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 教案精选十二篇_第1页
《杜甫诗》 教案精选十二篇_第2页
《杜甫诗》 教案精选十二篇_第3页
《杜甫诗》 教案精选十二篇_第4页
《杜甫诗》 教案精选十二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诗》教案精选十二篇篇1:《杜甫诗》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4.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5.背诵。过程与方法诵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讲授点拨相结合情感与价值观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国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忧国爱民之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教学重难点: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把握诗人之情感;掌握其中表现手法。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秋兴八首(其一)》一.新课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杜甫(公元71x--77x),汉族,字子美,XX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x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x--76x),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三.鉴赏诗歌1.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后再齐读,感受诗文。2.听朗读带,正音,明节奏,抽学生起来朗诵再齐读。3.介绍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4.根据以上介绍的方法步骤,试着分析鉴赏诗歌,思考如下问题:问题1: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兴”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问题2:诗句的字面意思明确: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故园情怀。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问题3:找出诗歌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明确:意象有: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波,塞上秋风,阴云,菊花,孤舟,泪,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等,特点:凄凉,萧瑟,阴沉,萧条、残败等。问题4: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明确: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3)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4)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5)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问题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抒发了诗人家国之悲,羁旅之愁,思乡之情。问题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明确1)对偶颔联颈联。[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2)借景抒情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身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5.齐读或背诵。四.作业:1.阅读杜甫的《江汉》,完成第1)小题。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明确: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身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落日”比喻自身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结合,营造了一个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2.背诵第2课时《咏怀古迹》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一.新课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XX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二.题解及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身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三.美读诗文(读):1.自由朗读诗文。要求:读准字音。2.欣赏课文录音。3.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体味情感,读出韵味,再齐读。4.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5.学生齐读后,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身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四.诗文鉴赏。1.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明确:怨恨2.阅读诗文,思考问题:问题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明确:写景问题2)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问题3)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问题4)诗歌中间两联利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明确:对比、反衬,用典等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有“去”和“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古国,留在了不该留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前”可以“识”却没有被“识”,“死后”不能“归”却“魂归来”,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紫台”对“青冢”对比,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通过“紫台”,“朔漠”,“黄昏”,“青冢”等这些对比,反衬出了王昭君生前的不幸与孤苦和死后的孤寂与冷落,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画图省识春风面”用了一个典故,写王昭君生前在汉宫不被赏识的寥落。问题5)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导致的吗?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因此得售其奸,昭君之因此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身导致的吗?搜罗那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导致的。问题6)“环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问题7)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问题8)《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诗歌是不是含有什么深刻寓意呢?1.简介写作背景(为下文归纳寓意做准备。略)2.讨论、归纳。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身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身,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因此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身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身的深沉怨恨。因此,诗歌对王昭君给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身怀才不遇、理想不得施展以及羁旅他乡的苦闷和惆怅。(咏怀诗的特点:借古人写自身,抒己怀。)昭君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七.迁移扩展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杜甫笔下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恨”的昭君,而在史学家翦伯赞和剧作家曹禺笔下,昭君却成了一个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义无反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请思考: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你打算选取什么角度来写?1.学生思考讨论。(前后四人一组,选代表发言)2.教师朗读例文:《美女赌江山》《美女赌江山》柔柔弱弱的一群,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历史却在她们面前变得凄婉哀怨.尽管,她们的故事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风尘.(一)朝为浣沙女,晚成吴宫妃.从她看到范蠡的那一记得起,就注定了西施命运的悲剧.贫贱与高贵的转变,完成在瞬间.这瞬间带来的,却是伤痛的永恒;她钟情于范蠡,却不得不弃他而伴夫差;她被夫差感动,却不得不做着背叛他的事。在勾践与夫差的较量中,勾践赢了,赌的是江山。勾践很聪明,一个美女换来一座江山。可他又多么残忍,为了他的野心,西施付出了美貌与青春,付出了爱情与爱人!而她,只是勾践手中的一颗棋子!有人说西施回国后被视为红颜祸水沉湖而死,有人说她与范蠡泛舟远离。我宁愿接受后者,因为我不想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卧薪尝胆”的勾践是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更重要的,我不想西施本是悲惨的人生以更悲惨的故事结局。(二)汉宫内,汉帝御笔一点,王昭君被这漫不经心地一点,历史却因此打了个回旋。和平与战争,文明与野蛮,交往与厮杀,竟然都由一个女子柔弱的双肩来承担!倾国倾城,汉帝盛怒之下,杀死毛延寿。她在汉帝懊悔与不舍的目光中,一步步走汉宫,走向那茫茫的大漠,走向不可知的人生??她用自身的美貌与青春换来了短暂的和平,百十年后,当她的后代,她的族人被汉朝的骑兵赶往更恶劣的地北方,她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统治者的缓兵之计,她,只不过是一块挡箭牌。她若泉下有知,会不会流泪,会不会心痛?只是,她已经成为那方青冢,她的情感,已经迷离在历史的风尘中??(三)西施、昭君等皆为美女,因为美,她们才成为政客手中的工具:拿她们的美貌赌江山,拿她们的青春赌明天,使她们成为一代王朝的随葬品。在后人对她们或褒或贬的评价中,有谁真正理解她们的苦痛;有谁真正同情她们所做出的牺牲;又有谁真正关注她们的命运。她们的裙裾,飘扬在硝烟与战火中,使那段历史变得凝重。我用一颗虔诚的心和一支笨拙的笔,来怀念这些在历史的书页中留下深深一痕的女性!第3课时《登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诗歌中的“炼字”;学会通过分析意象,描摹画面,感悟意境;理解《登高》这首诗的思想内容。2.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过程与方法:1.讨论法。2.炼字法。篇2:杜甫诗教案杜甫诗两首教案一.新课导入,检查背诵。二.学习《哀江头》(一)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天。当时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名诗。(二)、学习诗文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主旨)全诗分三部分。1)第一部分为前四句,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①“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大加修建,宫殿楼阁连绵起伏,奇花异草四处种植,是皇室贵族和文人们的游览胜地。安史乱前,这里一到春天游人如织,车马繁华。安史乱中遭受严重破坏,游人稀少。一个明媚的春日,诗人前往曲江,偷偷行走在一个僻静的角落,看到眼前荒凉破败之景,不禁吞声忍气,暗暗哭泣。这就是如今的曲江的游人!行人稀少,哭泣也不敢大声哭,只能吞声而哭。,重复用一个“曲”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中愁肠百结、纡曲难伸的感觉。这两句,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因为当时江山易手,安史叛军已掌控长安。②“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诗人在曲江所见到的又是什么样一番景象呢?“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又是一个春天到来了,只见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诗人不禁心中大恸,对往日的回忆自然而然地转入下段“忆昔”。2)第二部分为接下来八句,写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繁华盛景。①“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总写往日繁华。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在开元二十年(732),从大明宫到南苑,修筑了复道夹城,帝室权贵可通过夹城直抵南苑。诗人想起当年御驾游苑时,霓彩旗帜飘扬,车驾豪华奢侈,珠光宝气映得花木也五光十色,绚丽无比。②“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这几句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同辇随君”用班婕妤典故,与唐明皇宠爱杨贵妃形成对比。当年汉成帝未能做成的事,唐明皇做出来了;班婕妤不屑于做的事,杨贵妃却自鸣得意地做了。言下之意,暗讽唐明皇荒淫好色。接下来四旬写杨贵妃的骄纵得意之态。“才人”是宫中女官,她们身着戎装,骑着有黄金勒口的白马,带着精美的弓箭,翻身仰天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儿,杨贵妃为之嫣然“一笑”。“一笑”二字颇有言外之意。妃子“一笑”,唐明皇能不开心?联系周幽王为博妲己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这“一笑”中又有多少讽刺之意!3)第三部分为后八句。写诗人在沧桑巨变之前的哀思,总结了全篇,且照应了开头。①“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这几句写对李杨二人自食恶果而酿成悲剧的感慨。“明眸皓齿”既是写“一笑”的情态,又引出了杨贵妃那令人感慨万千的悲剧。杨贵妃在马嵬坡遭兵变而缢死,然而长安已是沦陷于敌手,血污的游魂也难以回京了。杨贵妃死后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入川,走的是崎岖难行的剑阁古道,生死别离,彼此之间音容渺茫,难通消息。诗人以“同辇随君侍君侧”与“去住彼此无消息”、“一笑正坠双飞翼”与“血污游魂归不得”的今昔对比,揭示了李杨二人的荒淫无度与大祸临头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引人深思。②“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人生总是有感情的,诗人触景伤怀,泪水夺眶而出;而大自然是无情的,江水自流,江花自开,它们不管人世多少沧海桑田,亘古如此,未有终极。这里以无情衬有情,更见伤痛之情深。此时天已黄昏,胡骑出动,扬起了满天灰尘,给人一种高压恐怖气氛。这样,开头写的诗人为何要“潜行”、“吞声哭”便有了答案。诗人忧愤交迫,心急如焚。末两句有两种解释:首先是诗人想回到城南住所,却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烦意乱竟辨不清南北方向;首先是诗人明知住所在城南,却驻足眺望城北,翘首盼望官军的到来,因为唐肃宗此时在灵武,灵武在长安以北。诗人同时写的《悲陈陶》一诗中有句“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含意相同。陆游《老学庵笔记》云:“北人谓‘向'为‘望'。”可见“望城北”即“向城北”意。3.小结:全诗忧时伤乱的主题至为沉痛。诗人潜行曲江,今昔对比中,寄托了深深的哀思。(三)艺术特色:1.全诗结构紧紧围绕主题而展开。由眼前翻到从前,又从回忆转回现实。纡曲有致,跌宕起伏,富有层次感。先是写哀,触景伤情,有物是人非之感;接写极度之乐,回忆李杨二人荒淫无度的豪奢生活;尔后又写乐极生悲,写出时代变幻的深哀巨痛。2.对比手法的利用。诗中乐与哀因果转换,对比效果强烈,在今昔对比中,蕴含了诗人无尽的哀愁。这里既有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也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哀其不幸蒙尘,讽其荒淫误国。这是李唐王朝衰败的悲歌,也是诗人为国破家亡而泣,可谓句句伤心,字字血泪。三.学习《蜀相》。(一)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闻名的一首。(二)学习诗文: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1)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深沉而复杂的感慨。(主旨)2)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设为问答,以寻访丞相祠为由,点出诸葛亮庙在成都城外,为高大繁茂的柏树所遮掩。丞相祠堂即今武侯祠,在成都城南约二里处。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创下了令后人景仰的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较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何处寻”,口气急切,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追慕;锦官城,即成都,成都在汉代织锦业发达,朝廷曾在此设锦官专管,故有“锦官城”之称。“柏森森”,以苍松翠柏之茂密暗含人们对诸葛亮的景仰,透出一种肃穆、安谧的气氛;杜甫在夔(kuí)州时写有《古柏行》一诗,其中有句“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可为“柏森森”三字作一较好注脚。“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3)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进一步写丞相祠堂幽静的环境,表现了诗人追怀诸葛亮的寂寞之心。这里有把台阶都映得发绿的碧草,有藏在深树枝叶后鸣啭的黄鹂。“自春色”,写出春草茂盛之态,“空好音”,写游人稀少,鸟儿鸣声婉转,但并不引起游人的注意。丞相庙宇如此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渐渐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多么寂寞的怀古之心啊!其中亦可见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对世无贤才的深深失望之情。此联还命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利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对于这两句,杜诗的评注者们有的认为是写景,有的认为是“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确切地说,这两句应看成“景语含情,情语寓景”。这样的例子在杜诗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的《武侯庙》一诗,开篇两句:“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写出了庙外景色的荒芜,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婉,就是生动的一例。4)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这里突出诸葛亮一生中的三件大事:首先是三顾茅庐,定天下鼎足三分之大计;第二是辅助刘备开创蜀汉政权;第三是辅佐后主刘禅巩固帝业。诗人最为羡慕的是诸葛亮能与刘备的君臣际会,共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天下计”,天下大计。指《隆中对》中所言:“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老臣心”意指诸葛亮功成不居、忠心谋国之心。《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日:‘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此联既是对诸葛亮高尚人格的赞美,也寄寓了自身生不逢时、理想难施的隐衷。5)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写自身对诸葛亮一生遭际的沉痛感慨。诸葛亮一生对蜀汉政权耿耿忠心,最后于后主建兴十二年(234)病逝军中。这年春天,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与魏司马懿军在XX渭南对垒,相持百余日,终因操劳过度,八月于五丈原离世,年五十四岁。“出师未捷身先死”指的就是这段史实。诸葛亮虽未能伐魏功成,却践行了自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崇高精神和品质光照千古,千百年来后人无不为此感动流泪。“英雄”,应是指千古以下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其中尤其如杜甫这样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之人。此句隐含着诗人感时伤乱之意。3.小结:本诗题目为蜀相,却直写诸葛亮,景中含情。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其间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和政治理想,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仰,希望在当时安史之乱中也能有诸葛亮这样雄才大略而又忠心为国之人出现;诗人对自身不能拯时济世而潦倒一生深感遗憾。(三)艺术特色:1.结构严谨,起承转合,天衣无缝。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第三.四两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第五.六句,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转”;第七.八句,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富有艺术感染力。2.对比手法的利用。诗中乐与哀因果转换,对比效果强烈,在今昔对比中,蕴含了诗人无尽的哀愁。这里既有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也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哀其不幸蒙尘,讽其荒淫误国。这是李唐王朝衰败的悲歌,也是诗人为国破家亡而泣,可谓句句伤心,字字血泪。四.作业:背诵《蜀相》。篇3:《杜甫诗》教案《杜甫诗五首》教案一.新课导入:杜甫一生历经坎坷,饱尝生活的磨难,体味人世的悲辛。在杜甫的诗作中,有很多描写月的诗句,据不完全统计,杜甫的咏月诗有一百多首,有很多妙语佳句,传诵千古。在一向“沉郁顿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老杜笔下,那是一个天地肃穆、日昏月暗的月亮世界,一个情谊淳厚、绵绵不尽的瑶池仙境,一个悲怆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精灵。其中有“枫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的恬静优美,也有“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的战争悲愤;有“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悠悠深情。二.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XX(今XX),祖父杜审言为初唐闻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诗史。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杜甫诗风:沉郁顿挫。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望岳》、《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三.学习《月夜》(一)、写作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XX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XX)。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二)、学习诗文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1)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主旨)2)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诗人本是在长安望月,但他忧心的不但是自身困居长安、生死未卜的处境,而且是挂念远在鄜州的妻儿。自身独在长安,当然是“独”看月,而妻子有儿女在身旁,为何也是“独”看呢?下联紧承而出。3)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紧承上联,是流水对,直写儿女之“未解”,是“不忆而忆”,翻进一层。诗人不写自身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身,却写小儿女因为太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怜。“未解忆长安”有双重含意:首先是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首先是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4)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个“湿”字,一个“寒”字,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妻子望月之久,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愈久而忆愈深,特别是在如此兵荒马乱之时,想到丈夫陷贼于长安,该是怎样的忧心如焚!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5)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当想到以上情景,特别是妻子深夜难眠,为自身的处境而忧心时,诗人不免伤心落泪。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双照”而泪痕才干,那“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再明白不过了。“照”字应“月”字,“双”字应“独”字,“双照”与“独看”对举成文,由虚入实,回忆过去的欢乐,感伤现在的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三)、艺术特点:1)炼字精准。一二联中,“怜”、“忆”与“今夜”、“独看”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明月每月可见,特写“今夜”,又是“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将来的“同看”由结句点明,而往日的“同看”通过这二联和相关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清楚:安史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这期间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忆应是很深刻的。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羌村,与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胜酸楚的!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独看”明月又是“忆长安”,这“忆”不但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恐的。那,往日与妻子在羌村看月而“忆长安”,尽管百感交集,但毕竟二人团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独看”月而“忆长安”,“小儿女”们又天真幼稚,哪能为其分忧解难呢?此一“怜”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②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四)小结:这首诗虽只写亲情,但有广阔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中写个人遭际,与亲人离散之痛苦,但其中所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君爱国、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恰如叶燮《原诗》所言:“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篇举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君爱国、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诗人抒发的不但限于自身与妻子之间的离别之情,而且包含了战乱中广大人民共同的心声。诗人在半年后所写的《述怀》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地),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由此不难看得出,在诗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的是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诗人对四海升平的理想。在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无时不在跳动。五.作业:背诵全诗,预习《哀江头》。篇4:《杜甫诗》教案《杜甫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分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其忧国忧民的意识。2.学习抓住“诗眼”,赏析古代诗歌。教学重难点:1.理解分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其忧国忧民的意识。2.学习抓住“诗眼”,赏析古代诗歌。教学方法:尝试学习,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明确教学目标二.有关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XX襄樊)人,曾祖时迁居XX巩县(今属XX),祖父杜审言为初唐闻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因上疏救房瑁,被贬,弃官后奔蜀投严武,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严武死后,杜甫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大历五年(770)冬死于赴岳州舟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三.布置学生熟读诗歌,并尝试背诵四.师生共同赏析、探究诗歌(一)月夜:1.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廊州(今XX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XX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XX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2.基本解读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主旨)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诗人本是在长安望月,但他忧心的不但是自身困居长安、生死未卜的处境,而且是挂念远在鄜州的妻儿。自身独在长安,当然是“独”看月,而妻子有儿女在身旁,为何也是“独”看呢?下联紧承而出。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紧承上联,是流水对,直写儿女之“未解”,是“不忆而忆”,翻进一层。诗人不写自身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身,却写小儿女因为太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怜。“未解忆长安”有双重含意:首先是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首先是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了妻子的望月之久。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愈久而忆愈深,特别是在如此兵荒马乱之时,想到丈夫陷贼于长安,该是怎样的忧心如焚!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当想到以上情景,特别是妻子深夜难眠,为自身的处境而忧心时,诗人不免伤心落泪。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双照”而泪痕才干,那“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再明白不过了。3.鉴赏要点:这首诗虽只写亲情,但有广阔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中写个人遭际,与亲人离散之痛苦,但其中所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君爱国、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恰如叶燮《原诗》所言:“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篇举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君爱国、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诗人抒发的不但限于自身与妻子之间的.离别之情,而且包含了战乱中广大人民共同的心声。诗人在半年后所写的《述怀》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地),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由此不难看得出,在诗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的是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诗人对四海升平的理想。在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无时不在跳动。4.艺术特点:①炼字精准。一二联中,“怜”、“忆”与“今夜”、“独看”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明月每月可见,特写“今夜”,又是“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将来的“同看”由结句点明,而往日的“同看”通过这二联和相关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清楚:安史之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这期间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忆应是很深刻的。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羌村,与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胜酸楚的!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独看”明月又是“忆长安”,这“忆”不但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恐的。那,往日与妻子在羌村看月而“忆长安”,尽管百感交集,但毕竟二人团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独看”月而“忆长安”,“小儿女”们又天真幼稚,哪能为其分忧解难呢?此一“怜”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②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二)登岳阳楼:1.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表达了自身衰暮之年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主旨)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即紧扣诗题,点明登临之意,只是感情复杂,不知是喜是悲。洞庭湖水方圆五百余里,蔚为壮观。诗人以“昔闻”入手,写出自身早已对之向往之情,只是如今在衰残之年方得以登临。杜甫一生怀才不遇,路途坎坷,但从未放弃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只是此时已值衰年,万事成空,所有的愿望即将化为泡影,在今昔对比中,抑郁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流露无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临所见。广阔无垠的洞庭湖,浩浩荡荡,好像把东方的吴地和南方的楚地一分为二,连日月星辰都漂浮于湖水中。此句写出了洞庭湖恢弘的气象和诗人博大的胸襟。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转而写自身之凄苦情状。这十字可谓字字辛酸:亲朋绝少而音讯难通;年老体衰而又病魔缠身;生活艰难,唯有一叶小舟顺流漂泊,困顿潦倒之状令人凄然。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泅流”紧承上联,显出诗人博大的胸襟。诗人凭栏遥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正表现了其宽广的胸怀,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3.鉴赏要点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感人至深。气势恢弘的景物描写,“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境界之大,写洞庭诗句无出其右者。五.课堂小结,结课篇5:杜甫诗教案一.导入:“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XX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XX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但,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二.作者简介: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XX),生于XX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闻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好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三.教学过程:《望岳》1.介绍写作背景: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XX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XX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但,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2.介绍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能一韵到底,也能换韵。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状况。《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仰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4.逐句分析。“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样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绪(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5.总结。杜甫一生极为坎坷,个性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远望望岳近望仰望《春望》赏析1.介绍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2.介绍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构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3.整体感知: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转变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情绪,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完美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资料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向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有关表现手法:A.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述中,情景交融。B.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板书设计:春望忧国---------------思亲《石壕吏》1.介绍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但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闻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2.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资料。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3.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说明是夜里突然袭捕,令人惊骇)捉人。老头越过墙走,老妇出门看(突出老妇机警,掩护老头逃走)。(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及起因)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让家庭快些脱离危险,说明河阳战事紧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独与老头告别,暗示老妇已被抓走)4.分析人物形象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能看得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资料,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全诗透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板书设计:石壕吏差吏夜捉人老妇哭诉苦难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老妇自请服役教学后记:学生对诗人生平的了解,对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理解较好。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篇6:杜甫诗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3,背诵并积累名句。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了解律诗的格律知识。二,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潜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升鉴赏潜力。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点读法教学过程与步骤:秋兴八首一,知识积累1,有关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XX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但仅有丰富的社会资料,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2,有关作品:《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3,近体诗知识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构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中间两联务必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务必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必须对仗。4,诗歌鉴赏指要(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资料、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基本要领: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何谓“意境”?那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完美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二,研读诗歌全诗感情基调——孤独抑郁整体感知一.二联——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四联——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透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问;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问:如何感受意境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用豪迈、宏阔写出哀愁,既抓住景物特点,又融入自身情感,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问:丛菊两地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体现诗歌主旨,诗人此时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应对第二次看到菊花大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萧条,不觉得潸然泪下,联想自身老病孤舟,又不觉引发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忧国伤时。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此刻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但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四,小结,这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课后反思:咏怀古迹(其三)一.整体感知《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有关它的整体结构。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怨愤首联:点出王昭君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形象。颔联:叙述昭君遭遇,正面赞扬昭君坚强性格。颈联和尾联:指斥君王昏聩,侧面烘托昭君形象。二.鉴赏要点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3.昭君怨恨什么?诗眼:“怨恨”:“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空归月夜魂”)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4.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联系背景。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g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板书:昭君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因此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身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身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群山万壑赴荆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板书:群山万壑——坚强性格的象征——侧面烘托昭君形象6.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三,鉴赏咏史诗三步骤1所描述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利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例子: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弄清史实——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2)体悟感情——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3)分析技巧: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杜牧诗一开始就明确提出自身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用心好处;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小结: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身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四,课后反思:《登高》教案1.题解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导致的,那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灾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情绪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身的内心的感慨。2.学生自读感悟自读全诗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资料与结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明确诗歌意象特点风——急天——高猿——啸哀——孤独无依、漂泊痛苦渚——清(意境凄凉)沙——白鸟——飞回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沉郁)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高昂)感受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情怀: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3,问: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万:证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证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内含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三,诗歌鉴赏方法总结: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构成共鸣,甚至让自身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四,方法实践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篇7:杜甫诗教案【教学设计A】“杜甫诗风初探”主题学习课〔创意说明〕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以现实主义标举的伟大诗人,本课集中选编了他写于不同时期的三首诗,反映了他的不同的诗作风格。教学本课时,不妨以“杜甫诗风初探”为主题,带领学生踏上唐诗之旅,去探寻去发现。〔教学步骤〕一.导入,竞背学习过的唐诗。二.朗读,读准下列字音。岱宗(dài)决眦(zì)簪(zān)逾墙(yú)邺城(yè)老妪(yù)幽咽(yè)三.比读,比较《望岳》和《春望》两首诗。1.比较角度:抓住一个“望”字。2.明确:(1)《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写此诗时诗人24岁,正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的第二年三月,诗人劫后余生写下了《春望》。(2)《望岳》之望是由远而近,由朝而暮,由大略而细致,《春望》之望是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3)《望岳》之景阔大雄伟,令人心神为之激荡,豪情满怀;《春望》之景满城残败,凄凉荒芜,使人黯然神伤。(4)《望岳》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格调高昂,洋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春望》则抒发了战火中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深沉抑郁,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3.小结:分析诗歌风格可从写作背景、写作题材、思想感情诸方面入手。4.自读《石壕吏》,从写作背景、写作题材、思想感情几方面分析此诗的写作风格。明确:《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此时郭子仪等的60万大军被史思明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诗中记叙了县吏夜晚捉人的事,诗人透过对现实的如实描绘揭露了现实的黑暗,诗歌风格是含蓄的、深沉的。四.链接延伸。1.复习以前学过的杜甫诗歌和自身课外背诵的杜甫诗。2.将这些诗作按诗歌风格归类,引导学生体会杜诗风格的多样性。如雄阔高昂、深沉含蓄、清丽温馨等。五.背诵三首诗。【教学设计B】赏读课〔教学创意〕杜律向来被誉为律诗的最高境界,为很多后人效仿。原因何在语言的苦心锤炼是一个重要原因,杜甫曾自言“语不惊人死不休”,因此本设计就从语言利用的角度来指导学生学习杜诗。〔教学步骤〕一.字正腔圆吟读三首诗。二.从词语锤炼的层面鉴赏三首诗。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5.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三.引用诗中名句造一个句子,然后说说这些句子成为名句的原因。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明确:名句都是千百年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唤起人类经验通感,在鲜明的形象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料的句子。四.背读三首诗。【教学设计C】杜甫作品朗诵会〔创意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杜甫诗,对一位作者来说,这就犹如编者给他安排的个人专场,设计一节“杜甫作品朗诵会”,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他,深入地了解他,放声地吟咏他,不失为“用好教材”的作法。〔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课前复习以前学过的杜甫诗歌。《闻官军收XXXX》《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迟日江山丽》《绝句江碧鸟逾白》《江南逢李龟年》《出塞挽弓当挽强》《江畔独步花》2.学习本课三首诗,了解大意,理解第一首和后两首诗风的差异。3.教师准备相关音像资料,制作课件。《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汉》《旅夜书怀》《登楼》《登高》《蜀相》..4.根据学生准备的篇目编排朗诵顺序,安排学生主持人。二.朗诵会过程:1.引子:“千秋诗圣DDD杜甫”,简介杜甫。2.第一乐章:“青年才俊DDD一览众山小”,朗读篇目:《望岳》朗读VCD,学生朗读《出塞》。3.第二乐章:“诗穷而后工DDD记录历史的如椽巨笔”。“忧国忧民DDD直面现实时的真情”,朗读篇目:《兵车行》《石壕吏》VCD,学生朗读《江南逢李龟年》《闻官军收XXXX》《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VCD。“乱世暂安DDD浣花草堂前的微笑”,朗读篇目:学生朗读《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迟日江山丽,江碧鸟逾白)《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VCD。4.尾声:“写诗DDD生命的存储方式”,朗读篇目:《登岳阳楼》《登高》《登楼》(师生齐诵)。5.结束语。师生共同小结,下课。【资料整合平台】1.电视系列片《唐之韵千秋诗圣》2.杜甫对于诗歌的语言十分重视,他毫不隐讳地宣称:“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努力,也确实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能说,杜甫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杜诗语言的功力,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状况。首先是句式、词汇并不个性,但是由于写得准确有力,而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如《羌村》中“妻孥怪我在”,读起来是很平常的句子,但它刻画出妻子见丈夫仍在人世、刹那间竟感到奇怪的神情,成为惊心动魄的一笔。又如《江亭王阆州筵饯钱遂州》中“老畏歌声断,愁随舞曲长”,也不是很个性的句子,却很充分地写出了诗人观赏歌舞时潦倒愁闷的情绪。另一种状况就是用不寻常的语言和修辞手法,造成新鲜的、能激活读者心理感受的形象。譬如杜甫的写景诗句,常把表示色彩的字放到开头,然后用一个动词引入实物,像“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晴》),“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等。这样写来,既醒目又能表现出情感的流动。古人炼字,有“诗眼”之说,即一句诗中有一个字个性警醒,使全句皆活。杜甫这方面的长处尤其为人钦服,赞为一字之下,后人无法更易。像“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二十判官》)的“乱”和“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的“垂”与“涌”,“万姓疮痍合,群山嗜欲肥”(《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四韵》)的“合”与“肥”等,不胜枚举。至若《秋兴》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动词“开”和“系”都关联两项事物,更是精巧绝伦。(节选自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杜甫与中唐诗歌》)篇8:杜甫诗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古诗五步教学法。3.诗歌境界教学法。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二.简介作者及背景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很多优秀作品显示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理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1.给加粗字注音。1)岱宗夫如何岱(dài)2)决眦入归鸟眦(zì)3)白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