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页共24页《书边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合集8篇〕篇1:《书边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书边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注释①张乔:唐代诗人。②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本诗大约写于此时。②:“梁州”,当指“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一:①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首句“断”字,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渲染了声色并茂、深广清幽的意境。B.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又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C.颈联“穷边”二字,写出了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消费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D.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比照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②请结合诗句,分析^p“倚”字的妙处。〔4分〕③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尾联进展赏析。〔4分〕参考答案①C②用“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③尾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非常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诗的意境由此更深化一步,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二:〔1〕请赏析首联中“倚”字的表达效果。〔4分〕〔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p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3.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图景?请结合诗句简要表达。〔4分〕4.这酋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5.首联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倚”字用得妙,妙在什么地方?〔5分〕6.末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案:〔1〕“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戒备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衬托了边关久无战事,一派安宁和平的气氛〔2分〕。〔2〕前三联衬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2分〕。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妙愿望〔2分〕。3.这两句描写了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2分〕所有这些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2分〕4.尾联运用生动的比喻,非常自然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2分〕作者的心愿是: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了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2分〕5.该联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这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呈现的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状态。〔意对即可〕6.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愿吐蕃族人民的心愿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里把“情”比作“水”更能表达出“情”的绵延悠长,非常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意对即可〕三:1.首联两句中各有一字用得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答:上句:断,占尽(划断、断续)。动态地表现了角声充满(回荡)于清秋天地的深广意境。(2分)下句:倚,凭倚(倚靠、斜倚)。细腻地表现了征人悠闲登楼、边关一时安宁的意趣。(2分)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愿望?请结合中间两联简要分析^p。(5分)答:作者表达了烽火止息、民族团结的美妙愿望。(1分)颔联,虚中见实,用汉昭君和亲的典故、唐梁州复见清明白日景象,表现边塞的难得安宁。(2分)颈联,巧用比照,本有兵马阻挠,却无;本无客子来游,却有;表现了边塞的一派平和。(2分)四:1.尾联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2分〕2.首联“征人倚戍楼”中“倚”字,有人建议改为“守”字更为确切。你认为“倚”与“守”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4分〕答案:1.比喻,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和平的思想感情。〔2分〕2.“倚”字更好。“倚”字更能表达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好象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而“守”字却给人一种时刻提防边事的感觉,破坏了此诗宁静安详的意境。“守”字更好。“守”字刻画了戍边将士忠于职守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为后文“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作了很好的铺垫,微妙地传达出边关的安宁就是有了这些忠诚的战士的主旨。“倚”字不能展现战士的精神风貌。〔4分〕译文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温暖阳光。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蕃人的情意好似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赏析:《书边事》是唐代诗人张乔的作品。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美妙的愿望。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仍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申诉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尾联抒写作者希望民族团结的心愿。全诗描写了宁静的边塞,一片没有战事安宁的景象,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写景抒情,别具一格。篇2:《书边事》阅读训练含答案附翻译赏析《书边事》阅读训练含答案附翻译赏析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注释①张乔:唐代诗人。②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本诗大约写于此时。②:梁州,当指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阅读练习一:①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首句断字,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渲染了声色并茂、深广清幽的意境。B.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又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C.颈联穷边二字,写出了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消费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D.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比照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②请结合诗句,分析^p倚字的妙处。〔4分〕③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尾联进展赏析。〔4分〕参考答案①C②用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③尾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非常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诗的意境由此更深化一步,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阅读练习二:〔1〕请赏析首联中倚字的表达效果。〔4分〕〔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p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3.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图景?请结合诗句简要表达。〔4分〕4.这酋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5.首联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倚字用得妙,妙在什么地方?〔5分〕6.末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案:〔1〕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戒备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衬托了边关久无战事,一派安宁和平的气氛〔2分〕。〔2〕前三联衬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2分〕。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妙愿望〔2分〕。3.这两句描写了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2分〕所有这些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2分〕4.尾联运用生动的比喻,非常自然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2分〕作者的心愿是: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了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2分〕5.该联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这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呈现的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状态。〔意对即可〕6.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愿吐蕃族人民的心愿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里把情比作水更能表达出情的绵延悠长,非常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意对即可〕书边事(张乔)阅读练习三:1.首联两句中各有一字用得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答:上句:断,占尽(划断、断续)。动态地表现了角声充满(回荡)于清秋天地的深广意境。(2分)下句:倚,凭倚(倚靠、斜倚)。细腻地表现了征人悠闲登楼、边关一时安宁的意趣。(2分)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愿望?请结合中间两联简要分析^p。(5分)答:作者表达了烽火止息、民族团结的美妙愿望。(1分)颔联,虚中见实,用汉昭君和亲的典故、唐梁州复见清明白日景象,表现边塞的难得安宁。(2分)颈联,巧用比照,本有兵马阻挠,却无;本无客子来游,却有;表现了边塞的一派平和。(2分)阅读练习四:1.尾联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2分〕2.首联征人倚戍楼中倚字,有人建议改为守字更为确切。你认为倚与守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4分〕答案:1.比喻,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和平的思想感情。〔2分〕2.倚字更好。倚字更能表达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好象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而守字却给人一种时刻提防边事的感觉,破坏了此诗宁静安详的意境。守字更好。守字刻画了戍边将士忠于职守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为后文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作了很好的铺垫,微妙地传达出边关的安宁就是有了这些忠诚的战士的主旨。倚字不能展现战士的精神风貌。〔4分〕译文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温暖阳光。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蕃人的情意好似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赏析: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诗篇一开场就展示了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那么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彩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这里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颔联中的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春风对青冢,把王昭君和亲的事迹与当前边关的安宁境况联络起来,说明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梁州〔当指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黄昏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这说明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非常安定的。颈联中的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比照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末联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非常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盘旋跌宕,荡气回肠,韵味无穷。书边事(张乔)篇3:《书边事》阅读答案[唐]张乔调角断①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流水,长愿向南流。【注】断:占尽。(1)这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3分)(2)首联“调角断清秋”中的“断”字,“征人倚戍楼”中“倚”字用得好,请说明理由。(4分)答:篇4:《书边事》阅读答案(1)描写了一种和平安宁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和平的思想感情。(2)“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那么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用“倚”字,写出了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神旨。(大意对即可。)篇5:《书边事》阅读答案诗篇一展开,呈如今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那么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彩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梁州”,当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黄昏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见,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非常安定的。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比照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末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非常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此水”不确指,也可能指黄河。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他想: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盘旋跌宕,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篇6:书边事原文,翻译,赏析书边事原文,翻译,赏析原文: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译文: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温暖阳光。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蕃人的情意好似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注释:⑴调角:犹吹角。断:占尽。⑵戍楼:防守的城楼。⑶春风:指温暖凉快的秋风。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⑷白日:灿烂的阳光。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⑸大漠:一作“大汉”。⑹穷边:绝远的边地。⑺蕃:指吐蕃。情:心情。似:一作“如”。赏析:诗篇一展开,呈如今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那么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彩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梁州”,当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黄昏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见,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非常安定的。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比照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末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非常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此水”不确指,也可能指黄河。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他想: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盘旋跌宕,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篇7:书事王维阅读答案翻译赏析,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由借写幻觉,表现出了色彩奇妙的运动。原文:书事王维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词字词解释:1.书事:书写眼前所见的事物。2.轻阴:微阴。3.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的意思。这句说,细雨初停,天尚微阴。4.慵〔yōng〕:懒。这句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5.坐看:坐下来看。6.欲:简直要。书事翻译:细雨初停,天尚微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坐下来静观苍苔,那得意的绿色简直要染到人的衣服上来。书事阅读答案:试题:【小题1】
题目“书事”应作何理解?〔2分〕【小题2】诗歌前两句把我们带入了怎样的情境气氛?〔2分〕【小题3】这首小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欲上人衣来”更是神来之笔,请简要赏析。〔2分〕答案:【小题1】例如:书写诗人眼前的事物〔或发生的事情〕。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小题2】例如:清新宁静
优美恬淡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小题3】例如: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写出了苍苔长势之盛,绿意之浓,巧妙表达了诗人闲适惬意的心情。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书事创作背景:暂无书事赏析: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蒙蒙细雨刚刚停顿,天色转为轻阴。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他不是到外面去散心。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诗人用了一个“阁”字,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感受。“阁”字用在此处别有兴趣,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顿。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得意,充满活力。那青苔太绿了,诗人竟然产生幻觉,觉得那青翠染湿了自己的衣服,此与《山中》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风光的夸大反映,有力地衬托出深院的幽静。“欲上人衣来”这一传神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青苔本是静景,它本不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它那鲜美亮堂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活力。诗人借写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臂神经痛的临床护理
- 2025酒店管理委托合同
-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的临床护理
- 2025企业委托代理经营合同范本
- 2025指定赠与合同范文
- 生理学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 上栗县六年级试卷及答案
- 山东英语八下期末试卷及答案
- MRPⅡ原理专题培训讲义
- 石油开采与能源安全战略考核试卷
- 2024年中国光大银行招聘考试真题
- 2025-2030中国油漆和涂料消光剂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储能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5年山西焦煤集团国际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水泥装卸合同协议
- 金华兰溪市卫健系统普通高校招聘医学类笔试真题2024
- 2025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考一模数学模拟试卷(含详解)
-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解读与培训
- 道路普通货运企业安全生产达标考评方法和考评实施细则
- DB15T 3516-2024野生动物救护站建设规范
-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完整版2025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