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运输行业分析报告_第1页
航空运输行业分析报告_第2页
航空运输行业分析报告_第3页
航空运输行业分析报告_第4页
航空运输行业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航空运输行业分析报告一、国内需求有韧性,供给紧缩孕育中期景气1.1、海外民航业的恢复是国内的预演今年

3

月开始,海外迎来一轮跨境政策的放松,目前多国已明显放开边境政

策,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航线正在快速恢复中。以美国为例,受益于管制放开和

较高的疫苗接种率,美国航空业于

2021

年二季度实现疫情以来的首次盈利美国四大航中除美联航在

2021

年第二季度净利润为-4.34

亿美元

外,其他航司均实现盈利,其中达美航空净利润为

6.52

亿美元、美国航空净利

润为

0.19

亿美元、西南航空净利润为

3.48

亿美元,西南航空凭借低成本的商业

模式在

2021

年第一季度率先实现盈利。随着疫苗接种率和航空业客流量一路走高,二季度开始美国逐步实现疫情常态

化。二三季度美国每百人新冠疫苗接种量快速上升,截至

10月

20

日,美国每百

人新冠疫苗接种量约为

122

次。8

月份美国民航旅客吞吐量比

20

年同期增长了

161%,业务量即将回到疫情前水平。美国目前对疫情的防控措施进一步放松,

拜登政府计划从

11

8

日开始,正式解除所有已接种新冠疫苗的外国旅客的入

境限制,这意味着禁止世界绝大部分地区进入美国的长达

21

个月的历史性限制

基本结束,若未来没有新增限制措施,美国航空需求或将持续复苏。PSP3

协议大幅助力航司盈利,实现扭亏为盈。以美国

4

家领头航司为例,美联

Q3

利润

4.73

亿美元,获政府工资支持

11.3

亿美元;西南航空

Q3

利润

4.46

亿

美元,获政府工资支持

7.63

亿美元;美国航空

Q3

实现净利润

1.69

亿美元,获政

府工资支持逾

9.9

亿美元等。而其中仅达美航空能在除去政府补贴外实现盈利。海外民航业的恢复是对国内开放的预演,对国内需求仍应保持乐观。海外国家

疫情即将步入常态化,但民航需求并未消失,若没有出行政策的压制,疫情下的

出行需求仍能支撑航司盈利。中国目前的防疫形势已经逐渐稳定,国内需求逐渐

恢复的态势下,部分航司的盈利仍可以预期。1.2、乐观预期驱动下,未来疫情和需求侧对股价的影响或逐渐钝化从

7

月民航数据看内需潜力广深地区分别于

7月

3

日、7月

6

日解封、南京疫情于

7

月下旬开始,尽管

7

月需求

释放并不完全,但行业

7

月数据仍处于较高水平,较

6

月大幅恢复。运力投入整体相当于

19

年同期的

71%。中国国航、中国东航、

南方航空、春秋航空、吉祥航空

RPK环比分别+27.0%、+11.9%、+33.4%、+10.0、

+12.3%,合计上升

22.6%,旅客周转量相当于

19

年同期的

66%。客座率看,各公司均有回升。7

月中国国航、中国东航、南方航空、春秋航空、吉祥

航空较

6

月环比均有回升,分别上升

2.2%、1.2%、1.1%、3.1%、2.9%。春秋航空、

吉祥航空客座率分别为

90.8%、83.3%,持续领跑行业。7

月前三周为行业最好的时间窗口,疫情常态化管控下出行需求仍然较旺盛。我

们认为,未来无需担忧行业需求,供给才是决定行业中期景气的核心因素。特效药催化乐观预期,疫情对股价冲击或有所钝化随着疫情管控能力的提升,面对多点爆发的疫情,政府可以做到精准施策、阻断

疫情传播,民航业仅在小范围内受影响。另外,通过增加隔离设施、完善涉外货

运处理流程,感染风险或将进一步降低。展望未来,在后疫情时代,政府、机

场、航空公司多方共同努力使疫情可防可控,或将其对民航业的影响降到最低。二、从历史看:供给收紧与景气周期密不可分7

月上旬我们发布趋势开放、周期起点——航空机场复苏迈过第二拐点,提

出:2021

年是新周期的起点,并率先提示行业未来供给放缓。结合

7

月民航数

据、美国航空业盈利情况,我们认为投资者无需对国内需求潜力担忧,供给才

是应当关注的中长线问题。行业当前的潜在机会来自于低供给的确定性,国际

线的开放是锦上添花。下面我们首先对历史周期进行回顾,提示供给收紧是周期

复苏的关键条件,并通过对上轮供给进行复盘,对未来行业周期进行研判。2.1、需求浩瀚、鼓励竞争,运力引进是过去

20

年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中国民航渗透率空间仍大,需求支撑行业较快引进速度尽管中国近年来民航旅客量增长较快,但较民航局中期目标仍有一段距离。民

航局的中期目标是:到

2030

年,力争满足旅客运输量约

15

亿人次的市场需求;

民航稳定成为大众化的出行方式;航空消费者对民航服务的满意度达到较高水

平。民航大众化,最早被提出是在

2008

年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作为民航强

国的三大战略之一。从人均乘机次数的角度,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2019

年中国人均乘机次数

0.47

次,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德国、日本

2018

年人均乘机次数就已

达到

2.7、1.3、1

次。展望未来,中国城镇化的战略持续推进,地方政府发展经

济的需求不可小觑,随着消费升级,人均出行距离或将继续增长,出行方式比例

上,铁路、航空或将继续分流公路水路出行的份额。航空业的长期增长源自于经济增长和消费升级,中国或将迈进类似美国

1980

代,日本

1990

年代的“经济转型期的航空大众化阶段”,航空消费属性日渐增

强,人均年乘机次数快速攀升,这个航空需求脱离

GDP增速的阶段一般能维持

10

年,甚至更长。美国

1980

年代,GDP降速,经济结构转型,但是旅客吞吐量

增速反而增长,日本

90

年代也如此。2010

年代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航空需

求增速仍能维持

10%左右,预计未来行业内生需求增速仍快于

GDP增速。从中

美英日的人均乘机次数及总旅客量比较来看,中国航空需求未来提升的容量是巨

大的。横向看,行政化手段不断退出,运力是行业竞争的重要工具随着民航业行政化管控手段的不断退出,时刻政策、价格政策不断放开,行业

监管环境鼓励竞争。从

2006

年颁布中国民用航空国内航线经营许可规定时

的“空运企业准入数量调控”到

18

年的“核准航线设置最大航班量”,再到新修

订稿的最大航班量放开,国内航线航班评审逐渐从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政府引

导过渡,“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票价市场化持续推进,航

空行业不断由行政化迈向市场化。以票价改革为例,2016

年底,两部门放开了部分航线的定价权,将

800

公里以

下航线、800

公里以上与高铁动车组列车形成竞争航线的票价交由航空公司自主

制定,并设置了“每航季累计涨幅不超

10%”的上限。自此,票价自主上浮的

机制初具雏形,但涉及航线有限。2017

年底,民航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民

航国内航空旅客运输价格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每家航空公司每航季提价航线

条数占比不超过

15%,运价涨幅不得超过

10%。也就是说,每条航线每航季原

价机票最大可以上调

10%。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国内航线比

2016

年时增加了

306

条。这次价格放开涉及了京沪、沪广等热门商务航线。新航空公司设立、管制措施放宽,民航行业在过去

10

年从有限竞争阶段进入资

源竞争阶段,运力是是争夺特殊资源的核心筹码。有限竞争阶段的主要矛盾在于

旺盛大众需求与有限运力供给间的矛盾,努力做大市场是有限竞争阶段的主旋

律。在资源竞争阶段,行业增速仍快于基建增速,枢纽机场的保障资源逐渐变为

稀缺,此阶段航空公司面临的主要矛盾变为稀缺资源(枢纽时刻、补贴、国际航

线)的获取。从补贴看,航司补贴往往以在当地的运力增量(过夜飞机数)、旅客吞吐量

增量、新开航线数量等为量化标准,背后都需要航司运力的支撑。

从时刻看,根据民航局发布的民航航班时刻管理办法,执飞率不足

80%

的航线时刻将做召回处理,为避免时刻遭到召回,航司需要以自身运力支撑

执飞率。这意味着运力引进是航空公司抢占枢纽、时刻、航权、补贴等特

殊航空资源的有效筹码。简要总结:航空公司一直有供给引进冲动,航空公司不遗余力引进运力的背后

依然有其必要性。1)首先,中国的航空需求长期向好,目前人均乘机比较低,未来需求空间巨

大,这就意味着引进的运力消化只是时间问题,航司对未来需求有足够信心,

争抢市场份额在过去

10

年成为行业发展重心。2)中国航空虽然具备行政化特征,但行业竞争依然是市场化的,稀缺资源获取

的背后离不开市场份额、运力规模的支撑,航空公司仍需做大规模。引进周期拆解:监管、景气、资本开支周期叠加从监管角度看,中国民航业的运力引进由于涉及外交政策、贸易平衡等复杂因

素,引进运力需要民航局、发改委下发的批文。目前政府部门通过与航司的沟通

和协调、出台文件指引的方式不断增强飞机引进的计划性。2020-2021

年期间行

业亏损幅度较大,不排除十四五期间监管部门压降运力增速的可能。航空业超高经营杠杆(三大航近

6

年净利率仅在

2-6%区间波动)的特性,收入

的小幅波动经过经营杠杆放大后,往往带来利润的剧烈波动。当收入处于快速增

长阶段,经营杠杆会加快利润增长;反之,当行业处于收入增长放缓甚至下降的

阶段,经营杠杆会加速业绩滑坡。由于涉及从发起飞机订单到审批、改造等环

节,一架飞机从下单排产到真正投入需两年以上时间。2.2、民航供给周期复盘:供给紧缩助力供需修复和景气周期延长供给的增速受行业、景气、资本开支等客观因素影响,形成一轮又一轮的密集

交付,与需求侧的波动一起构成了航空行业的景气周期。回顾航空历史周期,

供给收紧是供需错配、周期重启的重要条件,08-09

负债表恶化、12-14

的盈利

下滑、悲观预期都是民航供给收紧的前奏,随后行业在

09-10

年、15-16

年,需

求超预期,在随后几年实现了盈利高点。下面,我们将对运力引进周期进行拆解

和分析,并进行复盘。2010

年:供给增速下降助力供需修复2008-2010

年供给降速主要原因:2008

年起,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航空业的影响

逐渐体现,三大航客座率、票价端都有所下滑,叠加原油期货投资失败,均出现

较大幅度亏损。亏损带动行业资产负债表快速恶化,部分航司濒临破产。2008

年金融危机后,三大航资产负债表快速恶化,东方航空在

2009

2

月宣布取消

和推迟当年的引进计划,当年运力增速有较大下滑。2010

年三大航重组地方航

空公司基本完成,在集中度上升、负债表恶化的背景下,行业增速从

15%以上

下降至

10%附近。14-17

年:悲观预期下供给降速,紧供需延长了景气周期2012-2014

供给偏紧。三大航的上一波大规模引进运力订单发生在

2010-2011

年,而

2012-2014

年是持续交付期。但

2012

以后出现高铁分流,航司净利润有

所下滑,难以维持快速的机队引进,2012-2014

年供给增速持续低位。

紧供需延长了

2015-2017景气周期。2015

年需求端放量,国际航线超预期增长带

动行业盈利显著恢复。16

年运力增速仍较平缓,尽管当年新签协议订购大量飞

机,但由于引进周期的存在,订单交付在

2018-2019

年才集中体现,紧供需延长

15-17

景气周期。美国航空业运力增速趋缓开启长期景气以美国航空业为例,几轮景气低点也是运力增速的低点。2005、2008、2012

均为行业运力增速较低,其中

2008、2012

年间,较多航司破产重组,行业运力

进入负增长。而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美国航空业进入了十年的景气周期。

在票价水平稳定的背景下,美国民航市场已进入平稳发展时期,需求增长缓慢,

四大航空公司在机队规模大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更换新机型变相扩张运力,但

增速缓慢。紧供给下票价处于高位,带动行业开启了

7

年景气。三、多重因素压制引进,本轮紧供给持续时长或将超预期3.1、737max对供给的影响仍未结束历史看,737max的停飞和交付的暂停是

2019

年压制民航运力增速的主要原

因。在

737max暂停交付影响下,全民航

2019

年仅增加

166

架客机,增速下滑至

4.5%,其中宽体客机增长

48

架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窄体机交付量腰斩,从去

年同期的

273

架回落至

114

架,其中还包含

2019

年一季度交付的部分

737max飞

机。目前三大航中,国航的运力引进计划中已不包括

737max机型,但我们推测其在

手订单未有变化,具体引进时间未确定。而东航则将所有

737max机型列为

2023

年引进,南方航空将

737max列于其

2021-2023

年的运力引进计划中。根据以上

统计,我们认为在

737max不复飞时三大航运力增速仍将保持较低水平,若

max不复飞,则三大航未来三年运力增速分别为

5.1%、2.8%、0.3%。若

max复

飞,则三大航未来三年运力增速分别为

6.3%、4.7%、3.8%,仍低于行业过去

10

年较高的运力增速。国内存量和波音库存对现有供给冲击有限目前行业存量

737max架数为

97

架,占行业总体静态运力不足

3%。现有的

737max被迫停运,同时民航局暂停对

737max颁发适航证。全民航共

97

架飞机

停运,占

2019

全民航总飞机数

3645

2.66%。三大航中,南航持有

34

架,国

航持有

23

架,东航持有

14

架,分别占机队总体的

3.9%、3.1%、1.9%。国内市场供给预测: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复飞、引进或仍较慢考虑到国内航司的经营情况,737MAX机型复航后,推测复飞和引进速度仍将

保持克制,退租飞机或加速。当前中国民航受到多地散发疫情影响,当前旅客量

不足

19

年同期五成,推测行业四季度或创疫情以来亏损记录。持续亏损下,行

业一方面可能无力持续运力引进,致使波音加大对欧美的交付力度,待国内需求

好转、航司负债表修复再行交付;另一方面,国内航司或增加退租飞机来对冲未

来的运力引进,运力实际增速或低于预期。按上市公司披露的运力引进计划推测,未来三年运力引进仍较慢。我们认为即

使

737max复飞,三大航运力增速仍将保持较低水平。若

max复

飞,则三大航未来三年运力增速分别为

6.3%、4.7%、3.8%,仍低于行业过去

10

年较高的运力增速。3.2、负债表恶化或将持续压制部分航司引进速度自

2020Q1

以来,行业已经历疫情后的

7

个季度,目前为史上最长亏损周期,且

四季度大概率将持续亏损。对航空公司这种资本密集型企业而言,两年以上的亏

损对行业负债端、融资端或将带来不利影响。部分企业目前负债水平较高。目前部分公司的负债水平经过经租进表和

21

年一

季度“就地过年”的冲击,资产负债率仍处于高位,机队持续增长或将放缓。

目前情况类似

2008-11

年,一次大的需求危机后,

资产负债表出现危机带来供给停滞。同时,行业连续两年持续亏损,新一轮救助贷款仍在争取中,当前时点融资难

度或加大。据民航局消息,局方

2020

年全年为航空公司争取到优惠利率应急贷

1100

亿元,但

2021

年相关政策仍未正式落地、多地散发疫情压力仍大,航空

公司当前仍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3.3、交付能力、订单顺序看,紧供给或进一步拉长海外航司更新、扩容需求叠加,中国新一轮运力采购或推迟交付。我们认为持续亏损推动了海外航司机队更新需求,未来国内航司若新增订单,

交付时间将持续延后。根据我们的观察,2021

年至

10

月底,海外已有大量航空

公司表示购买意向、甚至下大量订单购买飞机。从订单的地域分布看,绝大部分

买家集中于欧洲和北美。达美航空年报显示,2020

年其退役了

200

余架飞机,

机龄较老、设计落后的

MD90,MD88,B737-700

和部分

B777

已经全部退出了

市场,同时未来计划将剩余的

B777

B767-300ER退出机队,填补这些空缺的

机型将会是

A330Neo和

A350

系列新型飞机。美国航空、英国航空等大型航空公

司也有类似的举措,许多

B747,B757,B767,A330Ceo,E190,乃至

A380

将被退役。海外航司率先恢复,或率先下订单。前文中提到,海外民航业的需求恢复领先,

盈利、预期方面的修复会带来订单的增长。在欧美等国航司的积极引进下,中国

航司的新增订单交付时间可能一再延迟。交付能力:仅有空客正常交付,国产民机前路漫漫仅有空客正常生产,交付能力难以满足全球需要。目前全球商用客运飞机仅波

音、空客两家主要制造商,同时商飞飞机也在逐步推广,但从未来交付能力的角

度看,波音产能恢复周期较长、国产民机尚未完全推广,仅有空客一家能形成大

规模的稳定交付,未来订单拥挤情况或严重,供给紧的状况或进一步拉长。波音供应链遭受打击,产能、交付恢复尚需时日。波音

737MAX被多国停航、

取消适航后,波音的交付量连续

2019-2020

年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波音关闭多

处工厂并进行裁员。由于飞机制造涉及全球供应链多个复杂环节,疫情期间工厂

关闭的影响可能超预期,预计波音未来一段时间难以恢复产能。当前波音产能尚未完全恢复。波音

737MAX库存可能优先交付海外航空公司,难以进入国内。据海外媒体

TheMotleyFool消息,2021

年初波音公司

737MAX库存约为

425

架,前

10

月交

185

架,推算波音前

10

月生产约

130

737MAX飞机(CEO称

9

月生产

19

架,且飞机产能存在爬坡过程),目前库存约下降

55

架。由于此前海外一些国家

率先颁布了适航许可,因而改造完成的

737MAX库存飞机可能会优先交付给美

国、英国、加拿大等航空公司。3.4、海航系运力增长有所放缓,步入负增长海航流动性持续紧张,自身机队已开始减少。海航控股旗下共掌控

12

张航空牌照,早年快速扩张,并引进大量宽体机用于国

际航线,随后流动性问题逐渐暴露。由于受到偿债压力和债券暴雷事件影响,海

航集团开始通过资产处置、退租飞机的方式回笼资金,运力开始不断下滑。海

航集团自

2019

年濒临重组后机队数量不断下滑,旗下航司飞机数(包括上市公

司控股和集团控股)从最高点的

606

架下滑到

504

架,目前运力的下滑仍在持

续。从公司运力构成来看,海航本轮的运力收缩既包括自有飞机的处置,也包括

经营租赁到期后的退出。重整草案提出,机队增速或进一步放缓。即使假设重整方案顺利实施,海航运力仍处于较慢水平,利于行业供给改善。

从美国航企破产重整经验看,破产重整过程中为节省开支,往往对机队和人员进

行缩减,使得公司成本降低、更为灵活,从而成功穿越寒冬。以美联航在

2002-

2005

年间的破产保护为例,公司削减了机队规模,从

2002

年的

567

架下降到

460

架,同时通过裁员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最终度过难关。我们认为,海航的

机队增速在未来两年或将持续处于较低水平,进而压低行业运力增速。四、投资策略:供给收紧孕育中期景气4.1、未来三年运力增速较低,景气持续时间或有延长2020

年大幅亏损、max持续停飞,行业引进速度大幅下降。我们认为,未

来这一趋势仍将持续,分四部分来看:(1)

对三大航的估计我们严格遵循公司的运力指引,对其运力计划中的

max进行拆解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