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驾驶员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与心理契约建构及维护策略_第1页
公交车驾驶员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与心理契约建构及维护策略_第2页
公交车驾驶员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与心理契约建构及维护策略_第3页
公交车驾驶员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与心理契约建构及维护策略_第4页
公交车驾驶员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与心理契约建构及维护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应用心理學碩士學位論文公交车驾驶员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与心理契约建构及维护策略Therelationshipbetweenbusdrivers'mentalhealthandcopingstyleandthemaintenancestrategyofmentalhealthandpsychologycontact学生姓名:WangMeng学生编号:指导教师:2014年4月6日版权和参考数据的引用声明CopyrightandDeclarationofOriginalAuthorshi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交车驾驶员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与驾驶员心理健康与心理契约的维护策略Therelationshipbetweenbusdrivers'mentalhealthandcopingstyleandthemaintenancestrategyofmentalhealthandpsychologycontact本人特此声明,此论文全为本人亲自撰写,并对所写的内容负责。论文中并未载有侵犯版权的资料。所有在论文中被直接套用或引述的数据源和研究工具、题器、问卷等,经已按照《澳门城市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指引》,正确完整地详细注明。本论文内容此前未曾呈交本大学或其他大学用于申请学位之用途。本人同意将论文放在图书馆供阅览,读者如需引用资料作任何用途,须在事前征得本人同意。Iherebydeclarethatthematerialscontainedinthisthesisareallmyownworkwhichdoesnotinfringecopyright.Wheretheworkofotherssuchasinstrumentsandquestionnaireshasbeendrawnupon,ithasbeenproperlyacknowledgedandreferencedaccordingtotherulessetbythe“CityUniversityofMacauGuidelinesforThesisWritingofMasterofCulturalIndustryManagement”Nomaterialinthisthesishaspreviouslybeensubmittedandapprovedfortheawardofadegreebythisoranyotheruniversity.Iherebyagreethatthethesiscanbeplacedinthelibraryforreferencepurposes.Priorapprovalmustbeobtainedbeforeanycitationfromthisthesiscanbereferredbyanyreader.学生姓名NameofStuden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编号StudentN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签名Signe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交车驾驶员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与驾驶员心理健康与心理契约的维护策略摘要目的:通过本次调研对驾驶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以引起社会对这个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同时探寻驾驶员心理健康和驾驶员与公交企业心理契约的联系。

方法:采用SCL-90以及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A省A市252名公交车驾驶员的心理健康以及应对方式进行测评,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省A市公交车驾驶员SCL-90得分与全国常模基本持平,但是在除了恐怖因子以外的其他所有因子分上都高于全国常模;女性驾驶员SCL-90得分显著高于男性驾驶员;已婚驾驶员、有孩子的驾驶员在焦虑程度极其显著的高于未婚、没有孩子的驾驶员;应对方式上积极应对得分显著高于消极应对得分结论:A省A市公交车驾驶员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亚健康状态,依据调查资料分析,建议公交公司建立公交驾驶员心理保健计划以及心理契约维护计划。关键词:公交驾驶员;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心理契约

Therelationshipbetweenbusdrivers'mentalhealthandcopingstyleandthemaintenancestrategyofmentalhealthandpsychologycontactABSTRACTObjective:Throughtheresearchontheinvestigationofthedriver'smentalhealthcondition,toattractsocialattentiontomentalhealthstatusofthisgroup.Meantime,exploretherelationshipofthementalhealthconditionofdriversandthepsychologicalcontractbetweenthedriversandbuscompanies.Methods:IntroducetheSCL–90andthesimplifiedcopingstylequestionnairetoevaluatethementalhealthstatusandcopingstylesof252busdriversfromJiaozuo,Henanprovince.Statisticalanalysisisappliedforthecollecteddata.Results:TheSCL–90scoresofbusdriversfromJiaozuoareroughlyinaccordancewiththenationalnormallevel.However,excepttheterroristfactor,thescoresofotherfactorsareobviouslyhigherthannormallevel.Besides,theSCL–90scoresoffemalesaremuchhigherthanthatofmales;Marrieddriversanddriverswithchildrenrepresentanextremelysignificanthigherlevelofanxiety,comparingwithunmarriedandchildlessdrivers.Asforthecopingstyle,thescoresofthepositivecopingstyleareremarkablyhigherthanthatofthenegativecopingstyle.Conclusion:Jiaozuobusdriversareinthesub-healthstatesofmentalhealth.Accordingtotheanalysisbasedonthesurveydata,itwouldbereasonabletosuggestthebuscompanytoestablishaprojectformentalhealthcareandamaintenanceplantosustainthepsychologicalcontract.Keywords:Busdriver;Mentalhealth;Copingstyles;Thepsychologicalcontract

表目录TOC\h\z\c"表格"表格1心理契约的内容 18表格2公交驾驶员与常模SCL-90因子得分比较(χ±s) 25表格3男性驾驶员与女性驾驶员心理健康总均分比较 26表格4男性驾驶员与女性驾驶员在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均分比较 26表格5婚否与是否有孩子的公交驾驶员在焦虑因子上均分的比较 26表格6心理健康各因子在各个年龄段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27表格7心理健康各因子在三个工龄段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28表格8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 29表格9心理健康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 30表格10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相关 30表格11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31

目录封面 I版权和参考数据的引用声明 II摘要 IIIABSTRACT IV表目录 V目录 VI第一章 绪论 11.1研究背景及目的 11.2研究背景及A市公交公司概况 11.3公交车驾驶员的生活现状 31.4研究意义 4第二章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52.1公交车驾驶员心理健康 52.1.1心理健康的定义 52.1.2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72.1.3心理健康的研究工具 72.1.4公交车驾驶员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102.2公交车驾驶员应对方式 112.2.1应对的理论研究 112.2.2应对方式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分类 122.2.3应对方式的测量 132.2.4应对方式的应用 152.3公交公司驾驶员员工心理契约 162.3.1心理契约的定义 162.3.2心理契约的内容与分类 172.3.3心理契约的测量 192.3.4心理契约的违背 212.3.5公交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 212.4问题的提出 22第三章研究方法及资料统计 223.1研究对象 223.2研究工具 233.2.1症状自评量表SCL-90 233.2.2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233.2.3施测程序 243.3结果与分析 243.3.1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243.3.2简易应对方式结果分析 29第四章结论 314.1公交车驾驶员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 314.2A市公交驾驶员心理保健计划建设初探 324.2.1员工自我心理保健计划 344.2.2企业员工心理保健计划 354.3A市公交公司与驾驶员“心理契约”维护计划初探 384.4总结 41致谢 45附录 46访谈大纲 46A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公交车司机心理健康情况调查问卷 47绪论1.1研究背景及目的近年来,公交车事故频发,其中不乏公交驾驶员故意肇事的案例。公交驾驶员的工作每天周而复始,他们既要小心驾驶,应付路况,又要服务乘客,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他们在中顶着极大的压力,肩负着保障乘客安全的重大责任。可是公交驾驶员这一群体在人们眼中却是一个“不体面”的工作,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长期被社会忽略,导致的公交驾驶员职业病多,压力大,甚至出现过劳死的案例。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次对驾驶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调查,引起社会对这个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同时探寻驾驶员心理健康和驾驶员与公交企业心理契约的联系。

本研究是首次对A省A市公交驾驶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对A省A市数百名名的公交驾驶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科学地阐述A市公交驾驶员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为公交公司建立心理健康计划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持。1.2研究背景及A市公交公司概况A省A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始建于1958年8月,是以城市客运服务为主的国有企业。经过五十年来的发展,企业由小到大,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从创建时的1条线路、2台车、12名职工,没有办公和停车场地,发展成为集客运服务、车辆修理、汽车培训等为一体的中一型企业。目前A市公交下设4个营运分公司和大修厂、IC卡管理中心、物资供销公司、汽车驾驶培训学校、职工医院等10个基层单位,拥有1600余名职工。自2009年以来,A市公交广大干部职工充分发挥主观积极性,想方设法拓宽创收管道,企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A市公交公司截止2013年,企业拥有营运车辆689台,空调车172台、环保型燃气车130台。运营线路39条,线路总长度680公里。营运收入由2009年的7562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9818.2万元,增长29.8%;年客运量由7916万人次增加到9913万人次,增长了25.2%。固定资产由6923万元翻了两翻。

在职工福利方面,一是自2009年起,连续8次为职工上调了工资待遇,使职工人均工资由过去的15789元增长到现在的33387元。二是为职工足额缴纳各项社保、公积金,做到应保尽保,保障了职工合法权益,解除了职工后顾之忧。三是筹资130余万元为一线职工发放了工装,展示了职工精神风貌和企业良好形象。四是积极开展向一线职工送清凉活动,从2009年以来,每年都向一线职工进行慰问,配备必须的防暑降温设施和用品。五是关心广大职工身体健康,做到每年为女职工免费进行健康体检和为职工免费接种流感疫苗等。公交职工医院借助国家扶持小区医疗卫生政策优势,争取资金进行新楼建设和旧楼改造,添置医疗设备,为公司广大职工和小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医疗服务条件。六是对公司困难职工实施动态管理,及时上报市帮扶中心困难职工信息库。同时逢年过节、重大节日,做好送温暖工作,使困难职工真切感受到总公司的关爱和温暖。A省A市公交公司目前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基层驾驶员的离职率偏高,虽然近年来驾驶员的工资提高,离职率有所降低,但是由驾驶员离职造成的损失依然偏高。(资料来源:A省A市公交总公司办公室提供)从以上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A市公交公司通过自身发展,已经成长为一个系统成熟的企业,公司高层对基层员工的生活以及身体健康都有非常重视和关心,福利方面也逐渐开始考虑到员工的心理感受,但是公司并没有系统的基层员工心理健康机制系统,离职率仍未探索到根本原因。1.3公交车驾驶员的生活现状公交驾驶员有多辛苦?公交车驾驶员们每天都要出行的人们,无聊春夏秋冬,节日庆典。应该说,他们“披星戴月,不辞疲倦”,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喝水,只为按时按点的接送城市里的人们。笔者为了深入了解公交车驾驶员的真实生活,“蹲守”在公交车上,亲自见证了一个公交车驾驶员的一天。凌晨五点,城市还没有从睡梦中醒来,驾驶员刘师傅却已骑着他的电动车来到发车总站。他熟练的检查车辆,水箱,轮胎,机油,然后将车内打扫干净。刘师傅是一位驾龄十年的老驾驶员,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五点四十五分,一切就绪,随着一声清脆的报站声,刘师傅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驾驶的时候,刘师傅一脸严肃,踩离合、换挡、加油、刹车,每当靠站,他会说“欢迎乘车”,然后引导乘客向车后集中,会提示大家给有需要的乘客让座,一直面带微笑。刘师傅说他,每天要跑6个来回,每圈24个网站,这些网站他已经烂熟于胸。眼看到了吃中午饭的时间,刘师傅的车也在12点10分准时到达终点总站。来到总站的调度室里,有些驾驶员师傅已经匆匆吃完了午饭又发了车,有些冲了浓浓的热茶用来下午提神醒脑。刘师傅将老婆早晨准备的午餐迅速的吃起来,不过5分钟,他便吃完了,洗好了餐盒又上了车。刘师傅告诉笔者,他十年来的午饭基本都是这样“风速”解决的。出车时驾驶员师傅们为了以免在中途去厕所,从不敢多喝水,吃饭的时间很短,刚刚匆匆吃一口,就又要发车了。夏天没有空调的车里,驾驶员师傅总是汗流浃背,冬天下雪路滑,晚点,受冻挨饿都是常有的事。一天下来,早五晚九,累得回到家倒头就睡,只有调休的时候才可以陪伴家人,享受一下天伦之乐。由于公交行业工作的的特殊性,驾驶员身患职业病的现象极为普遍。由于长期的饮食没有规律,成年累月地辛勤奔波,很多驾驶员师傅都有不同程度的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胃病、颈椎痛、腰肌劳损等“职业病”。1.4研究意义“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牛晚,腰间盘突出十之八九”,这是公交车驾驶员的真实生活写照。一项调查表明,一般岗位的职业驾驶员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为59.8%,而公交驾驶员的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80%。公交车驾驶员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其驾驶安全系数。公交驾驶员在工作中顶着的压力大,责任重,但是社会和企业并没有针对他们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维护机制,导致的公交驾驶员职业病多,甚至出现过劳死的案例,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关注公交驾驶员心理健康,已经迫在眉睫。公交企业培养一个合格的公交驾驶员,需要投入大量资源,驾驶员人员的高离职率,会对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和影响。目前针对公交驾驶员这个群体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而且主要针对特定地区公交驾驶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很少,由于地域文化和生活习惯在差异,不同地区公交驾驶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会有不同。研究模板上,针对其他群体的研究却很丰富,研究的方法可以借鉴和参考。因此,笔者运用相关问卷对公交驾驶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希望通过本研究注以引起社会对这个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同时希望在心理健康角度上探寻公交驾驶员与企业心理契约上的联系,从而找到建立公交驾驶员心理健康保健机制的方向和方法,以及探索维护公交企业与员工心理契约的方法,希望为后期研究做出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为A市公交公司的发展提供帮助。

第二章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2.1公交车驾驶员心理健康2.1.1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涉及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可以说它是个具有复合性的概念。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适应良好,又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态度,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者有更高级的需要,这些人属于极度健康的。社会学者波孟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标准的社会行为,既被社会接受,又能为自身带来快乐。当代中国学者对于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王登峰在《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一书中指出,心理健康是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颜世富博士综合国内心理学家所提出的种种心理健康标准,认为心理健康应当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智力正常,具体表现为:观察敏锐,想象丰富,记忆巩固等;有安全感,能容纳自我,承受挫折;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意志健全,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有理想,不怕困难;对自己了解,能做出恰当的自我评价;适应能力强;正视现实,乐于学习;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协调,情知交融;睡眠正常;生活习惯良好;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符合。目前最比较广泛受到认可的定义下的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从以上这些心理健康定义可以看出,虽然角度不同,但总结下来,笔者认同心理健康的定义: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并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2.1.2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遗传因素。在大量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不仅长相会遗传,行为也会遗传。行为的主要物质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基因可以调控生理化的过程。基因对行为的调控体现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的表达。父母会遗传给后代一些心理素质,同样也会遗传心理障碍。因此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可以能来源于遗传。生物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者不健康,可能会引起人的各种心理问题。同样,躯体疾病,例如内分泌、代谢、生理疼痛等等,由于影响了脑功能,也可能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社会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事件。心理承受能力或者通俗讲叫抗压能力。它与先天素质与个体经历经验相关。人们可以通过锻炼身体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可以通过长期的历练,在生活中渐渐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生活事件也就是精神刺激。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关系、社会交往关系等等很多方面的因素。这些都共同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水平。2.1.3心理健康的研究工具各种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当前学者们广泛采用各种心理量表进行各种人群心理健康水平的诊断。例如明尼苏达人格量表、艾森克情绪量表、症状自评量表等等。明尼苏达人格量表。明尼苏达人格量表是有明尼苏达大学是由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瑟韦(S.R.Hathaway)和麦金力(J.C.McKinley)于40年代编制,是至今为止应用极广、最权威的人格测验。该问卷在施测时,要分别对正常人和精神病人进行预测,因此该测验最常用于鉴别精神疾病。该问卷适用于年满16岁,具有小学以上文化水平,没有影响测试结果的生理缺陷的人群。可以个别施测也可以团体测验。测验一共550道题测验形式比较复杂,包括卡片、手册、录音带等。量表包括了10个临床量表,分别是:Hs:疑病(Hypochondriasis)——对身体功能的不正常关心D:抑郁(Depression)——与忧郁、淡漠、悲观、思想与行动缓慢有关Hy:癔病(Hysteria)——依赖、天真、外露、幼稚及自我陶醉,并缺乏自知力Pd:精神病态(Psychopathicdeviate)——病态人格(反社会、攻击型人格)Mf:男性化-女性化(Masculinity-femininity)——高分的男人表现敏感、爱美、被动、女性化;高分妇女看做男性化、粗鲁、好攻击、自信、缺乏情感、不敏感。极端高分考虑同性恋倾向和同性恋行为Pa:妄想狂(Paranoia)——偏执、不可动摇的妄想、猜疑Pt:精神衰弱(Psychasthenia)——紧张、焦虑、强迫思维Sc: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思维混乱、情感淡漠、行为怪异Ma:轻躁狂(Hypomania)——联想过多过快、观念飘忽、夸大而情绪激昂、情感多变Si:社会内向(Socialintroversion)——高分者内向、胆小、退缩、不善交际、屈服、紧张、固执及自罪;低分者外向、爱交际、富于表现、好攻击、冲动、任性、做作、在社会关系中不真诚4个效度量表:Q:疑问量表(Question)没有回答的题数和对“是”和“否”都做反应的题数。如果在前面399题中原始分超过22分,566题原始分超过30分,则说明被测试者对问卷的回答不可信。高得分者表示逃避现实。L:说谎量表(Lie)是追求尽善尽美的回答。L量表原始分超过10分,结果不可信。F:诈病量表(Frequency)高分表示受测者不认真、理解错误,表现一组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F量表是精神病程度的良好指标,其得分越高暗示着精神病程度越重K:校正量表(Correction)一是判断被试对测验的态度是否隐瞒或防卫;二是修正临床量表的得分。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尼苏达量表经过多年的不断修订,至今已经发展的极为成熟,应用也非常的广泛,它不仅应用与精神科临床研究、人类行为研究,也对人才心理素质、个人心理健康水平评价都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明尼苏达十分庞大,在施测上费时费事,若想得到最准确最丰富的信息,就要面对庞大的工作量,所以可操作性较差。一般健康问卷GHQ-20。由李虹、梅锦荣等修订。GHQ-20是从GHQ-30发展而来的,它包括GHQ-自我肯定,GHQ-忧郁和GHQ-焦虑三个子量表。该量表包括20个项目,计分方法为“是-否”,“是”得1分,“否”得0分,9个反向计分,分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要求指出最近几周的感觉。例如:“是不是做事情都可以能集中精神”、“觉得做人没什么意思”“整天觉得心神不安和紧张”,本量表是一个较为理想的中国大学生心理问题测量工具。此量表将心理健康分为3个维度,较明尼苏达问卷简单易操作,但是信息不够丰富全面。症状自评量表量表,简称SCL-90,这是目前心理学界研究心理健康相关问题最常使用的量表。SCL-90的应用十分广泛,针对普通人群、应激事件人群、身心疾病人群等等方面的研究很多。在针对普通人群的研究中大中学生SCL-90应用文献较多,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学生、中学生、工人、军人均有较多因子高于常模。例如有文献显示:高等院校教师,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精神科医务人员在SCL-90上除了躯体化和人际敏感差异明显之外,大部分因子与常模没有明显差异或低于常模,;孕妇大多数仅恐怖因子高于常模,其他因子与常模没有显著差异;中学教师无论是城市或农村,大多数因子高于常模,强迫、躯体化和焦虑因子之间正相关;服刑犯人的各因子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另外还有关于特殊人群,例如残疾人等的SCL-90评定结果的研究,针对驾驶员、公交驾驶员的文献近年来也逐渐开始出现。关于SCL-90常模,目前还在使用的是1986年,由金华、吴文源等学者在全国13个地区,由1388名正常成人的SCL-90问卷结果得出的常模资料。随着时代的变迁,常模必然会发生变化。但是目前还没有心理学界公认的最新最权威的常模出来,所以本研究依然采取86年常模作为资料参照。目前针对公交车驾驶员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并不多,我们可以参考对其他群里,例如大学生、教师等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进行讨论。2.1.4公交车驾驶员心理健康相关研究四川学者通过整体随机抽样,运用SCL-90问卷对四川遂宁各个种类的汽车驾驶员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显示,公交车驾驶员人际关系、强迫、敌对评分较高,显示公交车驾驶员面临了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压力。宁波市公交公司131名驾驶员的心理健康调研中显示公交驾驶员群体属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尤其躯体化因子得分极高,研究说明驾驶员工作单调且要求长时间保持精神高度集中,所以容易出现心理过度紧张,从而表现为容易烦躁、易怒以及做事必须反复检查等强迫表现和头痛等症状。南昌公交驾驶员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未婚公交驾驶员大多与父母同住,影响他们心理主要是工作单调,职业紧张等。已婚公交车驾驶员所要承担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更多,他们既要做好工作又要处理好家庭,心理状况波动比较大。2.2公交车驾驶员应对方式2.2.1应对的理论研究首先,心理学界关于应对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理论观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自我防卫机制理论,认为个体面临应激性事件时会运用压抑、投射、否认、升华等防御机制来应对问题,这些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这种观点体现了精神分析理论的无意识特色。人格功能理论的观点着重强调人格特质对应对方式的影响,认为个体的人格特质决定其应对方式,不同的人格特质有相应的应对方式。观点还认为不同情境下同一个体的应对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这个观点忽略了情境对应对方式的影响。相对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的观点,有心理学家提出情境理论的观点,相对应的,该理论强调情境因素在个体应对方式抉择中的重要决定作用。理论认为,应对是对特定情境的反应。此观点与人格功能理论所犯的错误一样,它过度强调情景对应对的影响,忽视了人格特质、个体差异对应对的重要作用。如果单独依据情景理论,我们将不能解决同一情境下个体应对方式的不同;同一个体在相同情境下,不同时间应对方式的不同;不同个体在同一时间同一情景下应对方式的差异;以及将主观体验的情境与客观情境的应激做出区分等问题。所以上述两种理论都只是针对了应对方式影响因素的一方面,稍显片面。经过理论不断发展,现象学—相互作用理论的观点应运而生。该理论源于现象学—相互作用理论,认为应对是个体与情景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具体的人、具体的环境、具体时间对具体应对方式都存在影响。此理论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人格功能论和情境论的片面性,它既承认应对存在个体差异,又认同时间的变化以及情景的变化对应对的影响,目前有较多研究都遵从这一理论。近年来学者们将应对文献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观点。他们认为应对可根据其斗争或预防的本质来看待。应对不仅可以减轻或者消除应激源,它也是针对任何预防、减弱、消除应激源的所做出的努力,无论无意还是有意,是不是健康,我们可以将这种努力视为以最小的痛苦方式对应激的影响的面对和忍耐。2.2.2应对方式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分类应对方式的一般定义是在应激过程中继认知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个体在面对各种应激事件时都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应对风格。特质应对方式主要指有一定的跨情景一致性、与个体特征及心理健康相关的那部分应对方式。应对方式的影响要素研究发现,影响应对方式的要素可分为稳定要素和情境要素两大部分。稳定要素包括个体的年龄、性别、遗传素质、人格特质等。情境要素,也叫不稳定因素,主要包括应激情境的客观特征,包含应激程度、可控度、情境的多变等,以及个体对情境的主观感受及评价。另外有研究提出了应对资源的概念。应对资源可概括为例如身体健康等的生理资源、人格特质等的心理资源、社会支持等的环境资源。它们会很大程度的影响个体采用何种应对方式。由此可见此类研究比较强调社会支持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关于应对方式的分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研究中分类的理论基础依据个体应对方式的功能维度,个体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应对资源等来选择自己的应对方式。这种观点将应对分类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问题指向应对和情绪指向应对。这种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应对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人格特质”,依据人格特质的维度进行分类的。主要将应对方式分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忽略型、压抑—敏感型、迟钝—调控型。2.2.3应对方式的测量目前针对应对方式的测量有很多。其中一种代表性的是由Folkman和Lazarus在1980年提出及以后多次所修订的应付量表(WaysofCoping,WOC),这个量表把应付方式分为八种类型,然后将着八种又分为问题关注应对和情绪应对两大类。之后的MCI以及CSQ等量表都是根据这个思路编制的。问题关注应对是指正面直接解决事件的应对,情绪应对是解决自己情绪的应对。另一种思路是个体在不同情境中有着相对稳定的应对方式,这种观点的量表被称为人格倾向性应对或者应对方式风格,例如Carver等(1989)编制的由14个维度(积极应付、计划、否认、情绪专注与宣泄等)组成的COPE问卷等。国内在引进国外应对量表后,众多学者都做了新的针对中国人的问卷编制。例如姜乾金的应对问卷把16个应对条目分为消极和积极应对两类;韦有华对Carver等COPE问卷进行了初步修订,测量以大学生为被试,其研究结果在信效度水平基本上达到心理测量学的标准,但有些分量表的信度较低,如“第13分量表(心理解脱)”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仅为0.36,而且还存在着某些条目所反应的内容难以得到合理解释的问题;施承孙等以Carver等人编制的COPE问卷作为条目的编制参考,筛选有中国人特点,或者是适合中国人的应对策略,研究提示应付方式存在着多维度的特征,主要有四种类型,即针对问题积极应付、否认与心理解脱、情感求助与宣泄、回避问题转移注意;陈树林等人根据WCQ和COPE为基础,发展研究适合中国成年人应对方式的量表,作者依据上述两个量表筛选54条项目,通过问卷数据分析达到了较好的心理测量学标准;解亚宁将WCQ做出进一步简化,编制了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由20个条目组成,涉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应激事件经常可能采取的应对方法,如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自我安慰和通过吸烟喝酒来解除烦恼等。此量表为自评量表。通过研究发现此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因素分析也证实其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二个维度,实际检验证明此问卷能反映出人群不同应对方式特征及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2.2.4应对方式的应用目前有关应对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研究主要对象主要是非健康群体,部分涉及特殊职业群体及高压力的群体,如大学生、企业白领、运动员等。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领域,涉及从个体身心健康角度基础上进行有效应对的干预等等。大量研究集中在不同人群在不同的情境下的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成功、优秀健康者会选择什么样的应对方式,以及寻找干预应对方式的方法和依据。目前针对学生、教师等群体的研究较多,也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干预方式系统。干预一般以下几种方式的干预:信息干预、环境干预、主体参与干预。目前运用较广泛、效果较明显的干预训练是应激预防训练,注重预防。有研究发现,员工的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心理健康,而且研究发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预测的作用。目前针对公交驾驶员的应对方式的研究虽然非常少,研究公交车驾驶员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研究更是基本为零,但是仍可以依据其他群体的研究方法,结合该群体的现实情况进行探讨。例如,有学者对护士的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做了研究。该研究运方便取样发,使用护士压力源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经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护士的工作压力水平和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水平的三个维度有不同的预测作用。这个研究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运用针对护士群体的压力量表进行测量,更加具有针对性;二,没有使用SCL-90量表,而是使用了GHQ-20,在研究中体现了心理健康的三个维度。又如,有学者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做了研究,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即SCL-90以及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数据做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应对方式显著相关,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正相关,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负相关,积极应对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在针对公交驾驶员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研究上,可以借鉴上述研究的方式与方法来开展。2.3公交公司驾驶员员工心理契约2.3.1心理契约的定义契约是组织存在的基础。市场经济从的本质就是契约经济。契约体现在企业的外部联系上,也体现在人与企业的内在联系当中。员工与企业契约关系可以通过正式契约加以约束,然而契约并无法约束所有的不确定和不完全信息,由此就产生了一种员工与企业相互之间形成的不成文的责任与义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各个领域都开始了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最先出自于社会心理学,后被引人了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领域。心理契约一般概念是当事双方不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接明了地进行意思表达,而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在双方相互感知并认可各自期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隐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心理契约被广泛的在员工与企业关系间探讨。心理契约的一般理解为是雇佣双方基于书面的、口头的、组织制度和组织惯例约定等各种形式承诺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理解包含了心理契约的隐含性、主观性、动态性、双向性等特点。2.3.2心理契约的内容与分类目前大量有关心理契约的研究都来自西方,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经济飞速发展,雇佣关系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大部分研究探讨着高素质的员工与知识化规范化的组织的相互要求,案例包含员工忠诚度、组织对员工的理解、长期雇佣等等。心理契约所包含的内容受到受到个人、组织等因素以及时代和经济背景的共同影响的影响。目前多数研究的重心在于心理契约内容中员工心理契约中的组织责任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雇佣关系的调整,心理契约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全球市场的发展以及组织格局的变革,使得心理契约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例如对灵活性、公平性、变革创新、不断尝试的要求,正在逐步代替老的内容。英国学者以组织的角度,运用管理学调研方法,结果发现,心理契约中的组织责任项目有:培训、公正、关怀、协商、信任、友善、理解、安全、有恒一致、薪资、福利、工作稳定等12个类别;员工责任项目有:守时、业务、诚实、忠诚、爱护资产、体现组织形象、互助等7个方面。比较研究还表明,双方对“组织责任”的要求在友善、理解、安全、薪资、福利、工作稳定等6个方面存在差异,其中员工比较强调安全、薪资和工作稳定,而组织则比较强调友善、理解和福利。双方对“员工责任”的要求在忠诚、爱护资产和体现组织形象3个方面存在差异,其中员工比较强调爱护资产、体现组织形象,而组织更强调忠诚。组织对员工承担的责任员工对组织承担的责任规范维度企业明文说明给予员工具体的待遇和工作条件以及规范。例如:薪水、福利、工作规范。员工遵守工作规范和员工守则,在特定的情况下应该接受工作调整。人际维度企业充分尊重员工、关心员工生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员工和谐相处,互相帮助,配合企业共同打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发展维度企业应为员工提供培训以及发展的平台,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帮助其提高个人能力。员工不计较得失,充分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例如不计报酬的加班工作,更好的完成项目等。表格SEQ表格\*ARABIC1心理契约的内容表1从三个维度说明了心理契约应该包含的内容。从理论的角度,依据心理契约的内容,将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契约分为交易契约和关系契约两种。交易型契约是以经济交换为基础的契约关系,即员工采取加班、完成职责外工作等,换取组织提供的额外报酬、关注、尊重、绩效奖励等;关系型契约是以情感交换为基础的契约关系,体现在雇员为了组织提供的长期工作保障而愿意接受内部工作调整。之的后一些研究者根据绩效要求和时间结构两个维度,增加了两种类型,即变动型和平衡型。心理契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员,企业管理者是企业文化的引领者。企业文化影响着心理契约的形成。心理契约的形成是由员工需求、企业激励方式、员工自我定位及工作行为四方面的来决定的。心理契约与企业文化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2.3.3心理契约的测量 在心理契约的测量方面目前西方心理契约研究中所采用的测量评定方法很多:按测量评定的性质分,包括定性评定(如早期Argyris(1960年)和Levinson等人(1962年)的研究、1995年Rousseau对契约变化趋势的研究等)、定量评定(如1990年Rousseau对MBA学生的研究、1999年Rousseau等人对护士的研究);按测量评定的目的分,分为特化评定(如1996年Sparrow对英国银行职员的研究)、概化评定(如1997年Robinson等人对契约结构的研究等);按测量评定的方式分为直接评定、间接评定(如1997年Herriot对英国企业的研究);按评定量表的结构性分为结构性评定(如1998年Millward对契约承诺关系的研究)、非结构性评定;按测量评定的范围分为部分评定、整体评定(如1997年Wade-Benzoni对师生关系研究等)、内容评定;按测量评定的对象分为特征评定(例如1994年Schalk对兼职与专职雇员的研究、1996年Lusch等人对市场行为的研究等)、评估评定(1995年Rousseau对契约违背的研究)、形成评定(1996年Herriot等人对契约化过程的研究);按测量评定的内容分变化评定(1994年Robinson对MBA学生的研究、1998年Thomas等人对英国新兵的研究等)、违背评定(1994年Guzzo等人对海外经理人的研究1999年Turnley等人对管理者的研究等等)。针对心理契约的测量,目前最权威的范本有Rousseau的《心理契约调查问卷》。国外心理契约量表引进国内后,大量的学者和研究者做出了修订。陈加洲、方俐洛、凌文辁等针对心理契约极其测量做出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陈加洲的《我国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是众多研究的参考范本。李原编制《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卫琳在参考Rousseau《心理契约调查问卷》(1990),Millward的《心理契约测量问卷》(1998)以及张积家等的《心理契约结构问卷》(2005)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公务员特点,编制《公务员心理契约调查问卷》(卫琳,2007),这表明,心理契约测量逐步向着针对性人群发展。这里要说明的是,中国人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在理解、交流等方面都有中国特色,这些在会深刻影响着心理契约的测量与评定,因此在测量问卷的编制时,在问卷问题筛选、题目设计、语言修饰等以及实施测量评定时创造一个融洽的测评环境等方面多加注意。2.3.4心理契约的违背组织和员工之间存在的心理契约如果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就有可能在员工和组织的互动过程中造成心理契约的违背。心理契约的违背程度以及双方主观感受,再加上劳动力市场以及组织补偿措施等因素的影响共同决定了组织成员的反应。心理契约的违背可能是双方的,也可能是单方面的。通俗来讲就是在雇员和组织双方未达到对方的期望,也就是没有做到那一系列“未成文”的“契约”,当这种情况达到一定程度,在其他一些情景的催化下,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雇员辞职或是组织辞退雇员。2.3.5公交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心理契约的一般特点有主观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动态性、双向性等,心理契约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公交车驾驶员座位一个特殊的公共事业工作群体,有研究表明,他们中大部分的人选择工资相较个体运输低的公交行业,是为了获得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显然寻求稳定与平衡,是公交驾驶员与公交企业“心理契约”重要的特征之一。众多公交企业反映公交驾驶员的“职场倦怠”指数却居高不下,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亚健康,离职率不断上升,乘客投诉最多的就是驾驶员态度差,服务意识差。这些信号都提醒着公交企业必须重视“心理契约”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企业与员工之间是以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相交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心理契约”是维系员工和企业关系的重要因素。公交企业核心员工应该是全职的、长期的具有技术性和就业安全感的,公交驾驶员是公交企业利润的主要创造者,他们对于企业绩效以及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心理契约”的维护对公交企业的必要性。2.4问题的提出公交车驾驶员作为公共事业的企业员工,具有其特殊性。根据上述文献可以发现,公交车驾驶员群体心理健康指数偏低,应对方式不详,企业与公交驾驶员“心理契约”非常重要,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的心理学研究中探寻蛛丝马迹,帮助公交企业与公交驾驶员更好的维护他们之间的“心理契约”,为公交企业提供公交驾驶员心理健康保健系统的建设性意见呢?笔者以A省A市公交车驾驶员为例,通过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的调查以及统计学分析,为A市公交公司提供公交驾驶员心理健康保健系统以及“心理契约”维护的依据以及建议。第三章研究方法及资料统计3.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抽样,向A省A市公交公司538名公交驾驶员共发放3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52份,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以反映A市公交驾驶员的整体心理健康及应对方式状况。52位公交驾驶员中,男性驾驶员157位,女性驾驶员95位。30岁以下的77位,占总样本数的30。6%,31岁到40岁的,78位占总样本数的31%,41岁以上的97位,占总样本数的38.4%。工龄10年以下的185位,工龄11到20年的53位,工龄21年以上的15位。91.7的已婚,83.7%的已经有孩子。3.2研究工具3.2.1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症状自评量表由DerogatisL.R.编制(1975),表的制订可追朔到在CornellMedicalIndex(CMI)基础上,由ParloffM.B.制订的评定心理治疗并经Frank,J.D.修改的不适量表(DiscomfortScale)。后来Derogatis以他编制的Hopkin's症状清单JHSCL1973)为基础制订SCL-90。此量表为国际通用范本,具有良好的信度以及效度。3.2.2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简易应对量表:由解亚宁编制,含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分别由12道、8道题目组成.该问卷为自评量表,采用多级评分,其各项心理学指标均良好。3.2.3施测程序本次测验采用纸笔测验,所得数据资料应用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3.3结果与分析3.3.1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心理健康总均分以及各项因子分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表2),发现A省A市公交驾驶员心理健康总均分上虽然与常模基本持平,但是通过观察各项因子分,就可以发现,除了敌对因子上得分显著低于常模,其他所有因子都高于常模,这种形态表现出了A市公交驾驶员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像总均分呈现出来的健康水平,笔者称之为一种亚健康的状态。项目国内正常人群(86年常模n=1388)A市公交驾驶员(n=252)总均分躯体化强迫性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1.69±0.511.37±0.481.62±0.581.65±0.611.50±0.591.39±0.431.46±0.551.23±0.411.43±0.571.29±0.421.62±0.131.54±0.221.64±0.181.76±0.141.60±0.211.61±0.180.89±0.111.88±0.311.59±0.431.48±0.17表格SEQ表格\*ARABIC2公交驾驶员与常模SCL-90因子得分比较(χ±s)从A省A市公交驾驶员心理健康各项因子均分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突出的极端值,即“敌对因子”的均分上,A市公交驾驶员得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究其原因,首先,敌对因子由第11题“容易烦恼和激动”,第24题“自己不能控制地发脾气”,第63题“有想打人或伤害他人的冲动”,第67题“有想摔坏或破坏东西的冲动”,第74题“经常与人争论”,第81题“大叫或摔东西”组成。笔者根据对A市公交驾驶员的访谈结果发现,大部分驾驶员反映,他们工作实在辛苦,工作压力所带来焦躁、发脾气的情况确有发生,但是题目分数却与访谈结果有明显出入。经过探索,笔者初步认为,可能存在以下一些原因:例如被试有意回避和隐瞒了有关敌对因子的真实情况,或者说被试不愿承认和面对自己的这些情绪等等。本研究出现的这一情况,也值得以后进一步探讨研究。根据心理健康部分问卷数据总均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性驾驶员与女性驾驶员在总分上存在差异(p=0.004<0.05),在心理健康总均分上女性公交驾驶员显著高于男性,说明女性公交驾驶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见表3。性别N均值FSig.tdfp.总均分男1571.6027女951.65172.956.087-2.8852500.004表格SEQ表格\*ARABIC3男性驾驶员与女性驾驶员心理健康总均分比较根据心理健康部分问卷资料各个因子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女在精神病性因子分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1<0.05),女性驾驶员较男性驾驶员存在的出现精神病征兆以及隐含精神病状况的可能性更高,在其他因子项上男女虽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女性在包括精神病性的所有得分,都高于男性,在精神病性因子上显著高于男性。在现实情境中,女性在公交车驾驶员职位上承受着更多的身体以及心理上的的状况,较男性驾驶员面临更大的挑战,见表4。性别N均值FSig.tdfp.精神病性男1571.4554女951.5305.353.553-3.3982500.001表格SEQ表格\*ARABIC4男性驾驶员与女性驾驶员在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均分比较在焦虑因子上,不同的婚姻状况以及生育状况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已婚、有孩子的驾驶员的焦虑程度较未婚驾驶员的焦虑程度高,在生活中,已婚驾驶员肩负着家庭责任,在忙碌的工作与照顾家庭、陪伴家人之间焦头烂额,这正是在访谈中,多数驾驶员普遍反映的问题。见表5。N均值FSig.tdfp焦虑有孩子2111.6365没有孩子411.48057.887.0055.280250.000已经结婚2301.6274没有结婚221.44096.750.0104.783250.000表格SEQ表格\*ARABIC5婚否与是否有孩子的公交驾驶员在焦虑因子上均分的比较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心理健康各个因子中的抑郁因子以及焦虑因子的得分上,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显著差异(p1=0.03<0.05,p2=0.00<0.05)。见表6。F显著性躯体化0.9520.387强迫症状1.7310.179人际关系敏感4.0800.018抑郁6.1280.003焦虑8.2350.000敌对1.2790.280恐怖1.1070.332偏执1.6670.191精神病性1.5520.214表格SEQ表格\*ARABIC6心理健康各因子在各个年龄段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将三个年龄阶段分别两两做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抑郁因子得分上30岁以下年龄段高于31岁以上的(p1=0.03<0.05,p2=0.02<0.05),焦虑因子得分上30岁以下的公交驾驶员得分显著低于年龄31到40岁以及41岁以上的公交驾驶员(p1=0.02<0.05,p2=0.01<0.05),人际关系敏感得分,41岁以上的公交驾驶员显著高于30岁以下的公交驾驶员(p=0.04<0.05)。由此我们可以发现,30岁以下的驾驶员年轻,刚刚开始奋斗事业和组织家庭,容易产生兴趣减退,动力缺乏,丧失活力,产生苦闷心情;31到40岁年龄段的公交驾驶员面临家庭与工作兼顾的压力,比较容易坐立不安,烦躁;41岁以上的公交驾驶员容易在人际交往中感到自卑,心神不安等等。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心理健康各个因子中的抑郁因子,在3个不同工龄段表现出显著差异(p=0.04<0.05)。由此可以说明,工龄长短不同,苦闷的情感与心境为代表性症状有明显的不同,动力减退、活力丧失的程度不同。见表7。F显著性躯体化.123.885强迫症状1.929.147人际关系敏感.060.942抑郁5.747.004焦虑2.816.062敌对1.024.361恐怖.200.819偏执1.234.293精神病性4.930.008表格SEQ表格\*ARABIC7心理健康各因子在三个工龄段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之后在三个工龄阶段分别两两做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抑郁因子上工龄10年以下的分数显著高于工龄11到20年的公交驾驶员(p=0.01<0.05),在精神病性因子上,工龄10年以下的显著也高于工龄11到20年的驾驶员(p=0.02<0.05)。由此说明工龄短的驾驶员较工龄长的驾驶员更容易缺乏动力,浮躁不安,精神问题隐患较大,所以,公交企业应该更加关注新加入企业的驾驶员员工。3.3.2简易应对方式结果分析通过对A省A市公交车驾驶员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结果统计,比较均值,发现A省A市公交驾驶员积极应对维度均分显著高于消极应对均分(1.84±0.46>0.96±0.42,p=0.00),在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上,性别、年龄、工龄、婚姻状况、生育情况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应对方式上,心理健康问卷中高分组和低分组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上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积极应对分数上,高分组显著低于低分组,消极应对分数上,高分组显著高于低分组。见表8。心理健康总分N均值标准偏差FtdfSig.积极应对均值低分组691.950.31高分组872.210.2526.33-5.701540.00消极应对均值低分组690.680.24高分组871.370.377.62-13.71150.600.00表格SEQ表格\*ARABIC8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通过相关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水平与应对方式的呈现表现出显著相关,心理健康水平与积极应对方式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正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因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公交驾驶员,更愿意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来解决压力,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公交驾驶员,更容易通过消极应对方式来解决压力,存在着严重的隐患。经常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排解压力的公交驾驶员一般比较少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见表9。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总均分-0.457**0.67**表格SEQ表格\*ARABIC9心理健康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各因子间均为正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各因子间均为负相关。见表10。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消极应对0.32**0.36**0.23**0.42**0.52**0.52**0.28**0.49**0.34**积极应对-0.32**-0.08**-0.23**-0.26**-0.32**-0.26**-0.26**-0.39**-0.23**表格SEQ表格\*ARABIC10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相关A市公交驾驶员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见表11),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均进入回归方程,多元相关系数为0.725,两个变量能联合预测心理健康52.2%的变异量。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的解释量分别为44.5%和8.1%,两个变量的联合预测力达52.6%,这说明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很强的预测力。标准化回归方程为:心理健康总分=0.586×消极应对-0.296×积极应对投入变项顺序多元相关系数决定系数R2增加量△R2F标准化回归系数β消极应对0.6670.4420.445200.20.586积极应对0.7250.5220.08142.7-0.296表格SEQ表格\*ARABIC11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第四章结论4.1公交车驾驶员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本研究发现,A省A市公交车驾驶员心理健康测试总分呈现基本合格,但是心理健康各项因子均高于全国常模,尤其在人际敏感、恐怖以及精神病性等因子分上显著高于常,提示公交车驾驶员所面临的竞争、人际关系、疲劳等等压力,证明该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存在着心理隐患。在该群体中,女性公交驾驶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男性公交驾驶员,这是由于女性在生理上的特征,精神上的脆弱敏感所造成的,也说明在相同的工作条件下,女性面临的挑战更大,需要做出的努力更多。研究还发现,婚姻状况和生育状况是影响公交车驾驶员焦虑因子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已婚驾驶员的焦虑程度极其显著的高于未婚驾驶员(p=0.00),有孩子的驾驶员焦虑程度极其显著高于没有孩子的驾驶员(p=0.00),说明家庭和孩子是公交驾驶员工作的重要动力来源,也是压力的来源,有了家庭和孩子,他们就肩负了更多的责任,同时也就更容易产生烦躁紧张等不健康情绪。从年龄角度,发现年轻的公交车驾驶员,抑郁因子得分较高,他们刚刚开始奋斗事业和组织家庭,容易产生兴趣减退,动力缺乏,丧失活力,产生苦闷心情;31到40岁年龄段的公交驾驶员,正是“已婚又有孩子”的群体,面临家庭与工作兼顾的压力,比较容易坐立不安,烦躁,其焦虑因子得分较高;41岁以上的公交驾驶员容易在人际交往中感到自卑,感到人际压力所以人际敏感得分较高,这些分析结果均符合现实情况。数据显示,工龄较短的公交驾驶员存在更大的心理隐患。在应对方式方面,公交车驾驶员的积极应对显著高于消极应对,男女在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年龄、工龄、婚姻状况、生育状况均未使公交车驾驶员群体的应对方式产生显著差异。心理健康水平在应对方式上的呈现显著差异,高心理健康水平组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低于低心理健康水平组,低心理健康水平组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低于高心理健康水平组。即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公交驾驶员更容易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处理应激,消极应对方式反过来也会影响心理健康的水平,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和提高。本研究表明,公交车驾驶员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预测力较强(52.6%),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社会支持、人格特质、心理控制感等各方面的因素,应对方式与这些因素共同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4.2A市公交驾驶员心理保健计划建设初探心理保健是人类个体与组织,为了保持心身的良好状态,良好的环境适应、改造能力、情绪管理能、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