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1页
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2页
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3页
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4页
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数量上呈超常规发展之势,规模迅猛扩张,因而带来了一系列与培养质量有关的问题。控制规模,保证质量,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基本取向。关键字:研究生教育;数量;质量Abstract:Inthepastdecade,thenumberofgraduateeducationwasextraordinarydevelopmentpotential,andthescalewasrapidexpansion,thusaseriesofissuesrelatedtrainingqualityweretakenplace.Tocontrolthescaleandassurethequalityshouldbecomethenextperiodoftimethepolicyofgraduateeducationbasicorientation.Keywords:graduateeducation;quantity;quality随着世界经济的加速融合,全球竞争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上。研究生教育关系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学术思想的繁荣,也关系着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综合能力 [1]。中国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提供高层次、高品质的人员。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中国也开始恢复研究生的招聘,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9年,中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达到 140万。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并没有相应的增加 [2]。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问题在于中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并且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机制相对落后。如果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一)层次与规模(二)学制我国研究生教育分为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从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到 2004年间,研究生招生人数大幅、快速增加,年增长率平均达到28.71%。2004年, 全国招收研究生 32.63万人,比1999年的9.18万人增加了 23.45万人,增长了2.6倍。从2005年开始,研究生招生的增长速度放缓,到 2009年这五年间,研究生招生的年增长率平均为 9.44%。其中,博士生年增长率平均为 3.05%,硕士生年增长率平均为10.53%,硕士生的增长速度仍高于博士生。 2009年,研究生招生数为 51.10万人。其中,博士生6.19万人,硕士生 44.90万人。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在校研究生人数也快速增加。 2009年,全国在校研究生已达 140.49万人,其中博士生 24.63万人,硕士生 115.86万人。相对硕士在校生数而言,博士在校生规模较小,在校研究生规模曲线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在校硕士生的增长趋势。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三至四年”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修业年限应当适当延长。但实际上,各高校硕士和博士教育学习年限基本都实行硕士、博士各三年的分段式学制。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2000]号)指出“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 2-3年,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 3-4年,具体由培养单位自行确定。允许研究生分段完成学业,并规定学生累计在学的最长年限”。200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决定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规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 2年。实践中,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规定为2年、2.5年或3年,也有不少高校实行 2-3年的弹性学制。(三)学科结构至2002年6月,全国研究生教育公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12门大学科门类, 下设80个一级学科和 382种二级学科;这些学科分布在全国 312个博士授予单位, 726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以及68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 154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693个硕士点之中。 此外,还有MBA、MPA、MED等十多种“专业硕(博)士”学上面。而作为研一的学生,除了加强专业知识以外,着手本研究方向的学习,尽早位,为相应的职业领域培养着临床型、 实践型的研究生[1]。二、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在生源质量、培养条件、配套机制、综合评价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一)优秀生源少,入学门槛偏低研究生在录取时,有国家线和单科线的限制,并且大部分学校只是凭借初试和复试的排名来录取学生。但是却很少考虑到学生本科或者研究生期间的平时成绩、参赛经历以及工作经验等因素。更由可能因为单科线的限制,使许多优秀的学生被拒之门外。因此,录取的学生可能只是会考试的学生,而研究生需要的是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学生。对于一本院校的学生而言,或许选择直接进入好的企业工作,或许出国留学。近年来,各高校研究生的录取人数不断增加,为了录取更多的学生,不得不降低专业的入学门槛。(二)课程教学“本科化”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课程教育“本科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过多。现在我国很多高校中,研究生在研一时还要修十几门课程,就和本科时候一样,研一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在研一期间不能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课外自学和进行科研入门是最主要的任务。二是教学方式“本科化”。许多课程的授课方式还是像本科一样,采取“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并且研究生之所以对英语和政治等公共课持有偏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纯讲授式的、不注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本科化” 教学方式感到不满。三是课程体系结构与本科雷同。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与本科基本一样,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选修课程构成,这一课程体系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按建立学科基本框架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致力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结构,而较少顾及到如何根据研究生的兴趣或其研究领域的需要去形成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知识整体。这一课程结构形式有利于学生获得本学科较为广泛的知识,但难以引导学生的研究走向深入 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 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围绕几十年来传统的考试机制。大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 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围绕几十年来传统的考试机制。大(三)高校研究生基础教育资源不足高校的基础教育资源包括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条件建设、生源结构等,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制定高校发展战略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有学者把教育资源分为三类:一是教师与学生为主要内容的人力资源;二是以教育设备、教学空间、设施为内容的物力资源;三是以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为内容的财力资源 多数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只注重基础知识和。部分高校物力资源不多数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只注重基础知识和足,没有很好的硬件设施,例如:实验设备。作为研究生,尤其是工科的研究生,很多研究工作都要建立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实验设备不足,可能会导致科研工作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甚至使科研工作寸步难行,停滞不前。(四)质量机制并未健全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 ,有精英教育的性质 ,理应比其他任何层次的教育更加注重质量。但从总体上看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机制尚未健全 ,从招生、培养到毕业各环节,从生源、导师到管理人员各方面 ,既缺少严格的质量制度 ,更缺乏严谨较真的风气。许多主事者所关心的只是怎样多增加学位点怎样招收更多的学生 ,至于这些学位点有没有能力培养研究生、这些研究生毕业时是否真正达到应有的水平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当前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保持着极高的毕业率和学位获得率 (远远高于本科生 ),恰恰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机制不健全、缺少起码的质量控制的证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位贬值”现象的出现[1]。(五)研究生缺乏创新能力 [2]目前,有很多因素限制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主要因素为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模式是单一的。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他们是相对被动的学习。研究生教育主要是理论教学。学生较少主动提出问题,他们只是吞咽式的听老师讲课。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习的科目缺乏跨学科的内容,导致学习的内容非常狭窄,这是非常缺乏研究能力的培养和做法的培训类型。2、教师与学生比例过高。 随着研究生招生比例的快速增长,研究生的数量已经从2001年的39万增长到 2009年的140万,而研究生导师的数量已经从 2001年的10万增加到2009年的24万。可以看出 2009年与2001年相比,研究生的数量增加了 3.6倍,而导师的数量仅仅增加了 2.4倍。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导师数量远小于学生数量,使导师招收的学生过多,无法及时引导和教育自表1研究生与导师的人数与增长比例年份研究生数量研究生增长比例导师数量导师增长比例研究生与导师的比例2003932510103.8898169788200500980.273911540.14204.33892028629117200651260.299912860.11425.06213072523783200819890.258915070.17215.43704638983948200978610.193516270.07926.01325078431223200110460.128718880.16035.849865398352632200119500.081820600.09105.8002747334842200128300.073622390.08695.729384636442716200140490.095023980.07105.857494205575815数据来源:中国教育部统计数据己的学生。 其结果是, 一些学生将被困在“放羊式”的管理中,学习的针对性不强。近年来研究生与导师的人数与增长比例如表 1所示。知识和原理应用的能力,只要他们的分数很高。因此,学生思想观念保守缓慢,抑制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这个角度看,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似乎更加困难。4、研究生缺乏动力。动机是一种本能,它是用来刺激和维持个体活动和内部心理倾向的内在动力。步入研究生阶段,很多学生荒废学业。一方面,他们中的许多不能确定自己学习和努力的目标。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只是想获得文凭,以后找到更好的工作。三、解决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对策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我们应该观察其特点,并不遗余力地在办学理念、运行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同时,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质量3*理论的学习。他们并不关注是否具有将理论。理论的学习。他们并不关注是否具有将理论(一)控制数量。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认为,“我们国家的研究生规模已经能够适应国家的需要”“所以,今后我国研究生的增长应该以略低于 GDP的增长速度为宜。 而从各界的舆论来看,控制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呼声尤其强烈。(二)调整结构和专业目录。在学位类型结构方面,“我国的学术型学位比专业学位要多,而国外是专业学位比学术型学位多” 。因此,可以预计,在专业学位教育方面, 还会有较大的扩展空间。另外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将需要进一步调整,以拓宽口径 ,减少重复。(三)改革学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修业年限,大多数培养单位均定为三年 ,最近对此有较多争议,有专家认为 ,对于某些专业,硕士修业三年稍长,而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数量呈现增长的趋势,修业三年又稍短。现有为数不少的院校,包括一些名校,根据专业培养的需要,硕士修业年限已改为两年半,甚至两年的弹性学制;北京大学等校已动议将博士修业年限改为四年。(四)多管齐下,确保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要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除了抓好招生、培养等环节外。另外两点非常重要:第一,严格中期考核,加大淘汰力度,给学生危机感和压力。现在部分高校实行的末位淘汰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第二,严把“出口”关,“不让次品或不合格品出工厂” 。现在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多数达不到论文答辩的目的。为此,要改革现有的论文答辩模式。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事先不要公开,费,后者交纳部分学费。随着研究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无论是国家还是学校都无力承担如此庞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经费。因此,计划内、外并成一轨,所有研究生全部实行收费上学,将是大势所趋,而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决定从 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 [1]。除此以外,还建议不断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把人才培养的权力充分交给指导教师。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以高质量的国际性学术产出来推动和促进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质量。逐步建立起包括导师是否有足够的课题、能否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对外学习交流的机会等在内的一套科学的、规范的、有效的奖惩和评价体系。鼓励导师从科研经费中给参与科研的研究生提供适量科研补贴。防止导师把研究生单纯当成劳动力,努力为研究生提供较好的科研工作条件。在学科专业层面上,要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广泛开展学术交流,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的学术报告,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 (五)收费并轨。我国在学的研究生分“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前者不交学(五)收费并轨。我国在学的研究生分“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前者不交学参考文献周川.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J].高校教育管理 ,2007,1(2):44-45.WangPeizhi,LiuJun.Resear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