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监测方案_第1页
沉降观测监测方案_第2页
沉降观测监测方案_第3页
沉降观测监测方案_第4页
沉降观测监测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

沉降观测监测方案中山市中建测绘工程有限公司二0一六年五月二十日XXXX沉降观测监测方案项目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审核人: 批准单位或部门(盖章):审批意见:审批人:TOC\o"1-5"\h\z\o"CurrentDocument"一、工程概况 1\o"CurrentDocument"二、监测依据 1\o"CurrentDocument"三、监测内容 1\o"CurrentDocument"四、精度要求 2\o"CurrentDocument"五、基准点测设 2\o"CurrentDocument"六、沉降观测点的选定及制做安装 3\o"CurrentDocument"七、沉降观测点精度 5\o"CurrentDocument"八、监测频率 5九、投入技术人员及仪器设备 6十、技术保障措施 7\o"CurrentDocument"十一、信息化监测和成果反馈 7\o"CurrentDocument"十二、质量控制安全生产 8\o"CurrentDocument"十三、资料提交 8附图:XXXX沉降观测点位布置图一、工程概况XXXX位于XXXX,该项目主要为别墅建筑。规划住宅地上共计XX栋别墅。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后一段时间,沉降变形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同时沉降不均匀也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及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安全稳定。为保证建筑在建设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设计方建议对建筑进行定期沉降观测,为此我公司受盛世游艇会开发公司委托,作为第三方监测,对XXXX中XXX栋进行高精度的沉降观测。本项目已有资料有《总平面图》。二、监测依据沉降观测作业依据:1、工程建设标准《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CJ8-2007)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4、委托方提供的《总平面图》5、近些年我公司实施的多项变形监测工程的实践经验6、本监测方案三、监测内容本项目实施期间具体监测内容为XXXX栋沉降观测(XXX点)及监测基准网。四、精度要求参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CJ8-2007)及委托方的要求,本次沉降观测测量级别为二级,其监测精度指标参照下表实施: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精度指标及其适用范围(mm) 表1变形测量级别沉降观测主要适用范围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二级±0.5地基基础设计为甲、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场地滑坡测量;重要管线的变形测量;地下工程施工及运营中变形测量;大型市政桥梁变形测量等注:1)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系指水准测量的测站高差中误差或静力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中相邻观测点相应测段间等价的相对高差中误差。以中误差作为衡量精度的标准,并以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五、基准点测设本监测项目拟在监测区域采用独立高程基准,基准点布设情况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可在离施工区域一定距离且基础稳固易于保存的地点测设3个沉降观测基准点,基准点用冲击钻及150mmX40mm不锈钢圆顶螺丝设置。基于以上原则,在离本项目施工地较远的彩虹路上稳定的位置附近布置了3个沉降观测基准点。在监测点观测之前按照二级水准观测等级对3个垂直位移基准点组成闭合环进行几何水准测量。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及观测限差应符合以下各表规定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距累积差(m)视线高度(m)二级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表22<50<2.0<3.0三0.3注:1)表中的视线高度为下丝读数;2)当采用数字水准仪观测时,最短视线长度不宜小于3m,最低水平视线高度不应小于0.6m。二级水准观测限差(mm) 表3基辅分划读数之差基铺分划所测高差之差往返较差及符合或环线闭合差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0.5<0.7<1.0%至<0.7、n<1.5中尻注:1)当采用数字水准仪观测时,对同一尺面的两次读数差不设限差,两次读数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执行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2)表3中n为测站数。六、沉降观测点的选定及制做安装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0——2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再就是,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为了达到观测目的,准确反映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各监测点都有针对性地选定在建筑物有特征性的承重柱上。隐蔽式监测点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埋设:

图1.窖井式标志(单位:mm)图2.盒式标志(单位:mm适用于外墙基础下有突出承台)参考现场情况和各类施工设计图纸,拟在相应位置布设168个沉降监测点,监测点的布置如附图所示。本次沉降观测监测点观测采用徕卡电子水准仪XXXX(精度:0.7MM/KM)结合2米锢钢条码水准尺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二等水准精度要求进行施测。施测所用仪器设备在施测前后均要检校一次,并做好纪录;监测点沉降观测路线采用符合水准路线形式将每个沉降监测点与基准点纳入水准线路内,以保证各监测点都为等精度观测;根据现场条件,有部分区域由于场地受限水准测量无法实施,拟定采用高XXXX采用三角高程观测监测点实施监测。首次观测时,于现场标定线路的具体走向位置,便于以后均按同一线路施测,以保证观测的每一步骤和环节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规范要求进行。且保证仪器人员相对固定;整个监测周期应做到对同一项目监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a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b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c固定观测人员;d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七、沉降观测点精度本项目沉降监测按二级设计,沉降监测度见下表:沉降监测要求(mm) 表4累计值(mm)30稳定变化速率vs(mm/d)0.03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0.5八、监测频率1)1.基准点在首期观测前需测一次以后无异常情况下每年复测一次,共计4次;对建筑物的沉降点按正常情况预计共12次(跨度3年),第一年度预计监测7次,第二年度预计监测3次;第三年度预计监测2次。2)沉降观测基准点首测观测后每间隔一年复测一次预计共复测4次。3)在首次观测时进行1次监测点沉降观测,确定沉降观测初始值。4)根据规范要求最后lOOd(天)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作为稳定指标。5)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率:①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②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③支护结构出现开裂;④临近建筑突发严重开裂;九、投入技术人员及仪器设备工程技术人员及分工 表5姓名职称(学位)工作内容工程师项目负责工程师技术负责助理工程师监测组长技术员作业员技术员作业员测量仪器、设备型号一览表 表6仪器名称仪器”号仪器产地123以上用于变形监测的仪器设备,均应送交经技术监督部门考核认定授权的仪器检定单位进行计量检定。观测前还需对仪器设备、工具等进行常规检查,保证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并保持良好的性能状态。十、技术保障措施1、监测方法: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及本工程设计书要求进行监测,逐项做好原始记录、正确处理监测数据、科学分析监测数据。2、监测仪器:在监测工作进行之前,对所使用的监测仪器进行全面检查,保证仪器的正常工作,消除不应有的误差,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仪器、设备,做到事前检查、事后维护保养、清理。3、监测人员:为确保工程监测数据质量,监测人员基本做到相对固定,以便工作的连续性和系统性。4、安全生产:进入工地现场,监测作业人员应遵守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和安全施工制度。5、监测点保护:鉴于监测工作具有持续性和不可逆性,施工单位作业前或入驻商铺装修时应制定具体有效措施,保证监测点不受施工破坏。十一、信息化监测和成果反馈信息化监测是信息化施工的前提,它要求准确、及时的现场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及时反馈给委托方、监理、设计施工单位,并以此作为下一步施工、设计变更的依据。1、每次观测完成之后,应及时对外业纪录进行检查、校核,符合有关规范要求之后方可进行平差计算,平差结果应有监测点高程,最弱点精度及单位权中误差(精确至0.1mm),各项指标必须符合规范要求。每监测周期需算出本次监测沉降量、累计沉降量(精确至0.1mm)及沉降速率。2、监测记录和监测报告监测、记录、校核人员签字后方可有效;3、提交当日简报、阶段性报告和项目总结报告。当日简报包含以下内容:1)当日的天气情况和施工现场工况;2)各监测点的本次测试值、单次变化值、变化速率以及累积值等;3)对项目应有正常、异常、危险的判断性结论;4)对达到或超过报警值得监测点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分析和建议;5)对巡视检查发现的异常情况应有详细描述,危险情况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分析和建议。阶段性报告是对某一阶段工作的概括和总结,项目完成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十二、质量控制安全生产每次观测完成后两个工作日内完成平差计算及变形分析工作,并将各阶段成果及时上交公司技术质检部,两个工作日内提供书面观测成果给委托方。如遇周期间沉降量变化较大的情况,应在排除人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