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地理学复习_第1页
城地理学复习_第2页
城地理学复习_第3页
城地理学复习_第4页
城地理学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地理学复习注:第二章、第四章没有PPT是根据个人笔记整理的。其余章节是按照学姐总结过的内容整理的。第三章第五节的“三、对城市发展方针的讨论”上课时实际是放在第五章第二节最后讲的(文中有标明)。第七章没有“四”,我们可以忽略之。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地理学第一节城市的概念一、聚落与城市1、聚落人类在地表集聚的空间形式,即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它不单纯是房屋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生活和生产设施(1)如何理解?个空间概念个社会组织概念个发展的概念(2)聚落体系构成HamletVillageTownCityMetropolisMetropolitanareaConurbationMegalopolisEcumenopolisRuralareaUrbanarea2、城市的定义(1)量的定义(2)质的定义城市起源说城市功能说城市景观说城市区域说城市系统说城市实体(3)对城市定义的理解多数定义体现七个方面:特殊形式的聚居地具有城市管理特征的聚居地最小人口最小人口密度内含式或排除式的人口限定形式成年男劳力、家庭或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例功能特征定义城市的局限性,体现在:城市与农村的界限是连续的数量上的定义是相对的城市是动态的城乡差异不断缩小如何正确理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发展的概念(4)城市的定义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二、城市设定标准常见的设定标准有:.人口规模.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重.行政地位和作用.服务设施.建筑物聚集程度.职业构成三、我国的市镇设置标准1、我国市镇设置标准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数量、比重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及其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人均财政收入基础设施水平具有特殊行政、军事、外交、交通和经济意义的地方2、存在的问题(1)城乡划分多采用行政地域的概念,而不是实体地域的概念。(2)统计口径比较混乱。(3)市带县体制的特殊性。因此,应当作出相应的改善,包括:(1)以真实反映实体地界的城镇概念作为统计单元。(2)建立不同空间尺度的互相衔接的城市地域概念,并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第二节城市地理学的学科地位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定义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二、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以城市为研究客体重点在于研究城市的区位、空间组织和空间相互作用三、研究的两个基本方向把城市看作区域中的一个点,研究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即区域中的城市。把城市看作一个面,研究城市内部的各种地理特征,即城市中的区域。英国地理学家Johnston解释城市地理学的作用是:1、描述(description)2、解释(explanatory)3、评价(evaluation)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问题研究五、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是地理学的第三级分支学科是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城市学与城市地理学第三节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1、1920年以前是聚落地理的一个分支内容研究特征为:外部:把城市看作对外部环境的适应物。内部:简单描述其空间形式。2、1920——1950年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研究贡献主要有:(1)20年代的城市生态学派(2)对城镇群体研究的广泛兴起,尤其是中心地理论的出现(3)对形态学的浓厚兴趣研究特点:(1)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成决定因素(2)以形态研究为主,缺少成因的动态分析3、1950——1970年形成了独立的分支学科分析学派的形成二战后城市大规模重建的需要研究基础理论基础一一实证主义技术基础一一计量革命三个转变由求异转向求同、由文字分析转向数据分析、由描述转向预测研究特点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处理社会科学的问题4、1970年以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主要特征:与社会科学、政治学日益融合,整合到社会科学的体系中来。.主要学派社会学派人文主义与行为学派政治学与激进学派后现代与解构主义学派二、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概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城市化2、城镇体系3、城市地域结构4、大城市、小城镇5、数量方法思考:什么样的城市是一个“好的城市”?第二章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城市发展史》一一刘易斯・芒福德一、城市的起源1、动物性:人的运动和定居2、宗教、墓地3、驯化动植物:女性与村庄的关系、男性与城市的关系二、城市的形成1、王权和宗教:价值观是向上的(颠覆了村庄的向下价值观)2、战争:猎民的强权,演化为侵略3、法律、秩序三、先古的城市农业发达一一剩余粮食一一剥削一一阶层分化一一权利崇拜四、古代城市1、希腊2、罗马3、宗教对城市的影响4、中世纪的欧洲城市五、现代城市1、资本扩张、资本投机平面:易测量、易规划一一资本控制了城市2、交通投机:利润最大化、地价升值3、现代城市为何不让人激动:缺乏女性元素、权利分配不均、缺乏对精神的强调4、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第二节课本内容一、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条件1、自然条件:决定了城市不是随机分布的2、社会经济条件3、交通运输条件:致命影响、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手段4、其他条件:信息、文化等二、城市地理位置(区位)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1、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2、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第三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基本进程一'、概念城市化早期概念以人口、产业、建筑等为标志来论述。社会学解释:L.Wirth矶村英一经济学解释:1、经济基础过程的城市化:内含式、外延式2、社会文化过程的城市化城市地理学角度:二、三产业的建立和集中是城市化的本质。1、城市化I:物化的城市化a人口的集中b空间形态的转变c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2、城市化II: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扩散农村意识和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意识和生活方式城市市民脱离乡土式生活,采取城市生活态度城市化的定义:二、城市化的基本进程1、集中城市化阶段2、郊区化阶段居住的郊区化产业的郊区化工业郊区化服务业郊区化3、逆城市化(广域城市化)城市化在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域的广泛推进4、再城市化:城市中心区的改造和更新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一、城市化的发展动力1、第一产业是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提供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提供劳动力来源促进新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2、第二产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新方向4、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二、城市化的运行机制1、以城乡人口迁移为特征的“推拉说”2、以社会控制和调节为特征的“系统分析模式”农村控制性次系统城市控制性次系统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作用3、以资本流动为特征的政治经济学解释资本的三次循环理论,弥补了单纯以人口衡量城市化水平所带来的问题第三节城市化的类型与测度一、城市化类型1、向心型与离心型2、外延型与飞地型3、景观型与职能型4、积极型与消极型5、自上而下型与自下而上型二、度量指标1、人口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每一城镇人口的平均数和平均增长率人口密度和城镇密度人口通勤率人口就业结构2、土地指标城市用地占总用地的比重城市用地的转化速度3、产业指标三、预测方法1、增长率法2、相关分析法线性相关对数相关3、先导发展类推法4、多因子分析法思考:用人口指标计算城市化水平所存在的问题第四节世界城市化进程一、工业革命以后的世界城市化1、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其重要的特点。伴随着殖民扩张的过程,使亚非广大国家向封建城市和近代城市相结合的二元结构转化。世界城市体系逐步形成,城市中心由传统的封建国家向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转移。二、当代世界城市化1、城市化进程普遍加速。发达国家城市化相对成熟,发展中国家构成全球城市化的主体。2、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大城市迅速发展。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越来越多,400万人口以上城市日渐增加,8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变化更为显著。3、城市带发展迅速。4、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现象在发达国家普遍出现。5、发展中国家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三、未来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势明显。2、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形成全球城市体系多级结构。3、都市连绵区成为最具活力的地区。4、首位城市主宰全球经济。5、国际性城市内部社会极化现象日趋突出。6、全球建设生态城市的浪潮。7、多级多层次世界城市网络体系逐步形成。第五节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特点一、中国城市化进程(建国后)1、起步阶段(1949—1957)发展最快的时期内地工业城市得到发展,形成一批新兴城市2、大起大落阶段(1958-1965)经济结构失衡冒进期:58-61滑坡期:61-653、停滞阶段(1966—1978)城市化与工业化明显失调沿海大城市经济受到严重损害4、恢复与发展阶段(1979年后)恢复期(1979—1983):以农村为重点,逐步在城市试点推行一系列新政策。小城镇高速增长期(1984-1991):城市迅速发展期(1992年后):市场经济确立,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再度得到重视。发展中也暴露出许多严重问题。、基本特征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长期重工业领头,结构失衡工业分散发展忽视了服务业与基础设施的投入。2、城市化地域差异明显。3、乡村城市化现象突出。4、资本对城市发展影响显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固定资产投资呈较大相关性,且不同的投资模式产生不同的空间类型。5、城市中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迅速增加。6、城市发展存在严重的空间失控。、对城市发展方针的讨论1、政策的演化1978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1980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1990年: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并写入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模与效益的研究巴哈的成本一效益曲线不能以规模论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的发展潜力不再直接受规模的影响,而是取决于其对外联系的强度。第四章城市的职能分类、城市的定位1、城市职能:主导职能、基本职能2、城市性质:稳定性、反映未来发展方向、反映区域分工(课本109页)、城市的经济活动1、基本部分(城市外部、区域中)2、非基本部分(城市内部)3、B/N比第五章城镇体系第一节城镇体系的概念与演化一'、概念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二、特征1、整体性2、等级性或层次性3、动态性三、发展阶段1-农业社会一一低水平均衡阶段以经济活动孤立分散、小地域范围内的封闭式循环为特征城镇规模小,职能单一,相互联系少,以行政、商业和其他服务性活动的联系为主。2-工业化时期一一极核发展阶段以极核发展为典型特征基本经济部门在空间集聚,使高等级城市迅速发展,形成区域发展极核低等级城镇变化不大,城镇间联系以纵向联系为主3-后工业化时期一一扩散阶段极核城市向外扩散,较低等级城市迅速发展交通通讯的速度和效率为扩散提供了保障城乡差别缩小,城镇体系区位发生变化,出现“郊区化”、“集合城市”、“城市化区域”等4-信息社会一一高水平均衡阶段以网络化、均衡化、多中心为特征,城镇化水平很高城镇数量增长平稳,规模极化减少城市间联系以经济和信息活动为主,分布均衡四、类型1、单中心城镇体系2、多中心城镇体系以大城市集聚的城市群类型以分散的中小城市组成的体系第二节城市的规模分布一、主要方法1、首位城市分布律首位城市首位度4城市与11城市指数2、位序一规模法则Auerbach于1913年提出的:PiRi=K后不断修改和发展,转换公式演变为:PiRiq=P1即:lgPi=lgP1-qlgRi捷夫模式:当q=1时,Pi=P1/Ri采用双对数坐标进行回归分析,公式演变为:Y=a+bX可利用该曲线的斜率来分析规模分布的类型。3、中心地分布模式Beckman于1958年提出的,其主导思想是:城镇主要经济职能是为周围地区服务。两个假设条件:(1)城市人口与其服务人口成一定比例,即:Pm=KPm(2)每个等级的城市均有一定数量的低等级城镇,即:Pm=Pm+SPm-1最低等级城镇服务人口为基层集镇总人口R1与自身人口P1之和。P1'=P1+R侧:P1'=R1/(1-K)综合得到:Pm=KSm-1R1/(1K)m城市随位序的升高,规模呈指数增长。4、嫡最大化模式嫡表示系统均衡的程度,完全均衡,则嫡值最大。Curry于1964年提出的:E=NlgN-2PilnPi则:Pi=P1(1—e-i/n)时,嫡最大。二、城市金字塔规模越大的城市数量越少,规模越小的城市数量越多,呈金字塔形分布。三、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位序首位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发展阶段成熟期初期人口多少土地面积大小发展历史长短政府控制力度弱强四、对城市发展方针的讨论第三节城市的空间分布一、空间相互作用与相互扩散1、空间相互作用概念分类2、城市与区域间的相互作用结节点、结节区域与城市等级体系吸引区的确定3、空间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重新区位扩散二、中心地理论1、克氏的中心地理论(1)基本概念中心地:向周围地域提供商品与服务的地点。中心商品与服务:中心地的职能,可分为不同的等级。中心度:中心地职能作用的大小。服务范围:商品和服务提供的范围。(2)假设条件均质假设经济合理性假设(3)主要内容区域有中心、中心有等级中心区与补充区相适应,补充区以六边形为最佳中心地等级体系及其空间结构:市场原则(K3)、交通原则(K4)、行政原则(K7)2、廖什景观与克氏相比,其差异主要是:l克氏以最大利润为组织原则,从高向低构建中心地;廖什以最小利润为组织原则,从低向高构建中心地。l克氏以市场为出发点,适应于解释第三产业区位;廖什以工业生产为出发点,适应于解释第二产业区位。l克氏体系的规模分布有严格的等级,同级中心地提供同类同量职能;廖什体系更为多样化,规模分布有可能是连续的,同级中心地提供同量但不同类职能。l廖什景观的矛盾性:与其假设前提的矛盾。3、中心地理论的评价(1)贡献采用了数学和系统白^研究方法,是“20世纪地理学两大发现”之一。有多种应用的可能性。(2)缺陷假设条件不符合客观现实。适用于单纯农业区,不适用于城镇密集区忽视了制造业对城市的影响。强调等级联系,忽视了横向联系。三、核心一边缘理论1、均衡与不均衡增长2、生长极生长极的概念核心对边缘产生的两种效果3、核心一边缘模式核心对边缘的作用核心与边缘的四个基本空间作用过程核心与边缘的辨证关系第四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一、主要内容“三结构一网络”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地域空间结构基础设施网络二、工作程序第六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第一节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与历史演变一'、概念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二、城市地域结构的历史演变规律1、Yeates和Garner在.北美的城市.一书中,划分为六个阶段:(1)步行和马车时代的城市(2)铁路时代(3)电车时代(4)快速公共交通时代(地铁)(5)汽车时代(6)高速公路时代2、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1)块状集聚阶段(2)星状轴向发展阶段(3)组团状城市结构(4)连绵城市带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一'、概念城市内部各种功能用地的比例、空间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二、分类1、西方国家一般分为七大类:.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10,休憩和绿化用地,交通和公用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2、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