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压接工艺规程_第1页
端子压接工艺规程_第2页
端子压接工艺规程_第3页
端子压接工艺规程_第4页
端子压接工艺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端子压接工艺规范目 录修改记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目 录 1参考文件 2目的 2适用范围 2适用人员 2名词术语 2工艺 3工艺流程 3备线工艺流程 3压接工艺流程 3工艺原理 3工艺要求 3工作环境 3设备、工具及要求 3工具及要求 3压接工具的校准 3检验装置 4质量控制 4控制点 4控制方法 4备线的检验 4压接过程控制及拉力实验 4压接完成后的目检 5备线 5普通导线备线 5同轴及双轴线缆备线 7压接 86.4.1.普通导线端子压接 8同轴及双轴线缆中心导体端子压接 16屏蔽层压接 16拉力实验的质量记录 18拉力实验的质量记录应包括的信息 18检验记录保存期限 18附录1.拉力实验验收表 18参考文件IPC/WHMA-A-620 《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要求与验收》IPC-A-610D 《电子组件的可接受性》目的1.1.1.1 本工艺规程作为端子压接的工艺标准。适用范围2.1.1.1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产品的端子压接及检验。适用人员3.1.1.1 员。名词术语美国线标标明导线直径的标准规格,主要用于美国。鸟笼形:导线股线与导线原状分离。密尔圆CircularMi:直径为1密尔即0.001表达导线的横截面积。(CutOffTa工艺

凸出片。工艺流程备线工艺流程压接工艺流程注:拉力实验后的端子及导线不能再用于产品。工艺原理5.2.1.1 通过机械压接线柱和导线而形成的机械及电气联接的最终结构。工艺要求行操作。导线的线径、压接端子、压接工具三者的组合必须正确。6.3.2。工作环境5.4.1.1 温度:18℃~30℃。5.4.1.2 .相对湿度百分比:30%~70%。设备、工具及要求工具及要求在工作现场禁止使用未经许可的、有缺陷的或是未校准的工具。.清洁和妥善维护所有工具和设备。.检查工具所有零件是否有损坏。保留工具和设备的校准及功能测试记录。压接工具的校准压接工具的校准周期一般为半年,特殊的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压接工具的校准可通过做拉力实验的方法进行校准,要求每件压接工如果全部通过可认为压接工具合格。200用塞规进行钳口校验。维护好校准文件的记录。工具上加贴标签,至少要注明:校准的有效日期。检验装置放大装置:当目检判定为不可接受但又不能完全确定的情况下,使用4倍的放大装置进行仲裁检验。试的拉力进行准确的计量。质量控制控制点备线的检验。接器接头和冲压接头和接线片的压接。压接完成后的目检。控制方法备线的检验参照6.3.1压接过程控制及拉力实验.50根,可在当天早上,压接三个端子进长些,使绝缘压接翼压不到绝缘皮,消除绝缘皮压接的机械效力。50200个端子作为一个批次,不足200200计算。每批次压接完成后进行一次钳口校验,并压接三个力。.测试值应大于或等于拉力验收值。压接完成后的目检参照6.4。备线普通导线备线股线损伤和切线一根导线内被损伤(刮伤、刻痕或断开)的股线不应当超出表6-1规定范围目目标导线的导体切断面垂直于导线纵轴线。所有股线长度一致。导线没有刮伤、刻痕、断开、压扁或其他损伤。可接受导线的导体切断面大致垂直于导线纵轴线。所有股线长度大约一致。存在的毛刺不会在后续加工和装配期间脱落。不可接受线股中各股线长度不一而妨碍了导线压接区全深度安装。7-1于压接区域。损伤的股线超出了表7-1的范围。表6-1股线允许的损伤范围3级允许的股线根数 最多刮伤、刻痕或已切断的股线根(安装前不需要上锡)<7 0

3级允许的最多刮伤、刻痕或已切断的股线根数(安装需要上锡)07-150116-250226-403341-604461-12055≥1215%5%注:对于有镀层的导线,未暴露金属基材的视觉异常不看作是损伤。导体变形/呈鸟笼状目标目标股线原状未受干扰。可接受1线直径或绝缘皮外径。来的螺旋状。股线未打结。不可接受绝缘皮的外径(图)。股线打结。目 目 加工后的绝缘皮切口整洁没有任何刺穿拉伸、标 磨损、变色。可接受机械剥线器在绝缘皮上留下轻微而规则的压痕。不可接受绝缘皮厚度减少超过20%(图)。绝缘皮不整齐或粗糙(磨损、拖尾、以及突出)50%取其较大者(图)。同轴及双轴线缆备线6-2列出了屏蔽层损伤或缺失的股数允许范围。表6-2同轴线屏蔽层和中心导体损伤的允许值最大允许刮伤、刻痕、切断股数屏蔽层编织物中心导体压接<7007-151016-253026-404341-605461-12065≥1216%5%切口平整、干净;无锯齿状边缘。目 绝缘皮或介质没有炼焦的痕迹或损伤。标 编织物/屏蔽层切割一致;无长出的股线可 介质上有轻微的伤痕。接 编织股线极少散开受编织股线扭曲/1)。缺失或损伤的编织股线超过表 7-2允许值(2,4)。外被出现任何切口或损伤(无力求)不 外被厚度减少超过20%(图3)。可 外被不平整或粗糙部分长度超过外被厚度的50%接 或1mm,取二者中较大者受5)。6)。中心导体上出现可辨识的刻痕或切痕(无图示)。10%以上(无图示)。压接6.4.1.普通导线端子压接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典型的冲压成形开口连接筒式接线柱的组成部分典型的冲压成形开口连接筒式接线柱的组成部分绝缘皮检查窗入端钟形压口(后喇叭口)刷尾钟形压口(前喇叭口)刷尾检查窗锁紧翼/锁紧舌绝缘皮压接区导体压接区接线柱配接区料带残耳(接线柱两端可能都有)接线柱挡耳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绝缘皮支撑压接目 绝缘皮全部进入并伸过绝缘皮压接翼。标 如使用多根导线所有导线的伸过绝缘皮压翼。绝缘皮压接不能切断或损坏绝缘皮。绝缘皮压接翼要全部包覆并夹紧绝缘皮。可 绝缘皮表面有轻微的变形只要绝缘皮压接翼接 没有切入、割破、穿入、或刺入绝缘皮表面受 绝缘皮压接翼压住绝缘皮至少达180°,并且两个压接翼都接触到了导线绝缘皮顶部。45°或更小。不 绝缘皮压接翼刺破绝缘皮(图)。可 绝缘皮压接翼对绝缘皮的支撑不够180°接受两个压接翼都没有接触绝缘皮的顶部(图)。两个压接翼都没有接触绝缘皮的顶部(图)。绝缘皮压接翼内夹有导体(图)。大于45°(图)。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绝缘皮检查窗目目标绝缘皮和导体的界线位于检查窗的中间。可接受在检查窗内可同时看到绝缘皮和导体。不可接受(的末端在压接区域内)。绝缘皮和导体分界线在绝缘皮压接区域内(箭头所指绝缘皮的末端在绝缘皮压接区域内)。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导体压接目目标导体压接区域内没有绝缘皮。导体伸到刷尾检查窗的中间。没有破损的导体股线,没有折返进入压接区的导体股线,没有未被导体压接翼夹住的导体股线。压接点位于压接区中央,形成完好的钟形压口。压痕均匀并能满足/加工制造商的要求。压痕均匀并能满足/加工制造商的要求。压接后接头没有如香蕉形的变形。锁紧翼位置正常,没有变形或损坏。导体股线没有被扭曲、切断或改变,以适合与接线柱的配接。不可接受绝缘皮伸到了导体压接区域内(图,箭头所指为压接区内的绝缘皮)。导体末端未从导体压接末端伸出。接头/接线柱的变形(香蕉形)影响了外形、装配、功能或可靠性(图)。折返的股线(图)。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钟形压口目目标导体压接区两端都有钟形压口。导体入口端的钟形压口高度是接头/接线柱金属材料厚度的2倍。12、刷尾端钟形压口。可接受导体压接区只在导体入口端有钟形压口,导体刷尾没有钟形压口。导体入口端的钟形压口可辨认,但其高度小于接头/2不可接受压接区导体入端没有钟形压口(图1)。由于压接过度或规格过小导致钟形压口过大(图2)。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导体刷目 目 标导体股线从导体压接端稍微伸出一点,形成一个“导体刷”。导体股线形成的导体刷聚集在一起,没有向外张开。导体刷的位置可可接受导体末端齐平于钟形压口的末端(图)。导体股线没有伸入到接线柱的配接区。导体股线张开但没有伸出超过压接筒的外周边。不可接受导线末端没有伸出齐平于钟形压口的末端。任何导体股线伸出超过了压接筒的外周边(图)。导体股线伸入到接头配接区。冲压成形接头-开口连接筒-料带残耳本节同样适用于冲压成形闭合连接筒接线柱接头/接线柱必须满足外形、装配、功能和可靠性的要求。可接受可接受接头或接线柱没有损伤。残耳不妨碍接头/接线柱的配接。右图标出了在导线入口端的料带残耳的位置。某些类型接线柱的残耳位于配接端。不可接受去掉残耳时损坏了接头或接线柱。接头插入连接器后,残耳露在连接本体外。配接端残耳妨碍了配接。接头/接线柱已被损坏。本节同样适用于带绝缘和不带绝缘的闭合连接筒冲压接线柱。要求CMA填塞时,导体的折返或填塞应当在刷尾检查窗中可见并且切口末端应当在钟形压口处可见。典型的预绝缘接线柱的组成部分典型的预绝缘接线柱的组成部分入端钟形压口刷尾压口刷尾检查窗绝缘皮压接区导体压接区接线柱配接区冲压成形接头-闭合连接筒-绝缘皮支撑压接目 导线绝缘皮伸入到绝缘压接筒内(A、B)标 绝缘压接被均匀地成形并且接触导线绝缘皮,起到支撑作用并未损坏导线绝缘皮(A)。图示。接线柱绝缘套的外表面没有损坏(C)。可 不规则形状的绝缘压接接触导线绝缘皮,接 到支撑作用(A、B、C)。受 导线绝缘皮没有损伤。接线柱的绝缘套仍然牢固地包住接线柱。接线片绝缘套。不 导线绝缘皮不在绝缘压接区域内(A)。可 接线柱的绝缘套没有牢固地包住接线(C接受 填充导线伸出了接线柱绝缘套(D)。绝缘皮支撑压接(包括金属支撑)导线(E)。导线股线折回或可见于绝缘压接区(F)。冲压成形接头-闭合连接筒-导体压接和钟形压口目 目 标:导体股线(及需要时所加的填充)略微突出导体压接的末端。所有导体的股线被包容在导体压接区域内。压接点位于导体压接区域的中心。在导体压接区域的两端有明显的钟形压口。接线柱绝缘套没有损坏。伸出钟形压口的多根导线是平齐的。可接线柱绝缘套没有损坏。伸出钟形压口的多根导线是平齐的。可接受导体(及需要时所加的填充)齐平于钟形压口的末端。导体股线没有伸入到接线柱的配接区。在导体压接区域的两端有明显的钟形压口。多根导线伸过钟形压口但长度不等。不可接受导线末端没有伸出至齐平钟形压口的末端。两端没有明显的钟形压口。接线柱绝缘套损坏露出金属(A)。导体伸入到接线柱配接区(B)。绝缘间隙绝缘间隙导体压接区域检查窗机制接头-绝缘间隙目标导线绝缘皮与接线筒之间的间隙(C)小于导线外径的50%。可接1受不绝缘皮与接线筒末端之间的距离大于2倍线径。可接可接受暴露的导体违反了最小电气间隙。绝缘皮伸进了接线筒内。绝缘皮支撑筒绝缘皮支撑筒绝缘皮(漏斗形)承口检查窗目目标导线绝缘皮落在绝缘皮支撑漏斗承口上。可接受导线绝缘皮进入绝缘皮支撑筒。不可接受导线的绝缘皮没有进入接头的绝缘皮支撑筒。机制接头-导体定位目目标导体伸到接头的底部。导体股线占满检查窗。接头没有导体股线。可接受导体只占了检查窗的一部分。接头外没有导体股线。不可接受不可接受在接头的检查窗内看不到导体股线。在接头的检查窗内看到绝缘皮。在插入接头之前,导体已扭绞到了一起。在导体压接区域外有导体股线。缺陷机制接头-压接目目标压痕位于压接区的中心。接线筒四周的压痕分布均匀且深度一致。导线股线没有松散。接头上看不到裂纹、裂缝或暴露的金属基材。可接受压接不在中间,但检查窗没有变形。接线筒在导线入口边缘没有由于压接而变形。不(图。可可接受压痕位于压接区以外(图)。压接使检查窗变形(图)。接头暴露金属基材。导线没有压紧。接头上可见到裂纹、裂缝(图)。接线筒变形或弯曲。特殊规定(图)。机制接头-CMA填塞压接目 导体的密尔圆(CMA)区域被填塞,以满足接头CMA最小值和最大值范围的标 求。CMA:CMA使用裸(非绝缘)导体作为填塞物。同时使用上述两种方法。(要求外加专用的绝缘包封)。在接线筒的导线入口端可看到填塞物。可 在接头的检查窗内可看到填塞的导体和/或本身的导体。接 填塞导体与压接在导体内的导体类型相同。(线规可以不同,但金属基材受 表面镀层,如果有则须相同)。不 用硬导体填塞CMA。可 填塞的导体过长超出了主导线的绝缘皮末接 (图)。受填塞或折返的导体在导线进入端不可见。检查窗内看不到填塞的导体和 /或本身的体。(图)填塞导体和主导体类型不同(图)。6.4.1.4 金属环压接目目标导体完全填满金属环腔。导体绝缘皮完全置于绝缘套中。压接形状是对称的。不可金属环导体上有裂纹或裂痕。接接受个别的导线从绝缘套中突出。导体绝缘皮没有在绝缘套中。金属环弯曲。压接的侧面边缘有残耳。绝缘套损坏。同轴及双轴线缆中心导体端子压接中心导体端子-压接目 压接位于接线柱压接区域的中间位置标 接线柱或介质没有损伤。所有压接面压缩均等。可 压接没有位于接线柱压接区域的中间位置,但是没有导致接线柱损伤。接 介质未进入接线柱筒内受介质层和接线柱的间隙满足制造商的要求。不 压接没有位于接线柱压接区域的中间位置可 且导致接线柱损伤。接受 导体股线没有全部压接在接线柱内。接线柱压接后损伤。接线柱压接后有“狗耳状”。压接不牢固-没有固定住接线柱。编织股线压入接线柱。接线柱与介质之间的间隙超过制造商的要求。屏蔽层压接屏蔽端子-压接环目目标环上的压接紧靠连接器本体。压接环紧靠连接器的本体。压接后连接器和/或压接环不会在线缆上转动或移动。可接受连接器体与压接起始点之间的距离小于0.75mm(0.030in)。不不可接受压接延伸至线缆外被。双重压接。0.75mm(0.030in)。0.75mm(0.030in)。由于材料过多压接环呈现“狗耳状”。屏蔽端子-收缩环目目标可收缩环已收缩(A)。收缩环或屏蔽层没有明显的移动。(环已失去其原有的颜色。)在收缩环与后壳体之间可见屏蔽层(B)。屏蔽层距后壳体约3mm(0.12in)。屏蔽层编织纹路完整。可接受可收缩环已收缩(A)。收缩环或屏蔽层没有明显的移动。(环已失去其原有的颜色。)在收缩环与后壳体之间可见屏蔽层(B)。屏蔽层编织纹路受扰(无图示)。见屏蔽层。不可接受收缩环与后壳体之间看不到屏蔽层。可收缩环未收缩,环或屏蔽层有明显的移动。(收缩环仍保持原有的颜色)目标 屏蔽线夹缠绕屏蔽层两圈并卡紧(A)。压接环和屏蔽层没有明显的移动。已去除屏蔽线夹的锋利边缘(B),树脂将其覆盖。屏蔽层距后壳体约3mm(0.12in)(C)。绑带与后壳体之间可见屏蔽层(D)。屏蔽层编织纹路完整。可接受屏蔽层织物纹路受扰;织物纹路之间有间隙。在环与后壳体之间可见屏蔽层(B)。压接环已压接。环或屏蔽层没有明显的移动。未压接到压接环内的屏蔽层股线已修整且未超过股线总数的10%。超过股线总数的10%。10%(A)。不可接受不可接受屏蔽层伸过后壳体压接区域(A)。屏蔽层夹有锋利边缘(B)。未修整没有压接在压接环内的屏蔽层股线(C)。屏蔽线夹未缠绕后壳体屏蔽层两圈。断裂的编织层股线达10%或更多。后壳体损伤(A)。压接环边缘看不到屏蔽层(B)。本规程中图表中的文字描述及图片摘自IPC/WHMA-A-620《线缆及线束组件的要求与验收》拉力实验的质量记录拉力实验的质量记录应包括的信息产品批次。操作人员的基本信息。试验数量。试验数值。结果确认。试验时间。试验的端子型号、压线钳型号、线径等。检验记录保存期限检验部门要根据本规程制定相应的检验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