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海股份研究报告:加速“小而美”_第1页
长海股份研究报告:加速“小而美”_第2页
长海股份研究报告:加速“小而美”_第3页
长海股份研究报告:加速“小而美”_第4页
长海股份研究报告:加速“小而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海股份研究报告:加速,“小而美”1长海股份:全产业链布局,差异化竞争江苏长海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5月,总部位于江苏常州,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化玻纤复合材料制造商。2011年于创业板上市,2012年出资收购天马瑞盛100%股份,进入化工制品行业,同年开始了对天马集团为期4年的收购进程。2015年2月,公司控股常州天马集团有限公司(原建材二五三厂),积极扩展产业链。产品方面,公司形成“玻纤纱—玻纤制品—树脂—复合材料”的完整产业链布局,主要产品有玻纤纱、短切毡、湿法薄毡、复合隔板、涂层毡、树脂、玻璃钢等;生产方面,公司持续推进产能扩张,新建年产10万吨无碱玻纤粗纱池窑生产线2021年已投产,2022年贡献新增产能,目前名义产能达30万吨。此外,60万吨高性能玻纤制造基地处于项目审批阶段;销售方面,公司对内销售采取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的销售模式,对外销售采用“经销商+展会”

的模式。公司海外区域销售范围广泛,涉及欧洲、美国、东南亚、中东等地。公司股权相对集中,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杨国文、杨鹏威父子,属于一致行动人,其中,杨国文先生任公司董事长,持股10.57%,杨鹏威先生任公司总经理,持股41.71%。公司旗下3家全资子公司:常州市新长海玻纤有限公司、常州天马瑞盛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常州长海气体有限公司。2021年公司营收、归母净利快速增长。2016-2021年营收从17.68亿增至25.06亿元,CAGR为7.23%,其中,2021年营收25.06亿,同比+22.71%;2016-2021年归母净利从2.58亿增至5.72亿元,CAGR为17.26%,其中,2021年归母净利5.72亿,同比大幅+111.46%。受益玻纤行业高景气,公司毛利率与净利率快速上升。2021年公司毛利率33.72%,同比+6.38pct(已剔除运费、包装及服务费影响),净利率22.83%,同比+9.56pct。营收主要由玻璃纤维及制品和树脂构成,玻纤及制品收入占比逐年提高。2016-2021年玻纤及其制品收入从11.77亿元增至17.24亿元,CAGR为7.67%,2021年收入占比在69%;

2017-2021年树脂收入从4.94亿元增至6.82亿元,CAGR为6.66%,2021年收入占比27%;

玻璃钢制品和气体收入占比较低。2021年玻纤及制品毛利率40.85%,同比+9.72pct(未剔除包装及服务费影响),树脂与玻璃制品毛利率较为稳定,2021毛利率分别为17.12%和23.44%。2玻纤行业:供需紧平衡,迭代再升级2.1需求:出口持续向好,国内关注风电+新能源车玻纤不断拓宽下游应用领域,主因性能优异且具备经济性:

密度满足轻量化需求。玻纤密度低于一般金属,材料密度越小,单位体积质量越轻。拉伸模量、拉伸强度满足刚度与强度性能需求。复合材料由于其可设计性,刚度和强度高于钢材、铝合金等其他材料,更适用于高压强环境。具备经济性。过去10年缠绕直接纱2400tex价格在4000-6500元/吨,位于钢材与铝合金之间,大规模应用不会大幅提升成本。2.1.1建筑建材:玻纤最大、最基础的应用领域建筑建材为玻纤下游最大应用,占比约34%。玻璃钢以树脂为基体、玻璃纤维为增强材料,广泛应用于门窗、模板、钢筋、加固混凝土梁等各类建筑结构中。国内受益稳增长政策,基建投资回暖。玻纤大量用于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属于中低端应用但需求量大。应对今年稳增长压力,基建投资在当前时点发挥“抓手”作用更为合适。基建既不缺项目、也不缺资金,稳增长目标坚定,预期防疫结束后,3-4月积压需求加快释放,基建链继续对冲下行压力。2022Q1我国基建投资完成额同比+10.48%。2.1.2出口:海外景气延续出口维持高景气。根据卓创资讯:2021年我国玻纤及制品出口总量达171.3万吨,同比+25.2%,出口金额31.17亿美元,同比+42.1%;2022年1-4月我国玻纤及制品出口总量72.11万吨,同比+45.6%,出口金额12.73亿美元,同比+45.2%。需求端:(1)欧洲需求高景气领域为新能源,汽车工业热塑短切+风电纱;(2)北美需求高景气领域为汽车工业热塑短切+房地产。供给端:俄乌冲突加剧欧洲能源危机,天然气价格高企,当地玻纤产线生产成本高,依赖于中国玻纤供给。2.1.3风电叶片增强材料:门槛高企,关注公司技术突破风电叶片结构包括主梁系统、上下蒙皮、叶根增强层等,原材料包括树脂基体、增强材料以及粘接剂、芯材等,其中,增强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和碳纤维两种。玻纤(风电纱)以单/多轴向经编织物形式应用于风电叶片中,主要起质轻、强度性能高等作用,约占风电叶片材料成本的28%。风电纱需求受风电装机量影响。2020年是我国陆上风电项目享受补贴的最后一年,“抢装潮”下全年风电并网新增容量71.48GW;2021年为我国海风国补最后一年,全年海风并网新增容量16.9GW,同比+340%,全年风电并网新增容量47.57GW;根据《风能北京宣言》规划,“十四五”期间保证我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50GW以上,2025年后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于60GW。2022Q1我国风电并网新增容量7.9GW,同比+50.2%。仅考虑增量风电叶片玻纤需求,我们预计1GW风电叶片约需1万吨玻纤用量,2020-2021年对应风电纱需求量分别为71.48、47.57万吨。“抢装潮”后预计风电装机量波动相对平滑。关注公司高模量玻纤技术突破。2022年4月20日公司公告,全资子公司天马集团拟将原有3万吨玻纤产线技改为年产8万吨高强高模量纱及深加工制品产线,专用于风电及新能源汽车等高端领域,建设期12个月。当前中国巨石、泰山玻纤和重庆国际在国内风电纱领域市占率达90%。2.1.4交通运输:汽车轻量化玻纤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主要体现在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制造和其他交通工具制造三大领域。玻纤复材为汽车轻量化重要材料。玻纤增强复合材料因强度高、轻量化、模块化、低成本等优点,在汽车的前端模块、发动机罩、装饰部件、新能源汽车电池保护盒、复合材料板簧中被广泛运用,可有效降低整车质量,“双碳”背景下对燃油车降低油耗+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提升具有显著作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需求迫切。新能源汽车在搭载电量不变的前提下,若要提高续航里程,必须通过提高效率来实现。而电动车电池重量占比较大,在电池技术未发生变革的情况下,降低车身、内饰、底盘等重量是实现轻量化的重要途径。单车用量提升空间大:1)改性塑料使用率低于欧美国家。2020年我国乘用车(非新能源)单车改性塑料使用量为160千克(其中复合材料占11.5%,玻纤为主),使用质量占比为13%,而欧美国家单车改性塑料使用质量占比达19%(250-310kg),德系车单车达25%(340-410kg);2)新能源车渗透率迅速提升。2021年新能源车销量达352万辆,同比+157%,渗透率为16.4%,较2020年提升9.6个百分点。2022Q1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29.3万辆和125.7万辆,同比均+140%,渗透率达19.3%。新能源汽车单车玻纤用量(约175kg)高于燃油车,渗透率迅速提升带动车用玻纤增强复合材料放量。2.1.5玻纤综合需求测算2.2供给:集中度高,新增趋缓2.2.1格局稳定,集中度高国内视角,2020年全国新增玻纤产量14万吨,同比+2.7%;2021年年内完成点火/冷修后投产的池窑数量较多,全国新增玻纤产量81万吨,总产量约624万吨,同比增长+15.3%,近2年CAGR为8.8%。全球视角,2019年全球玻璃纤维产量800万吨,同比+3.9%。我国玻纤产量占全球比重稳中有升,2019年达65.9%。行业集中度高。产量口径,2020-2021年我国玻纤行业CR3(巨石、泰玻、重庆国际)均为72%,而产能口径2019年全球玻纤行业CR4(巨石、OCV、泰玻、重庆国际)达54.6%。2.2.2新增趋缓,产能投放多在2022H2我们测算2020年新增产能约36万吨,且实际产能冲击不多。上半年疫情压制需求,下半年供需矛盾凸显。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电子PCB等需求高景气,叠加2021H2以来出口旺盛,供不应求导致粗纱、电子纱价格不断上调。2021年投放产能较大,我们测算当年新增产能82万吨,且下半年投放更多,有效产能增量约44.3万吨(其中2021年实际投放产能冲击25.6万吨,2020年老产线爬坡产能冲击18.7万吨),产能冲击约7.9%(产能冲击=当年新增有效产能/前一年在产产能)。虽然2021年新增产能爬坡结束后,对2022年实际冲击较大,但我们预计2022年新产能投放在边际放缓,且增量主要来自龙头企业。我们测算2022年当年新增产能45.5万吨,其中巨石预计占增量产能的80%,并于2022H2甚至近年底投放,有效供给增速趋缓。预计2022年有效产能增量约64.7万吨(其中2022年实际投放产能冲击16.2万吨,2021年老产线爬坡产能冲击48.5万吨),产能冲击约10.1%。2.3供需继续紧平衡根据前文测算,2021年实际投放产能较多,对2022年产能冲击较大,预计今年实际产能投放边际放缓;而2022年我国玻纤表观消费量测算同比+6%,其中外贸出口、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领域增速确定性高。我们测算2021-2022年玻纤行业产能富裕率为2.65%、3.86%,市场供需仍然紧平衡。我们提示,更应关注2022年内实际投放产能冲击而非2021年老产线爬坡产能冲击:老产线在22Q1已完全(如巨石桐乡智能3线、巨石桐乡智能4线)或大部分(如长海10万吨新线、山玻3线6改10)贡献增量产能,在国内部分区域运输、下游客户需求受疫情干扰的情况下,粗纱价格仍然坚挺,巨石、长海等公司Q1业绩超预期开门红,证明在出口持续高景气情况下,该部分增量供给已基本消化,更应关注后续产能边际变化以及“双碳”背景下行业新建产能审批严格程度。3

“小而美”高速成长,增量产能弹性大3.1新产能贡献发力,增厚全年业绩募投10万吨产能已投产,新产能贡献发力,同时关注新建60万吨项目审批进展。(1)2020年12月公司发行可转债,规划新建一条10万吨/年无碱玻纤粗纱池窑拉丝技术生产线及配套制品深加工车间。2020年公司玻纤及制品年产能20万吨,产能利用率达95.03%,基本满负荷生产,募投项目达产后公司产能增加至30万吨,增量达50%。募投10万吨2021年9月投产,产能释放节奏略后,预计22Q1已贡献大部分产能。募投项目同步增加玻纤制品产能。本次募投10万吨项目包含玻纤制品短切毡6.88万吨/年,其中本次募投项目供纱3万吨,其余用纱由公司其他生产线提供。2020年公司短切毡产能约8万吨,新增产能部分基于老产线改造,产线效率提升,预计全面投产后短切毡产能有望超10万吨。10万吨产能释放后优化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1)募投项目中附加值高、单价高的短切纱占比高;2)新线技术、成本控制更优,单线成本低于老线;3)产品结构调整、减少产线生产切换,老线生产成本同样下降。(2)2022年4月20日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天马集团拟将原有3万吨玻纤产线技改为年产8万吨高强高模量纱及深加工制品产线,专用于风电及新能源汽车等高端领域,建设期12个月,投产后优化产品结构。(3)2021年5月14日公司发布公告,拟投资63.47亿于江苏常州投资建设60万吨高性能玻纤智能制造基地,共4条15万吨/年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分两期实施,一期2条预计于2024年投产,二期2条预计于2026年投产。若60万吨高性能玻纤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建成,公司远期年产能将达95万吨。项目实施尚须政府立项核准及报备、土地公开出让、环评和施工许可等前置审批工作,目前项目尚在审批中。2022Q1公司实现营收7.54亿元,同比+36.05%,归母净利2.28亿元,同比+115%,扣非净利1.82亿元,同比+79.9%。非经常性损益0.46亿预计主要为铑粉利润。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分别为38.81%、30.23%,同比+5.77、+11.11pct。玻纤及制品同比量价齐升,10万吨新产能贡献主要增量:

①粗纱价格环比稳定、同比提升,Q1全国缠绕直接纱2400tex均价6138元/吨,同比+333元/吨,环比-40元/吨,基本稳定。成本端天然气成本涨幅大,叶腊石涨幅不及天然气。②Q1粗纱+制品销量同比增长。21Q1公司产能预计5万吨,22Q1增量来自可转债募投项目10万吨产线贡献,假设10万吨产能于Q1贡献7-8成,则公司销量或提升30-40%。③我们预计公司价格上涨主因:1)粗纱及制品海外销售提升,2)制品新签订单执行涨后价格。3.2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平滑玻纤价格波动周期公司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公司拥有以玻纤纱、玻纤制品及玻纤复材为主的纵向产业链,子公司天马集团拥有以玻纤纱、玻纤制品、化工类产品及玻璃钢制品为主的横向产业链,内生+外延扩张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公司玻纤制品业务包括短切毡、湿法薄毡、复合隔板、涂层毡等。短切毡:汽车轻量化重要材料,公司优势明显。短切毡可增加汽车顶棚的强度、刚性、隔热性、隔音性等性能,同时起轻量化效果,汽车轻量化推动以短切毡为原料的汽车顶棚快速增长。公司全产业链一体化,上游短切纱自供,下游天马集团玻纤增强材料可使用公司生产的短切毡,公司在规模、技术、客户方面具备领先优势,2021年国内车顶毡市占率超50%。关注近期汽车政策密集出台,汽车链复工复产持续推进。湿法薄毡:2021年我国湿法毡市场规模仅占玻纤行业总规模的3%,而北美市场湿法毡市场规模占玻纤行业总规模的30%(2021年),北美房地产、基建领域湿法薄毡应用较多。海外地产需求旺盛,2020年7月美国单月新建住房销售达2007年以来最高值,2021-2022Q1地产景气度延续。公司湿法薄毡国内市占率同样处于领先地位。2012年公司出资收购天马瑞盛100%股份,同年开始对天马集团为期4年的收购进程。2015年2月,公司控股常州天马集团有限公司(原建材二五三厂)。天马集团主营业务为玻纤及制品、化工制品、玻璃钢制品:

玻纤及制品业务主体为3万吨池窑,“3改8”后预计设计产能提升、生产成本下降、产品结构优化。化工制品业务主要为不饱和聚酯树脂,天马集团树脂产品是玻纤复材的重要原材料,是玻纤全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营收及盈利方面,2021年公司提价以应对原材料上涨压力。2021年公司化工制品销售8.01万吨(同比-0.98万吨),实现营收6.82亿元,据此推算吨价格8518元(同比+1726元),吨成本7060元(同比+1827元),其中,吨材料成本6428元(同比+1861元)。吨毛利1458元(同比-101元)。产能方面,2020年树脂业务产能15.06万吨,同时天马集团年产10万吨不饱和聚酯树脂技改扩建项目已建成,目前正在进行调试测试,通过相关验收、试运行后将正式投入生产运营。玻璃钢业务指用玻纤增强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与酚醛树脂基体,以玻纤或其制品作增强材料的增强塑料,天马集团玻纤增强材料产品使用公司生产的短切毡、薄毡等玻纤制品。产业链一体化优势使公司玻纤及制品业务毛利率波动较为稳定。复盘近10年公司及同行毛利率变化趋势,行业景气度高、粗纱价格高位时,如2015年(风电“抢装潮”拉动)、2018年

(成本推涨,出口+热塑景气)、2021年(疫情导致供需错配,下游“三驾马车”及出口轮番接棒),公司毛利率达35-40%;粗纱价格低位时,如2013、2017、2020年,公司毛利率略高于30%,毛利率波动区间小于同行。公司粗纱自用比例高于外售,全产业链平滑粗纱价格波动周期。3.3吨价格、负债率显著优于可比公司吨收入显著高于同行:制品占比较高拉升公司销售均价,2021年公司吨收入8440元,较泰玻、巨石、山玻分别高555、855、2419元。吨成本存在优化空间:2016年公司定增募投项目新增7万吨玻纤产能,产能投放后2017-2020年公司吨成本下降明显。2021年公司吨成本4992元,同比+319元,主因原材料、能源成本上涨。当前公司产能规模相对较小,2021Q4以来公司增量产能弹性大,产能投放后进一步提升竞争力、降低成本。3.4关注近期行业边际变化3.4.1关税、汇率均有改善迹象出口美国25%关税存在减免可能性:2018、2019年美国分2次对约2000亿美金的中国商品合计加征关税25%,其中包含玻纤。2022年5月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4年前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两项行动将分别于今年7月6日和8月23日结束,该办公室即日起启动对相关行动的复审程序。5月10日,拜登称为应对通货膨胀,有可能取消特朗普时期对中国产品加征的部分关税。汇率:2022年4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贬值明显,海外订单收益。2021年公司出口收入占比达22.46%,同比+2.59pct,海外玻纤及制品业务量价齐升。近期关税、汇率均有改善迹象,此外,公司主要出口市场为欧洲,欧洲玻纤供给端受天然气价格上涨影响较大,依赖于中国玻纤及制品进口,我们预计2022年公司出口收入占比将持续提升。公司出口欧洲的贸易摩擦税率低于同行。1)2020年6月15日,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及埃及的玻纤织物作出反补贴肯定性终裁,公司反补贴税率为24.8%,反倾销税率为37.6%,税率较粗纱为主的同行公司,有一定优势;2)公司出口欧洲以玻纤制品为主,玻纤制品反补贴税率低于玻纤织物。3.4.25月以来粗纱价格小幅回落复盘2020Q3至今玻纤供需关系,疫情导致供需错配,静待需求跟随经济复苏:

价格变化:2020年8月玻纤开始提价,以全国缠绕直接纱2400tex均价为例,第一次阶段性峰值6157元/吨出现在2021年5月,同比涨幅为54.3%,较2020Q2低点上涨54.3%;

第二次阶段性峰值6233元/吨出现在2021年10月,同比涨幅为23.4%,较2020Q2低点上涨56.2%。股价表现:2020.4.1(长海股价阶段性低点)-2021.9.8(长海股价阶段性高点)股价涨幅为149%,阶段性高点对应PE-TTM为23X。供需关系:1)2020H2国内需求回升,供需矛盾开始凸显。我们测算2020年新增产能约36万吨,且实际产能冲击不多,而需求端2020年为陆上风电享受补贴最后一年,“抢装潮”下全年尤其是Q4风电纱需求旺;2)2021年新能源汽车、电子PCB等全年高景气,叠加2021H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