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页共17页《望夫石》唐诗鉴赏〔集锦8篇〕篇1:《望夫石》唐诗鉴赏《望夫石》年代:唐作者:王建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篇2:《望夫石》唐诗鉴赏这是一首根据古老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相传,古代有个女子,因为丈夫离家远行,经久未归,就天天上山远望,盼望丈夫归来。但是许多年过去了,丈夫终未回来,这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石头的形象如一位女子翘首远望,人们就把此石称作望夫石,此山称作望夫山了。这个故事起于今湖北武昌附近,由于流传广泛,许多地方都有望夫山、望夫石、望夫台。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不少以这富有浪漫色彩的民间传说作为题材的作品,王建的这首《望夫石》感深情切,在众多的诗作中独具特色。头四句十二字,绘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动感人的图画。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山,无语伫立;水,不停地流去。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形象之鲜明,自不待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描绘中,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融入了诗人的深挚情意。“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悠悠”二字,描绘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同时又衬托望夫石的形象,把静立江边的石头写活:仿佛是一尊有灵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翘首远望,她有生命,她在思念,在等待。这种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不仅使画面生动,有立体感,而且也暗喻了思妇怀远,思念之情的绵绵不绝。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长相思》词的名句:“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这悠悠不尽的情思,同悠悠不绝的江水,不是很相象的么?“悠悠”在这里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这二句情与景融,不可分割,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真有一石三鸟之妙。“化为石,不回头”,诗人又以拟人手法详细描绘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这不仅形象地描画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的优美的民间传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着笔不多,却收到了动人的艺术效果。接下去,“山头日日风复雨”,是说望夫石风雨不动,坚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长久地经受着风吹雨打,然而它没有改变初衷,仍然伫立江岸。这里写的是石头的形象和品格,说的仍是思妇的坚贞。她历经了种种困难困苦,饱尝了相思的折磨,仍然怀着至死不渝的爱情,仍然在盼望着,等待着远方的行人。这纯朴而优美的节操,这坚贞的爱情,难道不令人同情和起敬么?千种相思,万种离情,她有多少话要对远行的丈夫倾吐啊!“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推想: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江边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的衷肠啊!然而,丈夫在何方?行人何日归?“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丈夫可曾知道思妇的相思么?行人归来日,石头能否说话呢?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思索,诗人却就此戛然停笔了。结句实在是含悠然不尽之意,给人以美的启示和美的享受。这首诗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诗人只描写了一个有包孕的片段的景物和自己一刹间的感受,平平写出,象是信手拈来,不费力气,然而却是情意无穷,耐人咀嚼,发人深想,极有情味,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篇3:望夫石望夫石,首推涂山望夫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不过,假如不是仔细考量,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故事的发生地不是黄河故地,而是在淮河岸边。涂山便是这个故事4000多年来的见证者。目录地理位置历史传说历史记载中国典故收缩展开地理位置这座紧邻淮河的山就是涂山,也叫当涂山,它位于怀远县城东南、淮河东岸,间隔安徽蚌埠市区仅十多公里。这里便是古涂山氏国所在地。与涂山相对的这座山叫荆山,而在涂荆两座山的中间,淮河滚滚向东北方流淌。正所谓“双峰峻耸,瞰淮矗立”。形成了淮河第二峡--荆山峡。别看今天的涂荆两座山东西相向而立,在传说中遥远的尧舜时代,它们可是连为一体的。历史传说相传在4000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黄河改道南流,夺取了淮河中下游河道,黄河夺淮入海使得整个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灾难当中。这时候,尧主持召开部落联盟会议,研究水患问题。人们一致推荐有治水传统的夏族领袖鲧也就是禹的父亲主持治水。鲧采用“堙障”的方法,修筑堤坝围堵洪水。但是洪水如此凶猛,所修筑的堤坝频繁地被大水冲垮。鲧因为治水不利而被处死。禹继承父志,决心根治水患,造福黎民,为了找到治水的良方,他不辞千里跋涉,从黄河流域来到了淮河边上的涂山。最终禹凭借一片坚贞,从涂山氏国酋长蒙那里得到秘藏的《水经图》,同时赢得了蒙之爱女的`芳心。蒙之爱女也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载的“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禹娶了涂山氏女,婚后不久便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他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一路引向了黄海。为了疏通淮河,禹劈开荆、涂二山,从此这两座山便夹淮河而对立了。而此时他的妻子涂山氏也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从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就此流传。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禹的归来。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东端,后人把它叫做启母石。而涂山氏女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历史记载望夫石系古迹名。各地多有,均属民间传说,谓妇人伫立望夫日久化而为石。《初学记》卷五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假设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辽宁省兴城市西南望夫山之望夫石,那么传为孟姜女望夫所化。其它如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西南、江西省分宜县昌山峡水中、贵州省贵阳市北谷顶俊⒐愣省清远市均有望夫石。参阅《嘉庆一统志.锦州府》又《平凉府》、《袁州府》、《贵阳府》及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望夫石》。后用以喻女子思念丈夫的坚贞。历史资料记载曹丕《列异传》也记载望夫石的传说。原文:武昌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假设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幼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注释:贞:指意志或操守坚决不移题诗于此望夫石在人们眼中成了忠贞的象征,许多诗人墨客曾在此挥毫遗墨,就连风流天子乾隆也在这望夫石上留下了亲笔御题。凄风秃树吼斜阳,尚作悲声吊乃郎。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死为纲常。由来此日称姜女,尽道当年哭杞梁。常见秉彝公懿好,讹传是处也无妨。中国典故武昌北山有石如人立,名望夫石。相传古有贞妇,其夫参军远戍,她伫立北山,期待丈夫归来,日久化为此石。后用以指妻子盼夫归的深情。对于千百年来人们不停颂扬的这类贞妇形象,现代诗人舒婷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以此张扬女性的个体生命价值。篇4:望夫词的唐诗鉴赏望夫词的唐诗鉴赏望夫词施肩吾手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生尘。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施肩吾诗鉴赏施肩吾是位道士,但他写的诗却很有人情味。这首诗写女子的丈夫出征在外,大约是头年秋天出发,整整一年没有音信,眼看又是北雁南飞的时候,所以倍添思念。首句以描写女子长夜不寐的情景发端。“”即燃。“寒”字略带孤凄意味。“手寒灯”,身影在后,不断回头,几番顾影〔“向影频”〕,既有孤寂无伴之感,又有盼人未至的情态。其心情的急迫不安已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这里已暗示她得到了一点有关丈夫的信息,为后文作好伏笔。第二句“回文机”用了一个为人熟知的典故: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迁流沙,其妻苏蕙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共八百四十字,读法宛转循环,词甚凄婉〔见《晋书·列女传》〕。这里用以暗示“望夫”之意。“机上暗生尘”,可见女子近来无心织布。这与“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虽同样表现对丈夫的苦苦思恋,但又不同于那种初别的心情,它表现的`是离别经年之后的一种烦忧。前两句写不眠、不织,都含有一个“待”字,但所待何人,并没有点明。第三句才作了交代,女子长夜不寐,无心织作,原来是因“自家夫婿无消息”的缘故。诗到这里似乎已将“望夫”的题意申足,但并不够味。直到末句引进一个“卖卜人”的角色,全诗的内容才大大深化,突见精彩。清人潘德舆说:“诗有一字诀曰‘厚’。偶咏唐人‘梦里清楚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欲寄征人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张仲素《秋闺思》〕便觉其深曲有味。今人只说到梦见关塞,托征鸿问消息便了,所以为公共之言,而寡薄不成文也。”〔《养一斋诗话》〕此诗也深得“厚”字诀。假设说到“自家夫婿无消息”便了,内容也就不免寡薄,成为“公共之言”。而这个“卖卜人”角色的参加,给读者暗示了一个生活小故事,诗意便深有味。原来女子因望夫情切,曾到桥头卜了一卦。诗中虽未明说“终日求人卜,回回道好音”〔杜牧《寄远人》〕,但读者已经从诗中默会到占卜的结果如何。要是占卜结果未得“好音”,女子是不会后来才“恨桥头卖卜人”的。卖卜人的话自会叫她坚信不疑。难怪她一心一意等候,每有动静便疑是夫归,以致“手寒灯向·2965·《唐诗鉴赏大典》影频”〔至此方知首句之妙〕。问卜,可见盼夫之切;而卖卜人欺以其方,一旦夫不归时,不能恨夫,不恨卖卜人恨谁?不过“却恨桥头卖卜人”于事何补?但人情有时不可理喻。思妇之怨无处发泄,心里骂两声卖卜人倒也解恨。这又活生生表现出无可奈何而迁怒于人的儿女情态,造成丰富的戏剧效果。同时,思妇的愁怨也就增厚了。篇5:望夫山唐诗刘禹锡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刘禹锡诗鉴赏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立在山头守望不回,天长日久竟化为石头。这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在民间流行相当普遍。这首诗所指的望夫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唐时属和州。此诗题下原注正对和州郡楼,可见作于刘禹锡和州刺史任上。全诗紧扣题目,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有日复一日时间长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望夫而夫不归,是女子化石的原因。夫字叠用形成句中顶针格,意转声连,便觉节奏舒缓,音韵悠扬。次句重在苦相思三字,正是化为石,不回头〔王建《望夫石》〕,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这大大突出了那痴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理。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和深切。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照应,又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这首诗是深含寓意的。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遭打击和迫害,长流边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诗意并不在题中。同期诗作有《历阳书事七十韵》,其中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两句,就是此诗最好的注脚。纯用比体,深于寄意,是此诗写作上第一个特点。此诗用意虽深,语言却朴质无华。望字一篇之中凡三致意,诗意在用字重复的过程中步步深化。这种反复咏叹突出主题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思归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假设为化得身千亿,散作峰头望故土,与此诗有一样的寄意。但柳诗望故土用意显而诗境刻意造奇;此诗不直接写望故土之意,却通过写石人望夫,巧妙地传达出来,用意深而具有单纯明快之美。陈师道因此称赞它语虽拙而意工。这是此诗写作上又一特点。篇6:望夫石刘禹锡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白话译文整天地盼望丈夫而丈夫不归来,她最后化成孤立的石头苦苦相思。这妇人在这里望夫已经是几千年了,还是当年刚刚站在这里遥望的形象。创作背景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立在山头守望不回,天长日久竟化为石头。这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在民间流行相当普遍。这首诗所指的望夫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唐时属和州。此诗题下原注“正对和州郡楼”,可见作于刘禹锡和州刺史任上。赏析诗的开头从“望夫石”的传说人手,紧扣诗题。“终日”,在这里是日复一日的意思。日日相望,足见女子心中思念之深,期盼之切;而“夫”字叠用,形成句中顶针,意转声连,韵调优美,又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次句承上而来,用“孤”“苦”二字来表现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信念,虽然饱受相思的磨难,虽然至死没有等到自己的心上人,但即便化为石头,她也没有改变初衷,仍然孤立江岸,翘首遥望,全然不畏风吹浪打、Et晒雨淋之苦。这坚贞不移的情怀、刻骨铭心的相思,怎会不令人肃然起敬呢?第三句语意较前面更递进了一层,“望来已是几千载”说尽这段感情的长远和艰辛。光阴如流,沧桑变幻,而化作望夫石的女子却仍然独立山巅,守望如故。是什么让她如此坚决、如此执着呢?无疑是心中那至死不渝的爱情。诗情至此,“望夫”的主题已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诗人不愧是擅长立意的诗艺大师,他在木句更笔锋一转,另辟境界。“只似当时初望时”,语气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纵然这几千年中历尽了困难困苦,但心中的感情仍然像当时一样真挚炽热,久望只如初望,足见这相思之情的深化长久。这里的.“望”字更与前两个“望”字回环照应,把诗歌的情感深度推向一个全新的境界,其抒情色彩之强烈,足可与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相媲美。但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又并非单纯的男女恋情,而是情思内蕴,别有深意。我们知道,刘禹锡在永贞革新之后屡遭迁谪,往来辗转于荒僻远州,而他对朝廷政局却始终投以极大的热情和关注。诗中的望夫石,实际上包含着他本人的遥深寄托。“望来已是几千载”足见他渴望为国效命、实现政治抱负的迫切心情;“只似当时初望时”,又充分表达出他立场坚决,不改初衷的决心和勇气。此诗采用比兴寄意的手法,语拙意工,深化浅出。全篇紧扣“望夫”这一土题,一唱二叹,步步深化,诗意回环往复,其中更深藏着诗人一·心报国、坚贞不屈的思想感情。在同一时期所作《历阳书事七十韵》中,有“望夫人化石,箩帝口环营”之句,可见“望夫”主题中确实蕴藏着作者渴望重获任用、盼回京国的情怀。唐另一位著名诗人王建,也作有一首同题的著名作品《望夫石》:“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与之相比,刘禹锡之作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艺术境界,都要更胜一筹。篇7:《狂夫》唐诗鉴赏《狂夫》年代:唐作者: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筱娟娟静,雨裛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篇8:《狂夫》唐诗鉴赏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相传为诸葛亮送费祎处,名“万里桥”。过桥向东,就来到“百花潭”(即浣花溪),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当年杜甫就在这里营建草堂。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旷放了。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似对非对,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联之中涵四专名,由于它们展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沧浪”),便令人不觉痕迹。“万里”、百花”这类字面,使诗篇一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为下文写“狂”预作铺垫。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别饶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颔联结撰极为精心,写微风细雨全从境界见出。“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含”比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浓,有小心保护意味,那么风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那么雨之细也不言而喻。两句分咏风雨,而第三句风中有雨,这从“净”字可以体味(雨后翠筿如洗,方“净”);第四句雨中有风,这从“香”字可以会心(没有微风,是嗅不到细香的)。这也就是通常使诗句更为凝炼精警的“互文”之妙了。两句中各有三个形容词:翠、娟娟(美妙貌)、净;红、冉冉(娇柔貌)、香,却安置妥贴,无堆砌之感;而“冉冉”、“娟娟”的叠词,又平添音韵之美。要之,此联意蕴丰富,形式精工,充分表达作者的“晚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生廉政教育课件
- 沙水区大城堡课程故事
- 中国民居建筑艺术赏析
- 2025年山东省工艺品出口合同
- 2025装修工劳动合同样本
- 2025年华南农行柜员劳动合同及劳务派遣面试
- 2025搅拌机租赁合同书范文租赁合同
- 2025合同管理与招投标实践题目
-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设计
- 2024-2025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期中测试卷附答案
- 河流专题复习-重点课件
- 企业风险管理-战略与绩效整合(中文版)
- 2022年全国职工书屋推荐书目
- 哈萨克斯坦铁路车站代码
- 装配式建筑设计设计专篇
- 《教育心理学》教材
- 绥满公路大庆黄牛场至齐齐哈尔宛屯段扩建项目B4合同段施工组织设计
- 身体红绿灯课件
- Pentacam白内障应用(第二版)
- 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与联合应用
- JJF1059.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培训讲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