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7N9流感等6种突发传染病防治知识考试答案_第1页
H7N9流感等6种突发传染病防治知识考试答案_第2页
H7N9流感等6种突发传染病防治知识考试答案_第3页
H7N9流感等6种突发传染病防治知识考试答案_第4页
H7N9流感等6种突发传染病防治知识考试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7年第1版)H7N9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中重症医并重,是有效防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我国部份省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呈散发散布,彼此之间没有流行病学关联,流行病学的主要特征没有转变,分享到的病毒株遗传学特征和既往流行类似。一、病原学80-120nm,有囊膜。基前可分为18个H亚型(H1-H18)和11个N亚型(N1-N11)。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属,H9N2、、H7N2H7N3、H10N8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H7N9H7N3NA的基H7N96H5N1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对禽类的致病力很弱,在禽类间易于传播且难以发现,增加了人感染的机缘。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加热至65℃30分钟或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4℃水中或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维持活力1年以上。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目前,大部份为散发病例,有数起家庭聚焦性发病,尚无持续人际间传播的证据,应警戒医院感染的发生。(二)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或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而取得感染;或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感染。(三)高危人群。在发病前10天接触过禽类或到度日禽市场者,特别是中老年人。三、发病机制和病理人类上呼吸道组织和气管主要散布有唾液酸H7N9禽流感病毒可以同时结合唾液酸型受体和唾液酸血凝素与唾液酸2,33周以上。H7N910(IP-10和8(IL-6,IL-8)等,致使全身炎性发应,可出现ARDS。病理检查显示肺急性渗出性炎症改变,肺出血、弥漫性肺泡操作和透明膜形成等。四、临床表现7(一)症状、体征39℃。少数患者可为轻症,仅表现为发烧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二)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2、血生化检查。多有C反映蛋白、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肌红蛋白可升高。3液)送检,下呼吸道标本检测阳性率高于上呼吸道标本。标本留取后应及时送检。测呼吸道分泌物核酸,直至阴转。甲型流感病毒通用型抗原检测:呼吸道标本甲型流感病毒通用型抗原快速检测H7N9H7N9本检测核酸。H7N9禽流感病毒。H7N94倍或以上升高。ARDS(四)预后。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预后差。影响预后的因素可能包括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归并症等。五、诊断与辨别诊断(一)诊断。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0天内,有接触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或到度日禽市场,或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有密切接触史。2、诊断标准(1)疑似病例:符合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尚无病原学检测结果。(2)确诊病例:有上述临床表现和病毒学检测阳性(3)重症病例:符合下列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者可诊断为重症病例。主要标准:①需要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医治;②脓毒性休克经踊跃液体苏醒后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医治。次/需要踊跃的液体苏醒。3.易发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1)年龄≥65岁。肿瘤、免疫抑制状态、孕产妇等。发病后持续高热度)。(4)淋巴细胞计数持续降低。(5)CRP、及持续增高。(6(二)辨别诊断。主要依托病原学辨别诊断。六、医治(一)隔离医治。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及早隔离医治。(二)对症医治。按照患者缺氧程度可采用鼻导管、经鼻高流量氧疗、开放面罩及储氧痰药物。(三)抗病毒医治。对怀疑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患者应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1.抗病毒药物利用原则。在利用抗病毒药物之前宜留取呼吸道标本。2.抗病毒药物。(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①奥司他韦天,重症病例1岁及以上年龄的儿童患者应按照体重给药(宜选择儿童剂型)。②帕拉米韦(Peramivir):重症病例或无法口服者可用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成人用量为300-6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常规疗程5-7天,可按照临床需要调整。③扎那米韦(Zanamivir):适用于7岁以上人群。每日2次,距离12小时;每次10mg(分两次吸入)。不建议用于重症或有并发症的患者。2.离子通道M2阻滞剂:目前监测资料提示所有H7N9禽流感病毒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耐药,不建议利用。(四)中医药辩证论治。1、热毒犯肺,肺失宣降(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病情轻者)。治法: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参考处方和剂量:银翘散、白虎汤、宣白承气汤。30g、连翘15、炒杏仁15、生石膏30g知母10153015g黄芩15g、麻黄6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2剂,每4—6小时口服一次。加减:咳嗽甚者加枇杷叶、浙贝母。中成药:可选择疏风解毒胶囊、连花清瘟胶囊、金莲清热泡腾片等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功效的药物。(ARDS、脓毒性休克等患者)。治法:解毒泻肺,益气固脱。参考处方和剂量:宣白承气汤这、参萸汤、参附汤。303015g30101510g山萸肉15g水煎服,每日1-2剂,每4-6小时口服或鼻饲一次。加减:高热、神志恍忽、乃至神昏谵语者,上方送服安官牛黄丸;肢冷、汗出淋漓者加煅龙骨、煅牡蛎;中成药:可选择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以上中药汤剂、中成药和中药注射液不作为预防利用,宜及早中药医治。(五)增强支持医治和,维持内环境稳定,防治继发感染。一旦出现继发感染征 或存在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医治。(六)重症病例的医治。采取抗病毒、抗休克、纠正低氧血症、防治MODS和继发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办法。对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者给予吸氧及其他相应呼吸支持,发生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应踊跃采取相应医治。1.氧疗。患者病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氧疗:①吸空气时SpO2<92%。②呼吸增快(呼吸频率>24bmp)呼吸困难或窘迫。2.呼吸功能支持。仍<92医治中可发生纵隔气肿、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应引发注意。1-2小时无改善,需及早考虑实施有创通气。有创正压通气:运用ARDS保护性通气策略,采用小潮气量,适合的PEEP,踊跃的肺复张,严重时采取俯卧位通气。有条件的可按照病情选择体外膜氧合(ECMO)。七、医院感染与控制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等相关技术方案执行。八、解除隔离标准人感染H7N9禽流感住院患者,距离24小时病毒核酸检测2次阴性,解除隔离。人感染H7N9禽流感早诊早治专家共识早诊早治对于增强人感染H7N9禽流感(以下简称H7N9)医疗救治工作、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作用。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年第1版)》(以下简称《诊疗方案》)基础上,通过度析总结近期H7N9医疗救治情况,现就H7N9早诊早治工作形成以下共识:一、初期诊断(一)对于发烧伴呼吸道症状(咳嗽和/或咽痛)患者要详细询问其流行病学史。(二)对可疑H7N9病例要及时规范收集呼吸道标本进行病原学及相关检测,宜首选核酸检测,尽可能收集下呼吸道标本。二、初期医治(一)对疑似或确诊的H7N9病例和流感流行季节出现发烧伴呼吸道症状、具有重症危险因素的患者,要在发病48小时内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没必要等待病原学检测结果。(二)如症状无改善或持续恶化,对发病时间已超过48小时的患者,也要进行抗流感病毒医治。(三)抗流感病毒药物选择。一是首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帕拉米韦和扎那米韦。二是重症病例和有重症危险因素、无法经胃肠给药或胃肠功能减弱的患者,建议利用帕拉米韦注射液。(四)对症和支持医治方案参照《诊疗方案》执行。三、转诊(一)对于疑似或确诊的H7N9病例和流感流行季节出现发烧伴呼吸道症状、具有重症危险因素的患者,不具有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要给予必要干与并及时转诊。(二)对H7N9重症病例或有重症高危因素的病例要尽快转至定点医院进行救治。不具有转诊条件的,医疗机构要向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妥帖处置。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诊疗方案(2015年版)一、前言2012年9月沙特第一次报告了2例临床表现类似于SARS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2013年5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命名为“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EastRespiratorySyndrome,MERS)。截至2015年6月10日,全世界共有25个国家累计报告MERS实验室确诊病例1231例,其中死亡451例,病死率37.0%。韩国自2015年5月20日确诊首例输入性病例,截至6月10日,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8例,其中死亡9例。按照WHO通报的MERS疫情,结合文献报导,对《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诊疗方案(2014年版)》进行修订。二、病原学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类冠状病毒的2c亚群,是一种具有包膜、基因组为线性非节段单股正链的RNA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120-160。基因组全长约30kb。病毒受体为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peptidase4,DPP4,也称为CD26),该受体与ACE2类似,主要散布于人深部呼吸道组织,可以部份解释MERS2014年别离从沙特意域一个MERS-CoV感染病人及其发病前接触过的单峰骆驼体内分离出基因序列完全相同的洲和中东的骆驼中发现MERS-CoV抗体,因此骆驼可能是人类感染来源。但不排除蝙蝠或其他动物也可能是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该病毒被病原学特征仍不完全清楚,病毒结构、性状、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三、流行病学截至2015年6月10日,中东呼吸综合征已在中东地域个:沙特、阿联酋、约旦、卡塔尔、科威特、阿曼、也门、埃及、黎巴嫩和伊朗)、欧洲个: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亚洲(4个: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中国)与美洲个:美国)等25个国家报告。自MERS发现以来,包括沙特、韩国、阿联酋、英国、法国等在内的国家报告了至少10起聚集病例,多发生在医院和家庭。这次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的多数病例为医院感染。按照目前已知的病毒学、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已具有必然的人传人能力,虽然大多数第二代病例发生在医务人员、在院的其他病人或探视的家眷,尚无证据表明该病毒具有持续人传人的能力,但应警戒社区传播的可能性。MERS-CoV的确切来源和向人类传播的准确模型尚不清楚。从现有的资料看,单峰骆驼可能为MERS-CoV的中间宿主。人可能通过接触含有病毒的单峰骆驼的分泌物、排泄物(尿、便)、未煮熟的乳制品或肉而感染。而人际间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传播。由于我国与中东地区、韩国等疫情发生地存在商务、宗教交流、旅游等人员往来,不能排除疫情输入风险。虽然输入性疫情引发我国境内大范围播散的风险较低,但仍应当密切监测可能来自疫情发生地的输入性病例。四、发病机制和病理MERS的发病机制可能与SARS有相似的地方,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急性功能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冠状病毒入侵首先通过表面的S蛋白和(或蛋白与宿主细胞的表面受体相结合。第一群冠状病毒)能特异地与人类氨肽酶N(aminopeptidase)结合。第二群冠状病毒(如HCoV-NL63 和SARS-CoV)与ACE2结合,还可同时与9-O-乙酰神经氨酸分子结合。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受体则为DPP4。病理主要表现为:肺充血和炎性渗出、双肺散在散布结节和间质性肺炎。从目前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的发展进程来看,可能存在过度炎症反映。其详细机制仍有待于在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中进一步阐明。五、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一)临床表现。2-14天。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烧、畏寒、乏力、头痛、肌痛等,随后出现咳嗽、胸乃最多脏器功能衰竭。年龄大于65岁,肥胖,患有其它疾病(如肺部疾病、心脏病、肾病、糖尿病、免疫功能缺点等),为重症高危因素。部份病例可无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呼吸道症状,无发烧、腹泻和肺炎。(二)影像学表现。部份病例可有不同程度胸腔积液。(三)实验室检查。1.一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可伴有淋巴细胞减少。乳酸脱氢酶、肌酐等升高。2.病原学相关检查。主要包括病毒分离、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为实验室检测的“金标准”;病毒核酸检测可以用于初期诊断。及时留取多种标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或肺组织,和血液和粪便)进行检测,其中以下呼吸道标本阳性检出率更高。病毒核酸检测。以RT-PCR(最好采用real-time法检测呼MERS-CoV病毒分离培育。可从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MERS-CoV,但一般在细胞中分离培育较为困难。六、临床诊断(一)疑似病例。患者符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但尚无实验室确认依据。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临床诊断/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史。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病原感染解释的发烧,伴呼吸道症状。(二)临床诊断病例。知足疑似病例标准,仅有实验室阳性筛查结果(如仅呈单靶标PCR阳性)的患者。无法判断结果的患者。(三)确诊病例。具有下述4项之一,可确诊为中东呼吸综合征实验室确诊病例:1.至少双靶标PCR检测阳性。PCRMERS-CoV。恢复期血清中MERS-CoV抗体较急性期血清抗体水平阳转或呈4倍以上升高。七、辨别诊断主要与流感病毒、SARS冠状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和细菌等所致的肺炎进行辨别。八、医治(一)大体原则。和防护条件的医院隔离医治;危重病例应及早入重症监护室医治。转运进程中严格采取隔离防护办法。一般医治与密切监测。卧床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监测病情转变。按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血气分析、血生化及胸部影像。应进行无创或有创通气等办法。抗病毒医治。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抗MERS冠状病毒药物。体外实验表明,利巴韦α但临床研究结果尚不肯定。可在发病初期试用抗病毒医治,利用进程中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染时应用抗菌药物。中医医师指导下辨证论治:邪犯肺卫。主症:发烧,咽痛,头身疼痛,咳嗽少痰,乏力倦怠,纳食呆滞等。治法:解毒宣肺,扶正透邪推荐方剂:银翘散合参苏饮。常常利用药物: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苏叶,前胡,牛蒡子,桔梗,西洋参,甘草等。推荐中成药:连花清瘟颗粒(胶囊),清肺消炎丸,疏风解毒胶囊,双黄连口服液等。邪毒壅肺。主症:高热,咽痛,咳嗽痰少,胸闷气短,神疲惫力,甚者气喘,腹胀便秘等。治法:清热泻肺,解毒平喘推荐方剂:麻杏石甘汤、宣白承气汤合人参白虎汤。常常利用药物:麻黄,杏仁,生石膏,知母,浙贝母,桑白皮,西洋参等。加减:腑实便秘者合桃仁承气汤。可按照病情选用中药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正虚邪陷。主症:高热喘促,大汗出,四末不温,或伴见神昏,少尿或尿闭。治法:回元固脱,解毒开窍推荐方剂:生脉散合参附汤加服安宫牛黄丸。常常利用药物:红参,麦冬,五味子,制附片,山萸肉等。可按照病情选用中药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正虚邪恋。主症:乏力倦怠,纳食不香,午后低热,口干咽干,或咳嗽。治法:益气健脾,养阴透邪推荐方剂:沙参麦门冬汤合竹叶石膏汤。常常利用药物:沙参,麦冬,白术,茯苓,淡竹叶,生石膏,山药,陈皮等。(二)重症病例的医治建议。功能支持。实施有效的呼吸支持(包括氧疗、无创/有创机械通气)术。维稳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的胃肠道功能,适时利用微生态调控制剂。详见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症流感病例医治办法。九、出院标准体温大体正常、临床症状好转,病原学检测距离2-4天,持续两次阴性,可出院或转至其他相应科室医治其他疾病。中东呼吸综合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5年版)按照世界卫生组织EastRespiratory例MERS感染病例的统计资料显示,医务人员感染者占27%,医务人员感染者中57.8%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近期,韩国出现MERS疫情,截止到2015年6月10日韩国卫生福利部通报该国确诊病例达108例,其中死亡9例,绝大多数为医院内取得。由此表明MERS病毒已具有必然的人传人能力,但尚无证据表明该病毒具有持续人传人的能力。但由于本次韩国暴发病例较多,应警戒社区传播的可能性。按照WHO通报的MERS疫情,结合文献报导,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4版)》进行修订。一、 大体要求(一)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会同中医药管理部门应按照疫情转变趋势,指定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的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并成立转运流程。(二)医疗机构应当按照MERS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动人群三个环节,结合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制订医院感染防控预案、工作流程并进行演练。(三)医务人员开展相应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就医者患中东呼早医治。(四)医疗机构应依据疫情转变趋势成立中东呼吸综合征初期筛查和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流程,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及首诊医师负责制,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中东呼吸综合征感染患者时,应当依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做好相应处置工作。(五)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并落实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为医务人员提供充沛的防护用品,确保诊疗区域的工作环境达到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医务人员安全救治患者的需求。(六)严格依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医疗器械、污染物品、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依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要求进行空气消毒。(七)医疗机构应当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劳逸结合,并及时对其健康情况进行监测,注意监测医务人员的体温和呼吸系统的症状。(八)在诊疗中东呼吸综合征感染患者进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按照《医疗废物处置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二、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一)发烧门(急)诊。规范》等有关要求。未设立发烧门(急)例,应当场隔离,及时上报本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妥帖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应当配备数量充沛、符合要求的消毒用品和防护用品。生、消毒、隔离及个人防护等办法。若是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MERS病例,在转出前应依照“(二)临床诊断或确诊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的病区(房)”中的防护要求进行个人防护,并对诊疗进程可能暴露的风险进行评估。隔离防护办法,避免疾病的传播。(二)收治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的病区(房)。规范》等有关要求。应当配备数量充沛、符合要求的消毒用品和防护用品。实验室确诊的感染患者可以多人安置于同一房间。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循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相结戴医用防护口罩。戴口罩前和摘口罩后应当进行洗手或手消毒。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和物品实行专人专用。重复利用的医疗器具应11.3款和《医院消毒供给中心第2部份:清洗消毒及灭6款中“关于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置流程”进行处置。置流程进行处置。病原体的传播。毒清洁流程,并按该流程的要求对病房进行终末消毒清洁。探视者的防护。患者体温大体正常、临床症状好转时,病原学检测距离2-4天,可按照相应规定解除隔离办法。(三)医务人员的防护。(。品。医务人员利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生。医务人员应当按照致使感染的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办法。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应戴医用外科口罩、医用乳胶清洁手套、穿防护服(隔离衣),出手套及防护用品后应洗手或手消毒。医用防护口罩、医用乳胶无菌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穿防渗防护服。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医用乳胶手套、防护面屏或呼吸头罩、穿防渗防护服。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及时改换。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结束后,应及时离开隔离区,并及时改换个人防护用品。正确穿着和脱摘防护用品,脱去手套或隔离衣后当即洗手或手消毒。(四)对患者的管理。病区。患者转运和接触非感染者时,如病情允许应当戴外科口罩;对患者进行咳嗽注意事项(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口鼻,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利用流动水洗手)卫生的宣布道育。未解除隔离的患者死亡后,应当及时对尸身进行处置。处置方式为:用双层布单包不能进行火化的,应当经上述处置后,依照规定深埋。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2014年第1版)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烧、呕吐、腹泻、出血和本病于年在非洲第一次发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年月几内亚出现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逐渐蔓延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并有病例输入至尼日利亚、塞内加年10月4033例,9月日和月299月初刚果共和国出43起疫情与西非没有关联。一、病原学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本迪布焦型、扎伊尔型、莱斯顿型、苏丹型和塔伊丛林型。其中扎伊尔型毒力最强,苏丹型次之,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组成不同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寄存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转变,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5分钟即可灭活。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二、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的大猩猩、黑猩猩、猴、羚羊、豪猪等野生动物可为首发病例的传染源。目前以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二)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病人感染后血液和体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病人家眷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医治、护理病人或处置病人尸身进程中,若是没有严格的防护办法,容易受到感染。虽然尚未证明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戒,做好防护。据文献报导,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乳汁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相关途径传播的可能性。(三)人群易感性。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可能与其暴露或接触机缘较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不同。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关于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研究较少。埃博拉病毒具有普遍的细胞嗜性。病毒进入机体后,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单核吞噬系统的细胞phagocyticMPS)细胞释放的病毒可以感染相邻的细胞,包括肝细胞、肾上腺上皮细胞和成细胞同时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白细胞8和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细胞活性物质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诱导表达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和促凝因子,和组织破坏后血管壁胶原暴露,释放组织因子等,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最终致使多器官功能衰竭。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四、临床表现暗藏期:2-21天,一般为5-12天。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病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一)初期。典型病例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2-3天后可有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等表现,半数患者有咽痛及咳嗽。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脸部水肿。(二)极期。病程4-5天进入极期,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症患者在发病数日多为病程后期继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病程5-7患者可较长期地留有皮肤的改变。由于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也可引发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症。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7-14天)。五、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常规:初期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减少,随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和核左移。血小板可减少。尿常规:初期可有蛋白尿。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凝血功能:凝血酶原(PT)和部份凝血活酶时间(PTT)延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表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二)血清学检查。IgM法检测。ELISA、免疫荧光等方式检测。(三)病原学检查。ELISA血清中病毒抗原。可检测到病毒核酸。Vero六、诊断和辨别诊断(一)诊断依据。应按照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病原学检查综合判断。流行病学史依据为:1.发病前21天内有在埃博拉传播活跃地域居住或旅行史;发病前21分泌物、排泄物或尸身等;21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二)病例概念。1.留观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第二、3项中任何一项,而且体温>37.3℃者;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第1项,而且体温≥38.6℃者。2.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符合流行病学史第二、3中任何一项,而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1)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发烧伴不明原因出血;不明原因猝死。3.确诊病例。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7272小时后再次检测;等方式检测病毒抗原;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IgM期4倍及以上升高;组织中病原学检测阳性。(三)辨别诊断。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辨别诊断: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拉沙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毒性出血热。伤寒。恶性疟疾。七、病例处置流程(一)留观病例。项的留观病例,依照确诊病例的转运要求转至定点医院2级防护水平的实验室相对独立区域内进行临床查验;按规定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原学检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解除留观:体温恢复正常,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小时,核酸检测结果阴性;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对仅符合流行病学史中第点医院单人单距离离观察,动态监测体温,密切观察病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解除留观:诊断为其它疾病者,依照所诊断的疾病进行管理和医治;72小时内恢复正常者;72小时,而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二)疑似病例。级防护水平的实验室相对独立区域内进行临床查验;按规定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阳性,转为确诊病例,进行相应诊疗;小时,采样进行病原学检测,阴性者排除诊断,解除隔离;若发烧不足7272仍阴性者排除诊断,解除隔离。(三)确诊病例解除隔离医治的条件。持续两次血液标本核酸检测阴性。临床医师可视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其适时出院。八、医治DIC等并发症。一般支持对症医治:卧床休息,少渣易消化半流质饮食,保证充分热量。补液医治:有证据表明,初期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医治,可明显提高存预防和医治低血压休克。保肝抗炎医治:应用甘草酸制剂。出血的医治:止血和输血,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预防DIC。预防及控制继发感染:应减少没必要要的有创操作,严格无菌操作,及时发现继发感染。一旦发生继发感染,应初期经验性应用抗生素。肾功能衰竭的医治:必要时行血液净化医治。病原学医治:未通过人体学实验的三联单克隆抗体在紧急状态下被批准用于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医治。目前已有7人接受此医治,人取得较好疗效;恢复期血清医治曾在小范围内应用,亦似有较好的效果,但和ZMapp一样,还有待于在应历机会、不良反映等方面做进一步观察,目前无法推行应用。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一、诊断依据(一)流行病学史。1.来自疫区或21天内有疫区旅行史;2.21天内接触过来自或曾到过疫区的发烧者;3.21天内接触过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身等;4.接触过被感染的动物。(二)临床表现。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极期:多在病程3-4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皮肤粘膜出血、呕血、咯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及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三)实验室检查。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中实验室检查部份。二、病例概念(一)留观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的发烧(体温>37.3℃)患者。(二)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1.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发烧伴不明原因出血;不明原因猝死。(三)确诊病例。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核酸检测阳性:患者血液等标本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式检测,结果阳性。若核7272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收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ELISA分离到病毒:收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Vero、Hela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三、病例管理(一)留观病例。依照确诊病例的转运要求转至定点医院单人单距离离观察,动态监测体温,密切观察病情。收集标本,在医疗机构达到生物安全2病原学检测;按规定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原学检测。除留观条件:体温恢复正常,核酸检测结果阴性;72仍发烧但不足72小时,核酸检测阴性,需待发烧达72小时后再次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二)疑似病例。病原学检测阳性,转为确诊病例,进行相应诊疗;72若发烧不足72小时,病原学检测阴性,需待发烧达72仍阴性者排除诊断。(三)确诊病例解除隔离医治的条件。持续两次血液标本核酸检测阴性。临床医师可视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其适时出院。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EbolaHemorrhagicFever)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风险,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指南。一、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的大体要求(一)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发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虽然尚未证明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当予以警戒,做好防护。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无疫苗可以预防,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动人群,结合实际情况,成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二)医疗机构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办法。(三)医疗机构应当开展临床医务人员培训,要求医务人员掌握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术,做好个人防护。(四)医疗机构应当针对发烧病人做好预检分诊工作。临床医师应当按照患者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对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依照相应规定报告。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五)埃博拉出血热患者隔离区域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六)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医务人员防护、消毒等办法所需物资的储蓄,防护用品及相关物资应符合国家有关要求。(七)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的要求,做好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八)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区和定点收治病区应当成立严格的探视制度,不设陪护。若必需探视时,应当严格依照规定做好探视者的个人防护。二、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一)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管理。留观、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当采取严格的接触隔离办法,实行单距离离;非定点医院进行诊治。患者诊疗与护理尽可能利用一次性用品,利用后均依照医疗废物处置;必需重复利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采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依照常规程序进行处置。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小面积污染等建议利用含消毒成份的吸湿材料覆盖并吸收后按医疗废物处置,再进行相应环境与物品的清洁、消毒;较大范围污染的,首选漂白粉覆盖,待液体吸收后清理,倒入污水处置系统。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应专人专用,按期消毒。如遇污染,随时消毒。病房物体表面如床头柜、水龙头、门把手和各类台面等,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其它符合要求的表面消毒剂(如醇类消毒剂)擦拭消毒;地面天天利用500mg/L-1000mg/L采取相应办法避免造成交叉感染。患者出院、转院时应当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层封扎,标识清楚。相关医疗废物应当及时密闭转运,焚烧处置。双层包裹,及时火化。(二)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对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者当即进行隔离医学观察,隔离医学观察的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三、医务人员防护医务人员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的预防办法。具体包括:(一)诊疗进程中,应当戴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面罩(护目镜),穿防护服、防水靴或密封的鞋和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无防护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受到其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及环境;尽可能减少针头及其他锐器的利用,执行安全注射,正确处置锐器,严格预防锐器伤。(二)医务人员进出隔离病房时,应当遵循《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311-2009)的有关要求,严格依照相应的流程,正确穿脱防护用品,重点注意做好眼睛、鼻腔口腔粘膜的防护。穿脱个人防护用品时,为减少和避免脱卸进程可能的污染,建议先戴口罩再戴帽子,确保在脱卸时能最后摘除口罩;护目镜和防护面罩应在穿防护服前完成,脱卸时要先脱防护服再脱卸脸脸部防护用品。利用后的一次性利用防护用品严格依照医疗废物处置,可以复用的防护用品严格遵循消毒与灭菌的流程。(三)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要求,及时正确进行手卫生。(四)医务人员暴露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当当即用清水或香皂水完全清洗皮肤,再用0.5%碘伏消毒液或0.05暴露后的医务人员依照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医学观察。(五)收集标本时应当做好个人防护。标本转运应当依照A类感染性物质包装运输要求进行,即应当置于符合规定的具有生物危险标签、标识、运输记录表、警告用语和提示用语的容器内,容器应置于具有防水、防破损、防渗漏、耐高温、耐高压的外包装中,主容器与外包装间填充沛够的吸附材料。标本由专人、专车护送至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门实验室查验,护送进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护办法。(六)应当对参与患者诊治的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监测,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感染症状,应当当即进行隔离、诊治并报告。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1版)寨卡(Zika)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烧、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发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以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域流行。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2007年,第一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截至2016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45一、病原学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第一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括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按照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都可灭活。二、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二)传播途径。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导。罕有血源传播和性传播。按照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散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和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域;白纹伊蚊则普遍散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三、临床表现寨卡病毒病的暗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烧(多为中低度发烧)、皮疹(多为斑丘疹),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7天减缓,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有。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妊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致使新生儿小头畸形乃至胎儿死亡。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 -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病例的报导,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四、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常规:部份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二)血清学检查。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可能收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映,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辨别。(三)病原学检查。RT-PCR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病毒分离培育: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式进行分离培育,也可利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五、诊断和辨别诊断(一)诊断依据。按照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二)病例概念。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发病前 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域旅行或居住。.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寨卡病毒。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三)辨别诊断。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辨别诊断: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辨别诊断。六、医治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置,以对症医治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在排除登革热之前避免利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医治。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基酚,成人用法为250-500mg/次、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10-15mg/kg/次,可距离4-6小时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伴有关节痛患者可利用布洛芬,成人用法为200-400mg/次,4-6小时1次,儿童5-10mg/kg/次,每日3次。伴有结膜炎时可利用重组人干扰素α滴次,每日4次。患者发病第一周内,应当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办法。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妊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七、预防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方式是避免蚊虫叮咬。建议准备怀胎及怀胎期女性谨慎前去寨卡病毒流行地域。黄热病诊疗方案(2016年版)黄热病(Yellowfever年非洲因黄热病造成的严重病例为8.4万-17万例,其中死亡2.9万-6万例。安哥拉于2015年12月52016年3月20日共报告疑似病例1132例,确诊375例,死亡168例。我国于2016年3月12日确诊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截至2016年3月24日共发现6例输入性病例,均来自于安哥拉。一、病原学黄热病毒(Yellowfevervirus)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0-6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长度约为11kb。黄热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按照prM、E和3-UTR核苷酸序列的不同分为多个基因型。黄热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都可灭活。黄热病毒可与黄病毒科其他成员如登革病毒、西尼罗病毒、圣路易脑炎病毒、寨卡病毒等产生交叉血清学反映。二、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一)发病机制。官和组织,并在其中不断繁衍,然后释放入血,引发病毒血症,主要侵入肝脏、脾脏、心脏、骨髓和横纹肌等。靶器官损害可能为病毒直接作用所致。肝脏是主要靶器官,患者由于肝脏受损而出现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升高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同时可见肾脏、心脏等受累。肝脏和脾脏的巨噬细胞产生的TNF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多脏器损害和休克的可能原因。出血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减少、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减少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原因引发。(二)病理改变。本病可引发普遍组织病变,其中肝脏病理转变具有诊断特异性。肝脏可肿大,肝小叶中央实质细胞坏死,肝细胞浑浊肿胀,胞核变大,呈多发性微小性空泡性脂肪改变,凝固性坏死及嗜酸透明变性,严重时可发生整个肝小叶坏死,但无明显的炎症反映和纤维组织增生,网状结构塌陷少见。肾脏肿大,肾小管急性坏死(多见于近曲小管),肾小管上皮脂肪变性,脱落或坏死,管腔内充满颗粒样碎屑。肾小球也有破坏,特殊染色发现基底膜Schiff染色阳性,在肾小球囊腔和近曲小管腔内有蛋白样物质沉积。心肌呈脂肪变性,浊样肿胀和退行性变。脾充血,脾脏及淋巴结中淋巴细胞明显减少,代之以大单核细胞和组织细胞。脑组织可有小的出血灶及水肿,而无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依照传播方式,黄热病主要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特别是发病5传染源为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以“猴-非洲伊蚊或趋血蚊属等-猴”的方式循环,人因进入丛林被蚊叮咬而感染。蚊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非人灵长动物后,经8-12天可具传染性。受感染的蚊可终生携带病毒,并可经卵传代。(二)传播途径。主要经蚊叮咬传播。城市型黄热病传播媒介主如果埃及伊蚊。丛林型的媒介蚊种比较复杂,包括非洲伊蚊、辛普森伊蚊,趋血蚊属、煞蚊属等。(三)人群易感性。人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或接种疫苗可取得持久免疫力。(四)流行特征。地域散布: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热带地域。四、临床表现暗藏期一般为3-6天,也可长达10天。人感染黄热病毒后大多数无症状或轻症感染。典型病例临床进程可分为以下4期。(一)感染期。此期为病毒血症期,持续3-5天。急性起病,寒战、发烧(可达39℃-41℃),全身不适,头痛、畏光、腰骶部和下肢疼痛(特别是膝关节)、肌痛、厌食、恶心、呕吐、烦躁、易怒、头晕等,但症状无特异性。体魄检查可有相对缓脉,皮肤、结膜和牙龈充血,特征性舌苔改变(舌边尖红伴白苔),肝大和上腹压痛。(二)减缓期。发病3-5天后,患者进入减缓期,体温下降,症状减轻。大多数患者开始恢复,但约15%的患者在48小时之内病情再次加重,进入第三期(中毒期)。(三)中毒期(肝肾损害期)。此期特点是病情再次加重,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表现,常累及肝脏、肾脏和血液系统等。临床表现为体温再次升高,黄疸逐渐加重,频繁呕吐,上腹痛,可出现多部位出血,如皮肤瘀点、瘀斑、鼻衄、黏膜出血,乃至腔道大出血、休克。肾功能异样,蛋白尿、血尿,尿量减少,乃至无尿。心电图可见ST-T表现为躁动、谵妄、昏迷,脑脊液检查压力明显增高,蛋白升高但白细胞升高不明显。进(四)恢复期。恢复期可持续2-4疲惫症状可持续数周。黄疸和转氨酶升高可持续数月。有报导患者可在恢复期死亡,多死于心律失常。五、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血小板下降。尿常规:蛋白尿,并有颗粒管型及红细胞。粪便检查:大便隐血实验可阳性。生化检查:血清转氨酶升高早于胆红素,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程度高于丙氨酸转移酶(ALT),可达20000U/L以上。血清胆红素也可明显升高,可达255-340µmol/L。还可见血氨升高、血糖降低等。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凝血因子(II、V、VIIIXX)下降。部份病例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相应凝血功能异样。肾功能检查:血肌酐水平升高。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心肌损害时血肌钙蛋白明显升高。其他生化检查:肌红蛋白、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也可明显升高。(二)血清学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采用、免疫荧光等方式检测,捕捉法检测IgM抗体的结果较为靠得住。一般发病后第5-7IgM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测定、免疫层析等方式检测。黄热病毒抗体与其他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寨卡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映,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辨别。(三)病原学检查。核酸检测:应用RT-PCR等核酸扩增技术检测血液、尿液及其他体液标本黄热病毒RNA,可用于疾病初期诊断。病毒分离:发病后5天内患者血液或死亡病例的组织标本可用于病毒分离。可用新生乳鼠脑内接种或Vero细胞和C6/36细胞等敏感细胞,在BSL-3实验室培育分离病毒。抗原检测:利用免疫组化方式检测组织标本中的病毒抗原;采用ELISA方式检测血液等标本中的病毒抗原。六、诊断及辨别诊断(一)诊断依据。按照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二)病例概念。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14.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黄热病毒IgM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黄热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黄热病毒。恢复期血清黄热病毒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寨卡病毒等其它常见黄病毒感染。(三)辨别诊断。初期或轻型病例应与流行性伤风、伤寒、斑疹伤寒和拉沙热等辨别;发烧伴有黄疸者应与各类原因引发的肝损害、钩端螺旋体病等辨别;发烧伴出血应和肾综合征出血热及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登革热、蜱传回归热、恶性疟疾等辨别。本病可与疟疾、登革热同时发生。七、医治本病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医治,主要为对症支持医治。(一)一般医治。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采取有效防蚊隔离办法。密切观察病情转变,监测生命体征。有频繁呕吐、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二)对症和支持医治。高热时予物理降温,必要时予小剂量解热止痛剂,如对乙酰氨基酚,成人用法为250-500mg/次、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10-15mg/kg/次,可距离4-6小时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禁用阿司匹林。肝功能损害时,予保肝、降酶、退黄医治,补充维生素K增进凝血因子合成,严重出血时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新鲜血浆等,必要时输注红细胞。急性肾损伤时,必要时可予肾脏替代医治。上消化道出血时可予质子泵抑制剂、凝血酶等医治。出现脑水肿时,予渗透性利尿剂(3%高渗盐水或20%甘露醇)脱水医治。(三)中医医治。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湿热郁阻证(多见于感染期)临床表现:发烧、恶寒,头、身痛,骨节疼痛,羞明,厌食、呕、恶,烦躁、易怒,尿黄等。舌边尖红,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浮数。治法:清热化湿,透表解肌。参考方药:甘露消毒丹合柴葛解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