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证明证明概述01证据的收集与运用02非法证据的认定与排除03STEP证明概述01证明的概念证明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之中。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依照法定程序,运用证据来查明和确定案件事实的诉讼活动。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活动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证明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证据,审查判断证据,运用证据来确定有无犯罪,是谁实施了犯罪,犯罪人的罪责轻重,以及其他有关事实的诉讼活动;广义上的证明是指公安、司法人员依法运用证据确定案件事实的诉讼活动,以及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提供证据,运用证据证明自己诉讼主张的活动。STEP证明概述01证明的特征:(1)刑事诉讼证明的任务是确定案件的真实情况。(2)刑事诉讼证明的主体主要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其依法收集、审查和运用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刑事诉讼的当事人也应当依法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指控或者主张。刑事诉讼证明具有职责性或者义务性。(3)刑事诉讼证明必须依法进行,才具有诉讼上的有效性。(4)刑事诉讼证明的内容,包括收集证据、审查和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全过程,刑事诉讼的证明方法主要是事实推断与逻辑推断相结合。STEP证明对象02证明对象的概念和意义证明对象,是指需要用证据加以证明的与刑事案件有关的各种问题,既包括需要证明的刑事案件的主要事实,也包括需要证明的与刑事案件有关的其他事实,凡是与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责任有关的一切需要证明的事实,都是证明的对象。研究确定证明对象,对于公安、司法人员明确具体案件需要证明的各种问题,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地调查收集证据,及时查明全部案件的事实情况,正确适用法律来处理案件是有重要意义的。STEP证明对象02证明对象的范围(1)犯罪行为是否已经发生。(2)谁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是否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有无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者在主观上有无故意或过失,以及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3)依法应当从重或从轻、减轻以及免除刑事处罚的情节。(4)解决刑事诉讼程序问题需要证明的事实。(5)其他需要运用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STEP证明要求03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要求,是指法律规定的公安、司法人员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要达到的程度。证明要求与证明对象密切相关。在刑事诉讼中是否达到了证明要求的程度,往往也是检验证明对象的事实情节是否都有相应的证据加以证明,事实情节是否清楚的标准。证明要求与证明责任密切相关。在刑事诉讼中是否达到了证明要求的程度,往往也是检验是否履行证明责任的标准。STEP证明要求03(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所谓证据确实,是指所有证据都必须经过查证属实,真实可靠,确凿无疑,是真凭实据,具有真实性和证明力。所谓证据充分,是指案件的证明对象都有相应的证据证明其真实可靠,能排除其他一切可能性。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原则,是对证据在质与量上的要求。确实是指对定案的证据在质量上的要求:一是指据以定案的单个证据,必须经查证属实;二是指单个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必须存在客观联系;三是单个证据的证明力大小。充分是指对定案的证据在数量上的要求:一是所有证明对象都依法收集到相应的证据;二是证明对象都有相应的证据加以证明;三是所有的证据在数量上都能排除其他一切可能性,作出确实无疑的唯一结论。《刑事诉讼法》第55条第2款对于证据确实、充分的具体标准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2)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3)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STEP证明要求03(二)疑案从无所谓的疑案,又叫疑罪,是指虽然有相当的证据说明被告人有犯罪嫌疑,但全案的诉讼证据未达到确实、充分的要求,不能确定无疑地作出被告人犯罪的结论。STEP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04证明责任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应当承担的收集依据,提供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法律责任。举证责任是指控辩双方在向法院提出自己诉讼主张的同时,应当承担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使法官确信其举出的证据事实,能够证明其诉讼主张的确实性。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不同的责任。举证是证明的基础,证明是对举证的认定结论。二者密切联系,始终对查明案件事实起着重要作用。STEP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04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的区别在于:一是性质与范围不同。举证责任与诉讼主张密不可分,举证责任是在诉讼主张范围内履行,而证明责任是公安、司法机关依法履行收集、审查判断、运用证据认定案情的职责,与诉讼主张没有必然的联系。二是目的与后果不同。举证的目的是为自己的诉讼主张服务,如果不履行举证责任,就要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证明的目的是确认案件的事实真相,如果没有履行证明责任,就会导致案件无法处理,直接影响诉讼任务的完成。三是主体不同。举证的主体是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确定的,举证责任一般是由为了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的控辩双方来承担的。证明的主体是根据司法机关的职权来确定的。当事人的举证必须经过司法机关的最后确证,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PARTTWO02PARTTWO证据的收集与运用Loremipsumdolorsitamet,consectetueradipiscingelit.Maecenasporttitorconguemassa.Fusceposuere,magnasedpulvinarultricies,puruslectusmalesuadalibero,sitametcommodomagnaerosquisurna.A收集证据是指公安、司法机关依法通过侦查、审讯和调查工作,来发现和收取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的诉讼活动。收集证据的目的,是如实地反映案件事实的本来面目,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在取得充分、确实的证据基础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犯罪,犯什么罪,得出正确的结论。收集证据A收集证据的要求1.合法性2.及时性3.采用专门手段和依靠群众相结合4.客观全面5.深入细致收集证据B审查判断证据审查判断证据,是指公安、司法人员对于已经收集到的各种证据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审查判断,鉴别真伪,以确定各个证据有无证据能力、证明力以及证明力大小,并对整个案件事实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内容:一是对每个证据逐一地进行审查核实。在确定每个证据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进而判断每个证据的证明力。二是在对每个证据审查判断的基础上,把案内全部证据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研究,排除一切矛盾,找出其内在联系,考查案内证据是否充分,判断案内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力,从而对案件事实得出结论。B审查判断证据审查判断证据的要求:(1)审查证据的来源是否可靠。(2)审查证据的具体内容是否真实,证据和案件事实有无必然的内在联系。(3)审查各个证据之间的关系。(4)审查证据是否充分。C(一)物证是收集、审查判断1.物证的收集(1)通过勘查现场收集物证。(2)通过搜查收集物证。(3)通过向知情人与有关单位调查收集物证。(4)通过对诉讼当事人的讯问与询问,了解物证隐匿处所,便于收集物证。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C(一)物证是收集、审查判断2.物证的审查判断(1)通过鉴定、辨认、实验、印证以及科学仪器等技术方法,审查判断物证的来源是否客观真实,物证在收集、保管、鉴定过程中是否有受损或改变,有无伪造或其他原因导致物证发生变形失真;(2)通过上述方法审查物证与案情之间有无必然的联系,能否证明本案的案情,具体能够证明案件中哪些问题,对现场遗留的与犯罪有关的具备鉴定条件的血迹、体液、毛发、指纹等生物样本、痕迹、物品,是否已作DNA鉴定、指纹鉴定等,并与被告人或者被害人的相应生物检材、生物特征、物品等比对;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C(一)物证是收集、审查判断2.物证的审查判断(3)通过上述方法审查判断物证是原物还是复制品,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是否与原物相符,是否由二人以上制作,有无制作人关于制作过程以及原物存放于何处的文字说明和签名,物证与其他证据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相互印证一致,有无矛盾;(4)物证的收集程序、方式是否符合法律、有关规定,经勘验、检查、搜查提取、扣押的物证,是否附有相关笔录、清单,笔录、清单是否经侦查人员、物品持有人、见证人签名,没有物品持有人签名的,是否注明原因,物品的名称、特征、数量、质量等是否注明清楚;(5)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的物证是否全面收集。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C(二)书证的收集、审查判断1书证的收集书证的收集方法与物证的收集方法基本相同。2.对书证的审查判断(1)通过鉴定、比对、印证等方法审查书证的制作过程。书证是否为原件,是否经过辨认、鉴定,对书证的笔迹、印章要仔细核对或者鉴定,查明书证是否伪造或变造。(2)通过上述方法审查书证的内容是否符合事实与法规,是否真实可靠,有无错误,是否违法,书证与案情有无必然联系,能够证明案件中哪些问题。(3)通过上述方法审查书证的收集过程和保管方法。(4)通过上述方法审查书证本身是公文书证还是非公文书证,是报道性书证还是处分性书证,是否经过公证。(5)审查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的书证是否全面收集等。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C(三)证人证言的收集、审查判断1.证人证言的收集(1)通过询问证人的方法收集证人证言,证人必须如实提供证言,并应当出庭作证,必要时可以要证人书写证言,未到庭证人的书面证言在法庭上必须宣读。(2)询问证人应当个别进行。对于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证人证言应当保密。(3)询问证人应当制作笔录,经签名附卷保存。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C(三)证人证言的收集、审查判断2.对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1)证言的内容是否为证人直接感知。(2)证人作证时的年龄,认知、记忆和表达能力,生理和精神状态是否影响作证。(3)证人与案件当事人、案件处理结果有无利害关系。(4)询问证人是否个别进行。(5)询问笔录的制作、修改是否符合法律、有关规定,是否注明询问的起止时间和地点,首次询问时是否告知证人有关作证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证人对询问笔录是否核对确认。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C(三)证人证言的收集、审查判断2.对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6)询问未成年证人时,是否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有关人员到场,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有关人员是否到场。(7)证人证言有无以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情形。(8)证言之间以及与其他证据之间能否相互印证,有无矛盾。证人当庭作出的证言与其庭前证言矛盾,证人能够作出合理解释,并有相关证据印证的,应当采信其庭审证言;不能作出合理解释,而其庭前证言有相关证据印证的,可以采信其庭前证言。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C(四)被害人陈述的收集、审查判断1.被害人陈述的收集对被害人陈述的收集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通过询问、辨认等方法收集被害人陈述。(2)对被害人陈述的收集基本上适用收集证人证言的规定,但应注意被害人陈述的特点。2.对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判断(1)审查被害人陈述是如何形成与收集的;(2)审查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是否相识,有无利害关系;(3)审查被害人在告发或陈述前后有无反常表现,有无错觉或失真;(4)审查被害人陈述是否合乎情理,有无矛盾,与其他证据是否一致,有无矛盾。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C(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收集、审查判断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收集(1)只有公安、司法机关的人员才有权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讯问的公安、司法人员不得少于2人。(2)对已被拘留和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第一次讯问,应当于拘捕后的24小时之内在羁押场所进行。(3)在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应当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讯问聋、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应当有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参加,并在讯问笔录上注明犯罪嫌疑人的聋、哑情况,以及翻译人员的姓名、工作单位和职业;讯问不通晓当地语言文字的人与外国人,应当配备翻译人员。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C(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收集、审查判断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收集(4)在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不许采用刑讯逼供、威胁、引诱和欺骗的方法,不得强制其自证其罪,不准指名问供。凡是采用非法方法收集的供述不能作为证据使用。(5)讯问时应当让他自然陈述,然后向他提出问题,被讯问人对提问应当如实回答。(6)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依法制作笔录。笔录经核对后,应当签名。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C(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收集、审查判断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判断(1)审查讯问的时间、地点,讯问人的身份、人数以及讯问方式等是否符合法律、有关规定。(2)审查讯问笔录的制作、修改是否符合法律、有关规定,是否注明讯问的具体起止时间和地点,首次讯问时是否告知被告人相关权利和法律规定,被告人是否核对确认。(3)审查讯问未成年被告人时,是否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有关人员到场,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有关人员是否到场。(4)审查被告人的供述有无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情形。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C(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收集、审查判断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判断(5)审查被告人的供述是否前后一致,有无反复以及出现反复的原因;被告人的所有供述和辩解是否均已随案移送。(6)审查被告人的辩解内容是否符合案情和常理,有无矛盾。(7)审查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与同案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以及其他证据能否相互印证,有无矛盾。必要时,可以调取讯问过程的录音录像、被告人进出看守所的健康检查记录、笔录,并结合录音录像、记录、笔录对上述内容进行审查。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C(六)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1)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是否具有法定资质;(2)鉴定人是否存在应当回避的情形;(3)检材的来源、取得、保管、送检是否符合法律、有关规定,与相关提取笔录、扣押物品清单等记载的内容是否相符,检材是否充足、可靠;(4)鉴定意见的形式要件是否完备,是否注明提起鉴定的事由、鉴定委托人、鉴定机构、鉴定要求、鉴定过程、鉴定方法、鉴定日期等相关内容,是否由鉴定机构加盖司法鉴定专用章并由鉴定人签名、盖章;(5)鉴定程序是否符合法律、司法解释和部门规章的有关规定;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C(六)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6)鉴定的过程和方法是否符合相关专业的规范要求;(7)鉴定意见是否明确;(8)鉴定意见与案件待证事实有无关联;(9)鉴定意见与勘验、检查笔录及相关照片等其他证据是否矛盾;(10)鉴定意见是否依法及时告知相关人员,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无异议。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C(七)勘验、检查笔录,辨认笔录,侦查实验笔录的审查判断(1)勘验、检查是否依法进行,笔录的制作是否符合法律、有关规定,勘验、检查人员和见证人是否签名或者盖章。(2)勘验、检查笔录是否记录了提起勘验、检查的事由,勘验、检查的时间、地点、在场人员、现场方位、周围环境等,现场的物品、人身、尸体等的位置、特征等情况,以及勘验、检查、搜查的过程;文字记录与实物或者绘图、照片、录像是否相符;现场、物品、痕迹等是否伪造、有无破坏;人身特征、伤害情况、生理状态有无伪装或者变化等。(3)补充进行勘验、检查的,是否说明了再次勘验、检查的原因,前后勘验、检查的情况是否矛盾。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C(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收集公安、司法机关收集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方法与收集物证、书证的方法基本相同,主要是通过勘验、搜查、扣押和向知情人调查等方法来发现和收集。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C(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对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对视听资料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1)是否附有提取过程的说明,来源是否合法。(2)是否为原件,有无复制及复制份数;是复制件的,是否附有无法调取原件的原因、复制件制作过程和原件存放地点的说明,制作人、原视听资料持有人是否签名或者盖章。(3)制作过程中是否存在威胁、引诱当事人等违反法律、有关规定的情形。(4)是否写明制作人、持有人的身份,制作的时间、地点、条件和方法。(5)内容和制作过程是否真实,有无剪辑、增加、删改等情形。(6)内容与案件事实有无关联。对视听资料有疑问的,应当进行鉴定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C(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对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对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电子数据,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1)是否随原始存储介质移送;在原始存储介质无法封存、不便移动或者依法应当由有关部门保管、处理、返还时,提取、复制电子数据是否由2人以上进行,是否足以保证电子数据的完整性,有无提取、复制过程及原始存储介质存放地点的文字说明和签名。(2)收集程序、方式是否符合法律及有关技术规范;经勘验、检查、搜查等侦查活动收集的电子数据,是否附有笔录、清单,并经侦查人员、电子数据持有人、见证人签名;没有持有人签名的,是否注明原因;远程调取境外或者异地的电子数据的,是否注明相关情况;对电子数据的规格、类别、文件格式等注明是否清楚。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C(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对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对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电子数据,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3)电子数据的内容是否真实,有无删除、修改、增加等情形。(4)电子数据与案件事实有无关联。(5)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的电子数据是否全面收集。对电子数据有疑问的,应当进行鉴定或者检验。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D运用证据认定案情1.坚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原则2.严禁刑讯逼供3.一切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4.案件事实清楚,并有相应的证据予以证明5.必须忠实于案件事实真相E(一)间接证据的特点1.间接证据的依赖性间接证据具有互相依赖的特性,任何一个间接证据本身并没有单独的证明作用,它必须依赖于其他证据,并且和其他证据结合起来才能具有证明作用。2.间接证据的关联性任何一个间接证据的证明意义,都是由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客观联系,以及与其他证据在证明过程中互相结合决定的,这就叫间接证据的关联性。完全运用间接证据认定犯罪的原则E(二)运用间接证据的基本规则(1)证据已经查证属实;(2)证据之间相互印证,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疑问;(3)全案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链;(4)根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足以排除合理怀疑,结论具有唯一性;(5)运用证据进行的推理符合逻辑和经验。完全运用间接证据认定犯罪的原则PARTTHREE03PARTTHREE非法证据的认定与排除Loremipsumdolorsitamet,consectetueradipiscingelit.Maecenasporttitorconguemassa.Fusceposuere,magnasedpulvinarultricies,puruslectusmalesuadalibero,sitametcommodomagnaerosquisurna.01非法证据的概念非法证据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就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据,与合法证据相对应。非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是指运用非法手段或者违反法定程序所收集或取得的证据,并不包括证据内容非法的证据。非法证据的认定02非法证据的种类(1)根据非法证据侵害合法权益的严重程度,可以将非法证据分为严重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非法证据、一般性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非法证据和没有侵害法益的非法证据。(2)根据非法证据的证据形式,可以将非法证据分为非法实物证据和非法言词证据。(3)根据非法证据是否是直接获取的,可以将非法证据分为原始的非法证据和衍生的非法证据。非法证据的认定01概念所谓证据的排除是指由公安、司法机关将那些不具有可采性或证据能力的证据排除于法庭之外,不作为法庭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包括对传闻证据的排除、对非法证据的排除等。而其中非法证据排除主要是将那些在取证手段与证据搜集程序上违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互联网医疗平台2025年在线问诊平台行业国际化战略报告
- 工业互联网网络运维 课件 任务2.1-2 工业电气识图
- 肝脏分段解剖
- 热辣滚烫题目及答案
- 书香宝贝题目及答案
- 养殖水域管理办法
- 兼职外教管理办法
- 内部报刊管理办法
- 军人日常管理办法
- 军队审价管理办法
- 小升初数学真题卷之阜阳成效中学入校分班试卷 B卷
-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 敖汉小米
- HSE作业计划书范文
- 质量控制计划培训
- 纳米材料的发展历程以及各国纳米技术的发展现状
- 2025年浙江宁波市奉化区农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专利授权合同范本
- (完整版)新人教版五年级英语上册单词表
- 学校食堂餐厅管理者食堂安全考试题附答案
- 乙肝的临床案例分析
- 集团化办学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