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71燃烧和灭火知识点讲义无答案_第1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71燃烧和灭火知识点讲义无答案_第2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71燃烧和灭火知识点讲义无答案_第3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71燃烧和灭火知识点讲义无答案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点讲义一一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熄灭知识点1燃烧的条件(重、难点).燃烧的利用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利用化学反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燃烧是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钻木取火、冶炼金属、烹调食物、火箭升空等都利用了燃烧反应。.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步骤】①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②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实验原理】如图所示,通过热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产生的现象不同,逐一分析归纳得出燃烧的条件。【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起来。【实验分析】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C,而红磷的着火点在200c以上,紧靠热水加热是达不到的。通过二者着火点的比较,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实验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并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引申拓展】着火点是使物质燃烧的最低温度,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燃烧的定义及燃烧的条件(1)燃烧: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颗粒的大小、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着火点越低。知识点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重点).灭火原理的实验探究【实验目的】探究灭火的原理。【实验操作】点燃三只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倒扣一只烧杯;将另外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稀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现象】A中蜡烛熄灭;B中有气体产生,蜡烛熄灭;C中蜡烛正常燃烧。【实验结论】隔绝氧气(或空气),蜡烛火焰熄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CO2,CO2气体充满烧杯,使蜡烛隔绝空气,火焰熄灭。.灭火的原理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破坏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都可达到灭火的目的。由此可得到灭火的原理,灭火时只要: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满足任何一点都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易错点津】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不是降低着火点。因为物体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具有的属性,只与本身的性质和颗粒的大小等有关,一般不会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及原理(1)最常用的灭火方法是用水扑火,水起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蒸发吸收热量而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其次也能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2)电器着火时,不能用水扑灭,应先切断电源,然后再用不能导电的物质扑灭。(3)油锅失火时,可用锅盖盖灭,使其与空气隔绝。(4)油失火时不能用水扑灭,因为油的密度比水小,会浮在水面上,水既不能使油与空气隔绝,也不能把温度降低到油的着火点以下,可以使用干粉灭火器,也可用沙土盖灭,使其隔绝空气。(5)森林、草原失火时,常围绕火场打一圈防火道,清除可燃物。.灭火器的灭火原理灭火的根本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以及使温

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原理。.常用的灭火器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水基型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和二氧化碳灭火器。(1)水基型灭火器(加入了发泡剂):头朝下转过来,筒内两种药液相互反应(Na2CO3+2HCl2NaCl+CO2T+出0),不仅能喷射出大量CO2,还能喷射出大量泡沫,这些泡沫紧紧黏附在燃烧物上,能使燃烧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可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火灾。(2)干粉灭火器: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干粉来灭火。干粉主要含有碳酸氢钠等物质,它具有流动性好、喷射率高、不腐蚀容器和不易变质等优良性能。可用于扑灭可燃性的油、气燃烧引起的火宅和一般火灾。(3)二氧化碳灭火器:在加压的情况下把二氧化碳装入小钢瓶中,可以制成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这种灭火器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火灾,因为它不会留下痕迹,不会使物体损坏。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一定要注意先握在钢瓶的木柄上,然后打开螺帽。否则,会把手冻伤。几种常见的灭火器如下图所示。.火灾自救如果发现火灾或遭遇火灾,一定不要慌张,要沉着应对,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材将或扑灭;如果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等。知识点3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爆炸(1)定义: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2)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气体聚集在通风不良的厨房等有限空间里遇到明火就会积聚地燃烧,,很有可能发生爆炸事故,而造成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害。【易错点津】可燃性气体的浓度过低或过高都是没有危险的,可燃性气体只有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或更确切地说遇到氧气形成一定比例的混合气,遇到火源,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做爆炸极限。H2、CH4CO均为可燃性气体,爆炸极限分别为4.0%~74.2%,5%~15%12.5%~74.2%。塑料盖壬属尚无盖小塑料简(内装干燥面粉)以防发生危险,此实(3)探究面粉、煤粉等粉尘的爆炸塑料盖壬属尚无盖小塑料简(内装干燥面粉)以防发生危险,此实【实验目的】探究悬浮在空气中的面粉遇明火的爆炸现象。【实验操作】如图A所示,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用塑料盖盖住罐,如图B所示,从橡皮管一端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当面粉比较均匀地弥散于金属罐中时,就会发生爆炸,将塑料盖掀起。【注意事项】鼓气球与塑料瓶间的连接管需要稍微长一些,人距离装置要远一些,验的面粉应干燥。【易错点津】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有些爆炸如汽车轮胎爆炸、暖水瓶爆炸等是物理变化,这些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但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粉尘发生的爆炸是与氧气发生了剧烈的氧化反应,所以是化学变化。“瓦斯爆炸”就是煤矿内空气中混有的甲烷等可燃性气体遇到明火时发生的化学爆炸。.易燃物和易爆物(1)易燃物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然或遇水可以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等。(2)易燃物指的是那些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等。.安全知识易燃物、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燃烧或发生爆炸。因此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绝对不允许违章操作,通过学习,要树立安全意思,学以致用。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如图所示。知识点4氧化反应,平静燃烧剧烈氧化T「在无限空间中急速燃烧氧化反应急速燃烧氧化反应在有限空间中急速燃烧一爆炸(指的是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缓慢氧化一般情况:f如呼吸、金属生锈、食物腐败等1热量聚集达到着火点一自燃边讲边练例1、为探究物资燃烧的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已知白磷着火点为40C,红磷着火点为240c.发现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都没有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着火燃烧。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A.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B.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F'',铜片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既供热又使白磷n与氧气隔绝ID.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胃呆一T二二二白磷n点拨:燃烧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是小」上至产可燃物,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一一【针对训练1】下图中甲和乙所示的实验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小莹同学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TOC\o"1-5"\h\z其中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例2、森林着火时,救火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是()A.隔绝空气B.开辟道路以利于运水灭火C.隔离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点拨:森林着火时,救火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是隔离可燃物(还没有着火的树木),以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达到灭火的目的。TOC\o"1-5"\h\z【针对训练2】下列四至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ABCD例3、液化石油气是一种常见的家庭燃料,泄漏时如果处理不当,常常会酿成悲剧。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在厨房安装报警器,如果报警器显示有液化气泄漏,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B)A.赶紧打开厨房中的电灯,找出漏气部位B.关闭电源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C.迅速跳窗,逃离现场D.在厨房内及时用手机拨打火警电话“119”点拨:有液化气泄漏赶紧打开厨房中的电灯、用手机拨打火警电话“119”都可能造成电打火引起爆炸;跳窗逃离,可能会造成意外伤害。【针对训练3】世界上每年有上万家庭发生火灾,造成了极大损失,如果掌握一些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就能避免火灾。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B.用明火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C.电器着火用水扑灭D.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通风例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F)A.只要达到足够的温度,所有物质都可以在空气中燃烧B,硫粉放入O2中时,即燃烧产生二氧化硫C.物质发生缓慢氧化一定引起自燃D.爆炸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E.用水灭火的原因是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F.有些缓慢氧化是有害的,有些缓慢氧化是有益的点拨:有些物质在空气中是不会燃烧的;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还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如果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随时散失掉,且不属于易燃物的缓慢氧化,则不会引起自燃;水灭火的原因之一是水蒸气的蒸发吸收热量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而不是也不能改变物质的着火点。缓慢氧化中,铁的生锈是有害的,而农业上高温堆肥等又是有益的。【针对训练4】物质在空气中发生燃烧、爆炸(指化学反应引起的爆炸)和缓慢氧化,它们的共同点如下,其中正确的是()①都放出热量②都要发光③都是氧化反应④都很剧烈⑤都要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⑥都要使温度达到着火点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课堂演练1、下列不是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是()A.可燃物B.氧气C.压强D.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2、镁不但能在空气中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据此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加B.燃烧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C.镁等活泼金属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来灭火D.镁在空气、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都是放热反应3、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B.只有燃烧反应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C.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促进燃烧D.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TOC\o"1-5"\h\z4、下列关于灭火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油着火,用水浇灭B.扑灭森林火灾,设置隔离带C.熄灭酒精灯,用嘴吹灭D.电器着火,直接用水浇灭5、英国科研人员研制出自动灭火陶瓷砖,这种砖砌成的房屋发生火灾时,在高温烘烤下,砖会裂开并喷出氨气和二氧化碳。自动灭火陶瓷砖的灭火原理是()A.清除可燃物B.降低温度C.降低可燃物着火点D.隔绝氧气6、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①退到卫生间暂避②用湿毛巾捂住口鼻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④封闭房门⑤跳楼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B.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C.启用燃着的沼气池前,先用燃着的蜡烛进行实验D.烧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8、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A.档案室着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D.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9、“魔棒点灯”趣味实验的操作为:取少量高镒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镒酸钾上滴加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你认为酒精灯能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A.魔棒”具有神奇的功力使酒精灯点燃B.高镒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使酒精自发燃烧C.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D.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氧气,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能自发燃烧10、人们常在可燃性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Mg(OH)2是一种常见的阻燃齐心在380c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并吸收大量的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C.Mg(OH)2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D.MgCO3比CaCO3易分解,也可作阻燃剂11、“高低不同的蜡烛罩上茶杯后谁先熄灭?”针对这一问题,甲、乙两同学有不同的认识,甲同学认为高的先熄灭,乙同学认为低的先熄灭,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他俩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1)将两枝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一会儿后,都熄灭了。原因是(2)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3)本实验条件下,甲同学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从着火燃烧的高楼房间中逃离,正确的方法是。A.用毛巾捂住鼻子B.成站立姿势跑出C.沿墙角迅速爬向门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