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_第1页
劝学教学设计_第2页
劝学教学设计_第3页
劝学教学设计_第4页
劝学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劝学教学设计劝学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与目标: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重点、难点:

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诵读要屡次进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根底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根本内容,到达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最后,教师要给学生示范背诵,必要时还可以逐句地领读。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作者简介;诵读第1,2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段;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前半课时〕:连贯背诵全文。〔注:后半课时用于预习《师说》。〕

预习安排

1.将以下各字的拼音写在课文中该字下面:

輮〔rou〕虽又〔you〕槁〔gǎo〕暴〔pu〕砺〔li〕参〔cān〕省〔某ǐng〕乎己知〔zhi〕明跂〔qi〕生〔某ing〕非异也跬〔kuǐ〕骥〔ji〕驽〔nu〕锲〔qie〕镂〔lou〕螯〔ao〕

2.朗读全文至少二遍。

3.从课文中找出几句话作为你学习上的格言,抄在笔记本上,加以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友情提醒字词读音

輮〔rou〕虽又〔you〕槁〔gǎo〕暴〔pu〕砺〔li〕参〔cān〕省〔某ǐng〕乎己知〔zhi〕明跂〔qi〕生〔某ing〕非异也跬〔kuǐ〕骥〔ji〕驽〔nu〕锲〔qie〕镂〔lou〕螯〔ao〕

2、指名读

3、齐读

二、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的讳而改称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在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后去楚国,春申君用他为兰陵〔今山东枣庄市东南〕令,晚年定居该地,从事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现存32篇。

荀子在哲学上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开展,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著名论断,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强调天是物质的天,是没有意志的,人能认识天,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他反对儒家的先验论,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的接触。

在教育问题上,他和孟轲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三、诵读第1段,并理解积累

1、诵读

先给以下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2、让学生解释以下词语:

已——于〔1〕——于〔2〕——于〔3〕——以为——有——暴——

停止从比比以之为又曝

日——四个“而〞

每日,名词做状语而1,2却;而3并且;而4而且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解决疑难

3、学生练习翻译

4、试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5、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那么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说明什么道理?〔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使之聪明贤惠——学习的意义〕

6、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7、学生齐背一遍

四、诵读第2段,并理解积累

1.指名读

先划分以下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齐读

3、学生解释词语:

而1——而2——而3——而4——而5——而6——而7——而8

而1,2同,“地〞修饰关系;而3,5同,“然后〞顺承关系;而4,6,7,8同“却〞转折关系

“彰〞──就是“明〞的意思。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到达〞是正确的。

“能水〞──能,擅长;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

4、解决疑难

5、学生练习翻译

6、学生先齐读,后试背诵

7、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那么“见者远〞;③“顺风而呼〞那么“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那么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学习了才能善假于物——学习的作用。

8、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9、作业:看读本中的文言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1、2段

二、指名翻译1、2段

三、诵读第3段,并理解积累

1.、指名读

先划分以下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齐读

3、学生解释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兼词,即一字兼两词

“无以〞——可与“河曲智叟无以应〞作比拟。这里是“没有方法〞的意思。

注意:而致千里——无以至千里,加线字有什么区别?〔到达;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有何特点?〔定语后置〕

“上〞“下〞——名词做状语

“跃〞“驾〞——动词活用为名词〔跳一次的路程,走一天的路程〕

4、解决疑难

5、学生翻译

6、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7、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学习的态度

四、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不停止的学习,才能具有人生的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不停止的学习,才能变得聪明智慧〔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不停止的学习,需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那么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根本原那么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根本原那么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高……而绝江河〞。

2.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那么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全面的认识。〕

五、作业。

1.连贯地诵读这篇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方式:全班齐背一遍;听教师背诵一遍,指出背错的地方〔成心弄错,至多三处〕;学生互查。

二、检查完成练习情况。〔过程略,只附答案〕

第一题〔详见上文〕

第二题:1.包括“于〞的三种用法: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②表示比拟,如“青于蓝〞的“于〞;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2.包括“者〞的两种用法: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3.包括“而〞的四种作用: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②表修饰〔“终日而思〞〕;③表转折〔“而致千里〞〕;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第三题:1.依次是(5)(4)(1)(3)(2)。2.依次是(3)(4)(2)(1)。3.依次是(1)(4)(3)(6)(7)。4.依次是(2)(4)(5)(3)(1)。5.依次是〔1qing〕〔2qing〕〔5qiǎng〕〔4qing〕〔6qiǎng〕第四题〔略〕

劝学教学设计2

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1.第一课时落实学习目标1-2,第二课时落实学习目标3-4;

2.第一课时落实根底演练1-3,第二课时落实根底演练4-5;

3.第一课时落实合作探究1-4,第二课时落实合作探究5-10;

4.第一课时落实稳固训练1-8,第二课时落实稳固训练9-13;

1.关于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开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个局部,前局部着重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后局部着重说明学习的方法。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勉励人们学习须持之以恒,以求增长知识,开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2.关于劝学的名言名句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芒。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金缕衣》〕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劝学诗》〕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3.关于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比喻论证不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论证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靛青()蓼蓝()木直中绳()参省()

须臾()以为轮()跬步()生非异也()

槁暴()骐骥()驽马()跂而望矣()

二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劝学()(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吾尝跂而望矣()(4)假舆马者()

(5)而绝江河()(6)风雨兴焉()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9)驽马十驾()(10)用心躁也()

(11)学不可以已()(12)金就砺那么利()

(13)而闻者彰()(1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5)用心一也()(1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7〕木直中绳,以为轮〔〕〔18〕声非加疾也〔〕

〔19〕非能水也〔〕〔20〕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名句默写填空。

(1)(20某某江苏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20某某福建高考)故木受绳那么直,______________。

(3)(20某某天津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20某某全国高考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

4.找出文中的20个比喻句。

5.结合已学知识,说明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字主要有以下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

〔2〕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B.①⑤⑥C.③⑦⑧D.④⑤⑧

〔3〕以下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善假于物也③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

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B.①②③C.③⑤⑥D.②④⑥

一、说说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根据提示,梳理本文内容

文本围绕“〞从三方面展开说理分析,其中第二段从学习的说明道理,运用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第三段从学习的说明道理,运用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第四段从学习的说明道理,运用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要求、、。

三、分析第一段五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四、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自主学习、从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说说理由。

五、分析第三段五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六、我们今天认为,在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途径上,“思〞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应该怎样理解?

七、分析第四段十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八、结合文本,说说本文比喻说理的特点

九、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对此,你有着怎样的评价和认识?

十、在知识急增的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开展?

劝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生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3、学习通过品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

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包括自由朗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

自读法:本文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提高自读的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司马光砸缸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一部管理学典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之称。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三、关于孙权和吕蒙〔课下注解〕

四、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五、字词疏通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答复。

A、成语:

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比喻人学识尚浅。

B、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当道〔2〕辞———推托〔3〕孤———古时王侯自称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间的爱称

〔5〕见———了解〔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8〕及———到了……的时候

〔9〕过———经过、到

〔10〕更———重新〔11〕见事———认清事物

〔12〕拜———拜见〔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14〕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④往事古义:历史今义:以往的事情

一词多义

乃:乃不知有汉〔竟〕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教师总的指导〕

六、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七、揣摩人物语言、形象

我们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归纳:“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双重否认,语气坚决,对吕蒙的厚望和严格要求

“蒙辞以军中多务〞不想学,借口推托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不悦,责备〕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假设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有不悦,责备,更是语重心长。让吕蒙心服口服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十分惊奇,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壑的自信

小结:孙权——平易近人,对部下要求严格,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吕蒙——善于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以提高,颇有幽默感

鲁肃——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毫不掩饰的夸赞;讲礼节,“拜蒙母〞。

八、快速背诵竞赛

九、课堂小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开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到达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十、板书设计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论议————结友〔惊赞〕

十一、教后反应

劝学教学设计4

《劝学》

新授课

1.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比照论证;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比照论证的论证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比照的论证方法。

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

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开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开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有劝勉、鼓励之意。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开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点文言知识点:

1.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槁gǎo暴pù砺lì参省cānxǐng知zhì明须臾yú

跂qì舆yú生xìng蛟jiāo跬kuǐ骐qí骥jì驽nú锲qiè镂lòu螯áo鳝shàn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文言知识点,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并翻译以下重点句子,注意要“直译〞:

1.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0分钟后老师观察学生交流的结果,看是否还有疑难字词未得到解答,进一步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检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翻译情况)

1.梳理文言知识点:

①通假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②古今异义

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金就砺那么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心思今义:专心、认真

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③重点实词:劝、学、青、中、极、致、假、绝、兴、功、强、用

④重点虚词:于、者、而(课堂上只讲解“而〞,其他两个字要求学生课下归纳)

而: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设〞: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蟹六跪而二螯

⑤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⑥文言句式:

判断句:青,取之于蓝

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方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冰,水为之

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翻译重点句子:

1.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到达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开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五.小结本课时:

本节课的重点是疏通并归纳了文章重点的文言知识点,其中“而〞的用法很重要,请在理解的根底上认真记忆、积累。并在理解文意的根底上尝试背诵文章。

六.布置作业

1.梳理本文“于〞、“者〞的用法。

2.背诵第一、二段。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提问一些重点的实词和句子的意思,如劝(劝勉、鼓励),绝(横渡)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整体感知全文

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

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分析第二段:第2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第一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第三层“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到达“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几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分析第三段:

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缺乏。

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

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说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缺乏,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5.分析第四段:

提问: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到达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比照,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比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缺乏。

三、归纳文章的论证层次: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异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说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比照,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那么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运用了排比和对偶,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五.小结全文: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根底,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表达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六.拓展探究:

下面一段文字是《劝学》中课文未选的另一段文字,说说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以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

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这正是荀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表达。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尝试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来写一段话,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2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比喻论证)

学习的作用:弥补缺乏(比喻论证)

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恒心,专心(比喻论证、比照论证)

(比喻论证:道理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

劝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重要的语言现象。

2、理解文中论证论点的方法:比喻比照

重点、难点

1、词句知识的理解与归纳

2、在理解的根底上熟读成诵,准确默写。

教学方法

1、借助注释研读翻译课文。

2、讨论、分析比拟、诵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检查课后学习情况。

1、齐读课文

2、默写易错字:

槁暴须臾舟楫跬步驽马蛇鳝蛟龙板演默写

跂而望假與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輮以为轮

二、研习新课。

〔一〕、研习一、二两段

1、齐读1、2自然段。1、结合注释自读理解、疏

2、布置学生结合注释疏通两段文意,由学生自主发通文意。要求:

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教师适当引导。〔1〕小声朗读,读准字音,

如无学生提问,教师针对重点、难点予以提问,检查读准节奏。

其自读情况。〔2〕看注释,弄通文意。

3、在学生问答学习的根底上,补充归纳1、2两个小〔3〕圈画重点,标出难点。

节的知识点。

〔1〕重点字词。

学不可以已。动词,停止。

木受绳那么直。受,经过;绳,名词用作动词,用线量

〔2〕通假字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用火烘烤使木材弯曲。

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见识。2、自主学习结束后,

〔3〕词类活用提出自己不懂的问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题,向其他同学求助。

②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弧度,曲度

③輮以为轮使动用法用火烤使之弯曲

④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绳,名词用作动词;

直、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变锋利

〔4〕古今异义词

①劝学:古:劝勉,鼓励;今:说服劝解

②輮以为轮:古,“以之为〞把它变成;今:认为

③金就砺那么利。古,泛指金属制的刀斧;今,指稀有金属黄金。

〔5〕特殊句式

①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与蓝。状语后置句

4、问题探究

〔1〕开头一段在文章有和作用?交流、讨论

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意在强调:

①学习的意义非常重大。

②对待学习应该才去的态度和方法。

〔2〕第二段是如何论证学习在人的改造提升中的重要性的?

比喻论证。用“青〞“冰〞“木〞“金〞的比喻说明客观事

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开展、提高。意在突出“学

习〞对人的改造作用。

〔3〕句中“日参省乎己〞跟上文哪一句是照应的?

与论点“学不可以已〞中的“已〞遥相照应。突出

要想“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要不断学习。

〔二〕研习第三段1、结合注释自读理解、

1、齐读第三自然段。疏通文意。要求:

2、布置学生结合注释疏该段文意,由学生自主发言,〔1〕小声朗读,读准字

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教师适当引导。音,读准节奏。

如无学生提问,教师针对重点、难点予以提问,检〔2〕看注释,弄通文意。

查其自读情况。〔3〕圈画重点、难点。

3、在学生问答学习的根底上,补充归纳该段知识点。

〔1〕重点字词。2、自主学习结束后,提

须臾博见闻者彰假與马致千里绝江河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向

〔2〕通假字其他同学求助。

君子生非异也通“性〞天性资质

〔3〕词类活用

非利足也使动用法使走得快

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登高而招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

4、问题探究

本段说明利用外部条件的重要性,借此证明人通过学

习能弥补自身缺乏。君子所以能超越一般人,并非先天

素质高,而完全在于善于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成功。

思考:该段是如何论证“学习能弥补缺乏〞?

明确:

〔1〕比照论证“终日而思〞与“须臾之所学〞

“跂而望〞与“登高之博见〞

〔2〕比喻论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

“假與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

这些效果的取得,都是因为借助利外界条件。

三、课堂总结

1、齐声朗读1--3节。

2、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

而是靠后天善于学习,本节课我们通过对前三段课文的学

习,深深地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深深地

感受到了学习不可或缺,更不能停止。

四、作业

1、背诵1--3节

2、完成笔记,归纳整理本节课所学重要根底知识。

板书设计

劝学

提升自己

学习的意义改变自己-----比喻论证

学,不可以已完善自己

学习的作用-------拓展自己-------类比论证

劝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法设计:

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诵读要屡次进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根底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根本内容,到达熟练地背诵全文。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开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答复:“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是形声字,但凡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开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的讳而改称孙卿。赵国人。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现存32篇。荀子在哲学上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开展,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著名论断,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强调天是物质的天,是没有意志的,人能认识天,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打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以来,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一直就是思想家讨论人性的焦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源来自于恻隐之心〔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三字经》〕,而荀子却以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所有的善都来自于后天的人为。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

四、预习课文。

预习安排

1、将以下各字的拼音写在课文中该字下面:

輮〔〕虽又槁〔gǎo〕暴〔〕砺〔〕参〔cān〕省〔某ǐng〕乎己知〔〕明跂〔〕生〔〕非异也跬〔kuǐ〕骥〔〕驽〔〕锲〔〕镂〔〕螯〔〕

2、朗读全文至少二遍。

3、从课文中找出几句话作为你学习上的格言,抄在笔记本上,加以体会。

检查预习

1、叫学生说说自己抄下了哪些句子。

〔主要的句子有:“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提问:秦以前还没有“对偶句〞的概念,但先秦著作中已经出现了许多跟对偶句相似的句组,有些甚至算得上是对偶句,试从这篇课文里找出几个例子来。

〔“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提示学生:掌握这些句组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记诵这些课文。

3、正音,然后齐读全文。

4、提问:

〔1〕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梦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追问:宇宙飞船的创造,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创造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创造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2〕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久而成学。〞这说的是学习的道理。在这篇课文中有哪些话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积土成山……金石可镂〞。〕

追问:这段话的关键是哪个字?〔“积〞〕

提示: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有成。

四、讲解第一自然段。

1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五、讲解第二自然段。

1、诵读的准备。先给以下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意:虚词要轻读;加横线的虚词可读出延长音。

让学生解释以下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学生练习背诵。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成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那么“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那么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兴旺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那么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那么直〞“就砺那么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3总结本段: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明确: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六、留作业。

1。诵读第3、4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2段没有现成的句子可用来概括本段的根本观点,试自行概括。

②第3段有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问依靠积累?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习要“用心专一〞?

第2课时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一段,试背第3、4段。

二、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以下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释词语:

“终日而思〞和“跂而望〞──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踮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光荣夺目之意。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或以为同“至〞,非是。“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到达〞是正确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那么“见者远〞;③“顺风而呼〞那么“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楫〞“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楫〞,是人的创造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上下之分。〕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那么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4、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楫〞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

三、诵读第4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以下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后解释以下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叟无以应〞作比拟。这里是“没有方法〞的意思。

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四、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那么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根本原那么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根本原那么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高……而绝江河〞。

五、留作业。

1、连贯地诵读这篇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3、下面是一个作文题,想想该怎么做。

谈“善假于物〞——荀子《劝学》读后

第3课时

一、检查背诵。

方式:全班齐背一遍;听教师背诵一遍,指出背错的地方;学生互查。

二、完成练习。

1、课本练习题;2、练习册;

劝学教学设计7

1、积累和掌握文言词类和句式现象;

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比照论证〞的行文方式;

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1、作者以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2、本文的比喻论证有何特点?

一、导入本文

由先秦文学谈“百家争鸣〞;综合上节课所讲《秋水》一文庄子的道家思想引出儒家代表荀子。

二、荀子简介

荀子,名况,赵国人。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主要思想:

1、法后王;

2、人定胜天;

3、人性恶,重视教育。

其思想主要表达有《荀子》一书,被郭沫假设称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之一。其文浑厚,逻辑严密。

三、解题

劝,即“劝勉,鼓励〞。

四、诵读第一段

1、诵读的准确。先划分节奏,纠正字音;

2、学生朗读第一段;

3、学生归纳其中的词类现象,文言句式;老师指导;

4、指名学生口译第一节;

5、文理分析:

⑴本节的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采取什么方法,如何论证观点的?

⑶比喻论证,其中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如何理解喻意?这些比喻的角度有何不同?

⑷这一节作者从学习的哪个层而来“劝学〞的。

五、诵读第二节

1、主要步骤同上〔第一节〕;

2、文理分析:

⑴本节的论点是什么?

⑵此节作者依然采取比喻论证,马上一节不同的是,他采取了一组比喻。

讨论:分析、归纳这些比喻论证中的本、喻体及内涵。

⑶此节的第一句有内容上如何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怎样作用?

⑷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

六、诵读第三节

1、主要步骤同上;

2、文理分析:

⑴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⑵第一次运用比喻论证,分析其此喻意,这一层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证的?

⑶第二层除了喻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这一句侧重哪个角度的比照?

“鍥而舍之,……,鍥而不舍,……〞这一句侧重哪个方面的比照?

⑷最后一层内容如何理解?

⑸这一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