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内容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参与过一些主题班会吧?主题教案必需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自始至终贯穿,浸透着极强的教育性。你明白什么样的主题教案才是好的主题教案吗?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内容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内容篇1一、教材分析《划时期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物理3-4第四章第一节,本节是让同学体会科学家的思索、研讨时的迷失与最终胜利,本节是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教育的难得素材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明白奥斯特试验、电磁感应现象,(2)了解电生磁和磁生电的发现过程,(3)明白电磁感应和感应电流的定义。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使同学把握自然现象之间是互相联系和互相转化的;(2)通过学习了解科学家们在探究过程中的失利和奉献,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3)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看试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讨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阅读培育同学正确的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看法和科学精神;(2)领悟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3)以科学家不怕失利、英勇面对挫折的顽强意志鼓励自己。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难点: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看法和科学精神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同学属于平行分班,没有试验班,同学已有的学问和试验水平有差距。本节课同学认识到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是关键。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科学家的艰辛2.试验法:同学自己体会奥斯特试验3.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4.新授课教学根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怀疑情境导入、展现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同学的学习准备:预习划时期的发现,初步了解物理学史。分小组6台奥斯特试验装置。2.老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长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搭配作学习,分6个学习小组。七、课时布置: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怀疑检查落实了同学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同学的怀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现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引导同学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同学思索并答复:(1)是什么信念鼓励奥斯特查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讨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2)奥斯特的研讨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利是怎样做的?(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学问如何解释?(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同学活动:结合思索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商量,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教学素材:到18世纪末,人们开头思索不同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例如:摩擦生热说明了机械运动向热运动转化,而蒸汽机则完成了热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化,于是,一些独具慧眼的哲学家如康德等提出了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互相联系和转化的思想。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等自然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长期探究电与磁之间的联系。1803年奥斯特指出:物理学将不再是关于运动、热、空气、光、电、磁以及我们所明白的各种现象的零散的排列,我们将把整个宇宙纳在一个体系中。在此思想的指导下,1820年4月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同年7月21日奥斯特又以《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试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惊,导致了大批试验成果的显现,由此开拓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动身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829年起任哥本哈根工学院院长。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内容篇2一、教学任务分析电磁感应现象是在初中学过的电磁现象和高中学过的电场、磁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与磁的关系,也为后面学习电磁波打下基础。以试验创设情景,通过对问题的商量,引入学习电磁感应现象,通过同学试验探究,找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用现代技术手段“DIS试验”来测定微弱的地磁场磁通量改变产生的感应电流,使同学感受现代技术的重要作用。通过“历史回眸”,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会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懂得学习、继承、创新是科学进展的动力。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使同学感受猜想、假设、试验、比拟、归纳等科学方法,阅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试验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时,体验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明白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2)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3)学会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解释简洁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电磁感应的探究试验,感受猜想、假设、试验、比拟、归纳等科学方法在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中的重要作用。3.情感、看法价值观(1)通过观看和动手操作试验,体验乐于科学探究的情感。(2)通过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会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和难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四、教学资源1、器材(1)演示试验:①电源、导线、小磁针、投影仪。②10米左右长的电线、导线、小磁针、投影仪。(2)同学试验:①条形磁铁、灵敏电流计、线圈。②灵敏电流计、原线圈、副线圈、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③DIS试验:微电流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环形试验线圈。2、课件:电磁感应现象flash课件。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电磁感应现象;二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三是应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解释简洁的实际问题。本设计的根本思路是:以试验创设情景,激发同学的好奇心。通过对问题的商量,引入学习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的概念。通过同学探究试验,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通过“历史回眸”、“大家谈”,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会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和要突破难点是: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方法是:以试验和分析为基础,依据同学在初中和前阶段学习时已经把握的学问,应用试验和动画演示对试验进行分析,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从而突出重点,并突破难点。本设计强调问题商量、沟通商量、试验研讨、老师指导等多种教学策略的应用,重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的教育。通过同学主动参与,培育其分析推理、比拟推断、归纳概括的力量,使之感受猜想、假设、试验、比拟、归纳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感悟科学家的探究精神,提高学习的爱好。完本钱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六、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2、流程图说明情景演示试验1奥斯特试验。演示试验2摇绳发电问题:为什么导线中有电流产生?活动I自主活动同学试验1设问:如何使闭合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活动II同学试验2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活动III历史回眸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课件演示电磁感应现象。活动ⅣDIS同学试验微弱磁通量改变时的感应电流。大家谈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环节,通过试验观看与商量,得出电磁感应现象与感应电流。第二环节,通过同学探究试验,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通过“历史回眸”、“大家谈”,了解法拉第的研讨过程,领会科学家的探究精神。第三环节,通过DIS试验,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内容篇3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解释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分辨速度与速率。2、过程与方法(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锤炼运用极限思维。(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分和辨别,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主动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看法。(2)主动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学情分析:一般而言,高一同学在阅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力量得到了较好的进展,抽象规律思维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同学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同学能够根据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行学习;(2)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3)在某种程度下同学思维不再是“固步自封”,而是较为简单接受新事物;(4)同学学习动机由爱好支撑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5)同学之间的沟通对于同学学习具有肯定的影响、关于“速度”的学习,同学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接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迥然不同,同学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肯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到达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同学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同学依据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转变;二是同学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老师应当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同学进行有效区分。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教学方法: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平衡。教学过程:引入:速度的二段式测验3道题,情境引入,激发同学产生冲突。(一)速度“速度”的引入:运动会上,要比拟哪位运发动跑得快,可以用什么方法?通过相同的位移比拟时间的长短。若运动的时间是相等的,我们可以依据位移的大小来比拟。假如运动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拟呢?在物理学中,我们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1、定义:位移ΔX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Δt的比值(比值定义法)。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国际单位:m/s或m·s—1,其他单位:km/h等3、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假如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不断转变,依据求得的则表示物体在Δ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⑴公式:⑵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即位移的方向。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各段的平均速度一般并不相同,求平均速度必需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⑶求平均速度必需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过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了精确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可以将时间Δt取得非常小,接近于零,这是求得的速度值就应当是物体在这一瞬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2、瞬时速度⑴定义:物体在某一时辰(或某一瞬间)的速度。⑵瞬时速度简称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速度”这一概念并不肯定明确指出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我们应依据上下文去推断。“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某一时辰。3、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例:课本P16汽车速度计上指针所指的刻度是汽车的瞬时速率。(三)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与“平均速度的大小”完全不同。例1:以下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B、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C、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辰的瞬时速度D、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例2: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大路行驶,⑴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⑵若汽车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总结: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应严格根据定义来计算。例3:人乘自动扶梯上楼,假如人站在扶梯上不动,扶梯将人送上楼去需用30s。若扶梯不动,某人沿扶梯走到楼上需20s。试计算这个人在扶梯开动的情况下仍以原来的速度向上走,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楼上?(12s)作业:必做:p18—1、2、3、4选做:新新学案第一章第三节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内容篇4学问目标1、明白涡流是如何产生的;2、明白涡流对我们的不利和有利的两个方面,以及如何防止和利用;情感目标通过分析事例,培育同学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看法。教学建议本节是选学的内容,它又是一种特别的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中有许多应用,比方: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等等。所以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选讲,或者明白同学阅读。什么是涡流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涡流和自感一样,也有利和弊两个方面。教学中应当充足应用这些实例,培育同学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看法。教学设计方案一、引入:引导同学观看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可用事物或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的铁芯都不是整块金属,而是由很多互相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引导同学看书答复,从而引出涡流的概念:什么是涡流?把块状金属放在改变的磁场中,或者让它在磁场中运动时,金属块内将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在金属块内自成闭合回路,很象水的旋涡,因此叫做涡流。整块金属的电阻很小,所以涡流经常很大。(使同学明确:涡流是整块导体发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同样遵守电磁感应定律。)二、涡流在实际中的意义是什么?⑴为什么电机和变压器通常用互相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就可以削减涡流在造成的损失?⑵利用涡流原理制成的冶炼金属的高频感应炉有什么长处?电学测量仪表如何利用涡流原理,便利观看?提出上述问题后,让同学看书、商量答复三、作业:让同学业余时间到物理试验室观看电度表如何利用涡流,写出小文章进行阐述。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内容篇5一、指导思想新的学年我们要主动学习教育部制定的一般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试验),认识物理课程的性质,领悟物理课程根本理念,了解物理课程设计的根本思路。通过学习物理课程总目标和详细目标,使我们的物理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标准化、详细化。认真学习新的物理教学大纲,明确必修物理课和选修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现行运用的教材做好调整。学习有关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理论和经验,从提高同学全面素养、对每一个同学负责的根本点动身,依据各校、各班同学的详细情况,制定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案与目标要求,使每一个同学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进展和进步。二、教学目标通过新课教学,使同学把握物理的根本概念和根本规律。对于物理概念,应使同学理解它的含义,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分和联系,对于物理规律,在讲解时要留意通过实例、试验和分析推理过程引出,应使同学把握物理定律的表达形式和适用范围。使同学更深层次地把握物理的根本概念和根本规律,提高同学的综合力量和思维力量,为到达高考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三、详细做法1、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本指课本,纲指《考试说明》。在物理基础教学中必需分清主次,紧跟高考动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2、因材施教,活泼活泼在教学中,为使同学都能活泼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应对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针对他们的详细情况导以耐烦的辅导,作业进行面批,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要激励和帮忙他们学习更多的学问,使他们到达更高的水平。总之,要使同学更深层次地把握物理的根本概念和根本规律,提高各种力量,做到每个学问点都把握的扎扎实实。3、集思广益,精益求精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强化了对象的针对性,眼睛要盯住全班同学,详细做法是:(1)坚持集体备课,集思广益。(2)每章要有单元测验,阅卷完后,依据同学答题情况,逐题分析,特别究错题。(3)对同学要把每次讲评完后的答卷收上来重作分析,帮忙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4、重视复习,温故知新学习是一个循序而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每章后的物理复习更是如此。复习过的内容要屡次见面,同学才记忆得坚固、理解得精确、运用得自如。5、强化训练,提高力量要求同学答题必需严谨、标准和完善,为此,我们在平常讲解习题时自身做到语言精炼,板书标准,表述完好,言传身教,对同学的作业批改、试卷的评分,也从严要求,严格评分标准,注意答题的要点和文字讲述的标准,专业术语和字符的精确。同时,要求同学在考试中养成画表示图的习惯,学会用表示图建立起思维的平台;训练同学在解题过程中谨慎操作的习惯;告诫同学在考试时思维的执着程度要过度,即既不要打水漂,又不要吊死在半路上,解题做到一快、二准、三标准。每次考试后,将评分标准及答案张贴在班上,让同学们熟识,以便提高同学高考答题的质量。四、新课教学时间及授课按排:1、(1套单元测试卷)了解同学,做好初高中的连接2课时2、第一章、力(共9课时)第一节、绪论1课时第二节、力,重力。1课时第三节、弹力1课时第四节、摩擦力1课时第五节、力的合成1课时第六节、力的分解1课时第七节、补充受力分析1课时章节综合讲解1课时试卷讲评1课时单元过关命题人:杨智老师3、第四章、物体的平衡(共7课时)第一节、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1课时第二节、平衡条件的应用1课时第三节、补充正交分解法的思想1课时第四节、补充多个物体平衡的实例(隔离法、整体法)2课时章节综合讲解1课时试卷讲评1课时单元过关命题人:李勇老师4、第二章、直线运动(共14课时)第一节、机械运动、质点、时间、时辰、位移、路程1课时第二节、匀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图象1课时第三节、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1课时第四节、加速度1课时第五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公式1课时第六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1课时第七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推论及应用1课时第八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二级结论的推导2课时第九节、自由落体运动1课时第十节、补充竖直上抛运动1课时节综合讲解2课时试卷讲评1课时各学问点和单元过关命题人:赵宝胜老师期中考试5、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共11课时)第一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运动状态的转变1课时第二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1课时第三节、牛顿第三运动定律1课时第四节、牛顿定律的应用2课时第五节、超重与失重1课时第六节、力学单位制、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1课时章节综合讲解(联结体问题)2课时试卷讲评2课时单元过关命题人:张有望老师6、第五章、曲线运动(共11课时)第一节、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1课时第二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课时第三节、平抛运动及规律的应用2课时第四节、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1课时第五节、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的计算2课时章节综合讲解2课时试卷讲评2课时单元过关命题人:邢淑芳老师7、期末考试复习6课时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内容篇6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讨比直线运动冗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学问的进一步延长,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冗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学问为基础。从观看生活与试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同学明白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根本、最简洁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抱负模型的科学研讨方法。通过设置情境,使同学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通过小组商量、试验探究、互相沟通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同学依据本节课所学的学问,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商量分析,调动同学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沟通,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讨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激发学习热忱和爱好。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明白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2)明白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推断线速度的方向。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抱负模型的物理方法。(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3、看法、情感与价值观(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讨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爱好和求知欲。(2)通过共同探讨、互相沟通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沟通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擅长与人沟通。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四、教学资源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联结的小球。2、课件:flash课件——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本设计的根本思路是:以录像和试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看比照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认识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通过商量、释疑、活动、沟通等方式,稳固所学学问,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观看比照,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通过多媒体动画辅助,并与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看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试验,直观显示得出。本设计强调以视频、试验、动画为线索,注意刺激同学的感官,强调同学的体验和感受,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表达“建模”、“类比”等物理方法,同学的活动以商量、沟通、试验探究为主,触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同学生活,强调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感悟。完本钱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六、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2、流程图说明情境I录像,演示,设问1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同学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演示:让同学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设问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情境II观看、比照,设问2观看、比照钟表指针和过山车这两类圆周运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内容篇7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明白力的分解的含义。并能够依据力的效果分解力2、通过试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3、培育观看、试验力量;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试验器材的力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讨方法,认识物理试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讨过程中的作用。2、通过阅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讨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培育同学脚踏实地的科学看法。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会自然界的奇异与和谐。3、进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育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沟通的愿望,培育团队精神。设计意图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许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同学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依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讨的启发,根据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同学的猜想――试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同学通过试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当依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同时物理是一门试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许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好玩而且效果非常好试验让同学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当依据什么来分解。同时也让同学了解到做试验并不是肯定要有特地的试验室,试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制造,从而激发同学做试验的爱好。教学流程一、通过一个好玩的试验引入新课:激发同学的爱好【试验】“四两拨千斤”(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二、通过演示试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演示试验】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老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同学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则?结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问题-猜想-规律(数学)推理-试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请同学猜想请同学规律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从同样的规律请同学试验验证(思索:如何验证?)利用上面的演示试验的器材,请一位同学用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肯定点O,登记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学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登记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探究二: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到底要怎样分解?请同学思索: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度肥胖护理课件
- 采样安全课件教学
- 农业光电互补项目可行性评估报告
- 2025年中国手机视频服务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2024年全球及中国HPV保存液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中国壁挂炉水路接头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人血白蛋白项目建议书及建设实施方案
- 2025年中国电子防盗报警系统行业投资研究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智能电网变电设备项目招商引资报告
- 中国工业涂装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 大疆在线测评题
- 045.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 DB3402T 19-2021 汽车后市场 美容养护服务规范
- 化工公司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共1000题)
- 中国移动公开竞聘考试题库(含答案)
- DLT 572-2021 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
- HJ 636-2012 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 成都市2022级(2025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零诊)数学试卷(含答案)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教学探索
- 四年级下册混合计算400题及答案
- 餐厅值班管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