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在明确它们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基础上概括出: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教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四边形呢?学生举例:说说哪些物体表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出示下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二)学习新课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意义.首先出示一组图形;教师提问:这些图形是什么形?它们有什么特征?(1)看到这个名称你能想到什么?(板书:平行、四边形)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四边形?你学过的什么图形是四边形的?(2)动手测量指名到黑板上用三角板检验一下,每个图形的对边怎样.其余学生用三角板检验课本151页3个图形的对边.然后再用尺子度量一下第组对边的长怎样.(3)抽象概括根据你测量的结果,能说说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吗?小组先讨论,再让到黑板上测量的同学说出检验与测量的结果,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的确切定义.(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教师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两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4)反馈: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出示反馈练习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特性(1)教师演示教师拿一个长方形木框,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学生明确:两组对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和钝角。(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3)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板书:易变形)(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具有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际例子来吗?(如汽车间的保护网,推拉门、放缩尺等.)3.学习平行四形的底和高(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教师边演示边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2)找出相应的底和高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几条高?它位相对应的底各是哪条线段?使学生明确:从B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D点画高,它的底是BC.(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出示底和高教师说明: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画高的方法基本相同,都用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同学动手画71页“做一做”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出示做一做①教师利用长方形框,拉动长方形的边,使其变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相同点是两组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也具有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也属于平行四边形.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把长方形看作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②引导学生比较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明确:正方形也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也是直角,正方形也可看作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是直角的共同点,而正方形还有四条边相等的这一特征,因此正方形可看作是特殊的长方形.③这三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出示集合图(三)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2.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3.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4.数一数下图中有( )个平行四边形.(四)教师小结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平行四边形的意义,特征及特性)2.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并解疑.3.教师提问:我们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关系?(因为长、正方形也具备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所以长、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五)布置作业1.用一套七巧板拼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2.在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中分别画出两条不同的高.4、梯形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7册P71例二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教学难点: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教学过程:(一) 复习准备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二)探究新知:1. 认识梯形(1)出示图形 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梯形实物图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出示下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2)交流测量结果.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3)概括梯形的定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演示课件“梯形各部分名称”)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3.教学等腰梯形(1)教师演示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2)学生测量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3)概括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用图表示: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关系图4.四边形的关系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三)巩固练习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2.用七巧板拼梯形.(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四)质疑小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质疑、解疑(五)布置作业1.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除法教学内容:课本78页例题1(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练习13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2、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探讨口算方法,通过实践练习活动熟悉、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3、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学新知1、让学生看课本插图,根据图中的对话,完整地编一道应用题。生自由发言:国庆节很快就要到了,学校准备买一些气球分给各个班级。如果用80个气球,要给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2、让学生口算,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80÷20=( )个3、《做一做》练习90÷30= 60÷30=4、想一想:83÷20≈( ) 80÷19≈(联系?能否用曾经学过的估算和今天刚学习的除法来解决?83÷20≈80÷20=4 80÷19≈80÷20=4

80÷40=),这两道题和例题有什么区别?5、让学生自学79页(2)如果有120面彩旗,每班分给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级?120÷30=()面,口算,鼓励算法多样化。6、想一想:122÷30≈()120÷28≈(

)(二)反馈练习1、《做一做》180÷30= 240÷40= 420÷60=184÷30≈ 240÷37≈ 420÷58≈(三)深化练习1、完成课本练习十三第1题:小组间开展“夺红旗“竞赛。并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2、完成课本练习十三第4题:估算与口算结合,老师把题目写在口算卡片上,采取抢答的形式。3、独立完成课本练习十三第2、3、5题。口算除法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第80页练习十三第1—5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2、通过练习,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1、口算。(你是怎样口算的?说出口算过程)30÷10=60÷30=80÷40=240÷60=210÷70300÷50=270÷90=630÷70=2、口算。(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讲评。注意:第一行的乘法算式是第二除法口算的思考过程。3、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除法应用题。想一想,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应用题还要记住写答案)4、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3题。提问:“限载40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编题,独立完成。5、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提问:“≈”表示什么?第一行的口算和第二行的口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6、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5题提问:“大约”表示什么?为什么这道题要用“大约”?(因为有的月份是三十一天,有的是三十天,还有的是二十八天或二十九天,为了计算方便,都取三十天,所以要用“大约”)学生独立列式,老师讲评。7、选用课时作业设计。笔算除法(除数接近整十数,商一位)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例3、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4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会用这两种试商法进行有关的笔算。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试商方法和调商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购书的录像或画面、练习十五第1、3题),口算卡。教学过程:一、回顾复习1、30)60040)9580)382选一题,说说笔算过程。2、口算下面各题。20×430×650×580×440×690×570×360×73、写出与下面各数接近的整十数。31465263872174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1)呈现购书的录像或画面,请学生描述购书的情况。之后,请学生提出问题。2)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一本《作文选》多少元?”的方法,从而列出算式84÷21。2、教学用“四舍”法试商。教师谈话:我们已学过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数21不是整十数,怎样想商呢?1)学生独立计算。2)组织交流。学生有可能用口算答出84除以21商4,甚至没有一个学生把21看做20来想商。此时应肯定学生正确完成了计算。接着,有谈话引出试商:要想算84里面有几个21,既要看十位,又看个位。这道题中84、21都比较小,同学们一眼就看出商4。如果被除数、除数比较大,不能一眼看出该商几,该怎么办呢?我们来想一想,除数是整十数来试商,是不是会比较方便些。下面咱们就用21)84尝试一下。(3)师生共同经历试商过程。请学生说应把21看作几十试商。之后,试除……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用20试除得到的商4称为“初商”。“初商”是否合适,必须进行检验。(4)完成例3下面“做一做”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提问:“谁能说一说你是把除数看成什么试商的?是怎样想的?”“观察一下例题和做一做中的题目,除数个位上的数分别是几?这3道题都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说明:除数的个位数为1、2、3、4的两位数,一般情况下,可以用“四舍”法把除数个位上的数舍去,看作整十数试商。3、教学用“五入”法试商。(1)接着上面的购书情境和问题,引出第(2)个实际问题。由学生说出算式:196÷39(2)尝试试商,完成计算。让学生想一想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学过的方法,把39看作30来试商,商6大了,再改商5;另一种把39看作40来试商,商4小了,改商5。之后,教师将196改为194让学生用上述的两种方法试商,看看试商情况。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把196÷39的两种试商过程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3)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题。先让学生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的,是怎样想的。教师概括说明:除数的个位数为5、6、7、8、9的两位数时,一般情况下,可以用“五入”法把除数个位上的数舍去,同时向前一位进1,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4、引导概括引导学生结合上面的两种情况,概括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按照“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三、练习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请学生独立填写,填写后,组织交流。根据交流中出现的不同填法,比如20×()<85,()里可以填1~4各数(当然也可以填0,但无实际意义)。教师要特别指出: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想商时,要选择除数与1~9中哪个数相乘的积小于并且最接近被除的数。2、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请学生口答或直接把各题的准确商写在书上。3、完成练习十五第3、4题。四、总结。1、请学生讨论、交流:怎样试商,怎样检验初商是否合适?2、教师强调: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除数个位上是1、2、3、4时,可以把尾数舍去,把它看作整十数试商。除数的个位数为5、6、7、8、9的两位数时,试商时,用“五入”法把除数个位上的数舍去,同时向前一位进1,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试商是不是合适,要用它和除数相乘的积与被除数比较进行检验才能确定。教学反思:用接近整十数除商一位数试商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内容:第85页例4、做一做及练习十五5~8题教学目标:●学生对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的数又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沟通。1.让学生口算。14×515×816×425×424×526×315×614×715×6+1525×8-25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25×616015×91203.笔算下面各题。33)280 38)180独立试做,反思做法,达到灵活运用让学生观察复习3得两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各有什么特点。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4。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40÷26=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试商方法进行试商。完成后说说有什么感觉?4)小组讨论有没有别的试商方法。然后进行小组汇报交流。5)教师把学生说的几种情况板书,让他们比较那种方法简便一些,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选择合适你自己的试商方法。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些?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中除数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用什么方法试商简便些?使学生认识到:遇到除数是14、15、16、24、25、26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可以利用口算直接想出商几,这样试商比较简便。三、练习练习十五第5—12题5题,全班共同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6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做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讨论“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7~11题,实际应用的题目。学生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了计算的方法又体会了计算的意义和作用。12题,是开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条件,独立解答,再互相交流思路。四、总结。(略)教学反思: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巩固学生的口算及估算;●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共同探索知识的精神;●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环保意识。教学过程:一、复习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1:用课件出示如下几题,学生抢答(开始上课,抢答题目,用于调动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绪)。180÷30=420÷60=240÷80=183÷30≈420÷59≈240÷77≈2.()里最大能填几?40×()<31690×()<64320×()<16530×()<28250×()<40880×()<505笔算:指名学生板演,教师出示如下几题:22 40 51 74师:选一题,说产笔算的方法师强调以下几项注意点:①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两位;②商的书写位置;③余数必须比除数小。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呈现问题(课件出示例5情景图)出示例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描述例5第(1)题。2.请学生思考,根据条件,用什么方法解决“可以组成多少组?”的问题,从而列出算式:576÷18=________(组)师板书 183.组织学生讨论小精灵的问题:“先算18除什么数?”“商怎样写?”学生可以独立尝试计算,也可以讨论交流。4.请学生汇报尝试及讨论的结果,注重学生“说”,即说一说笔算过程。5.出示例5第(2)题,如何解决“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这个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尝试完成。930÷31=________(节)6.讨论这题中新出现的问题,除到十位余下数是〇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和计算,弄明白高个位应该写〇的道理(师引导)。7.讨论比较除数是一位数笔算方法及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异同。8.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三、课堂练习:1.练习十六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2.练习十六 第2题,请学生口答并说一说自已试商及完成本题的方法,在班级里交流。四、作业:练习十六第4题和第8题五、总结1.小组讨论怎样笔算?2.师强调商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中的几个要点:①试商 ②商的书写位置 ③余数比除数小第二课时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十六的有关练习教学目标:1.巩固商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及有关综合练习;3.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教学过程:一、练习十六 第5题,不用坚式计算,判断商是几位数。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讨论“怎样能很快判断出商是几位数?”2.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商的位数与被除数位数有什么关系?3.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概括: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则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减1;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数不够除,则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位数减2。注意培养学生形成做除法题先确定商的位数的良好习惯。二、练习十六 第3题,开放题1.先让学生根据表中信息,独立计算并把表填完整。之后,交流检查(在小组内完成)。2.请学生根据表中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三、练习十六 填空练习1.第6题先指名说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填写在书本上,小组内交流并检查。2.第7题①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在书上,并说说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②请学生帮助王平选择去外婆家的交通工具。3.第11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上,并讨论对比第一组数与第二组数的异同点。4.第13题 估算让学生口答出估算结果,并在书上给出估算方法,在全班交流,然后用计算器算出准确商。四、问题解决1.练习十六 第10题①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检查。②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在选择的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全班交流。2.练习十六 第12题①让学生借助画面和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题意(渗透“拥军”、“热心助人”等教育);②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③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④组织交流,请学生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说给同学听,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五、课堂练习练习十六 第8、9题六、总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第六单元:统计纵向复式条形图(2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100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知道我们夷陵区有多少人吗?下面是某地区1985~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并把相关数据制成了复式统计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2.自主探究。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3.合作交流。(1)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2)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3)全班汇报、交流。(4)独立完成例题后的第(1)~(3)题,第(4)题全班交流。三、巩固应用1.完成第101页的“做一做”。2.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3.补充练习。(1)某商店七、八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台数如下表。规格1匹1.2匹1.5匹2匹七月20台45台38台24台八月14台35台29台12台请你把统计图补充完整。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如果你是商店经理,明年进货时有何打算?(2)实践活动。①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②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③你发现了什么信息?④根据你的调查结果,写一篇数学日记。四、小结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生活中找到复式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重点: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家庭都买了汽车。哪些同学的家里买了汽车?我们在外出时有时就要将汽车放在停车场。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2师: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横式的。学生独立完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讨论交流三、巩固新知1、完成106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第103—104页3、4、5你寄过贺卡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根据阅读材料内容和调查结果分析数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2、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重点: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贺卡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贺卡,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同学们在元旦的时候都收到过贺卡吗?你给谁寄过贺卡吗?2、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你寄过贺卡吗?的实践课(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发现问题;1)呈现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平时寄贺卡的行为消耗掉了大量的木材对废品要有效回收2)昨天老师布置了小组调查:本小组成员及家庭在去年收到的贺卡数量。学生制成统计表,填写统计表。2、分析问题:1)出示问题:1)估算一下,全校所有的学生共收到多少张贺卡?所有的家庭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掉多少课大树?2)引导思考:怎样根据小组的统计结果,估计全班、全年级和全校共收到多少张贺卡?出示阅读资料(1)小组合作探索3)引发学生对统计数据的思考,引出结论4)问题:除了保护森林,少寄贺卡还有哪些好处?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2、解决问题实施解决方案——行动起来吧!全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同学交流一下。三、课堂小结四、作业: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统计(一)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99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2、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功能。3、培养学生数感。教学过程:一、回顾二年级时学过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复式统计表与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三年级时还学过了两种不种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与平均数。二、新授1、出示某地区城乡统计表引导学生理解该地区1985年至2000年每隔5年城乡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分别画出2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2、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把城镇与乡村人口进行对比,用一个统计图能描述这些信息吗?画出复式统计图。3、四人小组讨论小精灵的问题:“这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4、汇报交流,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区别,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5、回答书本上的三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信息?三、巩固练习“做一做”安排的是四年级男生,女生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统计,让学生根复式统计表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四、课堂小结。教学反思:统计(二)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102页练习十九教学过程: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一、练习十九第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评价。二、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从统计图中得到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简单分析,最后在些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理决策。三、第三题安排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对男女学生喜欢玩具的人数进行统计。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交流自己得到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四、第四题,设计了某市男女人均寿命变化的统计图表,引导学生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五、本题的开发性、实践性较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可以让学生在班级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统计的内容,也可以评价别人的统计内容。使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对于统计的步骤、方法、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有个初步的认识。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数学广角1(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图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2、烙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有关烙烙饼的知识。板书:数学广角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呢?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问: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学生动手用硬币、课本来代表饼进行实验。问: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怎样按排最节省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2、教学例2出示家里客人要沏查茶的情境图。小明,帮妈妈浇壶水,给李阿姨沏杯茶,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观察理解情境图。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需要多长时间?和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谁的方案比较合理。分小组设计方案,思考讨论: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比较:谁的方案所需的时间最少?谁的方案最合理?三、巩固新知1、书后做一做第1题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2、书后做一做第2题小红应如何合理安排以上事情?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做一做的第3题数学广角2(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图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数学广角二、探究新知教学例31)出示情境图片: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学生讨论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思考汇报4)找出最优方案三、巩固新知:1、书后做一做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补充练习数学广角3(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图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数学广角二、探究新知1、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出示表格齐王田忌本场胜者第一场上等马下等马齐王第二场中等马上等马田忌第三场下等马中等马田忌2、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秦王的方法?讨论3、引导学生: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把田忌所有的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如表中。4、展示各组汇报的结果田忌可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5、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结合实际说一说。三、巩固新知1、数学游戏:1、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说明游戏规则2、两人轮流报数,必须报不大于5的自然数,把两人报的数依次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0,谁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获胜,你第一次报几?以后怎么报?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写一篇数学日记第八元:总复习复习多位数的认识(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重点:数的概念、读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难点: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具:题卡教学过程:一、复习整理: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二、复习知识点1、复习数位顺序表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个一万是十万个十万是一百万个一百万是一千万个一千万是一亿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4)自然数的认识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表示,0也是自然数。问: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三、练习内容1、读出下面各数。4231579、30050082、3960400000、7000700070、700300009、26740020000、315400000、50708000000。2、写出下面各数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3、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80000、9000000、47000000、200320000。4、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325600000000、480000000005、求近似数1)16483520、9528641、799000、380800、83960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2)2709546312、983536478、89970804758(省略亿后面的尾数)6、比较大小1650010○16500100;350020○530020;2509200○2509000;6309607○670630。7、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1)最大的数;2)最小的数;3)一个0都不读的数;4)只读出一个0的数;5)要读出2个0的数;6)约等于3亿的数;7)约等于10亿的数。四、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五、作业:练习二十一1、2、3复习乘法和除法(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重点:乘除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教具:题卡教学过程:一、复习整理:1、本节课对“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乘法和除法。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二、复习知识点1、复习口算直接说结果。2700÷30=、180÷60=、360÷40=、240÷60=、800÷40=、420÷60=、54÷3=、60÷30=、250÷50=、130×5=、2×380=、150×6=、18×3=、23×4=、7×13=、460×2=、7×50=。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2、复习估算522÷70≈、710÷92≈、543÷90≈、350÷68≈、455÷70≈、678÷80≈。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59×103≈、720×12≈、315×72≈、408×18≈、209×29≈。3、复习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