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参考模板_第1页
变电站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参考模板_第2页
变电站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参考模板_第3页
变电站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参考模板_第4页
变电站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参考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2/39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110kV南驿变电站工程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山东广大工程咨询有限公司110kV南驿变电站工程监理项目部2012年05月批准:年月日审核:年月日编写:年月日目录10966目录 350391.编制目的 1190612.编制依据 1287101.合同文件 118472.法律法规文件 114086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主席令第46号2011年7月1日起执行) 1246432)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2000年1月30号起执行) 113183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主席令第65号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187364)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12年版 1239803.工程管理文件 149694.工程设计文件 2320023.监理单位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责任: 451144.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 4141384.1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4109274.9主变、高抗、电容器、断路器等主设备基础、保护帽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18142474.14电气一次设备安装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2476575.重点整治的质量通病清单 3014866工程质量管理通病 30218811 3023949质量管理工作流程不规范 3030881日常质量管理工作责任主体、工作流程等不满足现行文件要求 3017672 304418质量管理数据填报不及时、不准确 306045未按公司要求,及时填报满足达标创优条件项目,或参建主体、开竣工时间等参数填写不正确 3014033 309600日常质量管理指导不到位 30837未按公司要求组织开展质量巡视、点评通报等日常质量管理工作 301074 305576引用质量管理制度、标准规范不正确 3032440项目质量管理文件、作业指导文件引用非有效版本管理制度、标准规范等 3067815 303676质量管理文件编审批不规范 3015461项目质量相关文件编审批责任主体、签字、日期等不满足规定要求 30142826 303536质量控制文件有明显错误 3026894项目质量管理文件、作业指导文件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甚至与工程实际不一致等 3023952★ 30211957 302696施工记录不真实 3011764施工记录、监理记录等明显偏离测量误差;或者不实测实量、直接引用设计数据,精度误差明显不合理等 3028921★ 30144568 309986主要原材料(钢筋、水泥)等不具备可追溯性或可追溯性差 3026689主要原材料进场数量(或检查试验数量)与实际使用量不对应,使用部位、数量等记录可追溯性不强 30107809 303890过程质量控制数码照片不真实 3028074存在与其他工程共用、后期制作等弄虚作假现象 3016392★ 303143910 30839质量验收不严格、不规范 305159施工三级自检、设备进场验收、中间验收、竣工验收等质量控制环节不严格,存在同一问题在不同级别验收重复出现的现象。 309377变电工程实体质量通病 30923911 3025715建筑物渗漏水 3013010建 3030286★ 301875212 3015527设备渗漏油 304205主变、高抗等充油存在渗漏油现象,或存在渗漏油痕迹 3029470★ 301463713 3117416建(构)筑墙地面裂缝 3122034建(构)筑物墙地面、散水等处、防火墙、围墙等存在裂缝 3127410★ 312506814 3122075道路裂缝 3116233进站及站内道路存在裂缝 313263915 318845设备基础裂缝 3119680主设备、端子箱基础等存在焊接、二次抹面、养护不良等原因造成的裂缝 31694216 3129107 3128469 312543617 3112178基础二次饰面 3117627主设备及端子箱基础采用贴面砖、表面刷浆、刷涂料等方式进行缺陷掩饰 3131598★ 31201218 3122481基础破损、跑模 3114117因模支护不牢固造成基础跑模,以及成品保护不到位导致基础破损 312425719 3115767建筑与电气设施不匹配 3127845设备基础与设备尺寸明显不匹配,或埋件不可用、预留孔洞与设备不匹配、设备位置冲突等 312204920 3126503基础积水 3129779主变、高抗、GIS等基础等平整度不满足要求或设计不合理,导致基础表面排水不畅而导致明显积水 312013721 3112909地面不均匀沉降 314092回填土未夯实等原因导致的地面不均匀沉降 313101822 318895建筑插座安装不规范 3130353安装位置、高度不规范,以及火线、零线设置不正确 311883723 3125742沉降缝设置不规范 316470构( 312589624 314756沉降观测设置不规范 3110635沉降观测部件制作、安装不规范 312039125 31577接地体焊接不规范 312521主 3110828★ 31894326 3127652设备安装缺件 3129947各类设备安装缺少部件、螺栓,接地端子缺少弹簧垫等 3130177★ 31166527 319881螺栓安装不规范 3127799螺栓安装不出扣、未紧固、或与构件安装不紧密 314927★ 311306928 3124389设备及安装螺栓生锈 318936因设备制造、安装等原因导致设备及安装螺栓生锈(非个别现象) 313213629 3116828构件外观质量存在明显缺陷 3127350构支架等构件镀锌质量差(存在锌瘤、锌疤、露铁等明显缺陷),或因施工造成损伤 313087230 3113709电缆敷设不规范 311965动力电缆与通信电缆无措施混放,电缆施放交叉无序,电缆承受外力,电缆沟容量、电缆支架承力等与施放的电缆不匹配等 3183431 3121462电缆封堵不规范 313218该封堵处未封堵、封堵不完整、封堵材料老化脱落、封堵工艺差等 311782932 312187电缆二次接线不规范 3128073端子排上接线存在缺失螺丝或不坚固,不同截面芯线插接入同一端子同一侧,一个端子同一侧接线数超过2根,备用芯裸露等 31315333 322电缆沟积水 3218661电缆沟局部积水,排水不畅,有淤泥等杂物堆积 32243634 328257静电地板铺设不规范 324849静电地板水平度超标,破损、翘曲,底部支撑不可靠 32514735 3219226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不同构(建)筑物间未留置变形缝 3225623建(构)筑物与台阶、散水等未留置变形缝 322224136 327727设备垫片安装不规范 327795垫片安装随意,超出三片安装垫片或垫片安装不牢固 321524537 3226936压接管不满足规范要求 3230017设备线夹、母线压接管等压接部位弯曲度超标,飞边等未处理等 322617638 325987尾线朝上的线夹未设排水孔 3227972尾线朝上的线夹未设排水孔 32376139 3225708端子箱、屏柜等柜间接地联线缺失 322980未设置或断裂、脱落等 322290040 3212168控制台内线缆凌乱 324339控制台内的电源线、网络线、视频线等未整理,凌乱 321.编制目的为规范开展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落实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提高质量通病防治工作效果,进一步提高110kV南驿变电站工程质量为了更好地进行施工监理,控制质量、控制工期、控制投资,加强监理单位对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提高监理工作绩效,有效防范各类施工质量事故的发生,持续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做好管理工作,特制订本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指导本工程监理项目部及监理人员开展监理质量通病防治控制工作,最终实现工程质量目标。2.编制依据1.合同文件2.法律法规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主席令第46号2011年7月1日起执行)2)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2000年1月30号起执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主席令第65号2008年1月1日起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12年版5)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9版(建标〔2002〕219号)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工业建筑部分(建标〔2000〕40号)3.工程管理文件《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导则》(国家电网工〔2003〕153号)《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达标投产考核办法》(国家电网基建〔2011〕146号)《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优质工程评选办法》(国家电网基建〔2012〕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利用数码照片资料加强输变电工程安全质量过程控制的通知》(基建安全[2007]25号)《关于强化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数码照片采集与管理的工作要求》(国网基建质量〔2010〕322号)《国家电网公司基建质量管理规定》(国家电网基建〔2011〕1759号)《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工艺示范手册》(基建质量〔2011〕《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国家电网基建〔2011〕1755号)《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试行)》国家电网生技[2005]400号《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建设创优规划编制纲要〉等7个指导文件的通知》基建质量〔2007〕89号《国家电网公司工程建设质量责任考核办法》(国家电网基建〔2011〕1751号)《输变电站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程》(Q/GDW248-2008)《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基建质量〔2010〕19号)《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施工方法管理规定》(国家电网基建〔2010〕165号)《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工艺管理办法》国家电网基建〔2011〕1752号关于应用《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工艺示范》光盘的通知(2011)《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工艺标准库》(基建质量〔2010〕100号)《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施工方法》(基建质量〔2011〕78号)《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国家电网办[2010]250号)现行国家电网公司、省公司其他有关制度、规定和企业标准4.工程设计文件1).工程施工设计图纸、技术资料2).标准、规程、规范、地质勘测报告本工程监理依据的主要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包括但不限于: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1《屋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地下室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建筑防腐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12-2010《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外墙饰面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JGJ126-2000《建筑涂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JGJ/T29-200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200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建筑用砂》GB/T14684-2011《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08《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110kV及以上送变电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规程》DL/T782-201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17-200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7-201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9-201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8-201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程》GB50169-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1-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蓄电池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2-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19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流设备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5-19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7-1996《110kV~1000kV变电(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Q/GDW183—20083.监理单位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责任:3.1审查施工项目部提交的《110kV南驿变电站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提出具体要求并编写《110kV南驿变电站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3.2真做好隐蔽工程和工序质量的验收签证,上道工序不合格时,不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3.3对变电工程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调整试验的重要工序和关键部位旁站监理,加强工程质量的平行检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3.4工程完工后,认真填写《110kV南驿变电站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评估报告》。4.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4.1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4.1.1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

4.1.1.1变电(换流)站土建工程的建筑平面宜规则,避免平面形状突变。当平面有凹口时,凹口周边楼板的配筋应适当加强。4.1.1.2.屋面及建筑物两端单元的现浇板应设置双层双向钢筋,钢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直径不宜小于8mm。外墙阳角处应设置放射形钢筋,钢筋的数量不应少于7φ10,长度应大于板跨的1/3,且不得小于2m。4.1.1.3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的设计厚度一般不应小于120mm(浴、厕、阳台板不得小于90mm)。4.1.1.4室外悬臂板挑出长度L≥400mm,宽度B≥3m时,应配抗裂分布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4.1.1.5当阳台挑出长度L≥1.5m时,应采用梁式结构;当阳台挑出长度L<1.5m、且需采用悬挑板时,其根部板厚不小于L/10,且不小于120mm,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4.1.1.6在现浇板角急剧变化处、开洞削弱处等易引起收缩应力集中处,钢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直径不应小于8mm,并应在板的上部纵横两个方向布置温度钢筋。4.1.1.7外墙转角处构造柱的截面尺寸不宜小于200mm×200mm。与楼板同时浇筑的外墙圈梁,其截面高度应不大于300mm。4.1.1.8现浇板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20,也不宜大于C30。4.1.1.9建筑物长度大于60m时,宜在楼板中部设置后浇带。后浇带两边应设置加强钢筋。4.1.2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4.1.2.1现浇板混凝土应采用中粗砂。严把原材料质量关,优化配合比设计,适当减小水灰比。4.1.2.2当需要采用减水剂来提高混凝土性能时,应采用减水率高、分散性能好、对混凝土收缩影响较小的外加剂,其减水率不应低于8%。4.1.2.3预拌混凝土的含砂率应控制在40%以内,每立方米混凝土粗骨料的用量不少于1000kg,粉煤灰的掺量不宜大于水泥用量的15%。4.1.2.4预拌混凝土进场时应检查入模塌落度,塌落度值按施工规范采用。4.1.2.5严格控制现浇板的厚度和现浇板中钢筋保护层的厚度,特别是板面负筋保护层厚度,不使负筋保护层过厚而产生裂缝。4.1.2.6阳台、雨蓬等悬挑现浇板的负弯矩钢筋下面,应设置间距不大于500mm的钢筋保护层垫块,在浇筑混凝土时保证钢筋不移位。双层双向钢筋,应设置钢筋撑脚,钢筋撑脚纵横间距不大于500mm,应交叉分布,并对上下层钢筋作有效固定。4.1.2.7现浇板中的线管必须布置在钢筋网片之上(双层双向配筋时,布置在下层钢筋之上),交叉布线处应采用线盒,线管的直径应小于1/3楼板厚度,沿预埋管线方向应增设φ6@150、宽度不小于450mm的钢筋网带。严禁水管水平埋设在现浇板中。4.1.2.8现浇板浇筑宜采用平板振动器振捣,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二次压抹。4.1.2.9现浇板浇筑后,应在终凝后进行覆盖和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性能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夏季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以提高抗裂性能。冬季应适当延长保温和脱模时间,使其缓慢降温,以防温度骤变、温差过大引起裂缝。4.1.2.10现浇板养护期间,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2MPa时,不得进行后续施工。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0MPa时,不得在现浇板上吊运、堆放重物。吊运、堆放重物时应减轻对现浇板的冲击影响。4.1.2.11现浇板的板底宜采用免粉刷措施。

4.1.2.12模板支撑的选用必须经过计算,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刚度、稳定性,平整度及光洁度。根据工期要求,配备足够数量的模板,保证按规范要求拆模。已拆除模板及其支架的结构,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方可承受全部使用荷载。4.1.2.13施工缝的位置和处理应严格执行规范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后浇带的位置和混凝土浇筑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大于60d后再施工,浇筑时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其混凝土强度应提高一个强度等级。4.1.2.14混凝土浇筑时,对裂缝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活动跳板,扩大接触面,分散应力,避免上层钢筋受到踩踏而变形,并配备专人及时检查调整。4.1.2.15工程实体钢筋保护层检测时,应对悬臂构件的上部钢筋保护层厚度进行检测。4.2墙体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4.2.1墙体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4.2.1.1变电(换流)站土建工程地基应按变形控制设计,并按国家现行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地基变形计算。4.2.1.2.房屋工程建筑物长度大于40m时,应设置变形缝,当有其他可靠措施时,可在规定范围内适当放宽。4.2.1.3建筑物层高超过4m时,砌体工程中部增设厚度为120mm与墙体同宽的混凝土腰梁,腰梁间距不应大于4m。砌体无约束的端部必须增设构造柱。4.2.1.4建筑物顶层和底层应设置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窗台梁,高度不宜小于120mm,纵筋不少于4φ10,箍筋φ6@200;其他层在窗台标高处应设置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窗口底部混凝土板带应做成里高外低;房屋两端顶层砌体沿高度方向应设置间隔不大于1.3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板带的纵向配筋不宜少于3φ8,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4.2.1.5当洞宽大于2m时,洞口两侧设置混凝土构造柱(并与雨蓬梁或框架梁同时浇筑),纵筋不少于4φ10,箍筋φ6@200;当洞宽小于2m时,在洞口两侧的下部混凝土板带上,设置止水坎,其高度为1~2皮砖的厚度,宽度不小于120mm。构造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4.2.1.6对门框与柱距离小于300mm的门垛及小于360mm窗间墙,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4.2.1.7宽度大于300mm的预留洞口,应设钢筋混凝土过梁,并伸入墙体不小于300mm。4.2.1.8墙体内的埋管密集区域,宜采用混凝土浇筑。4.2.1.9顶层圈梁高度不宜超过240mm。顶层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7.5,底层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10。4.2.1.10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轻质隔墙,应增设间距不大于3m的构造柱,每层墙高的中部应增设高度为120mm与墙体同宽的混凝土腰梁。4.2.1.11主体与阳台栏板之间的拉结筋必须预埋。4.2.1.12在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应采用钢丝网抹灰或耐碱玻纤网布聚合物砂浆加强带进行处理,加强带与各基体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50mm。顶层粉刷砂浆中宜掺入抗裂纤维。4.2.1.13灰砂砖、粉煤灰砖、蒸压加气混凝土块宜采用保水性强的砂浆砌筑。4.2.1.14顶层框架填充墙当采用灰砂砖、粉煤灰砖、混凝土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材料时,墙面应采取满铺镀锌钢丝网粉刷等必要的措施。4.2.1.15寒冷、严寒地区建筑物外墙宜采用保温砂浆、复合保温材料等外墙外保温措施。4.2.1.16女儿墙不应采用轻质墙体材料砌筑。当采用砌体结构时,应设置间距不大于3m的构造柱和厚度不小于120mm的混凝土压顶。4.2.2墙体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4.2.2.1砌筑砂浆应采用中砂,严禁使用山砂、石粉和混合粉。砌体工程所用的材料应有产品的合格证书、产品性能检测报告。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材料。4.2.2.2蒸压灰砂砖、粉煤灰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出釜停放期不宜小于45d,至少不应小于28d。混凝土及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龄期不应小于28d。4.2.2.3应严格控制砌筑时块体材料的含水率。砌筑时块体材料表面不应有浮水,不得在饱和水状态下施工。4.2.2.4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和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不应与其他块材混砌。砌筑砂浆的拌制、使用及强度应符合相关规范及设计的要求。4.2.2.5填充墙砌至接近梁底、板底时,应留有一定的空隙,填充墙砌筑完并间隔15d以后,方可补砌挤紧,或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嵌填密实;补砌时,双侧竖缝用高强度水泥砂浆嵌填密实。4.2.2.6砌体结构坡屋顶卧梁下口的砌体应砌成踏步形。

4.2.2.7砌体结构宜在砌筑完成后60d后再抹灰,并不应少于30d。4.2.2.8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应一次浇筑完成。

4.2.2.9框架柱间填充墙拉结筋宜采用预埋法留置,应满足砖模数要求,不应折弯压入砖缝;梁底插筋应采用预埋留置。4.2.2.10采用粉煤灰砖、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填充墙与框架柱交接处,应用15mm×15mm木条预先留缝,粉刷前用1:3水泥砂浆嵌实。4.2.2.11严禁在墙体上埋设交叉管道和开凿水平槽。竖向槽须在砂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用机械开凿,且在粉刷前加贴满足抗震要求的镀锌钢丝网片等材料。4.3楼地面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4.3.1楼地面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4.3.1.1除有特殊使用要求外,楼地面应满足平整、耐磨、不起尘、防滑、防污染、隔声、易于清洁等要求。4.3.1.2处于地基土上的地面,应根据需要采取防潮、防基土冻胀、湿陷,防不均匀沉陷等措施。4.3.1.3浴、厕和其他有防水要求的建筑地面必须设置防水隔离层。4.3.1.4浴、厕、室外楼梯和其他有防水要求的楼板周边除门洞外,向上做一道高度不小于200mm的混凝土翻边,与楼板一同浇筑,地面标高应比室内其他房间地面低20~30mm。4.3.2楼地面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4.3.2.1.采用的材料应按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选用,并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进场材料应有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及性能检测报告,重要材料应有复验报告。4.3.2.2.上下水管道套管及预留洞口坐标位置应正确,严禁任意凿洞。套管应采用钢管并设置止水环,应高出结构层面80mm。预留洞口的形状为上大下小。4.3.2.3管道安装前,楼板板厚范围内上下水管的光滑外壁应先做毛化处理,再均匀涂一层401塑料胶,然后用经筛洗的中粗砂喷洒均匀。4.3.2.4现浇板预留洞口填塞前,应将洞口清洗干净、毛化处理、涂刷掺胶水泥浆作粘结层。洞口填塞分二次进行,先用掺入抗裂防渗剂的微膨胀细石混凝土浇筑至楼板厚度的2/3处,待混凝土凝固后进行4h蓄水试验,无渗漏后,用掺入抗裂防渗剂的水泥砂浆填塞。管道安装后,应在洞口处进行24h蓄水试验,不渗、不漏后再做防水层。4.3.2.5防水层施工前应先将楼板四周清理干净,阴角处粉成小圆弧。防水层的泛水高度不得小于300mm。4.3.2.6地面找平层向地漏放坡1%~1.5%,地漏口应比相邻地面低5mm。4.3.2.7找平层、隔离层、面层施工前,基层应清扫、冲洗干净,并与下一层结合牢固,无空鼓、裂纹;面层表面不应有裂纹、脱皮、麻面、起砂等缺陷。4.3.2.8有防水要求的地面施工完毕后,应进行24h蓄水试验,蓄水高度为20mm~30mm,不渗、不漏为合格。4.3.2.9卫生间墙面防水砂浆应进行不少于2次的刮糙。4.3.2.10室内外回填土必须按设计要求分层夯实,分层见证取样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4.3.2.11楼面混凝土后浇面层及混凝土地面必须设置分格缝,并在混凝土终凝前原浆收光,严禁撒干水泥或刮水泥浆收光。4.3.2.12整体面层的抹平工作应在混凝土初凝前完成,压光工作应在混凝土终凝前完成。并应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d。4.4外墙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4.4.1外墙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4.4.1.1外墙立面应简洁,减少凹凸形状。

4.4.1.2外墙饰面宜采用面砖,采用涂料时粉刷层宜掺入抗裂纤维。4.4.1.3外墙涂料层宜选用吸附力强、耐候性好、耐洗刷的弹性涂料。4.4.1.4外粉刷必须设置分格缝。

4.4.2外墙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4.4.2.1外墙抹灰应使用含泥量低于2%、细度模量不小于2.5的中粗砂。严禁使用石粉、混合粉。水泥使用前应做凝结时间和安定性检验。4.4.2.2抹灰粉刷前应将基层表面的尘土、污垢、油渍等清除干净,并提前1d洒水湿润。抹灰层与基层以及各抹灰层之间必须粘结牢固,无空鼓、裂纹。4.4.2.3墙面抹灰砂浆要抹平、压实,砂浆中宜掺加适量的聚合物来提高砂浆的拒水、防渗、防漏性能。4.4.2.4外墙粉刷各层接缝位置应错开,接缝应留置在楼层混凝土梁或圈梁的中部。4.4.2.5外墙涂料在使用前,应进行抽样检测。

4.4.2.6外墙施工应采用双排脚手架,不得留置多余洞眼。外墙脚手孔应使用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分次塞实成活,并在洞口外侧先加刷一道防水增强层。4.4.2.7混凝土基层应采用人工凿毛;轻质砌块基层应采用满铺镀锌钢丝网等措施来增强基层黏结力。抹灰基层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4.4.2.8当抹灰层总厚度≥35mm时,必须采用挂大孔镀锌钢丝网片的措施,且固定网片的固定件锚入混凝土基体的深度不应小于25mm,其他基层的深度不应小于50mm。抹灰层总厚度超过50mm时,加强措施应由设计单位确认。4.4.2.9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的处理应符合墙体防裂措施的要求,并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4.4.2.10外墙抹灰必须分层进行,刮糙不少于两遍,每遍厚度宜控制在6~8mm;面层宜为7~10mm,但不应超过10mm。两层间的间隔时间不应小于2~7d。室外气温低于5℃时,不宜进行外墙粉刷。4.4.2.11外墙涂料找平腻子的厚度不应大于1mm。

4.4.2.12腰线、雨篷、阳台等部位必须粉出不小于2%的排水坡度,且靠墙体根部处应粉成圆角;滴水线宽度应为10~20mm,厚度不小于12mm,且应粉成鹰嘴式。4.4.2.13外墙面层涂料或饰面砖铺贴前应对墙面抹灰基层进行淋水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面层涂料或饰面砖铺贴。4.4.2.14外墙面砖铺贴粘前应进行排版,避免采用小于1/2边长的块料。面砖应粘结牢固,无空鼓、勾缝密实。应将勾缝处理作为重点:宜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浆或专用勾缝剂勾缝,勾缝应密实。二次勾缝采用5mm直径圆形抹缝工具来回拉至缝面光滑,表面擦抹整洁,并及时洒水养护。4.5门窗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4.5.1门窗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4.5.1.1应明确门窗抗风压、气密性和水密性三项性能指标。其性能等级划分应符合国家现行规范的规定。4.5.1.2组合门窗拼樘料必须进行抗风压变形验算,拼樘料应左右或上下贯通并直接锚入洞口墙体上,拼樘料与门窗框之间的拼接应为插接,插接深度不小于10mm。4.5.1.3塑钢门窗型材必须使用与其相匹配的衬钢,衬钢厚度应满足规范要求,并作防腐处理。4.5.1.4铝合金窗型材壁厚必须不小于1.4mm,门的型材壁厚必须不小于2mm。4.5.1.5窗台低于0.8m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4.5.1.6外门构造应开启方便,坚固耐用;手动开启的大门扇应有制动装置,推拉门应有防脱轨的措施;双面弹簧门应在可视高度部分装透明的安全玻璃;旋转门、电动门、卷帘门的邻近应另设平开疏散门,或在门上设疏散门。4.5.1.7门窗应设计成以3M为基本模数的标准洞口,尽量减少门窗尺寸,一般房间外窗宽度不宜超过1.50m,高度不宜超过1.50m。当单块玻璃面积大于1.5m时,应采用不小于5mm厚度的安全玻璃。4.5.2门窗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4.5.2.1门窗安装前应进行三项性能的见证取样检测,安装完毕后应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现场检验。4.5.2.2门窗框安装固定前应对预留墙洞尺寸进行复核,用防水砂浆刮糙处理,然后实施外框固定。固定后的外框与墙体应根据饰面材料预留5—8mm间隙。4.5.2.3.门窗安装应采用镀锌铁片连接固定,镀锌铁片厚度不小于1.5mm,固定点间距:门窗拼接转角处180mm,框边处不大于500mm。严禁用长脚膨胀螺栓穿透型材固定门窗框。4.5.2.4门窗洞口应干净、干燥后施打发泡剂,发泡剂应连续施打、一次成型、充填饱满,溢出门窗框外的发泡剂应在结膜前塞入缝隙内,防止发泡剂外膜破损。4.5.2.5门窗框外侧应留5mm宽、6mm深的打胶槽口;外墙面层为粉刷层时,宜贴“┴”型塑料条做槽口。内窗台应较外窗台高10mm,外窗底框下沿与窗台间应留有10mm的槽口。4.5.2.6打胶面应干净,干燥后施打密封胶,且应采用中性硅酮密封胶。严禁在涂料面层上打密封胶。4.5.2.7窗扇的开启形式应方便使用,安全可靠,易于维修、清洗;当采用外开窗时,窗扇固定的措施应可靠。组合窗中拼缝应采用专用密封材料进行防水处理。4.5.2.8全玻璃门应选用安全玻璃,并应设防撞提示标识。4.5.2.9卫生间应有通风装置(进、出风口),门框与墙地面连接处应打防水封闭胶,窗户采用磨砂玻璃。4.6屋面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4.6.1屋面质量通病防治设计措施:

4.6.1.1屋面宜设计为结构找坡。屋面坡度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平屋面采用结构找坡不得小于5%,材料找坡不得小于3%;天沟、沿沟纵向找坡不得小于1%。4.6.1.2柔性与刚性防水层复合使用时,应将柔性防水层放在刚性防水层下部,并应在两防水层间设置隔离层。4.6.1.3铺设屋面防水卷材的找平层应设分格缝,分格缝纵横间距不大于3m,缝宽为20mm,并嵌填密封材料。找平层当采用水泥砂桨时,其强度不得小于M10,当采用细石混凝土时,其强度不得小于C20。4.6.1.4对于体积吸水率大于2%的保温材料,不得设计为倒置式屋面。4.6.1.5刚性防水层应采用细石防水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小于C30,厚度不应小于50mm,并设置分格缝,其间距不宜大于3m,缝宽不应大于30mm,且不小于12mm。刚性防水层与山墙、女儿墙及突出屋面结构的交接处,应留置伸缩缝,伸缩缝用柔性防水材料填充,并铺设高度、宽度均不小于250mm卷材附加层。刚性防水层的坡度宜为2%~3%;混凝土内配间距为100~200mm钢筋网片,钢筋网片应位于刚性防水层的中上部,且在分隔缝处断开。4.6.1.6柔性材料防水层的保护层宜采用撒布材料或浅色涂料。当采用刚性保护层时,必须符合细石混凝土防水层的要求。4.6.1.7对女儿墙、高低跨、上人孔、变形缝和出屋面管道、井(烟)道等节点应设计防渗构造详图;变形缝宜优先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盖板的做法,其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30;伸出屋面管道、人孔等周边应同屋面结构一起整浇一道钢筋混凝土防水圈,高度不小于300mm。4.6.1.8膨胀珍珠岩类及其他块状、散状屋面保温层必须设置隔气层和排气系统。排气道应纵横交错、畅通,其间距应根据保温层厚度确定,最大不宜超过3m;排气口应设置在不易被损坏和不易进水的位置。4.6.1.9有反梁的屋面结构,穿过梁的预留管,管径不得大于75mm,并应在设计图上注明反梁过水孔孔底标高,不允许在梁内形成积水槽。4.6.1.10屋面女儿墙、压顶等过长的纵向构件,应沿纵向不大于3m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女儿墙、压顶粉刷层每隔3m及易产生变形开裂部位设分格缝,分格缝宽为10mm。4.6.1.11屋面应进行保温或隔热设计,其传热阻(R0)不得小于1.26m2·K/W(平方米·度/瓦。注:传热阻R0是传热系数K的倒数,即R0=1/K。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值愈小,或传热阻R0值愈大,保温性能愈好)。4.6.2屋面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措施:

4.6.2.1屋面防水工程施工队伍应具有相应资质。施工前必须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经监理审查确认后方可组织施工。4.6.2.2出屋面管道、空调室外机底座、屋顶风机口等在防水层施工前必须按设计要求预留、预埋准确,不得在防水层上打孔、开洞。4.6.2.3埋入屋面现浇板的穿线管及接线盒等物件应固定在模板上,以保证现浇板内预埋物保持在现浇板的下部,使板内线盒、线管上有足够高度的混凝土层,并在接线盒上面配置钢筋网片,确保盒、管上面的混凝土不开裂。4.6.2.4穿透屋面现浇板的预埋管必须设有止水环。屋面现浇板下吊灯、吊顶等器具的安装固定应采取预埋,不得事后剔凿或采用膨胀螺栓。4.6.2.5屋面隔气层、防水层施工前,基层必须干净、干燥,并做好隐蔽验收记录。保温层、防水层不得在雨、雪天及(五级及以上)大风天气施工。4.6.2.6在屋面各道防水层或隔气层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基层的含水率。4.6.2.7屋面防水层施工与伸出屋面结构的处理应满足下列要求:(1)屋面水落口、空调室外机底座、出屋面管道、屋顶风机口等,在与刚性防水层交接处留20×20mm凹槽,嵌填密封材料,并做附加防水卷材增强层处理;(2)出屋面管道、空调室外机底座、屋顶风机口应用柔性防水卷材做泛水,其高度不小于250mm(管道泛水不小于300mm),上口用管箍或压条,将卷材上口压紧,并用密封材料封严;(3)出屋面管道根部直径500mm范围内,找平层应抹成高度不小于30mm的圆锥台。伸出屋面井(烟)道及上屋面楼梯间周边应该同屋面结构一起整浇一道钢筋砼防渗圈,高度不小于200mm。4.6.2.8卷材防水层泛水收头施工:当女儿墙为砖墙时,泛水高度不小于250mm,防水层收头应在砖墙凹槽内用防腐木条加盖金属固定,钉距不得大于450mm,并用密封材料封严。当女儿墙为钢筋混凝土时,泛水高度不小于250mm,防水层收头用金属压条钉压固定,钉距不得大于450mm,密封材料封边,并在上部用镀锌铁皮等金属材料覆盖保护。4.6.2.9刚性细石混凝土防水屋面施工除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钢筋网片应采用焊接型网片。

(2)混凝土浇捣时,宜先铺三分之二厚度混凝土并摊平,再放置钢筋网片,后铺三分之一的混凝土,振捣并碾压密实,收水后分二次压光。抹压时不应在表面加浆或撒干水泥。(3)分格缝应上下贯通,缝内不得有水泥砂浆粘结。在分格缝和周边缝隙干燥后清理干净,用与密封材料相匹配的基层处理剂涂刷,待其表面干燥后立即嵌填防水油膏,密封材料底层应填背衬泡沫棒,分格缝上口粘贴不小于200mm宽的卷材保护层。(4)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d。4.6.2.10屋面防水层施工完毕后,应进行蓄水试验或淋水试验。4.6.2.11屋面防水层施工完毕后加装空调室外机、屋顶风机、太阳能等设备时,支架不能直接放置在屋面上,必须安装垫片,防止其破坏屋面防水层。4.7楼梯、栏杆、台阶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4.7.1楼梯、栏杆、台阶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4.7.1.1.楼梯梯段改变方向时,扶手转向端处的平台最小宽度不应小于梯段宽度,并不得小于1.20m。4.7.1.2.每个梯段的踏步不应超过18级,亦不应小于3级。

4.7.1.3.楼梯、平台栏杆应留设预埋铁件。

4.7.1.4.室内楼梯扶手高度不宜小于900mm。靠楼体井一侧水平扶手长度超过500mm时,其高度不应小于1.05m。4.7.1.5.建筑物室外台阶踏步宽度不宜小于300mm,踏步高度不宜大于150mm,并不宜小于100mm。踏步应防滑。室内台阶踏步数不应小于2级。当高差不足2级时,应按坡道要求设置。4.7.1.6.建筑物室外台阶高度超过700mm、且侧面临空时,应有防护措施。4.7.1.7.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上人屋面及室外楼梯等临空处设置防护栏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栏杆应以坚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并能承受荷载规范规定的水平荷载。临空高度在24m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05m,临空高度在24m以上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10m。(2)栏杆距楼面或屋面100mm高度内不应留空,应设置挡板,挡板与主体结构整体施工。(3)玻璃栏板的厚度应采用不小于12mm安全玻璃。

(4)室外金属栏杆应设置可靠接地。4.7.2楼梯、栏杆、台阶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4.7.2.1.以钢管为立杆时壁厚不小于2mm;木制扶手一般用硬杂木加工,含水率不得大于12%。弯头材料同扶手料。4.7.2.2.进场的钢管材、木制扶手堆放时应有垫木,防止表面损坏或变形。4.7.2.3.玻璃栏板应采用安全玻璃,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安全玻璃厂家应提供产品合格证、出厂试验报告以及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复印件等资料。4.7.2.4.采用聚醋乙烯(乳胶)等化学粘接剂时,其中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规范规定。4.7.2.5.玻璃栏板应根据设计要求及现场的实际尺寸加工。玻璃各边及阳角应抛成斜边或圆角,以防伤手。4.7.2.6.栏杆加工、规格、尺寸、造型应符合设计要求,根据实际尺寸编号。安装焊接必须牢固。栏杆的竖杆应与预埋件可靠焊接。4.7.2.7.栏杆扶手安装时,若地面石材已安装完毕,扶手施工时应做好成品保护,防止焊接火花烧坏地面石材。4.7.2.8.木扶手安装完毕后,宜刷一道底漆,且应加包裹,以免撞击损坏和受潮变色。玻璃栏板及钢扶手应加以保护,防止损坏。室内楼梯木扶手栏杆与地面接触应做好防水处理。4.7.2.9.室外台阶与建筑物墙面结合处应设变形缝。

4.7.2.10.室外金属栏杆接地应简洁美观。

4.7.2.11.不锈钢栏杆构件之间的连接应满焊,焊缝应进行抛光处理。4.8构支架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4.8.1构支架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4.8.1.1.钢构架需采用热浸镀锌,镀锌后的高强螺栓力学性能不低于设计要求,设计应提供螺栓的紧固力矩。4.8.1.2.构支架和设备支架杆头板的尺寸、高度、方向、螺栓孔距应能满足设备安装和二次引下管要求,避免现场二次开孔和焊接;接地端子的位置、数量、朝向、螺栓孔距应满足相关规定要求,接地端子底部与保护帽顶部距离以不小于200mm为宜。4.8.1.3.钢构支架底部垂直接地扁铁与钢柱之间宜留间隙或加设绝缘材料,以方便接地电阻试验。4.8.1.4.离心混凝土杆应在上部钢圈处设置接地端子。

4.8.2构支架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4.8.2.1.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构支架加工,未经同意不得随意代用钢结构材料,防止因材料的机械性能、化学成分不符合要求,导致焊接裂纹甚至发生断裂等事故。4.8.2.2.应对钢构支架加工过程进行监造。钢结构焊接注意控制焊接变形,焊接完成后及时清除焊渣及飞溅物,组装构件必须在试组装完成后进行热镀锌,构件镀锌后在厂内将变形等缺陷消除完毕,并对排锌孔进行封堵后方可出厂。4.8.2.3.钢构支架镀锌不得有锈斑、锌瘤、毛刺及漏锌。钢构支架出厂装车前应对运输过程中宜磨损部位进行成品保护,并采用专用吊带进行装卸,严禁碰撞损伤。4.8.2.4.对进场构件进行严格检查,按照规范及供货技术合同要求检查构件出厂保证资料是否完善、齐全、规范。构件表面观感、外径、长度、弯曲度不满足要求的拒绝接收。4.8.2.5.运输过程中发生杆头板等个别变形,在现场宜采用机械方式进行调校。4.8.2.6.钢梁组装时按照钢梁设计预拱值进行地面组装。

4.8.2.7.离心混凝土杆对口处焊接后,应对金属部分(包括非焊接处)彻底打磨除锈,然后进行防腐处理。防锈漆涂刷前在两端钢圈挡浆筋以外部分粘贴胶带纸,防止污染混凝土杆段。焊口冷却前严禁进行油漆涂刷。4.8.2.8.离心混凝土杆排焊时,杆段支垫要稳固、可靠,保证支垫水平,拉线校验整体弯曲度不超过有关规范要求。4.8.2.9.离心混凝土杆杆头板施工焊接时宜采用(跳焊、降温等)合理的焊接工艺,抑制变形。如个别杆头板出现变形,需进行机械校正。4.8.2.10.安装螺栓孔不得采用气割加工。4.8.2.11.离心混凝土杆接地扁钢安装前应校正平直,弯制应采用冷弯工艺,扁钢应紧贴设备支柱或加装不锈钢紧固带,不锈钢紧固带装设高度及接头位置应一致;在周围回填土时严禁扰动扁钢底部,避免造成上部变形弯曲。4.9主变、高抗、电容器、断路器等主设备基础、保护帽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4.9.1主变、高抗、电容器、断路器等主设备基础、保护帽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4.9.1.1.主变、电容(抗)器基础应进行沉降验算。

4.9.1.2.主变、电容(抗)器油池壁应设置沉降缝,设备基础与油池壁、电缆沟间应柔性连接。4.9.1.3.GIS基础大于40m时应设置后浇带。

4.9.1.4.外露基础阳角宜倒圆,倒角半径20~30mm。

4.9.1.5.基础埋件应采用热浸镀锌处理,不得采用普通铁件。

4.9.2主变、高抗、电容器、断路器等主设备基础、保护帽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4.9.2.1.当需要采用减水剂来提高混凝土性时,应采用减水率高、分散性能好、对混凝土收缩影响较小的外加剂,其减水率不应低于8%。4.9.2.2.预拌混凝土进场时按规范检查入模塌落度,塌落度值按施工规范采用。4.9.2.3.外露部分应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表面不得进行二次粉刷或贴面砖。4.9.2.4.基础施工应一次连续浇筑完成,禁止留设垂直施工缝,未经设计认可,不得留设水平施工缝。4.9.2.5.运输过程中,应控制混凝土不离析、不分层、组成成分不发生变化,并能保证施工所必须的稠度。4.9.2.6.设备预埋螺栓宜与基础整体浇筑,如采取二次浇筑应采用高强度等级微膨胀混凝土振捣密实。4.9.2.7.基础混凝土浇筑时,应派专人进行跟踪测量,保证预埋铁件与混凝土面平整,埋件中间应开孔并二次振捣,防止空鼓。埋件应采用热浸镀锌处理,不得采用普通铁件。4.9.2.8.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应进行温控计算确定其保温、保湿或降温措施,并应设置测温孔测定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度,使温度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以内,当无设计要求时,温差不超过25℃。4.9.2.9.构支架吊装完毕后,杯口及管内二次灌浆应浇筑密实并保证管内混凝土浇筑高度。4.9.2.10.保护帽混凝土浇筑前,应对保护帽顶面以上钢构支架500mm范围内进行保护。4.10主变、高抗防火墙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4.10.1主变、高抗、电容器、断路器等主设备基础、保护帽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4.10.1.1.防火墙应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双面清水墙,或采用普通砖砌筑、水泥砂浆抹面,并应进行沉降验算。4.10.1.2.防火墙顶部应留横坡,梁底下沿两侧做滴水槽(线)。

4.10.1.3.砌筑砂浆采用混合砂浆,强度等级≥M7.5。

4.10.1.4.防火墙与建筑物相连时,宜采用柔性连接。

4.10.1.5.清水墙根部3皮砖范围及外露基础部分应采用1:2防水砂浆粉刷。4.10.2主变、高抗、电容器、断路器等主设备基础、保护帽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4.10.2.1.清水墙砖块应选择棱角整齐,无弯曲、裂纹,颜色均匀,规格尺寸误差≤2mm。4.10.2.2.防火墙用水泥、石子、砂应在施工前做好工程材料计划,同一批进场,集中堆放,以保持防火墙色泽一致。4.10.2.3.防火墙拉结筋宜采用预埋方式,留置位置应与砌体灰缝相符合,不得弯折使用,拉结筋末端应有90°弯钩。4.10.2.4.优化防火墙框架梁、柱间距,严格控制施工误差,确保填充墙体组砌正确,缝宽一致,楞角整齐,避免非整砖出现,墙面清洁美观。4.10.2.5.墙体砌筑后应及时勾缝,勾成凹圆弧型,凹缝深度宜为4~5mm,并防止墙面污染。4.10.2.6.框架梁底两侧应留置滴水槽(线)。

4.10.2.7.填充墙砌至接近梁底时,应留有一定的空隙,填充墙砌筑完并间隔15d以后,方可用微膨胀水泥砂浆将其补砌挤紧。4.10.2.8.清水墙根部3皮砖范围及外露基础部分应采用1:2防水砂浆粉刷。4.11电缆沟及盖板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4.11.1电缆沟及盖板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4.11.1.1.电缆沟可选用混凝土现浇电缆沟或砖砌电缆沟。

4.11.1.2.电缆沟混凝土强度不小于C25,伸缩缝间距9~15m,缝宽15~25mm,内填沥青麻丝和柏油刨花板或其他柔性填充材料,表面宜采用中性硅酮耐侯密封胶。4.11.1.3.电缆沟内应设排水槽,排水槽截面直径或宽度(深度)80~100mm,并与站区排水主网连接管道。4.11.1.4.电缆沟压顶混凝土外侧宜倒角,倒角半径20~30mm。

4.11.1.5.电缆支架宜采用不锈钢内膨胀螺栓固定(按要求进行拉拔试验)。4.11.1.6.沟壁在电缆沟转角处、交叉处应设置钢筋混凝土过梁。4.11.1.7.混凝土盖板应设置镀锌角钢边框。

4.11.1.8.砖砌电缆沟沟壁应设计有固定支架的混凝土腰梁或预制混凝土块。4.11.1.9.电缆沟过路段宜采用埋管或暗沟。

4.11.2电缆沟及盖板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4.11.2.1.混凝土电缆沟宜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砖砌电缆沟应采用清水混凝土压顶。4.11.2.2.电缆沟施工前应精确计算电缆沟长度与盖板合模,并保证过水槽位置上为整块盖板。4.11.2.3.沟壁两侧应同时浇筑,防止沟壁模板发生偏移。对沟壁倒角处混凝土应二次振捣,防止倒角处出现气泡。4.11.2.4.伸缩缝与电缆沟垂直,应全断开、缝宽一致,上下贯通、缝中不得连浆、填缝要求饱满,填缝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表面密封处理应美观。4.11.2.5.电缆沟回填土前,应进行伸缩缝嵌缝处理,并经检验合格。砖砌电缆沟回填土时,应采取防治沟壁变形的措施。4.11.2.6.与电缆沟过路段、建筑物连接处应设变形缝。

4.11.2.7.盖板不得有裂缝及变形现象,与电缆沟采用柔性连接(固定橡胶条或预埋橡胶钉),保证盖板平整、稳定。电缆沟端头处不得有探头(局部悬空)盖板。4.11.2.8.镀锌扁铁焊接应保证不变形,扁铁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倍扁铁宽度,三面围焊,焊接质量应符合施工规范要求。4.12道路及散水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4.12.1道路及散水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4.12.1.1.道路可根据变电站所在地区设计为城市型和郊区型两种形式。4.12.1.2.站内道路根据使用功能可分为主变运输道路、站内检修运行道路和消防道路。应考虑施工时路面硬化的需要,尽量与永久性道路相结合,原则上以不提高标准来做到永临结合。4.12.1.3.对用作路基的土,应加强土质的鉴别和性能测试,尽量不采用高液限粘土及含有机质细粒土作为道路的路床填料,因条件限制而必须采用上述土做填料时,应掺加石灰或水泥等结合料改善。4.12.1.4.在季节性冰冻地区、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土质路堑和路床土湿度较大时、路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或不均匀变形时,应在层基下分别设置防冻垫层、排水垫层和半刚性垫层。4.12.1.5.基层的宽度应比混凝土面层每侧至少宽出300mm。

4.12.1.6.道路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不宜大于C35,内掺抗裂纤维,厚度不小于180mm。散水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内掺抗裂纤维,厚度不小于150mm。4.12.1.7.道路应设双向横坡,坡度1%~2%。

4.12.1.8.缩缝间距不大于4m,宽度5~6mm,锯切槽口深度应为混凝土面层厚度的1/3;胀缝留设间距以30~50m为宜。在道路与建构筑物衔接处,道路交叉处、路面厚度变化处、幅宽及坡度变化处,必须做胀缝,缝宽20mm,道路混凝土应全断开。4.12.1.9.混凝土面层下有箱形构造物或圆形管状构造物横向穿越时,在构造物顶宽两侧各加1~4m的混凝土面层内布设双层钢筋网(建议:网片应点焊,钢筋直径为12mm,纵向钢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