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心理学考研真题及答案(完整版)一、单项选择:1•研究人与机器相互作用问题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管理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工程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2•心理过程是大脑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它包括()认知、情感、行为B.感觉、知觉、行为C.情感、行为、意志 D.认知、情感、意志、3•当你的手不小心被针扎的时候,手会立刻缩回来。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主要是()脊髓B.大脑C.丘脑D.小脑一位中风患者的右侧肢体瘫痪,其大脑皮层左半球的病变区域位于()额叶B.顶叶C.颞叶D.枕叶下列方法中通常用来测量持续性注意的是()警戒作业B.双作业操作C.双耳分听D.负启动司机可以边开车边听音乐,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最适当的理论是()衰减理论B.过滤器理论C.反应选择理论D.认知资源理论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基本味觉的是()酸B.甜C.苦D.辣他人在场减少了人们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干预的可能性,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从众B.社会比较C.社会学习D.责任分散“鹤立鸡群”中的“鹤”和“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的“红”容易被人们知觉到,这种现象所体现的知觉性特性是()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如图所示,先给被试呈现线段 a.待其消失10毫秒后,再呈现线段 b.人们会看到线段a向线段b移动。这种现象称为()A.诱发运动B.动景运动C.自主运动D.运动后效11属于深度知度双眼线索的是()A.线条透视B.视轴辐合C.运动视差D.纹理梯度下列选项中,属于界定清晰( well-definedproblem)的问题是()A.成为优秀教师 B.读好一本书C.根据已知解应用题 D.教育好孩子容易出现群体思维的是()A.高凝聚力的群体B.低凝聚力的群体C.明主的群体 D.放任的群体爱因斯坦说:“在我的思维结构中,书面的或口头的文字似乎不起任何作用,作为思维元素的心理的东西是一些记号和有一定明晰程度的意向, 由我随意的再生和组合””这段话所体现的主要思维种类()A.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常规思维15马斯诺的观点,个体在感到未来不可预测,组织结构不稳定以及社会秩序受到威胁,该个体产生的主要需要是()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需要 D.尊重需要
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个体比较,判断,评价和批判等思维活动属于()分析性智力 B.生存性智力C•空间性智力 D.运动性智力答案:A。斯滕伯格成功智力理论小莉活泼好动,热情大方,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但做事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气质类型有()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以囚徒困境为基础的研究发现双方如果合作,各自的获益最大,合作基础是()A.熟悉B.理解C.竞争D.信任一个人在信息加工对内参照有较大依赖倾向,较少受外部环境信息的干扰,不善于察觉细节,认知风格属于()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C.冲动型 D.理智型20遗传物质最小功能单位是()A.基因B.合子C.染色体D.DNA格赛尔认为学习与”生理准备状态”有关,在没有达到准确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有效。支持该观点的依据来自()A.选择性繁殖实验 B.双生子爬梯实验C.视觉悬崖实验 D.恒河猴依恋实验婴儿大约在5周左右能区分人和其他刺激,对人的声音和面孔有特别的反应,这种微笑是()A.无意义微笑 B.内源性微笑C.无选择性的社会微笑 D.有选择性的社会微笑不属于初中生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是()B.独立意识增强D.B.独立意识增强D.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2岁左右儿童的主要游戏类型是()B.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D.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C.勤奋感与自卑感冲突24根据帕顿的研究结果,A.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C.单独游戏和联合游戏()智力理论认为,成年人智力活动的特点是与其环境的适应分不开是我。A.巴尔特斯 B.沙伊C.金兹伯格 D.拉文革对认识学习理论的发展,托尔曼提出的主要概念是()A.内部强化B.外部强化C.替代强化D.自我强化27、学生在掌握长方形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公式和面积相加性原理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加涅的学习分类标准属于()A辨别学习B概念学习C规则学习D高级规则学习28、儿童在发展早期,往往会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后来,当他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东西(如纸飞机)并没有生命时,就会修正自己原来的认识。 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A、同化B、顺应C、图式D、平衡29、某同学认为学业求助是缺乏能力的变心, 是对自我价值的威胁。该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类型属于()A掌握目标B学习目标C任务目标D表现目标30、 在学业成败归因的三个维度中,与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的预期最密切的纬度是()A、稳定性B、可控性C、内外性D、特殊性31、 形式训练可强调的迁移类型是()A、水平迁B、垂直迁C、特殊迁D、一般迁移32、 第一位用实验法研究人类高级心理现象的是()A、冯特B、艾宾法斯C、铁钦纳D、巴甫洛夫33、 刺激数目与选择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是()A、线性关系B、指数关系C、对数关系D、二次函数关系34、呈现给被试一篇完整材料后, 如要求被试回忆某一部分材料, 则往往会降低其对其它部分材料的回忆,这种现象称为()A、定性遗忘B、返回抑制C、提取诱发遗忘 D、错误记忆35、 不同类型的自变量中,由主试给予不同指导语所操纵的是()A刺激特点B环境特点C被试特点D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36、 根据波普尔的证伪观点,在心理学研究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如果理论被实验证实,则该理论正确的B、 如果理论被实验证伪,则该理论不一定正确额C、 如果理论未被实验支持,则该理论一定错误的D、 如果理论未被实验支持,则该理论不一定是错误的37、 费希纳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前提假设是()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每个最小可觉差主观相等仅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内有效不同感觉系统韦伯分数差异很大38、 在注意研究中,采用双作业操作范式原则()A互补原则B对比原则C加法原则D减法原则39、 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是()A视敏度B视速度C临界闪烁频率D最大闪烁频率材料:实验设计,自变量有靶子词和非靶子词,另一个自变量是高分辨和低分辨。将60名被试分两组,一组参与靶子词 -高分辨和靶子词-低分辨的实验,另一组参与非靶子词高分辨和非靶子词-低分辨的实验。40、 实验设计时()A被试间设计B被试内设计C混合设计D回归间断点设计41、 辨别条件属于()A被试间变量B被试内变量C额外变量D无关变量42、 实验存在的交互作用是()A词的类型*辨别条件B靶子词*非靶子学C高辨别条件*低辨别条件D词的类型义辨别条件*追随效应43、在实验研究中,排除法可用来控制额外变量,但也可能导致研究效底的降低。 它可能降低的效变是()A内部效变B外部效变C构思效变D统计结论效变44、 下列几组数据中,标准差最大的一个是()A、 一2,—1,0,1,2B、 2,6,10,14,18,C、 5.765,5.765,5.785,5.975D、 1.00,1.25,1.50,1.75,2.00,2.25,2.50,2.75,3.0045、 当样本容量一定时,置位区间的宽度()A随着显著性水平a的增大而增大B随着显著性水平a增大而减小C与显著性水平a无关D与显著性水平a的平方根成正比46、 某考生得分为81,在下列次数分布表中,能够直接判断有多少考生得分比他低的是()A简单次数分布B分组次数分布C累加次数分布D相对次数分布47、 在下列到处分数中,不具等距性的是()A、百分等级B、2分数C、T分数D、CEEB分数48、有组数据:2,3,4,5,6,7,8。该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是 5和2。如果给这组数据的每个数都加上 3,再乘以2,那么可以得到一组新数据。其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是()A、8,2B、8,5C、16,4D、16,1049、 下列统计分布中,不受样本容量变化影响的是()A正态分布Bt分布Cx2分布D二项分布50、有10道是非题,要从统计上(99%的把握)判断一个被试是否因猜测因素答对, 他至少应正确回答的题目数是()A5道B6道C7道D8道51、 能够处理某一行为出现的理论次数与实际次数之间差异的统计检验方法是()A.t检验B.z检验C.x2检验D.F检验52、研究人员要检验20对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在 15岁时智力测验分数的差异, 最恰当的检验方法是()A两相关t检验 B两独立t检验C样本与总体均数t检验Dx2检验53、 当积差相关系数r=0时,对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最佳解释是()A、相关程度很低 B、不存在任何相关C、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D、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54、从心理测量学角度看,中国古代的 ”七巧板"可视为()A、兴趣测验B、创造力测验C、态度测验D、投射测验55、有一名10岁儿童参加智力测验,他的心理年龄为 12岁,其比率智商是()A、83B、110C、120D、12556、 关于效果量表述错误的是()A、 效果量是H,不为真的程度B、 效果量提供了差异大小的信息C、 效果量是实验处理的效应大小D、 效果量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程度57、 克龙巴赫提出a系数主要用来计算()A、重测信度 B、复本信度C、评分者信度 D、内部一致性信度58、心理咨询师常采用心理测验对来访者的焦虑症状进行初步评定。 在下列测验中,咨询师最恰当的选择是()A、SDSB、NEOC、SCL-90D、SAS59、在经典测量的真分数模型下,公式 Sx2=S12+SV2+SE2S12是()A、测量误差的变异数B、 观察分数的变异数C、 与测量目的有关的变异数D、 稳定的但出自无关来源的变异数由于幼儿的智力发展迅速,收集幼儿智力测验信度资料的最佳方法是()A再测法B复本法C分半法D方差分析法某测验用百分等级表示测验结果,其受测者的测验结果低于平均分的一个标准差。他在该组被试中的百分等级是()A10B16C34D50如果要建立两个测验的等值关系,这两个测验须满足的前提条件是()A、信度相等 B、长度相等C、效度相等 D、测验总分的标准差相等老师的随堂单元小测验属于()A、标准化测验 B、常模参照测验C、非标准化测验 D、自适应测验能够反映估计量精确性的统计量是()A标准误差B标准差C方差D四分位差在下列测验中,以卡特尔的流体与晶体智力理论为基础编制的智力测验是()A、 认知评估系统(CAS)B、考夫曼儿童评定成套测验(K-ABC)C、 区别能力量表(DAS)D、 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ATB)二、多项选择: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有():A.活动目的和任务B.间接兴趣C.活动的组织D.人格特征动觉感受分布的部位有():A.半规管B.关节C.肌腱D.肌肉下列选项中属于趋避动机冲突的有() :A.进退维谷 B.忠孝两难全C.爱吃巧克力担心发胖 D.想请人帮忙又怕被拒绝pass智力模型中包括的系统有():A.注意-唤醒系统B.编码-加工系统C.执行系统D.计划系统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形成以符号为中心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下列学习与教学方式中,不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有() :A.情境学习B.接受学习C.个别化教学D.支架式教学下列关于信号检测论roc曲线的描述正确的是():3值的改变独立于d,值得变化曲线上各点代表是相同的辨别力曲线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远,表示被试的辨别力越强曲线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远,表示被试的判断标准越高73.无察觉知觉存在的证据主要来自():A.stroop启动实验B.实验性分离实验C.盲视研究D.单侧忽视研究74•概化理论采用方差分析分解测量数据的总体方差,通常把数据总方差分解为() :A.目标主效应方差 B.测量侧面效应方差C.各种交互效应方差D.相对误差与绝对误差的方差75、 关于x2检验与方差分析的表达正确的有() :两者都是无方向性的检验方法X2检验与方差分析都必须做习性检验X2检验属于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属于参数检验X2检验与方差分析都要求测量数据呈正态分布三、简答题76、艾宾浩期从自己为被试, 采用机械重复记忆方法对遗忘规律进行定量研究, 据此回答:(1) 实验使用的材料是什么?(2) 测量记忆保持量的指标是什么?(3) 用简图画出艾宾浩期遗忘曲线(4) 实验的结论是什么?77、 内部言语的含义及特点78、简述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79、 简述心理测量编制的基本过程80、研究者预研究城市居民环境保护的动机类型( A因素:短暂动机、长远动机和环保行为B因素:宣传、批评、治理)对所在社区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者采用组件设计,每种处理方式下研究10为成员居民,下面是尚未填写完毕的研究结果的方差分析。请给出方差分析表中①②③④⑤对应的数值变异源组间SSdfMSFA2801280⑤B48224A*B120②60组间540③④总和①四、论述题81、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发现,智商高的人在婚姻关系:子女养育、职场适应等方面并不一定成功。请根据萨洛维( P。Savlovey)和梅职(D.J.Mayer)的情绪智力观点,加以分析与阐述。82、试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 并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原理来培养和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83、人们发现大脑两半球对情绪性信息的加工是不对称的, 在脑功能指标上存在着偏测化现象。有两种理论对此加以解释: 半球优势假设说为,只有右半球负责对情绪的加工;效价假说认为,不同效价的情绪是有不同的大脑半球进行加工的,右半球主要加工消极情绪,左半球主要加工积极情绪。(1) 请设计一个混合实验检验这两种假说,并简要说明需要控制哪些主要额外变量。(2) 什么样实验结果是支持半球优势假设说。(3) 什么样实验结果是支持效价假说。2013年全国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研真题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答案】C【解析】此题是对心理学研究领域的考查,工程心理学(EngineeringPsychology)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这种研究有利于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 保障生产的安全,发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工程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 (ManagementPsychology)相结合统称为工业心理学。其中企业管理心理学以企业中的人际关系为研究对象,如企业中的群体、组织人事管理和产品经销中的心理学问题。这种研究对改善企业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题选 C。【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了考生对心理现象的理解,心理现象( MentalPhenomena)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两类,即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一般是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志等活动。心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1、 认知现象:是人们获得知识或者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基本的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注意则是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特征。。2、 情绪和情感:其过程是一个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体验。例如,满意、愉快、气愤、悲伤等,它总是和一定的行为表现联系着。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不仅仅是认识它、感受它,同时还要改造它,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3、 意志:为了改造客观事物,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式方法、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即为意志过程。这三个部分是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主要的三方面。 行为不属于心理过程,所以本题选3.【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了脊髓的主要作用,人和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在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脊髓的内部有一个H形(蝴蝶型)灰质区,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在灰质区周围为白质区,主要由有髓神经纤维组成。脊髓是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脊髓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盖反射、缩手反射等。脊髓的功能包括:1反射功能脊髓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受脑的控制。来自四肢和躯干的各种感觉冲动,通过脊髓的上行纤维束,包括传导浅感觉,即传导面部以外的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的脊髓丘脑束、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薄束和楔束等,以及脊髓小脑束的小脑本体感觉径路。这些传导径路将各种感觉冲动传达到脑,进行高级综合分析;脑的活动通过脊髓的下行纤维束,包括执行传导随意运动的皮质脊髓束以及调整锥体系统的活动并调整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使动作协调、准确、免除震动和不必要附带动作的锥体外系统,通过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调整脊髓神经元的活动。脊髓本身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但也受脑活动的影响。2、传导功能脊髓除具有反射功能外,还有什么功能?仍以成人排尿反射为例来说明。当尿液在膀胱内积存到一定量时,就会刺激膀胱壁上的感受器,使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同时,神经冲动经过神经纤维向上传到大脑,使人产生尿意。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下,由大脑发出神经冲动经过神经纤维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神经冲动再沿着传出神经到膀胱,引起排尿反射。如果外界环境不适宜(比如在课堂上),大脑就暂时抑制脊髓中的排尿中枢而不排尿。可见,脊髓还具有传导功能。所以本题选A。【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了大脑皮层运动区的位置是在额叶,机体的随意运动只有在神经系统对骨骼肌的支配保持完整的条件下才能发生,而且必须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大脑皮层控制躯体运动的部位称为皮层运动区。用电刺激方法观察到,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与躯体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刺激这些区域能引起对侧一定部位肌肉的收缩。这些区域称为运动区,主要位于中央前回。运动区也有一些与大脑皮层体表感觉区相似的特点: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性的,但对头面部的支配主要是双侧性的。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其安排大体呈身体的倒影,而头面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运动愈精细复杂的躯体的代表区也愈大,例如手和五指的代表区很大,几乎与整个下肢所占的区域同等大小。刺激所得的肌肉运动反应单纯,主要为少数个别肌肉的收缩。此外,在猴与人的大脑皮层,用电刺激法还可以找到运动辅助区;该区在皮层内侧面(两半球纵裂的侧壁)下肢运动代表区的前面,刺激该区可引起肢体运动和发声,反应一般为双侧性。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下传而实现的。所以本题选Ao【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了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a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b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c主要决定于一个人以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领域)(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集中而稳定的注意,是搞好学习和工作的必要条件。培养集中稳定注意的方法:a要有高度的责任心b要有对学习和工作的浓厚兴趣c要与分心现象作斗争。(3)注意的分配: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同时进行不同活动的数量。 (4)注意的转移:把人们的注意从一个事物及时的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决定注意转移快慢难易的因素:a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B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c原注意的紧张度d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所以本题选A。6.【答案】D【解析】注意理论包括:一、过滤器理论过滤器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注意受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结构的限制, 某些特定类型的输入信息可以通过过滤器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得到识别, 而其他的信息则不能通过。因此,过滤器理论一般要解决下列几个问题: (1)信息加工系统中有多少个过滤器?( 2)过滤器处于信息加工系统的什么位置?( 3)过滤器是以什么原则进行工作来选择信息的?(一) 早期选择模型布鲁德本特在其《知觉和交往》一书中最先提出注意的“过滤器理论” 。尽管它在今天只有历史的意义,但了解该理论对于认识注意理论的发展仍然是有益的。 这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 来自外界输入的信息是大量的, 这些感觉信息将通过大量的平行的感觉通道进行加工。但是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极其有限的, 于是在信息加工的某一阶段就出现了瓶颈口。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出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的信息则迅速衰退。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被识别或存储。这种过滤器类似于高保真听力设备中的交叉过滤器。 它按“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一个通道通过信息同时就关闭其他通道。 当环境需要的时候,过滤器又转换到另一个通道,使有关信息通过;同时阻断其他通道,不让信息通过。因此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理论”。他认为,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对输入信息的通过或拒绝完全是由刺激的物理属性决定的,不需要信息加工系统的高级分析阶段参与活动, 即不需要已有知识经验对输入信息的作用。(二) 中期选择模型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理论很快就遇到了困难, 它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等现象。例如,在双耳分听实验中,事先规定被试只对一只耳(如左耳)输入信息进行追述(追随耳),而不追述另一耳(非追随耳)的输入信息。结果是,对追随耳的信息被试能很好地知道,对非追随耳的信息常常不能识别, 但对特别有意义的信息(如被试的名字)却能够识别。显然,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是无法解释通过非追随耳的特别有意义的信息为什么能得到识别这个问题的。 因为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是按“全或无”的原则进行工作的,是依据刺激的物理属性来选择信息的, 同时输入的信息也不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三) 晚期选择模型该模型由德尤奇和诺曼等人提出。 该模型认为,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注意的选择依知觉的强度和意义为转移。事实上,该模型假定信息到达了长时记忆, 并激活其中的项目,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工。这个模型强调了中枢控制过程,选择注意就是加工系统中这个控制的一部分。 通过它,某些信息的编码被选择出来作进一步的系列加工。诺曼把这个机制称为“相关机制” ,即对相关刺激作出反应。选择注意就是这个控制机制用来使人集中加工特定信息的结果,是一种主动的过程。二、认知资源理论(一)资源限制理论这种理论把注意看做心理资源,认为对输入进行操作的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 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好么注意就可以指向另外的任务。 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从事操作的资源的有限数量所决定的。卡尼曼于 1973年在《注意与努力》一书中提出了资源限制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完成每一项任务都需要运用心理资源。操作几项任务可以共用心理资源, 但是人的心理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这些加工过程产生一定数量的输出,人在操作几项任务时根据特定数量的资源和输出在质量上的变化, 将资源量分配给这些任务的操作。只要同时进行的两项任务所需要的资源之和不超过人的心理资源的总量, 那么,同时操作这两项任务就是可能的。(二)双重加工理论该理论由谢夫林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方式有两种: 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自动加工是由刺激自动引发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 不需要有意注意,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自动加工的速度很快,由于不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所以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控制加工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 它需要注意的积极参与,要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和自动加工相比,控制加工更为主动和灵活,它可以随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资源分配的策略。双重加工理论是对资源限制理论的有益补充, 它们共同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有时能同时做好几件事,如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因为人类认知加工系统的资源是有限的, 在同时执行两种以上的加工任务时,往往会发生困难。而如果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加工已经变得自动化了,不需要占用加工资源,个体就可以将注意更多地集中于其他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之上。控制加工经过充分的练习之后, 有可能转化为自动加工。熟练技能的形成过程,就是动作信息由控制加工向自动加工转化的过程。 所以本题选D。【答案】D【解析】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就生理上来说,基本的味觉仅包含咸、甜、苦、酸四种,人的几种基本味觉来自我们的舌头上的味蕾,舌头前部,即舌尖有大量感觉到甜的味蕾,舌头两侧前半部负责咸味,后半部负责酸味,近舌根部分负责苦味。实际上我们舌头上的味蕾可以感觉到各种味道,只是有不同的敏感度。辣不属于味觉,乃属于痛觉,它能直接刺激我们的舌头或皮肤的神经。所以基本味觉只有四种。【答案】D【解析】相关实验法国人马克斯•瑞格曼(Ringelman,1913)做了一个拔河比赛的实验,他要求被试在分别单独的与群体的情境下拔河, 同时用仪器来测量他们的拉力。结果发现随着被试人数的增加,每个被试平均使出的力减少了。一个人拉时平均出力63公斤;三个人的群体拉时,平均出力是53.5公斤;八个人时是31公斤。这种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人数越多个人出力越少的现象,称做“社会惰化”。后来在其他人的实验中也得到证实。这些现象不仅在实验室里看到,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根据有关研究和统计,在前苏联,私有土地占总农用地的 1%但产量却是农业总产量的27%在匈牙利,农民则曾在13%勺自有耕地上生产出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在中国,自1978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农作物的总产量每年递增8%这一速度是过去26年里平均增幅的两倍半。 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正是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的具体形象化。拉塔奈认为,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可能有三个:惰化的原因一社会评价的作用。在群体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是不记名的,他们所做的努力是不被测量的,因为这时测量的结果是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所以,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因而他的被评价意识就必然减弱,使得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减弱了惰化的原因二社会认知的作用。在群体中的个体,也许会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开始偷懒了,从而使自己的努力下降。惰化的原因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在一个群体作业的情况下,每一个成员都是整个群体的一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来的影响,那么,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被减弱,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所以本题选D。9.【答案】B【解析】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一、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们的知觉格外清晰,被知觉的对象好像从其他事物中突出出来,出现在“前面”,而其他的事物就退到后面去了。与此相关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中一个兴奋中心占优势,同时皮层的其余部分受抑制。知觉的选择性揭示了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主动性。知觉的选择性依赖于个人的兴趣、态度、需要以及个体的知识经验和当时的心理状态;还依赖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活动性、对比)和被感知对象的外界环境条件的特点(照明度、距离)。二、 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从事不同职业和有不同经验的人,在知觉上是有差异的。如工程师检查机器时能比一般人看到、听到更多的细节;成人的图画知觉与儿童相比,能更深刻地了解图画的内容和意义,知觉到儿童所看不到的细节。三、 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客观对象的许多部分形成的复合刺激物,大脑皮层对复合刺激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反映客观对象各种属性的关系,形成关于对象的完整映象。例如,走进教室,人们不是先感知桌椅,后感知黑板、窗户 ,,而是完整地同时反映它们。知觉的整体性是多种感知器官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觉的整体性与感知的快慢,同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参与有关,阅读速度就是随着人的阅读经验的积累及把较小的单元(词)组成较大的单元(句子)而逐渐加快的。四、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例如,对过去认识的人,决不会因为他的发型、服装的改变而变得不认识;一首熟悉的歌曲,不会因它高八度或低八度而感到生疏,或因其中个别曲子走调,就认为是别的歌曲;教师判断学生的错别字,如“尖瑞科学” ,不会因“端”字写成了“瑞”字,而不去感知尖端科学。知觉的恒常性对生活有很大的作用,正确地认识物体的性质比单纯地感知局部的物理刺激物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它可以使人们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能够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去适应环境。如果知觉不具有恒常性,那么个体适应环境的活动就会更加复杂, 在不同情况下,每一认识活动,每一反应动作,都要来一番新的学习和适应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使适应变为不可能的了。所以本题选B。【答案】B【解析】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位移•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或图片)按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就是动景运动•动景运动有时也叫最佳运动或Phi运动.我们看到的电影、电视、活动性商业广告,都是按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制成的.再逼真方面,使人难以与真正运动区别开来.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的印象 ,叫诱发运动.例如,夜空中月亮是相对静止,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是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自主运动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有时会发现一个细而小且发亮的东西在天空游动.我们会误以为它是一架飞机,其实是由星星引起的自主运动.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朝相反的方向运动.例如在注视飞速开过的火车之后,会觉得附近的树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所以本题选Bo【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深度知觉的线索中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的区分。深度知觉(depthperception)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这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视网膜虽然是一个两维的平面,但人不仅能感知平面的物体,而且还能产生具有深度的三维空间的知觉。这主要是通过双眼视觉实现的。有关深度知觉的线索,既有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调节、运动视差等生理的线索,也有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的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以及熟习物体的大小等客观线索。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线索,单凭一只眼睛观察物体也可以产生深度知觉。用视觉来知觉深度,是以视觉和触摸觉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联系为基础的。通过大脑的整合活动就可作出深度和距离的判断。但个体在知觉对象的空间关系时,并不完全意识到上述那些主、客观条件的作用。所以本题选Bo【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中问题解决的分类。1.结构良好问题。结构良好问题有二个基本特征。第一,问题的明确性。第二,解法的确定性。在结构良好问题中,有一类问题被称为“谜题” (puzzleproblems),这是较早的研究问题解决的认知心理学家所采用的问题。学校情境中的结构良好问题一般都是与一定的知识领域相联系的。2.结构不良问题。这类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实际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常常都是结构不良问题。结构不良问题常常与学习者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而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学习者要自己明确问题的目标,并确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和技能。所以本题选C。【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思维的特点。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詹尼斯对大量错误的群体决定进行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 一个群体的内聚力越强,就越容易导致群体思维的错误。因为在群体决定时,本来有不同意见者也碍于群体的压力而不再坚持己见,也会觉得集体的决策似乎是圣的。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听从大家的意见。同时群体中的成员认为决定是大家作出的,责任由大家分担,个体较少负有直接责任,所以就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怎样防止群体思维带来的不良影响呢?詹尼斯认为,首先,群体领导人应该努力做到公正,并培养一种公开咨询和讲座的气氛,使大家能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其次,群体成员应该像支持群体计划一样,鼓励人们提出问题或批语意见,尤其对不同意见要以足够的关注,把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估计到;第三,应请局外的专家们对群体成员提出挑战,对最后的决定方案进行评价或提出看法,以期给群体带来新的思路;最后,在达到一个共识的意见之后,群体领导人应该安排一个第二次机会的会议,使得群体成员能够将萦绕在心头的困惑和保留意见表达出来。 只有经过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多次反复讨论,最后形成的方案才是真正的集体决策。所以本题选A。【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的分类。心理学里把思维按不同角度分类。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二、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三、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四、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五、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所以本题选 Co【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发展中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 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贝艸好相反。所以本题选 Bo【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斯滕伯格成功智力理论。1996年斯腾伯格在三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更具实用和现实取向的成功智力理论。强调智力不应仅仅涉及学业,更应指向真实世界的成功。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的概念,赋予了智力以新的含义。所谓成功智力是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能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是对个体的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 他这里所说的成功,其一,是个体通过努力能够最终达到的人生理想目标的成功; 其二,是每个正常的个体都可以发展的成功。用斯腾伯格的话说,他强调的智力不应仅仅同学校中的成功有关,而更应同生活里的成功紧密联系。生活里的成功是个体用创造和实践的能力去适应环境、选择环境和塑造环境,并最终获得的成功。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关键方面。成功是通过分析、创造和实践三方面智力的平衡获得的,其中分析性智力是进行分析、评价、判断或比较和对照的能力,也是传统智力测验测量的能力,创造性智力是面对新任务、新情境产生新观念的能力,实践性智力是把经验应用于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运用成功智力的三个方面,要比仅仅是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来得更为重要。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不仅具备这些能力,而且还会思考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有效地运用这些能力” 。所以本题选Ao【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了气质的类型特点,四种气质类型的特点:多血质一一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不甘寂寞,善于交际;接受新事物快,但印象不很深刻,注意力容易转移;情绪和情感易于产生也易于改变。其显著的特点是:有很高的灵活性,容易适应变化的生活条件,在良好的教育下,多血质的人可以培养出高度的集体主义情感,对学习、劳动、社会生活积极主动的态度。在不良教育下,可能表现出轻率、疏忽大意、散漫以及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等不良行为和态度。胆汁质一一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脾气急躁,易于冲动;反应迅速,但准确性差;情绪明显表露于外,但持续时间不长,等等。其显著特点带有明显的周期性。在正确的教育下,他们能具备坚强的毅力、主动性、热情和独创精神。不良环境影响下,他们可能出现缺之自制、急躁、易激动等不良品质。 “急性子”。粘液质一一安静稳重、交际适度;反应缓慢,沉默寡言;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又难于转移;善于忍耐、沉着坚定,不尚空谈,埋头苦干,等等。其显著特点是安静均衡。在正确教育条件下,粘液质的人容易形成勤勉、实事求是、坚毅等特性,在不良影响下,则可能发展成为萎靡、消极、怠惰以至对人甚至对己都漠不关心、冷淡顽固等不良品质。 “慢性子”抑郁质一一心思细腻、情感体验深刻,情绪不易于外,具有很高的感受性,观察能力强,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发觉的小事物;行动缓慢、内向、多愁善感。这种类型的人在顺利环境下,在友爱的集体里,可以表现出温顺、委婉、细致、坚定、能克服困难、富有同情心等优良品质。在不利条件下,可能表现出伤感、沮丧、深沉、优柔寡断。小莉表现出的特点符合多血质的特征,所以本题选 B。18.【答案】D【解析】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经典囚徒困境: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有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2年。用表格概述如下:甲沉默(合作)甲认罪(背叛)乙沉默(合作)二人同服刑半年甲即时获释;乙服刑10年乙认罪(背叛)甲服刑10年;乙即时获释二人同服刑2年所以本题选Do19.【答案】B【解析】认知风格是认知心理学中用来描述个人思维、知觉、记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的一个术语。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水平)不同,后者可以通过能力倾向测验或所谓智力测验进行测量。对于认知风格的准确内涵仍有争议。不过,它已经是教育和管理领域的一个关键概念。 如果一名学生的认知风格与教师类似,这个学生就会有更积极的学习经历,学习将会改善。同样,队员如果拥有类似的认知风格,将会使他们对于参与有更积极的感受。而认知风格的匹配将使参与者与人共事时感觉更为舒适,虽然它并不能独自保证取得胜利的结果。认知风格种类繁多,如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思索型和冲动型等。场独立型-场依存型:所谓场,就是环境,心理学家把外界环境描述为一个场。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Herman・Witkin)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他把个体较多依赖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的称为场独立性;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 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冲动-沉思: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冲动型学生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甚至有时还没弄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对问题进行解答。他们的信息加工策略使用的多是整体加工方式,在完成需要做整体型解释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会更好些。沉思型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这种学生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作反应,他们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但是当他们回答熟悉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反应也是比较快的。在回答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沉思型的特点表现得更得为明显。沉思型学生的信息加工策略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 所以他们在完成需要对细节做分析的学习任务时, 学习成绩会更好些。所以本题选B。【答案】A【解析】遗传基因(Gene,Mendelianfactor),也称为遗传因子,是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所以本题选Ao【答案】B【解析】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格塞尔选择了一对双胞胎,他们的身高、体重、健康状况都一样。让哥哥在出生后的第 48周开始学习爬楼梯,48周的小孩刚刚学会站立,或者仅会摇摇晃晃勉勉强强地走,格赛尔每天训练这个孩子15分钟,中间经历了许多的跌倒、哭闹、爬起的过程,终于,这个孩子艰苦训练了6周后,也就是到了孩子54周的时候,他终于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双胞胎中的弟弟,基础情况跟哥哥完全一样,不过格赛尔让他在 52周的时候才开始练习爬楼梯,这时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刚开始练的时候更加有力,并且他每天看着哥哥训练,自己也一直跃跃欲试,结果,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他只用了两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并且还总想跟哥哥比个高低。一个是从48周开始,练了6周,到了54周学会了爬楼梯;另一个是从52周开始,练了2周,也是在54周时学会了。后学的尽管用时短,但效果不差,而且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格赛尔原来认为这只是个偶然现象,于是他就换了另一对双生子,结果类似;又换了一对,仍然如此。如此反复地做了上百个对比试验,最终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即孩子在52周左右,学习爬楼梯的效果最佳,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此后的几年,格赛尔又对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在其他学习领域进行试验, 比如,识字、穿衣、使用刀叉,都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一一在儿童生理上未达到准备状态(即成熟)时就无从产生学习,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一旦在生理上有了完成这种动作的准备,训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依赖于成熟所提供的准备状态。所以本题选Bo【答案】C【解析】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是人际交往的纽带。婴儿的微笑有其一定的发展过程。婴儿的微笑是一种从生物学意义向社会意义转化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微笑的时候,眼睛周围的肌肉收缩,脸的其余部分仍保持松弛的状态。这种微笑可以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发生,是自发的笑或反射性的笑,在婴儿睡着时发生得最普遍。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又称外源性微笑。虽然这个时候的婴儿还不会区分那些对他有特殊意义的个体,但是,人的声音和人的脸特别容易引起他们的微笑。科学家发现,最能引起3个月婴儿微笑的是五官完整的脸,特别是成人的脸。这种微笑,增加了婴儿和成人的交往机会。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随着婴儿对人的认知能力的增加,他对熟悉的人会无拘无束地微笑,而对陌生人却带着警戒,不再轻易地展示笑容。所以本题选C。【答案】C【解析】初中生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是导致其反抗心理出现的第一个原因,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 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是导致初中生反抗性出现的第二个原因。 生理学家曾指出,只有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身体外周相应部分的活动达到协调时, 个体的身心方能处于和谐状态。但生理学的调查表明,在青春期刚刚起步时,个体有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性明显增强,但性腺的机能尚未成熟,两者尚不协调。其结果表现为,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分活跃状态,使初中生对于周围的各种刺激,包括别人对他们的态度等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独立意识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第三个原因。初中生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将父母曾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爱抚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 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觉,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所以,可以说初中生的反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否认自己是儿童,而确认自己已是成熟的个体。所以本题选 Co【答案】D【解析】单独游戏:儿童独自一个人在玩玩具,所使用的玩具与周围其他儿童的不同。他只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不管别人在做什么,也没有作出接近其他儿童的尝试。平行游戏:儿童仍然是独自在玩,但他所玩的玩具同周围儿童所玩的玩具是类似的,他在同伴旁边玩,而不是与同伴一起玩。联合游戏:儿童仍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但开始有较大的兴趣与其他儿童一起玩,同处于一个集体之中开展游戏,时常发生许多如借还玩具、短暂交谈的行为,但还没有建立共同目标。儿童个人的兴趣还不属于集体,做自己愿做的事情。合作游戏:儿童以集体共同目标为中心,在游戏中相互合作并努力达到目的。游戏中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及规则意识,有一到两个游戏的领导者。所以本题选D。【答案】B【解析】沙依相信成年人智力活动特点是与其对环境的适应分不开的,智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发展。根据智力适应理论,沙依巴人的一生智力发展划分为不同阶段:获取阶段--儿童青少年时期智力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实现阶段--青年期主要任务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必须将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去责任阶段--中年期,中年人是社会中坚,社会责任重大,家庭、事业,如果有人还在当领导,就转入下个阶段行政阶段--承担领导责任,取决于如个人才能、成就、机会等多种因素整合阶段--老年期智力活动专项内心世界,重新整合自己一生的经验。所以本题选Bo【答案】A【解析】托尔曼(E.C.Tolman,1886~1959)是寻求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相统一的第一人。他受行为主义和格式塔理论的双重影响, 提出符号-完形学习理论,属认知行为主义理论。其最著名的是白鼠走迷宫的实验, 通过一系列实验,托尔曼认为应强调行为的整体性,注重行动(act)而不是纯行为主义所关注的动作(movement)。个体的学习行为是有目的的,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的反应。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地图”,并非学习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因此,他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其中。代表有机体(organism)的内部变化,亦即中介变量,它虽不是引起行为的基本原因,却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称为“行为决定因素”,包括目的和认知的因素、能力因素和行为顺应因素(Tolman,1932)。此外,他还认为外在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白鼠在走迷宫时根据对情景的感知,在头脑里有一种预期指导其行动,预期的证实就是一种所谓的内在强化。可以说托尔曼用动物实验的方式探讨了认知学习问题,被许多人称为认知心理学的鼻祖。所以本题选 Ao【答案】C【解析】加涅根据产生学习的情境,由简到繁、由低到高,把学习分成八类,顺次排列成一个层级。低级学习向高级学习发展,高级学习要以低级学习为基础。这八类学习是:第一类,信号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包括不随意反应。第二类,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条件反射。第三类,连锁学习: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的联合。第四类,语言的联合:与第三类学习一样,只不过它是语言单位的连接。第五类,多样辨别学习:认出多种刺激的异同之处。第六类,概念学习:在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对事物抽象特征的反应。第七类,原理学习:概念的联合。第八类,解决问题:在各种条件下使用原理达到最终目的。所以本题选 Co【答案】B【解析】因为这道题与上一道类似,所以放在一起吧。顺应是儿童借助与新知识或观念的接触,促进已有结构、图式发生改变的过程,或创立足以容纳新接触事物的图,或修正原有结构以容纳新事物的过程。同化是通过经验或认知结构实现对感觉资料的吸收。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最适宜的认知冲突,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的认知水平。所以本题选Bo【答案】D【解析】成就目标也称目标定向(goalorientation) 或成就目标定向(achievementgoalsorientation),它反映了个体对成就情境的一种认知倾向。埃利奥特和德韦克(E.Elliott&C.S.Dweck,1988)将成就目标定义为,“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结果的关于认知过程的计划”,强调了成就目标对个体在成就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结果的影响;平瑞克(P.Pintrich,2000)指出,存在三种水平的目标:(1)靶目标(targetgoals)。一种针对特定任务而提出的奋斗目标,它同时确定了评估个体表现的具体标准和原则,如年销售额80万元人民币或托福考试成绩600分以上,是一种具体的目标。(2)综合目标(moregeneralgoals)。一种抽象分析水平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具体目标可能千差万别, 但在抽象水平上,这些个人目标可能同属一类综合目标。例如,一个市场营销人员为了获得提升而努力工作着,一个学生为了获得留美的全额奖学金努力学习英语, 从靶目标的水平来看,两者的奋斗目标不同,但在抽象目标水平上,两者的终极目标可能是一样的,即出人头地。(3)成就目标。一种介于具体目标和抽象目标之间的目标水平,是“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的的认知表征,,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普遍取向,是一个有关目的、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有组织的信念系统”。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所谓成就目标,就是个体对自己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或意义的知觉,如要证明胜任力或是发展胜任力。这一概念与目标设置理论对目标的定义不同。在目标设置理论中,“考试成绩优秀”和“跳高比赛冠军”是两个目标,但从成就目标的角度来看,它们可能从属于同一类目标,即以争取好成绩证明自己的胜任力为目标。所以本题选D。【答案】C【解析】1958年,海德(FritzHeider)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Naive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海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因此海德指出,每个人(不只是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 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海德还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两个原则:一是共变原则(Principleofcovariation ),它是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我们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这就是共变原则。比如一个人老是在考试前闹别扭、抱怨世界,其他时候却很愉快,我们就会把闹别扭和考试连在一起,把别扭归于考试而非人格。二是排除原则,它是指如果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 我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比如一个凶残的罪犯又杀了一个人,我们在对他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就会排除外部归因,而归于他的本性等内在因素。所以本题选 C。【答案】D【解析】形式训练说假定,人类大脑的许多区域代表了许多不同的官能。人的心智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组成的,不同的官能活动相互配合就构成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加力量(能力) 。根据这种理论,在学校教育中,传递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的重要。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官能的材料。但在20世纪初以后,形式训练说不断遭到来自心理学实验结果的驳斥。詹姆斯用记忆实验证明,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记忆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能力的改善而在于记忆方法的改善。桑代克通过实验发现,训练可以迁移到类似的学习活动中,不相似的学习活动之间却无迁移现象。因此,形式训练说的假设缺乏足够的实验依据和现实依据,其对迁移的解释是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的。所以本题选a【答案】B【解析】1879年,冯特(WilhelmWundt)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实验心理学实验室,这被心理学教科书认为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早期的实验心理学研究集中在感觉和知觉方面。其中费希纳(GustavFechner)创立了心理物理学和提出了费希纳定律,恩斯特•韦伯(ErnstWeber)发现了韦伯定律。早期的实验心理学家只注重对知觉的研究,对用实验研究一些高级心理过程记忆、思维表示怀疑。而1879年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开始的对记忆的开拓性研究(1885年出版了《论记忆》这部重要著作)推翻了这一论断。实验心理学由此开始了对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的深入研究。所以本题选 B。【答案】C【解析】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同一刺激差别量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引起差别感觉。这一比例是个常数,用公式表示:△I(差别阈限)/I(标准刺激强度)=k(常数/韦伯分数),这就是韦伯定律。 把最小可觉差(连续的差别阈限)作为感觉量的单位,即每增加一个差别阈限,心理量增加一个单位。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值成正比也就是说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长,这个经验公式被称为费希纳定律或韦伯 -费希纳定律。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所以本题选C。【答案】C【解析】提取诱发遗忘是指在回忆部分记忆材料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其他相关记忆材料的回忆量降低。Anderson和Bjork指出在信息提取过程中,记忆项目间会相互干扰,这种相互干扰激发一个抑制过程,从而压抑了其它竞争项目,最终导致这些项目被遗忘。他们认为不要求被试主动忘记某些记忆信息,仅对相关项目的提取就会造成对其竞争项目的抑制,导致对这些竞争项目的暂时遗忘,这种遗忘不需要外显的指示遗忘的线索, 是记忆行为本身固有的性质。提取诱发遗忘研究的一般实验范式称为提取练习范式,包括三个成分:线索表征——由线索开始进行记忆搜索;一个或更多的目标表征一一记忆搜索到此结束; 联结纽带一—通过这种联结纽带,目标表征和线索表征相联系。提取练习范式分为三阶段:学习阶段、提取练习阶段、最后测验阶段。所以本题选 Co【答案】D【解析】(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 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等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 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所以本题选 D。【答案】D【解析】波普尔同意对偶然真理的界定,但它强调这样的经验科学应该服从一种证伪主义。证伪主义至少存在两个优点。第一,科学理论的表达一般为全称判断,而经验的对象是个别的。所以,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是无法穷尽一般的理论的。比如,再多的白羊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 而只要一只黑羊就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 所以,经验的真正意义在于可以证伪科学理论。第二,证伪主义可以避免对错误理论的辩护和教条。 如果坚持实证主义,那么一旦出现与理论相悖的经验,人们便会做出特殊的设定或限制以使得理论能满足经验。但实际上这样的设定往往是极不科学的。证伪主义使人们相信所有的科学都只是一种猜测和假说, 它们不会被最终证实,但却会被随时证伪。所以本题选Do【答案】B【解析】费希纳定律的前提有两个:假定韦伯比例在强弱不同的刺激水平上都是恒定的;在所有刺激强度水平上的j.n.d都是相等的,即主观的刚刚感到的差别在不同刺激水平上都是一样的。所以本题选 B。【答案】A在注意的研究方法中,通常是把注意的状态作为自变量(比如把注意指向一个任务而非另一个任务),来观察记录不同注意状态下的反应(如被试反应的速度、准确性和电生理学指标等),并在很多时候根据实验的结果反过来推论注意的某些特征。注意实验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提示范式( cuingparadigms)、搜索范式(searchparadigms)、过滤范式(filteringparadigms)、双任务范式(dual-taskparadigms) 以及电生理学研究方法。双任务范式的基本方法是: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在最经典的双任务范式中,要求被试同时执行两项任务,而且规定了他们对每个任务的投入程度。例如,在第一种条件下,要求被试对任务 A投入10%勺注意而对任务B投入90%勺注意;在第二种条件下,对两个任务各投入50%勺注意;而在第三种条件下,对任务A投入90%n对任务B投入10%勺注意。该实验结果可用作业操作特性函数(performaneeoperatingcharacteristicfunction )来描述(Norman&Bobrow,1978),就是把一个任务中的作业水平定义成另一个任务的作业水平的函数。所以本题选A。【答案】C【解析】光刺激在眼睛内所留下的兴奋并不随着刺激的终止而消失,而是要维持若干时间,当刺激停止后所留下来的感觉称作为视觉后象或称视觉残留。 所以视网膜的反应并不能随着闪光的开始而开始,也不能随着闪光的结束而结束。对于一个亮的和一个暗的时相组成的一个周期的断续光, 当频率低时,观察者看到的是一系列的闪光:当频率增加时,变为粗闪、细闪;直到闪光增加到某一频率,人眼看到的不再是闪光,而是一种固定或连续的光。这个频率就叫做闪光融合频率或临界闪烁频率,简称CFF,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容易错选的选项:A视敏度: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题干中强调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的分辨能力,临界闪烁频率表明了视觉系统分辨实践能力的极限。根据下列材料,回答40-42题。为考察词的类型(靶子词、非靶子词)以及辨别条件(高辨别、低辨别)对双耳追随效果的影响。研究者将 60名被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名,一组即接受靶子词--高辨别条件的处理,也接受靶子词--低辨别条件的处理;另一组则接受非靶子词--高辨别条件处理,也接受非靶子词--低辨别条件的处理。所以本题选A。【答案】C【解析】每一个实验设计都必须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实验采用多少自变量?例如在一个阅读速度的研究中取“照明强度”为自变量。 (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处理水平?例如照明强度又分为强、中、弱等处理水平。 (3)在各自变量和各处理水平中用相同的被试者,还是用不同的被试者?根据这三个条件的组合,就可构成许多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一般根据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就可把实验设计的类型大体上分为三种:被试者内设计、被试者间设计以及同时包括被试者内与被试者间的混合设计(mixeddesign))被试者如果在自变量发生变化的所有情况下接受实验,则是被试者内设计。例如,自变量是照明强度,假如有强、中、弱等三种照度供操纵;因变量是观测一个在标准条件下视角为一分的C型视标的距离。采用被试者内设计时,同一被试者需要在三种照明条件下都接受测试。如被试者只接受多个自变量情况中的一个,即不同的被试者接受不同自变量的处理,这类设计便是被试者间设计。在上例中,如实验者令一组被试者在强照度条件下测试,令另一组被试者接受中等照度条件下的测试, 令第三组被试者接受弱照度条件下的测试,如此类推,直到各组都分别接受某一种照度条件下的测试。这种实验设计就是被试者间设计。为什么在被试者内设计和被试者间设计中,实验都可以同时操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呢?乍看之下,这种处理似乎违背了实验法“单一变量”的原则。其实,由于实验者采用了统计方法,可以通过平衡多变量的关系,通过控制其他一些自变量,使某一阶段变化特性显露出来,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可以说统计技术是实验设计的基础。所谓混合设计,是指在一项实验中,有些自变量是被试者内的,而有些自变量是被试者间的。例如,一个被试者接受甲变量的每一种情况,但只接受乙变量的一种情况。根据被试者内设计和被试者间设计的特征,这时的甲变量是被试者内自变量,乙变量则是被试者间自变量了。这类实验设计即是混合设计。所以本题选Co【答案】B【解析】实验设计(experimentaldesign)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它的目的在于找出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结论,来检验解决问题的假设。心理实验设计的内容包括:刺激变量(或刺激变项)(stimulusvariable)的确定及其呈现的方式,反应变量(或反应变项)(responsevariable)的指标及其测量方法,对一切有关变量(或变项)(variable)的控制措施,确定被试者人数和选择被试者的方法,拟定主试在实验开始前对被试者要说的指示语, 规定实验次数,安排实验程序,规定使用仪器的型号,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等等。实验设计要对实验结果有预见性,要保证严格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才能取得有效的实验数据。所以本题选Bo【答案】A【解析】交互作用是指,一个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 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当存在交互作用时,单纯研究某个因素的作用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分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研究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县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考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 2025年中国无轴向引导支承滚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斑点玻璃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数字交叉接入设备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期末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
- 预防伴纤维囊性骨炎的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课件
- 新疆警察学院《土木工程设计软件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2030年中国MBR膜产业前景展望及未来发展策略建议报告
- 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商务英语笔译实践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2030年中国PCB药行业投资分析及未来发展动向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脑芯片模型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中考一模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农产品跨境贸易合作协议方案书
- 掘进爆破、爆破安全知识
- 绿色工厂员工培训
- 2025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二年级下册期中测试题附答案(一)
- 2025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一模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 贵州民族建筑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贵州民族大学
- 第四单元 社会争议解决(大单元说课稿)高二政治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 冷链药品委托配送审计表范本
- 医疗器械维修人员操作题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