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课件_第1页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课件_第2页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课件_第3页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课件_第4页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全书一方面论及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递变,重点是清代学术史观念的形成以及戴东原、章学诚等人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兴起、发展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作了系统的梳理和检讨。

第四卷一余英时文集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中国古代知识人知识人在古代中国叫做“士”。“士”的出现和“道”的观念是分不开的。在中国思想史上,“士”与“道”有着复杂的关系。士志于道(孔子《论语·里仁》)“士”和“道”两个名词在孔子以前早已存在,其含义也颇有不同。因此可以说,士志于道是一种新出现的历史情况,和春秋以前的传统截然不同。“士”和“道”两个观念,在春秋时代都发生了基本的变化。

知识人与道商周时期商周文献中常见“多士”、“庶士”、“卿士”等称号,这一类的士大概是当时“知书识礼”的贵族。

“士,事也。”(《说文解字》、《白虎通》)“谓之士者大抵皆有职之人。”(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商周文献中的“士”,是指在政府中担任各种“职事”的人。(受过“六艺”训练的人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技术来出任不同的“职事”。)“职事”:掌事,有职之人“士”属于贵族阶级中最低的一层,其地位是受到限定的。(受限于社会身份、政治、思想三方面)春秋时代周代封建秩序解体和社会流动的结果,“士”逐渐和“庶人”连在一起。“士”是最低层贵族,成为贵族下降和庶人上升的汇聚地带。战国时代“士”不再属于贵族,成为四民之首。”“士”成为四民之首,从固定的封建秩序中获得解放,思想不受“定位”的限制,代表着中国史上知识人的原型。士志于道士的演变孔子以前,“道”的概念大体指“天道”,是具体的,主管着人间的吉凶祸福。只有士的一小部分,如卜人可以成为天人或神人之间的媒介。古代统一性的道,在战国时代已经完全破裂,“道”的重心从“天”转向“人”。各家都把“天道”和“人道”结合了起来,所以都具有所谓“天人合一”的倾向。

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偏,一曲之士也。……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天下》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裨)灶焉知天道?(《左传》昭公十八年)

士志于道道的变化及内在的超越中国人的“道”的特色为“内向的超越”“道”的分裂结果,诸子百家各自发展“道”的观念,以其“道”易天下,从“道”的超越观点来批判现实世界。春秋时将“礼”看作“天道”,“道术将为天下裂”(《天下》篇)可以看作是对“礼坏乐崩”的一种哲学的描述,即哲学的突破/超越的突破。所谓的突破即是儒、墨、道三家的兴起。中国古代的“超越的突破”最不激烈。(与其他文化的突破的比较所得)——内向的超越表现在:“突破”是两个世界的出现,即“世间”(thisworld)和“超世间”(otherworld)的划分。相较于希腊、以色列、印度的“哲学的突破”后界限分明的两个世界,中国的两个世界:世间和超世间是“不即不离”的关系。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首章)

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朱熹《集注》)内向超越对比外在的超越,哲学家以思辨理性对超越世间进行静观冥想,而不大肯注意流变扰攘的世间生活。中国知识人的内向的超越,使他们以超世间的精神来过问世间的事。换句话说,他们要用“道”来“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两种方式:1、正面方式:出仕,但出仕必须以“道”是否能实现为依据,强调“从道不从君”(《荀子》)。2、反面方式:对“无道”的社会加以批评明道救世中内小结《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讲述着中国传统知识人对“道”的坚守,他们的学术见解与变迁。这群被称为“士”的人,他们在“道”的方面以“师”的面貌出现,是“道”的载体,一代一代,薪火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