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教材_第1页
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教材_第2页
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教材_第3页
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教材_第4页
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侯洪升二〇一一年五月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一部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第二部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质量检查细则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第一部分一、总则二、数据库内容与分层三、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流程图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五、数据库成果六、质量检查

(总则)(一)适应范围本教材规定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的内容、流程、方法和质量要求,适用范围是山东省新一轮规划修编(2006-2020年)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工作。

(总则)(二)主要技术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6-200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7-2010)《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4-2010)《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1-2009)《关于加快推进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质量检查细则》(国土资厅发[2011]21号)(总则)

(三)建库要求

1、总体要求(1)严格执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和《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2)以完整县级行政辖区为单位建立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3)系统以GIS平台为基础,满足各级数据库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同步更新。(4)系统应满足矢量、影像、文档和与之关联的属性数据的管理,能满足矢量、影像、文档数据的快速浏览、查询等功能。(5)系统应具有数据输入、编辑处理、查询、统计、汇总、制图、输出,以及变更等功能。(总则)

(三)建库要求2、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1)数学定位基础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地图投影与分带: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6°分带。平面坐标系: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总则)

(三)建库要求2、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2)计量单位及量算方式长度单位:米(不保留小数)面积单位:平方米(不保留小数);公顷(保留2位小数);亩(保留2位小数,直接由公顷×15转换)。(3)面积量算方式:涉及图斑净面积计算时,图斑采用椭球面积量算。其他各类分区、控制区面积量算直接采用平面面积。(总则)

(三)建库要求2、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3)最小上图面积A、地类最小上图面积图斑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图上4.0平方毫米(mm2),耕地、园地为6.0平方毫米(mm2),林地、草地等其他地类为15.0平方毫米(mm2)。线状地物:图面宽度为0.2-2.0毫米(mm)B、土地用途区最小上图面积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最小上图面积为20平方毫米,风景旅游用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最小上图面积为100平方毫米。(总则)

(三)建库要求2、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4)土地分类A、现状数据分类采用二次调查确定的归并后的全国土地分类。B、规划基期及规划成果采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确定的土地规划用途分类。(总则)

(三)建库要求2、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5、数据交换格式标准交换格式的矢量数据采用vct格式或shapefile格式栅格图数据格式采用jpg及geotif格式,分辨率在300dpi以上。规划文档数据格式为office2003word格式。规划表格数据格式为office2003access格式。元数据采用xml格式。规划说明文档采用pdf格式。(总则)

(三)建库要求2、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6)拓扑参考容差拓扑参考容差为实地0.0001m

二、数据库内容与分层

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包括县、乡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和县级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这里讲的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是指县本级规划数据库。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是在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缩编,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现状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状数据(基期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有关栅格数据、表格、文本等其他数据。

二、数据库内容与分层

(一)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包括行政区、行政区界线、等高线、高程注记点、坡度图等;(二)土地现状要素基于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现状数据包括现状地类图斑、现状地类图斑注记、现状线状地物、现状线状地物注记、现状零星地物、现状零星地物注记、现状地类界线要素等;

二、数据库内容与分层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素1、基期现状要素包括基期地类图斑、基期地类图斑注记、基期线状地物、基期线状地物注记、基期零星地物、基期零星地物注记、基期地类界线要素等(由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现状数据经过地类转换形成);

二、数据库内容与分层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素2、目标规划要素(1)土地用途区要素:土地用途区、土地用途区注记;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风景旅游用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2)规划基本农田要素: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注记、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注记;

二、数据库内容与分层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素2、目标规划要素(3)建设用地管制要素:建设用地管制边界、建设用地管制区、建设用地管制区注记;允许建设区(现状允许建设区、规划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其中规划允许建设区:新增城乡建设用地、新增重点项目用地、新增其他、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安置区;

二、数据库内容与分层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素2、目标规划要素(4)土地整治要素: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土地整治重点区域注记、土地整治重点项目(面状土地整治重点项目、面状土地整治重点项目注记、线状土地整治重点项目、线状土地整治重点项目注记、点状土地整治重点项目、点状土地整治重点项目注记)(5)重点建设项目要素:面状重点建设项目、面状重点建设项目注记、线状重点建设项目、线状重点建设项目注记、点状重点建设项目、点状重点建设项目注记;

二、数据库内容与分层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素2、目标规划要素(6)规划基础信息要素:风景旅游资源、基础设施(面状基础设施、线状基础设施、点状基础设施)、主要矿产储藏区、蓄滞洪区、地质灾害易发区、规划基础信息注记、其他规划基础信息要素;(7)规划文档资料要素:规划文本、规划说明、其他说明;

二、数据库内容与分层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素2、目标规划要素(8)规划表格要素: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规划控制指标表、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其他规划表格;

二、数据库内容与分层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素2、目标规划要素(9)规划栅格要素:土地用地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土地整治规划图、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其他规划图件。

二、数据库内容与分层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素3、元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元数据、DOM元数据、DEM元数据等;三、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流程图

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一)收集资料1、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基础地理要素包括行政区、行政区界线、等高线、高程注记点、坡度图、现状要素包括现状图斑、现状线物、现状零物、基本农田上图等,以及文本、表格等等数据库建设资料,包括纸介质和电子两种格式。

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一)收集资料2、己审批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成果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果:文字成果包括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图件成果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基本土地整治与基本农田保护图,以及其他等数据库建设资料,包括纸介质和电子两种格式。

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二)资料的分析及预处理1、资料分析包括规划资料的完整性、规范性分析,包括图形资料的拓扑、格式和精度分析、规划文本和图件的数据一致性分析等。包括规划资料的完整性、规范性分析,包括图形资料的拓扑、格式和精度分析、规划文本和图件的数据一致性分析等。

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二)资料的分析及预处理1、资料分析分析文本和图形资料数据应注意以下几点:(1)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图是否采用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作为基础数据。因我省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多数是在2010年批准的,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图采用的就是第二次土地调查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或更早的成果。县级成果是否进行了缩编。

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二)资料的分析及预处理

1、资料分析(2)土地利用规划现状是否进行了地类转换和基数回推,是否作了各图层属性维护。A、直接以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为现状,即规划图直接在二调查现状的基础上布局形成;B、以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经过了地类转换。①直接以此数据为基期数编制规划,文本中的基期数与2009年现状数相符(改变了原2005年基期数据);②以2005年变更调查数据为基期数编制规划,文本中的基期数与2009年现状数不相符;C、以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经过了地类转换,也经过了基期回推。文本中的基期数与经过回推的2005年现状基本相符;

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二)资料的分析及预处理

1、资料分析(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布局的各图层数据是否符合要求。A、各规划图层命名是否符合要求,分层是否合理;B、各规划图层内数据是否严格符合拓扑要求、有无存在缝隙、压盖和重叠现象;C、各规划图层间数据是否严格套合、有无相互矛盾现象;D、各规划图层与现状是否存在矛盾;E、各规划图层有无进行过属性的维护;F、是否缺失规划图层G、初步测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布局上叠加规划图层数据是否与文本中规划数据一致(主要指标:新增建设用地、土地用途区、);

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二)资料的分析及预处理

1、资料分析(4)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利用2010年土地变更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进行缩编。(5)土地整治重点区域、规划重点项目是否处理以及属性的维护;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二)资料的分析及预处理

1、资料分析(6)中心城区现状和规划A、中心城区现状范围是否与文本中描述的一致;B、中心城区规划上图内容是否与县级规划、涉及和乡镇规划相协调;(7)其他特殊情况初步测算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上图内容中拆旧区减去安置区是否小于指标;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二)资料的分析及预处理

2、资料的预处理通过对矢量数据与文本、表格数据的分析、对比,结合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咨询原规划修编单位数据情况,按照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对矢量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工作如下:

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二)资料的分析及预处理

2、资料的预处理(1)以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作为基础数据,将现状图斑、现状线状地物进行地类转换变成规划现状图斑、规划线状地物;(2)在进行了基数转换的基础上,处理拓扑关系,建立标准属性结构,并维护属性;得到完整的规划现状地类图斑数据;

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二)资料的分析及预处理

2、资料的预处理(3)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各规划布局图层与基期地类图斑进行叠加,处理拓扑关系,建立标准的属性结构;(4)其他数据层拓扑关系处理和属性维护:基本农田、土地整治图斑、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拆旧、安置、建新)。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二)资料的分析及预处理

2、资料的预处理主要强调以下几点:A、规划布局内容与现状相冲突的(如基本农田布局到建设用地中等);B、规划内容之间相冲突的(层内、层间)(如规划为土地整治重点项目的,在规划图上依然上原地类等);C、规划布局层内拓扑关系;D、规划布局层属性维护;E、规划布局内容图上数据和文本数据互相矛盾(中心城区、新增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挖潜);F、重点项目未上图部分(有面积的、没面积的);G、其他

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三)数据缩编和数据整合1、数据缩编我省所有的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矢量数据都是在1:5千、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基础上编绘的,是3°分带,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矢量数据并没有经过缩编成图,所以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矢量数据进行重新投影转换,转换为6°分带数据,再进行缩编,使之符合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1:5万建库要求的数据。

缩编后的数据不打破乡镇界。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三)数据缩编和数据整合2、数据整合经过缩编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矢量数据与没缩编的1:1万的矢量数据有一定的偏差,需要对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矢量数据进行初步测算、比较,重新调整、整合,使之符合要求。

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四)数据入库,建立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我省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采用中地数码和苍穹县乡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辅助编制系统进行建库,其数据结构与乡级规划数据库有所不同。利用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系统提供的入库功能,将经过编辑处理的数据进行入库处理,建成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实体。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四)数据入库,建立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1、矢量数据入库(1)导入基础地理要素(2)导入土地利用现状要素(3)导入土地利用规划基期要素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四)数据入库,建立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1、矢量数据入库(4)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年数据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年数据主要是规划目标年的地类图斑、线状地物及零星地物;对总体规划图斑进行属性赋值,主要是指土地用途分区类型代码的赋值、基本农田字段的维护及建设用地管制分区类型代码的赋值,并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进行手动维护(人机交互)。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四)数据入库,建立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1、矢量数据入库(5)数据初步检查与处理1)区套合检查:检查总规图斑与行政区、基期图斑的套合。2)属性逻辑一致性检查:检查总规图斑、基期图斑与现状图斑属性的逻辑一致性。3)条件碎区检查:对各层要素按照上图面积要求进行检查。4)检查各图层内拓扑。5)条件碎线检查。6)部分属性检查:对各图层进行属性检查包括属性项和空值检查,维护要素代码、标识码等。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四)数据入库,建立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1、矢量数据入库(6)提取分区规划分区规划主要是指土地用途区、建设用地管制区,提取的依据是总体规划图斑扩展的字段。(7)提取专项规划专项规划主要是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点项目)与重点建设项目对应的点、线、面文件。

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四)数据入库,建立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1、矢量数据入库(8)数据库检查和数据汇总进行一次数据库检查,检查通过后再进行数据汇总、打印表格。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四)数据入库,建立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2、指标数据和表格数据入库根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利用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库系统完成对各指标成果的录入工作。(直接录入或导入表格)1、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3、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4、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5、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6、规划控制指标表7、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8、农村居民点整治面积汇总表

9、其他表格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四)数据入库,建立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档资料入库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档成果材料录入系统,通过文档成果管理工具统一管理起来,使文档成果文件命名、文字存放路径等符合国家标准交换格式。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四)数据入库,建立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4、栅格数据入库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图扫描图、影像成果等的栅格数据录入系统,使之符合国家标准交换格式。

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五)数据分析和调整

通过执行方案完成成果数据的入库工作,需要检查入库数据的质量,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调整。1、检查入库数据是否存在丢失、重复或缺失某些属性数据的现象,找出原因并做出调整;2、检查指标数据与矢量数据是否存在图数一致,若不一致,首先检查指标数据入库和矢量数据入库是否存在问题并修正;如果还存在问题,则需要与县级国土部门有关人员、修编单位检查各数据层,查出原因,并调整数据。3、检查规划数据空间逻辑是否一致,例:各土地用途区之间是否存在重叠;禁止建设区是否与用途分区中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存在重叠;允许建设区是否与基本农田保护区存在重叠等。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六)数据库自检

利用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系统自带的检查工具,对各数据要素进行自检,查出问题并完善数据。1、成果数据检查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检查、土地规划基期数据分类检查、规划指标与规划地类面积一致性检查、数据完整性检查、标识码唯一性检查、编号检查、各代码名称检查、图数一致性检查、空间逻辑一致性检查,保证图形数据属性的正确性、一致性、完整性。

四、技术方法和技术要点

(六)数据库自检

2、空间拓朴分析检查主要包括土地用途区、土地规划地类和管制区漏空检查、各图层重叠检查、管制界线和管制区边界一致性检查等,保证图形数据的质量。3、文档、栅格数据检查检查文档、栅格数据存放目录及命名规则等是否符合国家标准。4、数据导出导入检查检查数据库数据是否能够正常导出国家要求的标准格式VCT(MDB),重新导入导出的数据,检查有无数据、属性丢漏现象。五、数据库成果

(一)数据成果

1、规划图形数据包含所有规划标准要求的图形要素图层文件;2、规划表格数据包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中各种表格数据;3、规划栅格数据包含所有规划图件的栅格数据4、电子数据说明包含电子数据说明文件、规划图件对应图层的组织说明文件和其他元数据信息。五、数据库成果

(二)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1、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GIS);2、国家标准交换格式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VCT或SHAP)。六、质量检查

(一)表格检查主要是表内逻辑一致性检查1、建设用地总规模是否大于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是否不小于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2、总面积:基年各地类面积之和是否等目标年各地类面积之和,容差5公顷;3、各项补充耕地面积与各项减少耕地面积的差,是否与规划期间耕地净增减面积一致,容差1公顷;4、“各乡(镇)规划控制指标表”中各类控制指标合计数,是否与“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中规划目标年相应指标、“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中相应指标一致。容差5公顷。六、质量检查

(二)规划内容检查

1、上下级规划指标一致性(1)耕地保有量是否不小于上级下达指标。(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是否不小于上级下达指标。(3)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是否不小于上级下达指标。(4)建设用地总规模是否不大于上级下达指标。(5)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是否不大于上级下达指标。(6)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是否不大于上级下达指标。(7)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是否不大于上级下达指标。六、质量检查

(二)规划内容检查

2、上下级规划空间要素一致性(1)上下级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是否一致。(2)上下级基本农田布局是否一致。(3)上下级重大项目布局是否一致。六、质量检查

(二)规划内容检查

3、规划成果一致性(1)规划文本与规划表格中主要控制指标是否一致。容差1公顷。(2)规划栅格格式与矢量格式图件内容是否一致。(3)规划必备图件之间所表达规划要素是否一致。(4)各类土地用途分区图上量算面积是否与“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中统计面积一致。容差0.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质量检查细则第二部分一、适用范围二、引用标准和规范三、提交资料四、质量评价五、质量检查内容和方法

一、适用范围本细则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数据(以下简称规划数据)的质量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本细则适用于汇交到部的市(地)级、县级和乡(镇)规划数据的质量检查和评价。

二、引用标准和规范《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6-2010)《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7-2010)《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8-2010)《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3-2010)《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4-2010)《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5-2010)《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3号,以下简称《通知》)

三、提交资料规划数据质量检查应提交的资料包括纸质报送公文和电子成果数据等,按市(地)级、县级和乡(镇)规划数据分级提交,具体要求见《通知》附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成果汇交要求”(以下简称“汇交要求”),及市(地)级、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6~1028-2010,以下简称《标准》)。

四、质量评价规划数据质量检查发现的错误按照检查内容划分Ⅰ级错误、Ⅱ级错误、Ⅲ级错误三类。错误级别与检查内容的对应关系详见表2。采用百分制评价规划数据质量水平,80分(含80分)以上为合格。采用错误扣分法计算规划数据质量得分。同样的检查内容可能检查发现多个错误,全部计入错误个数统计。A、每个Ⅲ级错误扣0.1分,B、每个Ⅱ级错误扣1分,C、出现1个Ⅰ级错误即视为数据不合格。四、质量评价

Ⅰ级错误(18)四、质量评价

Ⅱ级错误(40)四、质量评价

Ⅱ级错误(40)

四、质量评价

Ⅲ级错误(3)

五、质量检查内容和方法6个检查大项61个检查小项(一)数据完整性检查(二)空间数据基本检查(三)空间属性数据标准符合性检查(四)空间图形数据检查(五)表格数据检查(六)规划内容检查五、质量检查内容和方法

(一)数据完整性检查

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检查对象检查备注编码方式目录及文件规范性是否符合“汇交要求”对规划电子成果数据内容的要求,是否存在丢漏。1101所有电子数据自动Ⅰ级是否符合“汇交要求”对目录结构和文件命名的要求。1102所有电子数据自动Ⅰ级数据格式正确性是否符合“汇交要求”规定的文件格式1201所有电子数据自动Ⅰ级数据有效性数据文件能否正常打开。1301所有电子数据自动Ⅰ级元数据是否符合《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1016-2003)要求。1401元数据自动Ⅱ级五、质量检查内容和方法

(二)空间数据基本检查

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检查对象检查备注编码方式图层完整性必选图层是否齐备,是否满足《标准》要求。21个2101所有必选图层自动Ⅰ级数学基础平面坐标系统是否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2201所有图层自动Ⅰ级高程系统是否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2202所有图层自动Ⅰ级投影方式是否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分带是否符合《标准》要求。2203所有图层自动Ⅰ级行政区范围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范围是否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使用的行政区范围一致。2301行政区层自动Ⅰ级

21个必选图层:境界与行政区2(行政区行政区界线)、地理注记1(地理名称注记)、基期现状4(基期地类图斑基期线状地物基期零星地物基期地类界线)、目标年规划8(土地用途区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用地管制边界建设用地管制区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面状重点建设项目线状重点建设项目点状重点建设项目)、规划栅格图6(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土地整治规划图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五、质量检查内容和方法

(三)空间属性数据标准符合性检查

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检查对象检查备注编码方式图层名称规范性图层名称是否符合《标准》要求3101所有图层自动Ⅰ级属性数据结构一致性图层属性字段的数量和属性字段名称、类型是否符合《标准》要求。3201所有图层自动Ⅰ级图层属性字段的长度、小数位数是否符合《标准》要求。3202所有图层自动Ⅱ级代码一致性字段值是代码的字段取值是否符合《标准》要求。3301包含字段取值是代码的图层自动Ⅱ级每个图层要素代码字段的取值是否唯一并符合《标准》要求。3302所有图层自动Ⅱ级数值范围符合性字段取值是否符合《标准》规定的值域范围。3401所有图层自动Ⅱ级字段必填性必填字段是否不为空。3601所有图层自动Ⅱ级

包含字段取值是代码的图层标识码、要素代码、界线类型、界线性质、规划基本农田调整类型代码、建设用地管制边界代码、建设用地管制区类型代码、重点建设项目的项目类型代码和建设性质代码、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土地整治类型代码、土地用途分区的用途分区类型代码、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中指标类型代码等等五、质量检查内容和方法

(四)空间图形数据检查1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检查对象检查备注编码方式点层内拓扑关系层内要素是否重叠。4101所有点图层自动Ⅱ级拓扑参考容差为实地0.0001m,下同。线层内拓扑关系层内要素是否重叠或自重叠、相交或自相交(建设用地管制边界层中的重叠现象除外)。4201所有线图层自动Ⅱ级面层内拓扑关系层内要素是否重叠、是否闭合。4302所有面图层自动Ⅱ级五、质量检查内容和方法

(四)空间图形数据检查2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检查对象检查备注编码方式线面拓扑关系行政区界线层要素是否与行政区面层要素边界重合。4401行政区层、自动Ⅲ级行政区界线层除境界与行政区以外的图层要素是否超出行政区范围(飞地除外)。4402除境界与行政区以外的图层自动Ⅲ级数据拼接各乡(镇)数据是否按要求作了拼接,图形要素不重不漏。4501所有图层自动Ⅰ级适用于乡(镇)碎片多边形面层是否存在小于图上4mm2的碎片多边形。4601所有面图层自动Ⅲ级碎线检查线层是否存在小于图上0.02mm的碎线。4701所有线图层自动Ⅲ级1、碎片多边形面层是否存在小于图上4mm2的碎片多边形。2、碎线检查线层是否存在小于图上0.02mm的碎线。五、质量检查内容和方法

(五)表格数据检查1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检查对象检查备注编码方式表格完整性必选表格是否齐备,是否满足《标准》要求。5101所有必选表格自动Ⅰ级表格数据结构一致性表格字段的数量和字段名称、类型是否符合《标准》要求。5201所有表格自动Ⅰ级表格字段的长度、小数位数是否符合《标准》要求。5202所有表格自动Ⅱ级表格数据代码一致性字段值是代码的字段取值是否符合《标准》要求。5301包含字段值是代码的表格自动Ⅱ级表格字段必填性必填字段是否不为空。5501所有表格自动Ⅱ级五、质量检查内容和方法

(五)表格数据检查1(必备表格)1、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3、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4、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5、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6、分乡镇规划控制指标表7、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8、农村居民点整治面积汇总表

五、质量检查内容和方法

(五)表格数据检查2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检查对象检查备注编码方式表内逻辑一致性检查建设用地总规模是否大于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是否不小于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5601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自动Ⅱ级适用于市(地)级县级基期年各地类面积之和是否等于目标年各地类面积之和(规划期内围填海形成土地单独计算)。560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自动Ⅱ级乡(镇)规划容差1公顷,市(地)级和县级规划容差5公顷。各项补充耕地面积合计与各项减少耕地面积合计的差,是否与规划期间耕地净增减面积一致。5603县级“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乡(镇)“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情况表”自动Ⅱ级容差1公顷。适用于

县级、

乡(镇)五、质量检查内容和方法

(五)表格数据检查3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检查对象检查备注编码方式表间逻辑一致性检查“各乡(镇)规划控制指标表”中各类控制指标合计数,是否与“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中规划目标年相应指标、“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中相应指标一致。5701各乡(镇)规划控制指标表,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自动Ⅱ级容差5公顷。适用于

县级“各县(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表”、“各县(区)建设用地指标表”、“各县(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表”中各类控制指标的合计数,是否与“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中相应指标一致。5702各县(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表,各县(区)建设用地指标表,各县(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表,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自动Ⅱ级容差5公顷。适用于

市(地)级五、质量检查内容和方法

(六)规划内容检查

1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检查对象检查备注编码方式上下级规划指标一致性耕地保有量是否不小于上级下达指标。6101规划表格人机交互Ⅱ级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是否不小于上级下达指标。6102规划表格建设用地总规模是否不大于上级下达指标。6103规划表格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是否不大于上级下达指标。6104规划表格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是否不大于上级下达指标。6105规划表格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是否不大于上级下达指标。6106规划表格五、质量检查内容和方法

(六)规划内容检查

2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检查对象检查备注编码方式上下级规划空间要素一致性上下级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是否一致。6201规划图件人机交互Ⅱ级上下级基本农田布局是否一致。6202规划图件人机交互适用于县级、乡(镇)上下级重大项目布局是否一致。6203规划图件人机交互

规划成果间一致性规划文本与规划表格中主要控制指标是否一致。6301规划文本、规划表格人机交互Ⅱ级容差1公顷。规划栅格格式与矢量格式图件内容是否一致。6302规划图形矢量数据、规划栅格图人机交互规划必备图件之间所表达规划要素是否一致。6303规划图件人机交互五、质量检查内容和方法

(六)规划内容检查

3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检查对象检查备注编码方式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一致性各类土地用途分区图上量算面积是否与“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中统计面积一致。容差0.5%。

6401土地用途分区层,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自动Ⅱ级适用于县级、乡(镇)中心城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图上量算面积是否与“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中的对应规模一致。6402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区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自动Ⅰ级适用于市(地)级容差1%对采用土地用途区作为规划主要表达要素的,城镇建设用地区和独立工矿区中的允许建设区图上量算面积之和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中城镇用地、采矿用地和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之和是否一致。容差1%。6403土地用途分区层(土地规划地类层)、建设用地管制区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自动Ⅱ级适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