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曲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_第1页
湘江曲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_第2页
湘江曲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_第3页
湘江曲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_第4页
湘江曲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页共8页湘江曲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湘江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译文秋天的湘江风平浪静,宽广无际,江上月落时出外的人乘船而去。送人出外,我还得回去,面对茫茫的白蘋和翻飞的鹧鸪,我惆怅无限。注释潮:指波涛。发:出发。白蘋:一种植物。鹧鸪:鸟名,叫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听之悲切。赏析:张籍的乐府诗,白居易曾有过“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的评价。他宦游湖南时写的《湘江曲》,更是语浅情深、看似平常然而奇崛的一首。这首诗,寓新语于古风,写来浅白轻灵而富于情韵。诗的首句先点染秋日湘江的风光。秋日湘江,无风无浪,放眼望去,更显得江面开阔。七个字中出现两个“水”字,这是诗词中常见的“同字”手法。前一个“湘水”,点明送行的地点,后一个“秋水”,点明时令正是使离人多感的秋天,笔意轻盈而饶变化。联络全诗送别的情境来理解,秋江的无潮正反衬出诗人心潮难平;秋江的开阔正反照出诗人心情的愁苦郁结。次句“湘中月落行人发”,详细交代送行的时间,是玉兔已沉、晨光熹微的黎明时分。第一句着重写空间,第二句着重写时间,而且,次句开场的“湘中”和首句开场的“湘水”,“湘”字重复,不仅加浓了地方色彩的渲染,也加强了音韵的回环往复之美。流利自然,是乐府诗的特色之一,而在句式上用了长短句,是获得流利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首诗的后半首就是这样。“送人发,送人归”,以“顶针”格的修辞手法紧承第二句,前后连用三个“人”字,两个“送”字,两个“发”字,加强了诗的珠走泉流盘旋复沓的'旋律,再加上“发”与“归”的渐行渐远的进层描写,就对送别的意绪作了反复其言的充分渲染。假如说,前面两个七字句弹奏的还是平和舒缓的曲调,那么,“送人发,送人归”,那么为变奏之声,急管繁弦,就“凄凄不似向前声”了。最后一句是写斯人已去的情景。“白蘋茫茫”是江上所见,回应开篇对秋江的描写,诗人伫立江边遥望征帆远去的情态,见于言外;“鹧鸪飞”是写江边所闻,和茫茫的白蘋动静互映,那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啼鸣,仿佛更深微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这种以景结情的落句,更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绝妙江南曲,凄凉怨女诗。古风无敌手,新语是人知。”〔姚合《赠张籍》〕张籍这首诗,特别是他的那些优秀的乐府诗章,浅语皆有致,淡语皆有味,到达了语浅情深、平中见奇的艺术境界,因此为人们所传唱。湘江曲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译文秋天的湘江风平浪静,宽广无际,江上月落时出外的人乘船而去。送人出外,我还得回去,面对茫茫的白蘋和翻飞的鹧鸪,我惆怅无限。注释潮:指波涛。发:出发。白蘋:一种植物。鹧鸪:鸟名,叫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听之悲切。赏析:这首诗,寓新语于古风,写来浅白轻灵而富于情韵。诗的首句先点染秋日湘江的风光。秋日湘江,无风无浪,放眼望去,更显得江面开阔。七个字中出现两个“水”字,这是诗词中常见的“同字”手法。前一个“湘水”,点明送行的地点,后一个“秋水”,点明时令正是使离人善感的秋天,笔意轻盈而富变化。联络全诗送别的情境来理解,秋江的无潮正反衬出诗人心潮难平;秋江的开阔正反照出诗人心情的愁苦抑郁。次句“湘中月落行人发”,详细交代送行的时间,是玉兔已沉、晨光熹微的黎明时分。第一句着重写空间,第二句着重写时间,而且,次句开场的“湘中”和首句开场的“湘水”,“湘”字重复,不仅加浓了地方色彩的渲染,也增强了音韵的回环往复之美。流利自然,是乐府诗的特色之一,而在句式上用了长短句,是获得流利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首诗的后半首就是这样。“送人发,送人归”,以“顶针”格的修辞手法紧承第二句,前后连用三个“人”字,两个“送”字,两个“发”字,加强了诗的行云流水盘旋复沓的旋律,而加上“发”与“归”的渐行渐远的进层描写,就对送别的意绪作了回环往复的充分渲染。假如说,前面两个七字句弹奏的还是平和舒缓的曲调,那么,“送人发,送人归”,那么为变奏之声,急管繁弦,就“凄凄不似向前声”了。最后一句是写斯人已去的情景。“白蘋茫茫”是江上所见,回应开篇对秋江的描给,诗人伫立江边遥望征帆远去的伤感情态,见于言外;“鹧鸪飞”是写江边所闻,和茫茫的白蘋动静互映,那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啼鸣,仿佛更深微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这种以景结情的落句,更给读者以无穷的意味。这首诗描绘湘江畔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无比惆怅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浅白而情韵丰富。湘江曲原文翻译及赏析3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译文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当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渐渐地低垂了下去。注释弄:演奏乐曲。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曲。十三弦:汉史游《急就篇》之三颜师古注:“筝,亦小瑟类也,本十二弦,今那么十三。”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亮堂的眼睛。慢:形容眼神凝注。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春山:喻美人的眉峰。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黛,青黑色的颜料。赏析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开篇先点出乐曲的风格,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合适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那么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较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说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交融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创作背景晏几道自幼潜心六艺,旁及百家,尤喜乐府,文才出众,深得其父同僚之喜欢。他不受世俗约束,生性傲慢,不慕势利,从不利用父势或借助其父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有利条件,谋取功名。此词借写一个歌妓弹筝来表现当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实那么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愁绪。晏几道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